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人生 幽默大师——方成传-学者型漫画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漫画的民族化探索

    伴随着《方成漫画展》的成功和《武大郎开店》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方成”这个名字也随之被很多人铭刻在记忆里。从此,方成名扬全国,成为了国内公认的“大漫画家”。

    了一幅漫画肖像,日本首相非常高兴,连声称赞。再往后,步入晚年的方成,与著名漫画家华君武、丁聪一道,被誉称为中国“漫画界三老”。

    中国“漫画界三老”华君武、丁、方成方成的漫画艺术获得广泛赞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漫画中有一个重要主题是对社会弊端的揭露与讽刺,题材大多取材于普通民众所周知的社会现象,但构思巧妙,表现奇特,立意鲜明,耐人寻味,表达了画家的睿智、深刻和真知灼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读者产生深深的共鸣,激发读者对假、丑、恶的憎恶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方成的漫画获得广泛赞誉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七章学者型漫画家方成的漫画艺术获得广泛赞誉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努力在民族化方面进行探索与追求。

    方成在1980年与来访的日本漫画家代表团欢聚时,一位日本朋友当场画了一张速写送给他,但方成平素画的都是讽刺画,不宜当礼品送人,他当场便没有合适的画回赠。这事给了他一个启发:平常要有所准备,以便日后有类似活动和其他笔会,才能应付裕如。于是方成着手练习画传统人物画,挑了人们乐于接受的两个传统人物——《水浒传》里的好汉黑旋风李逵和花和尚鲁智深,天天练,先后练了百来幅,自己才满意了。而后他又画铁拐李,题名为《神仙也有缺残》,画是国画笔法,但加了这个标题后,就带有漫画味道了。这些是漫画又是国画的水墨漫画作品赢得众人一片赞扬之声。

    《神仙也有缺残》从此,方成一发而不可收,经常创作水墨漫画,既画传统人物,也画一些现代人物。他将漫画与国画结合起来,着力追求漫画的民族化,形成了自己漫画创作的一大特色,并沿着这条路子坚定地一直往前走下去。方成自己说:“有人问:不知方成是用水墨形式来画漫画,还是用漫画技法来作水墨画。我的追求,是两者互相交融,这样的画,既是水墨画,也是漫画。我是以漫画立世的,还是应称这样的画为水墨漫画。”

    方成一生的漫画创作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大学时代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为第一阶段,这个时期的漫画主要是讽刺画,着重对当时社会黑暗的讽刺,批判锋芒颇为犀利。

    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这个时期的创作主要是新闻漫画,以画国际漫画为主。作品都是根据新闻事实而作,时效性与针对性强。1957年反右运动后即中止了漫画创作。

    第三个阶段从1980年改革开放开始,紧随拨乱反正的时代要求,创作国内思想观念问题的漫画,以漫画语言作思想评论成为主要表现内容。

    方成第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接受的是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的影响,第二阶段的创作一度接受的是苏联漫画的影响。这两个阶段的作品主要是铅笔画,画面尺寸也小。到了第三阶段,一开始是为适于展览的特定需要,用大张的宣纸,用毛笔勾勒线条,用了国画的笔墨和民族的表现形式,此后一直发展该表现形式,整个绘画风格与前两阶段已经是完全不相同了。处处显现中国画的风格成了方成第三阶段漫画的主要特征。

    方成认为,“漫画的民族化不能理解为毛笔加宣纸,重要的是善于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民族色彩的种种表现方式”,“力争使漫画在选材、风格、构图、笔墨、标题上都体现出中国气派来”。他的漫画展作品和后来陆续创作的作品中,尤为脍炙人口的《钟馗夜巡图》、《鲁智深》、《李逵》、《神仙也有缺残》、《月上柳稍头》、《西天拜佛祖》、《布袋和尚》等,无论在绘画题材上,还是在构图方式上,抑或在水墨风格上,都充分体现了他在漫画民族化方面的追求。他的这种有意识地追求和努力,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肯定和赞扬。评论作者肖毛在《漫画“金字塔”:方成漫画浅谈》一文中强调说:“以漫画立世”的中国漫画家或许很多,能创作出具有深厚民族底蕴的“水墨漫画”者却少,其中,除张光宇、叶浅予、廖冰兄、华君武等名家外,方成也是一位具有“大师”水准的“水墨”漫画家,他的漫画作品及受读者欢迎程度都可以为证。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了方成的漫画作品集——《幽默的水墨》,收录了方成多年来的优秀漫画。在“编辑推荐”中,特意指出:用我国传统人物画形式所作的漫画,称为“水墨漫画”。这种画法看来像国画,可也像漫画。方成的漫画以幽默、讽刺见长。他的幽默来源于生活,非常平民化。方成是一个懂得生活真谛的人,性格中的乐观与豁达已经深深浸润到了他的漫画作品中,伴随着他度过了岁月的风风雨雨。他所创作的漫画《武大郎开店》、《苦读未悟图》、《不要叫我“老爷”,叫“公仆”》、《十年回忆》等等,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方成在众人的赞扬声中,没有飘飘然,他谦虚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漫画在我国流行虽然较迟,但因文化历史悠久,有丰厚的艺术传统,齐白石画的那些不倒翁国画,可说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漫画佳作。许多先辈漫画家精心开拓,在国际艺坛中独具风貌,尤其是他们在艺术上孜孜以求的精神,都是我学习的楷模。”

    方成的多位艺术家老朋友对他非常了解,知人论画,格外中肯,他们的评论文章收录在《方成水墨画集》第一集中,这些评价更能帮助广大读者把握方成漫画的特点和价值——

    著名漫画家廖冰兄特别揭示出了方成漫画中蕴含的“忧国忧民,疾恶如仇”的情怀:“纵观中国近百年的漫画历史,贯串着一条绵延不断、代代相连的根。这条根就是忧国忧民,疾恶如仇。出现于本世纪之初的第一代漫画家,原先都是国画家。鉴于当时清廷昏暴,外寇侵凌,民陷水火,国如累卵,激发起忧国忧民之心,立下了救国救民之志,毅然把那枝惯画山水花鸟人物之类的画笔变成唤醒人民的号角,打击敌人的武器。我国正式的漫画就是在他们手里诞生。由于我国一直灾难频仍,除恶未尽,是以各个时期的后继者仍是继承先驱意旨,联系着那条忧国忧民,疾恶如仇的根。方成也是如此,才会在1935年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学生的时候就画起漫画,投入抗日救亡的‘一二·九’学生运动,才会在1946年毅然放弃化学专业正式投身到漫画阵营,甘冒杀头坐牢的风险,积极参加推翻‘三座大山’的战斗。新中国成立之后,漫画的道路仍未化险为夷。虽然新中国与旧中国本质不同,然而还未是除恶已尽的净土,还有大恶小恶以及种种为非作歹损国害民的人物,自然就会有棍子、帽子、小鞋甚至镣铐等等威胁着疾恶如仇的漫画家。而方成面对这门危险的艺术一直不改初衷,坚持几十年,可见他那条根之坚韧。”

    著名漫画家、书法家黄苗子格外看重方成水墨画的时代感和个人风格:“方成是洋学堂出身,早期的作品颇受洋漫画的影响,但他是炎黄子孙,浑身血液都带着华夏民族的DNA,久而久之,他的作品的东方情调就越来越浓。大约在十多年前,方成所作的水墨画(或称‘国画’)《鲁智深》、《钟馗》之类,已然受到朋友们的爱赏。如果说,漫画的特点是夸张,提炼,以形写神,那么,它和中国水墨画,恰好具有某些共通之处。方成是用水墨形式表达漫画,还是用漫画手法表达水墨画,我还说不清楚,只是觉得他这种风格,和马得、韩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方成的水墨画,既不同于韩羽的奇拙率真,亦不同马得的轻妙冶逸。画如其人,他是属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或曰:雅俗共赏那一路的。”

    “时代不同,内容和风格,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的,艺术之可贵,就在于随着时代变,各人有各人的变。总而言之,方成的这些作品,源于漫画,源于传统水墨画,但是,方成画出时代感,画出个人风格,这是爱好方成水墨画的人,所同声赞赏的。”

    杂文家牧惠尤为推崇方成漫画的社会批判意义:“我喜欢方成那些触及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漫画。印象最深刻的要算《武大郎开店》。在我的印象里这幅画是他的一个里程碑。方成的漫画有一个鲜明特点也是优点:它们不必用什么文字说明,要有,也只是只言片语。《苦读未悟图》那位怎么也读不懂‘民主’这本书的官员如此,《不要叫我‘老爷’,叫‘公仆’!》如此,从脑子里取出‘封建’的《脑瘤手术》也如此。那组声讨‘文革’的《十年回忆》,锋芒莫不都指向专制愚昧的封建法西斯。”

    著名漫画家韩羽就画论画,评点方成的漫画艺术:“方成近年之作,兼漫画、国画两者之长。信手拈来,率意为之,似游戏之笔,读之莞尔,意味无尽。”

    “就画而论,《布袋和尚》,《洒家不是窝囊废》当为戏笔中之佳品。《洒家不是窝囊废》画面上那粗粗的大黑树干从左至右横贯画心,本为章法布局所忌,是涉笔于险。然而险又与‘奇’相伴,涉险,化险,在艺道中是难处;又是乐处,也是见功夫处。看方成只在树干之梢稍稍着笔,皴出几许下垂柳丝,竟将‘险’化了,从而生发出险中之奇:一种视觉上的新异美感,更且与人物的衣服黑白对比得越发强烈。又布袋和尚吕的造型朴拙大气,有如书中魏碑,看似内敛,实则外张,形式之美,甚见匠心。”

    “方成戏笔,不亦王国维之所谓‘诗人(当也包括画家)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故诙谐与严重二性质,亦不可缺一也’乎?”

    杂文家舒展最欣赏方成漫画的“日日求新”:

    “方成的漫画,一看就想乐,多想想又觉得韵味隽永寓意很深,是无声的相声,有形的杂文;是用画笔写的评论,也是幽默的银针;是艺术的新闻报道,又是含笑的社会批评。世事奇诡,天天在变;方成漫画,日日求新。”

    “我认为在中国漫画界涉及社会领域之广,运用艺术手段之多,在审美方面给人启示之深,达到方成这个境界的,似乎不多。他的漫画品类包括:国际、时事、哲学、科普、古典、插图、连环、人物、肖像、旅游、抒情、叙事……大雅大俗,包罗万象。真可谓画界大杂家是也。”

    当代著名诗人邵燕祥对方成的艺术“变法”给予了极高评价:

    “齐白石有衰年变法之说。于方成却不能这么说,他虽寿登八十,但毫无衰相,……拿他此时若干新作,如《米颠拜石图》、《白居易诗意》、《愚公和智叟》等,与旧作相较,分明又已另辟蹊径,原来早在悄悄摸索创新,不叫变法,也是变法:高手从来不囿于人,亦不囿于己也。

    老杜有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老邵则说,方成,方成,自也是‘老更成’。一支凌云健笔作画、写文、赋诗、讽刺与幽默,无往而不利,无不是有话要说,不吐不快,忧时忧世,化块垒为锋芒。”

    漫画理论家黄远林充分肯定的同样是方成的艺术“变法”:“方成的漫画以切中时弊、构思奇巧和富有幽默情趣见长,同时他在漫画民族化方面进行了可贵而富有成效的探索。他在50年代初曾一度接受苏联漫画的影响。由于他早年曾向画家徐燕荪学习过中国传统绘画,后来的‘变法’,便明显在艺术形式上吸取了中国画的特长。”

    由以上诸位知名漫画家、书法家、杂文家、诗人、漫画理论家从不同角度的评价中,不难看出,方成漫画的民族化探索已经得到漫画界和评论界及社会的广泛认同与赞赏。这充分说明,方成所走的路子是正确的,方成漫画艺术的这种追求对中国漫画的发展是有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的。

    2.诗配画

    方成的水墨漫画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喜欢在漫画中配上打油诗,用打油诗题点漫画。

    漫画的一个特点是幽默,而打油诗同样是一种幽默的表达方式,可以与漫画相映成趣,珠联璧合,使漫画的主题更加耐人寻味。

    方成青少年时代便对打油诗有所喜爱,但在漫画中配上打油诗,还是从他的《方成漫画展》成功展出之后开始的。他的这批水墨漫画问世后,颇受好评。他的领导,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邵华泽也喜欢他的水墨漫画。这位社长对书画都颇有造诣,他看了方成画的鲁智深后,建议方成说,这画上如能题上字,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方成觉得社长这话说得有道理,便即兴在鲁智深画上填了一首《长相思》:肉也罢,酒也罢,

    照样吃喝不算啥,

    当和尚是假。

    天不怕,地不怕,

    跟宋哥哥打天下,

    《鲁智深》拉皇帝下马。配上这诗之后,效果确实不错,对于深化漫画主题、提高漫画艺术魅力颇有裨益。打这以后,方成的漫画上大多喜欢题上打油诗。单是画鲁智深的,他就题过多首,有“这个和尚不寻常,相貌堂堂武艺高强,胸怀侠义好心肠,三拳放到郑老板,两手连根起垂杨,逼上了梁山,造皇帝的反。”还有“虎落平阳被犬欺,洒家不受这个气。作个样子讲明白,和尚不是好惹的”等等。他在《铁拐李大仙》一幅画上题道:“世人各有长短,岂能责备求全,请您睁眼看看,神仙也有缺残。”在作《弥图25《图写钟馗》勒》一画时打油一首:“人间本来事就多,鸡毛蒜皮一大箩,惟有弥勒胸襟阔,笑看平地起风波。”

    方成在自己最喜欢画的钟馗这个人物上先后作过十余首打油诗,如“春眠不觉晓,鼾声惊飞鸟。人间鬼太多,钟馗累坏了。”(《钟馗酣睡图》)“多饮会中毒,一日不可无。小鬼送厚礼,其中有缘故。到底收不收?心里直嘀咕。不妨尝一尝,何损大丈夫!”(《钟馗望酒图》)“图写钟馗意无它,自古黎民慕豪侠。更喜此君能吓鬼,挂入寻常百姓家。”(《图写钟馗》)等等。

    中国的漫画,出现于清末民初,与世界漫画的历史相比,历史不长,仅百年左右。但中国漫画有一个世界其他各国所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其中之一便是在漫画中配题打油诗。

    中国自唐朝开始出现的打油诗,作为一种通俗的文学样式,以俚语俗话入诗,不讲究平仄对仗,随口成章,生动风趣,轻松诙谐,常暗含讥讽,在民间有着强盛的生命力。尽管它难登大雅之堂,长期以来在文学史上没有地位,但却因其贴近生活、内涵丰富、生动朴素、雅俗共赏,亦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

    漫画的最大特点是讽刺与幽默。优秀的漫画总是在讽刺中渗透着幽默,在幽默中蕴藏着讽刺,显现出智慧,包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喜剧精神,使人们看罢而发出会心的笑声,笑声之中有所感悟,受到启迪。

    由于打油诗很像顺口溜,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中国当代漫画家对打油诗的喜爱程度丝毫不亚于历代文人墨客对打油诗的喜爱,并多擅长于此道。很多漫画家都喜欢在漫画创作中,恰到好处地配题打油诗,以点题释意,画龙点睛。他们认为,打油诗同样是一种幽默的表达方式,可与漫画相映成趣,珠联璧合,使漫画的主题更加耐人寻味。在有些漫画家笔下,打油诗甚至成了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由于有了打油诗的配合,漫画的艺术魅力更加得以凸显。

    如漫画大师华君武,他有一幅自画像,画的是自己正在案头创作,可是却用两只手捂着脸。画面想表现的是人物正陷入艰难的构思中,于是,在画像下方,作者题了这样一首打油诗:“画兽难画狗,画人难画手,脸比手更难,一捂遮百丑。”用调侃的方式将人物捂脸的原因揭示出来,别有一番意味。如果缺了这首打油诗自嘲式的画龙点睛,那么这幅漫画的艺术魅力将会大打折扣,甚至也许还会让读者在理解漫画本意上出现偏差。

    又如另一位漫画大师廖冰兄在他的漫画《狗》中,画了一只肥头大耳的狗,蹲坐在名贵沙发上,穿着名贵服饰,跷着二郎腿,嘴里叼着套烟嘴的香烟,得意洋洋,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样。画面上方题了一首打油诗:“既打落水狗,又赶丧家狗,还骂臭走狗,尽教狗丢丑。应知豪门狗,食珍馐衣锦绣,老爷宠,夫人搂,多少世人生活不如狗!”作者用这首打油诗尖锐地针砭时弊,为争取社会公平呼叫呐喊。

    不过,在诸多漫画家中,方成可以算运用打油诗最多、最突出的一位。他极善于用“打油诗”配幽默的漫画,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独特风格。

    方成的打油诗表面上读来轻松好笑,但重要的是方成借此在漫画里揭示出一个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他尤为注重运用漫画的形式表达反腐倡廉的主题。在一幅画贪官的《面币图》上,他配了这样一首辛辣的打油诗:工资四五百,当官六七年,

    出国八九次,旅游几十天。

    百万藏床底,银行二三千,

    一听呼声起,防腐又倡廉,

    面币心中苦,周身软绵绵。在另一幅《钟馗想喝酒》的画上,方成配题一诗:“钟馗想喝酒,无须巧安排,后门开条缝,自有鬼送来。”一针见血地讽刺某些领导干部谋私受贿的劣行,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方成的这些诗配画,联系现实,紧贴生活,针砭时弊,在讽刺中渗透着幽默,在幽默中蕴藏着讽刺,获得了众多好评。方成认为,“打油诗看来滑稽、通俗,用作幽默、讽刺很得力”,所以自己喜欢“画人物用漫画笔法,就用打油诗点题”。

    此外,方成在一些表现日常生活、朋友情谊的题材上也善于配题打油诗,有时几乎就是“信手拈来”,不仅透露出他的睿智和机敏,还往往收到奇妙的效果,令人拍案叫绝。

    比如他在广东画的一幅《功夫茶》,画面上两位茶友席地对坐,举杯对品,人物笑容可掬,脸上露出品茗之后的会心微笑。方成为此画配题打油诗曰:“此间喝茶讲功夫,大把茶叶塞满壶,初尝味道有点苦,苦尽甘来好舒服。”

    又如他画的给黄苗子夫人郁风祝寿的那幅漫画,黄苗子登在人字梯上吃面条,长得出奇的面条从下边餐桌上的碗里高高挑起,餐桌旁一位女性抬头仰望,面碗上写着“长寿”二字。郁风八十寿诞这天,黄苗子坚持由自己做东宴请几位好友,不许朋友们出钱。方成和著名画家黄苗子都是同住北京的中山籍人士,过从甚密。席间,方成灵感一来,挥笔即兴画了这幅漫画为寿星祝寿,并在画的上方题了一首打油诗:漫画同行,老家同县。

    同在北京,住又近便。

    您将远游,聚友欢聚。

    我们请客,您老掏钱。

    此为尽礼,请您吃碗面。《祝寿》黄苗子和在场所有友人看了这画这诗,都不禁捧腹大笑。黄苗子当即找来块纸巾,也题一打油诗作答:比起郁风我更高,

    面长梯子更坚牢。

    众家兄弟祝婆寿,

    不是偷闲学体操。这两位情真艺高的漫画家诙谐地互为打油,不仅令众位友人哄堂大笑,还引得其他邻桌食客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方成这种用“打油诗”配幽默漫画的独特风格之所以能形成,与他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北京的文化环境有关,也与他从少年时代起便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打下了很好的文字根基有关。

    提到得益于北京的文化环境这个因素,方成说:“我在北京住了六十多年,现在想来,使我得到很多好处。首先是能操纯正的普通话,全国通行。汉语拼音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的,因此我就能熟练地运用。北京老居民有幽默感,对学幽默有所启发。相声就是盛行在北京的。我上中学时,爱看北京出版的小报。上面不仅有滑稽的连环漫画,还有滑稽的快板、顺口溜之类的小品,以及有趣的文章。”

    关于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方面,方成有这样的自述:“上中学的时候,我喜欢背诵古诗词,唐诗宋词我背诵不少,至今还记得许多——有的只记得一部分。古诗十九首和《孔雀东南飞》我还能背上几句呢。有一首诗我是忘不了的,就是张打油的《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笼,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诗用的是大白话,很滑稽有趣,幽默动人。因为作者名叫张打油,这种诗就通称打油诗了。有人写一种十七字的诗,最后一句不用五个字,只用两个,看来和打油诗相似,也可称是打油诗之一种。上高中时,我写过打油诗,是十七字的。我曾看过传说中的打油十七字诗:一位犯人将发配去黑龙江,他舅父去送别。为此他写了首即兴的打油诗:发配黑龙江,

    见舅如见娘。

    两人同流泪,

    三行。原来他舅舅一只眼睛坏了,俗称独眼。……这种滑稽有趣的诗我能记住。有的虽然格调低,却有趣。”

    由于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方成在漫画中除了这种用打油诗或为图像点题,或表现画的主题思想的表现外,还较好地运用或借古代名诗句作为画的标题,或用对联配合画的表现技法。对于诗文与图像相配的这些表现方法,方成还专门作过研究探讨,自有一番心得。他曾说过:“政治家的幽默,有助于排忧解难。教育家的幽默,有利于诱导。而文艺家的幽默,有助于彩笔生花。”方成曾在“讲漫画第四十四讲”《漫画配诗》中结合自己的创作剖析如何“彩笔生花”:中国漫画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用诗文与图像相配,有特殊幽默情意。配合方法有多种,一是借古代名诗句作为画的标题。例如那幅《贾岛诗意》,画的是领导干部为文山会海所困,就借贾岛《寻隐者不遇》诗中的句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原诗前句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画的是找领导的人在松下问童子。又如《白居易诗意》中,画的是一位古代文人在亭子上看亭柱上的字,这些字都是“到此一游”之类,还有乱画的东西,标题是白居易的诗句“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寻君诗”。他的《蓝桥驿见元九诗》的前句是“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他去找老友元九的诗,但看到的却是胡写乱画的东西。

    二是用对联配合画的表现技法。例如讽刺不工作的官员的《活菩萨》,在这位菩萨左右配上对联“不求有功麻烦少,但求无过好处多”。在另一幅《武大郎开店》中,店里门联写的是:“人不在高,有权则灵:店不在大,惟我独尊。”横批“王伦遗风”。对联也属诗句,讲平仄和诗韵的。

    三是为图像点题,配上打油诗。如在《下海》上画知识分子用笔当擀面杖做烧饼,配的打油诗“暮暮朝朝,薄利多销,一才多用,能者多劳”。在《白蛋图》中,在画中画上题诗句突出画的主题:“百鸟百兽百禽雏,绕壁千尺长画幅。巨作煌煌气宏伟,效颦画张白蛋图。”

    四是以传统绘画形式作漫画,画上题打油诗表现画的主题思想,在形式上和传统国画一样,都题有诗句。比如画梁山好汉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画他举着拔出的树,画上题的是:“这个和尚不寻常,相貌堂堂,武艺高强,胸怀侠义好心肠。逼上了梁山,造皇帝的反。”

    打油诗用的是俚语,就是大白话,又有幽默感,和漫画性质相近,两者配合效果相得益彰。对联也是常有幽默的。这都是中国文化形式,外国罕见的。配上漫画,民族特色鲜明,是广大群众熟悉也乐见的。这些剖析总结,的确的方成多年创作的经验之谈,是颇有见地的,显示出方成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文学修养,对从事漫画创作的后辈和喜爱漫画的读者而言,都不失为一种可贵的启迪。

    方成还有这样一个观点——要想成为一位优秀漫画家,一定要高度重视文学修养在漫画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他在《方成漫笔》中的一篇文章里如此阐述道:“漫画是绘画和语言的结合体,其艺术表现方法有图文并用、且图文并重的特色,和其他绘画不同。许多作品的标题、画外的一段对话或注解是和画面形象相依的,缺一不可。有人不理解,常在发表时将文字漏掉,使一幅漫画令人费解,变成废品。既然使用文字,文学修养在创作中就起重要作用,而幽默的运用又和文化程度密切相关。我们常见一些漫画以‘无题’为题,有的合适,而更多的是限于文学修养,想不出富于幽默感的标题,只好以‘无题’来应付。许多漫画是以幽默对话点题,或利用有趣的标题和画面图像之间的矛盾产生幽默效果的,这种方法的运用常是凭画家手上文字功夫和文学修养而来。不善于运用幽默语言,自然也限制了创作思路,限制表现技法运用。有的漫画家在创作中使用幽默的对联和诗词,使艺术表现力更加灵便精彩。”

    后来,方成还把自己即兴写的打油诗搜罗汇编,共得85首,准备结集出版。其中有一首写他杂文功夫的,自谦中带着幽默,一派典型的方氏风格:“漫画我倒常画,后来也写杂文,无奈老写不如人,到底资质还嫩,惯用讽刺笔法,想学鲁迅精神,写得庄重又挺哏,可我没那学问。”

    3.探讨漫画的基本理论

    1980年是方成创作的丰收年,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精神、特别是邓小平“解放思想,繁荣创作”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方成多年压抑在胸的创作激情一下子迸发出来,画出了一幅幅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精彩绝妙的漫画,形成了他漫画创作历程的一个高潮。

    但他不满足于艺术界和社会上对他漫画的好评如潮,为了推动中国整个的漫画事业能长期地健康发展,他在继续努力创作更多更好的漫画的同时,开始了对漫画理论和幽默理论的探讨研究。(关于幽默理论的研究,我们将在下一章谈到。)

    首先,方成对中外漫画发展的历史作了一番较系统的搜集了解,他想先从历史的角度回答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漫画原来流行在欧美国家和日本,许多年之后,才传到我们中国来。可在我国却很难畅通流行。何以会有这种现象呢?”

    方成通过回顾自己了解的绘画历史知识,加上查阅历史资料,梳理出我国漫画发展的坎坷之路。他在《漫画在中国》一文中深入浅出地叙述道:漫画开始出现、并流行在18世纪初年的英国,200年之后,到20世纪初年才传到我们中国。在此之前是传不来的。因为那时中国还是在封建王朝统治之下,公开评议是非常危险的。直到20世纪初年,孙中山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王朝,建立民国。封建专制被推倒,公开作时事评议的漫画才有可能传来,并出现了中国的漫画家何剑士、张聿光、马星驰等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但不久,国民党蒋介石实行专制,作时事评议的漫画又不见了。只是到了国民党与共产党联合抗日期间,报刊上才又见到表现抗日的讽刺画。蒋介石为迎合西方强国,允许在西方侨民聚居的上海出版发表漫画的杂志,如《上海漫画》等。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1946和1947这两年,还是在两党联合期间,所以在上海报刊上能见到时事讽刺漫画。我就是在这两年里,在上海画漫画的。

    由此可理解,早年在北平的报纸上,只可见到与时事问题无关的幽默画《毛三爷》,见不到时事讽刺画。在专制的统治下,权势者横行,人民受压迫,对社会上这些时事问题,公开评,事实暴露出来,对专制的统治者很不利,他自然要禁人之口,不许评议的。

    漫画在中国流行百年之久,历程一直是颇为坎坷的。新中国成立后,报刊一开始就发表漫画。但1957年以后,特别是十年动乱时期,报刊上又见不到漫画了。改革开放以后,漫画才又出现在各地报刊上。在与发达国家的漫画发展情况作比较之后,方成深深感到,“漫画是因社会与文明的发展、进化而出现,也是和民主与法制息息相关而产生的现代艺术形式。自然它也是促进社会发展进化的一种艺术形式。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欧洲国家,漫画广为流行,不是偶然的。”

    方成热切地期望各方面都来珍惜国家刚出现的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推动漫画在中国更好地发展。他深知“漫画主要是用在报纸上作评论,也用幽默漫画来扩大发行,因此报纸自然成为漫画发表的主要园地,也成为鼓励与培养漫画家的重要媒体”,但长时间以来我国报纸上刊登的漫画很少,这是不利于漫画事业的健康发展的,为了能有根有据地说明问题,以期引起有关方面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方成花了不少工夫对外国报刊1982年至1984年某些时段发表漫画的情况作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比较,在《漫画在中国为何难以流行?》一文中记述其调查结果如下: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984年冬至1985年初资料):每日发表政治讽刺画1幅,有时2幅,发表版面地位相对固定。有每日连载的连环讽刺画《冬奈斯伯雷》。

    美国《基督科学箴言报》(1984年4月至9月资料)均有政治讽刺画1幅,在固定版面上。有时2幅。还有连载的幽默连环漫画7幅,其中有《花生米》、《加菲猫》、《金发女郎》等,也有连载的单幅幽默画《捣蛋鬼丹尼斯》。

    英国《泰晤士报》(1984年11月至12月资料):一版每日有新闻漫画小品1幅,讽刺画1幅(地位大体固定),连载讽刺小品1幅。常有漫画插图1至3幅,有时有幽默画。

    联邦德国《南德意志报》(1984年3月至11月资料):每日有政治讽刺画1幅,地位固定。有时有三四幅。每逢星期日(与星期六合刊)副刊发表一版漫画约四五幅,也有文章。

    联邦德国《法兰克福汇报》(1984年5月至9月资料):每日发表政治讽刺画甚多,经常有3至6幅,多属插图性质。

    民主德国《新德意志报》(1984年7月至12月资料):未见政治讽刺画,每日常有漫画插图几幅。有时无漫画。

    法国《费加罗报》(1982年3月,12月,1983年1月)每日一版有漫画家亚克·菲藏的政治讽刺画1幅。有时转载美国著名漫画家卢里的作品。每日转载美国连环漫画《金发女郎》和《爸爸受教》。

    法国《世界报》:刊登政治讽刺画,并非每日都有。

    日本《朝日新闻》(1984年10月、11月资料):每日有政治讽刺画1或2幅,还有连载的漫画《社会戏评》1幅,地位固定。每日连载连环漫画1幅。常有漫画插图。

    日本《读卖新闻》每日有政治讽刺画1或2幅,地位大体固定。每日连载连环漫画1幅,地位固定。常有漫画插图和漫画肖像。还有几幅彩色儿童连环漫画。

    《读卖新闻》及其副刊常刊登业余作者的漫画,有时有辅导文章,栏名《漫画塾》。

    苏联《真理报》(1984年7月、8月资料):除少数几天之外,每日有政治讽刺画1—3幅。

    苏联《消息报》(1984年9—11月资料):每日常有政治讽刺画1幅。其中有转载的。内部讽刺画不多。

    南斯拉夫《战斗报》(1983年10月—12月资料):每日有1—2幅讽刺画,有漫画肖像。

    古巴《青年起义者报》(1984年5月、7月资料):漫画很多,通常有4—6幅讽刺画和幽默画,多属内部讽刺画和幽默画。有时有连环画。

    委内瑞拉《国民报》(1984年7、8月和10月资料):通常有漫画1幅,地位固定。每日都有一版连载的连环漫画和连环故事画,前者14幅,后者2幅,均转载美国作品《米老鼠》、《唐老鸭》、《金发女郎》等。有时一幅漫画占报纸一整版。每逢星期日发表连环漫画4个整版。《国民报》广告很多,版面多。8月13日报纸有188版(页)。

    伊拉克《革命报》(1983年12月、1984年1月和3月资料):每日有政治讽刺画2幅,地位固定。有时有三四幅。

    叙利亚《复兴报》(1984年1月资料):每日都有政治讽刺画1至2幅。

    沙特阿拉伯《阿拉伯新闻》(1983年10月—11月资料):每日有大幅政治讽刺画1幅,地位固定。

    科威特《火炬报》(1983年10月、11月资料):每日有漫画,多为政治讽刺画,常转载《阿拉伯新闻》的漫画。方成的这份调查结果明显是有充分说服力的。据此,方成强调说:“从这一调查结果可知,漫画已成为各国报纸所广为运用的,甚至是离不开的艺术品。漫画发表越多,需要越多,自然会吸引漫画作者提供作品,鼓励人们从事漫画创作,由此也就成为培养新漫画作者的推动力。”他接着还说,“从我自身的经历可以看出,漫画是和新闻同步发展的,没有现代报业的发展也就不会有漫画。当然,漫画的发展也同整个社会的民主进程息息相关。”

    距此多年之后,方成仍还在一再呼吁:“报纸是漫画最主要的发表园地,自然也是培养漫画家的园地。希望各地报纸多采用漫画。如果报社编辑部能有漫画编辑,那就更好了。”

    除了厘清漫画发展的历史外,方成对漫画的艺术特性、艺术构思、创作方法等漫画理论问题都作了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并相继出版了研究成果——漫画理论集《幽默·讽刺·漫画》、《漫画入门》、《中国漫画书系·方成卷》、《画外余音》、《画外文谈》、《漫画艺术欣赏》、《方成谈漫画艺术》、《报刊漫画》、《漫画艺术欣赏》、《漫画的幽默》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方成阐述了自己有创见性的若干见解,如漫画是“矛盾的艺术”、“语言的艺术”,漫画具“评论性”、“奇巧性”等。

    如果简要地作一概括,那么方成在如下主要问题上的观点是——

    (一) 关于漫画的艺术特性,方成认为:

    “漫画是艺术,又是一种语言——一种社会舆论形式,它兼有绘画和语言的双重性。绘画用图象表现,漫画则要求图文并重。漫画家又是评论家——社会舆论的发言者,艺术创作与社会活动合二而一。”

    “漫画是一种特殊性质的画。漫画有两个很明显的艺术特性:一,有语言功能,是用来说话,作评议的;二,有谐趣性——看来滑稽,幽默或讽刺——讽刺也是幽默的。”

    “画家运用漫画这两个艺术特性,创作出两种性质不同的作品:评议的画和谐趣的画。其实,谐趣的画也是评议的。滑稽,可笑是人们看了或听了什么事,认为有趣,不就是评议吗?评议的漫画用来对事物进行批评,谐趣的漫画则是为了取笑。这两种漫画都为报刊所用:用作评议的漫画用来作评论,在新闻版上发表;谐趣的幽默画在副刊上发表,供读者欣赏,有利于报纸的发行。作时事评议的漫画,看来也滑稽,那是用滑稽的方式作评议,即寓庄于谐,也是讽刺性的批评方式。”

    (二) 关于漫画的艺术构思,方成认为:

    “漫画创作的艺术构思,一般需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有幽默感;二是有出人意料的情节。幽默总是以其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创意逗人发笑的。有漫画创作经验的画家,才会善于运用漫画创作的艺术构思。”

    “漫画创作重要的就是编故事,这是基本功。……故事还是‘要在生活中找’”。

    (三) 关于漫画的创作方法,方成认为:

    “漫画艺术方法重视幽默,也就是用曲折、含蓄的方法表现出来。幽默是一种语言方式,其特征是用曲折、含蓄方法表达,使人一想而悟到其中的含义。这一想,想明白了,才觉得有趣,有回味之处。”

    “漫画的幽默,不仅表现在创作时的艺术构思上,还表现在艺术形象上,二者不可或缺。”

    “从事漫画创作,艺术上的基本功要求,一是绘画技法,二是懂得幽默,有幽默感。”

    (四) 方成强调,漫画创作应有“三忌”:

    “一是忌打错,漫画作为一种武器,就必须打得准,不能随便乱打乱批评。

    二是忌看不懂,说话最怕半天不知你在说什么,漫画也然,画了老半天,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人家看不懂,不知你画什么,白费气力。

    三是忌‘骂街’,有人用‘拉屎,放屁’等不文雅的字句用到漫画上,格局低俗了,不严肃也没有战斗力。”

    多年来,方成对漫画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而且在表述方式上也有自己尤其注重深入浅出的特点。2005年,方成看到漫画如今已成为文明国家中广泛流行的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但美术院校均未设置漫画专业课程,也缺教授漫画的教师,好像漫画难登大雅之堂似的。他针对这种现状,集自己从事漫画创作几十年所获取的心得体会,出版了一本《方成谈漫画艺术》,旨在让学漫画者有章可循,少走弯路。

    方成这本书的完成是得益于自己10多年积累的基础,可谓厚积薄发。为让读者读得轻松,他深入浅出,“是用了座谈的方式写的,不板高深面孔,很少玄妙论理。”正如他在《后记》中说的:“理论本来源于实践,将实践的经验和体会加以整理归纳,就是理论了。对漫画而言,理论也应该讲得轻松些才是。”

    方成说,“我写书,都是用杂文和随笔体裁写。即便是理论著作,也首先要好看,让人觉得有意思才能读下去。我的研究每有点成果,就先拿给侯宝林、谢添、邵燕祥、钟灵等朋友看,他们提完意见觉得还好看,我修改后再拿去发表、出版。一直到现在,我都这么坚持着。”

    《方成谈漫画艺术》论及了漫画的种类、漫画的特性、漫画的题材、漫画的艺术造型、漫画创作的艺术原则、漫画的功能、漫画内容的思想深度、漫画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它所应具备的基本功等问题,指明了学习漫画的必由路径和漫画研究的方向。可以说是在漫画界第一次全面勾勒出了漫画艺术的理论框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漫画创作的原理。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此后,方成研究漫画理论的步伐始终没有停下来,并且成果不断。

    方成这种“学者型漫画家”的风貌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并予以中肯的评价。研究中国漫画史的理论家黄远林认为:“方成是一位创作与理论研究并重的‘双管齐下’的学者型漫画家。……方成的漫画理论研究是建立在他的坚实的艺术实践之上的,同时他从创作实践中寻求归纳出某些带规律性的理论认识,又能使他并影响到一些漫画同行更加自觉地遵循艺术规律去进行创作。……在我国漫画家中,能够在创作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同时取得如此成就的人,显然并不多见。”

    本山传媒集团艺术总监刘双平认为:“方成是中国画坛上为数不多的多面手。他不仅在漫画领域成就卓著,同时又将漫画融入国画,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水墨人物画,在国画人物画领域独树一帜。他以丰富的幽默实践为基础,后又从事幽默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享有‘学者型漫画家’的美誉。他不仅画好,诗歌、杂文也写得漂亮,还创作过相声段子。……在漫画家队伍中,能戴上‘学者型漫画家’桂冠的恐怕还不多,方成便是为数不多的实至名归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