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观角度说,一个人只要愿意吃小亏,敢于吃小亏,不去事事占便宜讨好处,日后必有“大便宜”,则必须敢于吃小亏,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规律,那种事事处处要占便宜的人,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反而会吃大亏,这也是许多历史经验和先人后事所证明了的。
95.凡事有“舍”才有“得”
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一件东西,总是紧紧抓在手里,不舍放小,手里就没有多余的空间来接其它的东西。“舍”与“得”是辩证关系,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虽然人们都明白“凡事有舍才会有得”的道理,可许多人一到真事就犯浑,在求人办事时斤斤计较,生怕自己损失点什么。属于铁公鸡一个,根毛不拔。这种人根本不懂得风险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布和贯穿人生的旅程。
陶朱公范鞋住在陶时,家财万贯,这时小儿子出生了。等到小儿子长大成人之后,陶朱公的二子儿在楚国杀了人,被囚禁起来。朱公知道后爱子心切,说:“杀人理应偿命,这是国法。但我听说家有干金的人可以不在市中被处死,活动活动看吧。”于是备足干金,准备让小儿子去楚国走一趟。此时他的大儿子争着要去救弟弟,谁也说服不了他,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他争吵着:“父亲不让我做长子的去,而让小弟去,一定是认为我是不孝之于,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去?”说着就要自杀。众人赶忙拉住,孩子的母亲也在朱公面前为他说好话,再三劝朱公让长子去楚国。朱公没奈何,只好同意让老大去楚国,还写了一封信,让他到了楚国之后交给自己过去的好朋友庄生,而且再三地叮嘱大儿子:“你到了楚国,要想救你的弟弟,把这干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他的,他让你干什么你就遵命,千万不要与他争辩。”这样朱公的大儿子到楚之后照其父所嘱去拜访庄生,并送上千金做礼。庄生对他讲:“你赶快回去吧,不要留在这里,即使你的弟弟放出来,你也不要问为什么,千万记住我的话。”朱公的大儿子听了,假装离开楚国,暗地里却住在了楚贵人的处所。
庄生是陶朱公的好友,他虽然很穷,却是一个具有廉洁美德的人,也很耿直,楚国的人都很敬佩他,楚王以下的人都把他当作老师那样,很尊重他。这一次朱公长子送来了干金,他本不欲收,但又怕年轻人沉不住气,就想把钱放在这儿,等事情办成了再还给朱公,作为信守朋友诚诺的凭据。但是朱公长子哪里能明白庄生的深谋远虑呢?由于庄生的努力,楚王决定要大赦犯人。
朱公的大儿子听说了以后,心里就开始合计,“楚乏要大赦犯人,弟弟也就自然而然地会放出来,千金送给了庄生,岂不是白自地丢掉了吗?太亏了。”于是就又去见庄生。庄生大吃一惊问:“你怎么还没有离开楚国呢?”朱公长子说:“我一直放心不下,现在听说弟弟不久就要大赦出来了,我才放心,所以特地向您来辞行。”庄生十分明白朱公长子的意思,就让他自己进屋去取钱,那些金子还原封未动地放着。
这一来,庄生十分气愤,觉得被朱公长子戏弄了,感到万般恼恨,就又进见楚王说:“楚王您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象,可我听说世人纷纷传言是陶地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关在我们这里,因朱公家极为富有,他们拿了许多金钱来贿赂大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不是为了楚国百姓,只不过是为了陶朱公的儿于罢了。”楚王闻言大怒,下令杀掉朱公二儿子之后,第二天才下赦自然朱公长子带着弟弟的亡命通知而还。家人都十分悲伤:只有朱公笑着说:“我早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二弟。”朱公对自己的儿子了如指掌,知二子不能保,又怕害死长子,只好任他去,不与他争辩,知道只有他自己亲身经历,有血的教训,他才能明白道理!不是不教,而是教法不同。
《老子》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受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是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主讲人的一生之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身三财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与丧失生命相衡苎起来,哪一个是真正的得到,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丧失呢?所以过分追求名利地位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你有庞大的储藏,一旦有变则必然是巨大的损失。对于追求名利地位这些东西,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受到屈辱,丧失你一生中最为宝贵的东西。老子的话极具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看得失的问题。也许一个人可以做到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吃亏,总觉得自己在遭受损失,渐渐地就会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会去计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气吞声地吃亏,一定要分辩个明明白白,结果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是非不断,自己也惹得一身闲气,而所想得到的也照样没有得到,这是失的多还是得的多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名不齐,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做单父宰。当时也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木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作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著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天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为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舍取,宓子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
96.有非常之舍才能得非常之利
富有经验的求人办事高手都知道,凡事有大付出,才会有大回报。因而在关键的时候,他们特别敢于“舍”为了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舍”的方面能做出会所有人想不到的非常之举,哪怕是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也在所不惜。
吕不韦为了使异人能获得安国君嫡子的宝位,耗费数千金,上下活动,奔走于秦赵之间,终于打动了华阳夫人。华阳夫人便向安国君大扇枕头风,谈异人的贤能之处。安国君爱美情浓,只要华阳夫人喜欢,言听计从,当即表示赞同立异人为嫡子,并刻符为记,永不反悔。华阳夫人还说服安国君拜吕不韦为异人的老师,负责培养异人执掌国事。
吕不韦将成功的消息带回赵国国都邯郸,告诉异人。异人自然十分高兴,也十分感谢吕不韦。二人自然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这日,二人又在吕不韦家里狂饮作乐,为助酒兴,吕不韦命自己买来作乐的赵国美女在酒席间歌舞。谁知,异人一眼便看中了能歌善舞、楚楚动人的赵姬,便乘酒兴向吕不韦索要赵姬。吕不韦一听异人竟然向自己索要最喜爱的美人,不觉大怒,可又一想,万贯家财已为这个异人耗费殆尽了,今后的荣华富贵就系在这个异人身上了,千万不能因为一名小妾得罪了他。这个异人是要成为秦国国王的,得罪了他,不仅万贯家产白白丢失,恐怕还会有不尽的后患;况且,那位赵姬已经怀上了自己的孩子,何不趁此机会来个顺水推舟,将赵姬许配给异人,今后,如果赵姬生了位男孩,这秦国的天下不就在不知不觉中易主了吗?异人看到吕不韦先是愤怒之极,后又陷入深思,酒也醒了不少,立即行大礼向吕不韦赔罪,深恐得罪了这位多财多智的救命恩人,影响自己顺利登上太子之位。
不料,吕不韦闻言,连连摆手,说:“这么说见外了。您能看中我家小妾,是她的幸福,也是我家的荣耀,怎能不答应您呢?我看,今日便是良辰,我们请公孙乾做为媒证,在今晚便成了这门良缘吧。”
异人意想不到吕不韦会仗义让美,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
异人得到赵姬后,自然是男欢女爱。后来赵姬果然生下一子,取名为“政”。他就是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始皇,而吕不韦后来也就成了秦始皇的“尚父”。没想到,秦国经过几十代人,数百年努力得来的天下,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变成了吕氏的天下,这就是占不韦的“非常之舍”换来的。
史学家范晔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与之为取。”正是对“取”与“与”辩证法的精辟论断。有时候,舍不得“与”不但“取”之无门,还会失去你已经拥有的东西,南宋时的韩佗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韩佗胃先在南海县任县尉,南宋时,韩以外戚的身份任平章,权力大得可以秉持国政了,他颇有志得意满之感。一日,有一位他曾在南海聘用过的、现时已是一名进士的书生前来拜访他。这位书生他是十分器重并信任的,只是由于自己的升迁,一时失去了联系。今见书生主动来访,非常高兴,一定要邀请书生做他的幕僚,可书生执意不受。韩佗胄无奈只好留他暂住几天,以便叙叙旧,谈谈心。韩视这位书生如心腹,与他几乎无话不谈,这日设宴款待书生,席间韩佗胄斥退左右,把座位移到书生近前,问道:“我现在掌握国政,谋求国家中兴,外面的舆论怎么说?”
这位书生立即皱起了眉头,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叹息着说:“平章的家族,面临着覆灭的危险,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韩佗胄知道他从不说假话,因而不由得心情沉重起来。他苦着脸问:“真有这么严重吗?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位书生用疑惑的眼光看了韩佗胄一下,摇了摇头似乎为韩佗胄至今毫无觉察感到奇怪说:“危险昭然若揭,平章为何视而不见?册立皇后,您没有出力,皇后肯定在怨恨您;确立皇太子,也不是出于你的努力,皇太子怎能不仇恨您;朱熹、彭龟年、赵汝愚等一批理学家被时人称作‘贤人君子’,而您却把他们撤职流放,士大夫们肯定对您忌恨;您积极主张北伐,倒没有不妥善之处,但军曹们借准备北伐之机大肆搜刮民财,以饱私囊,本是路人皆知的事实,都不见您追究。北伐中主事者缺勇少谋,致使战事屡战屡败,不仅将士们记恨您,而且普天下的老百姓也会归罪于您。干章,您以一己之身怎能担当起这么多的怨气仇恨呢?”
韩佗胄听了不禁大惊失色,汗如雨下,一阵沉默后,又猛灌了几杯酒,才问:“你我曾名为上下级,实际上我始终待你亲如手足,你能见死不救吗?你一定要教我一个自救的办法!”
这位书生再三推辞,韩佗胄仗着几分酒意,固执地迫问不已。这位书生最后才说:“有一个办法,但我恐怕说了也白说。”
书生诚恳地说:“我亦衷心希望平章您这次能采纳我的建议!当今的皇上倒还洒脱,并不十分贪恋君位,如果您迅速为皇太子设立东宫建制,然后,以昔日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劝说皇上及早把皇位传给皇太子,那么,皇太子就会由仇视您转变为感激您了。太子一旦即位,皇后就被尊为皇太后,那时,即使她还怨恨您,也无力再报复您了。然后,您趁着辅佐新君的机会,刷新国政。您要追封在流放中的贤人君子,抚恤他们的家属,并把活着的人召回朝中,加以重用,这样,您和士大夫们就重归于好了。
您还要安靖边疆,不要轻举妄动,并重重搞赏全军将士,厚恤死者。这样,您就能消除与军队间的隔阂。您还要削减政府开支,减轻赋税,使老百姓尝到起死回生的快乐。这样,老百姓就会称颂您。最后,您再选择一位当代的大儒,把平章的职位交给他,自己告老还家。您若做到这些,或许可以转危为安,变祸为福。”
别的不说,单说要韩佗胄主动让贤,放弃这炙手可热的权柄,无异于要他的性命。于是口头应承说:“极是,极是。”心里却暗骂书生是儒腐之见。他仍然我行我紊,滥施政务,滥开战事,终于在开禧三年,韩佗胄被朝廷杀害。
97.成大事要不惜下“血本”
在人生旅途的全过程中,谁也无法避开风险,要想有大成,就一定要彻底杜绝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的毛病,不要总盯着鼻子眼前的蝇头小利。因此,为了获大利,就不能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真正笑到最后的人,往往就是拿到西瓜而不在乎掉一两粒芝麻的高明人士。
在求人过程中,如果情况不妙,必须以报大的勇气,当机立断,主动撤退,这时如果还犹豫不决,当断不断,可能会输得血本无归。
当唐太宗自知将死时,还想着要确保子孙们的皇帝位置,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死之前,他当着太子李治之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冰雪聪明,哪还听不出自己身临绝境的危险。怎么办?武媚娘知道,此时只要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又谈何容易,惟有丢弃一切的一切,方有一线希望。于是她赶紧跪下说:“委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
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原来唐太宗要处死武媚娘,但心里多少有点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活着的武媚娘等于死了的武媚娘,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武媚娘拜谢而去。一旁的太子李治却如遭晴空霹雳,动也动不了。唐太宗却在自言白语:“天下没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也可安心了。”
李治听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机溜出来,去了媚娘卧室。见媚娘正在检点什物,便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了我吗?”媚娘道:“主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已雨下,语不成声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把自己的计策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媚娘作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媚娘果真再次进宫,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98.对于见利忘义者要以“香饵”钓他
在人世间,不乏见钱眼开,见利忘义的奸诈小人。对付这样的小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以诱之”舍“香饵”钓他。不怕他不乖乖听话。
据史书记载,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后,向秦王提了舍取国”的计策,他对秦王说:以秦国目前的强势,其他如同秦国的郡县而已了。但最怕的是我们一时大意,让溺害相结合。所以我希望君王能舍得花大钱贿赂诸侯的豪臣,其政策。大约三十万金左右,便可以把诸侯完全消灭掉。
如果人服中只有一己私利,不顾国家,百姓的利益,只盯在钱上,权上,遇事贪欲过重,则会被人利用这一弱点,打败。而设“香饵”钓他上钩是击败他的制胜之道。
春秋末年,晋国有一个当权的贵族叫智伯。他名叫智伯,其‘实一点都不聪明,相反,却是个蛮横不讲道理、贪得无厌的人。他自己本来有很大一块封地,他还嫌不够。有一回,他平白无故地向魏宣子索要土地。
魏宣子也是晋国一个贵族,他很讨厌智伯的这种行为,不肯给他土地。他的一个臣于叫任章,很有心计。任章对宣子说:“您最好给智伯土地。”
宣子不理解,问:“我凭什么要白白地送给他土地呢?”
任章说:“他无理求地,一定会引起邻国的恐惧,邻国都会讨厌他;他如此利欲熏心,一定会不知满足,到处伸手,这样便会引起整个天下的忧虑。您给了他土地,他就会更加骄横起来,以为别人都怕他,他也就更加轻视他的对手,而更肆无忌惮地骚扰别人。那么他的邻国就会因为害怕他、讨厌他而联合起来对付他,那他便不能这样长久下去了。”
任章说到这里,顿了一下,见宣子点头称是,似有所悟,便又接着说:“《周书》上说,:将要打败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帮助:将要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甜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说您还不如给他一点土地,让他更骄横起来。再说,您现在不给他土地,他就会把您当作他的靶子,向您发动进攻。您还不如让天下人都与他为敌,使他成为众矢之的。”
宣子非常高兴,马上改变了主意,割让了一大块土地给智伯。
智伯尝到了不战而获的甜头,接下来,便伸手向赵国要土地。赵国不答应,他便派兵围困晋阳,把赵国包围了。这时,韩、魏联合,趁机从外面打进去,赵在里面接应,里应外合,内外央攻,智伯便灭亡了,果然如任章所料。贪欲不忍,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是很可怕的。
99.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古人认为,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贪图之利益,是一种短视行为,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都不会成功。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不能贪图的一时一争的小利。但往往人们容易看到小利,忽视小利背后的一切,有一点一叶障木,不见泰山的样子。求人办事时,要想获得长远的利益,就要牺牲眼前的小利益,这是常理,也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深刻内涵。
春秋末年,齐国的国君荒淫无道,横征暴敛。齐国的贵族田成于看到这种情况后,对他的僚属说:“公室用这种榨取的手段,虽然得到了不少财富,但这种取是‘取之犹舍也’。仓储虽实,但国有不固,终是‘嫁衣’。”于是田成子制作了大、小两种斗,大开自己的仓储接待饥民,用大斗出借谷用小斗回收还来的谷米,“予民于惠”。于是齐国人民不肯再为公室种田效力而投奔于田成子门下,一时“民归之如流水”。田成子用这种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借出的是粮食,收进的是民心,貌似给予,实则得到。果然,齐国国君宝座最后为田氏家庭所得。
得与失的互为转化之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但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十分真诚,感动了一个具真才实学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冯援。冯援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
一次孟尝君要叫人为他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援说我愿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需要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援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的穷困,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均喷喷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援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完了。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是如此仁义,个个感激涕零。冯援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的利钱呢?冯援回答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便大不高兴,冯谖对他说:您不是要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
果然,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谮谗,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遭欢迎,表示坚决拥护他,跟着他走。孟尝君至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援的“市义”苦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