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佛说道悟人生-不是无知者无罪,而是不知者受害最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这个世上,只有自性永远陪伴着我们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富商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

    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就是你们自己。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万事万物不改变不生灭的特性)。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禅里禅外悟人生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失去一些东西,只有自性不会失去,而且也只有自性才会永远陪伴着我们。所以,我们不应该忘记自性的存在,更应该珍惜存在的自性。

    世间的许多事情,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

    苏东坡和秦少游经常在一起谈学论道。因为两个人都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所以,在争论时互不相让,每次都能争得面红耳赤。

    这天,两人在一家小饭馆吃饭,刚好有一个乞丐从门前经过。这个乞丐蓬头垢面,身上脏兮兮的,还爬满了虱子。

    苏东坡看到了,就随口说:“这个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

    秦少游听了,反驳道:“虱子不是从污垢中长出来的,而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

    “是污垢里长出来的!”

    “是棉絮里长出来的!”

    苏东坡生性好强,秦少游不甘示弱,二人争来争去,也没个结果。最后,他们约定由佛印禅师来做个评定。

    禅师见他们到来,知道准又碰到难题了。禅师认真地听完了二人的叙述,对他们说:“你们先坐下,听我慢慢地更你们说。”

    苏东坡信心十足,秦少游胸有成竹,两人都以为胜券在握,放心地等待评判的结果。

    没想到禅师却长叹一口气,说:“可惜呀,你们谁都没有说对。虱子的头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脚却是从棉絮中生出来的。”

    禅里禅外悟人生

    在现实中,每个人的想法与观点不同,对同一事情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因此,很多事情是无法用对错来评判的。人们的争辩只是一个过程,只要过程精彩就行,没必要一定得分出个胜负。

    不是不知者无罪,而是不知者受害最大

    释迦牟尼说法的时候总是显得和蔼可亲,经常说一些弟子们熟悉、爱听的事物。尽管他是在说教,但并不枯燥乏味,也不板着脸教训人。为了使众人能够理解,他的说教总是深入浅出,用大量的比喻娓娓道来,弟子们都觉得非常亲切。

    一天,释迦牟尼说法后,故意留出一些时间让弟子们提问。有个弟子向他请教“不知者无罪”是不是真的。

    对于这个问题,释迦牟尼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作了一个比喻:“现在有一把火钳,它被烧得火烫,但肉眼却看不出来。如果要你去拿这把火钳,是知道它烧得火烫受害严重,还是不知道它烧得火烫受害严重?”

    弟子想了想回答:“应该是不知道它烧得火烫受害严重。因为不知道才没有一点心理准备,被烫的时候就来不及采取防范措施。”

    释迦牟尼和蔼地说道:“是啊!如果知道火钳烧得火烫而去拿,就会心惊胆战,深怀戒心,不敢丝毫大意,拿的时候不会用力去抓。如果不知道火钳烧得火烫而去拿,就会用力去抓。可见并不是不知者无罪,而是不知者受害最大。人类就是因为不明真理,所以才会在苦海孽浪里翻腾沉沦。”

    禅里禅外悟人生

    不知就是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会在苦闷中迷失自我,就会做错事。所以说,不知者受害最大。为了不做一个受害者,我们应该做一个知者――有智慧的人。

    善观察勤思考,留心处处皆学问

    从前,有两个人一起学道。一次,他们一起到另一个国家去。

    在路上,看到有大象的足迹。其中一个人说:“这只母象怀有小象,并且瞎了一只眼睛,这大象上坐了一个妇女,这妇女怀了女儿。”

    另一人问:“你怎么知道的?”

    这人说:“看到一些迹象就知道了,不相信到前面看看就是了。”

    两人走到象的身边一看,果然丝毫不差。

    另一个人便想:我和他一起跟师傅学道,怎么我就不知道这些呢。

    回来后,他对师傅说:“我二人一起前行,他见到一处象的足迹,就能辨别出其它,而我却一无所知,希望老师重新讲课,我会好好学的。”

    老师便叫那人来问:“你为什么会知道别的事情呢?”

    那人答道:“这正是老师常常所讲的内容啊。我看见大象留下的小便痕迹,就知道它一定是只母象;看见象足右边踏地很深,就知它一定是怀了小象;看见道路旁边右面的草没有被吃过的痕迹,就知道这只象的右眼一定是瞎了的;再看见大象的足迹旁边有小便的痕迹,便知道这骑象的一定是女人;看见她右脚踏地比较深,就知道她一定是怀了小孩的。我只是从这些细微的地方推断出这些的啊。”

    老师说:“学习,应用心去想去思考,只有缜密才能学到东西。那些粗陋不用脑学习的人,是学不到东西的。而这,并不是老师的过错啊。”

    感悟:

    “留心处处皆学问”,只有多思多虑,学以致用,才能把学问变成活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运用逻章推理,对种种现象由表及里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向前冲固然重要,但也要知道向后退

    隐峰禅师是马祖禅师的弟子,他们都是着名的禅师。他们虽身为师徒,却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相互学习。相比之下,马祖禅师要技高一筹,但隐峰禅师也不差了多少。

    有一次,隐峰禅师推着车子搬运经书,正好碰到马祖禅师坐在藤椅上,伸着脚歇息。由于道路太窄,过不去,隐峰禅师请求马祖禅师把脚缩回去,让一下路。谁知,马祖禅师经无理地说:“我向来只伸不缩。”结果,二人争执不下,谁也不肯让步。

    隐峰禅师毕竟有事在身,怕这样下去会误事。于是,他奋力朝前推车,结果,车轮碾上了马祖禅师的脚,疼得马祖直咧嘴。

    马祖禅师回到寺庙里,立即召集众人登坛讲法,手里还拿着一把锋利的斧头。众人一看势头不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马祖禅师晃着斧头,对下面的众人大声说:“刚才是谁碾伤了我的脚,快站出来,我要砍了他的头。”众人面面相觑,议论纷纷。

    这是,隐峰禅师快步走上前去,并伸出了自己的脖子。

    马祖禅师见他脸上毫无惧色,放下斧头,心平气和地说:“你对自己的前途毫无惧色,大千世界可任你行走。”

    隐峰禅师听到这话,就缩回了脖子,向马祖禅师顶礼膜拜,然后弯腰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马祖禅师看到这一切,再次称赞道:“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

    禅里禅外悟人生

    对于那些我们应该做的事,考虑成熟后就应该勇敢地去做,不要畏畏缩缩、顾虑重重,否则,就可能与成功失之交臂。并且,在前进的道路上还要学会退让,能进能退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如果一味向前,不懂后退,很可能导致惨败。

    事物都有两个方面,看问题不要只看一个方面

    在一座寺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和他的两个徒弟。

    一次,两个徒弟看到屋里飞进一只蜜蜂,蜜蜂努力地朝窗外飞,却被窗上厚厚的玻璃挡住了,一次次徒劳地摔下来。

    徒弟甲说:“这只蜜蜂真是愚蠢呀,既然知道这个方法行不通,为什么还要做努力呢?它这样做即使飞一辈子也不可能成功。”

    他从中得到领悟:世上有些事,不能强求,该放手时就放手。

    徒弟乙说:“这只蜜蜂真顽强,它那么勇敢,失败了也不屈服。”

    他也从中得到启示:做人就应该像蜜蜂那样,锲而不舍,败而不馁,百折不回。

    于是,两人争执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他们只好去找师父来评理:“我们的观点,究竟谁的才是正确的呢?”

    老和尚说:“你们谁都没错。”

    两个徒弟不解,心想,怎么可能两种观点都对呢?难道师父是故意做好人,不让我们再争执了?老和尚早就看出了他们的心思,他微笑着,拿出一块大饼,吩咐他们把大饼居中切开。徒弟二人照做了。

    老和尚问:“两个半块饼,你说哪半块好,哪半块不好?”

    他们回答不出。

    老和尚说:“你们总是看到相异的地方,而没有看到相同的地方,形式上的差异,掩盖了质的相同。”

    禅里禅外悟人生

    事物都有两个方面,看问题不要只看一个方面。许多表面看似相同的,可能是相殊甚远;而表面相殊的,倒可能有质的相同。生活中的不少错误,有时就是因为看不到这一点而产生的。

    怀着一个虚幻的梦想,即使再努力也是徒劳的

    从前有一个国王,非常疼爱一位晶莹剔透的小公主,视如掌上明珠,舍不得稍加训责,凡是公主所要求的东西,国王从来不会拒绝,就是天上的星星,国王也恨不得攀登太空,为公主摘下来,点缀为彩衣。

    公主在国王的呵护纵容下,慢慢成长为豆蔻年华的少女,渐渐懂得装扮自己。有一天,春雨初霁的午后,公主带着婢女徜徉于宫中花园,只见树枝上的花朵,经过雨水的润泽,花苞上挂着几滴雨珠,显得愈发的妖艳;蓊郁的树木,翠绿得逼人眼睛。公主正在欣赏雨后的景致,忽然目光被荷花池中的奇观所吸引住了。原来池水热气经过蒸发,正冒出一颗颗状如琉璃珍珠的水泡,浑圆晶莹,闪耀夺目。

    公主入神忘我,突发异想:“如果把这些水泡串成花环,戴在头发上,一定美丽极了!”

    打定主意,于是叫婢女把水泡捞上来,但是婢女的手一触及水泡,水泡便破灭无影。折腾了半天,公主在池边等得忿忿不悦,婢女在池里捞得心急如焚。公主终于气愤难忍,一怒之下,便跑回宫中,把国王拉了池畔,对着一池闪闪发光的水泡说:“父王!你一向是最疼爱我的,我要什么东西,你都依着我。女儿想要把池里的水泡串成花环作为装饰,你说好不好?”

    “傻孩子!水泡虽然好看,终究是虚幻不实的东西,怎么可能做成花环呢?父王另外给你找珍珠水晶,一定比水泡还要美丽!”国王无限怜爱地看着女儿。

    “不要!不要!我只要水泡花环,不要什么珍珠水晶。如果你不给我,我就不想活了。”公主骄纵撒野地哭闹着。

    束手无策的国王只好把朝中的大臣们集合于花园,忧心忡忡的商议道:“各位大臣们!你们号称是本国的奇工巧匠,你们之中如果有人能够以奇异的技艺,以池中的水泡,为公主纺织美丽的花环,我便重重奖赏。”

    “报告陛下!水泡刹那生灭,触摸即破,怎么能够拿来做花环呢?”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哼!这么简单的事,你们就无法办到,我平日如何善待你们?如果无法满足我女儿的心愿,你们统统提头来见。”国王盛怒地喝斥道。

    没办法,大臣们只好去请来了一位寺庙的主持,据说他很有智慧。

    主持说:“国王请息怒,我有办法替公主做成花环。只是我老眼昏花,实在分不清楚水池中的泡沬,那一颗比较均匀圆满,能否请公主亲自挑选,交给我来编串。”

    公主听了,兴高采烈地拿起瓢子,弯起腰身,认真地舀取自己中意的水泡。本来光彩闪烁的水泡,经公主轻轻一触摸,霎时破灭,变为泡影。捞了老半天,公主一颗水泡也拿不起来。

    睿智的主持慈蔼地对一脸沮丧的公主说:“水泡本来就是生灭无常,不能常住久留的东西,如果把人生的希望建立在这种虚假不实、瞬间即逝的现象上,到头来必然空无所得。”

    禅里禅外悟人生

    每个人都有美丽的梦想,当有梦想的时候,很多人就不遗余力地去努力实现它。遗憾的是,能实现梦想的人很少很少。没有实现梦想的人,往往是因为这个梦想是虚幻的、脱离实际的。对于这样的梦想而言,即使再努力,也是徒劳的。

    在待人接物时,应该看才不看貌

    一休禅师以机智聪慧而着称。在别人犯错时,他从不直言相劝,而是任由其错下去,然后找到一个机会,以机智幽默的方式将对方的错误巧妙地表达出来,让人在轻松幽默中接受教育,并深刻反省。

    一休禅师的门下,有位做将军的弟子。这天,这位弟子请他吃斋饭,一休非常高兴。他给弟子们讲完经法,就如约来到了将军府。因为来时匆忙,没有来得及换衣服,而守门的警卫看他穿得破破烂烂的,因为是哪里来的臭和尚,无论如何不准他进去。一休禅师无奈,只好回去换了一件崭新的袈裟,门卫这才放他进去。

    将军左等右等,可就是不见一休禅师来,心里不禁有些着急。他刚想出门去看一看,却与迎面而来的一休禅师撞了个满怀。见到禅师穿了一件崭新的袈裟,将军很奇怪,但也没有多问,只是把禅师迎到了客厅。

    开始用餐时,一休禅师自己不吃,只是把饭菜往衣袖里装。将军见了,更加纳闷了,忍不住问道:“师傅,您是不是想为家中老母或者寺里的僧众带些饭菜呀?如果是这样,那就请您先用吧,过一会儿我叫人给他们送去就是了。”

    一休禅师说道:“你今天是请我的袈裟吃饭的,不是请我吃饭的,所以我就不吃,只给袈裟吃。”将军听了,更是迷惑不解。

    一休禅师说:“我第一次来时穿了一件旧衣服,你的门卫把卧挡在了外边。我只好回去换了一件袈裟,他才放我进来。既然你们以衣服的新旧作为邀请客人的标准,所以我就想,你们可能只是邀请衣服吃饭的,我就只好把饭菜给衣服吃了。”

    将军听完,开怀大笑,继而是深思。

    禅里禅外悟人生

    要评价一件事情,就要看它的内在价值,而不是只看表面。同样,在评价人时,也不能以貌取人,而要看这个人的内心,看这个人的实际行动。有的人穿得再好,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而有的人虽然不注重穿着,却是真正的智者,真正有思想有作为的人。

    我们付出了多少,就会收获多少

    商人遇到了难处,他的生意越做越小,于是他请教智尚禅师。

    禅师说:“后面的禅院有一架压水机,你去给我打一桶水来!”

    半晌,商人汗流浃背的跑来,说:“禅师,压水机下面是枯井。”

    禅师说:“那你就去给我到山下买一桶来吧”。

    商人去了,回来后仅仅拎了半桶水。

    禅师说:“我不是让你买一桶水吗,怎么才半桶呢?”

    商人红了脸,连忙解释说:“不是我怕花钱,山高路远,实在不容易啊!”

    “可是我需要的是一桶水,你再跑一趟吧!”禅师坚持说。

    商人又到山下买了一桶水回来。

    禅师说:“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解决的办法了。”于是带他来到压水机旁,说:“将那半桶水统统倒进去。”商人非常疑惑,犹豫着。

    “倒进去!”禅师命令。

    于是,商人将那半桶水倒进压水机里。禅师让他压水看看。商人压水,可只听那喷口呼呼作响,没有一滴水出来,那半捅水全部让压水机吞进去了。

    商人恍然大悟,他又拎起那整桶的水全部倒进去,再压,果然清澈的水喷涌而出。

    禅里禅外悟人生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想收获,就先要付出。我们付出了多少,就会收获多少。付出和收获永远是成正比的,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因为谁都有发迹的可能

    从前,博罗村有一个名字叫称伽拔吒的人。他的家庭历代都是百万富翁,但到了他这儿家道败落,最后终于一贫如洗。所有的亲朋好友全都冷落他,都以轻蔑的眼光看他。

    于是他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地方,到异国他乡去开始新生活。很多年后,他赚了非常多的钱,踏上了归途。

    亲友们听到他回国的消息,态度全都有所改变,纷纷拿着食物、香花,准备各项娱乐,在半路上迎接他。他得知后,故意穿着破旧的衣服,混杂在前头仆人的队伍里行走。

    他离开家乡的时候还是青年,如今成了富翁却已是老人了,当然谁也记不清他的面孔。

    “请问哪一位是衣锦还乡的称伽拔吒先生?”

    亲友们向行进的队打听。

    他摆出一副陌生的脸孔回答道:“在后面!”

    于是,众人都向后面去打听。

    “哪一位是称伽拔吒先生?”

    “最前面的那位就是他。”

    亲友们听了,回头找到他,责问道:“我们特地来迎接你,你说在后面,原来是欺骗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不料,他却冷冷地回答道:“你们想看的称伽拔吒,坐在后面的骆驼上的钱袋里。我可不是你们说的那个称伽拔吒呀!当年,我穷途没落时,诸位理都不理我,而现在却忙着来迎接。事实上,你们不是要迎接我,只不过是惦记着我的财产――后面骆驼背上就放着那些财产!”

    禅里禅外悟人生

    在生活中,有人爱用势利的眼光去看别人,在别人穷困失意时,冷落、轻视别人。但贫穷和失意不会伴随谁一辈子,谁都有发迹的可能。看不起别人的人,最终会被别人看不起。

    说一些谎言,有时也是一种美德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住在大山里的禅师,他们正在讨论着关于美德的问题。

    这时候,一个强盗也找到了禅师,他跪在禅师面前说:“禅师,我的罪过太大了,很多年来我一直寝食难安,难以摆脱心魔的困扰,所以我才来找你,请你为我澄清心灵。”

    禅师对他说:“你找我可能找错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深重。”

    强盗说:“我做过很多坏事。”

    禅师说:“我曾经做的坏事肯定比你还要多。”

    强盗又说:“我杀过很多人,闭上眼睛我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禅师回答说:“我也杀过很多人,我不用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强盗说:“我做的一些事简直没有人性。”

    禅师回答:“我都不敢想那些以前我做的那些没有人性的事。”

    强盗听禅师这么说,就用一种鄙夷的眼神看了看禅师,说:“既然你是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还在这里自称为禅师,还在这里骗人做什么!”于是他起身轻松地下山去了。

    年轻人在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等到那个强盗离去以后,满脸疑惑地向禅师问道:“你为什么要这么说,我很了解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从未杀生。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呢?难道你没有从那个强盗的眼中看到他已经对你失去信任了吗?”

    禅师说道:“他的确已经不信任我了,但是你难道没有从他的眼中看出他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吗?还有什么比这样更能让他弃恶从善呢?”

    远处传来那个强盗欢乐的叫喊声:“我以后再也不做坏人了!”这个声音响彻了山谷。

    年轻人激动地说:“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美德!”

    禅里禅外悟人生

    关于美德,大多数人认为应该是那些传统的观念,比如行善、尊老爱幼等美好的品德。其实,美德的体现是不拘于形式的,为了让别人快乐或开脱别人,有时说一些谎言或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同样是一种美德。

    路遥虽能知马力,日久未必见人心

    从前,在一座山上,有一座庙宇,庙里有一位和尚。这和尚已年近花甲,加上有些积蓄,便思量着物色一个老老实实、品德端正的小和尚。

    一天,一个小青年来到庙里,求见老和尚,表示愿意出家。老和尚没有表态,先叫他在太阳底下站两个时辰再说。这时正值盛夏,赤日炎炎似火烧,一会儿,小青年热汗吱吱直冒,打熬不住,趁老和尚不在,偷偷溜下山去了。

    过几天,又有一个后生来到庙里,诚恳地要求出家,请老和尚收他为徙。老和尚也没有马上答应,先叫他到小溪里洗两个时辰木炭再说。后生觉得洗木炭是捉弄人,当场丢下木炭扬长而去。老和尚见了,不由得连连摇头。

    又过了一段时间,山下又来了个年轻人,他一踏进庙门,就一头拜倒在老和尚面前,发誓出家终生,不再纠缠尘世,恳求老和尚开恩收下他。老和尚见他出家之心如此坚决,而且又这般有礼,心里有五分欢喜。于是,他便吩咐他先在太阳底下站两个时辰,之后再进庙里面谈。青年人二话不说,真的在烈日下站了两个时辰,身上晒脱一层皮,老和尚见了,心里又增加了三分欢喜。接着老和尚又叫他去洗木炭,青年人毫无怨言拾起木炭,足足洗了两个时辰。老和尚见这位青年人如此循规蹈矩,彬彬有礼,诚实听话,自信收到了一个好徒弟,当下便收进门来。

    却说小和尚进庙后确实十分出众,一月有余,所做的事件件都令老和尚称心如意,老和尚人前人后好几次都说:“收了这么个贤明老实的徒弟,和尚我真是前世修得的缘啊!”

    又是一月过去了。这天老和尚要下山化缘,简单地交待了小和尚几句,就放心地走了。可是待老和尚三天后归来,庙里早被洗劫一空,唯见墙上留下四句诗:

    老老实实日下站,老老实实洗木炭;

    和尚师傅出了门,老老实实挑几担。

    禅里禅外悟人生

    即使你擦亮眼睛,经过长期观察,也很难看清楚一个人的心。轻易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而又轻易地相信别人,往往就会被别人所骗。关于这一点,“卧薪尝胆工”那个经典故事曾给我们作过最好的诠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