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万事通-培养幼儿的艺术素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为什么艺术欣赏从小幵始训练

    以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艺术欣赏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怎样提高孩子的艺术欣赏能力呢?

    (1)成人应经常带孩子欣赏艺术作品。如每天让孩子听一些符合儿童特点的世界名曲、孩子喜爱的歌曲,经常让孩子欣赏舞蹈、泥塑像等艺术作品,还可以让孩子看一些图书、连环画等,让孩子每天接触一些艺术作品,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孩子的艺术欣赏水平。

    在艺术欣赏中,孩子可以获得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应加深孩子对作品的理解,由此引发孩子对艺术欣赏的思想感情。在选择欣赏作品时要尽可能贴近孩子的生活,如吴作人的《小金鱼》、徐悲鸿的《奔马图》、无锡泥人阿福等,使孩子能理解作品的意义,对欣赏产生浓厚兴趣。

    寓教于乐,这是培养孩子艺术欣赏能力的一种最佳方法。如让孩子在生活、游戏、活动中提高欣赏能力。

    为什么说少儿学艺术贵在启蒙

    任何一位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无所作为,打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年轻的父母就开始为自己的孩子设计未来了:是能歌善舞的艺术家,是驰骋绿茵场的球星,是书画飘逸的书法家、画家……单就少儿学艺术而言,家长并不能旁观、坐等、茫然,而应该持主动、积极的态度。

    家长必须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有助于孩子艺术才能发展的环境和气氛。它包括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平等民主,不宜专制。

    父母必须给孩子更多地介绍和接触周围世界的机会,以扩大孩子的知识与经验。父母对孩子的爱要理智,不宜溺爱。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保持一致,不宜在孩子面前流露夫妻间的矛盾。

    孩子早期艺术能力的培养应贵在启蒙,不宜过早定向。生活中许多家长能够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舍得在孩子身上花时间、花精力、花金钱,但实际上却收效甚微,甚至引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孩子厌学。因此,孩子早期艺术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启蒙。这主要包括引起孩子对艺术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另外,这种启蒙性还包括使自己同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获得节奏感、颜色的感知记忆等特殊能力得到普遍的提高和发展,也应当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少儿早期学艺术,并不只局限于提早教会孩子会唱几支歌、会跳几段舞、会画几张画,而应根据孩子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孩子对艺术的早期兴趣,从而丰富经验、开拓视野。

    象长如何培养孩孑的术细胞

    艺术潜能也是特殊才能,特殊才能不等于天才,后天的环境与后天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1)尽量为孩子创造机会。

    对孩子的教育忽冷忽热,要求水准忽高忽低,没有细微的教育方案,没有长远的打算,便不能使孩子艺术活动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应该抓住机会,不失时机地给孩子科学的指导。孩子1岁时就可以握笔“涂鸦”了,将笔和纸交给孩子,特别是把颜色鲜艳的笔交给孩子,不仅使孩子画画的要求得到满足,也能刺激孩子视觉的发育,使手指、胳膊得到锻炼,促进小肌群的成长。假如此时父母看到孩子因画画时撕破了纸,笔也扔到地上便训斥孩子,就会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中种下笔和纸不可随便乱动的种子,那么,这个孩子长到可以不撕纸的年龄时,已经不喜欢这种最普通的文化用品了。

    (2)关心孩子的各种兴趣。孩子对事物感兴趣时,也是最有指导效果的时候,错过这一时机,将给孩子带来终生缺憾。人的脑细胞网络是由出生后受到刺激,逐步发展与完善的,人生下来就具有各种细胞,其功能起初是潜在的,如果不适当地给予刺激,它们便不能分裂增殖,很可能在发挥作用之前就告终结。兴趣就是对这种潜在的,种种细胞给予有效的刺激。如果这种刺激强烈持续,兴趣就会使细胞增加。童稚期,大脑细胞需要多种刺激,从而为具备多种功能作准备。兴趣的变化不是坏事,它是人自身才能增加的表现。

    为什么兴趣广泛可使孩孑快乐

    有的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快乐的生活,却一天到晚的把孩子给管住,只要孩子读书,其他的娱乐活动一概不准,其实这样做孩子是很难快乐起来的。

    快乐的人过的生活很平衡,因此他们可从很多方面得到快乐。倘若只有一种事物令你快乐,那你就相当危险。举个例子,某孩子可能因为错过了他喜欢看的电视节目而整晚都不开心。但另一个兴趣广泛的孩子,他就会改为看书或游戏,并同样自得其乐。

    对在某方面表现特别优异的孩子来说,协助他们培养广泛的兴趣尤其重要。这些孩子往往因为其某方面的才华受到重视,而把全部精力放在那方面。要是父母协助他发掘运动或其他的活动兴趣,他的生活会更快乐。

    如何培养孩孑的串荬能力

    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早期的审美教育。孩子在2-3岁甚至咿呀学语时,家长就应把粗浅的审美教育输送到孩子的感官,让他们在娱乐中由浅入深地接受审美教育。②通过认识“丑”,提高审美能力。艺术的美妙只能培养孩子对美的赞叹和向往。如果孩子缺乏对丑的憎恶,往往会显得对美的理解肤浅、淡薄。因而让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丑陋之处也是审美教育的手段之一。③审美教育应注意时代性,随时代的发展而提高。孩子审美教育的重心应倾向现在,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突出现时代所需要的审美观念、情趣、规范等。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应根据孩子特点,循序渐进。

    (1)有意识地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亲身体验自然形态中各种美的景象,那潺潺的流水,鲜艳的花朵,婉转的鸟鸣,茂密的树林,都将给孩子带来美的乐趣和遐想,激励着孩子对美的追求。

    审美的过程离不开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要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哪怕是一束花的放置、一幅图画的悬挂、一个装饰品的陈设,都应具有形式美感的特点。可以从形状、色彩、结构,以及平衡、对称、变化、统一诸方面引导孩子仔细观赏。另外,还可通过观看图画、电视、工艺品、生活用品等活动,获得造型美的粗浅知识。

    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挑选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与孩子一起赏析。比如欣赏风景画时,可问孩子: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联想?你认为画中什么最重要?为什么?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你认为画家在作画时有什么感觉?他们为什么要画这个景色、这个物体?假如让你画,你会怎样画?会添上什么?舍去什么?家长要细心倾听孩子回答,肯定他们说得对的地方,必要时给予指正,从而使孩子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美感教育又称审美教育。它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段,或借助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对人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这种教育对儿童来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就喜欢看色彩鲜艳的会动的物体,他们听到有韵律的乐曲会停止哭声。1-2岁的孩子对穿颜色好看的新衣服会流露出愉快的表情,喜欢听别人夸奖他好看之类的话。学龄前儿童则多伴以新奇作为评判美与丑的标准。

    由于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应先从家庭开始。当孩子处在婴儿时期时,家长有目的地在他视觉所能触及到的范围内,悬挂一些色彩艳丽的气球、形象可爱的玩具、简洁明快的图片,这虽对孩子的审美教育不可能有即时效果,但对他形成最初美的感受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随着孩子的成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知识的逐渐积累,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有所提局,但毕竟还不成熟,在感知美的过程中具有表面性、情绪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即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停留在物体外表的色彩、形状上,缺乏理解美的内在涵义。经常以他们是否认识感知对象或是否对它感兴趣作为评判的依据。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导致他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从众心理。鉴于孩子的这些特点,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须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具体地加以培养和指导。

    对学龄前儿童的美感教育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家长必须身体力行,时时做有心人。首先家庭的室内布置要色彩协调而不繁杂,美观而不入俗套,整洁而有条理,让孩子在其中享受到一种协调的美。全家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给孩子心理上充分的安全感,时时体味到家庭所特有的温馨,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这些对于孩子审美情趣的形成和发展、高尚情操及健康审美能力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经常帮助孩子提高鉴赏、评判美的能力,告诉孩子什么东西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同时家长在平时不论是与成人交谈,还是和孩子们说话,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行为举止要符合社会文明规范,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不要说粗话、脏话。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养成好的习惯。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也要逐步扩大审美的内容。带孩子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领略自然风光和造型优美的建筑,欣赏五彩缤纷的展览,阅读优秀的儿童作品,参加有特色的音乐会等,激发孩子对美的事物的情感流露。启发他们对事物现象美的认识发展到对事物本质美的认识。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也能起到推动孩子智力发展的作用。

    孩孑早隹“涂鹘”有何好

    可以练习手、腕部的诸多关节与小肌肉群协调动作,较顺利地完成执笔的训练。当然也有助于学习使用筷子、勺子或其他小工具、小玩具。

    能对要画的对象加深观察与了解程度,并且可以进入中强观察力训练的自觉阶段。如画一条小鱼,有眼睛,有尾巴……有意识的指导孩子看一次,再看一次,之后再画一次。当然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

    的“涂鸦”对孩子来说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

    人们头脑中的信息,有85%以上是通过眼睛观察得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看法”“洞察”“比较”等能力都离不开眼睛的获取。被丰富了的脑中的信息,又能成为指导各种行为的依据。可以奠定眼、脑、手配合活动的习惯,养成形象思维的习惯,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别宝贵的能力。

    可以锻炼孩子的脑力活动。孩子从记忆,比较,思考,决定要画的事物,到指导手去画,还用观察来检验自己画的是否得当,这一系列的感知活动,是自己试探着完成的。是孩子眼、脑、手和谐调动,协调完成的。在大人眼里看似简单孩子从2岁左右就开始喜欢涂涂画画了。他们只要一拿到笔就会乱画一通,地上、墙上、床单都可能成为孩子的画纸。所画的奇形怪状的物体都是大人看不懂的东西。这时的孩子正处在“涂鸦”阶段,成人应及时地为他们提供笔和纸,鼓励他们画。

    (1)1-2岁的孩子学画,完全是一种游戏,成人一定要珍惜这类绘画兴趣的萌芽,并恰当地加以引导,经常给孩子色彩鲜艳的蜡笔让他去画。如让孩子用红色画只大苹果,用绿色画树叶,用黄色画衣服等。尽管孩子画不出什么形状,但成人绝不能呵斥、指责甚至打骂。因为那稚拙的线条兴许就是未来的画家从这里起步。

    成人可以陪孩子一起画画,在孩子画的乱七八糟的线条中挑出和某些物体相似的图形问孩子这是不是太阳?我们再给它加上几笔,就更像太阳了。”或说:这是不是一条小鱼?再给小鱼吃点小虫。”边说边添上简单的画,可增强孩子画画的兴趣。

    孩子涂涂画画时,成人一定要注意孩子画画的姿势及握笔姿势,并注意光线,防止因光线不好影响孩子的视力。注意不要把画笔放在嘴里,要确保安全。

    对孩子涂涂画画的练习,成人大可不必讲究画得像不像,应着重于锻炼发展孩子的小肌肉的动作和培养孩子绘画的兴趣。待一段时间后,成人可以用添画的方法,鼓励孩子画一些较为复杂的线条,如成人画一条鱼,孩子画河水。成人画只小鸡,孩子添画小虫……

    有意识地带孩子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如太阳、下雨、小鸟、花朵等,开阔孩子的视野,诱发他观察事物的兴趣。

    如何为孩孑选择兴趣雉

    年轻一代的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把孩子送去上兴趣班,学钢琴、学舞蹈等。于是一个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即父母该怎样为孩子选择兴趣班呢?下面列出了几项可供参考的选择标准。

    (1)师资:老师除了音乐、美术等专业能力外,对儿童心理认识多少?是不是关心儿童、了解儿童?

    环境:空间是否宽阔?器材是否周全?学生人数的安排是距离:与家的距离会不会太远?如果往返费时,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学习兴趣也会打折扣。

    教学方法:兴趣班应该是表现与欣赏并重,但一般的兴趣班欣赏方面的教学都不够,集体游戏、合唱(奏)、共同创作等活动太少,而较偏重于个体能力的发挥,忽略了群体活动的教学方式,就不能培养出能合群、合作的孩子,更谈不上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是否能对整体社会文化有所贡献了。

    孩孑上兴趣雉要注意什么当孩子5-6岁时,爸爸妈妈都希望他参加兴趣班,学习一项特长已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如果从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情况看。这一时期确实是孩子培养兴趣与特长的好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神经系统发育迅速,能开始适应和接受一些技巧、技能的训练,他们的””性格也初具雏形,兴趣相对稳定。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也得到提高,并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还有充裕的学习时间。所以,抓紧这个黄金时期?学一些特长是完全可以的。

    但是需要提醒爸爸妈妈注意的是,过分勉强孩子学习会适得其反。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每到双休日,满怀期望的父母,带着极不情愿的孩子背着琴、带着画夹奔走于各个兴趣班之间,家长们着急上火,孩子也苦不堪言。兴趣班上得如此辛苦,何来“兴趣”二字?父母在给孩子报班之前,一定要明白孩子的兴趣点在哪儿,什么事情孩子不但爱做,也爱听爱看,不然,孩子对二胡感兴趣,你却坚持让他学游泳,他当然不乐意了。一般5-岁孩子的性格和兴趣已有了明显的趋向,让孩子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是激发孩子自觉学习内部动力的最佳方法。

    明确孩子上兴趣班的目的,是为了陶冶性情,还是为了有一技之长,如果纯粹是因为功利目的,让孩子达到几级水平,而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是不合适的。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学习方式,有些孩子愿意在游戏中掌握知识,有的却愿意学别人的样子去做事,每个孩子的最佳学习方式不同,在学习的时候可分别对待。不要同时学习多种技能,同时要求孩子上几个兴趣班,会分散他的注意力,结果都是“一瓶不满、半瓶晃荡”。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如果给孩子制定太高的目标,孩子会因为太难而失去信心,从而放弃努力。家长可以时常为他制定一个近期容易完成的目标,这样,孩子会充满信心地去学习。

    打算让孩孑学画画的象长应注意什么

    (1)艺术不能教,但美感与色彩需要调教与培养。

    尊重孩子的涂鸦自由,画得“像”并不表示画得好。

    用“引导”代替“示范”教法,以免扼杀孩子的原创活力。

    由画中读出孩子的心事,必要时可寻求专家帮助。

    上美术馆前先做“热身准备”,例如可以先给孩子讲讲画家背景,利用戏剧方式让孩子扮演画中角色等,一味凑热闹对孩子没好处。

    为什么说自主性绘画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

    许多家长教孩子绘画!目的不在于培养画家和技能技巧,而在于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孩子的能力。创造能力是在具有丰富的想象基础之上的,没有想象谈不上创造,让孩子有想象力就必须给孩子良好的知识,没有知识谈不上想象,想象是原有的知识进行的重新组合,所以从小要给孩子丰富的知识。

    丰富知识有两种形式,一个是量的方面丰富知识。3-6岁的孩子求知欲特别强,他们可以接受很多很多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想办法增加孩子的知识。另一个方面就是丰富知识的结构,使知识形成系统。比如学习种子这方面的知识,首先家长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认识种子的性质,然后给孩子提供一些图片,接下来收集这些种子,还要把种子分成若干类别,归类之后再给孩子讲。家长可以把种子做成一大锅八宝粥,与孩子一同享用,边吃边讨论有关种子的冋题。通过上面的过程,孩子对种子的印象就很深刻。总之,通过刺激孩子味觉、感觉、知觉、触觉各个方面提高孩子的知识。

    不是把它讲到生物学的角度,而是深入浅出,在孩子理解的范围内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东西。同时也让孩子自己动手种一些东西,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了解的知识就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配合孩子画画,比如让孩子画开花、成长。秋天让孩子画丰收的景象等。

    要教给孩子画画的技能。许多家长会问:“如果不教孩子模仿画,他怎么能会画?”当然,画模仿画也是必要的,不过不要因画不像而抹杀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对孩子还要进行智力技能训练,要告诉孩子颜色,并在孩子适应的范围内教十多种颜色或图形,重点教一些事物的形状,例如心形、柳叶形、豆形、雨点形、飞机树叶千姿百态,与很多物体的形状相似,用树叶来贴画各种物体,既经济实惠,又能提高孩子的绘画能力,动脑、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成人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外出郊游时或走在街上时,和孩子一起收集刚落下的各种树叶带回家,夹在书本里压平。最好是选用梧桐树叶、枫叶、泡桐树叶、冬青树叶、榆树叶等,叶面要完整。

    孩子确定制作内容后,成人首先要引导孩子选择树叶。所制内容的形状与哪一张树叶大致相似,就选用那一张树叶。如可让孩子选用梧桐树叶做小猫的头形。具体做法是将梧桐叶的中间三角形和叶柄剪下,剩下的部分就用来做猫的头形,把叶片抹平,用淡绿的蜡光纸剪成两个圆形作为猫眼,贴在叶的上方,再剪两个更小的作为眼球,然后剪猫鼻子和嘴,用剩下的树叶剪成胡须分别贴在小猫的嘴旁,一只可爱的小猫树叶头像就成功了。

    孩子进行粘贴时成人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注巴现时子干表要孩有来重与治画的可画展、万纽1种时,通言各物物语等事事子谈鲜括孩交。

    意安全使用剪刀的好习惯。树叶贴画完成之后一定要用稍重的、平整的物体将树叶贴画压住,让其慢慢干燥,千万不能放在日光下晒,以防卷曲,破坏画面。

    (4)在指导孩子进行树叶贴画时,应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何对2-3岁孩孑迸行音乐启蒙教育

    对2-3岁的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成人大致有以下几种态度:①认为孩子年龄尚小,根本不懂得什么是音乐,也不会欣赏音乐,对他们谈音乐就如“对牛弹琴”。因此,成人无需在此花费时间和精力。②有些懂音乐的成人,对孩子学音乐抓得太紧,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下子就变成贝多芬,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学习。③运用各种适合孩子的方法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以启迪孩子的智慧。成人的做法和态度哪一种好呢?肯定的回答是第三种。那么,成人该怎样对2-3岁的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呢?

    成人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难以接受复杂的知识结构。孩子生理发展也不成熟,神经、骨骼等没有发育完善,不可能掌握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因此,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孩子打开音乐世界的大门,引导他们去观察、欣赏五彩缤纷的音乐天地,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探究艺术奥秘的愿望。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多接触音乐。早晨起床时,播放轻声悦耳的音乐。游戏时,配上活泼有趣的音乐。晚上睡觉时,放一段温柔、安静的摇篮曲。总之,要在生活中恰当地不断提供音乐刺激,激起孩子愉快的情感,使孩子的音乐天赋得以很好的发挥。

    (3)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简单、有趣味性的音乐活动,让孩子主动参与,激发孩子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可选择一些富有情趣的、歌词生动的,孩子能理解的歌曲让孩子学唱,如《小白兔》、《大公鸡》等。还可教孩子拍拍手、跺跺脚,以此来训练孩子的节奏感。准备几种乐器,如电子琴、扬琴、小铃、铃鼓等让孩子去摸摸、敲敲、打打,感受不同乐器发出来的声音等。

    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音乐的美。听听鸟儿婉转的叫声、虫儿唧唧的叫声、呼呼的风声、滴滴答答的雨声等,激发孩子对音乐的热爱。

    什么祥的歜曲适合孩孑唱

    幼儿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有的歌颂祖国,有的让孩子讲卫生、爱劳动,有的是讲自然界科学知识的。边教唱边讲解歌词的内容,既能使孩子学会唱歌,又能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增长他们的知识。但是,不适宜孩子的歌曲会对孩子生理与心理造成很大的危害,那么怎样为孩子选择适宜的歌曲呢?

    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习惯、理解力为出发点选择歌曲。①所选歌曲反映的内容应是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如(一年四季的变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游戏等。②所选歌曲的音域在范围内,速度控制在较慢与较快之间,节拍是2/4、4/4、3/4、6/8。

    注意歌曲的艺术性。歌曲的艺术性,是指能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①歌词主题单一,使孩子一听就明白,词句通俗、形象、顺口,能反映孩子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歌曲较短,歌词易懂、易记。②曲调方面形象、鲜明、流畅,情绪与歌词内容一致。选择多方面内容,多种音乐性质,多种风格及有特色的曲调,扩大孩子的音乐眼界。③曲调和词意结合,结构要统一,曲调的节奏和其他表现手法的应用,能较好地表现歌词内容。

    如何教孩孑欣赏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从小欣赏一些古典音乐,可扩大孩子的音乐眼界,有助于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那么,怎样引导孩子欣赏古典音乐呢?

    (1)为欣赏古典音乐打下基础。古典音乐比较深奥、难懂,所以平时更要注意丰富孩子这方面的知识。成人可多给孩子讲一些古代的故事,看一些古代的图片,听一些古典乐器奏出来的声音。

    欣赏古典音乐,应该注意方式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想象活跃,较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欣赏之前,成人可以把音乐作品的名称、主要内容简要地介绍给孩子。将故事结合图片讲给孩子听,使孩子在听音乐的时候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能随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产生一定的联想。

    在孩子欣赏古典音乐时,可以结合故事、诗歌等形式来帮助他理解。可以边放音乐边根据音乐情节进行讲解,让孩子体会到乐曲中的意境。另外,可以反复给孩子欣赏一首古典乐曲,以加深印象。

    让孩子边听音乐边做动作。孩子在欣赏古典音乐时,常常出现各种面部表情或身体动作,这是孩子表现内心感受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加深感受。

    另外,成人在选择音乐时应注意选择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结构简单、孩子能够理解的作品。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让孩子进行欣赏,相信孩子一定能学会欣赏古典音乐。

    祥辅导孩孑学乐器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很多家庭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投资,购买了钢琴、电子琴、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那么,怎样辅导孩子学乐器呢?

    (1)首先是培养孩子对学乐器的兴趣。可以经常带孩子看音乐会,看同龄儿童的演奏,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作品,让孩子产生“我要学”的想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为孩子选择一种适合孩子口味的乐器来学。

    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进行辅导。训练的难度不应太大,要从浅入深,从易到难,最好用游戏的形式来辅导,可以用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来进行指法练习与乐器知识的学习。

    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给予适当的评价,一旦孩子不能接受时要多加引导,态度切不可急躁粗暴,不要急于求成。要多鼓励、多表扬,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孩子的骨骼还没发育完全,长时间的训练会导致孩子骨骼畸形,训练时要釆用动静交替、有松有紧的方法。

    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表演的机会。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积极参加幼儿园或学校举办的表演活动等,在表演中,让孩子感受到快乐。

    如何培养孩孑的舞踏能力

    舞蹈,顾名思义为手舞足蹈,它是通过人体有节奏的动作、姿态,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很受孩子们喜爱培养孩子对舞蹈的兴趣。经常让孩子通过电视观看少儿文艺节目、歌舞表演等,让孩子用感官直接感受舞蹈的美,引起孩子对舞蹈的注意和兴趣。成人发现自己的孩子喜欢“手舞足蹈”时,要积极地加以引导。

    (2)音乐是舞蹈之魂,音乐和舞蹈是一种相互表现、促进的统一体。成人要经常性地、有意识地让孩子欣赏音乐,感受、体会音乐节奏,并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用舞蹈的动作语汇反映音乐的各种形象。如孩子听到高音区音乐,能模仿蝴蝶飞、小鸟飞。听到低音区的音乐,能模仿大象走、熊走等。

    (3)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孩子学习创编简单的舞蹈。选择可使孩子表演的歌曲,启发孩子结合音乐歌词编出相应的舞蹈动作。

    (4)对孩子进行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当孩子正在学习舞蹈时,成人应为孩子提供表演的机会,并根据舞蹈的音乐形象、节奏和舞蹈动作的语汇,启发孩子在理解舞蹈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通过舞蹈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

    祥用形体动作耒现节奏

    用形体动作表现节奏,就是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示音乐的情绪、节奏、速度、力度等。对孩子来说,就是听音乐时,用身体的动作来体现节奏。由于幼儿期的孩子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这种活动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如何教育孩子用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呢?

    (1)首先应该培养孩子用形体动作表现节奏的兴趣。可让孩子观察人体本身的许多动作中包含着强烈的节奏。如爸爸走路的动作,妈妈织毛衣的动作,哥哥姐姐做操的动作等,让孩子感受形体动作能表示节奏。

    (2)和孩子一起编些简单的体态律动。可选择切合孩子日常生活的内容,如穿衣、洗脸等动作,配上简单优美的音乐,表现节奏。还可以让孩子模仿喜爱动物的动作,如小兔跳、小鸭走、大象甩鼻子等。为了提高孩子练习的兴趣,成人可以参与和孩子一起做,并注意培养孩子合拍的能力。

    选择有趣生动、强弱节奏比较明显的乐曲,让孩子随着音乐的反复用形体动作来体验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变化。例让孩子跟着音乐节奏走步,要求走步的速度与音乐的快慢一致。音乐快,走得快,音乐慢,走得就慢,用走步的动作来表现节奏。还可用嘴巴发出象声词来伴随动作,体验节奏的强弱,例一边听音乐一边打鼓,嘴里随声发出“咚咚咚”的打鼓声。音乐强,打鼓动作重,嘴里发出的声音也高。音乐弱,打鼓的动作轻,嘴里发出的声音也轻。

    在孩子基本掌握了用手、脚等表现节奏后,要引导他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头、肩、腰等)来表现节奏。在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时,一定要注重让孩子自由发挥,即兴表演,切记不要记孩子一味模仿大人的动作。孩子出现动作不协调等现象是难免的,应在成人的引导下进行自我调整,达到形体与节奏的协调统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