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人生 幽默大师——方成传-冬去春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开国内漫画展之先河

    粉碎“四人帮”后,国家百废待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文艺界迎来了企盼已久的春天!方成与三千多位代表一道,怀着兴奋的心情,走进人民大会堂,出席文代会。出席会议的代表中,有自五四运动以来就驰骋在文艺战线上的老一代文艺家,也有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大批新人,标志着全国文艺工作者的空前团结。

    大会会场布置得庄严、朴素。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大会。当邓小平同志走上主席台时,全体代表都自发地站立起来,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暴风雨般的掌声。小平同志连连挥动双手,请大家落座,但代表们怀着激动而复杂的心情,仍久久站立着鼓掌。直到大会主席宣布大会开幕,请代表们坐下时,大家才落座了。置身如此热烈、如此感人的情景,方成和其他代表一样,心中都非常激动。

    让方成更激动的是,自己亲耳聆听了小平同志的讲话,领会了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明确了今后创作的方向!

    开幕式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致祝辞。他在祝辞中高瞻远瞩、实事求是地充分肯定了我国文艺事业的成就,高度赞扬我国文艺队伍是一支经得起斗争风雨严峻考验的好队伍。在谈到新时期我国文学艺术的任务时,小平同志强调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于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的发展问题,邓小平说:“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第六章冬去春来小平同志还深情地说道:“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小平同志还精辟地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方成牢牢地记住了小平同志接下来说的话,当小平同志说到“不要随便把文艺问题与政治问题联系起来”时,方成马上联想起“反右”和“文革”的惨痛经历,他的喉头有点发酸,眼眶有点湿润了。

    最后,小平同志衷心祝愿文艺队伍更加团结壮大,要求各级党委都要领导好文艺工作。他祝大会完满成功,热情地期望大会以后,文艺工作者拿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艺术成果。小平同志的祝辞,博得了全场代表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

    亲耳聆听了小平同志的报告后,已是61岁的方成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而今,国家的政治气候终于开始晴朗了!作家、艺术家们终于可以不再战战兢兢地搞创作了!

    这次文代会的精神,给了方成极大的鼓舞。他心中有了很多的想法,也有了不少好的创意。他已经十年没有画画了,此时,创作热情在他胸中激荡。他好像有一股使不完的劲。他要响应小平同志代表中央发出的号召,努力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尽自己的一分薄力。

    开完文代会的第二天,他就向领导提出请假半年,好集中精力和时间搞创作,准备举办个人画展。领导十分支持:“回家画去吧,有事再找你。”

    此时,他已经调到报社国际部上班。那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他便申请离开美术组,调到了国际部的。现在,国际部主任袁先禄理解他,批准了他的假期,支持他潜心搞好创作。于是,方成得以不受什么干扰地用了近4个月的时间,创作了一百幅漫画,将反右运动之后,大家都不敢画的东西,大胆畅快地画了出来;把自己心中憋了多年的话,统统以漫画的形式“说”了出来。

    这批画都是他直面社会,针砭时弊的。有些题材是长时期没人敢碰的“禁区”,如表现反右运动的《告状》,表现“文革”造成的恶果的《家庭》,具有极强的现实讽刺意义的《不要叫我“老爷”,叫“公仆”》,直指当时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的《一人得道》与《终身大事》。此外,还有《六个和尚挑水吃》、《苦读未悟图》、《武松过岗》、《官商》、《一边精打细算,一边送礼吃饭》、《告状——他诬蔑老爷,说老爷脸黑》、《李鬼剪径图》等作品,都是构思奇特而又似不经意地给读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一批画,方成画得很痛快,甚至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他再也不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此前他多少年没画漫画了。因为“1957年以后,就谁也不敢画了,谁画谁当‘右派’。所以我也没法画。”现在,终于可以画了——多年之后,他对来采访的记者说——“那批画,我憋了十几年不敢画,现在一放出来,我就使劲画。这批画,是我画得最得意的,因为当时完全是有感而发。……我去参加文代会,听了邓小平讲话,就知道可以画了。”“也许别人没有听明白,我真是听出其中意思了。图19方成举办个人漫画展(1980年)当时开完会,我赶紧回到报社请假。我说我要开漫画展,其实当时自己一张画也没有。”

    这批他多年间最想画的画,他终于废寝忘食地画出来了。接下来,他又辛辛苦苦地抓紧筹备办漫画展。1980年8月,《方成漫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面向公众展出。画展共展出一百幅作品,都是讽刺漫画,并且一改过去漫画都是用铅笔画,作品尺寸也都很小的通例,全是尺寸大的水墨漫画。

    一时间,画展轰动了全国。方成也由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开个人漫画展的画家,并且由此开了国内漫画展的先河。

    后来,多次有记者采访,问他为什么想到要办画展?他说:“因为我有一肚子话要说,而且我想到如果大家都不敢画的话,那中国的漫画就很难发展了。”

    2.里程碑——《武大郎开店》

    《武大郎开店》漫画展的展品中,第一幅是《武大郎开店》,这是方成这一批创作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他毕生整个漫画创作生涯中的精品。这次漫画展举办得非常成功,参观者络绎不绝,好评如潮。尤其是《武大郎开店》这幅作品,广大观众和同行们纷纷给予高度评价。

    《武大郎开店》的画面简单,又很滑稽:武大郎开了一家店,他的几个伙计也都个头矮小,正在收拾桌椅。一个伙计在对一个来客振振有词地说:“我们掌柜的有个脾气,比他高的都不用!”

    画面正中有一道门,那门上的对联可是画龙点睛之笔,极扼要地概括表现出当时社会上各个单位类似的现象:

    “人不在高有权则灵店虽不大惟我独尊”

    横披:“王伦遗风”。

    画面的右下角,落款“方成”。“成”字的右下角,是表明创作年代的阿拉伯数字“80”。落款的下方,有一枚白文方印,印文是“方成”。方成的作品,大都喜欢在画面角落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创作年代,横着写、竖着写的都有,但盖印的作品不多。方成在《武大郎开店》上盖印,表明他对这幅作品十分珍爱。后来方成也在各种访谈中多次表示过,《武大郎开店》是他最满意的代表作。

    方成为什么会画这样一幅漫画呢?原来,这是他多年的“伤痛”而触发的艺术构思——他所在的报社美术组,老组长华君武调到美协任秘书长后,新组长是一个年轻的初学漫画的党员。早先,方成曾申请入党,组内原副组长苏光也曾表示同意,但新组长却坚决反对。而且在“文革”开始时,这位新组长和组内几个党团员还从方成解放前在上海发表的100多幅针对旧社会的讽刺画中,找出一幅表现国民党和共产党内战的讽刺画,给方成戴上了“反党”的帽子,并以“漏网右派”、“反动文人”的罪名,将他划为“牛鬼蛇神”押进“牛棚”监督劳动。不久,因报纸恢复出版,各部门那些领导得以“解放”恢复原领导职务。可方成不是党员,又无领导职务,尽管业务能力很强,尽管工作认真负责,却仍要长期下放到河南干校及京郊各地监督劳动。

    方成也深知,像他们新组长这一类的领导在当时的各个单位里还不在少数。在方成看来,这种情况往往是“一般领导的才能会比较高,本事比较大,这样下面做干部的能比较容易。如果领导他本事不高的话,下边有水平高一点的,领导会害怕。怕抢他的位置,怕影响他的威信。”

    于是方成心中生出了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就是想用漫画来讽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这种“妒才嫉能”的现象,为“文革”中在这个问题上蒙受冤屈的人们“说说话”。

    由于这个主题在他心中酝酿了许久,所以一提起笔来这幅画画得很快,构图只用了一天时间,加上后来几次修改构图也只是费时两天,倒是那副对联的修改花了好几天时间。开初,对联用的是一幅传统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在要开画展之前,他把这个作品拿去给他过去的老领导华君武看,很想请他指教一二。因为华君武是方成当年来一直很佩服的领导。

    “画是不错,就是你的对联不好。这个太一般,你得把这个改喽,改成跟这个主题切合的最好。”

    方成觉得华君武这个说法很在理,回家后,他苦苦思索了三天,最后他想起了唐朝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了。方成小时候就喜欢背书,《陋室铭》他背得很熟的,开篇第一句便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于是他灵机一动,把刘禹锡这句改成“人不在高,有权则灵;店虽不大,惟我独尊。”这么一改不就正好了吗,跟主题很切合。再往下想,那个横批就好办了,他脑袋里一下子跳出了“王伦遗风”四个字。

    “妙!妙!”方成心中都不由得为自己这个想法叫绝了——王伦不是有名的最嫉才嘛?他不是在梁山占山为王,比他能干的都不要吗?

    这样的改动,不仅强化了画面的讽刺意味,而且使作品的思想性得到升华,提升了这幅漫画的艺术感染力。后来,老画家李苦禅碰到方成,就非常赞赏这幅画,对画中的对联最感兴趣了,一见面就连说:“你这对联真有意思,真有意思!”日后只要两人再见面时,李苦禅都总要对方成提起这幅画。

    《方成漫画展》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特别是《武大郎开店》这幅漫画,许多观众在忍俊不禁之余,由衷叹服作者借古喻今讽刺手法的绝妙与深刻。

    画展吸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这幅《武大郎开店》同时先后在《工人日报》和《人民日报》发表,一时间,方成收到了如潮水般涌来的读者来信。《方成漫画展》在北京展出结束后,全国十几个城市都踊跃来借这个展览去本市展出,当地报纸都刊有热烈评论,并配发漫画《武大郎开店》。为借展览,四川和广东还发生了点争执。

    11月,还有人将《武大郎开店》编成河北梆子在塘沽演出,天津的电台还作了现场广播。“一张漫画能变成一出戏,全国有名,呵呵。”——方成在朋友面前,得意地笑着大声说道。他找了个录音机,把广播电台播放的梆子戏录了音,一直好好地保存着。

    岁末,《人民日报》通过群众评选本报1980年优秀作品,美术作品只有两件获奖,一件是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另一件就是方成的《武大郎开店》。这些活动与宣传,自然地使《武大郎开店》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致“武大郎开店”在民间成为了一个典故,“武大郎”也从此成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一类官员的代名词。方成在自己钟爱的漫画事业上攀上了一个高峰。

    不过,随着方成画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武大郎开店》也遇到了让方成始料不及的问题,碰到了点不大不小的麻烦。

    首先是《方成漫画展》在四川展出的时候,有人写信来告诉方成说《武大郎开店》这张画出问题了,可是未明白说出的是什么问题。接着又有一个动画导演从云南回到北京,也很紧张地专门找到方成,关心地问道,“听说《武大郎开店》出问题了?”方成回答说:“没有啊,这画得奖了呀!”那导演也未再说是出什么问题了。

    再往后,这个展览要到香港展出之前,方成找到报社领导说:“这展览要拿到香港去展览,你看看我的作品行吗?”那位领导仅这样说道:“别看了,你《武大郎开店》别带去就行了。”同样也不对方成说明白为什么别带去。方成被弄得一头雾水。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后,方成才弄清楚究竟是“出什么问题”——原来是有人说《武大郎开店》“有影射之嫌”:“因为武大郎不很矮嘛,说怕是影射邓小平同志矮的。”

    这也难怪,因为这时处于“文革”结束还不久,整个社会还刚从那种很不正常的文化气氛走出来,总有一些人要这么猜测,要“以为”是这样,可是又不摆明了说。可见方成当时画出这个画真的太不容易了!而实际上他创作这幅画的构思是怎样的呢?方成晚年接受凤凰台记者陈鲁豫采访时,坦率地告白了自己的真实思路:这引起一些记者纷纷来问我,这幅漫画的艺术构思是怎么想起来的?那时我说是从听来的事画的,其实那是我自己的亲身感受画出来的。我的工作领导人是一位“老八路”,业务上比我强,在政治和艺术上都得到他不少帮助,对我很友好。多年后,他被调任。新提升的领导人年轻,在政治和工作地位上是我的上级,但级别比我低几级。可能因为他在学历、业务和级别上自觉不如我那么受人看重,平时对我的态度和原先的领导显然不同,想必是因为有所嫉妒。对于嫉妒造成的危害,我就想用漫画进行讽刺。有嫉妒心的人,会很怕他的部下才能比他高,有伤他的威信,更怕影响他的地位,自然不愿使用这种部下。用漫画来表现,就需编个有趣的故事画出来。才能的大小,常说成高矮,如说:“高才”,“才高八斗”。用人的高矮来比喻我很容易就想到《水浒传》里的武大郎来。以开店比喻,他当了领导,编出这个幽默的故事情节来。

    其实“嫉才”这都是很抽象的东西,没有具象的东西,怎么画嫉才呢?后来我想想,“德才”都是按照习惯以高矮来分,然后才有“德高望重”,“才高八斗”,因为“高才”吧,我就一下想起高矮了,于是就想起武大郎来了。如果武大要当领导,你想那下边干活可就受罪了,所以我就让他当“领导”,让他当掌柜的,而且我让他的伙计都比他矮,那个伙计还说了“我们掌柜的有个脾气,比他高的都不用!”(凤凰卫视出版中心:《智者》,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年)好在随着对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对“两个凡是”的批判,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已不再像“文革”中那样动不动就戴帽子、抓辫子、打棍子了。方成的《武大郎开店》“影射之嫌”没有产生实质上的影响,一段时间后,这事也就过去了。相反,随着群众的反响越来越热烈,随着专业人士对此画作的评价越来越高,《武大郎开店》已被人们视为漫画精品,并且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武大郎开店”这一说法风行全国。此后几十年间,一提起漫画《武大郎开店》,方成总是会十分激动:“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这些画!”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武大郎”这个词还被人们常常用来比作“妒才嫉能”的人;而“妒才嫉能”的人压制人才的情况,也被人们称为“武大郎现象”。

    多年来,报刊上、网络上出现了许多评论方成的《武大郎开店》的言论和文章,以及由这个主题衍生出来的杂文、博客等,足以看出广大读者对《武大郎开店》的由衷喜爱和高度评价。

    比如,《南方周末》的记者赖海晏在北京登门采访方成,请方成谈谈《武大郎开店》等几幅漫画的构思,后来,这位记者在《愉快而艰难的步履——关于〈南方周末〉的回忆》一文中,说到自己为何再次提及方成请华君武提意见并受启发改出对联的细节,其原因:一是认为《武大郎开店》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漫画杰作,创造的构思叙述也是宝贵的资料;二是觉得中国优秀的两位著名漫画家在宽松的舆论环境下,彼此心领神会的谈笑中让艺术品的思想升华,那情形是多么富有诗意,又多么令人神往!这充分说明:精神产品中精品的产生,必须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好的报道的面世,也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文明的催生。再如,常铁钧在《有感而发是创作前提——读方成漫画“武大郎开店”有感》一文中,这样说道:社会终究是在不断开放、进步,争议很快就尘埃落定,这幅漫画至今仍被漫画界和很多读者认为是一幅里程碑式的作品,如果评选改革开放三十年漫画界十大或者百大作品之类,即便是把所有风格、所有门类的漫画作品全部列为评选对象,这幅漫画都应该有一席之地。我不知道这个作品在当时形成的影响力,但应该能想象的到,在长期封闭、压抑之后,这样的漫画作品,和当时其他如戏剧、电影、曲艺、音乐等等一样,必定能引发一种巨大的集体共鸣。虽然在现在看来,尤其是看惯了连环卡通、四格漫画且没有经历过那个历史时期的年轻读者而言,这样的漫画作品可能太平淡,但若是慢慢体会,这幅漫画一点都没有过时,在我们的身边,不一直有这样的人和事吗?武大郎其实一直在开店,而且还开起了连锁店。

    “武大郎开店”是方成先生佳作之一,堪称漫画经典。它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在社会主义民主尚不健全情况下“唯我独尊”以权势压制人才的狭隘心态。身材矮小的掌柜武大郎最忌讳的就是为其打工的伙计、账房的个子比他高,以为这样才能保持其主人的地位和尊严,于是形成了店中店员一个比一个矮的滑稽场面。此情此景看似荒唐,但日常生活中却屡见不鲜,方成先生巧妙设计了武大郎开店和不用“高人”的店训情节,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妒贤嫉能,以权压贤的扭曲心态。方成自己也坦言:“我画了一辈子漫画,《武大郎开店》是我最喜欢、也是影响最大的一幅漫画。有个剧团,根据这幅漫画,编了一出河北梆子,广播电台播出了全部演出内容。这幅画是我1980年第一次开个人漫画展中的一幅。当时的背景是,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党中央也号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观念转不过来,存在压制人才的现象。有感于此,我借用《水浒》里的人物,画了这幅漫画,就是要告诉大家,不要嫉妒人才。”

    的确,《武大郎开店》是很有特色、很有影响、很成功的一幅漫画,堪称方成漫画事业上的一座“里程碑”,甚至也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漫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