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诸法:洗心禅3-五停心观——用佛的智慧走出人生的逆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两天大家在行、住、坐、卧的时候要如理如法,吃饭的时候,走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听课的时候,都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心在哪里?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两天自己有没有抱怨过?人在这里,心是不是还挂碍着其它的事情?这些都是我们在禅修当中需要不断自我觉察的。

    人的眼睛老是看着外面的世界,很少去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产生很多痛苦。

    禅修不需要听很多道理,首先要守住你自己的心。当你内心丰足的时候,你看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美好的、阳光的、喜乐的;如果你的内心抱着憎恨、不安和恐惧,那么你看什么都有问题。当你用挑剔的眼光去看每一件东西的时候,它们都是不完美的,哪怕钻石还有瑕疵呢。这就是“修心”的重要性。

    关于这一点,梁启超说得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与“杜鹃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同一黄昏,而一为欢喜,一为愁惨,然而其境绝非有异。

    同样的事物,看的人不同,就显现出不同的情态来。

    懂得再多都没用,不实践终归为空。这在佛教里叫做“所知障”,知道越多障碍越大。夸夸其谈,行动必不到位。正像萧伯纳所说的:学得越多,知道的越多;知道的越多,忘记得越多。

    我们的不完美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完美

    你的灵魂跟得上脚步吗

    不久前我看了《零极限》这本书,里面讲对人生而言,有四句最经典的话:“对不起,请原谅,我爱你,谢谢你”。

    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很了不起;总是认为自己需要别人帮助,而不会伸手去帮助别人;总是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很少去想一想还有许多人比你更优秀;更少用心胸去包容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

    这个世界百分之七十是水,而陆地只占了百分之三十。水往下流,至柔,所以它才占领了地球大部分面积。人到老了,牙齿可能全掉光,而舌头仍然灵活如初。所以柔软的东西,谦下的东西,包容的东西,才最持久。我们很少讲对不起、我错了。不要认为讲这些话很丢面子,好像会失去什么,实际上你什么也没有失去,相反,你获得了人心。

    禅修就是要我们每天拿一点点时间让自己的心沉淀下来,去反思今天所有的事情,静下心来审察自己的举动、言行,好好想一想今天我对哪个人还有憎恨之心,想一想今天我对哪个人还不够包容?如果我们经常说对不起、请原谅、我爱你、谢谢你,如果能彼此欣赏、尊重、理解和包容,人际关系就会很融洽,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很和谐。

    矛跟矛碰在一起会互相伤害,所以应当在自己的心里形成一个洞穴、深渊,来包容一切锐器的攻击。

    禅有五种观法,叫做“五停心观”[1],是定心的善巧,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了解当遭遇逆境的时候该如何去面对。

    有一本书叫《灵魂跟上脚步》,说当时埃及法王征服了别的民族,俘虏了很多奴隶。当士兵抽打奴隶的时候,有一队奴隶放下包袱不走了,士兵怎么抽打都没用。奴隶们说,刚才跑得太快了,灵魂还没有跟上来。

    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反思了一下自己,有时候我出去讲课,早上在这个城市,下午就飞到那个城市,虽然身体到了,可是感觉自己的心还在出发点,其实就是飞机跑得太快了,灵魂还没有跟上来。

    大家要问问自己,离开公司回家的时候,心有没有带回来?出去旅游的时候,有没有把那颗欣赏美景的心带到自己的身边来?当你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心里是否还想着今天的工作和明天的计划,甚至家里的事情呢?

    人生真的很短暂,正如戏文里唱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

    有的人一生当中就做了一件事情,有的人甚至连一件事情都没有完成,但如果他一直在自己的专业里锲而不舍,到最后也能得到大家的敬仰。

    我推荐大家看《活法》这本书,里面讲到不管你贵为总统还是贱为奴隶,在人性上都是平等的,总统和清道夫的一生,都是生命修炼的过程。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在自我修行的过程中成长。也正因为前世的修行,才会展现今天的不同。为什么有些人一生下来就像神童一样,一点就通,有的人却非常愚痴。所以,在今生就要提升自己的品格,学一点就成就一点,下一世就幸福一点。

    佛教中的“五停心观”,要求我们把一直向外索取的心安住下来,然后去自我观照、自我审察。

    刚才有一个居士跟我讲,他去日本玩的时候,有一次泡温泉把衣服放在空调后面,发现那里一点灰尘都没有,很惊讶他们的卫生居然能做到这种程度。而我们呢?似乎每个人的心都是躁动的,今天开十家店,明天就想要开一百家店。这种躁动和欲望的膨胀,会带来身心的异处,带来生活的虚浮感。

    前几年我的心也躁动过。2004年我来到了香海禅寺,到了2006年我接管了寺院。2007年我开始建设香海禅寺,现在寺里大规模的建筑都是这三年建成的。人家的寺院重建花了很长时间,而我们只花了三年。后来我发现自己也浮躁了,很多工程的质量跟不上,像你们这几天住的房间墙壁在脱皮,就是因为土建完了我们还没来得及验收就开始装修,结果施工方双方推诿,最后这个苦果只能是我们自己咽下去。

    不净观

    不垢不净的人间世情

    不净观是观察色身不净,以息贪欲的法门。

    狮子吃饱了,小绵羊从它身边经过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下。而人呢?就会把这只羊抓起来杀掉,这顿吃不完下顿吃,今年吃不完明年吃。这永无止境的贪婪,会报应到我们人类的身上。前些时间内蒙古那边的沙尘暴都刮到我们这边了。有一次我在嘉兴听一个朋友说,他以前能看到20公里以外的景象,现在连10公里都看不见了。

    复杂只会制造苦恼,简单地处理问题,简单地待人接物,简单地面对工作,简单地计划你的生活,只有这样才会快乐。互联网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但是离开它我们就不知道怎么生活;我们依靠汽车,没有汽车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走路。

    不净观更多地是讲怎么对待两性之间的欲望。人的漂亮只是一张皮而已,把皮剥开里面就是血、肉,还有很腥的五脏六腑,就和鬼差不多,但我们就爱那张皮。所以《聊斋》里面有一个故事叫《画皮》,那个鬼不管多么丑陋,只要带上皮就变成了美女。实际上这反映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态度,我们都喜欢“画皮”。

    再美的人时候到了也要老也要死,过了几百年几千年之后就变成了尘土,最后回归自然。从地上抓一把尘土,都不知道有多少骨灰混杂在里面。

    什么叫做人生智慧?就是你看待事物的宽度和高度。佛教的智慧是人世间终极的智慧,因为佛教看待世界的高度远远超越一切。基督教讲天堂和地狱,而佛教对地狱和天堂都能放下,能够不在乎悲和喜,也不在乎上升和下降,而是要得到超越两边的究竟和彻底的解脱。所以,地藏王菩萨才会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样的愿力,观音菩萨才有“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才能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大愿。

    我们要培养大格局、大心量、大境界。如果我们在生活和事业中能怀着一颗柔善和包容的心,去面对伤害和诅咒你,以及以怨报德的人,你的力量就会无穷大。不要认为这里的“大”是一种生活中的实指,像空间大的那种“大”。《金刚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无住生心”,可见境界并没有大和小、有与无、染和净、高跟低、是与非的分别,把这些分别都放下的时候,你那种境界才是最究竟的。

    佛教的高度很难理解,但正是因为这种高度不可形名,所以才是人间最究竟的,这种智慧要修行人自己去体会、去观照。

    慈悲观

    同体大悲的究竟智慧

    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止息嗔恚。我们很容易对别人生起不信任、排斥和抵制的心。因为不认可所以你老是看见别人不足的一面,那即便别人对你微笑,你会觉得虚假;别人称赞你,你会觉得他包藏祸心。总会用这样的一种思想去猜测别人,就像小偷看谁,都觉得是小偷。

    有一个故事,一个农夫丢了牛,他认定是邻居偷的,然后就观察邻居的举动,怎么看都觉得他像一个偷牛贼。过了两天那头牛自己跑回来了,然后他怎么看,邻居都不像是一个偷牛贼。事物的种种面貌都是我们自己设定的,所以佛教讲“万法唯心”,你的心是什么样的,展现在你面前的就是什么样的。

    修行就是转变我们不好的一面,把内心当中负面的东西清扫出去,所以我们以慈悲、理解、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去观照自己的身心。不需要去纠正别人,唯一要纠正的是我们自己。

    观音菩萨予乐拔苦,这就是对于慈悲最好的解释。慈就是给予别人快乐,悲就是帮助别人拔除痛苦;慈是同体,悲是无缘,才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说法。菩萨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别人快乐自己感同身受。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菩萨的慈悲。

    这个人跟我不认识,他遇到了痛苦,我就想尽办法去帮助他,想想谁能做得到?所以,慈悲是需要多大的胸怀和心量啊!甚至要做到别人伤害你,而你不但不生怨恨,还要以慈爱去回报他。

    为什么我们的事业做不大,停步不前,问题出在我们的心量上。为什么我们不能包容对手呢?为什么我们不能体察员工的心声呢?为什么我们不愿去了解消费者呢?

    所以,观慈悲,最好就是观你们的敌人,观曾经伤害过你的人,观让你痛苦的人,我们应该勇气站在这个高度上去观察我们的人生。

    因缘观

    永不止息的生命轮转

    因缘观,观察一切法皆因缘生因缘灭。观察万事万物的前因后果,要历历分明,用这种清醒的因果观来对治愚痴。

    佛教里讲的愚蠢并非和我们的聪明对等。其实很多人都自认为很聪明。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去亲戚家做客,亲戚拿了一大罐糖让他抓一把,孩子死活不抓,他妈妈以为他不好意思,就自己帮他抓了一把。回去的时候妈妈问他,小孩子就说他自己的手小,没妈妈抓的多。

    生活当中有这样小聪明的人很多,大多数人都不傻,在那里整天打着小算盘,其实被你算计的人往往是清清楚楚的,可能有的人懒得和你计较,有些人则是等着机会。

    我们经常干很多掩耳盗铃的事情,以为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别人都听不见了。这一类人按佛教讲,都是愚蠢之人,需要要用因缘观去对治。

    因缘观让我们正确地理解这个世间存在的规律:无常的规律、生灭的规律、变化的规律。万事万物变化生灭,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任何事物都是这样,连地球早晚也要坏灭。

    有一个上海的朋友,人长得很漂亮。有一次走在上海的南京路上,突然高跟鞋的鞋跟掉了,没办法正常走路,觉得很难堪,以为别人都在看她,都在取笑她,因此她不敢去看旁边的人。等她鼓起勇气去看别人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人注意她,也没有人取笑她。后来,她把一双鞋都脱了,放开手臂赤脚走路,终于体验到一种久违的勇敢和自在。

    实际上任何纠结,都是自己责备自己,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那些发怒的人,一生气就脚踢凳子,他踢得越重,自己的脚就越疼,这是凳子给他的报复。

    大家看过《水知道答案》这本书吗?你对水赞叹,水会结出美丽的结晶体。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所以,我们也要每天去赞美自己的身体,这样它就会健康。

    寺里的老居士经常跟我讲,让我把被子拿出来晒晒太阳,这样就不潮了,细菌也没了,当你再盖的时候身体也会健康,因为被子会有着阳光的味道。事物都是有能量的,我们给予它正面的能量,这个能量也会回馈到我们的身上。

    念佛观

    澄怀观道的清净胸次

    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消除业障。

    业障要用念佛观去对治。当你恨一个人,心中就有一道墙;当你恐惧一个人,心中也会立起一道墙。墙越多,人生就越狭小,路就越走不通。所以要通过念佛的力量把这些障碍都解开,因为佛号是无量功德的具体体现。

    以前很多人跟我讲睡不着觉,我就教他们念阿弥陀佛或者观世音菩萨。用心去念,念着念着就睡着了。为什么睡不着?就是因为挂碍和焦虑的事情太多了,睡觉的时候想着明天,想着公司,考虑越多就越焦虑,那样肯定睡不着。

    实际上,有人研究过,你担忧的事情中,只有百分之八的事确实需要你去解决,其它的都是你自己妄想出来的,或者根据过去的某些经验臆造的,都是不存在、不会发生的。只有把这些东西都放下的时候,你的身心才能得到清净。

    数息观

    呼吸之间的修行智慧

    数息观,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乃至一至五十,一百……以得正定,用以对治散乱之心。

    观呼吸可以收回我们散乱的心。如果觉得自己累了,就把身体放松,做几个深呼吸,能量很快会恢复。

    大家在事业上都很操劳,但是有一点要记住,你的心千万不要累,心不累做事就是享受;如果你的心是纠结的、抱怨的,那你就承担了身体和心灵双重的疲劳。

    佛经里面有一个故事:有一日,佛陀与弟子一同出游,因感念生命的无常多变,唯恐弟子们迷昧不知,便出了一道题目:“你们看人的生命在什么之间?”“在数日之间”,有一位弟子回答说。“你尚未了解。”“在一顿饭之间”,又有一位弟子说。“你也尚未了解。”最后有一位弟子说:“人的生命在呼吸间。”佛陀点头称道说:“嗯!不错!你得道了。”并随即告诫说:“众弟子呀!希望大家都能明白生命短暂、生命无常的道理,赶快精进修持才好!”

    既然生命只在呼吸之间,那么自然应该珍惜时间。寸阴是金;更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有了规划,就不忙乱。以前我开车到某一个地方,总是急着要在一个时间段内赶到,后来我觉得这种方式是不对的。于是我就改成提前出发,即使路上耽误了一些时间也没关系。现在一般到达目的地都会提前一小时,我就会看看书,或者在座位上躺着休息一会,等到了时间我再去。

    只要我们给生活多一点宽度,其实一点都不累。

    讲于香海禅寺第三十一期《感恩禅》

    【注解】:

    [1]五停心观:按照传统的提法,五停心观为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界分别观、数息观,其中并没有“念佛观”。在这里,法师忽略了界分别观,而增入了念佛观,盖因时而异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