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品牌突围:兼论以人为本的城市品牌观-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孙嘉明:《全球化发展趋势》,《复旦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2]傅崇兰、陈光庭、董黎明:《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3、7页。

    [3]刘彦平:《城市营销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赵洪利:《城市品牌化经营与传统经营理念比较》,城市品牌网。

    [5]刘彦平:《城市营销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见李小明:《城市运营、城市经营与城市形象》,中国营销传播网,2004年2月12日。

    [7]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李乃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魏金声:《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由来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第1卷,9页。

    [10]资料来源: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

    [11]徐康宁:《文明与繁荣——中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208页。

    [12]连玉明:《2004中国城市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168页。

    [13]王启、汤波:《影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十大因素》,《城市开发》,2002年第3期,30~31页。

    [14]连玉明:《学习型城市》,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22页。

    [15]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53页。

    [16]赵洪利:《城市品牌与发展战略》,城市品牌网。

    [17]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12、219~222页。

    [18]转引自刘彦平:《城市营销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9]李芸:《差异化城市功能的定位与战略设计》,城市品牌网。

    [20]转引自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63页。

    [21]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1963,199页。

    [22]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夏业良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5页。

    [23]资料来源:周文辉:《城市营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页。

    [24]资料来源: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03页。

    [25]转引自大卫·爱格:《品牌经营法则》,夏慧言等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26]本章案例资料、数据由笔者根据案例城市政府及民间相关网站、相关研究文献和统计信息等整理。

    [27]徐晓林:《数字城市建设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城市发展网,2011年3月21日

    [28]陈柳钦:《知识城市发展研究》,中国城市发展网,2010年1月25日。

    [29]谢元鲁:《对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思考与设想》,网易网,2011年1月10日。

    [30]《德国奥尔登堡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及启示》,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09年12月19日。

    [31]胡娟、李星明:《建设武汉市宜居城市研究》,《武汉建设》,2009年11月13日。

    [32]资料来源:北京旅游信息网www.bjta.gov.cn.

    [33]王志纲:《西部之心,魅力成都——大成都》,http://www.wzg.net.cn,2004.5.26.

    [34]《拥有“两中心六体系”成都该怎样经营自己的城市》,《成都日报》,2005年5月25日。

    [35]王志纲:《城市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6]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5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