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楼市“沉没”追忆-十大外媒·警示中国房地产泡沫忒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最新一期的美国《新闻周刊》撰文称,中国的楼市泡沫明年将要破灭。类似的言论已经不是一家之言。记者梳理了九大外媒最近的报道,发现这已经是它们的共识。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刊登的一篇评论称,在美国楼市崩溃前几年,一位名叫迈克尔·金斯利的记者总结出一个“餐会指数”来估算楼市泡沫何时破灭。这个指数很简单:当人们在餐桌上已经厌倦了“谁靠炒房发了一大笔财”这样的故事的时候,游戏也就到了该收场的时候。而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尤其是在北京正在发生。

    本月14日,旨在调控楼市过热的房地产新政“国四条”出台。而就在两天后,嗅觉灵敏的外国媒体便迅速作出了反应。16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七大近在眼前的金融泡沫》的文章,其中中国的楼市和股市榜上有名。

    今年10月,股市“新兴市场教父”马克·莫比尔斯还表示,中国庞大的国内需求能够维持楼市的繁荣,二三线城市的开发也能吸收大部分的泡沫。甚至本月1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表示,中国房地产“基础坚实”。但随着最新一期房地产数据的公布,以及国务院调控楼市的信号的发出,中国楼市的泡沫一夜间成了外媒的新视点。

    报警中国楼市和股市上榜“七大泡沫”

    《福布斯》的“七大泡沫”,中国的楼市和股市排在第二位,甚至排在中国屡次表示关注的美国国债之前。文章称,中国政府所负债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70%多(美国政府所负债务是国内生产总值的50%)。中国的增长看上去“疑似”当年日本和美国市场崩盘前的状况:大的开发商严重依赖高杠杆和所谓“价格永远上涨,利率永远走低”的概念。不过,报道特别指出,中国的泡沫是可以避免的。

    而据《福布斯》网站透露,12月28日出版的《福布斯》的封面文章《中国泡沫》也将再次关注目前中国楼市夸张的泡沫。

    《新闻周刊》称,中国新增贷款超过预期,货币供应以创纪录的速度扩张,更加大了信贷膨胀,导致房地产泡沫和通胀的加剧。政府已经采取措施调整政策,来控制房地产投机行为。

    连沉浸在迪拜危机中的阿联酋媒体也被中国的楼市泡沫吸引过来,《海湾新闻》称,中国的楼市价格是被一种“非理性”驱动的,人们甚至开始往典当行跑,当掉手里的房子去买新房。

    比较泡沫之大堪比当年日本

    《金融时报》的文章称,仔细观察中国经济,可以发现中国同20年前日本股市和楼市泡沫破灭前的状况是如此相似:狂乱的投机,借钱买地。文章预言,当房地产价格崩盘时,人们将付出“地狱一般的代价”。

    文章还列举了中国同当年的日本的一些相似之处:政府通过国有企业的举债来给自己融资;地方政府通过天价卖地来筹集资金;央行广开流动性的慷慨让美联储的伯南克看起来像个吝啬鬼。

    同几年前的美国房地产业一样,中国的大开发商高度依赖金融高杠杆、低利率和不断上涨的房价。而地方政府则从高地价中获利。

    担忧调控措施 难阻地王出现

    美国《华尔街日报》也以《矛盾的北京楼市》为题,关注国务院新作出的提高开发商拿地首付款的决定。

    文章称,上周中国政府采取措施打击越来越多的房地产投机现象,试图抑制迅速上涨的房价。看上去北京将要对房地产市场采取更严厉的态度,但是在这方面,北京的矛盾心理也是出了名的。

    文章称,这是北京第一次对房地产商拿地时的付款比例作出限制,这样一个严厉的姿态引起了地产股的抛售,并连累沪市下跌。不过,此举能在多大程度上平抑已经接近疯狂的房价,还有待观察。

    文章的怀疑是,首先,尽管提高首付比例可能影响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但只要大型国有开发商能够不断获得优惠的贷款,他们就会继续刷新地王的纪录。

    其次,对于所有的地方政府而言,高地价是其最大的财政收入来源,放弃它显然没什么好处。

    最后,在增加公共住房供应上,这并不是北京第一次这样表态,可能也不是最后一次。文章指出,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在公共住房上共投资394.9亿元人民币,只完成了中央政府计划的23.6%。

    《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政府面对的是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房地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另一方面,它又是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对于泡沫破灭的影响,另一家美国媒体CNBC电视台的担心更夸张:中国的投机泡沫一旦破灭,其威力将相当于1000个迪拜。对于将高房价归结于供求关系失衡的说法,CNBC电视台的报道称,认定泡沫的标准并非价值,而是过度信贷,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的过度信贷已经到了绝无仅有的地步了。

    希望增加供应或可平抑房价

    在这一片悲观论调中,美国媒体彭博社还是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声音。其一篇文章援引美林证券公司的报告称,中国平抑房价的政策能够帮助经济增长,因为这次的政策是通过增加供应而不是限制投资来平抑房价。

    该报告指出,同2006年政府削减投资的举措不同,增加供应将在平抑房价的同时有力促进经济的增长。

    此外,最先唱响“泡沫论”的《福布斯》在其两篇文章中也都指出,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决定泡沫大小的关键不是政府有没有能力管,而是政府有没有进行调控的决心。

    《泰晤士报》担心,即便是财政“火力十足”的中国政府也没有能力无止境地向经济扔钱。而当来自政府的资金龙头被拧紧时,经济将会颤抖。实际上,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过剩的迹象,许多商用地产都在空置。

    《泰晤士报》称,中国官方已经了解其中的危险,并且正努力培育一个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以便在政府投资减少的情况下维持经济增长。

    措施控制贷款 政策开始收紧

    英国媒体专栏作者詹姆斯·萨夫特撰文称,影响2010年全球市场的决定将出现在北京,而不是华盛顿。通胀和房产泡沫将促使中国更早地对扩张性的政策收紧缰绳。

    文章称,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实现突破性的增长之后,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系列迹象,表明政府正在权衡一些措施来控制银行贷款,这些贷款曾被认为是经济刺激措施的重要资金来源,但也促使房地产价格和其他资产价格迅速上涨。

    该文章称,中国方面无法对政策进行过大的调整,因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毕竟房地产业是第三季度8.9%的增长率的主要贡献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