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偷生,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后来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壶温水。”
不一会儿,小和尚送来了温水。释圆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用温水沏了,茶叶静静地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用温水泡茶?”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呢。”释圆说:“这可是名茶铁观音啊。”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壶沸水。”过了一会儿,小和尚提着一壶沸水进来。释圆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释圆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释圆就这样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茶水,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冲沏的水不同。”
释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终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历经风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会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禅里禅外悟人生
想让一杯茶清香贻人,茶叶就必须要经得起沸水的反复冲泡,否则就不可能散发出茶香。人生也如茶,只有历经风雨的考验,才会变得有滋有味。
如果倒下去了,就要立即再站起来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六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有名的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
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边,三个月以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人。不过,这三个月里面,你不可以来看他。”父亲同意了。
三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三个月的训练成果。
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就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共十几次。
禅师问父亲:“你觉得你孩子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气概?”
父亲说:“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受训三个月,看到的结果是他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
禅师说:“我很遗憾,你只看到表面的胜负。你有没有看到,你儿子那种倒下去立即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呢?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气概啊!”
禅里禅外悟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倒下去了,就要立即再站起来。这是一种敢于拼搏的精神,更是一种永不认输的气概。一个人不可能一直倒下去,只要站起来比倒下去的次数多一次,就是成功。
天堂和地狱不是某个地方,它们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有一个信徒向无德禅师诉说:“禅师!我已经习禅多年了,仍然迟迟不能开悟。佛书经典上说,地狱与天堂是真实存在的,可我怎么就从来体会不到呢?我想知道,天堂和地狱到底存在于哪里?”
无德禅师并不答话,只叫信徒去河边提一桶水来。
信徒依言而行,把水提来放在禅师的面前。
无德禅师告诉信徒:“你低下头去看看,说不定你能从水桶里面发现地狱和天堂。”
信徒觉得奇怪,就凑近水桶聚精会神地寻找。
这时,无德禅师突然从后面握住他的脖子,并将他的头压到水里。信徒痛苦地挣扎着,快要喘不过气来了,这时,无德禅师松开了手。
信徒大口喘息着,生气地问道:“禅师,你这是什么意思?你把我的头压在水里,让我几乎透不过气来,那感觉简直就是在地狱。”
无德禅师微笑着问道:“那么现在呢?现在你感觉如何?”
“现在好多了,呼吸畅通,感觉就像在天堂一样!”
无德禅师点了点头,问道:“只是一眨眼的功夫,你就从地狱来到了天堂,现在,你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地狱和天堂的存在?”
禅里禅外悟人生
其实,天堂和地狱只是一种感觉,当你心怀不满、怨恨或者因不幸的遭遇而痛苦不堪时,那么,你就陷入了地狱;而如果你感到幸福、快乐或者因实现某个目标而志得意满时,你就升入了天堂。所以,天堂和地狱并不是某个具体的地方,它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不要为了一时的快乐,而失去了终生的自由
从前菩萨化身为鸽王,带领着自己的属下五百只鸽子在国王的花苑中寻找食物。
国王见后,便命人张网来捕,结果鸽王与这五百只鸽全都落网,无一逃脱。国王命人将鸽子们装进笼里,用粳米与肥肉喂它们,以作佳肴之用。
鸽王被关进笼里后,便开始一心向佛,忏悔自己的过失,兴起行善的念头,希望能让众鸽得以逃脱,远离灾难。
它对其它鸽子说:“佛经中说,戒贪是第一重要的。因贪而富贵者,就像是饥饿的人得到有毒的饮食一样,只能得到一时的快乐。你们只要绝食,不吃那些美味,就可保全性命了。”
众鸽说:“都已经被关在这笼里了,还有什么希望呢?”
鸽王说:“贪婪者都不会有好下场的。”于是它开始绝食,慢慢就瘦了下来,到了可以从笼中缝隙中飞出去时,它又对众鸽说道:“如果你们能够绝食,变得像我现在这样瘦,就可以自由地飞走了。”
说完就从笼中飞了出去。
禅里禅外悟人生
贪图一时的快乐,是人性中的致命弱点。古往今来,因禁不住利欲的诱惑而身败名裂的大有人在。因此,为了能够平静幸福地生活,我们就应该学会遏制自己的贪欲,万不可为了一时的快乐,而失去了终生的自由。
减轻负担的最好方法,就是忘记负担的存在
镜虚禅师带着他的弟子满空云游四方,满空出家不久,还不习惯这样在外面行走,觉得太累了。
一路上,满空不住地嘀咕,嫌行囊太重,想找个地方歇歇脚。而镜虚禅师却总是说:“再走一会儿吧,再走一会儿吧。”但走了半天,镜虚禅师不仅不歇,反而越走越快,满空跟在后面,跑得气喘吁吁。
师徒俩走了好长一段山路后,进入了一个村庄,满空说:“师傅,咱们在这里休息一下吧?再走我就累死了。”
正在这时,一个妇女迎面走来,镜虚禅师赶忙跑过去,抓住了那个妇女的双手。妇女吓坏了,尖声大叫:“救命啊!非礼啊!老和尚非礼啊!”
妇女的家人和邻居听到声音,急忙赶了出来,一看到这种情况,都非常生气,齐声喊打。镜虚禅师见势不妙,赶紧松手,撒腿就跑。满空也被吓坏了,背起行囊跟在师傅后边,飞也似的跑了起来。
师徒俩一路狂奔,一刻也不敢停,顷刻间便跑过了几条山路。回头看看没人追来,二人便一屁股坐了下来。
满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生气地埋怨道:“师父,没想到您竟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跟您学习,我还能参禅悟道吗?我还是回家算了。”
谁知镜虚禅师听了不仅不生气,还嘿嘿地笑了一下,问道:“现在,你背上的行囊还重吗?”
满空回头一看,顿时明白了师傅的用意。
禅里禅外悟人生
我们越是想着沉重的负担,就越是觉得不堪重负。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把心思转移一下,放在别的事情上,不再时时关注自己的负担,就会忽视了它的存在,从而使自己变得轻松。
只有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才能底气十足地享用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寺庙规矩,就是有名的“百丈清规”。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这种改革,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都不肯让他人去做。
后来,百丈禅师渐渐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劳动服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人生在世,如果不亲自劳动,那不成了废人吗?”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的问道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说:“既然没有工作,哪能吃饭呢?”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
禅里禅外悟人生
只有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才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只有靠自己劳动得来的东西,我们才能底气十足地享用。
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凡事尽力即可
佛在一国传法,国王广设布施供养佛和众比丘。
当时,都城中有位贫穷的老妇人,家中一无所有,平日常以乞讨活命。听说国王正在为佛和众比丘设会供养,心中也产生了极大的欢喜。老妇人也想向佛等沙门贡献点什么,可是环顾左右上下,家中无一长物,便无奈地低头叹息起来。
忽然,贫妇看到了别人施给她的一点黄豆,顿时心中一亮。老妇人紧忙来到王宫,想进宫把这点黄豆布施在佛的面前。门人看着这个衣衫破烂的贫妇,捧着一点黄豆竟想进入王宫中供奉佛陀,觉得很可笑,坚决不放她进去。
佛在宫中遥知此事,便以神力取来了贫妇手中捧着的黄豆,并且遍施在国王摆出的各种食物之中。国王在每种食物中都吃到了黄豆,非常恼火,叫来厨师要处置。
佛在旁边连忙劝说道:“大王啊,事实上不是厨师的过错,这些大豆是宫外一位贫妇布施的。”
国王仍然很不高兴。佛接着说:“这位贫妇一片真善之心,虽是小小的一捧黄豆也能协助国王大施饭食。所以,饭中皆有黄豆。”
国王很不以为然地说:“这点黄豆算得了什么,怎能与我这么丰厚的布施相比呢?”
佛却说:“贫妇施豆虽然微薄,但将来获得的福善定多于大王。”
国王不解的问:“难道我用这么丰盛的佳肴供养比丘还比不上贫妇的一小捧黄豆的布施功德吗?”
佛向国王解释说:“贫妇的黄豆虽少,却尽其所有而行布施;国王布施虽多,却全都来自于百姓,于国王毫无损失。所以说,贫妇的布施很多,国王的布施很少,因而贫妇将获得的福善定多于国王。”
国王听了佛的这番话深受启发,立即命人把贫妇请进宫来。
禅里禅外悟人生
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大有的小。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尽力而为就行。
付出自己的爱心,就会得到真正的无价之宝
足利将军邀请着名的一休禅师到家里用茶,热情地拿出家里的所有珍稀古董,一件件地给一休禅师鉴赏,并不停地问一休禅师的看法。
一休禅师不在意地看了看,然后说:“你这些古董虽好,但是都比不上我的三件无价之宝。”
将军一听,急忙问道:“禅师原来也是行家啊,你的宝贝是哪三件呢?”
一休禅师答道:“也没有什么稀奇的,我拥有的是盘古氏开天辟时所用的石块、历朝忠臣所用的饭碗,还有就是前代高僧用的万年拐杖。”
将军听了,惊叹不已,迫不及待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珍贵的东西!禅师你一个出家人也用不着它们,不如卖给我好了。”
一休禅师爽快地答应了,但是补充道:“可是,每件没有一千两银子的话,我是不会卖的。”
将军急忙答道:“就这么说定了!禅师可不许反悔。”
为了防止夜长多梦,将军叫侍从立即带着银子跟随禅师回去取古董。一休禅师回到寺院,当着侍从的面,拿起寺门口抵门的那块石头、正在喂狗的破碗以及自己的破手杖递给他,让他带回去给将军。
侍从依言把三件东西呈给将军,又如实说明了它们的来处。
将军听后非常生气,便跑去找一休禅师理论道:“你身为禅师,我一心想待你友善,为什么要这样欺骗、戏弄我呢?难道你就不怕我治你的罪吗?”
一休禅师不愠不火,微笑着说道:“我没有欺骗将军啊。现在各地正在闹饥荒,很多都饿死了。将军的三千两银子,我都拿去赈济灾民了,你救了那么多人的性命,难道不是得了无价之宝吗?”
禅里禅外悟人生
真正的无价之宝,不是价值连城的古董、钻石之类的东西,而是爱心与慈善。当我们给予那些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及时的帮助时,我们就得到了无价之宝。
只要诚心改过,就会得到人们宽恕
无德禅师教徒十分严格。一次,无德禅师得知一位沙弥夜行时,不小心踩死一只青蛙,他严厉地训斥道:“你怎能随便踩死生灵呢?这是犯了杀生的根本大戒,为免业报轮回,你去后山跳崖,以舍身谢罪吧!”
沙弥一听,顿时如五雷轰顶,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只好拜别师父,万分悲痛地来到悬崖边,准备殉身谢罪。往下一看,悬崖峭壁,只要跳下去,肯定粉身碎骨、不会有个完尸。沙弥想来思去,不知如何是好。真是骑虎难下,进退维谷,便忍不住掩面嚎啕大哭起来。
碰巧一个屠夫经过,看到沙弥跪在路旁痛哭伤心的样子,便问道:“小师父,你受什么委屈了,怎么哭得这么伤心?”
沙弥答道:“我夜行时踩死一只青蛙,师父要我跳崖舍身,忏悔谢罪!”屠夫一听,悲伤之情油然而出,悔恨万分地说道:“小师父啊!你不过无心踩死一只青蛙,罪孽就这么重,要跳崖才能消业。那我天天杀猪,屠来宰去,满手沾满血腥,我的罪过岂不是无量无边,不知有多深多重。这样吧,你不要跳崖舍身,让我跳吧!应该是我舍身谢罪!”
屠夫忏悔之念起,便毫不迟疑地纵身跳崖,正当他随风飞坠,眼看就要丧命山谷时,一朵祥云冉冉从幽谷中升起,不可思议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命。
禅里禅外悟人生
做错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做了错事又不肯悔改。实际上,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他勇于认错,诚心改过,是会得到人们宽恕的。
一个人有慈悲之心,就是最大的魅力
有位女施主家境很富裕,无论其财富、地位、能力、权力,还是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她,但她却还是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询问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及赢得别人的喜爱。
无德禅师告诉她:“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听后,发问:“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施主又问:“请问禅音怎么听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哭声闹声,粗声丑声,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女施主再问:“那请问禅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禅心是怎么用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心就是包容一切的心。
女施主听了之后,一改从前的骄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自我的美丽,对人总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就被夸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财富、地位、能力、权力和漂亮的外表,只是一个人的外在条件,这些外在条件固然重要,但真正能使我们赢得别人喜爱的,却是我们的心灵。要想成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就要拥有一颗慈悲的心,一颗包容一切的心。
遵循入乡随俗的规则,才不会四处碰壁
从前有兄弟两人,各自办了货物到裸国去做生意。
弟弟说:“生活富足的人自然衣食无忧,而穷人只有露其体肤了。现在到了裸体国,这里没有佛,没有法,没有信徒僧众,可以说是到了无人管制的地方。因此我们到那里,想要迎合他们可说是很难的。我们不如人乡随俗,言行随他们的礼仪,谦虚耐心,韬光养晦,想来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哥哥说:“礼仪不可丢,德行不能失,怎么能够像他们那样光着身子来毁坏我的形象呢?”
弟弟说:“先贤影则陨身,不陨行戒是常理。只要内里是金,表面是铜,因时因地而去掉礼仪,虽刚开始会被人嘲笑,但到后来却还会让人叹服的,审时度势很重要啊。”然后就准备去裸体国。
哥哥说:“不如先派人去看看情形,听他们怎么说。”
弟弟答:“好的。”
只一天功夫,被派去的人就返回告诉哥哥说:“必须要遵守他们的礼仪。”
哥哥大怒道:“让人脱光了像畜生一样,这哪里是君子所为呢?弟弟可以这样做,我可不这样做。”
这个国家的风俗是每月十五举行夜市。弟弟用麻油涂面,白土画在身上,戴上骨头做的项链。当男男女女们相互拉着手,载歌载舞时,弟弟也随着跳,使得国人们都很欣赏叹服。这样全国上下人等都对他恭恭敬敬,如上宾一样。国王也拿出十倍的钱换他的货物。
哥哥则乘车进入裸体国,他对人们宣扬严法,违背了民心,使得该国上下对他心生厌恶,于是便抢走他的财物,还用棍棒打他。直到弟弟为他求情才放过他,让他回到自己的国家去。
回国时,送弟弟的人挤满了道路,骂哥哥的声音则响亮刺耳。哥哥又羞又怒说:“他们与你有什么好亲热的?跟我又有什么仇恨呢?他们这样优待你而掠夺我,难道不是你进了谗言吗?”然后便揪住弟弟的衣服说:“下辈子,也决放不过你。”
弟弟非常伤心,流着眼泪说:“我定世世亲佛效法,供奉沙门。使得惠泽四方,普救众生,对大哥就像对自己一样,绝不违背这个誓言。”从此以后,哥哥虽总责难弟弟,弟弟却还是经常接济他。
禅里禅外悟人生
聪明的人知道入乡随俗,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墨守成规。因此,在我们遇到具体事情时,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区别对待。而如果一味地思想僵化,生搬硬套,只能在现实中四处碰壁。
当踏上不该走的路时,要及时停下来
殃崛摩罗尊者在出家之前,权利欲很强,一心想成为他们国家的国王。一个修行未成的人告诉他,如果能够用一千个大拇指做成花冠,他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于是,殃崛摩罗千方百计地收集大拇指,甚至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这样没过多久,他就得到了九百九十九个大拇指。只要能够得到最后的一个大拇指,就可以成为国王了。
一想到这一点,殃崛摩罗就心花怒放,不能自制。可是,这最后的一个大拇指要怎么得到呢?他冥思苦想,始终想不出什么办法。在强烈欲望的驱使下,他几乎丧失了理智,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最后,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他拿起了刀子,冲向正在灶台上为自己熬粥的母亲。母亲吓坏了,苦苦地向他哀求。但是,一心想成为国王的殃崛摩罗,一点都不为所动。就在他要动手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和尚,并且,这个和尚向他伸出了大拇指。于是,殃崛摩罗放开母亲,开始追赶和尚。
和尚看起来走得很慢,并像有意在等他一样,可是,殃崛摩罗全力追赶,怎么也追不上。
原来,这个和尚不是普通的和尚,而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化身。佛祖在灵山上心念一动,知道殃崛摩罗要杀掉自己的母亲,就想趁机度化这个愚昧的众生。于是,佛祖化成了和尚,出现在他的面前。
殃崛摩罗追得筋疲力尽,最后实在跑不动了,只好高声喊道:“喂!和尚,站住!给我站住!”
佛祖回答道:“我已经停下很久了,是你停不下呀。”
殃崛摩罗听到这话,心中顿时大悟,明白了自己犯下的罪恶。于是,他放下屠刀,拜佛祖为师。由于他一心向佛,潜心修炼,最终成为了菩萨。
禅里禅外悟人生
在生活中,很多人难免会踏上一些不该走的道路,并且在这些道路上停不下来。人一旦被权利、金钱、欲望所控制,就会身不由己,欲罢不能。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提醒自己,给自己敲敲警钟,让自己“停下来”,寻找一条该走的路。
遇事不要一味地遵循模式,而要随机应变
在日本有两个寺庙,其中一个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个寺庙。而每当此时,这个寺庙的僧人总是要出来与之“斗法”。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去菜场买菜,刚路过这个寺庙门前,就见该寺庙有个小和尚出来,拦住了去路。
“你到哪里去?”小和尚问道。
“脚到哪里,我到哪里!”买菜的小和尚回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回来请教自己的师父。
师父面授心机,说:“明天继续问他,他如果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他一定就回答不出了!”
第二天,小和尚早早地就等在寺庙门前,以为自己这一次一定胜券在握了!一看见昨天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
“风到哪里,我到哪里!”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再次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只得再次回去请教师父。
这次师父有点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啊?你就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来了!”师父进一步补充说,“如果下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就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了!”
听了师傅这番话,小和尚高兴极了!他心里想,自己明天一定能赢。看你还能变出什么花样来!
于是第二天,小和尚又早早地等在寺庙门前,一看见那个卖菜的小河上提着菜篮走过来,就再次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道:“你到哪里去?”
“我到菜场去。”小和尚不慌不满地回答。
问话的小和尚一听,又愣在了那里。
禅里禅外悟人生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生活中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所以,遇事时要独立思考、随机应变,才会掌握主动权,甚至变被动为主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