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之伟大的统治者慈禧太后-镇压维新变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小事,正是这件小事却间接产生了巨大影响。

    有一天,许多中国的基督教新教派女性教徒聚集商议,要送给慈禧太后一件礼物,表示对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祝贺。在她们老师的建议下,她们决定赠给慈禧太后一部特别印刷的《圣经》译本,这本《圣经》被精心地放置在一个松木匣子中,匣子内里是一个红色的丝绒匣子,最里层是放置《圣经》的银匣。11月11日,英美两国公使将这部书送至总理衙门,并请其转交给慈禧太后。

    直到现在,我们也未曾听说过慈禧太后对这个礼物是否有特别留意,关于这个礼物的也没有任何信息反馈给赠与她礼物的教徒们。但当光绪帝听闻此事后,立即命其将美国圣经协会翻译的《旧约》和《新约》译本送入宫中,并要求宫中宦官将两部书的内容读给自己听。

    尽管如此,光绪帝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要成为基督徒或者将宦官培养成基督徒的倾向。光绪帝阅读这两部书仅仅是为了了解西方思想。自此,他搜集西方文学译本的热情更高了,以至于只要他能够弄到手的译本,不管是哪种类型,他都要阅读,这样他才能够知道哪种书适合引入中国。同时,他还引领了中国人学习英语的风潮,通过努力,他可以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对话。

    然而,光绪帝对西方文化的认真钻研对他的统治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因为他身边缺少一位带领他一起奋勇抗争的人。在宦官中,虽然有不少人文学素养很高,但是光绪帝却难以从他们中找到一位良师益友。长期以来,光绪帝对西方文化的热忱并没有受到太多阻碍,因为慈禧太后认为这并不会影响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直到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一个大胆而危险的提议。

    此时,我们必须把视线转移到1896年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上。此时,光绪帝正积极在朝廷中传播西方思想,并倡导大清子民学习西方文化,但是不幸失败了。一直以来无比崇敬自己的官员和人民对改良嗤之以鼻,这无疑给试图进行改革的光绪帝当头一棒。

    甲午中日战争后,反洋人运动再次在中国各个地区爆发,批判的矛头纷纷指向清政府。但此时让清政府遭受磨难的却是“巨野教案”的发生。1897年11月1日,大约二十个人聚集起来,在山东西南部谋杀了两名德国罗马天主教传教士,这便是“巨野教案”。

    没有证据表明这一事件是一群不法之徒单独行动导致的,也没有证据表明这是一次普通的反传教士事件,或者是类似于之前各省兴起的秘密社团一手策划的。其实,对于德国而言,事件原因并不重要。他们对中国领土垂涎已久,早已做好入侵的准备,只差一个冠冕堂皇的开战理由了。接着,德意志东亚舰队三艘战舰迅速驶抵山东胶州湾(胶州湾是中国北方的一个不冻港,据说这里是虔诚的佛教朝圣者前往印度取经时的出发地,胶州湾也因此闻名于世)。德国占领青岛之后,向清政府提出索赔要求,其中包括巨额赔款、对谋杀德国传教士的不法之徒和当地官员进行严惩、撤掉山东总督、租借胶州湾99年以及获得胶济、青莱两路的筑路权及铁路两旁的采矿权。

    在德国狮子大开口之后,其他国家一直保持沉默,此时清政府才意识到,自己极度缺乏可以帮助自己的友国,并且没有能力与强大的德国抗争到底。最后,清政府不得不满足德国政府的无理要求。

    由于清政府的懦弱无能,不久之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德国强行租借胶州湾类似,俄国强行租借旅顺港和大连湾,并占据与满洲相连的铁路,独享在中国东北的殖民利益。

    有一种说法,叫做“趁火打劫”,就是说趁别人家遭遇大火的时候到别人家中窃取财物。日、德、法三国现在在中国正扮演着“趁火打劫”的角色。看到有利可图之后,英国、法国也迅速出现在人们视线中,他们强迫清政府出借威海卫和广州湾。这样,在清政府同意向德国赔偿之后的短短几个月中,清政府就被迫让出了四个重要港口--两个在山东,一个在满洲,还有一个在广东。因此,“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后果便不言而喻了。虽然英国当时并没有参与其中,但是最后他也分到一杯羹。

    一边是西方列强的疯狂瓜分,一边是中国的孤助无援,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个画面。对于西方列强而言,中国是一块正在等待被瓜分的肥肉。此刻,一些次强的国家也蠢蠢欲动,伺机参与瓜分狂潮,这场景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

    现在让我们回溯一下过去。虽然在解决中日战争问题时,在老臣们的尽心帮助下,国家总算暂时渡过难关。

    但在列强开始瓜分中国时,光绪帝与这些老臣之间产生极大分歧。瓜分狂潮愈演愈烈,老臣们束手无策。光绪帝此时正打算开展国家内部改革,因此他决心尽量避免与西方国家产生矛盾,为国内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他也没有打算为了一时的和平稳定而完全牺牲国家尊严。

    1896年,李鸿章率代表团参加俄国新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仪式,同时顺路对欧美各强国进行考察,寻求强国之路。他回国之后,不得不直面朝中复杂的情况。在李鸿章被召到颐和园与慈禧太后一同品茶之后,他突然遭受光绪帝责罚,被褫夺黄马褂和三眼花翎,还被罚了半年的俸禄。

    对李鸿章进行打击,不仅仅是光绪帝的任性所为。在李鸿章访俄庆贺沙皇加冕的时候,在俄国的利诱胁迫下签订了《中俄密约》,这对于无法理解清政府“软弱政策”的人来说,这样的屈辱是难以忍受的。人们怀疑李鸿章把自己卖给了俄国,顿时遭千夫所指。光绪帝为了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将总理衙门中的老臣以及他们的追随者全部清理一空,打击李鸿章就出于此目的。

    由于光绪帝无法按照他的意愿及早进行改革,因此德国抢占胶州湾一事爆发时,他极力抓住了这次机会。光绪帝深知,慈禧太后并没有准备也不打算进行改革,如果他不能完全掌握皇权,那么在实行变法后,他很有可能在慈禧太后的压迫下退位。

    虽然光绪帝并没有完全掌握皇权,但在慈禧太后的眼中,似乎光绪帝一直是一个合适的皇位继承人。因此,在她撤帘归政的时候,她仍愿意给予光绪帝某些特权。即使如此,她仍然对光绪帝的一举一动十分关注,因为她认为光绪帝性情不稳,并未完全受她掌控。

    在光绪帝的坚持下,慈禧太后对一些问题终于妥协了,此时,光绪帝认为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加紧推进改革的步伐。

    这时,光绪帝身边有一支由年轻人组成的强有力的参谋队伍,这些年轻人几乎全部接受过西方教育,一些人在政府学院学习过,还有一些人在教会学校学习,甚至还有少数人至今仍身在国外。这些年轻人都深深沉迷于西方的新知识、新理念,并热切希望把这些新知识、新理念传授给大清子民,让他们也能够感受西方文化的魅力。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令大清倍感耻辱。因此,大家对这些年轻人寄予厚望,希望在他们的带动下中国也开始发展洋务,增强国力。日本走向富强之路是向西方学习,进行明治维新的结果,因此大清借鉴日本的经验,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是明智之举。

    在这群年轻人的宣传鼓励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这些年轻人在改革中积极创新、坚忍不拔,但是保守派学者以及文人圣贤对此却破口大骂这些保守派学者甚至煽动群众暴力反抗这些新思想的传播者。尽管如此,他们也无法阻挡大清走向现代化的坚定的脚步。

    这些具有活力、创造力的年轻人急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为他们遮风避雨、保驾护航。这个领导者会是光绪帝吗?当然,光绪帝十分乐意成为这样一位领导者。

    1898年初,光绪帝终于走入了改良派的核心。接着,光绪帝得到了一本关于日本崛起的影印版书籍,该书的作者是康有为。1898年1月,康有为提出与总理衙门会晤的请求。在得到许可之后,他与总理衙门大臣足足交谈了三小时。他提出,中国要进步必须要借鉴日本经验,效仿其走向富强的做法;在司法制度方面进行一场彻底的革新;同时,朝中应注入新鲜血液,朝中老臣应被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年轻人取代。康有为的提议是非常大胆和冒昧的,因为在总理衙门中,没有一个大臣接受过西方教育。但是总理衙门对康有为的不恭却极其包容,还建议他将其想法写一份奏折呈交给皇上。康有为听取了总理衙门的建议,上书光绪帝。光绪帝审阅过这份奏折后,龙心大悦,决定对康有为进行一次特别的接见。康有为第一次被介绍给光绪帝时,还有其他人在场,其中包括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几位总理衙门大臣、珍妃等。

    光绪帝要求总理衙门就康有为的奏折发表看法。恭亲王和其他满族官员对改革强烈反对。但光绪帝却接受了康有为的提议。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皇室宗亲以及朝廷高官的强烈反对声中,康有为成为了光绪帝推行改革的最高顾问,也成了光绪帝最亲密的朋友。

    关于康有为,西方评论家看法不一。但是在变法失败后,关于他的评论基本上以负面为主了。与此同时他也得到了一些人的同情,得到英国、日本等国的保护(在慈禧太后重新夺回政权后,这对他意义重大)。变法失败后,他成为众矢之的,被人们称为危险的煽动家、个人主义者以及教育程度不高的人?。

    在国内,人们对康有为也有很多评论。在康有为的老家,他被誉为“年轻的孔夫子”以及“现代圣人”。考上进士后,官授工部主事,在年轻的中国官员中,他已经获得了不错的地位。但是保守派的学者,甚至部分接受过现代化教育的中国人并不认可他。

    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成为一个热血沸腾的改革者,尽心尽力地在治国方面为光绪帝出谋划策。据说,康有为曾经劝说过光绪帝:慈禧太后令人畏惧,不受人们欢迎,尤其是在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之后,?1904年时,康有为逃亡到伦敦,虽然我认为他的热情远高于其自身内涵,但我对他的谈吐仍有着良好的印象。在此之后,他也甘受美国“预言家”道伊利用。我从中并没有感受到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者。

    因此,光绪帝应尽快敦促慈禧太后将权力全部交出。这一建议让光绪帝心神不宁,因为这一竭力把自己扶上皇位的女人仍与自己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直接导致光绪帝在1898年上半年开始推行的改革呈现如下特点,即:改革过程极端矛盾,与实际的改革方案大相径庭,改革很难继续。

    当年5月,恭亲王逝世,享年66岁。恭亲王的逝世使得朝廷高层发生变动。光绪帝老师翁同龢被革职,他在总理衙门的职务由直隶总督王文韶取而代之,而直隶总督则由荣禄担任。对于此次变动产生的影响,北京城里早已谣言四起。有人认为,恭亲王的逝世将使慈禧太后有新的动作,她很可能要重掌大权。翁同龢被革职是因为跟不上光绪帝改革的步伐。

    恭亲王之死,给荣禄上位的机会,荣华富贵扑面而来。此时,荣禄兼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位高权重。当然,这与慈禧太后对他的宠幸也不无关系。

    早年荣禄只是一个驻守边防军队的官员,在慈禧太后的提拔下,一步步走到北京宪兵司令的位置。尽管如此,慈禧太后仍然通过手中的大权,使荣禄步步高升。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光绪帝一直在与慈禧让步妥协,因为他正密谋着一场没有得到慈禧太后允许的变革,他认为这种妥协可以减轻他的良心不安。

    袁世凯被任命为北洋军司令动摇了荣禄至高无上的地位。慈禧太后称,这是为了平衡朝中各派势力。

    在朝中势力重新洗牌时,光绪帝在全国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即: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到9月初,朝中颁布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法令,现在我们所要关注的正是此次改革中所颁布的二十七道法令。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其中列出了他所希望进行变革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军事和教育。他还指出反对他施行变革的保守派是软弱无能的。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他希望京师大学堂的学生们能够充分认识西学积极的一面。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重新夺回政权后唯一保留至今的一项改革成果。

    在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法令颁布之后,京师大学堂随即建立。接着,中国官员引以为豪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八股文”被废除。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通过后来慈禧太后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改变极大地冒犯了那些支持此种方式办学的保守派。在教育改革进行到高潮时,光绪帝于8月9日指派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博士担任西学总教习。

    在教育改革进行的同时,军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军事训练方式改为西洋军事训练,这也是中国军队至今还保持着的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方式在满族军队中广为推行,军事考试、海军学院、训练舰也已经准备投入到新的训练当中。

    戊戌变法中颁布的其他法令还包括设立铁路、矿务总局,设立农工商总局,开垦荒地、发展农业,提倡私人创办实业,准许民间创立报馆、学会等。在协助光绪帝开展变法的工作完成之后,康有为回到上海,组织发行了《强学报》,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企图通过这一大胆举措,动员全国人民加入到改革中。

    变法初期,光绪帝称他希望听到各派反对的声音,因为反对声能够不断激发他变法的动力。他也责难那些阻挡进行他教育改革的人。一方面,他还号召各界权威人士与他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改革,并用惩罚威胁那些执着于旧观念的人;另一方面,他真诚地邀请各界积极为他提供关于变法的可行建议。

    随着新法令的不断发布,光绪帝变法的热情也越来越高。1898年8月底的时候,光绪帝下定决心给予旧体制沉重一击。裁撤旧衙门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光绪帝宣布立即裁撤清廷中的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一些事务并入礼、兵、刑各部。与此同时,裁减冗员也是必要的。

    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过程太过急躁。9月1日,由于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等六位堂官阻挠部员王照上书,光绪帝下令将六位堂官一并革职。王照上书建议穿西方洋装、把基督教作为国教进行推广。他还建议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出洋考察,开阔眼界。礼部官员对此持反对态度,不同意向上转达,他们还呈交了一份奏折给光绪帝,严厉斥责王照居心叵测、狂妄自大。然而,光绪帝对礼部官员擅自做主、阻碍上书甚为气愤,他认为这是阻挠新政推行的表现,最后将他们全部革职,这就是著名的“礼部六堂官”事件。后来,由王照上书被阻一事光绪帝联想到老百姓上书也可能同样被阻,于是特意下诏:以后督察院所接事件,原封尽递,随到随递,不准积压阻隔。

    “礼部六堂官”事件是变法走向尾声的开始。被革职的六位礼部堂官动身前往颐和园,把光绪帝变法之事呈报给慈禧太后。首先,他们对慈禧太后掌权多年来体现出的无与伦比的才能赞美了一番,然后告诉慈禧太后,如今光绪帝为推翻旧制,厉行改革,使得朝中局面非常窘迫。他们恳求慈禧太后回到朝中,恢复旧制度。慈禧太后静静听着他们的请愿,直到他们离开,她也没有做出任何表态,但实际上,她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光绪帝如此匆忙的变法其实正中慈禧太后的下怀。光绪帝下一步行动是发布诏告,宣布裁撤广东、湖北、云南三省巡抚?,9月7日,李鸿章被驱逐出总理衙门。李鸿章被从总理衙门驱逐出来让在中国的英国人兴奋不已。因为李鸿章与俄国的亲密关系以及窦纳乐在北京与其会面时他的粗暴态度都让英国人极为不满。但李鸿章不可能就此罢休,这些被光绪帝罢黜的官员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接下来,光绪帝又颁布了一些法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光绪帝同意引进西方预算制度。

    根据一些友善的西方评论家所言,变法中,光绪帝最大的失误在于他过于急切地期盼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在西方人眼中,积极参与变法的官员大多才华横溢,但是光绪帝变法的步伐太急、太快,再有才华的人都难以赶上他的步伐。毫无疑问,西方评论家的评论是合理的,此时的中国也还没有具备迅速进行全面改革的条件。

    在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的误导下,光绪帝积极抵制顽固的保守派,对开展改革创新充满期望。但是保守派遍布中国,想要短时间内清除或改变他们并非易事。面对危机,保守派们团结起来,越遭受打击,他们越是顽强抵抗。在光绪帝积极鼓动大家学习西方的文化和体制推行变法的同时,西方国家却在瓜分中国领土,抢占中国最好的港口。就在光绪帝颁布各种变法法令时,英国从总理衙门手中拿到了威海卫的“租约”并促成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界”纳入占领区。

    很多开明人士也开始讨论是否要学习西方,他们认为为了抵制西方侵略,保持领土完整,学习西方是很有必要的。

    ?这是中国的三个行省,属两广、两湖、云贵总督管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