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追踪
一个哲学家说过:“任何犹豫不决的爱情都是不道德的。”
蕾蕾现在就陷入了这样的困境。有一份不错工作的蕾蕾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眼看着自己马上就变成了奔三的剩女,家人和朋友们也都纷纷想方设法来给蕾蕾介绍男朋友。就在不久之前,蕾蕾在好友的怂恿下,和朱友军见面了。然而,心高气傲的蕾蕾却并没有把这个男人看在眼中。在蕾蕾看来,朱友军的学历和工作都达不到她的要求,但是他对蕾蕾的一腔热情,让心如止水的蕾蕾又泛起了那么一点涟漪。
最后,蕾蕾动心了,她提出只要朱友军能够调动一下自己的工作,两个人也许就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可能。老实巴交的朱友军为了满足蕾蕾这个愿望,狠狠心拿出了几千块钱作为沟通人际的费用,然而最后却不但事没有办成,所有的钱也都变成了肉包子打狗。
看着朱友军实在无奈,蕾蕾的心也一下子软了。她明白,朱友军是个好人,现实也不是他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的,所以她也就勉强同意了两人之间的交往。然而,让蕾蕾意想不到的事情是,当他劝朱友军在平时应多多学习的时候,他的工作时间却变成了三班倒。这么一来,朱友军不但没有时间去看书学习,甚至连陪蕾蕾逛街的时间都变得少得可怜。
蕾蕾是硕士毕业,论学习、论工作、论资质,都比朱友军高一大截儿。但蕾蕾并不计较这些,只要朱友军真心对她好,她就知足了。可是每一次看到朱友军不知上进的样子,蕾蕾真的很后悔当初的决定。两个人为了能够比翼双飞,蕾蕾几次三番地逼着朱友军学习,然而每一次都会把场面闹得不欢而散。有时候,蕾蕾把朱友军实在逼急了,他就会吼出可怕的“分手”两个字。
为了这份感情,蕾蕾宁愿守候着他继续奋斗,只要朱友军给自己一点希望就可以了。每一次吵架之后,朱友军都会用甜言蜜语把蕾蕾再一次哄开心。可是这么长时间的感情,让蕾蕾感觉到的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沉重的包袱。她不嫌弃朱友军,而是她不甘心自己从此就变成为一个家庭主妇。但转过身再想一想,已经28岁的自己还有多少青春可以挥霍呢?
蕾蕾本不是一个果断的人,尤其是现在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是分开还是继续厮守这份感情,这让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以最折磨人的方式沉沉睡去。
现在,蕾蕾觉得,他们之间的爱情使她在感情和理性间苦苦地挣扎着,好像永远没有拨开云雾见太阳的时候。
见招拆招
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蕾蕾已经陷入了迷茫。她的现状,完全是由自己犹豫不决的性格造成的。如果爱他,就义无反顾地和他在一起;如果不爱他,当初就应该快刀斩乱麻一般结束这一份并不太合适的感情。越是犹豫不决,就会越把本来安宁的生活搅成一湖浑水。其实,人生是条单行道,我们所能够做的永远都是一直向前,告别犹豫不决的心态,才会拾取回自己应有的生活。
拒绝窍门
犹豫总是让我们走进死胡同。当自己刚刚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因为本身的意志不坚定,才往往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后反倒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了。所以,想要拒绝犹豫不决,就要在一份新的观念给自己造成大脑风暴之前,及时把所有的想法都付诸实际行动。当下一种念想来袭的时候,给自己武装上金刚一般的盔甲,有效阻挡犹豫不决现象再次出现。
应该坚定立场,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做导向。
我们应该如何做,应该完全依赖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当你在两个选择之间难以抉择的时候,就需要作出一个机警的判断。此时,不妨把每一个选择的理由一字排开列在纸上,从中选择出你最需要的一个条款,然后去选择其所属于的方向就可以了。这也许不是最简单的或者最现实的,但确是最适合你的方法。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好的选择。
相信直觉,这几乎就是正确的判断。
相信你的直觉,并不是说做选择之前不经过任何理智的判断。而是在你虽然经历了深思熟虑但却依旧无法作出一个恰当选择的时候,那就不妨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从最本真的自我出发。因为直觉往往代表着内心深处不易被我们察觉的潜意识,所以,相信直觉,就等于相信自己的内心,这几乎就是最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放宽心,没有什么了不起。
之所以会犹豫不决,是因为我们太过注重于某件事情的结果,害怕因为自己的一次错误决定而造成更多的错“多米诺”。但是,即便产生了错误又能怎么样呢?车到山前必有路,出现了错误我们就一定可以想出对付错误的方法。所以,放宽心去做自己最喜欢的选择,只要你用心做好了每一件事情,就一定会收到一个好的结果,更不会因此而后悔了。
坚持理性分析。
不让犹豫不决坏了自己大事情的最好办法就是,始终坚持理性地分析当下所遇到的种种难题。耐心地把每一种选择的对与错分列出来,对比之下才会发现另一个的优劣之处。只不过,这是一个纯理性的思维过程,任何感情因素都会使整件事情变得扑朔迷离。因此,坚持理性分析,正是有效遏制自己感情用事的最好手段。
尊重你所怀疑和犹豫的事情。
能够让你对当下的选择产生怀疑并犹豫的事情,必定有它站得住脚的地方。所以,尊重它们,是理性分析现状的延续。当面对选择的时候,很多人本能地会选择逃避。我们不要做“胆小鬼”,只有尊重并且主动去释疑,才可以分辨清楚自己究竟是对还是错,也算是为自己留出了另一种可以全身而退的选择。
不管人生是单行道还是充满了各种十字的路口,只要我们用心走好每一步,生活一定会变得不同寻常起来。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拒绝犹豫不决,做自己最喜欢的决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从而才能获得梦想已久的成功。
找准射箭的红靶心——拒绝盲目,缺少行动目标射箭之前,先要找到目标,才有可能射中红靶心。若是随手就搭弓上箭,恐怕不但射不中目标,甚至还会出现脱靶的尴尬状况。而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有明确的行动目标,拒绝盲目,拒绝说“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这是你的自己的事情,若你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的话,别人即便想要帮忙,也只能干着急而无处下手。
案例追踪
多年未见的朋友相聚时,谈笑间总会发现彼此都少了许多年轻时的朝气和锐气,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迷惘和沉默。也许仅仅就在数年之前,每个人的胸中都还熊熊燃烧着想要耀亮全世界的激情梦想,可是现在,能够立足于眼前的一方天地就已经实属不易。
到底是岁月改变了人,还是在社会上谋生的艰难击垮了表面坚强实则脆弱的自己。
这恐怕是众多毕业之后重新聚首的朋友们心中最多的感慨,其实,就像蒙田曾经说过的一样,“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
王晌也明白这样的道理,只是现在已经步入了中年,自己也已由当初那个风风火火的小伙子,变成上有老下有小的男子汉。他的人生不容许现在的自己再有一点闪失,所以即便他还怀揣着曾经的梦想,但已经没有再去实现梦想的气力了。
王晌之所以会发出这么大一堆感慨,一方面是想要抒发一下自己的中年情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公司最近在招聘的时候,作为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他见到了太多的失败案例,甚至在面试的时候他都想要提醒这些人应该怎么样回答考官的问题。
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面试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女生,王晌看了看她的简历,发现其专业和公司要招聘的职位完全不对头。于是,他就问道:“你学的专业和我们要招聘的职位并没有什么关联,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你做出这个选择呢?”
女生怯怯地回答说:“我妈妈说,这个职位比较有前途。”
王晌点了点头表示明白,现在的父母都是恨铁不成干,总是对子女们的私人事情干涉太多。他并不介意女生的这个回答,于是继续问:“那么你的想法呢?”
“啊!”女生微微吃惊地说,“我没什么想法,如果能应聘上,我妈妈一定会很高兴的。”
王晌摇了摇头,叹口气说:“孩子,你还没有弄明白究竟是自己要做这份工作,还是你妈妈要做这份工作,我想,你还是先回去考虑清楚吧。”
这件事情过后,王晌第二天就向公司总部提出申请,他想要给员工们上一次培训课,目的就是培养每个人的行动目标。在培训课上,王晌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这是真谛,也是无数人证明过的公理。对于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人来说,你今天站在哪个位置并不重要,但你下一步迈向哪个方向却很关键。”
台下一片掌声。
王晌还专门把前一天面试的女生请了过来,他希望通过这一次培训课,可以给这位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敲响警钟。
见招拆招
没有人可以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之中,我们却可以无限制地拓宽生命的广度。拒绝盲目,拒绝没有明确目的的行动,不论我们现在所处的地位有多么卑微,也不管自己当下赖以为生的工作需要多么艰苦的付出,只要每一个人都目标明确,努力下去,就有成功的希望。
拒绝窍门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他对世界上1万个不同种族、年龄、性别的人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的人有明确的目标,并且知道怎么样做才能够把该目标落到实处。而这3%的人,在十年之后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功。
其实,在成功人士和平庸之辈之间,唯一的差别就在于自己有没有明确的目标。想要拒绝盲目,拒绝没有目标的瞎忙活,就需要在日常中给自己上几课。
第一课:你认识你自己吗?
每天照镜子时,扪心自问,你真的认识自己吗?就像是那个经典的“斯芬克斯之谜”一样,人的一生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想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全面认识自己,就需要从形象气质、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技能、知识水平等各个方面的下手。作为一名职业人士,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去评价自己在职场中的地位,以及自我区别于其他职场人士的优势在哪里?职场中的哪个位置更适合你我的发展?
时时考虑,勤于反省,才是认知真的自己的唯一途径。
第二课:你认识周边的环境吗?
这并不是说你认不认识回家的路,而是指你能够清楚地从复杂的环境之中分辨出来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吗?在正确认识了自己以后,是否就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环境永远都在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认清环境,需要我们不断提问自己,哪个行业更适合我?这个行业在整个经济环境的制约下其发展前景如何?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够获得我的认同,使我工作时更加愉快?这其实是把自己和环境化为一体的过程,也是从众多目标之中寻找到射箭的红靶心的过程。
第三课:你认识“红靶心”吗?
或许,红靶心并不难找,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真的认识“红靶心”吗?寻找自己和当前工作环境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够把手中的箭准确无误地射中靶心。只有找到了自己和职场发展的结合点,才能够真正融入到行业之中,从而体现出自己的最大价值。
人在职场,需要找到自己的“红靶心”,在生活之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我们都曾经为了这个梦想奋斗过或者正在奋斗着,但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总会迷失方向。时刻切记,选中自己的红靶心,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终有突破成功的机遇出现。拒绝盲目,才能够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谁是你的“大闹钟”——拒绝懒惰和拖延从小就被教育着要今日事今日毕,可是,我们却往往喜欢把事情拖到最后一秒钟才完全。正是因为自身的惰性,才让拖延的习惯成为浪费生命的一大凶手。古罗马皇帝在临终时给罗马人留下这样一句遗言:“懒惰是一种借口,勤奋工作吧!”这也是罗马人能够征服世界的宝典。拒绝懒惰和拖延,给自己设置一个“大闹钟”,时时提醒自己,是时候该把这件事情完成了,不要再让今天的任务变成明天的负担。
案例追踪
因为做事情总是喜欢拖到最后,王志在朋友们口中落下一个很“娘”的美名。甚至连他自己都为此而感到很不好意思,一个大男人做事情没有一点雷厉风行的劲头,反倒像个小姑娘一样总是拖拖拉拉,因为这一坏毛病他还被老总批评了好几回。
然而,这样的坏习惯也不是在一两天之内就可以改掉的。王志曾经无数次下决心要戒掉拖延的毛病,但总是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这和他的成长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等王志真正意识到自己做事情总是往后拖延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时,他已经身在大学的象牙塔中了。正是因为脱离了高中老师如同保姆一般的管束,突然之间变成绝对自由身的王志就开始被自己的坏毛病牵着鼻子走了。
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给自己立下了许多值得奋斗的目标,但大多都因为缺乏足够的动力而最后不得不选择了放弃。即便老师留下了实践任务,王志也更愿意呆在宿舍在网络上浏览各种小说和帖子,或者是玩一些很杀时间的游戏,但他从来不想去碰一下书本或者专业文献。每一次,都是到了第二天就要上交作业的时候,他才会把别人的实践报告扯过来随便抄上两笔。大学虽然算是轻轻松松地度过了,但当毕业的时候,王志才忽然间发现自己已经离当初的理想越来越远了。
其实,王志也明白,自己有今天这样的后果,一方面是因为惰性十足,做事情总是喜欢拖延,另一方面是自己没有十足的信心去改变这一现状。以至于到了现在,他依旧把这样的作风带进了工作之中。
其实,王志对自己的要求并不高,他也没有太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但正是因为自己的懒惰,因为自己不懂得未雨绸缪,所以才总是在最后的时间把自己弄得一片狼狈。甚至有时候,他不得不奢求着老板能够多给自己几天的时间去完成任务。为此,王志郁闷不已。但自己这样的性格,想要改变,也真的势比登天。
见招拆招
没有人喜欢拖延,没有人会把懒惰当成是一种好习惯,但很多人却在染上了这一坏毛病之后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做才能戒除。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自己不懂得如何有条理地去规划手头上的任务,从而因为贪图一时的欢娱而无止境地往后拖延现有的任务。更可怕的是,很多喜欢拖延的人甚至很享受在一阵没头没脑的忙碌之后的放松感。由此,类似王志的情况,才会一遍又一遍地发生在我们身上。
拒绝窍门
每当因为拖延而完不成任务时,人们似乎更喜欢用倾向于完美主义这样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懒惰。事实上,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如果一开始就因为自己的惰性而没有做出努力,那么在等别人跑出很远之后你再起步去追,最后即便我们拼尽了全力,也难以追到前面的竞争对手。
所以,拒绝懒惰和拖延,就需要从一开始的时候就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心中明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不要过多地去关注终点,也不去想别人正在做什么,只需看着自己的脚下跑,一点一点地去实现最后的理想。
因此,拒绝懒惰,我们也应该给自己树立下几个必须要实现的目标。
目标一:化零为整,只求实现小目标。
别把自己的能力想得太大,也别想一口能吞下天。把大目标化成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一个一个目标地去实现它。串点成线,最后你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已经轻易地完成了这项任务。“管它呢,我先跑过这个小土丘再说。”这是最好的一种心灵慰藉,你只需要在今天完成这么一个小小的目标,明天及以后的事情等明天来临了再去考虑。等完成所有的任务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最慢的,甚至做出来的成绩还相当不错。
目标二:自我克制,削弱心理满足感。
既然只需要完成当下的小目标,那就需要我们更关注当下的自我状态,满足当下的需求。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只专注于我们自己脑子里面的各种情绪和想法。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过于关注自己一时的情绪是不懂得推迟满足感的表现。而我们却会因为获得满足感,而做出推迟工作转身去享受娱乐的错误行为。所以,要学着克制自己,不要过于奢求满足自己一时的心理需求。
但同时,满足感的降低也会影响工作的进程,所以还是应该把握好这其中“度”的问题。凡事皆为过犹不及,在此道理是一样的。
目标三:不走思维迷宫,把思想扯成一条直线。
在看书的时候,很多人都常有“刚才看了好几页却不知道讲了些什么”的“不自主飞翔”的神游体验。这就表明自己的思维在无意识之中陷进了迷宫之中,自己走不出来,才会让思想不受我们控制。因此,一旦发觉自己出现了“神游”,不妨站起身来去做其他的事情。让情绪得到一些缓和,再回转身来做这件事。如此一算,就等于你在同一时间做了两件不同的事情,并且还让思维得到了转换和休息,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其实,想要战胜拖延,追根究底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虽然并不容易,但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你可以时时给自己一点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今天要完成……”“等我做完这一小步就可以……”等等,给自己一个希望和期待,既能让你顺利地完成任务,也可以更好地去享受任务完成之后的愉悦心情。
“螳臂当车”不可行——拒绝只考虑自身的问题不论是在工作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说话办事都不能只考虑自己。每个人都是社会中一个真实存在着的实体,只考虑自己,只会给他人留下坏印象。想要“螳臂当车”,想要以己之力去撼动万丈高的大树,无疑是自寻死路的最佳方式。拒绝只考虑自身的问题,把自己融入到团队之中,把自己和朋友的关系和谐起来,才能够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最佳效果。
案例追踪
“商海很残酷,情感有时候形同虚设,稍有不慎你就会掉进陷阱中,而且还是朋友挖的陷阱。”这是一位都市情感剧的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
王丽丽现在就掉进了这样一个陷阱之中。
年初的时候,王丽丽的领导问她是否有空余的时间去参加公司另一个项目的运作。王丽丽本来想拒绝领导的,但领导说现在就差一个程序员。而且在IT行业有着明显的阳盛阴衰迹象,王丽丽又是一个难得的优秀程序员,参加到项目之中一定可以起到调节氛围的作用。碍不过领导的百般请求,王丽丽看看自己并不算太紧的时间,答应了领导的邀请。
其实,当时王丽丽的手头上并没有太多的项目。本来多接手一个项目,就可以多赚回一些外快,可是直到现在王丽丽才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到底有多么愚蠢!
这个项目做到现在,王丽丽已经没有一点心思再继续下去了。当然,她也有着自己的原因:一方面,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新近来了一个大项目,王丽丽一时间分身乏术;另一方面,在自己插手的这个项目中,一些成员的做法让她很反感,因此王丽丽不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再苦熬下去了。但是换个角度想想,自己退出之后必定会增加其他成员的工作量,如果真的强行退出,这会让王丽丽背上一个自私自利的骂名。
思来想去不知道应该怎么做的王丽丽,决定向领导征询一下意见。或许,领导能够帮自己想出一个两全之策来。
当王丽丽说出自己想法的时候,领导的脸色马上阴沉下来。“丽丽,我们当初可是有合约在身的啊,你中途说不干了,这不是让我陷入两难的境地了?”
王丽丽自知理亏,但是为了能够从中脱身,面对领导的批评她也不好说什么。
“真的不能留下来了?”领导似乎对王丽丽不死心。
王丽丽固执地摇了摇头。
领导终于板起脸来说:“好吧,既然你这么无情,那也不能怪我无意了。咱们按照合约的规定,如果你中途离开了,是一分钱也拿不到的。”
“可是,我……”王丽丽刚想为自己辩解两句,领导就拿起手机大声地讲起电话来了。王丽丽无奈地从领导的办公室里面退了出来。她满肚子的委屈,不知道应该找谁去诉说。自己想到了他人的利益,没有只顾自己的想法而强行退出,可是领导这么做也太不近人情了。
难道真的是自己自私自利吗?王丽丽一遍遍地问着自己。
见招拆招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王丽丽确实为身边的同事们着想了,可是她却掉进了领导预先设好的陷阱之中。不是王丽丽只考虑自己的问题,而是领导!他只顾着自己的项目,却根本就没有想过去关心一下王丽丽的内心想法。这样的领导一定不会得民心的,王丽丽虽然损失了个人的报酬,但却因此而认清楚一个人,值不值自有公论。拒绝只考虑自身的利益,是一个人为自己也为他人周全考虑的权宜之计。把自己放到团队之中,才能更好地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并且获得本属于自己的利益。
拒绝窍门
小心眼儿的人最让人瞧不起,男人就应该心胸宽广,女人就应该知书达理,若是只知道一味地去考虑自身的利益,迟早会走到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地步,最后因为一点点的小利益而毁掉大好的前程。
不过,在我们责怪他人只为自己着想之前,还是应该先考虑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也是一样自私自利。不要骂了半天,结果却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最后连自己都给搅进去了,那岂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全都不相认了。
想要拒绝只为自己着想,最根本的还是应该从转变态度做起。
第一态度:在想自己的时候,也适当想想他人。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在我们只为自己考虑的时候,必定会伤害到他人的利益。因此,如何做到不自私,取决于你怎么去看待自己和朋友、家人、同事之间的关系。一个自私的人,是不会得到他人尊重的,你也会因为自己的这一坏毛病而和所有人站到了对立面。如此,为了贪图占一点小便宜,最后却造成了得不偿失的结果。
第二态度:转换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想自己。
在生活之中,很多情况下都需要我们转换角色去思考问题。而想要做到不自私自利,仅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还远远不够,这更加需要我们能够从对方的角度去看自己。这等于说,让自己站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去看待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对错借由这一方式一眼就能够看个清楚。
第三态度:凡事都有双面性,看开一点才会活得更开心。
然而,在保证自己不会出现自私自利行为的时候,我们却依然无法保证他人也能够做到不是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多想想自己的问题,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不管是遇到了好或者不好的决定,都应该看开一点。你可以在心底说:“自私是人的天性,更何况是老板,这些没必要计较”,或者“自私是因为他是老板”。把自己遭遇到的事情当成常态化去处理的时候,你才会明白,既然无法改变的事情,那就不妨去接受它,这也是快乐生活的理念之一。
只要记得时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多为别人着想,至于别人会不会也同样为我们着想,那就不是你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了。但要相信,好人终会有好报,当你付出百分百的真心时,也一定可以收回百分百的诚心相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