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也要笑一笑-学会欣赏,让你处处受欢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茫茫人海,滚滚红尘,回眸四望,欣赏是一道绝美的风景,一隅人人渴望、四季相宜、风味独特的景观。学会欣赏,我们便懂得享受;学会欣赏,我们便拥有快乐;学会欣赏,我们便走近幸福;学会欣赏,我们便成为一个处处受人欢迎的人!

    ★人际沟通,因为欣赏而融洽

    据统计资料表明: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决定于人际关系,而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仅占15%。其实,几乎所有的人都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尽管如此,大多数都不知道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甚至相当多的人错误的认为拍马屁、讲奉承话、请客送礼,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其实,处理人际关系的决窍在于我们必须有开放的人格,能真正的去欣赏他人和尊重他人。

    一个人希望得到他人欣赏,并不等于图虚荣、好面子;一个人懂得欣赏他人,也不是不顾事实、只唱赞歌。欣赏他人是对别人的肯定和鼓励。当别人有值得称赞之处,我们毫不吝啬地给予诚挚的赞美,会使交往变得和谐而温馨。换个角度想,若有人对我们发自内心的欣赏,我们肯定会由衷地喜欢他并对他真诚相待。

    有一位女大学生去看心理咨询医生,她因为宿舍中人际关系紧张而苦恼。在宿舍里同学们互不来往,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似乎相互都有戒心,很难知心交谈,宿舍气氛沉闷,她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但又不知从何做起。医生告诉她:从现在开始,试着夸奖他人,真心赞赏他人的长处,如:“你今天气色很好!”“你的眼睛真亮!”“这件裙子对你再适合不过了!”等等。不久以后,她告诉医生,宿舍的气氛完全变了样,大家相互帮助,彼此关心,在一起时有说有笑,下课后都愿意回宿舍,好像宿舍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

    其实,懂得欣赏他人是一种美德。付出赞美,自尊心不会受到损伤,相反还会收获友谊与快乐,同时,还可以矫正我们的狭隘自私和嫉妒心理,从而培养出大家风范。而一个提倡欣赏的团队将会是一个关系融洽的大家庭,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会心情舒畅,这个团队的凝聚力自然会提高。

    要学会从内心深处去尊重他人,首先必须能客观地评价别人,能找得出别人的优点,我们会发现亲人、朋友、同事、上司或下属身上都有令我们佩服、值得我们尊重的闪光之处。我们会发自内心去欣赏和赞美他们,我们会在行为上以他们的优点为榜样去模仿他们。这时我们就会发自内心去尊重和欣赏他人,我们就达到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换个角度想,若有人对我们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毫不虚假的欣赏和尊重,我们肯定会由衷地喜欢他(她)们并与他(她)们真诚相待。

    在企业与上司、同事、下属相处时,当我们能去客观地发掘别人的优点,真诚地尊重和欣赏别人时,我们的人际关系便如鱼得水了。但一些人认为怀才不遇,他们看到自己上司一点点不如自己的地方便认为上司不如自己,从内心上看不起上司,私下抱怨上司,工作上不配合上司,结果连与上司的关系都处理得不好,更不用说同事和下属了,这种人必然会自食其果,在社会中很难生存。

    用欣赏人、尊重人的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有许多好处:其一,成本最低,不用花费金钱去请客送礼,不用伪装自己去浪费感情;其二,风险最低,不必担心当面奉承背后忍不住发牢骚而露陷,不必担心讲假话,提心吊胆,梦寐不安;其三,收获最大,因为我们能真心尊重和欣赏别人,我们便会去学习别人的优点去克服自己的弱点,使自己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再苦也要笑一笑:

    一个懂得用欣赏人、尊重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会过得很愉快,别人也会同样的欣赏和尊重他,而一个提倡欣赏和尊重人的团队将会是一个关系融洽的大家庭,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欣赏和尊重别人,每一位成员也受到别人的欣赏和尊重,每一位成员都会心情舒畅,于是这个团队的凝聚力会提高。

    ★渴望重视,人性的深切心理

    一位哲人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就是获得赏识的渴望。”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在散文《一生的战役》中写道:“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赢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这个“你”是她的父亲。一天深夜,父亲读了三毛的这篇文章,给她留条:“深为感动,深为有你这样一株小草而骄傲。”三毛看到以后,“眼泪夺眶而出”,写道:“等你这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扫去了我在这个家庭里用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由此可见,每个人都希望被人欣赏,不管他是乞丐还是大亨,是农民还是哲学家,是学生还是教师……著名心理学家杰丝·雷尔评论说:“称赞对于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或工作中,很多人都在为生活为事业奔忙,关注的都是自己,似乎无暇关注并欣赏身边的人和事,人际淡漠、拒人千里;而有的人似乎也只看到自己的优势,觉得别人都不如己,一副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姿态;还有的人从不相信别人做事,总是横加挑剔与指责,没有宽容爱人之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懂得欣赏别人,便多一份尊重与理解,多一份坦荡与赞美,少一份挑剔与指责,少一份误解与不信任,这既彰显着自己的人格,实现着自我的成长和自我的升华,更是对他人的激励与鼓舞,让别人拥有更多的自信和勇气。并且无论让自己还是别人都会获得一种前进的力量,感受到平等与平和,感受到动力与活力。

    工作繁冗,一个认可的眼神,一句轻轻短短的赞美也许就换来了他人成倍的努力,因为无论对谁都需要这样的话语,如:你想到了我没想到的;你是正确的;你做得很对。

    正如先哲培根所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长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于别人的美好行为或成绩视为理所当然,认为放在心里就行了,而不善于把赞美的阳光给予别人。这种做法大错特错。真诚的赞美会被人们视为珍宝,并重复它们,即使我们已经遗忘,人们还会重新提起。那么,为什么不现在就让对方知道我们对他的赞美,感受这种美好呢?

    再苦也要笑一笑:

    小小的亲切可以推动世界,轻轻的掌声足以温暖人生,每个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每个人都渴望看到别人赞许的目光,渴望得到别人赞美的话语。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渴望。换位思考一下,别人也同样渴望得到我们的赞美。所以,学会赞美别人往往会成为我们处世的法宝。

    ★引发潜能,欣赏是最佳方法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要人家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怎样去赞美他!”这说明,赞美具有引发潜能的作用。

    有一种探测器,用来测量疲倦的程度。当疲倦的孩子被称赞时,探测器显示体能急剧上升;当孩子被批评或指责时,则显示他们的体能急剧下降。我们成年人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吗?当有人因为我们的出色工作而感谢我们时,我们的精神会变得非常兴奋,我们也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工作。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文章最后情不自禁感叹:“像心理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

    林清玄不曾想到,他率真率性写下的这几句话,竞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当年的小偷因这几句话猛然深省。把才智用在了正道上,如今,已经是台湾拥有几家店铺的老板了!

    有人说,一个人活着,就是为了避免惩罚,或者说为了获得赞美。一位老妇人说,每次有人称赞她漂亮时,她一定会说:“谢谢!我因此可再多活一年。”她的话说得很对,因为称赞会给我们新能量和新生命。如果我们能给别人更多的生命力,我们就是在创造奇迹。而做到这一点很简单,只要每天都能诚心诚意地欣赏并赞美别人。

    对于被欣赏者来说,欣赏是一种引导和激励。美国有一个坏孩子,他经常和人家打架,还把别人的小狗扔进水池。他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亲爱的,你要好好注意他,他是全州最坏的孩子,可让我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近了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州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继母的引导下,他很快走上了正路。这个被父亲断言为“全州最坏的孩子”,后来竟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卡耐基。

    欣赏使小偷变成了小老板,欣赏使顽童变成了思想家。

    为什么欣赏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这是因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肯定。不少人因为被欣赏而建立起自信,因为被欣赏而更加茁壮成长。当然,欣赏是有前提的,有原则的,而且未必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从客观上看,从时代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角度看,欣赏的力量确实是不可替代的。

    再苦也要笑一笑: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人世间人人彼此欣赏,世界就充满了温暖与生机!

    ★创造奇迹,欣赏的最大作用

    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被誉为人际关系之父的美国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说:“这种渴望不断地影响着人的心灵,少数懂得满足人类这种欲望的人便可以将他人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开始,校长对三位教师说:“根据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学校特地挑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孩子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和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三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了。一年后,这些学生是全校最优秀的,分数甚至高出其他学生几倍。

    其实,这些学生的智商并不比其他学生高,那三位老师也不是最优秀的,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取的。但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和欣赏,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欣赏,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

    有一位母亲参加家长会,老师对她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母亲有一点难堪,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母亲老师都说了些什么,母亲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赞赏别人是尊重人的重要方面,也是人的美德之一。以欣赏的心态对待别人,会发生很多奇迹,就像这个孩子一样,得到了欣赏,他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再苦也要笑一笑: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肯定了别人也是肯定了自己。

    ★互补促进,欣赏利人又利己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这是因为人们常犯一个通病,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很难看到别人的优点。

    著名作家刘墉在《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中写了一件事。一天,女儿小帆翻看星座书,书上说,她和双子座还有天秤座的人最为相合。小帆十分不解,因为她的一个叫珍妮的同学就是双子座,小帆并不喜欢她,还有一个同学叫玛丽,是天秤座,小帆同样也不欣赏她。于是,刘墉开始了和女儿小帆的讨论。下面是他和女儿的对话。

    “双子座的人有什么优点?”

    “他们聪明,善于变化。”

    “天秤座的人有什么优点?”

    “没有!他们很懒!”

    “可是懒就完全不好吗?他们稳重,不容易冲动。所以,我们身边的朋友,不见得非要和我们完全一样,他们甚至可以和我们完全相反,这样相互之间才可以互补促进。”

    欣赏他人是与自身的修养分不开的。有了爱才之心、容人之量,才能透过一个人的表象看到他内在的美和善。在生活中,只要客观地观察别人和自己,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所有我们接触到的人,都可以找出优点来。欣赏他人是一种智慧,因为我们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能以人为镜,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克服缺点,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

    一名记者曾做过一次调查:经常欣赏、夸奖、赞美他人的人,往往处世积极乐观,受人尊敬,不常生病,并且比一般人长寿;而常爱指责、抱怨的人,不但没有朋友、孤单落寞,并且心理脆弱,比一般人寿命短。

    再苦也要笑一笑:

    说欣赏他人的话,既利人又利己。每个人有自己不喜欢的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不能就此放任我们的这种思想,相反,我们要学会赞美自己的亲人、朋友,并把它变成习惯。

    ★消除嫉妒,欣赏能轻松做到

    欣赏他人的大敌是嫉妒。

    所谓嫉妒,一般是指个人在意识到自己对某种利益的(潜在)占有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嫉妒心理总是与不满、怨恨、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构成嫉妒心理的独特情绪。不同的嫉妒心理有不同的嫉妒内容,在名誉、地位、钱财、爱情四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还有的嫉妒者,只要是别人所有的,都在其嫉妒之内。

    嫉妒是一种难以公开的心理,常发生在一些与自己旗鼓相当、能够形成竞争的人身上。古今中外,嫉妒置人于死地的事情,不胜枚举。

    三国时期的杨修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因被嫉妒而招来杀身之祸的典型事例。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杨修其人。杨修乃曹操手下一名高级谋士。他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才高八斗、博学多才、通古知今、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能说会道,是魏国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杨修却英年早逝,死于丞相曹操的刀下。不为别的,只因他不谙为官之道,锋芒毕露,聪明反被聪明误,几次三番猜中曹操的计谋,使曹操不快,被曹操所不容,曹操借“鸡肋”事件,以动摇军心为借口将其诛杀。

    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这样可悲的事情: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有心理障碍的人攻击的目标,孩子的生活也不例外。

    王敏和张兰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数学考试前一天晚上,王敏打电话问张兰一道题。张兰费好大工夫才把这道题解出来,她不愿意让王敏不劳而获,又怕第二天考这道题王敏也做对,成绩分不出高低,于是就将一个错误的思路告诉了王敏。

    考试的时候果然有这道题。王敏做错了,成绩一下和张兰拉开了距离。一次小小的考试,竟使两人相互忌恨,一直到毕业。

    嫉妒心理既害人又害己。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给被嫉妒的人造成很深的心理伤害。美国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博士说:“这种致命的嫉妒是自我失落的产物。别人的成功很可能暴露出自己的空虚、贫乏。”有强烈嫉妒心理的人,他们不是想着自己怎样干得更出色,而是想怎样让对方倒霉,变得不如自己。他们害怕在别人的成功中显得自己无用,于是说坏话、传闲话、告黑状、搞小动作,以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同时,嫉妒别人的人自己在精神上也备受折磨,正如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言:“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人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

    再苦也要笑一笑:

    嫉妒是心中的毒瘤,告别嫉妒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会欣赏他人,为别人喝彩。为别人喝彩是人性中的公正和善良,这种美与善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唤醒潜藏于心灵深处的美与善。

    ★培养自信,坦然地欣赏他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能胜人一筹,然而,事实上这永远只能是一个梦想。一些心理素质不高的人,每当面对别人的优点与成绩时,往往禁不住妒火中烧,很难坦然地面对与欣赏。在这些人眼里,办事能力强变成了爱出风头,如果我们好心好意去帮他,他私下里还担心我们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于是,这些人对待他人优点与成绩的态度也只能是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再恶劣点儿,实行打击、报复。而别人往往也不是省油的灯,这就带来了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自己的事业会因此严重受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成绩,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与赞美。有些优点和长处往往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某人长得漂亮,智商很高等等。因此,对于别人优点与长处的肯定不仅不会贬低自己的位置,而且可以使旁人从中认识到我们所具备的优良素质,从而获得他人的称赞。

    战国时期,公子重耳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鲍叔牙辅佐重耳,而管仲则为公子小白出谋划策,最终公子重耳当上了齐国国君。重耳想拜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说:“公子如果想统治齐国,任我为相就足够了,而公子如果想一统天下,则非拜管仲为相不可。”最终,重耳任用管仲而成为一代霸主。鲍叔牙虽然不及管仲有才华,但却能坦然地欣赏管仲的优点和长处,并大力举荐,从而获得了天下人的称赞,并借此得以留名青史。

    面对他人的成绩,我们首先应该懂得,成绩是他人的勤劳加汗水所赢得的,我们应该坦然地欣赏他人的劳动成果,并予以肯定。与此同时,检讨自己,虚心请教,学习他人的勤奋向上的精神。主动请教别人向我们传授学习工作的要领,不仅是对他人成绩的一种高度的赞扬,而且也可以督促自己继续前进。既有利于我们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我们处世水平的提高。这岂不是一箭双雕的事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要坦然地欣赏别人的优点和成绩,还需要相当的自信和勇气。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别人比自己强的情形,而赞美之词却怎么也说不出口,主要是因为缺乏自信心,觉得自己不如对方,于是心理失衡,没有勇气为对方喝彩。要么觉得“不好意思”;要么认为自己与之相比,结果昭然自明,不用多此一举;要么觉得自己人微言轻,赞美了也不会引起重视,还害怕会引起非议,被人误解为是溜须拍马。结果,不仅失去了一次坦然欣赏别人优点与长处的机会,也失掉了一次抛弃自卑与胆怯心理的机会。

    众所周知,迈克尔·乔丹是一位超级篮球精英,但他却对别人说队友皮彭在投三分球方面比他更有天赋,还说皮彭扣篮方面也比自己胜出一筹。皮彭虽然是最有希望超越乔丹的新秀,而乔丹处处对其加以赞扬,一方面,反映了他自我挑战的勇气,另一方面也是乔丹自信心的体现。因此,在生活中,如果棋逢对手,不妨采取“吴越同舟”的策略,同对手友好相处,对其优点成绩大大方方地表示祝贺。另一方面,奋力追赶。

    再苦也要笑一笑: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良好的态度对于事业与社会的关系,正如机油对机器一样重要。”因此,如果我们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不妨试着去发自内心地赞美一位与我们正相互竞争的同学或者是同事,甚至举荐一位有可能位居我们之上的职员给老板,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赞美。

    ★处世秘笈,发现赞美的魔力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赞美同样要抓住关键的赞美,这就需要洞察对方心理,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切不可“哪壶不开提哪壶”。

    有一次,相声演员侯跃文对他父亲侯宝林说:“爸爸,我最近听到一些反映,说商店里某些服务员的态度差,常给顾客吃‘冷面’。我想写段相声讽刺一下。”

    侯老听了,沉思了一会儿,说:“你想讽刺服务员,可你了解他们吗?工资不高,上班一站就是八九个钟点儿,多辛苦?再说,哪家不兴有个不顺心的事儿?谁能老有笑模样?又没吃‘笑素’?顾客里头也有捣蛋的,遇上那号人,你乐得起来?我不是说服务员有缺点就不能讽刺,得先去搞点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体谅人家的难处,那才能写出感情,批评得入理。”

    侯老的一席话,充分体现了对他人的理解。只有理解他人的心理,了解他人的苦怒哀愁,才能把握好说话的内容与分寸,才能知道如何抓住对方的心理赞美对方。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从一班大学生中挑出一个最平庸自卑,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特意安排她的同学对她改变看法,对她表示喜爱和赞扬。于是,从这天起这个姑娘周围充满了赞扬和热心的帮助。有人夸她,有人说她心灵手巧,有人送她礼物,有人每天与她一起回家……奇迹发生了,一年以后,这个原本默默无闻,自卑感很强的姑娘变得活泼开朗,有说有笑,充满自信,她的学习成绩、仪表风度和以前比也大有改善,像是换了个人。

    赞扬和鼓励确实有这样的魔力,只要我们懂得一个人最需要什么。

    如上文所说的那个姑娘,她以前是那么卑微、胆怯,这样的人需要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那么是否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一个位高权重、不可一世的人呢?

    在日本历史上身为摄政大臣的丰臣秀吉,权倾一时,不可一世。下面这件事则体现出他与一般人有着同样的心理需求。

    有一年,他听说松蘑大丰收,便突然提出要亲自去采松蘑。但当时时令已过,哪还有松蘑的影子。家臣不得已,只有在他要去的那块地前一天插上松蘑。第二天秀吉来了,看到满地松蘑,不仅赞叹道:“太好了!”这时,有位善于投机的家臣告诉他这些松蘑都是临时插上的。其他家臣得知有人告密,个个魂不附体,因为他们知道秀吉这个人对不忠诚他的人向来是严惩不殆的。但这次秀吉笑着说:“这是大家为了满足我的愿望才做的,是一片好心。好久没见到这样的松蘑了,又勾起我对往昔农村生活的回忆,我很高兴。”

    再苦也要笑一笑:

    任何人都需要尊重,需要赞美,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一句美好的赞美,能使我们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