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萧红的一百个细节-文坛登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1934年底1935年初开始,鲁迅给二萧的书信里就多了一些帮他们发表文章、收取稿费的内容,如1935年1月21日的信里他就说:“两篇稿子早收到,写得很好,白字错字也很少,我今天开始出外走走,想绍介到《文学》去,还有一篇,就拿到良友公司去试试罢。”1月29日的信中则补充:“所谓‘还有一篇’,是指萧兄的一篇,但后来方法变换了,先都交给《文学》,看他们要那一篇,然后再将退回的向别处设法。但至今尚无回信。吟太太的小说送检查处后,亦尚无回信,我看这是和原稿的不容易看相关的,因为用复写纸写,看起来较为费力,他们便搁下了。”信中“吟太太的小说”,指的就是萧红的《麦场》。

    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坛情况复杂,左右壁垒森严,左翼文学杂志尤其看重投稿人的政治立场,编辑一般不擅用新人的稿子,加上大杂志收到的投稿多,一般稿子也很难入编辑法眼,因此,“介绍制”算是文坛的“潜规则”。据张梅林说,二萧初到上海时写作很勤力,但作品完全没有出路。[174]有了鲁迅的推介,情况立刻就不同了,鲁迅一出手,就将他们的作品推荐到《文学》去了。萧军后来也说当时的文学青年如果能将作品发表到《文学》之类大杂志上,就会被称为“登龙门”,因为这不仅很不容易,而且一旦成功便能迅速成名,再到别的刊物投稿就“畅通无阻”了,当时还有人专门出版了一本名为《文坛登龙术》的书。[175]

    除了为二萧联系发表和出版作品,他们的朋友金人的译稿,鲁迅也一并代理了,1935年4月4日写给二萧的信中他就建议金人出版译文集,“这种滑稽短篇,只可以偶然投稿一两回,倘接续的投,却不大相宜。我看不如索性选译他四五十篇,十万字左右,出一本单行本。这种作品,大约审查时不会有问题,书店也乐于出版的,译文社恐怕就肯接受”。而他从未见过金人[176]。

    除了代为投稿,鲁迅还代他们收稿费单。最初二萧发表的作品,都是由鲁迅寄出的,稿费单也直接寄到了鲁迅手里,因此鲁迅给他们的信中,渐渐就有了“太白社寄来稿费单一张,印已代盖,请填上空白之处并签名,前去一取为要”“文学社寄来稿费单一张,今仍代印寄上”等语。逐渐增多的稿费单,是二萧一举跃入了文坛“龙门”的最好证明。

    《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先后出版,鲁迅又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四处推荐,分赠友人。如1935年8月17日他就写信告诉萧军《八月的乡村》他已经分了五本到外国去了,可能会被翻译。果然,苏联翻译了这本小说,先是放在《国际文学》上连载,然后出了单行本。《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遭当局封禁,发行困难,却得到了“左联”的大力支持。胡风回忆说那时他曾冒着被巡捕抓住的危险,十本二十本地从鲁迅那里拿了书,交给“左联”工人文艺小组代为推销,直接送到工人的手里。[177]这两本书能够出版发行,鲁迅背后的支持和运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1936年3月15日,张春桥化名“狄克”在《大晚报·火炬》上发表批评萧军和《八月的乡村》的文章《我们要执行自我批判》,说“田军不该早早地从东北回来”,《八月的乡村》“里面有些还不够真实”。又是鲁迅写了《三月的租界》进行反击,他在文章中说:“假如‘有人’说,高尔基不该早早不做码头脚夫,否则,他的作品当更好;吉须不该早早逃亡外国,如果坐在希忒拉的集中营里,他将来的报告文学当更有希望。倘使有谁去争论,那么,这人一定是低能儿。然而在三月的租界上,却还有说几句话的必要,因为我们还不到十分‘丰富了自己’,免于来做低能儿的幸福的时期。”[178]当时,“左联”内部正为“两个口号”论战不休,二萧虽不是“左联”正式成员,作为鲁迅的门生,他们却从未发表支持鲁迅的文章,被张春桥点名批评后也没有任何反应,这实在很不符合萧军的个性,所以很可能是鲁迅授意资历尚浅的他们专心创作,不必卷入混战。而后来发生的事也证明,当时如果没有鲁迅罩着,以萧军的冲动蛮横,是极有可能酿出祸端的,鲁迅去世后张春桥和马蜂等人再次写文章攻击萧军,萧军就是用拳头回应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