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锦囊1-巧妙掌握送礼技巧,打开办事僵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送礼是在人情往来中不能少的手段,送得好,方法得当,会皆大欢喜。值得注意的是,求人有别于市场的交换行为,不能太直来直去。孙子兵法中讲:“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曲中有直,直中有曲,这是辩证法的真谛。因此,运用“送”的方法求人办事时,也必须懂得“引而不发”和“以迂为直”的道理。

    67.送礼必须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中国是礼仪之邦,送礼很有奥妙,很有讲究,很有窍门,可算是一门很有实际用途的学问。不好好学会这门学问,不懂得礼尚往来的人,多半是办不成事儿和办不好事儿或者说是办不了大事情的人。

    古人说:“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意思是说穿了别人送的衣服,怀里就会装着别人的心事或隐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收下了别人送过来的礼物,就要为别人办事儿。这同民间所谓“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和“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意思大体相同。送礼,在中国虽古已有之,却于今为然。自古以来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送礼都是和办事儿密不可分的,送小礼者办小事,送大礼办大事,这似乎也算是一个一般规律。

    所以,要想找人办事儿,就要首先学会给人送礼,而送礼是需要自己往外掏钱的,要说情愿可能未必是真,但为了把事情办成办好,又常常不得已而为之。既然“为之”了,就要“为”好,就要把礼送到位,把事儿办成功。

    以下要谈的就是送礼必须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1.是给谁送的问题。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不会成为问题,而事实上却是个大问题。因为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选错了送礼对象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把礼物送过去了,事情却没有办成——因为对方是并非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所以即便送了礼也是徒劳无益的。

    送礼要送给关键人物,不能送张三点又送给李四一点,王五也收到一点,结果礼物被分割零散了,份量显得很轻,有时可能起不到利益驱动的作用,这还不算,送的对象多了,难免人多嘴杂,心机泄漏,对事情百达而无一益。

    所以,在送礼之前,一定要权衡好各位“要人”的力臂,查问好谁对这件事有裁决权,起主导作用。谁是办事儿的关键人物就把礼物送给谁。礼物送到了点子上,要办的事情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相反,如果把礼物送给了次要的人物,可能就收不到相应的成效。

    2.是何时送和何处送的问题。

    送礼要讲究时间,讲究地点,讲究场合,这样,对方才可能接受。很多人送礼喜欢在晚上送到对方家里,其实这未必是最佳选择。因为晚上时间,对方可能不在家中,送去了礼物却未见到“真人”,未免有些遗憾。或者对方在家,却另有外人夜间串门,带着礼物进去未免有些尴尬,所以,最好的时间应该选择在早上为佳。因为这种时候带礼物进屋,既无外人打扰,又能把要找的人堵在家中,便于见面,便于说话,另外,有些礼物也可以在办公室送过去,如一些文化商品。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场合可以送礼,比如在酒店请酒时也可以当场送些烟酒让对方带回去。所以,送礼场合是可以随机应变的。

    3.是送多少的问题

    给人送礼送多少主要根据三个方面来划定:一是根据所要办的事情的份量轻重和利益大小来确定给对方送多少礼合适,事情较大,对自己的利害关系密切,就应该多送一些;如果事情不关大体,就可以少送一些,二是根据对方费劲和费周折以及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大小来确定礼物轻重。如果事情难办,或者对方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大,那么要送的礼物就应该偏重一些,否则便可以少一些。三是根据当时社会送礼的惯例确定礼物价值的水平。比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送上十几元钱买来的烟酒就算很贵重的礼物了,而如今办事儿恐怕远非这个水平可比了。一般而言,礼物这东西送多送少,一方面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有些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密不可分。所以,礼物的轻重、多少恰到好处,既要达到办事儿的目的,又要有所节省,不致得不偿失。

    4.是送什么的问题。

    确定了给谁送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送什么好。这里的所谓“好”不是以自己喜欢的为标准,而是以对方的喜好为标准。所以,送礼之前要根据某上级的日常生活偏好分析上级到底喜欢什么礼物。比方说,有的喜欢喝酒,有的爱好吸烟,还有的很高雅,他们对古董、字画、典籍感举,还有的人干脆就只是喜欢钱,真是人心方圆,各有千秋。对方爱好什么,就给他送什么。要知道,只有给对方送上了他十分喜欢的礼物,他才会动心和动情的。对方只要动了心和动了情,就会拿出精力为你办事儿。

    5.是怎么说的问题

    送礼总得在说法上有个由头才好送上去,比如对方患病生日或子女升学等特别时日,则是送礼的旯好时机,因这时“出师有名”,名正言顺,不用另外在说法上寻找送礼的由头。所以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接礼的人除了感谢之外,也不会有太大的顾忌。但有些时候,人们送礼纯粹为了办事儿,大有点“先买先卖”和“现把现搂”的味道,这种时候把礼物送过去怎么说好呢?总不能蝎蝎螯螯地说:“今天想求你办事儿,所以才给你送些礼物让你受用。”那样一来,对方是不会接纳这个礼物的。怎么办?这就需要找一种让对方心发理得接受礼物的说法。一般而言,为了办事儿给上级送礼,上级总是要推辞一下或拒绝一下,如果把上级拒绝纳礼的话礼貌得体地挡驾回去,是能否让受礼者心理是否舒坦自然的主要手段。下面是一位记者就这一问题在送礼那里采访到的所谓“经验之谈”。

    说法一:把送礼的话头推到不在身边的老婆身上

    比方说:“是啊,我也说,找你办事儿用不着拿东西。而我老婆却说啥也不干,非让我拿着不可。既然来了,就先搁这儿吧,要不然,我老婆准得埋怨我不会办事儿,回到家也交不了差。”

    说法二: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的孩子身上

    比方说:“东西是给孩子买的,和你没关系。别说是来找你办事儿,就是没这事儿,随便来串门儿还不一样应该给孩子买点东西吗?”

    说法三: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老人身上

    比方说:“不不用客气,这东西是给老爷子的——老爷子身体最近还行吧?……你方便时把东西给老爷子拎过去得了。我就不再过去专门看他了。”

    说法四:把送礼的话头推到托办事儿的朋友身上

    比方说:“这东西是我朋友给你买的,我也没花钱,咱把事儿给他办了,就啥都有了,咱也不用太跟他(她)客气。”

    以上这四种说法,都颇有人情味,对方听了,都觉得好受,“有道理”把礼物放下,而没有明显拒绝的理由。所以,以上六种说法堪称“经验之谈”。

    送礼之技巧,可谓至关重要,掌握这一绝招,将有助于办事,往往起事事倍功半的效果。

    68.巧妙掌握送礼技巧

    送礼是一门艺术,在整个礼物馈赠过程中,送又是最后一环,送得好,方法得当,会皆大欢喜,境界全出。送得不好,让人挡回,触了霉头,一定会堵心数日。所以,只有巧妙掌握送礼技巧,才能把整个送礼过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英国女王伊莉,白访问日本时,有一项访问NHK广播电台的安排。当时NHK派出的接待人,是该公司的常务董事野村中夫。野村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后,便收集有关女王的一切资料,加以仔细研究,以便在初次见面时能引起女王的注意而给女王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打算送一份最好的礼物给女王,但却始终没有于到最适当的礼物。

    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怒到好主意,偶然间,他发现女王的爱犬是一种毛狗,于是灵感随之而来。他跑到服装店特制了一条绣有女王爱犬图样的领带。在迎接女王那天,他打上了这条领带。果然,女王一眼便注意到了这条领带,撤笑着走过来和他握手。他所送的礼物就是让女王对他所打的领带感到认同,这一目的果然达到。

    野村送出的礼物是非常艺术的,虽然他的礼物轻得非同寻常,但却使女王体会到了他的用心,感受到了他的情意,并欣然接受。

    送礼必须懂得规矩,求人办事送礼必须遵循一不定的准则,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生活中,送礼的准则是不轻送,不滥送,不吝送!

    第一,所谓“不轻送”就是“不轻易给对方”。

    总是要让对方为这“好处”吃一些苦头,花一些心力,让他在“付出”之后才“得到”,这样子他才会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好处。如果你因为身上有太多“好处”而随便给人,或想以“好处”来讨别人欢喜,那么不但他不会珍惜这些“好处”,对你也不会有任何感激之心,反而还会嫌少、嫌不够好,甚至一再向你要好处,你如不给或给得不如前次好、不如前次多,对方便要怪你、恨你,比你不给他好处还怨得深。

    第二,“不滥送”,顾名思义就是“不乱给”。

    该给多少都要有准则,否则会出现和“轻送”一模后遗症,而且还会造成是非不明的结果。

    第三,“不吝送”就是毫不吝惜地给,也就是前面说的要“敢送”。

    这里的“不吝送”和“不轻送”、“不滥送”是潭有矛盾的。“不吝送”是指应该给、必须给、不得不给时,就要慷慨大方地给,不怕给得多,只怕给得少。这种情形包括人家有恩于你时、奖赏有功的属下时、要重用某人时、要收买人心时,以及情势所迫时。如果你给得少,给得不干脆,那么处”的效果,得不到别人的感谢也就罢了,有时还会招怨!

    求人办事送礼应当讲究一定的技巧,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否则,即使把礼送出去,也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送礼的技巧一般有:

    1.打土特产牌

    送礼的一大特色就是家乡的土特产品,可以说回老家—趟,顺便捎了点土特产品,让对方尝个新鲜。对于这些东西,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上级、同事,一般都不会拒收,因为拒收反而显得他们小家子气了。

    2.踏冒无痕

    如果想送给朋友烟酒一类的东西,可以用不霹痕迹的方式送过去。跟他打声招呼:“今晚上你那儿聚一聚,你准备菜,我带酒。”到时带上酒和烟,喝一瓶留一瓶,顺手把烟也给留下,礼也送了,感情也深了,踏雪无痕,是高超的技巧。

    3.巧借东风

    有时想给人送礼,但又跟受礼者不熟,不好唐突地登门拜访。可以找到受礼者的熟人,让他引见一下,如选择受礼者的喜庆之日,跟着他的熟人一块去贺礼,有熟人引见,受礼者一般不会拒礼,有了第一次见面后,下次你就可以自己去和他联系感情了。

    4.投其所好

    一位下级平时受上司照顾颇多,心存感激,只是苦于没有机会报答。一天,他偶然发现上级喜欢养金鱼,就到处寻觅,总算弄到了几条稀有品种,放到了上级的鱼缸里,令上级喜笑颜开,下级回报的愿望也终于实现了。

    5.人情也是礼

    送礼有时不一定要买实物,给人实惠,与人方便也是一种礼品,如利用你的关系。帮助朋友买到低于市价的东西,春朋友的孩子升学、转学等,你可能未花分文,只是帮他找找人,托托关系,对方已经将你这份“人情”当礼物收下来,记在心中了。这样,你收到的效果与关送礼一般无二民。因此,你可以充分调动手中的关系网,把你的礼品用人情的方式送出去,既安全又实惠。

    6.醉翁之意

    有时给家庭困难的人物送礼,要充分尊重他们的自尊心,以免让人感到你是在居高临下地施舍。如果是用实物,可以说,这东西搁在家里也是闲着,让他拿去先用,等以后自己要用了,再找他要回来。送钱的话,可以说先拿去花,以后有钱了再还,这样,既达到送礼的目的,又照顾到了对方的自尊心。

    69.送之前要掂量好“值不值得”

    求人要送礼,“礼”多人不怪。但是,你送了东西就要有回报,否则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在送之前一定要掂量好“值不值得”,“划得来”才送。

    例如,公元前197年9月,担任汉朝赵国代郡边防部队监军的阳夏侯起兵造反,自封代王,派兵攻打赵国和代郡境内的地方。

    刘邦听说后,亲自带兵前去讨伐。到了赵国都城邯郸,问赵国的相国周昌:“赵国有能当将军的壮士吗?”

    周昌回答:“有四个”。刘邦让周昌把这四个人叫来,劈头就问:“你们这样子能当将军吗?”

    四个人猛一听这话,觉得自己真是不怎么样,都惭愧得趴在地上不敢抬头。

    刘邦却说:“好了,你们既然来了,就让你们当个将军吧。另外,封给你们每人一千户,你们可以享受这一千户的赋税。”

    四个人喜出望外,连连拜谢。左右的人不明白刘邦为什么这样做,都劝阻说:“跟着您进巴蜀、汉中,跟着您消灭项羽的人还没有都得到封赏,这几个人什么功劳也没有,干嘛要封他们?”

    刘邦说:“你们懂什么!如今阳夏侯造反,邯郸以北的地方全被他占了,我发布紧急命令让天下诸侯出兵,到现在一个也没来,我只能用邯郸的兵去作战了。我封了这四个人,赵国的青壮年都会高兴,愿意为我出力。我又何必吝啬这四千户呢?”

    左右都称赞说:“真英明!”

    刘邦又问:“阳夏侯手下的将军是些什么人?”

    周昌回答:“原来都是商人?”

    刘邦满有把握地说:“我知道该怎样对付他们。”

    于是派人拿着黄金财物,悄悄送给这些人,许多将军得了财物后,都投降了刘邦。刘邦又派人向阳夏侯的部下将士宣布:有杀死或活捉大将王黄或曼丘臣的,赏黄金一千斤。

    公元前196年11月,汉军发动全面进攻,叛军招架不住,节节败退。在这节骨眼上,王黄、曼丘臣又被他们手下的将士活捉,献给汉军。这样,叛乱就被彻底平定了。

    俗活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钱能使鬼推磨。古往今来,为官者往往不惜重金收买部下,以便达到个人目的,于是乎,各种名目繁多的赏赐便应运而生。翻开二十四史,君王赏赐部下的记载比比皆是。当然,任何人都不会无功受禄,上司自己掏腰包笼络部下必然是有求于对方。若是部下已失去了利用的价值,或者不愿为其所用,那么上司就有可能想方设法让部下把吞下去的东西工吐出来。官场上人情冷暖由此可见一斑。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用和平方法解除了几位大将的兵权,并赏赐给他们大量的良田美宅供其享用。然而,事过之后,赵匡胤便有些后悔,心想:既然对方已经交出了兵权,再赏钱给他们岂不是毫无价值了吗?可是身为一国之君,又岂有言而无情的道理,天子“金口玉言”,说话不能不算数。于是,赵匡胤只好另打主意,想方设法让这些人把吃到嘴里的肥肉再吐出来。

    不久,赵匡胤赏给每人一块地,让他们修建住宅,结果使每人都花费数万。住宅完工后,又赐他们宴席。石守信等人不知是计,欣然前往。宴会上,赵匡胤频频举杯向大家散酒,几位大将也毫无顾忌地开怀畅饮起来。直到深夜,一伙人喝得烂醉,赵匡胤才宣召每位大将由子弟搀扶回家。宋太祖将众人送到大殿门前,对他们的子弟说:“你们的父亲都答应各自献给朝廷十硼(一千钱为一缗)。”几个节度使醒末后,问怎么目来的,是否在皇上面前失礼了。他们的子弟告诉父亲许给朝廷十确庸牛度磺五然杯症薛洒中是否真有此言,但这种事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否则犯了欺君之罪就了不得了。于是,他们在第二天便将它如数上缴了。

    宋太祖的做法未免有些小家子气,但这在官场上也是司空见惯,大家都很实际,人一走茶就凉。失去了利用价值,也只好任人宰割了。

    70.把送礼作为通往求人成功的“敲门砖”

    人们都讲礼尚往来,人之常情。在求人办事时也不例外。

    唐朝灭亡,李肃为后梁朱温所任用。后梁初年,北戎(北方少数民族之一)的降王东丹在京都大粱,被朱温所害。朱温命令李肃将东丹的棺木,护送到北戎去。李肃接了任务后忧虑重重,神情非常沮丧,回家以后,饮食不思,常常一个人在大厅上徘徊、呆坐。夫人张氏非常惊讶”心想:丈夫怎么会这样?一定是碰到棘手的事了。

    张氏命侍女将李肃搀进屋来,亲切地问道;“有什么不称心的事情吗?是否有了什么难办的差使?”

    李肃也不吱声.只是一个劲地哭。张氏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敢做敢为,哭能解决什么问题?”

    李肃擦了擦眼泪说:“我老了,孩子们还小……”

    话没说完,又哽咽抽泣起来。张氏看丈夫这个样子,心中已猜到八九分,便问道:“难道是让你出使蕃国吗?如果是这样,我们还可以设法挽救,何必像小孩一样只是哭泣呢?”

    李肃止住眼泪说;“如今我奉命出使北戎,护送东丹的灵柩回去。北戎知道东丹是被朝廷秘密杀害的,肯定不会放过我。我什么都不怕,只怕我们夫妻再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张氏果断地说:“事情还没有到达山穷水尽的地步,让我来想想办法。”李肃一听夫人这话,心里踏实多了,赶忙催问张氏:“有什么办法,快说吧!”

    张氏略一思索,慷慨地说:“君命不可违,北戎一行,在所难免。北戎人贪图利益,当今之计,只有用贿赂打动戎王的心。我房中有珍宝金银,价值数十万钱.你全部带上。到了北国,厚赂戎王左右的人,井献名马一匹给戎王,一定可以安全返回。”李肃半信半疑,挣了大半辈子的家当,一旦全部拿来送人,心里怪舍不得的,然而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按照张氏的意见去做。

    经过几天的变卖、典当,李肃将家产处理殆尽。做好准备工作后,李肃率人护送东丹的遗体回北戎。到达北戎后,李肃依计行事,广施贿赂。北戎君王果然大喜,很快便让李肃回国。临行时候,戎王还赐给李肃各种马匹上百匹,衣物器皿无数。

    又例如,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后,向秦王建议:

    以秦国目前的强势,其他诸侯已如同秦国的郡县而已了。但最怕的是我们一时大意,让诸侯因利害相结合。所以我希望君王能舍得花大钱贿赂诸侯的豪臣,以乱其政策。大约卅万金左右,便可以把诸侯完全消灭掉。

    秦王政听完尉缭建议后,非常高兴,对于尉缭的建议照单全收,并且在吞并六国的斗争中适时加以运用。其中重金贿赂赵国重臣郭开,诱使赵王阵前换将就是明显一例。

    长平一战,越国损失惨重,被迫将晋北太原之地和晋中南的上党之地先后割让给秦。到秦王政时,赵国尚拥有中山、邯郸、河间等地,北有云中、雁门、代等边郡与匈奴相抗衡,西以太行山脉为屏障隔挡秦国。而齐、魏、燕国势日衰,所以赵国仍不失为东方强国。而且,赵国地处东方诸国之中枢,在秦国向中原进兵时,赵国既为韩、魏之后援,又遮掩了秦对齐、燕两国战争的锋芒。因此,秦统一六国,赵国最为关键,所以秦始皇发动了大规模的灭赵战争。

    秦国发动对赵战争,由名将王翦主持,从始皇十一年开始,始皇十九年结束,先后达9年之久,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始皇十一年至十四年,这是灭赵战争的准备阶段。秦国乘赵用兵于燕之际,由王翦亲率主力从晋中南上党地区出发,向太行山高台地区的赵军发动攻击,一举攻占了阏与、僚阳,直逼赵都邯郸。王翦又令桓骑率部由南阳出发,沿太行山东南麓前进,攻取了河间六城,直接威胁邯郸南部。

    赵国则针锋相对,分两路抵御秦军,西路由名将李牧率军对抗王翦,南路以扈辄为将阻挡桓缔。秦、赵对峙近两年,王翦军遭到李牧的有力阻击,不得前进;桓骑则在始皇十三年攻占了邯郸东南之平阳、武城,斩赵军10万,杀赵将扈辄。第二年,桓龄又率部绕道上党,攻取了赵之赤丽、宜安,加紧了对邯郸的包围。秦王政亲赴河南,部署克邯郸的战事。当此紧急关头,赵国急抽调李牧南下,将桓蜻击败于宜安、肥下。桓躏畏罪逃往燕国,秦国灭赵战争受挫。

    第二阶段在始皇十五年至十九年,这是灭赵之战的关键阶段。王翦因前次西进受挫于李牧,遂改道北移,率主力由太婷进攻井径关,企图出井径关占领邯郸以北地区;另一部仍由南路经部邑、安阳进攻邯郸之南。赵国主将李牧揣测到秦军改道的意图,便移主力北上,扼守井径关,对抗王翦;而令司马尚率另一部赵军据守邯郸之南,以抵御南路之秦军。结果,秦赵两军又分别在北线和南线成对峙状态。王翦被李牧阻于番吾,南路秦军被司马尚所挡,又是两年时间,秦军未得进展。

    秦国为了打破战争的僵局,派人来到赵国,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令郭开挑拨赵国君臣关系,“言李牧、司马尚叛反”。昏庸的赵王听信谗言,派赵葸及齐将颜聚替代李牧。

    李牧拒不受命。于是,赵王以召见为名,诱李牧回京入宫,令佞臣韩仓数列其罪状,抓住李牧上朝行礼不恭的把柄,诬告李牧说:将军战胜归来,大王亲自举爵为你祝酒,然“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

    李牧申辩说:“臣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便,为此,特意请人给臣用木棒接长了手,并非袖藏匕首,大人若不信,请让臣伸出手来看看。”

    说罢,李牧将接的手伸出衣袖,状如棒捆,以布缠之,对韩仓说,请公人告大王。

    韩仓不肯通报,说:“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李牧自知无救,北面再拜赵王赐死之命,步出宫门,右手举剑自诛,因臂短,不及颈,遂口衔着剑,靠着柱子自杀身死。

    李牧被杀三个月后,王翦率秦军主力从上地出发,攻克井径关,大破赵军,杀了替代李牧的赵军主将赵葸和颜聚。秦军直逼邯郸。秦军另一路从南路进军。原来驻守邯郸之南的赵将司马尚因李牧事件株连被废,赵军南线无得力将领,南路秦军得以顺利抵达邯郸南郊,与北部的王翦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最后,邯郸城破,赵王被俘。秦国灭赵战争胜利结束,时间是始皇十九年。

    贪功求利,乃是人性的致命弱点,只有明白这一点并充分加以利用才能真正把握送礼求人的玄机。

    71、送最能展示自己诚心的东西

    送礼,本身是一种礼貌、尊重、感谢的表示。中国人送礼,最讲究面子,似乎只有礼物值钱,才能体现主人情义重。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最讲究传统的中国人,似乎忘了“礼轻情意重”的传统教诲。

    克鲁伊夫的大名在世界体坛几乎无人不知,在欧洲也是家喻户晓。这位荷兰足球明星曾五次被评为荷兰“足球先生”,三次被评为欧洲“足球先生”,至今仍在足球世界享有极大的声誉。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克鲁伊夫夫人,不知道她是如何赢得了克鲁伊夫的爱情。可克鲁伊夫忘不了,他永生难忘……

    那是一天傍晚。克鲁伊夫照例收到世界各地的许多来信,其中有许多姑娘的情书。这并不奇怪,克鲁伊夫风度翩翩,不仅球艺高超,而且平时的言谈举止也十分讲究,深得姑娘们的青睐。但是对于姑娘们的来信,他一直没有理会,他不愿因此而影响自己的事业,他要在绿茵场上迅跑……可是这回却不一样,他收到一个用裘皮精装的日记本,每一页上都只有一个名字一一他自己亲笔写的名字一“克鲁伊夫”,一页、二页、三页……页页如此,这奇特的日记本引起了克鲁伊夫的好奇心。他一直翻下去,直到最后才有一篇文字,那秀丽流畅的笔迹使克鲁伊夫惊诧不已,他一口气读完了它:

    “……我已经看过你踢的100多场球,每一场都要你签名,而且也得到了,我多么幸运啊!当然,对于拥有无数崇拜者的你来说,我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爱是群星向天使的膜拜。但我敢说,我是最有心计的一个,我多么希望你对我已经有一点印象啊……”

    克鲁伊夫震惊了,想不到世界上竟有如此痴情而机灵的姑娘,一股幸福得令人眩晕的暖流涌遍了他的全身……一星期后,21岁的世界足球明星和19岁的美丽姑娘相见了,并订下终身。

    最诚心的东西,往往最能打动对方,无论东西贵重与否都是最好的东西。

    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打算发兵征伐中山国。有人向他推荐一位叫乐羊的人,说他文武双全,一定能攻下中山国。可是有人又说乐羊的儿子乐舒如今正在中山国作大官,怕是投鼠忌器,乐羊不肯下手。

    后来,魏文侯了解到乐羊曾经拒绝了儿子奉中山国君之命发出的邀请,还劝儿子不要跟荒淫无道的中山国君跑了,文侯于是决定重用乐羊,派他带兵去征伐中山国。

    乐羊带兵一直攻到中山国的都城,然后就按兵不动,只围不攻。

    几个月过去了,乐羊还是没有攻打,魏国的大臣们都议论纷纷,可是魏文侯不听他们的,只是不断地派人去慰劳乐羊。

    可是乐羊照旧按兵不动,他的手下西门豹忍不住询问乐羊为什么还不动手,乐羊说:“我之所以只围不打,还宽限他们投降的日期,就是为了让中山国的百姓们看出谁是谁非,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收服民心,我才不是为了区区乐舒一个人呢。”

    又过了一个月,乐羊发动攻势,终于攻下了中山国的都城。乐羊留下西门豹,自己带兵回到魏国。

    魏文侯亲自为乐羊接风洗尘,宴会完了之后,魏文侯送给乐羊一只箱子,让他拿回家再打开。

    乐羊回家后打开箱子一看,原来里面全是自己攻打中山国时,大臣们诽谤自己的奏章。

    如果魏文侯听信了别人的话,而沉不住气,中途对乐羊采取行动,那么后果可想而知,那就是:自己托付的事无法完成,双方的关系也再无法维持下去了。

    72.送礼也得投其所好

    对方不需要或厌恶的东西当礼送去,即使再贵重也会令对方不快,甚至拒绝。所以,在送礼时,要深知被送人的心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如果盲目送,有时则会招致反感。

    竖刁是春秋时期齐国人。他少年时进宫伺候齐桓公,深得齐桓公的宠爱,后来成为乱政祸国的奸臣。

    竖刁出身贫寒,入宫后,他就极力设法进内廷做近侍。可是,宫廷之路,甚为深远,难以急成。于是,他便由外廷做起,时时小心,处处谨慎。加之他天资聪颖,手脚伶俐,渐渐受到桓公的注意,不久就把他调为近侍。在桓公身边,他处处留心观察桓公的生活习性和内心活动。不久,他就把桓公的各种嗜好摸得一清二楚。于是他事事投其好,足其欲,迎其欢,使恒公非常满意。桓公常在众人面前夸赞他,天长日久,他就成了桓公日常生活中不可须臾离开的人物了。

    竖刁深知桓公有两大嗜好,一是喜食美味、奇味;二是好女色。于是,竖刁就着力从这两方面下手,投桓公之所好,以取悦于他。宫中有一个叫易牙的人,为人奸诈,精于烹调之技。竖刁就设法与他结为朋友。易牙也深羡竖刁显赫之势,不久,两人遂成莫逆之交。有一天,竖刁向桓公举荐易牙,桓公听说易牙擅长烹调,就随口问易牙:“我对人间的鸟、兽、虫、鱼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味道如何?”这本是桓公一句戏言,言者无心,闻者有意,易牙便把这件事牢记心里,总想着怎么才能给桓公做顿人肉宴,来博得桓公的赏识。思来想去,他忽然眼前一亮,用自己儿子不正好吗!几天后的一次午膳上,桓公吃到了一盘嫩如乳羊、鲜美无比的菜。当桓公知道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虽然感到恶心,但又觉得:易牙杀于是为了自己,可见他爱我胜于爱他的亲骨肉啊。桓公觉得推荐易牙的竖刁确有识人之才。此后,桓公不仅宠信易牙,对竖刁也更是恩宠有加了。

    宫中有一个叫开方的大夫,也是竖刁的好朋友。为了得到美女,竖刁就和开方计议要把卫额公的女儿荐给桓公,果然,桓公得到这个美女后非常高兴。竖刁就是通过这些手段博得了桓公的宠信,在宫中身价日增。

    民由年间,窃国奸雄袁世凯颇精于权术,官、钱、色这三样东西常被袁世凯用作收买人心的主要手段,而且屡屡奏效。

    袁世凯手下有个叫阮忠枢的人,此人才华出众,是袁世凯的一个机要文书。阮颇有几古代风流才子怜香惜玉的意味,他嫖妓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有一次,他爱上了天津名妓小玉,两人山盟海誓,如胶似漆。

    身为军官,阮不敢贸然娶妓。

    阮忠枢不敢隐瞒,他将实情向袁世凯说明,恳请袁大人为其袁世凯假装十分生气,他说:“军人应有军人的品德,背父母商婚,是为不孝;娶妓女为妻,更是内辱家门,外辱军荣”。

    阮忠枢一听,十分泄气。

    然而,袁世凯心里另有打算,他先派人到妓院里为小玉赎身,使其成了“良家女子”,再购置新房,使阮能名媒正娶,而这一切准备;是背着阮忠枢进行的。

    婚娶之日,袁推说与阮到天津办事,同车前往,马车直奔一深宅大院。阮只见新宅院里悬灯结彩,红烛高照一派结婚的喜庆气氛。不久,佣人簇拥着一位新娘子从里屋走出来,袁世凯非让阮忠枢为新娘揭去盖头不可。阮莫名其妙,定神一看,新娘原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小玉,顿时惊喜万分,此刻方知这一切都是袁世凯为自己苦心安排的。阮忠枢的感激之隋,无以言表。于是,死心塌地地为袁世凯效犬马之劳。

    袁世凯图谋称帝时,害怕冯国璋不肯支持,便想方设法加以笼络。恰好这时冯国珍的原配夫人去世了,袁世凯便把袁家的家庭教师周砥收为义,配给冯国璋续弦。周砥字道如,家往天津,曾教过袁世凯几个女儿英文,多年来与袁家关系十分密切。周砥是个老姑娘,年近三十仍未出阁,她曾声明今生不再嫁人,但经不起袁家大小从中撮合;最后还是答应了这门亲事。袁世凯写信告知了冯国璋,冯自觉艳福不浅,顿时心花怒放,发誓要“为大总统效犬马之劳”。婚礼由袁世凯一手操办,周砥的装奁由袁世凯代为置办,还派了一个保姆作为陪嫁的老妈子。婚后,冯国璋异常兴奋,见夫人很能于,又添一层欣慰。日子一长,周砥觉得这位上将只不过是一个才疏学浅、气量狭窄的武夫,但事已至此,也只好听天由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有了周砥的小心服侍,冯国平日对袁世凯更加效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