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高尚师德,感动中国-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一个温暖都让人感动,每一次关心都让人铭记,丽莉用自己的爱温暖着他人,也雕琢着自己的人生。在她的生命中,已经习惯了关爱他人,习惯了理解与包容,丽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无私的爱的奉献,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她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慢慢积累和养成的。在危险时刻的行为,就是她这些美好习惯的一种保持和延伸。她的壮举不但拯救了学生的生命,更重新塑造了整个社会的精神尊严。

    第一节瞬间的抉择是人最真的本性

    在关键时刻所做出的反应,才是人最真的本性,是一个人长期的人生经验积累、沉淀后的习惯性行为。丽莉在关键时刻的壮举,就是她生活、工作中一点一滴的行为习惯在关键时间点的体现。

    一、细节成就爱情

    张丽莉,一个有着阳光般笑容的女孩,美丽、开朗、善解人意是她个性的真实写照,这样优秀的女孩,在学校期间自然吸引了周围无数男同学的青睐。但是对待爱情,丽莉有自己的理解,爱情宁缺毋滥,对方一定要沉着稳重、有上进心,能跟自己聊得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她在内心中默默地期待着真爱的到来。

    2007年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丽莉回到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语文教师,正是在这一年,她经人介绍认识了在湿地管护站工作的李梓烨。李梓烨刚毅、帅气,虽然有些沉默寡言,为人却很稳重,而丽莉乐观、开朗,有着小女孩的娇憨和顽皮,也有着大女人的善解人意与温柔。自从相识,两人便被彼此深深地吸引,眼里、心里都是对方,两人迅速地走到了一起。

    丽莉的热情开朗让性格有些内向的李梓烨的生活变得丰富,她的可爱和温暖,也让李梓烨找到了心灵的归宿,逛街、吃饭、旅游、聊天,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做什么事都是开心的。平时沉默寡言的李梓烨,在丽莉面前总有说不完的话,“话匣子”不知为何再也关不上。

    一转眼丽莉跟李梓烨已经相处两年,眼见着两个孩子相处得这么甜蜜,李梓烨的父母高兴地找到丽莉的父亲。

    “丽莉爸爸,大威和丽莉已经相处两年了,我看他们俩真挺合得来,我们也特别喜欢丽莉这孩子,要不让他们早点把事办了吧。”李梓烨的母亲试着询问丽莉父亲张爱东的意思。

    张爱东呵呵笑着说:“是啊,这俩孩子真挺对脾气,在一块也挺开心。那我问问丽莉的意思。”

    “你别问啊,让大威自己问去。我们知道您的态度就行了。”说完,三个人都会意地笑了起来。

    李梓烨平时就不善言辞,到了要求婚的当口,他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这天丽莉总觉得李梓烨有些不对劲,看到他欲言又止的样子,她说:

    “大威,你干吗呢,你是不是想说什么呀?”

    “嗯。”李梓烨有些紧张。

    “你想说啥你就说呗!”

    “那……那我说了啊。”李梓烨鼓足勇气,严肃地说:“咱俩在一块已经两年了,我已经习惯了什么事都跟你说,只要我们在一块就像是总有说不完的话,而且我觉得我们什么事都特别合拍,这应该就是我们的缘分,我希望我们可以把这缘分延续一生,你愿意嫁给我吗?”李梓烨的脸涨得通红,之前打好的草稿,一紧张也忘了好大一段,只把重点说了出来。

    听到李梓烨的求婚,丽莉很感动,但一看李梓烨的窘态,她顿时乐开了花:

    “大威,你看你那样,哈哈!”

    “笑什么呀,你怎么想的,你倒是答不答应啊?”李梓烨着急了。

    丽莉看到李梓烨着急,收起了笑容,故意板着脸,摇摇头说:“不答应。”

    “为什么?”

    “连个戒指都没有。”丽莉故意摆弄着自己的手笑着看向李梓烨。

    “哈哈,咱买去。”李梓烨高兴地拉起丽莉的手就走。

    在两家的共同操办下,没过多久,两人就举办了婚礼。在婚礼那天,丽莉美极了。

    “这新娘子真漂亮!”

    “长得真标致啊!”

    “笑起来真好看呀!”

    见到她的亲友们无不赞叹。典礼到了宣布誓言的环节,李梓烨和丽莉真情地对视着,他们含着泪大声地告诉对方:

    “从今天开始,无论是顺境或逆境,富有或贫穷,健康或疾病,我将永远爱你、珍惜你直到地老天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结婚后的日子,丽莉没有因为工作和琐事让生活变得枯燥和无聊,而是在生活中细心地照料着李梓烨和他的家人,还用自己的方法保持着爱情的新鲜感。

    七夕情人节,当多数的情侣想尽办法制造各种浪漫的时候,张丽莉也在内心打着自己的算盘。情人节当天丈夫李梓烨问丽莉想怎么过情人节,丽莉拿出了已经买好的情侣装,跟他说:“大威,我觉得我们穿情侣装会很酷吧。”

    效果的确不出丽莉的预料,晚上她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内心的喜悦发到微博上:

    “七夕,我俩穿着情侣装,一路上赚着回头率,迎着羡慕的眼光,幸福地连逛了7个小时!无敌!吼吼!”

    跟大威在一起,丽莉简直是一个百变的小女生,时而娇嗔,时而可爱,时而又温柔到极致,因为无论做什么,只要跟大威在一起就是甜蜜的。丽莉的简单和快乐,让两个人的世界一直弥漫着甜甜的幸福味道。

    丽莉每天都是5点多起床,7点钟左右就要到学校,为了节省时间,不把时间浪费在路上,丽莉决定考个驾照。于是练车成为丽莉在工作之余的必要功课,虽然每次都有教练教,但是丽莉还是喜欢让丈夫在旁边给自己做指导,于是练车成了两个人共同的活动。为了让丽莉努力学车,李梓烨时不时会刺激一下她,“嘲笑”她的“拙劣”技术,而丽莉也毫不示弱,在微博中她这样“发泄”自己的小情绪:

    “今天练车,遭到来自老公的一顿爆批!不亚于昨天!哼!我忍了!等我出师!晚上回家,花4个小时弄的新发型又被老公说成‘显脸大’!额滴神啊!能不能行了!”

    这样的文字洋溢着爱情的甜蜜,让人心生羡慕。

    丽莉细心地经营着自己的婚姻生活,也时常记录着自己的每一次小感动。有时他们会一起逛街,有时丈夫会突发奇想背着丽莉回家,结婚纪念日丈夫还不忘送丽莉礼物。

    作为一名幸福的小女人,丽莉在微博上甜蜜地写道:

    “结婚两周年,老公买给我的礼物!惊喜加开心!很是幸福!愿我们能够永远这样甜蜜!”

    2009年,丽莉成为幸福的新娘

    而夫妻间总会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但是两人却从没有红过脸,想法不一样就细心听对方怎么说,大概相爱的人总是能知道对方的心思,也能包容、理解对方吧。对于解决夫妻矛盾,丽莉在微博中这样跟大家分享秘方:

    “每天将生活中的小事情随手解决,不让爱情被细节打败。”

    的确,婚姻中很少碰到大事情,多数是一些生活上的小细节,不把细节“修饰”好,那么婚姻生活就会变得琐碎和矛盾重重,看来丽莉还是个细腻而富有智慧的女孩。

    除了给生活添加这样可爱、调皮的调味剂之外,丽莉在生活中对李梓烨无微不至的照顾也让两个人的感情逐渐升温,丽莉的善良和贴心更是让双方的同事赞不绝口。

    丽莉与李梓烨的同事及家属相处得也特别融洽。有时李梓烨的单位同事在一块聚餐,家属会单独坐在一桌,这时丽莉就会成为这桌人的开心果,讲讲有意思的事,唠唠家常,照顾好这桌人的吃喝。若是哪次聚会丽莉去不了,同事就跟李梓烨说,赶紧把丽莉接来,聚会怎么能不叫上丽莉呢。

    丽莉不光是大家的开心果,还常常很贴心地帮助大家。钟振山是李梓烨的同事,有时候他和李梓烨下班回来晚了,不管多忙丽莉都会给丈夫准备好晚饭,有时也会叫他留下来一起吃。

    说起丽莉的热心肠,钟振山想起来一件事,那还是丽莉和李梓烨没结婚之前发生的事。钟振山和妻子因为一点事情闹矛盾,一直处于冷战状态,得知这件事,丽莉就跟丈夫商量对策,看看能不能帮助他们化解矛盾。当天下班后,丽莉在饭店约好钟振山的妻子,让李梓烨把钟振山也叫到饭店。

    四个人在桌前坐了下来,看到钟振山和妻子都黑着脸不说话,丽莉微笑着看了一眼李梓烨。

    “嫂子,你家孩子最近学习咋样,有没有啥问题需要我帮忙的?”丽莉一边给钟振山妻子倒水,一边试着询问。

    钟振山妻子听丽莉问孩子学习的问题,也就慢慢聊了起来,当说到怎么让孩子提高成绩时,钟振山和妻子都忘了生气这回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了孩子的学习情况。气氛渐渐也缓和了许多。看到两人的状态,丽莉这才跟钟振山夫妻聊起他们的吵架问题。

    “两口子有什么想法就得跟对方说,自己干生气也不解决问题。即使是吵架,吵完了消气了,也就行了,千万别冷战。”

    听到丽莉这么说,钟振山和妻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了当时为何吵架的事情。

    “有摩擦是正常事,我和大威也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啊,生气的时候别什么伤人话都说,先冷静冷静,听听对方的想法。”

    四个人坐那儿聊了两三个小时,丽莉的这些话说到了钟振山夫妻的心坎里,让平时就羡慕丽莉夫妻恩爱的他们情绪缓和了很多,也慢慢地打开了话匣子,最后两人破冰言和。这让钟振山和妻子对丽莉都另眼相看,觉得这是个热心肠又细心的人。

    生活中丽莉的关爱和悉心照料,让李梓烨倍感幸福和温暖,多希望两人可以就这样幸福下去。但是,世事难料,5月8日,当车撞向孩子们的那一刻,丽莉的善良让她无法不做出选择,她用一个人的生命换来了四个家庭的幸福,代价就是她从此失去了双腿。当得知自己再也站不起来的时候,丽莉对着丈夫说:“大威,你以后要是带着一个瘸媳妇出去多难看呀,我们离婚吧。”在承受身心巨大疼痛的时刻,还能考虑对方感受,这得需要多么深沉的爱。相信这份爱李梓烨完全感受得到,他强忍着眼泪,告诉丽莉:“只要人在,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二、婆婆眼中的好“闺女”

    都说儿子是母亲前世的情人,母亲看到儿子娶媳妇总是会“吃醋”,总感觉儿子被媳妇抢走了,于是世上出现了“婆媳大战”这回事。但是丽莉结婚后却没有尝到过这份痛苦,她和婆婆高晓馥相处得像一对亲生母女,高晓馥亲切地称丽莉为“闺女”。

    高晓馥和爱人与丽莉的父亲很早就认识,只是丽莉一直在外地上学,回来工作后也没有见过面,因此高晓馥对丽莉几乎没有什么印象。2007年元旦,高晓馥的好友孙玉梅,也是丽莉父亲多年的同事,跟高晓馥提起丽莉,说这个孩子非常优秀,人很孝顺,长得也很好看,正巧李梓烨没有女朋友,可以让他们认识一下。高晓馥跟儿子李梓烨答应看一下,但是作为母亲,对儿子的另一半难免会格外挑剔。

    元旦假期,高晓馥和儿子李梓烨见到了丽莉,丽莉的落落大方和带着阳光的笑容,让高晓馥印象非常深刻,她打心底里喜欢这个孩子。但重要的还是儿子李梓烨的态度。儿子比较内向,这次却完全不同,他主动跟丽莉聊天,话不知不觉多了起来,眼睛里全是笑意。这些高晓馥全看在眼里。

    之后的几天,李梓烨和丽莉开始试着彼此了解,看到儿子这么用心,会因为丽莉的开心而开心,会以她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高晓馥知道儿子遇到真爱了。为了帮儿子尽快了解丽莉的态度,高晓馥决定亲自出马跟丽莉谈谈。她对丽莉说:

    “我看大威特别喜欢你,不知道你对大威感觉怎么样,大威这孩子单纯、善良,希望你们能在一块真心相处,如果不合适也没有关系,我们和你父亲都是朋友,你们也可以像朋友一样相处。”

    听到高晓馥的话,丽莉认真地回答:

    “伯母,我和大威现在对彼此都很有好感,我们一定好好相处,不让你们为我们担心。”

    简单的一句话,说得高晓馥心里暖暖的,她从心底里认同了这个未来的儿媳妇。

    2009年,丽莉和大威决定结婚。按照高晓馥老两口的打算,本来之前在隔壁已经买了一套房子,但是这个小区环境不好,于是两人商量着把这套房子卖了,给孩子们在环境比较好的小区买套房子,也可以让年轻人有自己的空间。但是丽莉坚决反对,说住在隔壁更方便照顾公婆。丽莉的态度让高晓馥老两口乐得合不拢嘴,更让丈夫李梓烨对这个媳妇刮目相看。

    结婚装修房子是一项非常累人的活,也是极容易让夫妻间产生矛盾的事情。有的夫妻可能在买东西时意见不同而争吵,有的可能是因家具的摆放位置产生矛盾,有的年轻人在恋爱时轰轰烈烈,却因为装修房子闹矛盾最后分手。在这方面女生可能格外挑剔。

    但是在丽莉和大威的装修过程中,高晓馥看到了丽莉居家过日子的能力。对于两个孩子的房子,高晓馥不心疼装修钱,看到孩子住得舒服,自己和老伴也开心,但是丽莉却不舍得花太多钱,家里只是简单地装修了一下,家具也是比较了好几家之后才买。

    有一次,丽莉和大威看好了一款床,但是商场的价格是8000多元,丽莉和大威看了好久都不舍得买,最后带着一个木匠去了商场,照着样子做了一个非常相像的床,一共才花了2000块钱,两人还因为这件事得意了很长时间。看到大威娶到这样会过日子的妻子,高晓馥觉得可以放心了。

    结婚后,丽莉和大威每天都到隔壁父母这里“蹭饭”,一进门,丽莉和大威都争着喊“爸妈,我回来了”,然后大威就会抱怨丽莉耍赖,这样的场景总是让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丽莉不怎么会做饭,但是眼里却很有活,婆婆做饭,丽莉就在旁边帮忙,饭后也总是抢着刷碗,回来得早就帮公婆洗洗衣服,擦擦地,有时候婆婆高晓馥会心疼地说:

    “丽莉,别擦了,歇一会儿吧,你上一天班了,也挺累的。”

    但丽莉总会笑笑说:“没事,我年轻不怕累。”

    对于婆婆,丽莉总是像妈妈一样对待,她总说婆婆身上有“妈妈的味道”,没事总喜欢黏着婆婆,跟她碎碎地念着一天里学校发生的事,哪个孩子最近成绩下滑了,得想个办法;学校举办了什么活动,班级取得了什么成绩。还告诉她最近有什么老年活动,让她多走走锻炼锻炼,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皮肤还会好。

    丽莉的公公李光君,喜欢在网上玩游戏打发时间,为了怕公公对着电脑伤眼睛,丽莉回来就陪公公说话。为了让公公坐着舒服些,还为公公买了腰枕。老两口觉得,自从丽莉嫁到这里,这个家多了很多的欢乐和笑声,他们每次都说,家里有个女孩真好,很贴心。

    结婚两年,每年的母亲节丽莉都不会忘记。2010年5月7日,是丽莉和大威结婚后的第一个母亲节,0点19分,婆婆高晓馥收到丽莉的短信,上面写着:

    “亲爱的妈妈!感谢您一直以来对女儿的爱与付出。您对女儿所有的好,丽莉都已深深记在心中。正是因为生命中有您的出现,我的心才再一次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值此母亲节之际,丽莉衷心地祝福您:身体健康!青春永驻!”

    第二天早上,婆婆看到短信,惊讶地问丽莉:

    “你熬夜就是为了第一时间给妈妈发短信呀?”

    丽莉笑着说:

    “妈妈,我能给你发母亲节短信,你都不知道那种感觉多好,我又有妈妈了。妈妈,我就想第一时间把我的心里话告诉你。”

    听到丽莉的话,高晓馥感动得落泪了。2011年的母亲节,高晓馥仍然收到了丽莉第一时间发来的母亲节祝福短信。这两条短信,高晓馥一直存在手机里舍不得删,时不时就找出来看看,感慨自己有儿子,又有丽莉这个“闺女”,真好。

    5月9日,得知丽莉出事,高晓馥痛苦地病倒了,她只要想起丽莉就会大哭一场,每天只能睡一个小时,眼睛也总疼,看不清东西。她总念叨着:

    “丽莉特别喜欢孩子,之前因为带学生上操流产后,我总说让她趁年轻要孩子,我还可以帮她带,但她说要把这届毕业班带出来再要孩子,没想到就发生了这样的事。”

    在丽莉的QQ空间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是写给婆婆高晓馥的:

    “好久都没有写日志了,也许所有沉浸在幸福中的人儿会任时光肆意飞逝吧?不过,幸福同样需要留有痕迹,所以,我再一次将指尖置于熟悉的键盘上。一连几天都能够吃到妈妈做的饭菜——香喷喷,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妈妈’的感觉。喜欢看到妈妈挂在眉梢的笑容,那样亲切而暖心;喜欢像个孩子似的黏在妈妈左右,即使是在厨房中帮着倒忙、念着碎语;喜欢看到妈妈忙碌的身影,如此的似曾相识;喜欢妈妈身上的味道,那种独属于天下母亲的爱的味道。一直都觉着自己是个幸运的孩子,较之同龄人我也更加懂得珍惜,珍惜现在身边的幸福,珍惜来自他人的关爱,珍惜心中在乎的人儿,轻轻地说声‘谢谢您’——谢谢您给予我的温暖。这个冬天,不会冷。”

    懂得爱、懂得感恩、懂得包容,这大概就是丽莉与婆婆“母女”般的相处之道吧!

    三、“别样”母女情

    丽莉20岁那年,母亲因为癌症去世,从此,丽莉跟着爸爸相依为命。父亲张爱东为了照顾丽莉的感受一直没有考虑再婚的问题。2009年丽莉结婚了,她跟张爱东说:

    “爸爸,你找个老伴吧,我结婚后不能总在你身边了,你也需要人照顾。”

    2010年春天,经人介绍,张爱东认识了在佳木斯市建设银行工作的董洪杰。经过了解,两人觉得彼此都挺适合。但是张爱东把丽莉看得很重,很在乎丽莉的感受。于是张爱东和董洪杰跟丽莉夫妻约好在一家饭店见面。董洪杰开始非常紧张,就怕丽莉不接受她。张爱东为了让女儿和女婿了解董洪杰,更是足足介绍了20多分钟。这期间丽莉不住地呵呵笑着,跟张爱东说:

    “爸爸,只要你幸福,我就不反对。”

    又跟董洪杰说:

    “董姨,我爸以后就交给你了。”

    丽莉的两句话,打消了张爱东和董洪杰的所有顾虑。

    张爱东和董洪杰结婚后,丽莉对董洪杰非常孝顺,没有让父亲左右为难。丽莉时不时地打电话问候董洪杰,有时还跑到董洪杰单位找她聊天。董洪杰的同事听她和丽莉打电话,就羡慕地说:

    “你们娘俩这关系处得可真好,像亲娘俩一样。”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董洪杰都笑得合不拢嘴。丽莉隔一段时间就要回到父亲这儿住两天,每次回来丽莉都不空手,给两位长辈买些东西,有时还会给董洪杰的母亲买些礼物,这些都让董洪杰感动不已,在心里感叹丽莉的懂事。回到娘家的丽莉,没有生疏和客气,而是像开心果一样给大家带去快乐。有一次,她坐在沙发上,拍拍爸爸的肚子说:

    “爸,你又胖了,该减肥了,平时没事多帮董姨干点活。”

    董洪杰还有一个儿子在上大学,丽莉没事会给他打个电话,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有时候还要到他的QQ页面“逛一逛”。到了寒暑假,丽莉和丈夫还会请他吃饭,给他买点衣物。两人相处得像亲姐弟一样。这些都让张爱东和董洪杰两人感到非常欣慰。

    2011年的母亲节凌晨,丽莉给董洪杰发了一条短信:

    “董姨,因为你的出现,才让我和爸爸有了家的温暖,让我有了母爱的感觉,谢谢你为我所做的一切,衷心祝愿你青春永驻,母亲节快乐。”

    这条短信,董洪杰看了一遍又一遍,还跟丽莉的爸爸说,看丽莉这孩子多懂事。

    丽莉出事后,董洪杰默默地陪在张爱东的身边,一次又一次地流泪。有一天,董洪杰到病房看丽莉,丽莉安慰她说:

    “董姨,你受累了,既要照顾我爸爸,又要想着给我做饭,你辛苦了。我弟弟怎么样了,他脸上的痘痘下去了吗?”

    听到丽莉的话,董洪杰的眼圈又红了:傻姑娘,这个时候还想着关心其他人。

    对于丽莉,也许是因为自己没有女儿的缘故,董洪杰格外喜欢。记得第一次见到丽莉,董洪杰就觉得跟这孩子很有眼缘,大大的眼睛,爱笑,有礼貌,说话很中听、很体贴,也许从那时候起,她们母女的缘分便开始了。

    四、做温暖他人的自己

    丽莉在家里是称职的妻子、女儿、媳妇,是所有人的开心果,是双方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在工作岗位上,丽莉更是用自己的热量温暖着身边人。

    秦楠是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一名教师,比丽莉晚到学校两年,平时跟丽莉坐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她的家不在佳木斯,在这边工作需要自己租房子住,刚开始工作收入也不是很高,因此,平时秦楠总不舍得买东西,尤其到了冬天,蔬菜和肉类都很贵,于是对于吃饭,秦楠总是简单地对付一下。有一天早上,丽莉看到秦楠说:

    “哎!妹妹,我把一个纸兜子放在窗外,你放学记得带回家去,别忘了啊!”

    还没等秦楠反应过来问问怎么回事呢,丽莉就拿着教案出去了。放学后,秦楠打开纸兜一看,里面一袋是已经洗得干干净净、切得整整齐齐的刀鱼,还有一大包是秦楠最爱吃的木耳。秦楠拎着丽莉拿来的鱼和菜往家走,外面冰天雪地,但是她的心里却是暖暖的。

    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网购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价钱不高,又可以节省逛街的时间和力气,秦楠偶尔也会在网上买些东西。有一回,秦楠在网上买了双鞋,邮回来打开一试,竟然大了两码,秦楠坐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好,退换比较麻烦,还要再往里搭钱,不退又穿不了。

    坐在一旁的丽莉看出了秦楠的为难,她把鞋在脚上试了一下,笑着说挺合适。秦楠说那就送丽莉姐吧,也算是报答丽莉姐一直以来的关心,但丽莉说什么也不同意,硬是把钱塞给了秦楠。但之后秦楠一直没有看到丽莉穿那双鞋。后来偶然的机会才知道,丽莉原来和秦楠穿的是同一个号码的鞋,丽莉是怕秦楠上火才买走了她的鞋。

    每年的青年教师赛课,丽莉总是一名“重量级”参赛选手,虽然已经有了几年的参赛经验,但是丽莉还是会有条不紊地做好各项准备。而像秦楠这样刚工作的老师,也想参加赛课,希望自己有出色的表现,但是却不知道该做哪些准备,没有经验,不知道重点,因此很焦虑。

    丽莉看到秦楠的状况,就把几年来赛课的教案拿出来给她看,给她讲哪些应该是重点讲的,哪些是只需要点到为止的,帮助她梳理逻辑和脉络,跟她一起设计关键环节,还鼓励她要有自信。这些对秦楠非常有用,她在赛课中表现得非常好,得到了上班后的第一个奖项。

    在工作岗位上的张丽莉,替别人考虑已经成为她生活中的习惯。去听老教师的课,丽莉会贴心地给老师递上一杯水;看到有同事嗓子不舒服,就赶紧去买包润喉的含片;有同事没带午饭,丽莉总是把自己的饭分给大家,说自己吃得少。这些点点滴滴的小细节,贯穿在丽莉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让人每每想起,心中都会有一股温暖在流淌。

    第二节松薄云天有深根

    “性格决定命运”,丽莉关爱他人的性格和善良品质,决定了她能在最危险的瞬间,做出舍身救学生的义举,而这美好品性的形成,就来源于她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的慢慢积累。

    一、母爱的缺失让她格外珍惜幸福

    1984年1月19日,丽莉出生在佳木斯市郊区松江乡兴国村的一个普通家庭中,父亲张爱东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母亲没有工作,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丽莉却跟着父亲提早接受了教育。三四岁时,父亲上课,丽莉就坐在教室里安静地听他讲课,下课了就跟学生们在一块儿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她。

    转眼丽莉六岁了,该上幼儿园了,但是父亲张爱东和妻子却有些犯愁,两人都没有时间接送孩子。让两人意想不到的是,六岁的丽莉像个“小大人”似的跟爸妈说自己能骑自行车去上学,让爸爸妈妈别担心。刚开始,张爱东还有些担心,说要送她,但丽莉坚持不让送,后来发现丽莉完全驾轻就熟,才放心让她一个人上学。

    丽莉上小学期间,父亲调到郊区纪检委案件科工作,需要经常下乡,丽莉母亲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无论冬夏都要起早贪黑地骑着“倒骑驴”走街串巷卖水果,因此,经常是把丽莉一个人留在家。懂事的丽莉并没有哭闹,每天早上她自己准备早饭,然后收拾书包去上学,晚上回来做好了饭等着妈妈回来吃。

    丽莉每天放学回来都会到妈妈卖水果的地方帮忙,看到妈妈每天冻得哆哆嗦嗦的非常辛苦,丽莉非常心疼。妈妈让丽莉吃个水果,懂事的丽莉总是把水果拿在手里舍不得吃。也许就是从那个年龄开始,丽莉养成了自立的习惯。

    家里有爷爷、爸爸的教育,又有妈妈细心的呵护,丽莉是多么幸福的孩子。然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2004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丽莉正在紧张地准备考大学,突然接到家里传来的噩耗:丽莉的母亲查出得了癌症,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听到这个消息,丽莉不顾一切赶到妈妈的病床前,不分白天黑夜地照顾她,每天都要给妈妈端屎倒尿,按摩洗漱,陪妈妈聊天,缓解她的痛苦,有时还要赶回家给妈妈做几个可口的饭菜。

    尽管很累,但是丽莉没有耽误学习,有时候趁妈妈睡着了,丽莉就马上拿出书看两眼,晚上更是学到很晚才睡觉。有时候妈妈半夜醒了看到丽莉还在学习,就心疼地跟丽莉说:“别熬太晚,对身体不好。”尽管丽莉竭尽全力地照顾妈妈,但是死神并没有可怜这个孩子的孝心,半年后,丽莉的妈妈还是去世了。

    失去母亲,对于丽莉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妈妈出殡那天,她趴在妈妈的灵柩前哭了好久好久。之后的几日,丽莉像是换了个人似的,从没见她再大声哭过,还常常安慰爸爸和姥姥要想开些,但是到了晚上,她怕爸爸听到,总是跑到阳台上一个人默默地抽泣。这一幕让偶然来丽莉家住的表姐于彩云看到,这才知道,丽莉的坚强是希望给家人安慰和力量,实际上她比谁都需要安慰。

    尽管心里万分悲痛,丽莉却没有颓废下去,她收拾起了悲伤,带着母亲的遗愿,全力备考,最终顺利考入了哈尔滨师范大学。也是从母亲去世那天起,在丽莉的皮夹里就收藏了一张母亲在世时照的全家福,现在照片已经有些泛黄了,但是依旧平平整整,在照片的背面有一行模糊的小字,上面写着:“我和爸爸相依为命”。

    在读大学期间,丽莉担心爸爸的生活,于是给爸爸打电话的次数多了,跟爸爸聊天的时间也变长了,她最关心的是爸爸的身体,叮嘱他要按时吃饭、注意健康,还时不时地讲讲自己在学校的趣事,逗爸爸开心。放寒暑假的时候,丽莉回到家会包揽所有家务活,不让爸爸动一下手,有时候赶上张爱东需要下乡,丽莉还会给爸爸准备好干净的衣物带着。

    大三那年,丽莉利用课余时间找了份家教,希望能赚点零用钱。她早出晚归,有时候困得坐在公交车里都能睡着,但是她没有放弃。到爸爸张爱东生日那天,丽莉用做家教的钱给爸爸买了一块手表,她对爸爸说:“希望每一分每一秒,我都陪伴着您。”

    大学毕业,丽莉放弃了去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回到佳木斯工作,回到父亲身边,尽作为女儿的孝心。刚参加工作那年,丽莉每月的工资并不多,但她在领到工资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父亲张爱东买了一双鞋、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她说:“爸,以后我养你,不用你给我钱了。”

    对于姥姥,丽莉既扮演着孙女的角色,又扮演着女儿的角色,她跟姥姥说:“今后妈妈没有来得及尽的孝,我替她尽。”这份承诺丽莉这么多年一直履行得很好。一有空丽莉就到姥姥家报到,替姥姥收拾屋子、擦地板、做饭,坐在沙发上给姥姥讲各种笑话逗她开心。给姥姥买生活用品,逢年过节给姥姥买礼物,这些都成为丽莉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丽莉结婚之前,特意到商店里找了好长时间,给姥姥挑了一枚金戒指。回来后丽莉亲自给姥姥戴上,说:“姥姥,我就要结婚了,谢谢您生了我妈妈,没有您就没有我妈妈,没有我妈妈就没有我,现在妈妈不在了,我替妈妈给您尽孝。”从那以后,姥姥就一直戴着那枚戒指,从来不舍得摘下。

    母亲的离世,让丽莉更加懂得珍惜幸福,珍惜跟爸爸在一起的时光。2008年10月2日,丽莉在日志中写道:

    “吃过晚饭后和爸爸一起散步,看着夕阳一点一点沉淀自己用心积攒的绚丽,慢慢地消逝于我们的视线。喜欢和爸爸在日光西下的时间漫步街头,即使两个人默默不语,在我看来却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

    这种带着缺憾的幸福,没有让丽莉淡忘深爱自己的母亲,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深深地印在自己的心里。

    “试想,如若妈妈还在,红日背景下的三口之家该是一幅怎样的人间美景?曾经很讨厌父母口中的柴米油盐,讨厌琐碎乏味的日常生活,讨厌每日的平淡无奇,更讨厌父母之间不时的争吵。可是不知何时,我所讨厌的曾经,却在我的年龄中得以升迁,并随之转化为我如今视若珍宝的幸福。”

    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1999年,15岁的张丽莉从佳木斯市第三中学毕业,在填报志愿时,丽莉认真地把依兰师范学校填在了第一志愿的报考栏里。在依兰师范学校期间,丽莉作为班级的文艺骨干,一直是班级和学校的活跃分子,唱歌、跳舞、组织活动,丽莉样样都做得出类拔萃,同时,她的热情和认真也给同学和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1年,学校要组织大型运动会,比赛期间要有舞蹈等节目助兴。当时的班主任周艳秋把这个任务交给任班级文艺委员的丽莉。丽莉接到任务后,开始找音乐、设计舞蹈动作、协调排练场地,并在班级组织了十几个男同学和几个女同学开始排练。每天她要带着同学们趁着中午放学或者晚上吃饭的时间抓紧排练,有时候排练得很晚丽莉就顾不上吃饭。不整齐要再来一遍,忘记动作要再来一遍,没跟上音乐要再来一遍,即使是都过关了,丽莉说要不咱们再巩固一下。为这,这些男同学不干了,他们找到周老师,跟老师说,这只是个助兴表演,不涉及奖项问题,不用这么认真。

    当时,周老师听到大家的反映,觉得也有些道理,就跟丽莉说:“丽莉,咱们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这么认真,有个气氛就行。”丽莉听到周老师的话,半天没有吱声,不一会儿眼圈竟然红了。看到丽莉这样,周老师心疼了,不住地劝她。等丽莉慢慢平静了,她跟周老师说了一句话,让周老师至今没有忘记,她说:“老师,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结果,在运动会期间,丽莉组织排练的舞蹈很受欢迎,一到比赛间隙就出来表演,运动会的气氛被带动得非常好,为此,丽莉所在的班级还获得了运动会期间的精神文明奖。

    除了参加唱歌跳舞这样的文娱活动,丽莉还很爱好文学,班级里订阅的《青年文摘》等刊物,其他同学很少看,而丽莉却总是爱不释手,一遍一遍地翻阅,一字一句地摘录。因此丽莉也写得一手好文章。

    学校为鼓励同学们的写作热情,要求每个班级一周定量上交一些好的作品,写得不错的,可以刊登在学校的校报上,或者在间操时间的广播里播放,被选中的班级会得到学校的相应加分。对于写稿子丽莉更是格外认真,每个字都要精雕细琢,力求高质量地完成,因此,她的稿子百分之八九十都会被选中。有时,班级的稿子总是不能中选,组织写稿的宣传委员就得求丽莉写篇稿子交上去。

    丽莉性格热情、爽朗,在她周围总是有很多朋友和“哥们”。刚入学的时候,同学们要听英语听力磁带,但是,孟凡森没有录音机,于是他问丽莉能不能借他。当时孟凡森和丽莉还不熟悉,丽莉坐在第三桌,而孟凡森坐在最后一桌,但是丽莉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几天后,丽莉拿回录音机,发现里面放的竟然是歌曲的磁带,于是,她找到孟凡森,跟他说:“我借给你是让你听英语学习的,你怎么能听歌呢?”孟凡森也自知理亏,笑呵呵地说:“我错了,我错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丽莉和孟凡森成为了“好哥们”。

    丽莉在同学中人缘很好,一方面是因为她有着男孩般爽朗的性格,爱唱爱跳,是班级的开心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有着女孩子的细腻,懂得关心身边的同学。

    当时班级有两个男同学抽烟被学校抓住了,按照学校的规定,要缴纳500元的安全防火抵押金,如果以后不再犯了,毕业之后就还给学生,但是一旦再抓到,这钱就拿不回来了。被罚了500块钱,这两个男同学当月的生活费就没有了。为了维持生活,这两个同学不敢花钱去食堂吃饭,就让班级同学从食堂带两个馒头回来,再找班级谁没有吃完的方便面调料,用水冲一下,就着馒头吃。丽莉知道了这件事,就跟另外一位女同学李洪艳商量,一起买了一箱方便面给这两个同学送去了。要知道1999年的时候,一箱方便面的钱对于丽莉这样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说还真不是一笔小数目。

    后来,丽莉专升本考到了哈尔滨师范大学,接着又参加工作。虽然从依兰师范学校毕业很多年了,但丽莉还会经常给周老师打个电话、发个短信,跟老师聊一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况,问问老师身体怎么样,叮嘱她要注意休息,什么也没有身体健康重要。

    “11号的早晨,我听新闻里说为救学生双腿截肢的那个老师叫张丽莉,当时心就咯噔一下,等看到照片就确认是我的学生,但我仍不愿意相信。我立即给丽莉父亲的朋友打电话询问,得到确切答案后,我傻了,心里特别难过。”回忆起刚知道丽莉出事时的情景,周艳秋老师的声音有些颤抖。

    “丽莉出事后,有很多人说我是英雄的老师,说我应该感到荣耀,但是我一点都不感到荣耀。我想了很长时间,应该用什么词来形容我对丽莉的感受,后来,我觉得这个词应该是——‘痛惜’,丽莉长得漂亮,笑起来一脸的阳光,眼睛大大的,非常突出的是一双修长的腿,在我们班女生中个子算非常高的。每每提到丽莉的这种残缺,想到丽莉的腿没有了,我内心的感受不是我是英雄的老师,一瞬间都没有。听别人说为丽莉感到骄傲,我不这样想,我对她是敬重。我常常问自己,如果换成是我,我能不能做到。”

    三、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2004年,张丽莉顶着母亲离世的巨大悲痛,化悲痛为力量,刻苦学习,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大庆师范学院(与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办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03级的本科专业。刚一入学,她就很快融入到同学们当中。

    苏永华是丽莉的同班同学,丽莉给她的第一印象是特别开朗。“刚入学时,她来得比较晚,父亲送她来的,刚一进门她就主动笑着跟我们打招呼,一会儿就很熟悉了。我跟她一起去领被子和行李,一路上我们聊得特别好,她给我的感觉是很容易接近,而且心思很细腻。”

    在生活中,丽莉从不吝惜她的笑容和善良,她热情地跟同学们聊天,谈学习、谈理想、谈有意思的事,很快,丽莉就成了同学们的“开心果”,她总是能感染周围的人。有时候丽莉看到谁不开心了,或者心情不好,就主动找她聊天,逗她开心,帮她想办法;班级里有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她总是把自己喜欢的衣服拿给她穿,还经常买一些吃的给她,生活中也会格外地关心她。

    在大学期间,丽莉是学校心理健康协会的会员,在学校中有同学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或者不开心的事情,丽莉就用学到的心理方面的知识帮助这些同学排解困扰。她会亲切地叫女同学们为“亲爱的”,刚开始还有人觉得有些不习惯,但是后来大家都了解,这样一位热情、温暖的女孩,是真心地这样称呼身边的人。

    在大学期间,丽莉的学习成绩特别好。她学习的30多门课程,成绩在90分以上的就占了18门。文学院院长邓福舜找出了当年丽莉的两份试卷。古代汉语试卷得了96分。在唐宋诗词鉴赏课的试卷中,张丽莉的文章《横槊气概,英雄本色——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得了98分。这样的成绩在文学院的课上是很难得到的。这样出色的成绩,丽莉不是靠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而是靠平常一点一滴的积累。大学的课余时间很丰富,但是丽莉没有浪费,除了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她定期看一些文学经典著作,加深自己的知识涵养,还涉猎了教育、心理等多方面的书籍。没事她就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上自习,晚上回来,她的书桌上的台灯也要亮到很晚。

    丽莉平时很要强,做任何事都不服输,别人能做到的,她也要做到。吴海波是丽莉的同学,他说:“我记得体育课上,老师让两个人搭档对垫排球,我们是搭档,我们的最高目标是100个。我们天天练习,到最后考试的时候,第一次我们失利了,差几个没有达到目标,丽莉很不服输,又一直不停地练,直到最后成功地达标,而且成绩非常不错,连老师都夸她打得好。”

    贺敬华是丽莉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她还清晰地记得当年丽莉毕业时的一个小插曲:

    “记得当年我指导她的毕业论文,内容没有问题,都修改好了,可是格式上有问题,还不是大问题,就是每段文字的开头都不是空两个格,我给她指明让她修改。她改好后打印出来交给我,我一看还是里出外进,我就有点生气,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都不能解决?我就再指给她看。我以为,她会像其他同学一样,会说拿回去再改,可没想到,她一看就哭了,说:

    ‘我在自己的电脑上都已经改好了,怎么一打印出来又都是错误的?’

    看到她哭,我很意外,因为还没有同学因为毕业论文格式这个简单问题而哭过。我一下子就知道,她是在很认真地对待这些小问题,并没有因为这个问题不重要而忽视。我心中对她一下子充满了怜爱,抚摸着她的头安慰她:

    ‘别急,这种情况是会有的,而且我也因为论文的问题急哭过!’

    后来她很快就把论文改好交上来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之所以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这个细节。因为到现在,也再没有遇到一个因为毕业论文格式而急哭的同学。”

    第三节用大爱,为世人上课

    丽莉已经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她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佳话。上学期间,她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坚强和乐观;在工作岗位上,她告诉大家怎么去爱学生,爱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她教大家怎么做好妻子、好女儿;现在,她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人们,什么是坚强,什么是人间大爱。

    全中国几亿人都在关注着丽莉,到处都在传颂着她救人的英勇故事,她的大爱与坚强让人们为之赞叹,为何在关键时刻她能做出这样的反应?救人瞬间她会想些什么吗?为什么知道腿没有后还能坚强地微笑?她以后能否勇敢地面对人生?这是很多人的疑问,更是很多心理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那一瞬间,她来不及思考”

    丽莉在车撞过来的瞬间,用自己的身体救了面临危险的学生,在生死瞬间,她选择救学生。在这样危急的状况下,人的大脑会产生危险信号,它要求人进行自我保护,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会调动身体对危险的来源发起攻击或是掉头逃跑,这种“战或逃”的反应模式很多人都很熟悉。

    “一般情况下,这是有个过程的,不是危险情况一出现,人就会攻击或逃跑的。这个危险事件我们称做压力源,人的反应称做压力反应,从压力源到压力反应这一个过程中,人是有心理活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心理系教授蔡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这个过程中,人会不会紧张,会想些什么,生理和心理会发生哪些变化,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评价。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其中涉及两个评价,一个是初级评价,一个是次级评价。初级评价就是说,事件发生时,人要先看看这个情境跟我有没有关系,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不是好事,它的应激性是怎么样的,对我来说有没有损失或者伤害。然后才是第二个评价,也就是次级评价,看我有没有能力和资源去应对这件事,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这些想法会决定我们之后所采取的行动,所以这个认知评价在人的应激反应里面还是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心理学中,这种突然发生、会给人造成强烈的情绪反应的事件,我们称之为应激事件,或者压力事件。那么,如果按照蔡教授所说,丽莉在车撞向学生和自己施救的瞬间,她要思考这么多吗?

    “张丽莉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做出这样的反应,她来不及思考。”蔡教授肯定地说,“这是张丽莉老师的本能反应。”

    二、本能的背后

    丽莉的救人行为,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她的本能,就像“最美妈妈”,她拼命接住了从楼上掉下来的孩子,这是作为母亲的本能。而张丽莉救学生,就是老师的保护学生的本能。张丽莉的救人行为,也让很多人开始思考。

    在佳木斯市职教学院405心理咨询中心,20多位成年人正在探讨着有关张丽莉的话题,话题的主人公曾经是他们最为亲密的人,而那“痛彻心扉”的自我反思与剖析更让室内的气氛都凝固了。

    “丽莉的这种行为你们都意外吗?”丽莉曾经的班主任周艳秋老师,面对自己的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她的眼睛环顾着四周,这些曾经同在屋檐下奋斗,而如今又多在教育领域工作的弟子们,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同窗,那个曾经美丽动人、双眸明亮的丽莉呢?

    有种痛苦叫不忍回首,有种思念叫望眼欲穿。这些一同走过16至21岁青春年华的“好哥们”,头脑中永远都是那个爱说、爱笑、爱玩、爱学的朋友,无论如何都不愿相信报纸上、广播里、荧屏中、网络上那个不断出现的女子就是“她”。

    但是,大家却又忘不掉赶到哈医大一院时隔着重症监护室的玻璃看到的场景。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伴随一闪一闪的仪器缓慢呼吸的人,不正是从前电话中俏皮地跟老师聊天“老周,最近怎么样”,称呼哥们儿“阿三,工作找得怎样啦”的丽莉吗?看着病床上的丽莉,他们注意到双腿位置的空空荡荡,泪水顺着眼角流过两腮,滑落在地上。

    当大家再次谈论起丽莉的勇敢时,刺痛心灵的一幕还是不断地浮现出来,大家都陷入了沉默。

    “我对丽莉的表现一点都不惊讶,也不吃惊。”如今从事心理辅导的周老师打破了僵局,“我是老师,你们很多人也是老师,我们能够体会教师角色的神圣,一旦决定承担起重任,就必然会有角色对教师的规范和要求,那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周老师的话让很多同学都冷静了下来,现在研究和探讨丽莉的行为是最为重要的。孟凡森挺了挺腰板,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话。

    “以丽莉的性格,她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理解好、阐释好这个角色,她在工作中的对象就是学生,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互动,她要想很好地完成工作,唯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爱她的所有学生,跟学生形成良性的互动。所以她才能爱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那不是一种本能,确切地说应该是职业的本能。”

    职业规范她、约束她,所以在她的世界里都是爱。周老师对丽莉救人动机的分析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所以在这种情感底色的大背景下,当学生面对危险的时候,她的头脑中的第一反应是学生的安全比我更重要。”丽莉的同窗补充着周老师的观点,“这些从情感上都解释得通,没有虚假的成分。”

    20多人在一起还原一位曾经一起走过少年时代的同学,回忆那些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有些人不由自主地哭红了眼睛。

    这时周老师提出了一个设想:“这种事情放在丽莉身上她做到了,假如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样?”这个设想将每一位在场者瞬间放到了事发现场,那段在电视上不断播放的事故视频中出现的人一下子变成了自己,而更难马上回答的是他们知道奋力付出后的“结局”。大家又陷入到新一轮的寂静之中。

    墙上的石英钟,“滴答、滴答”地走着,不紧不慢。

    几个男生看着对方的眼睛,但是很快又移开了。向前一步与原地不动或者退后一步,在此刻显得难以抉择。

    “王海娇,你是怎么想的?”周老师点了当年班长的名字。

    “周老师,我不能说我肯定不会这样做,那一刻可能容不得多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也许那一刻我们会做到,也许那时候我们被吓傻了。但是我觉得以丽莉这样的个性特点,她做得到我们并不奇怪。”

    “我觉得本能不仅仅是母爱,也有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对学生有着深厚情感的老师都会挺身而出,我想大多数老师都能做得到。”一个同学说着自己的观点。

    在大家各抒己见的时候,周老师也在拷问着自己的内心:“我会这样做吗?”那一刻的行为,显然是现在无法用理性思考能回答的。“我没法拷问自己得出一个真切的答案。”

    相信这也是很多人一直以来的疑问,为什么丽莉老师做到了,而同样身为老师,在汶川地震中第一个冲出教室的“范跑跑”没有做到?如果丽莉的救人只是人的本能,那么,为什么两岁的孩子小悦悦两次被车碾压,经过的18个路人,竟然都没有施以援手呢?也就是说,在面对突发事件或者压力事件的时候,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这个反应会根据个体状况而有差异,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得出这样的结果,就是相同的应激事件,不同人的压力反应结果和强度是不同的。所以个人的心理过程就很重要了。研究发现,这些不同的心理过程跟个人的成长史、生活经验,环境因素,特别是人格特征等相关联,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个人的认知评价,也就是他对这个事件是怎么评价的。我们常说这个人是怎么想问题的,它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蔡颖教授这样解答同一个压力事件出现个体差异的原因。

    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系刘爱书教授觉得:“张丽莉的行为也受到家庭及教育经历等成长经历的影响,她爷爷和父亲都是老师,这种耳濡目染对她的职业选择和师生交流都有影响。而且她大学期间就失去了母亲,也可能是因为她自己缺失这方面的爱,所以她在跟学生的交流中,会像母亲一样去对待学生。而且张老师是成年人,学生还小,她对孩子有保护意识。越是弱小的生命在你面前发生危险,你就越容易挺身而出。”

    丽莉老师对学生的爱,以及在危险时刻的挺身而出,并没有指望得到什么回报,她只是想要帮助学生,在心理学中,这个行为被称为利他行为。有很多理论解释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比如社会交换理论、进化心理学、本能论等,就像动物有保护幼子的本能一样,也就是亲缘保护。但是被救的学生并不是张丽莉老师的孩子,所以,说是本能还不太准确和全面。

    当母亲病逝,丽莉承受着巨大的悲痛,有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但是,丽莉却可以安慰父亲和亲人,可以继续学习准备考试,这不是因为她不难受,只是她想给亲人支持和慰藉。也就是说,对于自己的情绪,丽莉是了解并且能够控制的。

    “丽莉是1984年出生的,比班里的孩子也大不了多少,所以有些孩子不听她的话。”佳木斯十九中副校长靳艳萍回忆起丽莉刚接手班级工作的场景。

    “就像他们班的班长张佳岩,开始很顽皮,把丽莉气哭过好几次。丽莉哭的时候挺伤心,她的同事都看到过她回教研组办公室哭。但是学生也来承认错误,也把她请回去。后来丽莉不是排斥这个孩子,而是让她当了班长,还经常跟她聊天,渐渐地,她们的关系近了,可以无话不聊。丽莉还帮助张佳岩消除各种不良情绪,她们在一起走还会手挽着手,像姐妹一样。所以说丽莉不仅有能力合理处理自己的情绪,还善于用情绪去影响和带动其他人。”

    丽莉的优秀和近乎“完美”,并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凡事坚持不懈,不断激励自己的结果。在学校,她说“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她写的文章多数都会被学校选用,因为她会一遍一遍地修改,直到自己满意;刚到工作岗位上,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她能在一周内把学生的情况全部了解清楚,让所有家长心服口服;学校举行艺术节,她主动报名做主持人;青年教师赛课,她常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她会在微博中撒娇地写道:“今天练车,遭到来自老公的一顿爆批!不亚于昨天!哼!我忍了!等我出师!”这都是丽莉的不服输精神,她懂得在任何时候激励自己。

    除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经常激励自己,丽莉总是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在家里,她与丈夫李梓烨非常恩爱,结婚两年多,从没有吵过架,与婆婆相处得像一对亲母女,让继母经常夸丽莉是懂事的孩子;在学校,她能与学生相处得像兄弟姐妹,她叫学生为“孩子们”“崽子们”,学生们则亲切地叫她“丽莉姐”,在同事中丽莉总是扮演着“开心果”的角色,跟她们一起逛街,一起谈生活、谈工作。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并存的,我们说人生是苦乐为伴的,但是丽莉能去捕捉、发现美好,她会去珍惜、体验这种积极情绪。我们常说这个人有积极思维,就像是乐观,对未来有一个积极的期待,所以她这种乐观,是她的人格特质。所以她付出这么多,更多的仅是精神上的回报,但她却有幸福感、满足感,这是她的积极情绪在起作用。”

    “张丽莉在那一刻的舍己救人,是有人生经验基础的,就是她的助人为乐的习惯。”蔡教授说。

    就像前文提到的丽莉带着学生去看望一个生病同学的事情,大雪天,路特别滑,一辆自行车因为停不下来,眼看就要撞到一个学生,这时丽莉一把拉过了学生,自己则摔倒在地,裤子也被划破了。还有,她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100元资助贫困学生,长此以往,从未间断。就像上学时,用自己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为同学买一箱方便面,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等等。这些都是丽莉人生中助人行为和经验的积累,是流淌在她血液中的重要的人格力量。

    当一个人长期保持一种助人的习惯,即使是在危机时刻,也能把这个习惯保持下去。“当一个人的行为具有稳定性的时候,就变成了偏人格的东西。就像之前说的认知评价,当你第一次救人,可能会想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但是这个行为长期坚持下来,就变成了一种习惯,在危机时刻不用思考就会这么做,因为之前已经思考过了。”蔡教授说道。

    三、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伸出援手

    在讨论中,蔡教授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心理学的经典案例:

    “1964年3月13日凌晨3点,纽约,酒吧经理基蒂·基诺维斯在即将到达寓所时,遭到持刀暴徒的侵犯,她惊恐地尖叫并恳求帮助——‘我的天啊!他刺伤了我!来人哪!请帮帮我!请帮帮我!’声音回荡在宁静的夜中,显得分外刺耳。她的38户邻居,很多人走到窗户边观望了片刻,据说还有一对夫妇站在凳子上观看。直到歹徒离开,才有人打电话报警,但基诺维斯却因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而很快死去。”

    同样是危急状况,为什么有的人选择施救,而有些人无动于衷呢?看来,在危急状况下,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丽莉一样做出利他的行为。那么什么情况下不容易出现利他行为呢?蔡教授给出了四个心理学解释。

    首先,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比较理论):社会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时更加小心地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就像蔡教授说的:“有的人可能会担心,这个情况没有那么危急,如果我去救了,会不会被笑话,被别人感觉傻傻的。”

    其次,社会影响结果(从众心理):一个人不仅会以他人的看法来评估某一情境,而且在行为举止方面也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动。这种情况在特殊情况下更为突出。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即使意识到有责任上前帮助,但若别人没有行动的话,个体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

    第三,多数人忽略:他人的在场和出现影响了个体对整体情境的认知、判断和解释,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对自己陌生的情况进行判断。人们既缺乏对行为措施的心理准备,也缺乏对行为的信息资料。因此每个人都试图观察在场每个人的行为资料以澄清事情的真相和自己的模糊认识,从他人的行为和动作中寻找自己行为的线索和依据。

    第四,责任扩散:在紧急情况下,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不去救助受难者的(社会)代价会减少。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感、羞耻感会减少,因为责任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个体责任会相对减少。我们说,为了对处于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是,当有许多人在场时,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帮助人的责任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这样每一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互相推诿的情况。

    蔡教授认为,除了旁观者效应外,还有其他原因导致一些人产生不救人行为。“小悦悦事件中,除了旁观者效应外,还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比如时间原因,还有社会文化、社会风气的原因。大家可能担心救助会给自己的利益带来侵害。”

    蔡教授所说的社会风气,的确是大家比较关心的社会问题。2011年1月2日,一位叫斜晖的网易网友,发表了一篇名为《救人反被诬陷案例集》的文章,共总结出28个好心人救人,却被当做肇事者诬陷的案例。这些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长期累积的结果。这些难以理解的现象的出现,让很多人在做好事之前,要经过“一番思考”,衡量一下利弊。

    在5月8日晚上,当车撞向学生的那一刻,有很多人在现场,张丽莉也可以选择做一个旁观者,她也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也自然会受到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为什么她没有选择“冷漠”?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她的心中充满了爱,这份爱太强大,太强烈,没有给不良情绪任何机会,她用自己最直接的反应伸手救出孩子。

    “在利他行为研究中,除了旁观者效应外,还有示范效应。就像看到有人跳下河去救落水儿童,一般周围会有很多人来帮忙,这就是示范效应。像丽莉老师的救人行为,对社会来说,能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能起到榜样的力量,也会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的风气。”蔡教授说。

    四、伤痛过后,她以微笑示人

    丽莉在医院里的消息一条接着一条,一时间所有媒体的焦点都转向了她的病情。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上都是丽莉的照片,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些照片中的丽莉始终带着她的阳光般的笑容,一如她健康时的样子。得知失去双腿,从此将不再完整,这样大的打击,纵使再坚强的人也没办法一下子接受,丽莉可能会经历哪些心理过程和情绪反应,才让这般美丽的笑容再现?

    心理学家研究,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人的反应可以被称为非正常状态下的正常反应,它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因为这个刺激太强烈了,当情绪不能接受的时候,人首先是启动防御机制,先保护自己,所以人在得知自己受到重大创伤的时候会震惊、否认,觉得这件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像汶川地震的时候,人的情绪反应都是这样。”蔡教授试着分析张丽莉在得知自己失去双腿后的情绪反应状况。

    “第二个阶段,就是在得知丧失了亲人或者丧失了身体的一部分的时候,人的一些情绪就会表露出来了,悲伤和愤怒是很明显的情绪反应,愤怒为什么这么不公平,等等。”

    说到愤怒,张丽莉是有这个权利的,肇事司机的错误,为她带来了一生的痛苦。她是应该愤怒的。但是,在记者问她想对肇事司机说什么的时候,丽莉答道:“肇事人已受到良心的谴责,别再说了。”

    “对任何人来说,由于我的工作的疏忽给别人带来那么大的伤害,这会让人一辈子都很难过、有负罪感,她会总责备自己操作不当。对于司机来讲她是一个错误操作,反映到工作上就是她不够认真负责,她心里一定会非常难过,以后她无论做什么都会很认真地去做。”听到丽莉对肇事司机的态度,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刘爱书说道。

    对于丽莉为什么能有这样大的宽容心,蔡颖教授说:“丽莉有很好的共情的能力,就是她能理解和换位思考,那么她也有原谅的能力。丽莉在刚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会有愤怒,这是正常人的反应,要不然她就不是正常人了,但是后面她会原谅,这个就跟她的内在认知有很大关系,这是她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不是每个人都有原谅和宽恕的能力的。我看丽莉还是一个很懂得感恩的人,总说自己是幸福的小孩,感恩和原谅在心理学中都是很积极的情绪。”

    “震惊和愤怒后,就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是接受已经丧失的事实,然后对已经丧失的亲人或者身体的某一部分进行哀悼,只有进行了正常的哀悼后,才能接受新的生活。”蔡教授接着说。

    丽莉在知道自己双腿丧失的情况后,心理学教授分析可能会经历这样三个阶段的漫长过程,这三个阶段的情绪反应都并不轻松,但是丽莉为什么可以笑着应对呢,这是她真实的情绪反应吗?

    “丽莉平时的行为,包括关爱别人和她的积极乐观,跟她救人的行为,以及在医院中能笑对周围人,是高度一致的。如果不能完全吻合,那有可能不是真实的情绪和心理,但是她前后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不会是为了作秀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才笑对大家的。”刘爱书教授对丽莉的笑容是否是真实的情绪反应,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刘教授接着说:“像丽莉到现在一直还是有微笑的,从我内心来讲我非常佩服她。这微笑是假装不出来的。她说她不后悔救学生,这话我特别相信,她之所以能做出这种行为,是因为她的内心充满了爱,深沉的、无私的爱。她的话发自内心,并不是面对媒体强装出来的。因为在巨大的创伤下,人的心理和身体是没有能量来回应外界的关注的。”

    蔡颖教授对丽莉的笑容和坚强也有自己的理解:“丽莉已经知道自己没有腿的事实了,她的生理和心理都遭受很大的痛楚,这时她还能微笑别人觉得无法理解。我理解这个时候她的笑容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她以笑示人,她是让别人看到她的微笑。她对护士微笑,那么护士就会觉得她的状态挺好,说明自己照顾得还不错。这说明丽莉是一个有很好的共情能力的人,她是想告诉周围的人:‘我很好,不用担心。’所以,如果周围的人感觉是温暖的,那她的笑容就是真诚的。这个笑容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她是一个积极的人,她在特别努力地去体验积极的情绪,然后乐观地思考,积极地思考。她的阳光般的笑脸,在表明自己的一个姿态,就是她将积极地去面对这个困难,让大家看到她内在有这个力量和这个决心,她不会放弃,没有腿没有关系,生命还在。我认为,这是她以笑示人的原因,所以,她的这个笑容是她真实情绪的反映。”

    五、有了坚强,以后的路才好走

    丽莉的病情牵动着很多人的心,大家祈祷丽莉能够尽快恢复健康,但是,当她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时,她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状况吗?

    丽莉在身体和心理上都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很有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它是一种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的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的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很多临床症状,甚至存在自杀的危险。所以有很多人担心,如果丽莉回到平淡的生活中,没有了关注的目光,没有了鲜花和掌声的时候,她还能不能面对这些潜在的困难。

    蔡颖教授则表示对此事不担心。“她不是因为鲜花或者光环才去救人,否则不会是以这种方式,要不是这件事出现,也许一辈子别人都不知道呢!她是很单纯地帮助别人,她通过付出而获得价值感,这是很难能可贵的。所以这些外在的东西淡去,我倒是不担心,她关注的是她的家人,还有就是她的职业,因为这是她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得知自己没有双腿的情况下,丽莉还能笑对所有人,平时跟护士聊天,安慰家人不要太伤心,跟所有关心自己的人报平安,这说明她的内心是足够强大的,强大到让人们心生崇敬之情。因为选择救学生她无悔,所以在以后前行的路上才会无畏。7月1日,丽莉入党当天,她开心极了,没有我们担心的情绪低落甚至失控,我们看到的是她对生活、对党、对学生仍然充满浓浓的爱,这回我们放心了,因为有这份爱,丽莉以后的路就不会那么艰难。”

    六、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在丽莉出事后,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了她充分的关注,这是对于英雄的尊敬,更是对张丽莉大爱的回馈。接下来,她将面临着出院、康复和回归正常生活的状态,而我们还能为英雄做些什么呢?

    丽莉出院后,跟她常在一起的就是她的家人,尤其是她的丈夫,他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丽莉出事后,丈夫李梓烨一直沉默寡言,很少见到笑容,只有看到丽莉了,才能见到他温柔的微笑。

    “其实他的丈夫也需要心理辅导。”蔡颖教授说道,“这也是一个灾难性的事件,她的家人也需要心理辅导。就像我们要做危机干预的时候,在危机场的人都要做心理辅导。丽莉的家人也是很震惊的,他们也需要知道,丽莉在康复期和以后的生活中,会出现哪些生理、心理的变化。比如家人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失去双腿的丽莉,可能会刻意地表现出特别的关照。丽莉跟她家人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应该定期为丽莉做心理治疗和辅导,直到她能稳定地面对她的生活,让她有一个渠道去处理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果可能,要让她回到她热爱的讲台,让她找到人生的价值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以后的生活中,除了家人要格外注重与丽莉的沟通外,社会仍需不断地关注她,帮助她。对于媒体是否要继续关注的问题,蔡教授觉得,应该恰当,尽量不要给丽莉造成心理压力。

    丽莉用生命和大爱为世人上了重要的一课,面临险境,我们不能选择冷漠,面对伤痛,更要坚强地面对。现在,我们能做的除了给予她物质上的保障和精神上的支持外,在心理上更要小心地呵护这位美丽的英雄,让她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不孤单、不害怕,勇敢地面对生活。

    第四节一位英雄,一座灯塔

    在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丽莉带领的班级的墙上挂着这样的班训:

    我是一个坚守良知的人,我将无愧于父母和教师的深思;

    我是一个骨气如钢的人,我将不甘平庸,用百倍努力改变人生;

    我是一个潜力无限的人,我将矢志不渝,力争做最好的自己;

    我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我将不怕苦累,用坚韧的毅力不断攀登;

    我是一个惜时如金的人,我将分秒必争,勤奋学习,力求高效;

    我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我将乐于助人,做一个温暖他人的自己。

    这则班训挂在班级,是让学生们把它作为自己学习、做人的准则和目标。这岂止是作为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更是所有人应该追求的高度。但是,丽莉无论是在自己日常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危急时刻的救人瞬间,都是这则班训的完美诠释者。她的最美与大爱,不是那一瞬间的冲动,而是为师者那份深沉的爱,在生死瞬间做出的本能的选择。

    一、“学生的生命跟我自己孩子的生命一样重要”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将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需求是从基本需求到最高需求依次上升的。

    安全是人类基本的需求,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在车撞向学生的那一刻,丽莉可以本能地躲开,但是她却奋不顾身地一推一拽,挽救了两个学生的生命,更挽救了两个家庭的幸福。

    2012年7月1日,张丽莉首次接受媒体采访,坐在轮椅上,她依然坚强而美丽地微笑着。回忆起5月8日失去双腿的夜晚,她的眼里没有闪烁,没有躲避,更没有泪光,而是一种平静和坚定。

    “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张丽莉坚定地说,“这只是一名教师对自己学生做出的最本能的反应。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德高为师。这个德中就有对学生的大爱。”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王爱丽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张丽莉把大美和大爱都奉献给了教育。周国平先生认为,教育应‘远离功利和实用,贯彻人文精神’。他曾把教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命教育,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第二类是智力教育,培养活泼、智慧的头脑,实现头脑的价值;第三类是灵魂教育,培养丰富、高贵的灵魂,实现灵魂的价值。他认为人对美和爱的需要,对意义的需要,这些都不能用头脑来解释,只能是来自心灵。张丽莉将大爱与大美奉献给教育事业不仅体现在‘不甘平庸,始终不渝,力争做最好的自己’这种爱岗敬业、勤奋向上、追求卓越的崇高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上,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用行动完美地诠释了作为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真正内涵。正所谓‘行为的感召远胜于言语的说教’,她用全身心的付出告诉世人,教育不仅是培养活泼、智慧的头脑,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和丰富、高贵的灵魂。”

    在接受采访时,丽莉坚定地说道:“也许在大家看来,一瞬间做出的决定是不是有一些冲动,但我真的没有后悔过。在我看来,学生的生命跟我自己孩子的生命一样重要。”

    “在我得知自己被截肢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我可能要离开我热爱的讲台了,离开我爱的孩子们了。但是经过医疗专家的一系列帮助后,又告诉我能通过义肢重建达成我这个愿望,所以我觉得我是非常幸运的。”丽莉对学生要有多么深沉的爱,才能有如今的豁达。

    “张丽莉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心中没有大爱的人,是没有资格从事人民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王爱丽所长说道,“爱能够投入全心全意,美的境界才会登峰造极。这种大爱与大美体现在时时不忘给学生以赞美和鼓励,让学生在‘快乐教育’中去拥有阳光心态和自信人生;体现在没有分别心,给学生以同等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永不放弃中相信自己是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生命存在;体现在给学生以母爱般的温情,让自己真正走入学生心里,成为学生眼中‘善解人意’的良师益友。”

    一个国家要想树立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就要把核心价值观普及、内化到每一个公民,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属于某一个职业的,所以,这个职业群体的职业伦理和价值取向,就是国家和公民价值观连接、贯通的桥梁和纽带。丽莉的义举是她对教师行业的热爱,是她在自己岗位上的职业坚守,这种职业道德伦理是她具备的,也是我们呼唤的。

    二、点亮道德灯塔,重塑社会尊严

    有阳光的地方,必然会有阴暗相随。当社会开始大声地呼唤美德,当人们开始感慨道德滑坡,当我们开始痛恨冷漠,张丽莉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更让我们相信人间有真善美的存在。她的壮举,为社会点亮了道德的灯塔,树立了道德的标杆,更塑造了整个社会的尊严。

    地震发生时,他丢下学生,第一个冲出教室,他就是“范跑跑”,一个振振有辞地说这是人的正常求生欲望的“人民教师”;

    当救人会让好人变成被告,反遭诬陷,一个又一个“彭宇案”,让多少想伸出去的援手停在半空;

    当驾车撞倒人,因担心遭讹诈而用刀无数次地刺向受害者,他就是药家鑫,一个被“有关专家”判定为是用弹钢琴的指法杀人的人;

    当两岁的小悦悦两次被车碾压,生命垂危,18位路人经过其身旁,竟冷漠地走过,最后竟是一位拾荒的老婆婆将孩子救起。

    尤其是“小悦悦事件”,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轰动,在国外媒体中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当道德滑坡变成了人们共同的担忧,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若不是在危机时刻,我们很少会停下脚步,寻找身边的真爱故事,欣赏人间的感人风景。这世界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若不是这次事故,有多少人能知道丽莉是那样一个温暖的人。上学时,同学心情不好,她就耐心地为他们疏导;同学经济遇到困难,她就把自己的伙食费拿出来帮他们渡过难关;生活中,她不仅孝顺自己的父母,更爱丈夫的家人;工作中,她照顾那些刚刚走入工作岗位的新人;把班级的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甚至跟他们兄弟姐妹相称。这样一位温暖而明媚的女子,能在危险的瞬间做出这样的抉择,让多少人为之呐喊和赞叹。

    “用我一个人的幸福换四个家庭的幸福,我不后悔。”这是丽莉在得知自己失去双腿后的反应。“孩子是个很大的概念,我叫我的学生从来都叫‘我的孩子’。我可以把我对自己孩子的爱延伸到对学生的爱。”

    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次次遭受挑战和威胁的时候,丽莉的救人行为让人们一下子看到了这世界的光亮,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就像饥渴的人突然见到了泉水,我们之所以被她感动,为她骄傲,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太需要这种爱的温暖和滋养,从为丽莉捐款、祈福的情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道德与伦理的呼唤。丽莉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全社会做出了最光辉的示范,为全社会树立了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

    因为看到光亮,所以不再害怕漆黑的夜晚;

    因为感到温暖,所以我们仍心存感激和希望。

    谢谢你,张丽莉!

    谢谢你,最美丽的女教师!

    三、社会呼唤更多“张丽莉”

    每个人都可以高谈勇敢,但并不是每个人在大难面前都能做到勇敢,丽莉的行为让社会涌动着一股暖流,她的壮举不是偶然,不是冲动,而是自身美德的外在表现。为了让社会中能有更多的丽莉式的人物出现,我们需要涵养这种美德。

    亚里士多德曾把德性分为两类:理智的和伦理的。理智德性大多数是由教导而生成、培养起来的,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熏陶出来的。事实上,无论哪种德性的涵养,都离不开国家和社会以及个人的积极作为。

    丽莉的家庭和学校都给了她很好的德性教育,让她成为一个处处温暖他人的人,成为一名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这种德性几乎让丽莉得到了所有人的赞赏和尊敬,说明她的德性教育是成功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就像丽莉的老师周艳秋说的那样,丽莉的成绩很好,但不是非常拔尖的学生。这也说明,一个人的智力和他的道德不一定是完全成正比的。

    “现在大多通过班级学生的成绩来考核一个老师是不是好老师,而注重老师的师德只是口头说说,却缺乏制度的保障,所以怎么衡量一个人的伦理道德呢?如果没有事情出现的话,根本没办法衡量。因为成绩或者其他的都是可量化的,唯有道德是不可量化的,没有发生事情的时候很难去量化它。”郑莉老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丽莉老师救人事件出现后,很多团体和组织纷纷展开深入讨论,怎样才能让社会中出现更多的“张丽莉”,这就涉及到民德涵养的问题。民德要求的是一个人反省内心的自我道德约束,只有更多的人能够以更好的公共德性来面对他人与社会,一种“好的生活”才能开始和持续。涵养民德,不仅仅是要关注有良好德性的人,更要让这种良好的德性有在社会上、在民众中生存、扎根的土壤。

    郑莉老师认为:“如果想要社会中出现更多张丽莉这样的人,就应该在制度上进行保障,而且让具备这种美德的人在社会中受到更多的尊重,获得应有的地位。”

    人民日报的一篇网评文章《佳木斯“最美女教师”能让你我铭记多久》在结尾处写道:

    “今天,当我们为‘最美女教师’在生与死之间的果敢抉择感动之时,还请不要忘记‘最美’的明天:一时的热血沸腾,不若冷静的学习与思考;一时的尽心照料,不若长久的耐心与呵护。铭记‘最美’,也就凝聚了那些来之不易的向善力量。”

    有多少英雄在见义勇为后被社会遗忘?像丽莉老师一样的英雄,已经为其义举付出了重大的代价,网络上有很多人呼吁,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要想让社会中出现更多的“张丽莉”,除了每个人注重德性的培养外,国家在制度上还要有必要的保障,除了在物质上为好人提供保障,在精神上更要给予关注和鼓励。而且还要加强对个人德性的考核,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不能只拿数字说话。

    张丽莉,一个如茉莉般美丽而明媚的女子,她的大爱在这个夏天传遍了大江南北。她时而欢乐,时而严肃,时而撒娇,时而体贴;她是妻子、是女儿,更是学生们的“丽莉妈妈”,无论哪一个都是真实的她,一个有血有肉,一个把爱融入到血液,融入到生活、工作中每一个细节的她,一个可以把舍生取义阐释得淋漓尽致的她,更是一个值得人们铭记、尊敬和学习的她。张丽莉,你是最美丽的人民教师,你是我们心中最美丽的茉莉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