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以后懂点心理学-别让爱情走入迷途——18岁以后懂点婚恋心理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亲和需求:渴望和他人在一起的感情

    小张最近忙着给他的父母亲寻房子。原来小张的父母亲居住在六楼,两个老人皆已年逾古稀了,每天爬这楼梯实在是力不从心,小张便准备拿出一套房来为老两口置换一套两手房,并把它装修成最适宜老人住的“养老房”,让老两口安度晚年。

    小张计划在相距“一站路”的范围里寻找,他说这是最好的距离,父母和子女间可以常来常往,彼此有个照应。岂料这比找恋爱对象还难。于是不得已退一步,便以两站路为半径画个圆,在这个距离内找。小张打电话安慰父母道:“你们放心,即便路稍远些,我们会常常骑车来探望你们的。再说,有事你就来个电话好了!”——听了儿子这句话,老两口的心里暖融融的。

    人人都会有和亲人在一起的需求,心理学上称之为“亲和需求”。关于亲和需求,有一种理论叫做“一碗汤距离”,这是日本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当时日本的空巢家庭现象非常严重,日本学者提倡亲情养老,既拥有自己的空间,又方便照顾老人。也就是说,子女从自己家中给老人住处送去一碗汤,到老人手中还不会凉。很多人听说这个理论后,心里总会想起家的温暖。

    工作结束,踏上回家的路,家人都在等你。在家里,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饭,享受团圆的乐趣。这些消除了我们在学校、公司里的烦恼和疲惫。

    我们虽然从属于学校、公司等各种各样的组织,但不少人还会去寻求“家庭”这一组织。我们经常会寻求和他人一起,与他人一起生活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中。这种渴望与他人在一起的感情叫做亲和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一家团圆可以满足我们的亲和需求。

    但是,孩子们不会只沉溺于家庭这一组织之中。从儿童期,即大约6岁至12岁的小学阶段开始,比起家庭,孩子会更渴望与朋友或异性亲近。这个时期,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庭都是一个变革期。在这一时期,孩子会对家人发脾气,争执冲突会不断发生。

    其实,家庭是我们唯一的可以直接表达情感的组织。在其他的组织中,为了维护组织,我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的感情。但是,在家庭中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情感反而可以增进感情,巩固关系。以这种方式增进成员之间的感情,可以说是家庭组织特有的机能。正因为家庭的本来意义在于放松,所以家庭中既有团圆的时候也有发生冲突的时候。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亲和需求(亲和动机)”,就是说人都有与别人亲近、和睦的需要。当一个人感受到强烈的不安或恐怖时,“亲和需求”会随之增强。比如在发生火灾、交通事故或战争等严重威胁自身安全的情况时,不管是谁都迫切希望能和别人靠近,而且特别想靠近与自己处境相似的人。这是因为,同病相怜的感受能够减轻内心的不安,使人正确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即使只是互相依偎着也能够分担不安、互相鼓励。

    陈松家门前有一大片诱人的玫瑰花,鲜艳欲滴。但是,邻里都知道,他家的鲜花可摘不得,哪怕是掉在地上的一朵也不能去拾。因为,如果被小陈发现你摘他家的花儿,他就会拿着笤帚,毫不客气地将你轰走。如果笤帚吓不住你,他甚至还会从屋里抓起一把菜刀就冲出来。

    一天,温暖的阳光抚摸着大地,小陈家门口那一片玫瑰花散发着迷人的清香,在阳光的抚摸下,越发迷人。这时候,一个10岁的小女孩走了过来。

    小女孩被这些鲜艳的花朵迷住了,正欲伸出手去摸一摸,一个阿姨走了过来,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告诉她,这家主人很不友好。恰好小陈走了出来,满脸怒气,气势汹汹,只一个横眉就将邻居阿姨给吓丢了魂儿。但是,小女孩并不害怕,她纯真地向小陈微笑着。

    此后,小女孩就经常来到小陈家门口看花,每一次都会冲着小陈微笑。一周后,小女孩又来到玫瑰花旁边,这时已经有不少鲜花凋零了。小女孩正为此而伤心,突然发觉一只温暖的大手正轻轻拍着自己的肩膀,她回过头一看,小陈正冲她微笑。

    原来,小陈的妈妈非常喜欢玫瑰花,于是在家门口种了一大片。妈妈去世后,小陈极度伤心,这一片玫瑰花几乎成了他对母亲的思念和寄托,不准任何人打扰。直到小女孩的出现,那几次纯真的微笑,让小陈发现,花儿的美丽是要有人欣赏的。就像人的感情,必须要相互交流,才会更加美好和永久。

    每个人都渴望亲情。尤其当心灵受到创伤后,亲情能够给人带来慰藉。即使对方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只要这种感情存在,对自己就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支持。故事中的小陈,虽然对别人凶神恶煞,但他一样渴望亲情的关爱。所以,既使是一个小女孩的微笑,也让他感到温暖。

    在家庭这一组织中,虽然形态和机能在不断地变化,但有一点始终不变,即自己永远是其中的一员。

    契可尼效应:难以忘记初恋的秘密

    结婚后的艳文仍然忘不了她的初恋。特别是每当和老公吵架后,艳文对初恋的那段感情的回忆更为强烈。

    艳文和她的初恋男友是十年前的同学、朋友,如果不是因为父母的干涉,不是因为后来命运的阴差阳错,他们两个人也许早在一起了,命运注定他们只做了普通朋友。

    去年圣诞节,艳文和老公吵架后和他去喝酒。艳文喝醉了,然后背叛了家庭和初恋男友发生了关系。事情发生以后,艳文和他都觉得难以面对。初恋男友叫艳文离婚,并且说要等艳文一年时间,因为他三十二岁了,单身,家里也给了他很大的压力。

    艳文觉得这种日子真的很痛苦,一方面觉得自己再也没脸面对老公了,另一方面初恋男友的存在时时提醒艳文他的痛苦,等待的痛苦。

    很多次,艳文想跟他提出分手,做回朋友也好,或者陌生人,各自回各自以前的生活,但是又觉得难以割舍。这种滋味真的比死还难受。

    艳文想过什么都放弃和他在一起,但是本来已经很对不住老公了,而且虽然吵架归吵架,但也没有什么非要离婚的理由,而且,一吵架就要离婚,在双方的父母那儿也说不过去。

    艳文现在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点信心,害怕到头来没有好结果。

    尽管现在的年轻人流行快节奏的“速食爱情”,但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是会有人为第一次真挚的爱情流下眼泪。艳文的不安与惶恐,说明初恋的这份爱情在她的心目中有着很重的分量,有难以割舍的“初恋情结”。

    苏联心理学家库兹涅佐娃说,“初恋的爱情创下的财富,是第二次爱情难以达到的……初恋留下的烙印在心灵上是如此深刻,以致失去初恋留下的心灵创伤是无法痊愈的。”

    初恋所具有的魔力是什么?也许心理学上的“契可尼效应”可以解释它非同寻常的力量。

    心理学家契可尼曾经做过一系列的相关实验,发现人类有很重的“未完成情结”。我们对已经完成的事情总是很容易忘怀,而对那些因为某种原因而没有完成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

    众所周知,初恋之所以总是让人难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初恋都是没有结果的,有些人把它比做“青春之树上的一个酸苹果”,就是这个原因。

    除此之外,人类的记忆还有一种奇特的功能,就是在一些痛并快乐着的经历过后,我们的记忆会选择记住那些美好的部分——心理学家把这种效应称做“记忆的乐观主义”。就像一位经历过痛苦分娩过程后的妈妈,当看到新生儿的那一刻,她就会忘记分娩的痛苦,沉浸在甜蜜中了。同样,人们在回忆起初恋时,往往都是关于对方的一些美好的记忆。

    昨天晴儿预订了结婚照,下个月拍照、再下个月取照片做喜帖,应该能赶得及八月份的婚礼。

    按理说,待嫁的新娘应该是最幸福最光鲜的,可晴儿却是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因为她很清楚,自己将要嫁的并非所爱之人。除了爱情以外,也许有人会因为感恩、感动而踏上红地毯,可晴儿呢,却是因为自己的无法选择。

    随着婚期临近,晴儿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为自己,为未婚夫,更为了她的初恋男友——阿齐。

    晴儿和阿齐是中学同学,早在高中时就已经是班上同学公认的一对。可是那时也许是年纪太小的缘故,根本拿捏不了自己的感情,那几年的时光,只是在吵吵闹闹分分和和中匆匆度过。

    高中毕业后,晴儿找了份工作,而阿齐则考上了一所远方的大学,两个人不再是天天黏在一起的“一对”。晴儿努力工作拼命赚钱,想的是哪天才能存够买房的首期款;而阿齐关心的却完全不同,他关心的对晴儿而言已完全很陌生。

    毕业还不到一年,晴儿与阿齐之间的鸿沟已是无法跨越,“分手”两字不用说出口,彼此却都已经很自然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后来,到了结婚的年龄,家里给晴儿介绍了对象。对方条件很不错,人也很老实,晴儿也想不到反对的理由。于是就定下来了。

    可现在,晴儿觉得很惶恐,很不安,阿齐的影子总在自己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晴儿的惶恐与不安是很正常的,或许是由于她的“未完成情结”;但是这并不能代表现在的选择就是错的,除非继续为了心中的初恋而暗自神伤。

    初恋的感受让我们难以忘怀,其实是我们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即使是一段最终没有结果的恋情,留给我们的也是美好的青春回忆。如果那些为初恋留下的遗憾而伤神的年轻人以这样的心理学知识去解读初恋,或许就不会总是为没有结果的初恋而懊悔和伤感了。

    “救世主”情结:总是爱上“坏小孩”

    在网吧里,冰儿认识了一个小男孩,因为他们都喜欢网络游戏“劲舞团”。小男孩很厉害,冰儿眼巴巴地看着“小男孩”那优美的舞姿,而“自己”却像傻瓜一样愣愣地站在那里“左摇右晃”。后来,小男孩开始教冰儿玩“劲舞”,

    冰儿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小男孩。

    时间久了,见面时,两人就像相处了很久的恋人,漫步在细雨中,一起去照大头贴,一起去吃饭,一起去跳舞,一起去唱歌。虽然小男孩吸烟、喝酒、爱打架,但冰儿觉得没关系,“重要的是,他对我很好。”冰儿觉得很快乐。

    快乐总是短暂的,小男孩逐渐开始对冰儿爱理不理,回冰儿的短信不是“嗯”就是“是”,对冰儿的电话充耳不闻,电话打多了他就关机,

    冰儿陷入了痛苦之中,是什么让小男孩的变化如此之大?冰儿比小男孩大一岁,她认为小男孩还小,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不太会呵护女孩,他把爱情当游戏。

    一次,冰儿留意到小男孩的手机背面大头贴换成了另外一个女孩。冰儿开始感到辛酸,泪水止不住地涌出来……

    冰儿逐渐失去了小男孩的消息,她不敢发短信,怕小男孩不回;不肯打电话,怕受伤,怕听到的是小男孩冷冷的声音。冰儿常常望着满天的繁星,心里默默地叹息:“是放弃?还是坚持?”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爱情恐怕是世界上最能让人体验到甜蜜和快乐的情感了,但是心理学家苏珊·福沃特却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她认为,爱情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成长的良药,但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爱情是一种病,一种迷恋的疾病。故事中的冰儿很不幸地患上了这种病,无法自拔。

    有一位出身良好的女孩,每次恋爱都会引发她和家人、朋友之间的冲突。因为让她神魂颠倒的男人,总是那些劣迹斑斑的坏男人。

    生活中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人?好女孩坚持认为坏男人是早年遭受过心灵创伤的“可怜小孩”,认为只要自己付出的爱足够多,做得足够好,就可以把他们从糟糕的境遇中拯救出来,为此情愿牺牲自己的生活。

    像这样总是以天真的面目去拯救别人,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而依然乐此不疲——就是在爱情中拥有“救世主”情结的人。

    也许一般人难以理解,但是对具有“救世主”情结的人来说,无论是酗酒成瘾的瘾君子,还是劣迹斑斑的大骗子,都是极富吸引力的。不管这些家伙拥有多么糟糕的问题,哪怕是他们的家人也早已经放弃了他们,这些“救世主们”依然相信自己有能力拯救他们。

    陈星学习一直很好。上中学时,班上有个坏男生抽烟、喝酒、打群架,被老师称为“混世小魔王”。陈星不知怎么就从心底里涌出一份怜爱,她希望并且相信自己能够用爱拯救这个坏小子。

    为了跟这个坏男孩打成一片,陈星不但打扮上开始追新,而且学着跟那群坏孩子一起旷课、与老师作对。老师联合家长对陈星不断地进行说服教育,可她依然我行我素。

    虽然一片好心,结果却并不如陈星所愿。不但坏小子不买她的账,就连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大学毕业后,陈星与小她两岁的男友决定结婚。结婚后,她才知道老公竟然吸毒。这让陈星很震惊,但她也默默发誓:一定要帮助这个男人戒毒。一定要让这个男人感到幸福。

    爱情是一场拯救的开始。刚结婚那两年,陈星一次次努力地帮助老公戒毒。在这些日子里,她几乎天天为这个男人担惊受怕,虽然监督他,跟踪他,送他去戒毒所……然而,收效甚微,每每她以为老公已经戒毒了,事实又给她无情的打击。这期间,父母都劝她放弃他,陈星说:“如果我也放弃了,他就只有死路一条了。”老公在戒毒所里,陈星一次次发手机短信给他:“老公,我不能没有你。我爱你!”

    这场拯救战耗尽了陈星的精力,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她总是以泪洗面,恨不得马上死去。然而只要面对老公,她的脸上充满了微笑,眼神中满含着期待。

    那天,陈星去戒毒所接老公,她对依然虚弱的老公说:“别怕,有我在呢。”陈星知道,自己的又一次拯救运动开始了……

    陈星就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救世主情结”的人,从喜欢上坏小子,到嫁给吸毒鬼后仍不离不弃,相信自己能够把他们带出泥潭。即使一次次受到打击,仍然不放弃,于是她也无可奈何地被笼罩上了悲剧的阴影。

    对于“救世主”来说,为对方付出是难以抗拒的需求,如果对方能因为自己而有所改变,那么“救世主”的价值就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对于这些人来说,表面上来看,她为被拯救的一方做了很多的事情,控制了事情的发展。但实际上,对这一段关系起着控制作用的,总是那些看上去被她拯救的人。因为“救世主”最大的恐惧就是“无人可救”,一旦被对方抛弃,“救世主”的价值就无从体现了。一些生活很糟糕的人,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对方的“救世主”心理,将其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激情爱:短命的浪漫

    阿峰和阿虹相恋三年,两人在恋爱时亲密无间,经常看电影、逛公园、说情话、发短消息,恩爱无比。终于有一天,阿峰来到阿虹的面前,郑重地向她求婚。这浪漫的一幕让阿虹感动得想哭。之后两人开始张罗着结婚,并于当年国庆节踏入了婚姻的殿堂。

    初入婚姻之门,两人很是激动,蜜月期情意绵绵,如胶似漆,难分难舍。

    婚假休完了,两人也开始正常上班了,情形发生了一些变化。阿峰工作挺忙的,公司离家远,每天回来都感觉很累,谈恋爱时的那种精神头似乎不复存在。往往吃过饭、洗漱过后,上床看一会儿电视就睡着了。阿虹感到,老公对自己的爱不像以前那么深了,有时问他几句,他只会回答“是”与“不是”,仿佛没有什么兴趣,也不太愿意回答。

    有一次,阿虹问阿峰:“我们周末回我妈家好不好?”阿峰答道:“是!”阿虹有些火了,说:“我问你好不好,你怎么回答‘是’?‘是’是什么意思啊?你是不是烦我了,哼!我看我们谈恋爱的时间这么短,我这么快给你追到手,你不珍惜了吧?”阿峰听了,也不相让,说:“你不知道我工作很累吗?一点也不知道体谅我,这些小事,你安排一下不就行了。”阿虹听了,更加生气,之后一段时间他们陷入了冷战。虽然后来没事了,但彼此心中却留下了心结,经常会为一些生活琐事产生口角,还常常冷战。阿虹知道他们彼此还爱着对方,但婚姻却一直在这种危机中过着。

    有人说,结婚之前或新婚,两人的爱情往往充满着激情与浪漫;结婚时间长了以后,激情退却就需要靠感情来维系了。似乎爱情也有保质期,过了保质期,浪漫消逝,温情不再。所以婚姻心理学上有“七年之痒”,因为结婚七年后夫妻关系往往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阿峰和阿虹虽然结婚没几天,但遇到了“激情过后之痒”。

    有人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

    如果我们去询问城市中的年轻男女,“爱情需要浪漫和激情吗?”

    绝大多数的回答是:“那是一定的啊!”

    但是,同样的问题去问那些已婚的中年人或者是老年人,得到的答案可能会大相径庭。

    很多年轻人会在选择恋爱对象上和自己的长辈发生冲突,原因就在于年轻人认为激情和浪漫是爱情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而长辈们恰恰认为,爱情中的浪漫和激情就像夜空中的流星一样稍瞬即逝,根本不可靠。

    爱情中的激情真的是一种短命的浪漫吗?

    如果我们观察身边那些拥有长期、稳定的婚姻关系的人,多半会发现那种电光火石般的激情早已经在他们身上消失了。1986年,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博格提出了爱情三元论,在他对爱情的划分中,激情式的爱情是最常见的一种,但是这种类型的爱情也是最脆弱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激情爱中包含着很多不理性的因素。

    激情爱中首先包含的是一种生理本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处在激情之中的男女,大脑中会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叫做苯乙胺,也被称做“快乐激素”,这种物质能极大地刺激兴奋中枢,从而调动双方的心理能量,让人感觉不到疲劳、饥饿和寒冷,完全沉浸在那种激情之中。这时,看见与平时一样的天空,都觉得要比以往更蓝;看见自己讨厌的人,也觉得他比以前可爱了;平时吃在嘴里没什么特别味道的食物,好像也变得格外有滋味。其实,这种错觉完全是我们主观上的心理感觉,是激情爱所营造的短暂幻象,就如同沙漠中出现的海市蜃楼一般。

    当这种主观心理遭遇到生活中的现实时,随着“快乐激素”的减少,当初的那种欢愉就会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现实落差所带来的失望和沮丧,这样的爱情很难维持。

    但也有人,在几十年的婚姻中,仍然能够做到如同恋爱时一样亲密无间。一个作家曾经目睹过这样一件事:

    在飞机场接人的时候,作家注意到一个提着两个轻便袋子的中年男人正迎面向这边走了过来,然后在作家身旁迎接他的妻子面前停了下来。

    他一边向他的妻子打了个招呼,一边放下手中的袋子,紧紧地拥抱着他的妻子,并且给了她一个长久的、热烈的、温柔的吻。然后,他深情地凝视着她,几秒钟之后,他静静地说:“我非常爱你!”就这样,他们互相深情地凝视着对方的眼睛,手拉着手,幸福地微笑着。

    看着他们那亲热、幸福的样子,作家觉得他们可能是刚成家的新婚夫妻。然后,作家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全被这美好情景吸引住了,因而作家感到有些不自在,好像自己是一个未经允许就闯入他们这神圣私密空间的侵略者,然而更加让人吃惊的是,作家竟然听到自己那紧张得有些失真的声音在问道:“哇!你俩结婚多长时间了?”

    “哦,我们在一起生活已经14年啦,结婚也有12年啦。”他答道,眼睛仍旧在深情地凝视着妻子那美丽的脸庞。

    “那么,你离开家有多久啦?”作家继续问道。终于,这个男人转过身,脸上仍旧洋溢着快乐的微笑,说道:“整整两天。”

    两天?!作家不禁大吃一惊!从他们这样热烈、深情的问候来看,作家几乎就已经确信他离开家即使没有几个月,至少也有几个星期了。这让作家羡慕万分,作家说:“我希望我的婚姻也能像你们一样,在12年后依旧充满热情!”

    也许,对这对夫妇来说,彼此关心,彼此爱护,彼此不离不弃地相守在一起才是最浪漫、最幸福的爱情!爱情不是要像烟花一样璀璨而短暂,而应该如细水长流般温情而浪漫。

    爱情的真谛是要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慢慢体会的。

    试婚:想好要付出的代价

    事例一:小娜是一名公司职员。上班时间长以后,逐渐发现部门经理对自己颇有好感。经理英俊又温柔,对她关心有加。逐渐地,经理用自己的身份、出色的口才俘获了小娜的心。

    小娜想和他立即结婚,可他说要先试婚,不希望立即结婚,还说试婚是有现代意识的人所做的一种婚前准备,对婚后生活很有好处。小娜听信了他的话,和他同居了。

    然而,试婚一段时间后,小娜逐渐发现他是个大男子主义者,自私无理,刚愎自用,不尊重她的人格,只要求她全力服侍他。小娜想离开他,可是街坊邻居、公司上下都知道了他们的同居关系,如何退出呢?她十分后悔搞什么试婚,如果没有同居,她会毫不犹豫地和他分手,可现在晚了。小娜陷于痛苦和压力之下,不能自拔。

    事例二:小毅听说试婚能增加彼此的感情、减少婚后的矛盾,于是和女朋友同居试婚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结婚了。小毅逐渐感到,由于试婚时已经尝够了一切,一点也体验不到新婚的惊奇、喜悦和甜蜜,婚姻变得十分乏味。拉着妻子的手就像自己的左手拉右手,感受不到一点新鲜和喜悦。

    更甚者是妻子的变化。结婚前,妻子怕失去他,因而特别小心翼翼、小鸟依人;然而结婚后一下子变得大大咧咧,一点也不可人了。他以前觉得她愿意给自己她的贞操是爱他的表现,现在却总感觉她太不自重,说不定哪天对别的男人也很容易献出身体。婚后的小毅就这样总是心存芥蒂,过得很不舒服。

    在中国的一些大都市里面,试婚现象正悄然流行,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据调查,上海市五个区20~35岁的青年中,未领结婚证书的“野鸳鸯”占19.8%;在上海100对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新婚夫妇中,有30%曾有过婚前同居生活。福建省某市妇联的调查显示,试婚者已占婚龄人口的22.8%,而且有“方兴未艾”之势。

    所谓“试婚”,指的是男女双方不受法律约束,带有一定试验性质的同居行为。有人常把婚姻比做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穿了才知道。既然结婚像买鞋子,那么为什么不先试一试,看看合不合适,再决定是否买它呢?不合脚的话当然勉强不得。

    “试婚”一词最早于1894年由美国法官本·B.林塞提出。他是研究少年犯罪问题的国际权威。他在《伴侣婚姻》一书中提出青年应当采取一种新的结婚形式,即“试婚”。这种婚姻与传统婚姻不同,青年夫妇要掌握最先进的避孕知识和技巧,在没有孩子而且妻子尚未怀孕的状态下只要双方同意就可以离婚,离婚时妻子无权要求赡养费。很多青年拥护他的观点,试婚逐渐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流行起来,社会与家庭也采取一种默许的态度。哲学家罗素说道:“试婚是一个明智的保守主义者的建议,其目的在于巩固青年的性关系,根除现存的乱交现象。”“如果要求人们在不知道他们在性的方面是否和谐的情况下就进入一种终身的关系,那是荒唐的。这就像一个人要买房子,但不能获准在成交之前看到房子一样荒唐。”

    罗素认为试婚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的第一步,好处多多,然而在我国,尽管已经改革开放多年,人们对各种新事物、新观念已经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可总体上,我们的社会仍有些“男尊女卑”。试婚如果失败,对于男性或许无所谓,可对于女性伤害就比较大了。其实,试婚失败后的分手也不会像事前想象的那么轻松洒脱。

    蒋庆以“小别胜新婚”为由,劝说妻子与自己进行尝试离婚。在尝试期中,他与另外一位秀丽的从事个体服装业的姑娘乔玉过起了“试婚”生活。他们的试婚生活除了没有结婚证书之外,其他都与已婚夫妇没什么两样。乔玉完全做到了一个贤妻良母所应做的一切,每晚回家都要做好可口的饭菜犒劳蒋庆;星期天和节假日主动陪着蒋庆郊游、跳舞、逛公园。蒋庆发誓与乔玉长相厮守、永不分离。

    然而有一天蒋庆发现乔玉竟然还有一个男人,于是要和乔玉断绝关系。乔玉找到他,说已经怀了他的孩子,要求与他结婚,但被蒋庆拒绝。两人都陷于痛苦之中,相约以死来解脱。乔玉梳妆打扮一番,挪步到床前,对着熟睡的蒋庆说道:“亲爱的,你先走一步,我随后就来。”她用刀子向蒋庆的脖子上抹去……

    蒋庆死后,乔玉下床拧开煤气罐,浓烈的煤气在屋中弥漫,此时她突然觉得一阵恶心,犹如妊娠反应一般难受,她突然想起了腹中胎儿:孩子是无辜的,我不能死。她打开窗户,关上煤气。几天后,她处理好了自己认为应该处理的一切事务后,径直向派出所走去……

    这是一个试婚悲剧,以一方死亡一方坐牢为代价。当然,试婚的失败未必都引发如此极端的惨剧,但带来痛苦是必然的,对于女方尤其如此。试婚中,女方常常忧虑的是,如果这次试婚不成功,如何面对以后的丈夫呢?因此不得已的分手并不会很轻松,往往使女方陷入两难境地。所以面对“试婚”的说辞,一定要保持谨慎。

    爱情与婚姻:怎样去认识

    有个学生问他的老师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其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

    学生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地走出了田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其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到。”

    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又有一天,学生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做圣诞树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学生于是照着老师的话做。这一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也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人生其实就像穿越麦田和树林,只能向前走一次,不能走回头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好的麦穗和大树,找到自己最理想的爱情与婚姻,何其难也?而且,爱情与婚姻往往是不能等同的:自己爱的人并不一定能和自己结婚,跟自己结婚的未必是自己爱的人。

    在中国,传统上来说,爱情与婚姻是分开的,爱情与婚姻连在一起是近代的事情。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甚至之后一段时间内,婚姻通常都是父母包办。大部分男人都是在揭开新娘子盖头时才第一次见到她的样子,对对方性格等各方面情况的了解也只来自媒人的只言片语,何来爱情呢?可他们就那样结了婚,并生养儿女。不正是这些没有爱情的婚姻,给了我们现代人的生命吗?中国古代,孟子提出“男女授受不亲”,连牵手都不可以。比如,一个嫂子掉到河里,弟弟要不要去拉他,要是拉他,就违反礼教;不拉,嫂子就要淹死。所以,他就提出一种“权重”理论:一个是破坏规距,一个是死,孰重孰轻很明显,所以就暂时破坏一下规矩。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爱情在婚姻中是很不重要的。国外通常认为中国人的婚姻里爱情是不重要的,其实没错。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是“爱情是婚姻的坟墓”,正是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不等同性的认知写照。

    在现代的中国,爱情和婚姻的一致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在北京有一个抽样调查,结果正好有一半的人认为:自己最爱自己的妻子,妻子也最爱自己。在这一半的夫妻里,是有爱的,其次是“一般爱”、“不太爱”之类。可见无论什么年代,爱情和婚姻的冲突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如果充分认识和理解婚姻与爱情的冲突,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婚姻生活,更好地为爱情保鲜:

    爱情是一种享受,而婚姻更多的是责任

    有这样一个比喻:爱情就像闪电一样,而婚姻就是为这闪电付电费的。一般来说,爱情基本上是自由的,爱谁不爱谁是你的权利,但是结了婚就不一样了。如果说结婚前是在选择你所爱的人,那么结婚后更多的是你得去爱你所选择的这个人。人在一生中或许不止爱恋一个异性,但和其中一位结婚之后就要克制对其他异性的爱。罗素在《婚姻革命》一书中写道:“毫无疑问,因为婚姻而拒绝来自他方的一切爱情,就意味着减少感受性、同情心以及和有价值的人接触的机会。”

    爱情更多的是感觉,而婚姻更多的是事业

    爱情更多的是两个人的感觉,想怎么感觉就怎么感觉,可以跟着感觉走;而婚姻是事业,婚姻中的你要靠打拼活下去,要给彼此以及你们的孩子、父母幸福,你必须去建设、去经营,靠感觉过不了日子。

    爱情有很强的随意性,而婚姻是相对固定的法律契约

    结婚一段时间之后,爱情的高峰过去,双方身上的弱点暴露得越来越多,彼此的新鲜感逐渐消失,爱情之花逐渐枯萎,婚姻就可能变为无爱的折磨,但它不会消失,仍然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爱情更多的是两个人的私事,而婚姻是关涉到他人的

    结婚之前,你想爱谁就爱谁,不爱了可以分手,闹矛盾了往往自己去处理,不会有父母、亲戚等其他人的切身利害关系。婚姻是关涉到其他人的,并且是在法律契约的层面上,必须对双方家人及自己的孩子负起一定的责任。

    爱情更多的是一种失重,而婚姻更多的是一种平衡

    谈恋爱的时候,基本上处于一种失重状态,晕晕乎乎的,很多时候忘乎所以,什么话都敢说。而如果结婚后还总是处在失重状态,你的婚姻肯定长久不了。所以说婚姻更多的是一种平衡。有人说“恋爱期间人的智商都变得很低”,是很有道理的。结婚几年后,如果把你当初写的情书拿出来念给妻子听,或许她会诧异当初你怎么能说出那种肉麻的话来。

    准备结婚的人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爱情可能是婚姻的基础,但不是婚姻的全部。婚姻中除了爱情的因素,还有经济的、生育的、责任义务的因素。不要对婚姻中的爱情过于苛求,要准备迎接现实的挑战。幸福的婚姻很多,但需要你去努力地经营。正如法国著名作家莫罗可所说的:“婚姻本身(除了少数幸运或不幸的例外)无所谓好坏,成败全在于你。只有你自己才能答复你自己的问题。因为你在何种精神状态中准备结婚,只有你自己知道。婚姻不是一件定居的事,而是待你去做的事。”

    类似性与互补性:我们是怎么进行选择的

    眼下,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一张“性格婚检”的测试卷备受追捧。这是一份测试婚恋者性格的文字问卷。问卷的大部分题目,来自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1949年设计的国际通用的“性格测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其中涉及到家庭影响、神经类型、经济观念、对性的兴趣和能力、对感情的要求、自我评价等诸多方面。在这张问卷的基础上,有人又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添加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选择题,共计100道。经过电脑系统的测算,答题结果会被归纳到5个评分级别。0分是婚检里的中性值,它代表人们的心理处在正常情况;1分表示颇为积极健康;2分为最高分,代表心理非常健康;-1分说明心理颇为低落,应适当调整;最低分为-2分,代表心理非常不健康,并有自闭等消极倾向。

    如果一对情侣的测试结果都在0分以下,这说明他们的性格均属内向,不产生互补,此时心理咨询师会建议被试者不要进入婚姻。总体原则是,婚恋双方的分数累加,在0分以上就适合结婚。即使其中一方为负分,另一方为正分,但心理健康的一方就会对另一方形成互补,也可以走进婚姻。

    据说,目前前往心理咨询中心进行性格婚检的,主要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征婚者,他们希望通过测试结果了解自身的性格特征,拟定可以与之“互补”异性的要求;第二种是恋爱中的情侣,他们希望了解彼此是否真的适合结婚;第三种是已婚者,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婚姻已经出现问题,但无从解决,甚至不知道问题的根源何在,因此希望通过测试找到“药方”。

    这份问卷有着多大的准确性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在交往中或走进婚姻的殿堂之前,双方总会要考虑:他(她)和我的性格到底合不合?这关系到将来能不能很好地相处。

    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一般是与自己相似的人呢,还是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呢?选择伴侣时,是性格相似的夫妻好呢,还是个性迥异的夫妻好?这真是个谜。

    喜欢性格相似的人的学说叫做类似性说,感觉个性迥异的人有魅力的学说叫做互补性说。在现实生活中,哪种组合会相处得更融洽呢?

    伯恩和纳尔逊支持类似性说,因为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更喜欢与自己的意见、态度相似的人。其他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人们会喜欢第一印象中与自己相似的人。如果在价值观和社会观方面与对方的意见一致,人们会觉得自己被接受,感到高兴,同时对对方的好感也会增加。中国古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恐怕也反映了这种个体间以相似性互相喜好的趋势。特别是在恋爱时,我们会寻找像镜子一样可以照出彼此身影的对象。

    但是随着关系的密切,时间的流逝,彼此的亲密就会减淡。因为性格上的因素也往往会产生一些问题。

    李平的老公是经人介绍的,相处半年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经过了最初的激情,一些以前不以为意的问题却逐渐成为了李平和老公之间的大分歧。老公爱交际,爱看足球,爱炒股,李平喜欢文学艺术。老公渐渐地不再很热情地陪李平听音乐,去外面漫无目的地瞎逛。李平有时候怀疑,他们是不是像离婚时人家常说的那句“性格不合”。李平开始胡思乱想:当初是否太仓促了,我们的婚姻之路刚起步,而我还年轻……反正就是觉得,眼前的老公太现实,一点不懂得浪漫。

    老公也觉察出了李平的不满,变得很痛苦。最后,两个人坐下沟通,最终达成一致:决不能轻言放弃!李平想,老公毕竟还是有可爱之处的:会做家务,心地善良老实,还有最初相识时那份说不清的好感。他们开始尊重彼此的爱好,尝试着去了解对方。

    夫妻俩坚持每天晚饭后散步,在这其中,聊聊各自感兴趣的东西,双方必须耐心地聆听;在屋子里,当各做各的事时,也不忘给对方一个温暖的眼神。此时李平觉得非常温馨。久而久之,李平发现生活变丰富了,既能满足享受于自己那份爱好,又多感知了从对方处获得的另一片天地。老公闲时会哼哼流行歌曲,李平也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大牌球星的名字。这时李平觉得,结婚还真好!

    曾经一度因为性格的不合而致使婚姻出现了危机,后来因为性格、爱好的互补而达到婚姻的平衡,看来性格的类似或互补,都确实会影响到夫妻之间的关系。

    温切斯支持互补性说,认为个性迥异、爱好迥异的人更容易相处。在他的研究中,能够自然地承担各自不同的任务,彼此互补的夫妻对婚姻的满足度很高。比如,由外向的爱好交际的妻子和内向的热爱家庭的丈夫组成的夫妇,丈夫守护家庭,妻子保持和外部的交际,两者可以保持家庭内外的适度平衡。

    像这样的分工会随着关系的进展而展开。不仅限于夫妻关系,朋友和工作伙伴也是如此,例如在公司里,支配欲强、民主意识淡薄的领导人通常喜欢那些恭顺服从的下属。虽然最初类似性会促使人们互相吸引,但接着就很有必要发展互补的关系了。

    家庭暴力:暴力不是一天形成的

    袁女士结婚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的婚姻生活使她苦不堪言。袁女士的丈夫经常对她恶语相向,后来甚至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对于丈夫的粗暴行为,袁女士一贯采取退让隐忍的态度,每当她忍无可忍时,就离家出走一段时间,而丈夫会发疯地去寻找她。

    找到她以后,每次都是痛哭流涕、捶胸顿足、作揖下跪,向袁女士道歉,哀求她不要离开自己,表示没有她,自己就活不下去了。

    袁女士相信丈夫还是深爱自己的,也就每每原谅了他,跟随他回家去“好好过日子”。可是过不了多久,丈夫又故态复萌……于是,袁女士这十几年的生活,就在丈夫的打骂——道歉——再打骂——再道歉这个怪圈中周而复始地度过。

    家庭暴力(DV)一般指配偶之间发生的暴力,施暴者一般为男性。

    家庭暴力包括身体上的踢、打;性方面的强行要求发生性关系或婚内强暴;心理上包括辱骂配偶、对配偶采取冷漠的态度等。不仅如此,还有在经济上不给配偶生活费,在社会活动方面限制配偶的行动自由,不许配偶外出等。

    受害者为什么不逃离呢?

    家庭暴力一般会反复出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夫妻关系紧张激化阶段;第二阶段是施暴阶段;第三阶段是施暴者感到后悔,对受害人表现出爱意和温柔的阶段。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凶残的施暴者到了第三阶段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表现出满含爱意的温柔态度,而且还会保证以后再也不会那样了。这样一来,受害人就会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他啊”,“以后肯定不会那样了”。但是,这三个阶段是反复出现的,第一阶段再一次卷土重来了,暴力又开始了。受害者受到的伤害是生理、心理两方面的。虽然也想过要逃走,但是大部分的受害者都没有充分的财产支持,而且施暴者还会威胁“你要敢逃就杀了你”或是扬言要自杀、杀死孩子等等。所以,受害者不是不想逃,而是逃脱不了。

    此外,多数的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在存在某些问题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比如小时候就处在有家庭暴力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暴力有时候会出现“遗传”的倾向。

    家庭暴力有着严重的危害:

    (1)严重影响、破坏了社会组成细胞——家庭。在一个家庭中,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必然影响夫妻感情。当妻子无法受其丈夫的暴力时,以选择离婚、离家出走、甚至以暴抗暴等途径摆脱遭受的暴力,致使家庭破裂、毁灭。

    (2)影响子女的正常生活和成长。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直接对孩子施暴时,更容易使孩子的情绪产生恐惧、焦虑、厌世的心理,轻者影响孩子的情绪,使他们自卑、孤独,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者使孩子们离家出走,荒废学业,甚至还走上犯罪的道路。

    (3)家庭暴力侵害了妇女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多数妇女在被施暴时都惨遭残害。暴力行为严重地侵犯了妇女的人身权利。

    (4)家庭暴力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不及时有效遏止家庭暴力,受害者本人又不知用法律保护自己,在忍气吞声、长期遭受暴力的扭曲心态下,采取了法律禁止的手段——故意杀人,酿成恶性事件。给社会带来恶劣的后果,极大地危害了社会安定的局面。

    小燕今年17岁,生长于一个三口之家。小燕的爸爸几年前辞去收入很好的工作,专门做传销,几年下来亏损几万元。小燕妈妈劝他找一份无论什么工作做做,不要继续做传销。小燕爸爸仿佛着了魔似的,死活不同意,两人的矛盾逐渐升级,并因此由吵架到动手打架,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打。

    小燕夹在其中,她既希望爸爸不要再做传销,又害怕妈妈真的要离婚,每天都觉得很痛苦。现在小燕根本没心思学习,小小年纪就交了一个又一个的男友。有一次,家庭战争爆发,小燕离家出走了。全家人动员了所有的朋友到处找她。所幸,当天深夜,就找到了在附近广场上游荡的孩子。家里人虚惊一场,也得到了一段时间的安宁。没过多久,家庭又硝烟四起。

    有一天,小燕因一件小事与妈妈意见不和而当众坐地哭闹,妈妈也生气,使劲要拽她起来。当拉小燕起身时,她动手打了妈妈。

    孩子必须依靠成人才能生存,他们还需要成人给予情感上的温暖及保护,从而能够免受任何威胁。家庭内部的暴力行为经常会制造出充满惊恐与痛苦的氛围,小燕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可能会形成这样的观念:用武力就可以解决问题,于是不自觉地也学会了动手。其实这是家庭环境给孩子的茁壮成长与精神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以前人们认为家庭暴力就是“两口子吵架”,“人家自己的事”,旁人没法介入。而且,那种认为女性是男性附属品的陈腐观念也对家庭暴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逐步健全,现在的家庭暴力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处理家庭暴力的方式也大大改变了。

    婚外恋:不同的杀伤力

    一次,美玲到南京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她意外地重新见到了川宏。川宏是她大学时男友,在毕业后就各奔东西,很少再联系了。后来,两人都各自成了家,有了孩子。这次见面,俩人都很高兴,互相问候近况。在有限的机会里川宏告诉美玲,最初他一直在想方设法地与她联系,直到听说美玲结婚了。这次重逢就是一个导火索,点燃了一枚藏在心底十年的爱情炸弹。

    回到家里,刚一上班,美玲就接到了川宏的电话。“如果他不给我打,我也会给他打的。”美玲心想。背负着道德的包袱,他们既愧疚又欢喜地重新走到了一起。

    很快美玲就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上着班,她会对自己笑,独自一个人回味着电话里的那些甜言蜜语。他们的感情是不能暴露在阳光下的,每次联系都很小心。美玲渐渐不再关心家里和孩子,跟朋友的交往也越来越少,她怕自己一时情绪冲动,克制不住就会将这一切说出来。但有的时候,很想说话,却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

    美玲知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再继续往前走下去,她会毁了自己,会毁了两个正常的家庭,但她却无法让自己放手。她会骂自己的软弱,但在现实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无力。

    城市的天空浑浊而灰暗,这样的日子,美玲不知道还有多久。

    和爱情、婚姻一样,婚外恋似乎也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而且就像魔鬼一样永不离爱情、婚姻之左右。可以说,提起爱情与婚姻,就免不了说婚外恋。在当今社会里,婚外恋的事情我们已见怪不怪,电影《一声叹息》、《手机》向人们展示了婚外恋的“凄美”结局。而现实中,一个接一个因婚外恋而造成家庭破裂、反目成仇的生活剧也在上演,但人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婚外恋的是非剧没有演完的一天。

    较之女性,社会伦理对男子婚外越轨行为比较宽容。尽管如此,家庭道德仍是评价个人价值的重要依据。即使在高度性解放的西方发达国家,私生活状况也依然左右着一个人的经济或政治前程。对于婚外恋情与家庭、事业成败及社会地位,男子总是更看重后者,而婚外恋通常只能是其风云人生中的一段小插曲。因此,如果婚外恋与其事业能齐头并进、两全齐美,男人们自然不想游出令人陶醉的婚外情海;一旦婚外恋情到了可能使其家庭解体、阻碍其事业发展、损害其社会地位的地步,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弃情人于不顾。很少有男人会为了情人而牺牲自己的家庭、事业、社会名望,而背负道德败坏的名声。

    婚外恋中,女性与男性不同,很少“喜新不厌旧”,其婚外恋的一般历程是“厌旧喜新”、“弃旧图新”。在追求婚外幸福时,有夫之妇们往往比有妇之夫更勇敢、执着,敢于蔑视伦理道德,能够顶住种种社会压力,甚至放弃子女抚养和财产利益,毅然与丈夫决裂,投入情人的怀抱。然而,她们的结局通常很惨,一无所有、孤注一掷的时候,情人却临阵退缩,最终弃之于不顾,害得她们人财两空、进退维谷。

    李女士已年过四十,离婚后带着儿子独自生活。她有个情人叫小军。

    她与小军的相识,源于公共汽车上的一次“英雄救美”。两年前的一天,李女士在公共汽车上遭遇小偷,不知所措之时,小军挺身而出,将小偷从人群中揪了出来。两人就此结识并相互留下联系方式。此后,二人频繁往来,并互生爱慕之心。

    “五一”前,两人再次约会时,李女士感慨地对小军说:“你对我真好!”并流露出想嫁给小军的意愿。此前,小军曾经如实地告诉过李女士自己已婚、有孩子的婚姻状况。听完李女士的感慨后,小军心里一动,说:“我尽快离婚后娶你。”回到家,小军就和妻子摊牌要离婚,妻子当然不同意。亲朋好友得知此事,也纷纷上门,七嘴八舌劝和,小军开始动摇了。

    这一切,李女士并不知情。因为一直没有小军的消息,她在等待的过程中,曾拨打过小军的手机,传出的却是已关机的提示音。

    一天上午,联系不上小军的李女士径直找到小军的家,小军的妻子正好在家。李女士开门见山说道:“我今天也不瞒你,我和小军已好了两年。”小军的妻子气道:“你们的事情我老公全给我讲了,你不要再缠着小军了,他现在到外地躲你去了。”然后“砰”地一声关上了门。

    李女士心灰意冷,在小军家门外拨通了好友的电话:“小军现在不理我了,打手机关机,人也不在家里。他欺骗了我,我不想活了……”没说完,李女士挂掉了电话,随即翻过小军家外的楼梯栏杆,松开双手,从五楼仰面坠下。

    这是一幕婚外恋的悲剧。婚外恋发生后,小军可以逃避责任,从头开始,而李女士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是婚外恋对男女主角所造成的不同的杀伤力。

    男女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后,应该互尊互敬、互亲互爱、互帮互助,为了家庭并肩战斗,共同提高对婚姻的道德意识和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共同致力于夫妻关系的调适和婚内爱情的保鲜。如果任何一方发生了婚外恋,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婚外恋并非情爱的蜜桃,而是酸涩的青果。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个特例吗

    1973年8月23日,两名罪犯试图抢劫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抢劫失败后,歹徒挟持了4名银行职员,在与警方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歹徒放弃了对峙,缴械投降了。

    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4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竟然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抢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这4个人一致表示他们并不痛恨歹徒。他们认为,这些抢匪不仅没有伤害他们,还照顾他们。同时,他们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是,人质中的一名女职员竟然爱上了其中的一名劫匪,并与尚在服刑期的劫匪订了婚。

    这就是著名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心理学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向我们揭示了人类的一些匪夷所思的情感背后的合理意义。

    在这4个人被劫持的时间里,歹徒曾经威胁要杀死他们,同时也表现出了仁慈的一面,在这一难以说清楚的复杂过程中,这4名人质抗拒警方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这件事在西方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无数的心理学家都想知道,在人质和歹徒之间产生的奇特感情,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案中的一个特例,还是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

    通过无数的案例研究证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来说,只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被害人知道,自己的生命确实是处在某种真实的威胁中,可能在一瞬间自己就会没命,能不能活下来完全取决于那个伤害自己的人;其次,这个伤害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给予了受害者恩惠,比如在受害人快要渴死的时候给了他一口水。此外,受害者完全处在一个封闭和隔离的环境中,他知道自己是无路可逃的,只能听任自己被别人洗脑。于是,这些受害者会对加害他们的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受害者的生死掌握在这些人手里,他们让自己活下来,受害人便觉得,这简直是天大的恩惠。因此,他们与歹徒共命运,把这些歹徒的命运和前途当成是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反而把前来营救他们的人当成了敌人。

    很不幸的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传染”到中国后,却成了人们自救的心理障碍。人质落入劫持者的掌握后,对劫持者产生了更强的“心理上的依赖感”,然而他们的命运却十分悲惨。

    1999年,中国福建省三明市发生过一起灭门惨案,一公司老总全家遇害。案破后,警方对这家人的被害唏嘘不已。案情经过是这样的:

    抢匪闯进家门,宣称只要服从,将不会伤害他们。在捆绑家属时,老总的儿子与他们打了起来。女儿直叫:“别打了!他们又不会伤害我们。他们只是要点钱财。”于是儿子停止了反抗。匪徒将他与其姐姐、保姆全部捆好,正当逼迫他们交出贵重钱物时,孩子的父亲下班到家了。此时约为晚上十点。父亲一看家人被缚,冲上去以一敌三与抢匪搏斗,因其身壮力大,加之是在拼命,抢匪一时还奈何不了他。这时儿子、女儿不断在旁哀求父亲:“爸爸,别打了,他们只是要我们一点财产,不会要我们命的,你这样子要把大家都害死了。”父亲听女儿这么说,遂停止了反抗,抢匪也将他捆绑起来。这时母亲进了房,吓得大叫起来,父子三人又劝她:“这几位兄弟只是要我们一点财产,不会害我们的,别怕!”于是母亲也停止了叫喊。抢匪把她也捆好并把一家人的口全部塞紧,在这之前,匪徒们因紧张都忘记了这点。接下去是逼问、拷打,匪徒得到存折密码及贵重物品后便将一家人(包括保姆共五口)全部杀害。

    一个警官说,这一家人至少有两次活命机会都没抓住,即如果当父亲与匪徒搏斗时全家人一起呼救——这家人所住的房子临街——获救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他与匪徒搏斗时,挡住匪徒,大声呼叫妻子别上来,歹徒很可能要夺门而逃。可不幸的是,这家人都帮助匪徒,将自己的救助者给“俘虏”了。

    也许这家人都希望以自己的诚心感动匪徒,他们可能是想,心和心可以相通,四海之内皆兄弟;或者,正如他们所说的,拿钱可以消灾。但是,这一切都无从知晓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并不是救命的稻草。

    心理测试

    你有什么样的恋爱观

    百般无聊的时候去街上散散心,待到想回家的时候,又觉得空手回家怪怪的。于是,你决定买一样东西带回家。偶然间的决定,当然随意性很大,你希望买什么呢?请在下面的答案中任选一项。

    A. 去书店买本书看看,正好可以打发无聊的时间。

    B. 一件漂亮的衣服最实用了。

    C. 水果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免得家里没有还要出去买。

    D. 带一些西式的面包,又好吃又好看,还不用做饭了。

    选择分析

    1. 选择A:

    你对爱情的要求很高,对方若不是魅力十足,有能力提供浪漫生活,你们多半良缘无涉。你受过很高层次的教育,因而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不仅要富有情调,而且要高雅精致,符合你要求的人并不多。记住,挑剔会使人失去很多机会。

    2. 选择B:

    身在情海中的你,常常游移不定。爱起来,你会不顾一切。可惜你这种热情不能持久,三天不到,你又觉得当初选择有误,于是另觅良缘。在爱情上三心二意的你,虽在乎自己,却往往搞不清自己的感觉,因此时常心无定所。还是安静一点好,先弄清自己,再全力出击,这样才会得到你的梦中情人。

    3. 选择C:

    痴情的你,对爱全身心地投入,也要求对方坚定不移地爱你。你把一切看得太美好,一旦受伤,久久难以恢复。你认为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对方也一定会如此回报你,且理所当然应回报于你。因此在不知不觉中,你对恋人的要求较为苛刻。请试着退一步看问题。对爱情执著是好的,但如果已缘分不再,千万别一门心思试图唤回对方的爱。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好了。

    4. 选择D:

    生活中的你非常现实,从不会委屈自己,让自己舒舒服服的是你的目标。爱情中的你也不会为了爱一个人委曲求全,虽然偶尔冲动,但最终理智会占上风。因此,在爱情路上你一般不会吃亏。你的毛病是,有时太计较施与受的平衡,有时会让人觉得你不够真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