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勇者的游戏-生命中的问题与真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从哪里来?

    观察人类的活动可以发现人类的起源。结论是:我们无始无终,我们一直存在。

    人们对生死本身很疑惑,对生死前后的情况也很疑惑。

    如果相信有一个出生的时间,那么从逻辑上说,必定有个还未“存在”的时间,以及必定要接受我们有个出生的时间,必定要接受有死亡的时间。有许多问题是关于“尚未存在时”的,比如“人们来到世上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现在存在”,“为什么过去不存在”。这些问题无法回答,因为我们一直都处于“存在”的状态中。我们的存在并不是一个新的创造。

    按佛教的观点,存在无始无终,但这并不意味着存在是静止的,存在其实在不停变化,我们存在于不同的形态和意识之中。在这些变化中,有个连续存在的自我,这个自我持久存在永无终止。

    我们通常只相信自己的经验,只相信亲眼所见的事物,并通过这些信息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另外一些观点则依赖于推理,但根本上仍来源于经验。这样,虽然我们心中同时存在着许多观点,但都仅限于经验。

    例如,大豆和树的种子分别具有大豆和树的基因,我们即便没有看到这些种子生长,却也了解它们具有长成大豆和树的潜质。人的生命却是非常复杂而多样的,父精母血孕育了我们,但是我们所具有的潜质远远无法从过去的经验里得到。依靠过去经验的思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管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有多高,也不可能通过经验分析发现最初的自己。不过,这样也许是幸运的,因为如果发现了最初的自己,其结果将导致更多的混乱。

    假设我们接受“出生”的现实,那就意味着我们有不存在的时候。如果有个“不存在”的存在,那存在是如何产生于不存在的?我们相信存在产生于不存在吗?

    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假定有个“不存在”存在的时间,并且,“不存在”在某一刻必须转换为存在,而不是由存在本身引起存在。这样,“不存在’成为了存在,而存在本身就是存在,它们的关系如此矛盾。实际上,这个论点很难得到理解和支持。如果我们相信任何东西都有始有终的话,我们无法确定这些不存在的时间。再比如虚空,虚空本身没有方向,没有东南西北,虚空不可测量,不大不小。如果万物都有始有终的话,那虚空必定有开始,如果虚空有开始,必定有虚空的开始之前,而这是难以成立的。因此,虚空的本性就是无始无终的存在。认识了虚空的始终,我们就会明白自己的始终。简而言之,我们无法在时间的某一刻开始存在,因此只能是持续存在的。

    我们必须问自己,为什么寻找众生和虚空的开始是如此重要?因为这种对始终的看法源于我们有限的大脑。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用大脑来了解生命现象,另一种人用心来了解生命现象。对于用大脑思考的人,任何事物总是有边界、有始有终的。而用心思考的人则认为事物的始终并不重要。

    虽然当前的主流文化对大脑的感知很重视,仍有一些文化個腫内心,透过内心观察外部世界。

    大脑是一个可以感知短暂经验的有思想的器官。但大脑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只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和判定。由于大脑的能力有限,它认识的生活就有限。西藏有个说法,人的大脑无法掌握超过1x10的75次方〈1后面75个零)这么大的数字。在这个大数之外,可以说是无数了。不是这个数字无法胜数,而是我们的脑子无法理解1x10的75次方以上的数字。因此,我们如何能够理解生命现象?我们永远有疑问,而伴随这些疑问而来的是痛苦的经验。

    我们常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原则,就像没有脊梁骨,就会倾倒。如果能依照原则生活,我们可以理解生活的真理。认识到真理,痛苦会减少。

    我们的心或意识没有任何限制,它像虚空一样,无始无终。我们无法衡量心,因为它没有边界。光说心非常广大还不够,因为这仍意味着心是有边界的,而有始必然有终。但心如虚空,是无限的。

    心是无限的,同时又是变化的。这种变化不需要强迫。顺其自然,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强求改变,则使我们痛苦。

    知道自己是什么很重要。“我”和“自我”是谁?他是如何存在的,是真实的吗?这些问题有许多答案,也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什么是真相

    这是个重要的问题,许多人被这个问题给问住了。有关真相的问题存在于个人、家庭和国家当中。当人们把对生活真相的认知建立在以大脑来认知的基础上时,就会认为生活是相对稳定不变的;并且认为真相只有一个,这样的认知会导致许多问题。

    每个人都把真相建立在自己的见解、经验和感觉基础上,每个人相信的真相也就各不相同。例如,我可能认为。某种食物很美味,而你则不以为然。我们往往认为只有一个真相,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此外,真相也不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可能只有1少的人认识到真相,另外997。的人却不同意其观点。如果我们只接受大多数人的看法,可能因此而导致对真相的误解。我们往往附和大众的观点,是因为找不到足够的理由去反对;所有发现真相的方法均巳失去,只得随大流。

    如果有人告诉600年前的古人有关现代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生活条件,古人肯定不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一一如果不是全部一无法想象可以随时远距离通话的手机,或是满载着几百名乘客在世界各地飞行的飞机。如果我们生在那个时代,同样不会相信这样的事实。古人由于认识的局限而无法相信现代技术的创新。同理,由于认识的局限,我们也会犯和古人同样的错误。

    真相不能依靠个人的经验和感性来构建。真相不能仅依赖一部分人的理论,真相超越世界的界限。

    我们还要区别两种不同的逻辑理性一一真正的逻辑理性和暂时的逻辑理性。真正的理性不会因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基于真正理性的真相,放之四海皆为真相。有限的逻辑理性,仅基于某些人的个别经验,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是短暂的。

    为了了解真相,我们必须依靠心的能力去分析,然而,我们个人的经验有限,导致无法了解宇宙的终极真相,例如,出示一个杯子给西藏人看,问那个杯子是大还是小,西藏人有可能回答说杯子是大的,因为她习惯用小杯;而同样的杯子出示给习惯用大杯子的美国人,他有可能回答这个杯子是小的。谁的回答正确?这两人都有使用杯子的经验,回答问题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并且都真诚地回答了问题,但由于答案仅是基于片面的经验,就不能作为杯子的真相。那么,我们如何判定这个杯子是大还是小呢?

    如果我们只讲表面和通俗意义上的真相,真相就只是大脑观察外部世界的结果。如果想要了解世界的内在本质,就必须用心来发现。

    在世俗层面,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建立在感官基础上。由于用感官来认识事物,则只能得到世俗的真相。比如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就不尽相同,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说美的产生依赖于审美者。事物本身并没有与生俱来的美,形容词“美”只是大脑赋予的标签。基于此,我们没有必要争论某事是否是真相。

    仅依靠大脑来寻求真相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困惑。因为依靠大脑的观察只会得出狭隘的结论。这种人相信有唯一的真相,但他们所谓的真相不是终极真相,而只是有限的真相。

    有限真相基于个人的感知,终极真相则基于众生的共同感知。

    以火为例,热是火的性质,这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普遍真相,这种普遍真相基于人类的经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生命都如此认为呢?这就不尽然了,这种经验仅是人类的经验,但也许有些众生是生活在火中的,离开火不能生存。可见,认为火是热和燃烧的仅是世俗真相。

    世俗真相基于个人的经验、习惯和知识,而不完全依赖于客体本身。不同的人对客体的经验和认识不同,比如有人认为某人很美丽,并认为这种认识是真相;另一个则对此人印象不佳,他也认为这种认识是真相,但是,他们所认识的客体其实是相同的。

    永远不能忘记,个人的经验不是终极真相。即使我们认为终极真相是集体的感知,我们也会遇到困难和增加痛苦。

    可能有人认为,由于客体是真实的,因而客体本身会体现真相。火的例子说明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无法从客体中得到真相。更准确地说,是因为客体有功用,并对我们产生了影响。比如当我们接触火时,会被烫到,因此我们产生了火是热的、会烫人等等认识。由于火的功用作用于我们,我们就很容易认为对火的认识是真相,但是,这种认识不一定是终极真相。如果我们了解到对客体的认识不只源于外部,更多的是我们想法的反映,我们在生活中的困惑和障碍就会减少。

    梦可以进一步证明这种观点。如果我们在梦中性交,虽然事实上并没有发生,但感知上却是真实的,在梦里经历了与实际相同的性交经验,甚至会有生理反应,如流出精液。然而,只是生理上的感觉不足以证明真相。梦中的人并不存在,虽然我们的感觉认为其存在。我们的感觉并不可靠。

    必须认识到,我们无法基于自己的见闻和经验得到事物的真相。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基于感觉和感知来判断。无知使我们无法了解事物的真相,无知导致了很多问题。

    如果我们发现了真相,也无法画一条线说:这边是真相,那边不是。每个人基于自己的感知而得到不同的真相。一个客体具有多种真相,因而无法强迫别人接受我们所认识的真相。

    如果有人执着于自己所认识的真相,不管是否确实是真相,他的执着会显示出来。比如我们都有看电影的经验,我们的情感会被自己看到的场景所触动。我们短暂地认为那是真实的,而执着于这种场景会带来贪恋或嗔怒等情绪。看电影的人,虽然感知到的是幻象,却会信以为真。而饰演角色的演员在看电影时,就不会有同样的担忧和执着,因为他们知道那些场景都是虚假的幻象。那些不受幻象影响的心,就不会坚持他们的见解是真相。我们因此可以认识到,一个客体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感知、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真相。

    当我们观察家庭和国家时,往往相信自己认识的真相是真实而唯一的。每个人都认为,“我的感觉是真实的,我认识的真相是正确的”。人们不了解针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真相;许多人还会固执地认为其中的一种是错误的。基于这样的认识,问题就会产生。

    许多人将自己当成是唯一的例子或证人,以证明自己掌握了唯一的真相。他们得出结论:他们观察、体验得来的结果是唯一的真相。然而,其他人也有类似的经验,不能说一个人的经验会比另一个人更具合法性。然而在现实中,真相似乎常常掌握在更有说服力的人手中。如果在夫妻关系中出现问题,强势的一方经常会获胜。这样的处理方式,巳经成为认识真相的障碍。

    如果将夫妻间的争端提交法庭,法律的原则就是通过发现证据来判定哪方是正确的,法律不允许双方都是正确的,必须判定其中一方正确。法律相信真相是唯一的,如果法律规定某物是白,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它是白,这就是法律的原则。而且,由于法律是由人制订的,法官是人,他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知来判案。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法律并不一定站在真相一边。

    依靠法律来判定事实的确很困难。法律的原则是没有弹性的,但人对真相的认识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即使法律不断地修订,也无法赶上我们的想法的变化。

    真相的发现还会受到人的能力、金钱或名声的干扰。例如,如果有一件产品有名人推荐,许多人会因此而购买它,认为该名人展示了该产品的真相。但名人不一定是好人或是诚实的人,该产品也未必像他所说的那样。

    了解了“真相不止一个”的事实,我们就能够接受他人的不同观点,遇到的问题就会少得多。这样,我们既能认识到自己的真相,也能思考他人认识的真相。

    在当今社会,要树立一种真相相当有挑战性。在终极层面,真相是没有限度的。没有限度意味着任何事都是可能的,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同时,也意味着也许没有事情有可能,也不会有事情发生。这个认识可以帮助我们将世俗真相和终极真相区分开。

    什么是美?

    我们当然都是美的。比如,当我们想象一朵花,是我们的美被花反映出来,还是我们反映了花的美?很显然,是我们的美被花反映出来了。

    花对于每个人来说,不一定都是美的。美是我们创造的一个知见。我们认为一朵花是美的,于是给它贴上一个美的标签。如果美是从花自身发出的,那我们只有拥有花才可能体验到美。我们通常在心情愉悦或内心平静时,才体会到花的美;当我们不高兴时,看到花可能会引发潜在的悲伤或愤怒的情绪。因此,花的美不是来自于花本,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我们的成见。

    美是什么?其实美不是花,美也不是人,美也不是房子,美就是你自己,你自己的内心。你用柔软的眼睛看它的时候,它是柔软;你用愤怒的眼睛看它的时候,它是愤怒。美就像镜中的脸,你的脸上是肮脏、污染的,那镜中的它也是一样。微笑的你,在镜中看到的也是微笑。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假定在你面前有两张钞票,其中一张是假币,但从材质和外表上分辨不出来,当我指出其中的一张是真币,你的心就对这张真币产生了知见,而对另一张另眼相看。这种分别的感觉,不是来自于这两张钱币,因为它们的外表是一样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内心。美也是如此,它产生于观察者的内心。

    一般来讲,观察事物有两种方法:注重内在品质和注重外表。认识人也是如此,也有外在的美和内心的美。当今社会注重外在的美,而忽视内心的美。这种观察的方法会造成深刻的问题,因为观察一朵花和观察一个人有很大的区别。然而,我们经常把一个人当成一个物体来观察。当我们看一个人的外表时,我们就评论说,“你很漂亮”,不久之后,就说“我爱你”。但是,人的美是内在的。如果无法看清人的内在美,只依靠外表来决定与谁约会的话,也许很快就会因为看法的改变而分手。

    当人们将他人当成物体来观察时,得到的结果往往就是这样。事实上,我们真正喜欢的人一直都是美的。

    一朵花的美和一个人的美有很大的差别。人的美与花不同,主要取决于内心。西藏有句谤语,“人的精彩在于内,老虎的精彩在于外”。要发现一个人的美,必须透过外表去观察,探索其内在的美,不然就会产生问题。假定有两个人,一位心肠很好,但外表不吸引人;另一位则外表很吸引人但心肠不好。哪一位有真正的美?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外在的美,但很快会从言谈举止中认识到他是否善良。如果我们与外表很美丽但是心肠不好的人相处数月,迟早会发现他有嫉妒嗔怒等负面情绪,这将使我们重新认识他,慢慢地,对他的认识改变了,甚至相处的时间越久,就会发现越多不良品质,原先的美完全消失了,最后,再也不想看到他了。

    当我们和好心肠但外表没有吸引力的人相处时,他的内在美会通过善行逐渐显示出来,更仔细地观察后,我们会发现他有一张美丽的脸庞,而且和蔼可亲,我们当然希望常见到他,与之更多交往,最后,发现他是真正美丽的人。培养内在的美非常重要,内在美使世界更美好,生活更有意义。

    美不是从外部产生的,它是内心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不幸的是,人们极力装饰外表和措辞,忽视内在美的培养。当我们内心快乐时,会用同样快乐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事物。同样的,如果内心充满嗔恨,就无法看到身边美丽的世界。而看到美丽的事物,总是让我们感到愉悦。所以,很多人花了很多时间让自己看上去更吸引人,但永远不要忘记,如果我们内心不美,不可能看到美。拥有美丽的心灵,才能感觉到平静,感觉到快乐。

    现在有许多种类的洗涤机器,如洗碗机、洗衣机、洗车机等等,但我们其实只需要一个万用的洗涤器,即心灵清洗机。让外在的世界保持干净和整洁没有问题,但要内心世界做到如此就有困难。如果我们无法保持内心的纯净,其他人就无法认为我们是美丽的,我们也无法感知他人的美丽。如果我们无法培养内在的美丽,从平凡心中产生的感觉,将带来不悦和痛苦。西藏谤语道,“水无法迅速渗透石头”,人的善良和美丽也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不可能即刻形成。

    当两个人相爱时,电话联系不断,时刻想念对方,寝食不安。人们认为这才是在恋爱。现代人的恋爱方式,不像动物,也不像以往的人类。现在的恋爱方式是,认识时间很短就结婚,不久就离婚。这是由于对美来自于内心的事实缺乏了解。美丽来自内心,没有美丽的心灵,就没有什么是美好的。如果内心是美好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信念

    信念是尘世快乐的根本。正确的信念如同钥匙,开启我们在尘世转变、平静、生存之门。有了它,才有可能维持人与人、国家、宗教之间的良好关系。没有它,想要快乐就很难。

    快乐能否保持,取决于我们的信念。有正确的信念,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会圆融和愉快。当信念不存在、不正确,我们会孤独,空虚,不快乐。

    信念有不同的级别和种类,有基于虚幻的爱的信念,还有无理由的盲目信念,但这两种信念都不是正见。无知的信念会阻止正确信念的形成,从而使我们不快乐,破坏内心的平静。

    基于虚幻的爱的信念是欲望和执着的信念,对人没有帮助。盲目的信念源于习惯,比如,我们所处的国家和家庭会有一些强烈的信念,我们因为与生俱来的接触和适应而持有这些信念,但并没有原因使我们相信它。

    这两种信念都是正确信念的敌人。如果不可避免产生了这样的信念,必须要觉察它们,不要把它们当成最后的信念。人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信念,而错误地持有这些信念。必须强调,正确的信念才是持久快乐的源泉。我们似乎也很容易分辨出这两组人:一般老一辈持有强烈的盲目信念,年轻一辈则持有欲望和执着的信念。这两种信念都是错误的。它们不能带来持久真实的结果。

    孤独是缺乏真正的信念所带来的问题。很多人有抑郁症,抑郁症的根源在于孤独,认为世界上没有人和他有联,没有人可以信赖。经常听人说他不能信任任何人,有这样想法的人常常以为自己很友善很沉稳,而问题在于他。他们可以找出他人不可信赖的种种有力的证据,但如果他们不相信他人,实际上证明连自己都是不可信的,这会摧毁我们自己。

    不要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原因在于自己。

    如果我们无法产生正面的情绪,和别人相处时出现问题就不奇怪了。为了改变周围的环境,我们必须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正确的信念。

    对于凡人而言,掌握正确的信念十分不容易。但我们可以掌握尘世的观念,而通过掌握尘世的观念是帮助我们形成正确信念的唯一的途径。

    正确的信念是我们转变的关键,但转变依靠外部条件以及外部条件之间的互动。必须有正念使之互动,不然,什么事都做不成。

    不管我们向正面还是负面变化,改变都将依赖外部因素,同时也依赖于心。如果我们不依赖外部因素只依靠自己,就如同砍掉四肢的身体,无法完成任何事情,就像西藏的谤语所说,“不管一个人有多勇敢,对自己的攀登能力多有信心,没有手臂永远无法攀登岩石”。同样,如果我们对自己有信心,但拒绝他人的帮助,也无法成就事业。我们必须依赖与外界的互动。

    我们经常希望被别人信任,而自己却不愿意信任别人,这是一个问题。如果认为自己才是唯一能被信任的人,而每个人都这么想,那么在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甚至国家之间就会产生矛盾,也是让我们变得孤独的原因。即使我们有家庭,也会觉得与之格格不入,在自己家里也像一个陌生人。这种问题是由错误的信念所造成的。

    理解和培养正确的信念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念是觉知一切事物的根源。正念的保持,将为生活带来幸福。

    痛苦

    痛苦和快乐相互依存。快乐包含痛苦的种子,痛苦包含快乐的种子。我们观察痛苦和快乐的感觉,认识到它们可以互相转换的实质。从痛苦中会产生快乐,从快乐中也会产生痛苦。一个人体验快乐时,也将很快体验到痛苦,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众生因无明而痛苦,我们经历的情感都源于“自己最重要”的强烈我执,我执只在自己的角度上观察所有的存在。结果是,只考虑到自己的观点而非别人的观点,从而导致执着于自己的观念,而不反映自然状态。这种成见表明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将我们与他人分开。

    强烈的我执,使我们感受到快乐和痛苦的情绪。我执是负面的情绪,我执本身就是痛苦。基于我执的快乐,随着时间的消逝会很快变成痛苦。我执是快乐变成痛苦的原因。

    为什么我执会造成痛苦?强烈的我执是一种不平衡的情绪,阻止和破坏我们体验内心的平衡,而内心保持平衡才是真正的快乐。如果由于强烈的自我而产生快乐,那么快乐产生的同时就巳经产生了下一刻的痛苦。西藏有句谤语,“当快乐时要控制自己,痛苦时也必须克制”,这个建议会帮助人们检查他们不平衡的情绪。

    情绪可以归纳为三类:快乐的、不快乐的和中性的。这三种情绪都有痛苦。我们巳经看到快乐包含痛苦,我们不需要考察痛苦中包含痛苦,让我们来分析中性的情绪如何包含痛苦。

    我们定义中性的情绪是痛苦还没有显示、还未被认出或被体验的情绪。普通人也许认为中性的情绪没有痛苦,实际上痛苦的显现只是时间问题。

    比如,你坐在椅子上,开始很舒服,时间长了,就感到了痛苦,心想最好站起来散散步。散步使你快乐,但过了一段时间,你从散步的片刻快乐中,感到了固有的痛苦。有人认为放松带来快乐,有人认为积极的态度带来快乐,事实上这些活动都包含了痛苦。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工作、吃饭、睡眠能带来快乐,那我们为什么不每天一直做这些事?原因之一是,我们知道这些活动中至少一项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当然,这也给我们带来一个幻觉,就是不断地寻求改变,因为我们认为从一项活动跳到另一项活动会带来快乐。

    我们总是试图通过改变行为、工作、朋友和外貌来创造快乐。我们寻求快乐的感觉,但持久的快乐无法从这些外部的改变来获得。

    我们认为没有痛苦就是快乐,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感觉痛苦。进一步地观察,能使我们更好地发现快乐和痛苦的周期。认为“没有痛苦就是快乐”造成了工业国家的毒品问题,人们用吸食毒品带来的快感对抗痛苦,结果由于毒瘾而造成的痛苦不知道比原来的痛苦增加多少倍。

    当感觉到强烈的痛苦时,快乐的感觉就消失了。同样,当快乐产生时,痛苦的感觉就消失了。痛苦不可能被消灭,但可以通过产生另一个强烈的感觉使痛苦减轻,这种强烈的感觉不一定是快乐,一个痛苦的感觉可以被另一个更痛苦的感觉取代。这并没有使痛苦消失,痛苦仍然存在。

    假设你很累,感觉不愉快。如何能帮助你摆脱这种痛苦?可以给你讲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创造出良好的感觉来忘记疲劳。也可以使你产生更大的痛苦,比如,讲一个伤心的故事使你落泪,让你忘记疲劳这个比较轻微的痛苦。

    快乐和痛苦都是我们思想的产物。我们培养快乐的想法,就会感受到快乐。我们认为万事皆痛苦,就会经历痛苦。因此,当我们快乐和痛苦时都必须当心,因为是我们自己的决定使然。

    人的本性是经历痛苦时就想解脱痛苦,而这种想法额外地增加了痛苦。快乐也是如此,我们希望保持住快乐,但这种想法却导致了痛苦。一方面想摆脱痛苦,另一方面又想保持快乐,这些欲望都导致痛苦,其他强烈的欲望也同样如此。

    假设我们真的要帮助人,这种信念有可能变成一种强烈的欲望,当我们非常执着于此,就会导致痛苦。在世俗的想法中,帮助人好像就是好事,而不帮助人就不好。但是,想帮助人的欲望却往往基于我执。

    人们经常认为,有钱人会少一些痛苦、少一些问题,但这不是事实。有钱人会害怕失去财产而产生痛苦。相反,乞丐不因为担心失去而痛苦,但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东西的欲望也会使乞丐感到痛苦。不管我们是谁,都属于这两类人。我们有时害怕失去,或是希望得到。即使离苦得乐的愿望也会使我们痛苦,每件事包含了痛苦。

    人人都追求快乐,但不确定是痛苦的感觉使我们快乐,还是快乐本身使我们快乐。举个例子,茂密的森林着火了,如果火势小,风可以吹灭它;如果火势很大,风可能会助长火势。快乐和痛苦的转换也是同样的道理,它取决于心,如森林中的风。

    有句谤语,“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如果快乐是目标,可以以痛苦为道去达到快乐,当然快乐本身也是一个途径。

    离苦得乐是众生的共同目标,这也表明众生都在遭受痛苦。

    人们采取许多预防措施来避免痛苦,但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那些认为人生宝贵、体验快乐十分重要的人,是真正能享受快乐的人。我们只有经历痛苦才能感受到快乐,

    痛苦的经验催生了快乐的感觉。

    因果报应的原则说:好的因得到好的果,坏的因得到坏的果。但我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有时会对因果报应论产生怀疑,这说明我们对痛苦和快乐还是不了解。不是说不要追求快乐,但这里所说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助人的行为,不是不要帮助人,但有时帮助人也可能是造成痛苦的原因。帮助的一方巳经尽力,但是否真的做了好事?

    不管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是动机。帮助他人是好是坏不重要,重要的是帮助他人的意图。当帮助他人的心生起时,我们不能肯定是否出于慈悲心,必须要觉知我们的行为大多是被欲望和与欲望相关的想法所支配,很少真的担心别人,往往是由于无法忍受自己的忧虑而导致我们帮助别人。慈悲是快乐的结果,不是出于担心,由于担心而帮助人不能生起慈悲心。

    出自慈悲心的行为,永远不会带来不愉快的感觉。不管接受者的反应如何,都不会受影响。如果是出自慈悲心而帮助人,即使他人有负面反应,也不会使自己痛苦,反而能够产生更大的慈悲心。帮助人的行为如同雪花落在海洋中,开始雪花和海洋有区别,随后就融入海洋,和海洋同质;同样,助人和被助人的生命将永远合一,不再有分别。慈悲心的增长使我们产生快乐与平静,所以对别人的负面反应就不在意了。

    痛苦的时候,解决痛苦并不是唯一方式。当我们真正生起慈悲心,就会化解痛苦。要生起真正的慈悲心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有许多不愉快的感觉和经历。如果我们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快乐,那会导致更多痛苦。即使在强烈的快乐中,也常常伴随着害怕失去这种快乐的痛苦。这些担心都是痛苦的原因,这种惧怕表示我们还没有了解真正的快乐。

    我们的快乐是很奇怪的,它经常导致痛苦。我们试图在生活中仅仅体验快乐,希望以快乐取代痛苦。当我们经验快乐时,我们马上想,“这就是快乐,我们很快乐,我们巳经得到了快乐!”可是直到现在,人类还没有办法运用适当的方法保持快乐。

    现在来讨论追求快乐时所体验到的三种痛苦。第一,我们很难感到快乐,结果是痛苦。第二,我们感到快乐但害怕失去它,结果也是痛苦。第三,我们不知道寻找快乐的方法,结果还是痛苦。

    另外,三种痛苦的经验如下:第一种情况,当我们还没感到痛苦时,就努力想避免,最终导致痛苦。第二种情况,我们体验痛苦本身。第三种情况,当我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却担心未来的痛苦,结果产生新的痛苦。

    快乐和痛苦的真正区别是什么?这两种感觉都会引发痛苦。我们无法正确地了解快乐,并缺乏达到快乐和保持快乐的正确方法。痛苦也是如此,我们不明白痛苦是什么,我们所描述的痛苦是快乐和痛苦掺和在一起的鸡尾酒。

    西藏有这样的说法,“如果无牙就不用担心缺齿”。同样,如果不经历快乐,就没有痛苦。每当我们享受快乐时,痛苦一起免费赠送。只有真正的快乐才不会有痛苦的伴随。

    在古代,勇士看到自己身上的伤口和血迹,会鼓起勇气战斗。在现代,人们看到自己的血马上会晕倒。这说明每件事情都取决于如何观察和解读。如果能正确地理解发生的事情,找出好办法,就可以将痛苦转化为快乐,而快乐也仍然能保持。

    接受

    接受是对治痛苦的最好方法。接受是一种心灵的品质,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都有接受他人的潜质。

    我们通常认为,接受外来事物会使自己受到伤害。于是,我们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外来事物。但是,如果不接受生活中的事物,我们就无法接受生活。拒绝生活中的事件,是我执的表现,强烈的“自我”将使我们经历许多的负面情绪。

    例如,假设你的健康出现严重的问题,你会问“为什么这会发生在我的身上”。这说明你无法接受生病的现实,而你越担心,身体就会越糟。如果你选择只是体验生病的感觉,疾病就不会给你带来额外的痛苦。你的感觉将更加平衡和平静,甚至能够帮助你痊愈。

    如果我们接受任何发生的事情,最糟糕的问题也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再占据自己的心。接受是驾驭问题的唯一方法。接受现实,我们就像炼金士一般掌握了点铁成金的秘密,遇到问题时就可以将其转变为对生活的理解。

    不接受生活的态度使我们感到渺小和无助,“自我”就开始捉弄,悲伤和不满使我们抵触环境,导致痛苦。不接受的初衷是要得到快乐,而结果却是相反的。遇到问题时,正确的态度是将它视为正常。只要认识到别人也经历过和自己一样的问题,我们就不会孤单。

    我们会一直遇到困难,这就是生活。通常,我们遇到困难时是不肯接受的。这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实际上增加了痛苦。为什么不接受和处理它们?接受将帮助我们达成寻找真正快乐和宁静的目标。

    不接受现实将导致三种痛苦:第一,即使我们不接受现实,痛苦依然存在。第二,陷入拒绝中,痛苦依然存在。第三,即使克服了这种拒绝,原先的痛苦依然存在。这是痛苦开始、中间和结束的三个阶段。

    这里讲述一个小故事。我有一个弟子,她是虔诚的人,但是有一次她特别担心慌张,满脸焦躁地跑来问我,观世音是否存在。我说发生了什么事,她说,儿子不听话,丈夫不听话,现在的家糟糕透了。师父你有什么办法,现在我念哪个佛更好,或者你有没有更可靠的经文。我跟她说,我明天将传给你一个“咒语”,但你要给我一笔钱,因为这个“咒语”我从来不外传。它是最秘密的。第二天她拿了钱来,让我教她。她虔诚地等待着,而我传授的第一个“咒语”是接纳,第二个“咒语”是接纳,第三个“咒语”也是接纳。为了增加这个“咒语”在她心里的价值,必须让她付出高额的费用来学这个东西。当时她愣在那里,当下有一种恍然大悟。也许她十几年或者二十年的念佛从来没有体验过这一刻。因为原先念佛和祈祷,都是想改变她的孩子和丈夫,想让他们服从她的欲望模式来活,是用自己内在的执着去强求和压迫别人的思想。突然间这一切融化了,一瞬间她能够接受一切,包括她的丈夫和小孩。这个心生起的那一刻,她感受到快乐和平静。心融化了,如同一滴水落入大海。

    我们有前世吗?

    一般而言,有无前世是无关紧要的。但如果接受了前世的观念,我们观察生命的视角就会拓宽,这个拓宽的视野将使生活的感受更加平静和舒适。一旦我们接受了前世存在的观念,就会更加珍视现世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价值。没有前世的观念,我们对待他人就会像对待物体一样。

    我们能够认同前世意味着什么?我们的生命不再是局限得像土堆般的物体,它会宽阔很多。这个宽阔意味着什么?人狭小的心灵有更多的空间和角度去阅读自己的人生。简单来说,禅修并不是要你相信前世,但也许你相信前世之后,生命里面多了解读人生的一个机会。之后你会明白,也许你的存在本身,完全是想象之外。你的生命不是这么简单,它其实充满无穷精彩,是源源不断的精彩。

    询问那些不相信前世的人为何不相信,总是没法得到一个好的理由。强烈的怀疑使他们无法接受前世的观念。这些怀疑是什么?通常是因为他们无法回忆起自己的前世。对前世的失忆,是他们不相信前世存在的唯一原因。

    的确,我们很难回忆起前世。因为我们的意识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功能和知觉,最细微的意识从上一世传递到下一世,依赖于肉身的粗重意识则不能传递到下一世。我们的心不断地在细微和粗重意识中转换:粗重的意识掌握大部分的思想,但持续的时间很短,所以,我们的决定容易改变;细微的意识是我们的觉性,我们的真实所在。这种觉性即我们的真我,从一世到另一世保持不变。

    观察梦的本质,可以证明粗重的意识使我们无法回忆起前世。在梦境中,我们的意识比醒的时候细微,当我们醒来后,粗重的意识取代了细微的意识,细微意识进入了待命状态,这种转变使我们记不得所做的梦。

    我们都有过愉悦的梦境,当沉浸于美梦中,会觉得梦境是真实的。醒来的时候,粗重的意识取代了它,我们的脑子马上被生活中的其他思想占据而无法描述梦的详情,可能有对梦的大概印象,但是细节巳经被抹掉了。做梦和醒来的是同一个人,本来可能记起的梦,为什么记不起来了?

    粗重的意识有限,只能保留今世的经验,我们不能依赖于今世粗重的意识,因为它们只关联短暂的因素。因而,明白细微意识发生作用的过程是很重要的。例如,看到某人的脸庞,这与粗重意识有关,如果你闭上眼睛,回忆那人的脸,恐怕无法清楚地记得,如同你通过有涟漪的水面看自己倒映在水中的面容一样,影像模糊不清,但奇怪的是,半年之后,你可能在梦中见到他,他的脸栩栩如生。这怎么可能?这是因为这个人的脸在你的细微意识中留下了强烈的印记。当你做梦时,粗重意识退去,细微意识控制了心,这个人的脸就清楚地重现在心里。因此,我们都有清楚回忆的潜质,这取决于意识活动的深度。

    回忆前世的原理也是如此,我们都有回忆起前世的潜质。但如果从外部寻找答案,我们不会成功。要了解前世,必须开始内心的旅程,审察内心的功用,意识会变得越来越微细,最后,就能回忆起前世的细节。

    我们在今世见过许多人,经历过许多事,可有谁记得所有的事?能做到这样的人很少。即使是让我们回忆一场刚听过一个小时的讲座,大约也只能回忆起10到15分钟的内容,我们的记忆就是如此的局限,要记住刚发生的事情都有困难。

    我们当前的念头非常强烈,彼此重叠,对前世的记忆也是如此。但如果认真地回忆过去,将能够一点一点地记起往事。请做这个试验:请回忆今天起床后做的所有事情。你能记住多少?当你的心能真正记住这一天,粗重的意识会让位于细微的意识,你就能记得所有的事。

    从前有只住在井底的青蛙,有一天,洪水将一只海龟带到了井里。青蛙问海龟:“你从哪里来?”海龟说:“从浩瀚的大海来。”“浩瀚的大海有多大?”青蛙问,“有我的井的一半大吗?还是一样大?或是稍大一点?”海龟试图解释大海的浩瀚,但非常困难。海龟如何能找到例子,比喻大海的广阔?井底之蛙由于见闻所限也无法理解大海的浩瀚。我们也同青蛙一样,理解力有限,以我们所见为真理,不相信前世的人更是如此。我们的记忆很有限,几乎没有人能记住他们出生时的情形,但却相信别人对此的描述。同理,对于前世的问题,不能因为记不起前世而否认前世,就如同我们记不得出生时的情形,就否认我们出生过一样。

    细微的意识将记住所有的细节,当有个印记进入细微的意识,它就不会磨灭。只要我们有能力进入细微的意识,就可以回忆起前世。那么如何进入细微的意识?首先进入细微的意识必须要通过强烈的输入,比如强烈的情感,正面或是负面均可,正如西藏的谤语道,“如果你对别人一百个好,他们会忘记,如果你对别人做一件坏事,他们一定会记住”,负面情绪会产生更强烈、更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往往记住痛苦的经历而无法记住快乐的经历。另外,进入细微的意识要通过禅修的方式来练习专注,回归深层。

    有了前世存在的观念(因此,也有来世〉,会使今世的生活平静和愉快,因为这种观念开阔了我们的视界。另一个相信前世的理由是,我们会认识到行善对人生的改变。因此,不需要对前世有疑问,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前世的观念给我们带来的利益。

    为什么微笑?

    当我们看到他人微笑时,会产生一种有魅力、友善和容易相处的印象。我们喜爱微笑,微笑会使内心产生愉悦的感觉,微笑不只是挂在脸上。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某人微笑,他也会以微笑回报,不只是因为我们的笑容,而是他知道微笑来自于内心的快乐,我们的快乐使他人也感到快乐。因此,微笑得到微笑的回报,我们对他人微笑,对方也以微笑回报,使我们感到快乐。这种感觉源于万物的相互依靠,也就是所谓的缘。

    微笑非常好,不仅有益于他人,同时也平衡我们的心灵。真诚的微笑源于真诚的心。微笑通常被视为与人交往的良好方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人们的微笑并没有反映真实的感情,这时的微笑就是虚假的。比方服务人员的微笑,是他们希望顾客感到愉悦和舒适。许多人认为微笑表明了他们的快乐。但是,即便很愤怒,他们仍然会微笑,这种微笑是装出来的,而非发自内心。当这种装出来的微笑持续一段时间后,他们必须去休息,以便继续假装。

    帮助别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先自助。当我们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时,我们就向别人传递了友善和平静,这是我们能给他人的最好的帮助。当我们感到不快时,再想帮助他人,就会出现内心的冲突。这是由于自己内心不稳定,只是为了帮助别人而帮助别人的表现。这也有可能成为一种习惯,正如西藏的谤语所说,“当你想掩盖自私时,你口里就会说是为他人”。

    发自内心的微笑,对他人和自己都有治疗效果。但是如果强迫自己笑,就会伤害自己和他人。如果内心不平静,产生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都很困难。

    当我们真心要帮助其他众生时,必须首先使内心处于平静的状态,这种心态将产生内在的美。源于内在美的微笑,会给他人带来快乐和利益。这时他人回报的微笑,就不只是表面的反应,他们会感觉到我们所传递的美好感觉,他们微笑以回报我们平静的心。

    发自内心的真诚微笑是有益的,这种微笑使自己内心平衡,并使周围的人处于良好的状态。

    笑是苍天给予人类的最好的礼物。世界上有无数很聪明的动物,甚至是接近于人类的,但是似乎没有会笑的动物。笑是最美的东西,笑是放松和自在,也是美德。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时候,第一重要的不是言语,而是笑容。但是现在的人,往往只会虚伪地笑,我们忘记了笑容的快乐本质。为什么笑那么重要?因为你笑的时候是忘我的状态。忘我的状态让你变得松弛和平静。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压力,人们因此缺少微笑。大都市里的人,最缺少微笑。他们并不是不爱笑,而是环境不允许他们笑,好像不笑才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其实这样的方式阻碍了天性。人天生喜欢笑。这个时代是渴望笑容的,笑能调节自我情绪,调节内心悲伤和造作。笑容是调节内心的免费良药。都市女性,天天去装饰自己的脸,洗自己的脸,浓重地化妆。但是如果能够懂得微笑,就如同能够清理和洗礼自己的内心,微笑的那一瞬间你就是最美的。

    西藏的医学认为,笑的时候,胸中的郁闷之气瞬间就消融了。抑郁的人,焦虑的人,紧张的人,他胸口的气是堵着的。但是一旦笑出来,这堵着的气就没有了。你的微笑是生命内在的正能量。人给予世界的最好礼物也是微笑。你的微笑是爱,在他人内心种下一粒放松而纯真的种子,其实你就是做了一个善的功德。

    人生是一场梦

    我们通常认为人生漫长,事实上,人生相当短暂,如一场梦。认为人生漫长的想法源于我们对时间的错觉。

    就时间而言,人生也不长。假设我们的寿命是一百年,其中大约有三十年用于睡眠,二十年在学校念书,这就只剩了五十年的时间。我们读完书后,四十年用于工作,那寿命巳经去掉了九十年。我们读书和工作的目标,当然不是为了变老和受苦,而是希望生命其他的日子能够愉快和悠闲地度过。但是,当我们不再工作时,就巳经进入了老年期。老年期通常是更加痛苦,因为剩下的八年时间,只是在等死,而最后的两年,更是在病痛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恐惧中度过。

    回顾一百年的人生,其目的真的只是为了三十年睡觉,二十年学习,四十年工作,然后剩下的十年都在虚弱和病痛中度过吗?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为谁以及为什么在努力工作?这些事并没有使我们接近自己的生活目标,也没有使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在生命的最后曰子里,有可能满足我们过上幸福生活的目标吗?

    生活和我们的梦一样,没有什么意义和结果。当我们从梦中醒来,会发现梦巳经逝去,虚幻不实。同样,当我们走到生命的终点,会认识到我们并没有过上自己希望的生活。所以,让生活更具有意义和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为谁以及为什么努力工作?我们生活的目标是为了一辈子侍候某人吗?当我们探索人生目标时,往往会感到十分困惑。每个人都想寻找快乐,但是在人生中总是会遭遇痛苦。学习时会受苦,工作中也会受苦,只有睡眠可能是中性的无苦状况。那快乐的状态何处去寻找呢?

    大多数人无法实现生活的目标和希望。我们被日常琐事缠身,总是想未来的某一天能完成目标,总是想在生命的终点,想什么时候能有闲暇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死。生命是不确定的,没有人能控制死亡的时间。因此,不能等待幸福的到来,最重要的是享受生命的每一刻,在每一天中实现自己的希望。

    生活像一团羊毛线一样不断松解开来。地球上几十亿人,没有人可以逃脱死亡,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使我们趋向死亡。生命就像水管中的水,只朝一个方向流动。每个人都不希望变老、死亡,但是,我们面对衰老和死亡,别无选择,无能为力。

    今天的生活必须今天就觉知,明天的生活明天再说。不要每天受苦,然后希望未来变好。

    我们视人生如梦,其实人生是比梦更强大的幻象。一旦我们失去对人生真正意义的了解,就会被这种幻象摄受,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学习、工作、睡觉、变老,最后死亡。这样一来,人生就成为幻象,成为各种幻象的一种。

    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和博学,很少能在死之前完成自己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享受生命的每一刻,这样才有意义。

    我们经常谈论过去和未来,好像它们和现在无关。必须知道,现在是最重要的,因为现在包括了过去和未来。现在是未来的因,现在是过去的果。我们必须活在当下,并且活得快乐,因为生命有可能在下一刻终结。

    未来要实现的事情,要从当下开始,没有当下就没有未来,还有可能明天我们巳经不在。如果今天活得没有意义,未来也就没有意义,必须记住一切都是因缘相依的。生命位于当下,没有比当下一刻更重要的时间。明白了这一点,将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过去和未来。

    许多人不了解当下的意义,将希望寄托于未来,而未来是不确定、不可靠的。如果我们能够生活在有意义的当下一刻,生命将非常有意义,过去和未来也将非常有意乂。未来将成为现在,而现在将成为过去,这就是生命的流动。

    在你生命最后的那一刻,不管曾经发生过多么辉煌的事,有过多么精彩的经历,那一刻都会无法保留。也许你曾是千万富翁、百亿富翁,修建过世界上最高的高楼,拥有过一百个女朋友……但临终的时候,这一切对你来说如同水中的影,你抓不住任何东西。这意味着什么?在当下快乐地活着是很重要的。

    不要和生活较劲。不管是对你的爱人较劲,对你的孩子较劲,对政治或者整个环境、整个社会较劲,对你来说,最后生命的那一刻,终止的那一刻,一切都如同水中的影。你没有办法抓住任何东西。

    享受此刻很重要。真实的不变和真实的存在只有当下,其他一无所有。

    永远不要忘记,人生就是当下一刻。

    慈悲的力量

    慈悲是一种帮助其他众生的情感。当一个人生起慈悲心,则会为自己带来巨大的利益。在所有人类的情感中,慈悲是唯一不伤害他人、同时又能利益自己的情感。

    我们能从慈悲心中得到什么呢?培养慈悲心能减少强烈的我执。我执是造成生活问题的主要原因。从我执产生的情感,很难确定是能帮助他人还是伤害他人。慈悲心可以对治和减少我执。在无我执状态下做出的决定和计划,

    能够带来幸福。培养慈悲心,是消除我执的最佳途径。

    对他人生起慈悲心的人,得到的利益比慈悲心施予的更多。但是以期望回报的态度发慈悲心,就误解了慈悲心的含义。要牢记,当我们发起慈悲心时,一种幸福的感觉同时生起,此外别无他意。我们的行动,不管是帮助别人或是馈赠礼物,都能达到幸福的目的。

    生起慈悲心能同时体验并获得幸福,还能培养其他的良好品质,是获得幸福人生的基础,没有任何其他方法比慈悲心更殊胜。

    慈悲是生活中最有力、最珍贵的情感,生起慈悲心的一刹那,可以摧灭多年的苦痛。即使刹那的慈悲心,都将给人带来大乐,并有助于度过不愉快的过去和苦痛。没有任何方法能像生起慈悲心一样,使我们迅速地从负面情绪中获得解脱。

    生活中的问题都源于强烈的我执和攀比,这种态度使我们产生其他的负面情绪,比如嫉妒、嗔怒、傲慢等,它们都带来无尽的痛苦,只有慈悲能防止我们受苦。

    每个人都有过与别人相处的问题,这类问题是如何发生的?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基于慈悲,而只是某种心理或身体的行为,便是基于我执的关系,只要问题还没发生,两人会相处得很好,比如互赠礼物和互相帮助,一方可能非常接近另一方,以便享用其关系。但只要这种关系是基于我执,发生问题只是迟早的事情。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还可能认为自己有慈悲心,只是不知道如何运用。

    在我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系还会遇到什么问题?通常我们会和自己认为善良、顺眼和体面的人建立关系。但是当他们和自己的期望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惊讶、失望,甚至嗔恨。由于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我执,于是非常难找到你所期望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建立在我执基础上的幸福总是飞驰而逝。

    真正的怜悯生起的时候,傲慢的心没有了。傲慢的心没有了,就不会有愤怒的情绪。不会有愤怒的情绪那一刻,你就不会有被伤害和被抛弃的可能,因此,这种潜在的痛苦就没了。怜悯生起的那一刻,你接受了一切。接受了一切,条条框框就完全没有了。在平时,判断、傲慢、焦虑的绳子把我们绑得很紧,但是慈悲生起的那一刻,你不在自己的标签里,不在自己的概念里,能够纯然地以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一起互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