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告诉儿子钱是怎么来的
小孩对钱的最初概念是可以换来好多商品,但是钱是怎么来的,他并不太关心。父母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欲望会造成他索取无度,不珍惜劳动成果。告诉你的儿子,钱是怎么来的,让他学会节约,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我们每个成人都知道金钱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金钱,有一句名言这样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做为小孩子,对金钱的认识就不会那么深刻,更不知道金钱是怎么来的。许多父母的思想还停留在很传统落后的层面上,认为从小就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未免有点铜臭味,容易使孩子财迷心窍,被金钱腐蚀了幼小纯洁的心灵。但是如果不及早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金钱教育,那么孩子很难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认为金钱来得非常容易。孩子一味地向父母索取,父母就一味地满足,这样孩子根本就不关心钱是怎么来,而只是关心钱该怎么花,花在哪里。这类孩子长大之后不仅会缺乏赚钱的能力,还会养成好逸恶劳,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没有感恩心的恶习。所以及早告诉孩子钱是怎么来的,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非常必要。
张小鹏要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为了培养他的理财意识,决定带他一起去幼儿园交学费。在交学费的路上,张小鹏像很多小朋友一样,他歪着脑袋问父母:“为什么要把这么多钱交给幼儿园呢?”
爸爸妈妈于是顺着问题告诉他:“这些钱主要是用于支付幼儿园教师的工资,还用来买玩具、学习用品、饮料、水果,这些钱还会给小朋友修建玩耍的场所。”
“那这些钱你们是从哪里弄来的啊?”
“这些钱是我们工作得来的啊!爸爸妈妈就跟幼儿园的老师一样,只有通过工作才能获取金钱。”
这虽然只是交学费路上的一段简单对话,父母却可以让幼小的孩子明白这样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钱是用来干什么的;二是钱是怎么来的。
钱是怎么来的?各个父母有不同的回答。有的父母会说:“钱是单位发的。”这样的回答只是揭示了一个表面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使孩子知道钱究竟是怎么来的。还有的父母会说:“钱是从兜里变出来的。”这样的回答虽然很幽默,但是同样不可取,因为听到这样的回答,孩子的心里就会形成钱来得很容易的概念,孩子想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只要父母变一点给他就行了。造成这样的认知错觉之后,孩子就会养成一味地索取,总想着不劳而获的习惯,不懂得节约和珍惜金钱,更不会产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一位母亲就曾沉痛地反思道:
一次,家里遭遇了严重的盗窃,财产几乎损失精光。就在我和孩子的爸爸一筹莫展、悲观绝望的时候,儿子却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似的走到我面前,平静地对我说:“妈,明天是我班上一哥们的生日,他和我关系特好,给我500块钱,我要请他到卡拉OK包厢过生日。”
儿子的话,使我惊愕万分。区区一个八九岁小孩,竟然要拿这么多钱给同学包包厢过生日?儿子的消费观念,令我担忧。我说:“儿子,咱家最近出了意外,你是知道的,妈妈哪有钱给你请同学过生日?再说,同学过生日,你为何非要请他到那种场所消费?”儿子不以为然:“我知道咱家最近没钱,可500块总拿得出吧。再说,请他过生日,我是想让别的同学看看,我哥们多酷多帅。”
听着儿子理直气壮的回答,我只有哀叹不已!
面对家庭发生的这样的灾难,儿子不仅无动于衷、充耳不闻,而且还理直气壮地跟母亲要钱去消费。想必故事中的这位母亲此时一定悔恨不已,后悔自己之前的过度给予,后悔自己之前没有及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金钱教育。
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于这位母亲的遭遇也不少见,像这样爱慕虚荣、挥霍金钱、不懂父母苦衷的孩子也很普遍。孩子之所以形成今天的消费习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无限给予,把孩子宠坏了,父母也没有及时向孩子阐释金钱的来之不易。因为不知道金钱要靠大量辛苦的劳动才能获取,所以许多孩子随意挥霍,不知节约。因为不清楚父母为支撑家庭而承受的痛苦和压力,许多孩子不能体谅父母,不能理解父母的殷切期望。因为没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残酷,没看到千千万万比自己更苦的人,所以许多孩子很麻木,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每一分钱都是父母通过辛苦的劳动才换来的,孩子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一点,那么他就不会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也不清楚父母为了家庭和自己承担着多少压力,更不会感激父母的谆谆教诲和养育之恩。金钱是怎么来的,一定要让孩子了解,金钱不是单位轻易就给发的,也不是父母从口袋里变出来的。金钱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获得的,金钱的背后隐藏了孩子看不到的劳动和汗水。父母只有把这些主动告诉孩子,他才会对金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珍惜和节约手里的每一分钱,学会感恩。
2.告诉男生,想花钱自己挣
“要花钱,自己挣”不仅是一种金钱教育,更是对男生的人格、责任教育。父母向孩子灌输这种思想,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
随着生活物质的提高,每位家长都对孩子宠爱有加,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更不知道吃苦的滋味,他们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上学校一定要重点,穿衣服要名牌,吃饭要吃高标准的,好逸恶劳、不能吃苦的性格就这样养成了。而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每天放学之后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还要帮助父母做农活、干家务。更有的孩子早早地就走上社会谋生,这些孩子更早更深刻地懂得了生活的艰苦和挣钱的不易。面对养尊处优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往往只重视文化教育,而忽视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吃苦训练,殊不知,吃苦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男生一没钱了就伸手向父母要,父母就像给他开设的银行,随时随地地索取。可是没吃过苦,靠自己的双手挣过钱,哪里知道钱的来之不易啊!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许多的富豪虽然已经很有钱了,但是对下一代的吃苦教育却从来不敢松懈。
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小时候,父母对他的家教就很严格,他靠给父亲做“雇工”挣点零花钱。他清晨便到农场干农活,有时候割草,有时帮母亲挤牛奶。他准备了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在账本上,每天工作结束后与父亲进行结算。这件事他做得很认真,也很严肃,他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这个习惯还传承给了后代。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办理,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免费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洛克菲勒这样做并非家中一贫如洗,谁都知道他是一个鼎鼎有名的富翁,也不是他有意苛待孩子,而是为了刻意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勤劳节俭的美德和艰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账本上记载的不但是孩子打工卖力的流水账,更是孩子接受磨难和考验的经历!
其实,在很多发达国家,对待在校学习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刻薄”的。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长大之后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例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或家庭教师,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她的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因为瑞士既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这样一举两得,能够使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美国人一贯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岁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们的“商品”挣钱零用。在美国中学生中有个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每逢假期,他们就从学生变成了打工族,学习自食其力。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金钱的价值和含义。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中国人历来讲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我们一直倡导的传统美德。可是我们的父母却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温室里的花朵来对待,生怕孩子吃哪怕一点苦,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身娇肉贵,遇到一点困难就叫苦喊累。我们的父母缺少的就是实施的勇气。
逐渐激烈的社会竞争,不仅仅是智力和知识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和毅力的比拼。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的精神,又怎能让孩子在日益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培养孩子学会吃苦,学会自力更生的能力,更有助于他的成长。
在我们的邻国日本,教育孩子有这样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因此,许多日本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各种劳动挣钱。尤其在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即使那些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富人家的孩子比穷人家的孩子更不容易教育,因为富人家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安乐窝里,衣食无忧,他们想要什么父母都会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由于从小就过惯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没有吃苦的经历,不通过劳动换取金钱,他们就很难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男生将来成人之后要走向社会并组成家庭,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遇到一点点艰难和挫折就躲避、退缩,不仅缺乏男子气概,更难担当男人应该承担的责任。“要花钱自己挣”,父母经常向男生灌输这种思想,可以促使他学会独立自主地生活,心智也会更早地成熟,只有这样你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3.让男生具备投资理财意识
巴菲特说过:开始存钱并及早投资,这是最值得养成的好习惯。所以父母不但要引导孩子有储蓄的习惯,更要培养孩子有投资意识。
最近社会上有句流行语: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确,如果拥有很多的财富但不善于打理,那么财富很可能会越来越少。
胡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一生始终处于社会的上层,在步入中年之前,一直收入丰厚。1917年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27岁的他被聘为北京大学的教授,可谓名满京华,风流倜傥。当时他的月薪是280银元。那时1银元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40多元,月薪合人民币11200元。除了薪水,他还有版税和稿酬,这些版税和稿酬也会给他带来不错的收入。1931年,胡适从上海回到北大,任文学院的院长,月薪600银元。当时他著作更多,版税、稿酬更加丰厚。据估算,每月收入1500银元。那时1银元约合现在的人民币30多元,月收入相当于现在人民币45000元,年收入达到50多万元。他家住房十分宽敞,雇有6个用人,生活富裕。但胡适不注重理财,经常吃干花净,也借给别人很多钱,长期没有积蓄。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也就是胡适步入中年以后,他的经济生活开始拮据起来,且持续一生。
进入暮年,胡适每次生病住院医药费都会频频告急,因此胡适总是坚持提前出院。晚年的胡适生活并不舒适,他曾多次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年轻时,要注意多留点积蓄。”这句话是多么发人深省啊!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已经开始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培养儿童的理财能力已经引起了许多父母的注意。孩子的理财教育宜尽早开始,理财专家认为,一般6到12岁是儿童人格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孩子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理财观念的培养正当时。在这段时期,体验式的理财教育会让孩子印象深刻,并需要让孩子在生活细节上潜移默化受到理财教育,比如养成定期记账、存钱的好习惯。家长可以为孩子办理一张借记卡,让孩子定期存钱,告诉他们利息的概念,并将银行储蓄的方法、种类、利率等知识逐渐教授给孩子。
此外,专家还建议,父母可适当让孩子介入家庭的财务计划和开支,还可以为孩子开设一个独立的银行账户,有助于增强他对“自己的账户”的责任感。
父母也可适当培养孩子的投资意识。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国人仍以较为保守的银行储蓄作为个人财产保值、增值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不能树立正确的个人风险投资意识(即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高收益越大),仍然墨守成规、裹足不前,不敢投身于个人风险投资领域。
而时代的步伐是在飞速发展和前进的,历史的脚步已经迈进了崭新的21世纪,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个人理财投资的新时代,观念的陈旧及个人理财投资方式的落后,将导致个人财富的贫乏与落后。但是随着全民投资意识的觉醒,大家明白原来投资也是非常重要的。据调查,有25%的家庭开始培养孩子的投资意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理财教育普遍被认为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宜早不宜迟。西方家长的做法通常是教育孩子管理好自己的资金,培育经济意识;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市场投资,培养风险意识。也有家长赠送股票或债券,作为孩子的生日礼物,培养投资意识。因此,我们的家长应当做的是: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个人理财观念,增强个人理财意识及个人风险投资意识,提高孩子的个人理财技能。在勤俭持家的基础上,学会赚取更多财富的本领。
美国纽约有一位中学教师,名叫格蕾迪斯·格雷厄姆,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无论是圣诞节还是孩子的生日,她总是把股票当作节日礼物赠送给孩子们,孩子们逐渐学会了投资,迄今,她的儿女们通过这份特殊的礼物,各自的账户已经膨胀到1万美元左右。这位普通的中学教师的观点是,这样做不仅能为孩子们积累上大学的费用,同时也给他们灌输了金融、经济知识。她说:“现在我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一种习惯,每当得到现金或者支票的礼物时,他们就会立即将它们转入股票账户。”
事实上,在美国将股票、债券、共同基金当作礼物送给孩子已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而在中国,压岁钱是孩子一年中获取的最大的一笔“收入”,这笔凝聚着长辈希望与寄托的压岁钱,是遵照传统习惯给新钞。变压岁钱为具有升值或收藏意义的物品,从小培养孩子的投资意识与观念,不妨从某一经济概念或兴趣开始。比如股票、债券、投资基金、邮票、纪念币、字画等这些可用于投资或收藏的物品,通过家庭教育与引导,帮助孩子熟悉了解相关的常识,培养某种兴趣与爱好。
在现代经济社会,投资理财是每个社会成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只有具备投资理财意识才能在以后的财富路上获取成功。男生的年龄还小,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及早地树立投资理财意识可以提升男生的财商,有助于男生将来获取更多财富。只有拥有一定的财富才有可能获得美好的生活、幸福的人生,才能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培养男生的投资理财意识,父母一定要主动加以引导和帮助,因为男生还小,投资理财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匮乏,只有通过父母的耐心讲解和阐述,孩子才会明白何为投资理财以及投资理财的重要性,使男生的经济行为更有理性,为男生将来拥有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