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中国顶级国学圣贤的公开课-第七课 与人为善——国学中的做人准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中国有句古训:“行善积德。”有的人心怀善心,同情弱者,帮其所难;有的人施以善举,慷慨解囊,济人之困;有的人扶善抑恶,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这些善行善举,彰显出了人们高尚的精神风貌。

    一个人能够不为非作歹,并积极做有益社会人群的事,便是一种善行。行善,不仅社会大众能蒙受其利,个人也必可获得裨益。具有善良之心,多行善举,不仅助人,还能使自己获得快乐。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一种纯粹的快乐,只有在行善时才能得到。”

    1.善行终会招来福报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

    这几句话的大意是,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其福报会绵延不断,惠及子孙后代;经常行不善之事的家族,则会招来灾祸,甚至殃及后代。

    一些调查资料证明,善良的人乐观向上,会把时间用在运动等让人快乐的事情上;而不善良的人则常对他人怀有恶意,时间都用来算计他人。因此,不善良的人要比善良人的生活质量低、寿命短。

    科学家指出,那些常做好事(善事)的人、心存感恩的人,身体更健康,更善于化解和应对各种压力和紧张情绪。研究还发现,当人表现出善意举动时,大脑会释放出多巴胺,血液中复合胺的含量也会升高。这两种物质能使人在激动和紧张中平静下来,使人心情愉悦,减轻压力。“爱”、“感激”和“满足”这样的情感,会刺激脑下垂体后叶激素的分泌。该激素会使神经系统放松,减少压抑感,增加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含氧量,让脑部和心脏产生同步电流,使体内各器官的运动更加有效,就像经过一次康复治疗,对健康极为有利。

    平时广结人缘的人,有口皆碑,因此一旦有事,大都能够逢凶化吉,进而成就更大的事业。所谓“得道多助”、“吉人天相”,事实上也是有相当的根据的。

    从前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给别人东西,连别人叫他讲“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讲不出口,只会“布、布、布……”半天,好像一讲出这两个字,自己就会有所损失。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后,就想去教化他,于是来到他住的城镇为民众开示。佛陀告诉大家布施的功德:一个人这辈子之所以富有,比别人长得高、长得帅,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跟上辈子的布施有关。

    这个吝啬的人听了佛陀的教示之后很感动,可他仍然布施不出去,他为此深感烦恼,便跑去找佛陀,对佛陀说:“世尊呀!我很想布施,但就是做不到,该怎么办呢?”

    佛陀从地上抓了一把草,把草放在他的右手,然后要他张开左手,佛陀说:“你把右手想成是自己,把左手想成是别人,然后把这把草交给别人。”这个吝啬的人一想到要把这把草给别人,就呆住了,急得满头大汗,舍不得给出去。最后,他突然开悟:“原来左手也是我自己的手。”想到这些,他赶紧把草给了出去,并为此深感欣慰。第二次,他只花了约一分钟的时间就把草给出去了。

    当他很容易就能将右手的草给左手时,佛陀又说:“现在,你把草放在左手,把右手张开,将草交给右手。”第一次,他也是想了半天才给出去;第二次,他很容易就交了出去。

    最后,佛陀对他说:“你现在把这把草给别人。”这个人便遵从佛陀的指示,把草给了别人。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个人开始把财物布施给别人,最后把房子也布施给了别人,结果终于得到了他以前从未有过的幸福。

    没有善良——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真正的发自肺腑的温暖,就不可能有精神的美。施予的追求没有资格的限制,再吝啬、再冷漠的人,只要决心给予,就可以通过训练开启“布施”之心。

    罗斯福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家乡一个大农场里工作,农场主德里斯是个刻薄而吝啬的人。

    一次,罗斯福负责的工作出了一点点纰漏,德里斯居然以此为借口,扣掉了罗斯福的全部工资。罗斯福气不过,将德里斯告上了法庭,可德里斯提早拉来了农场做工的工人作伪证,最终,罗斯福不仅没有讨到薪水,反而被德里斯倒打一耙,赔了一笔诉讼费。从此,罗斯福和这个农场主结下了怨恨。

    20多年后,罗斯福成了美国总统。这天是周末,罗斯福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就是农场主德里斯。

    原来,由于经济危机,德里斯面临着破产的危险,他的农场急需资金支持,可是由于德里斯吝啬得出名,没有人愿意为他担保。无奈之际,德里斯想起了当年曾被自己欺压过的罗斯福。

    罗斯福听完德里斯的哭诉,思索了一番后,不顾一旁妻子的眼神,决定为他担保,让他借到了那笔救命的贷款。

    德里斯走后,妻子有些生气地说:“难道你忘记他当初怎么对待你了吗?你干吗还去帮他?”

    罗斯福慢悠悠地说:“假如一个人真的善良,那么,善良就是他的天性,善良不会因为面对的是一个善人或者恶人而改变。面对一个恶人,自己也变得凶恶,这还是真正的善良吗?”

    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就本能地伸出援手,这样的人,当他自己遭遇困难时,通常也会适时地得到援助。善行必会衍生出另一个善行,最终招来善报,这是这个世上最美好的连锁反应之一。

    从善如流,可以使你获取许多珍贵的友谊,拓展人际关系,使生命得到无限延伸;从善如流,可以使你以心香一瓣,与大众广结善缘……所以,我们要学会“布施”,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得到更多。学会给予,才能收获幸福;懂得付出,才能有更多收获。

    2.不以善小而不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荀子》

    凡事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积少可以成多,积小可以变大。

    刘备临死前曾告诫他的儿子刘禅,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同时,他也提出了“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要求。这句话,对帮助人们立身处世十分重要。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不愿意在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不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地锻炼自己,而奢望有朝一日能“一鸣惊人”,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转眼间“一举成名天下知”。不客气地说,这只是幼稚者的幻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人认为,只要“不以善小而不为”,由小善而成大善,便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生在世,要有一个基本的生活态度,起码要自觉做到为善不为恶。好事可以有大小,但做好事的精神却不可以有丝毫懈怠,尤其是对于不为人们瞩目甚至不为人们理解的好事,更要坚持不懈地去做。山不拒细壤,固能成其高;海不拒涓流,才能成其大;坚持做小的好事,才可以做大的好事。

    然而,有的人只想做大好事,对小好事不屑一顾,懒怠去做。

    《后汉书》中写了一个叫陈蕃的人,他是个踌躇满志的少年,一心想做“治国平天下”的大事。当时,陈蕃独居一处,因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扫一屋”这样的小事上,所以他的住所实在是脏乱不堪。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访,见他的屋里、院里脏得实在不像话,便问他为何不打扫。陈蕃却振振有词地说:“大丈大处世应当扫天下,岂能只扫一屋?”薛勤反问他:“连一屋都不肯扫,你又怎能扫天下?”问得陈蕃张口结舌,无话可答。

    “扫一屋”虽然不足挂齿,然而,薛勤将它与“扫天下”联系起来看,认为不愿扫一屋的人,便不可能扫天下。的确,连小事都不愿去干,怎么能干出大事?“小善”尚且不去为,怎么能为“大善”呢?

    明朝礼部尚书骑驴上朝,邻居家有幼子,见驴便大哭,但慑于杨翥的身份,邻居不敢有怨言。此事被杨翥知道后,他立即把驴卖了,步行上朝,只为博小孩一笑。

    此事虽小,却体现出了一个人的善心,表现出了一种“你快乐,我更快乐”的善。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与人为善,彼此善意以待,这个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

    法国作家亨利·肖曾说道:“一个乐善好施的人,随着他不断施舍,会在他身上形成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幸福感。”确实,每做一次好事就能给人带去一种幸福感,随着做好事的次数不断增多,其心情也会更加愉悦。至于坏事,只要一直秉承着无论影响多小都不做的原则,就一定能够让我们时刻保持在正轨上。

    3.别让好心办“坏”事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墨子》

    好名声不能轻而易举地得到,荣誉不能以巧诈树立,君子就是君子,要身体力行地得到名副其实的荣誉。

    如果每件好事都难度极高,需要竭力而为或是倾囊而出,就会比较难以坚持,不仅意志方面会出问题,精力与财力也会难以维系。

    有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位女士,她为了救助那些可怜的猫狗,用光了家里几十万存款,甚至包括丈夫去世时得到的抚恤金,最后实在没钱了,只好把房子卖掉。她的这种举动始终不被儿子所理解,儿子去贵州打工一年多,从来不和她联系。因为将钱都花在了安置那些流浪猫狗身上,她也无力去照顾自己年岁已高的老母亲。多年来,因为周围的居民受不了猫狗的叫声和散发出来的浓重的气味,她不得不多次搬迁,远离市区,独自居住,承受着众人无法体会的压力。如今,她没有钱,没有亲情,陪在她身边的只有她眼里最漂亮、最善良的“孩子们”。

    公益事业跟商业活动一样,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完善的组织,否则多半会不了了之。饲养大量宠物需要空间,需要粮食,需要药物,需要设备,需要工作人员……这是一笔庞大的开销,个人是很难维持的。

    然而,有些人固守着自己的理想,不愿看清眼前的现实世界。他们大多忌讳提钱,常会拒绝一些宠物用品商的有偿赞助。他们认为公益就是无私奉献,因此,他们宁愿吃不饱穿不暖,也要“饿着肚子闹革命“。但是,”饿肚子“的公益事业是发展不起来的,”饿肚子“的志愿者也是壮大不起来的。公益事业需要资金,需要计划,需要组织,需要制度,需要管理,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人做了好事却被人误解。所以,光有做好事的善心还不行,要想把好事办好,还需要一定的智慧和能力。

    著名作家刘墉在一次采访中说:“帮助人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护自己。”他说,在美国有一些州,甚至不许民众在街上停下来接那些拦车的人。如果在荒郊野外,你看到一个单独的孩子拦车,而且对方看起来好像受了伤,于是你停下车想看看情况,也许你刚停下来,那边枪就顶过来了。所以说,虽然人要有同情心,但也一定要有防范意识,注意保护自己。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年,我上山扫墓,看到一个孩子受了伤,是从山上骑脚踏车往下冲,撞到石头,骨头断了。后来,我将他送去了医院。一进医院门,医院的人就喊了:‘你是好心人,你麻烦了,小心他怪你。’我当时回了一句话,我说:‘怪我就怪我,要赔吗?我赔。’我觉得每个人都要活得壮丽。今天你被坑了,要作出赔偿,你在经济上能够承担得了,你的心情能够承担得了,那你就去做。我们不做傻子,但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如果你无法承担这笔损失,却非要去救他,一定要贴上你自己的命,贴上你一家人,贴上别人要救你们的那些人,那这就是个很笨的举措。这时,你应该找别人来救,而不是让不会水的自己跳下水去救,这个是死板的、鲁莽的善。良知的善重要,思想之后有计划的善更重要。”

    做好事不能空有一腔热情,要三思而后行:

    一个腿部有缺陷的人在公交车上时不一定要给老人让座,因为他自己在这一方面也需要照顾;如果对电子设备不是很熟悉,就不要帮别人修坏掉的电器,修成废品还只是经济损失,如果修成定时炸弹,那就成了害人了;见到有人溺水,如果你本人就是一只晕水的旱鸭子,就绝对不要跳下去救人,那样做的结果是导致后来者要救两个人,你应该做的是一边寻找救援工具,一边寻求别人的帮助……

    行善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能给别人带来无私的帮助,但我们在同情别人的同时也应该保持一份应有的理智,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家庭状况,考虑自身的能力和承受力,先对自己的亲人负责,再去对别人负责,量力而行,学会做一个明智的好人。

    4.惠己之心惠人,责人之心责己

    己不所欲,勿施于人。

    ——孔子

    你总是期待别人为你做些什么吗?你经常质疑自己付出那么多,为何却没有人愿意为你付出吗?

    很多人以为自己付出了许多,理应得到别人的回报,只是就算别人给了回馈,还是达不到他们的预期,于是从他们嘴里听见的,总还是那一句:“人心现实。”

    到底是人心现实,还是我们贪图太多?仔细想想,别人又应当为我们做些什么呢?为人处世时,一旦出现利益分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得到既有利益之余收获更多的利益。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学会用体会自己的心来体会别人。

    自己想得到利益,别人自然也想得到,如不能彼此为对方考虑,就一定会产生争端。其实,把为自己谋利益的心用在为别人谋利益上,并不会损害我们的利益,相反,它可能还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的利益。

    星云大师在《舍得》里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个朋友向星云大师抱怨,他说:“为什么我这样对人,人们却这么对我?”

    他抱怨了一整个下午,让人感觉他好像背负了天大的委屈,事实上并非如此。

    他说:“那天,他跟我说需要帮忙,我放下了妻子小孩去帮他,哪里知道,前些日子我希望他帮我,他却说老婆有事情要他去做,拒绝了我。你说气不气人?”

    他又说:“你知道吗?我努力打拼,就是希望公司能好起来,一切考虑都是为了公司,公司好了,大家才能好,但是他们连一点小牺牲都舍不得,你说,这样对不对?”

    “唉,为什么我付出那么多,却没有人愿意为我付出?”最后,他感慨万分地说道。

    “付出,不要追问收获。”星云大师说。

    其他的事,我们无法给予任何评论,毕竟我们不了解他的朋友当时的情况。老婆与朋友,哪个才是好选择,各人有各自的选择,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一切只是个人核心价值的取舍不同而已,没有什么对或不对的问题。

    “我为人人,人人才能为我”。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只在意回报,掺杂了“计算”的帮助,往往会让我们徒增烦恼。

    庾亮是东晋名士,他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告诉他说这是一匹凶马,会对主人不利,应该把它卖掉。可庾亮却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把它卖给别人,不就会对马的新主人不利吗?怎么能因为想要求得自己平安而移祸他人呢?所以,庾亮决定自己骑着这匹的卢马,而不让别人冒这个险。

    做到了以惠己之心惠人还不够,还要学会以责人之心责己。

    平日里,严格要求别人很容易做到,“你做错了”、“你不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你应该改”……这样的话语屡见不鲜。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却很少会去想自己也有跟对方一样的问题。而受到了苛责的朋友,则会认为我们刻薄,觉得我们是“五十步笑百步”。这样不仅对事情没有丝毫帮助,还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

    其实,“以惠己之心惠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将心比心。给自己谋利益的时候,考虑一下别人是不是也同样需要这份利益;苛责别人的时候,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反问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不足。

    学会“责己惠人”很重要。孔子反复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要反过来理解,己之所欲,施于人;人之不欲,施于己。这对于我们修身交友有很大的帮助。

    人与人的交往互动要少一点计较心态,把心中的框去掉,不要把别人的心也框进你的心里。别忘了,这两颗心有着不同的血液细胞,是绝对独立的个体,很难有真正的融合,若是勉强,一旦出现排斥现象,就会发生不可收拾的意外,例如,好朋友最终老死不相往来。

    有人说:“每当别人说:‘真不好意思麻烦你,如果你以后需要帮忙的话,我一定义不容辞。’这反而让我更不好意思。其实,能付出代表着我有能力,有余裕,一切都是充足的,开心都还来不及,哪里还会想着麻烦?开心,就是他们给我的最好收获。”

    这种知足心值得每个人学习。其实,更进一步想想,在这个功利社会,真正能取悦自己的人,始终还是你自己!所以,希望看见回馈收获、想得到别人付出的心意,其实不必等待,看见他们开心满足,知道自己有多余的能力付出,这不正是最好的回馈收获吗?

    5.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老子

    助人,除了要帮助他们解脱困境,还要帮扶他们的心灵。所以,做善事的时候,一定要多替对方考虑一下,没帮到人事小,要是伤害了人,那就跟自己的初衷相差甚远了。

    民国时候有一位富人,家中世代都读书向佛。这位富人平时乐善好施,乡邻有什么困难,他都会慷慨解囊,帮忙帮到底。乡邻们提起他都纷纷翘起大拇指,说他是个万里挑一的大善人,有一副菩萨心肠。可最近却有一些对于这个富人不好的议论,说他之前救助了一个乞丐,后来却不再管乞丐的死活,表现得异常冷漠。

    有好事者向富人打听这件事情,富人听完人们对他的疑问,叹了口气,将原委一一道来。

    那个乞丐三十岁上下,虽然衣衫褴褛、形容脏污,但好在身体没什么毛病。听说他是从邻镇来的,因为家里贫穷,才不得已出来乞讨。

    富人知道这个乞丐的情况之后,就将他请回家中,给他饭吃,乞丐自然对富人感激不尽。富人看他体格还算健壮,便问他愿不愿意在他家当一个帮工,赚取吃饭的口粮,可乞丐却拒绝了,说他就愿意做乞丐。

    第二天,乞丐又来到富人的门前讨要吃的,哪里也不去。富人好脾气,仍旧安排家里的佣人给他吃的。一个月之后,乞丐干脆在富人家门口搭了一个草棚,天天等着富人给自己饭吃,吃饱喝足就在草棚里瞌睡,人倒是养胖了不少。

    日子久了,富人家的佣人告诉了主人关于这个乞丐的所作所为。于是,富人来到乞丐栖身的草棚里找他,再次问他愿不愿意找一份工养活自己,乞丐仍旧拒绝了。富人之后就吩咐佣人不要再给这个乞丐免费的饭食。乞丐挨了饿,便大声叫嚷富人假善心,这才有了那些流言。

    富人说:“我做善事,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困难,他们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我可以拉一把。可是,我助人,并不是养猪哇!与其帮助这样不思进取、只等别人发善心的人,我还不如多帮一些贫家孩子读书呢!”

    别人有困难,我们有能力帮就帮一点,但这种帮助是帮他们渡过难关,重拾生活的希望,而不是一味的“愚善”。

    英国电视制片人莱斯·布朗成名后经常回忆起大学时代的一位恩师,并且不止一次地对别人说,他能有今天的成就,都要归功于那位教授点燃了他心中的信心火焰。

    读大学时,布朗是一名差生,外语、数学和历史考试经常不及格,暑假期间还被迫到补习班补习。他觉得自己很笨,比大多数同学都迟钝,也不像自己的弟弟妹妹那样聪明伶俐,所以十分灰心丧气。就在他一蹶不振的时候,一位名叫卡尔的教授在听了他的倾诉后,非但没有嘲笑他,反而鼓励他说:“布朗,没关系的,它能说明什么呢?它只能说明今后你还得更加努力才行。要知道,对未来命运和成就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很多,记住,千万不要灰心,不要泄气!”

    在得到卡尔教授的鼓励后,布朗好像变了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任何事情都勇于去尝试、奋斗、拼搏。后来,布朗的名字终于登上了学校的荣誉册。几年以后,他又制作了5部专题片,并在公众电视上播出。当他制作的节目《你应受报答》在教育台播出后,卡尔教授还专门给他打来了电话说:“你就是那个让我感到骄傲的人,是吗?”布朗也恭恭敬敬地说:“是的,先生,正是我。”

    故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有助人的智慧在其中。

    我们说的“智慧地助人”,是指不带给被助者卑微感受的帮助。

    一位商人在地铁口把一枚硬币丢进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卖铅笔人的杯子里,便匆忙踏进了地铁站。过后,他想了一下,觉得这样做不妥,便又转身回到了卖铅笔人那里,从杯中取走了几支铅笔。他抱歉地解释说,他在匆忙中忘记了带走铅笔,希望不要介意。他说:“毕竟,你跟我一样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而且上面也有标价。”说完,他便去赶地铁了。

    几个月后,在一个隆重的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员走到这个商人身边,自我介绍说:“你可能已经忘记了我,而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你就是那个重新给我自尊的人。我一直是一个销售铅笔的乞丐,直到你跑来告诉我,说我是一个商人。”

    说来有趣的是,后来,正是这位昔日的乞丐,帮助这位商人把积压的商品推销了出去,为他挣了不少钱。

    助人的方式有很多种,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是当人们真正做善事的时候,又有几个人真的考虑过被助者的心理?助人助心,自立者方能自强。

    6.爱要刻在石头上,恨则写在沙堆里

    兼爱,非攻。

    ——墨子

    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任何邪恶的东西遇到爱,都会像冰雪遇到火焰一样很快消融。

    一场几十年前就已经结案的庭审,却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至今仍然感动人心。

    那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偷窃案,发生在1935年的纽约。当时,拉瓜地亚刚刚出任纽约市市长。他在一个位于纽约最贫穷脏乱区域的法庭上,亲眼目睹了这桩偷窃案的审理。

    被指控的罪犯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她的脸上是不健康的灰绿色,看上去憔悴不堪。在偷窃面包时,她被面包店老板当场抓住。审判长威严地注视着这个瘦弱的老人,询问她是否愿意认罪。老妇人嗫嚅着回答:“是,我确实偷了面包。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几个饿着肚子的孙子,他们已经两天没有吃任何东西了。如果我不给他们点东西吃,他们会饿死的。”

    审判长的回答是:“我必须秉公办事,维护法律的尊严,你可以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是10天的拘役。”

    判决很快结束了,一直坐在旁听席上的市长拉瓜地亚这时站了起来,他脱下了自己的帽子,在里面放了10美元,然后转身对着旁听席上的其他人说:“现在,请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交出50美分的罚金。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冷漠付费,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需要白发苍苍的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

    旁听席上的气氛瞬间变得肃穆起来,他们每个人都默默地拿出了50美分。

    有时候,我们的过错并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错事,而在于我们什么都没有做。当我们的心灵变得冷漠时,这个世界也会失去爱的力量。爱能够超越所有的困难和障碍,失去它,世界就会从此沉沦,无法挽救。

    乔治·罗纳是一位优秀的律师。由于职业的关系,他认识了很多人,也结交了很多朋友。二战时,他逃到了瑞典。因为精通几国语言,所以乔治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份书记员的工作。他保持着自己爱交朋友的习惯,不久之后,他就有了一批很好的新朋友。

    一次,他和一位爱旅行的朋友一起出游,来到了沙漠。一开始,他们走得很顺利,但不幸的是,车子在半路抛锚了,他们不得不步行走出茫茫的大沙漠。沙漠里不仅又干又热,而且不时会有风沙迷住他们的眼睛。恶劣的环境让他的朋友变得越来越暴躁,他开始抱怨,而乔治也埋怨朋友不该选择这样一个危险的地方旅行。他们越说越气愤,最后吵了起来。那位朋友咆哮着:“乔治,如果我手里有一支枪,我一定要打爆你的头。”乔治·罗纳没有回击,而是冷静下来,蹲下身,在沙子上写下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布兰克对着我发火,说要打爆我的头。一阵风沙吹过,那行字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历经艰难之后,他们终于走出了沙漠。有一段时间,他们就像绝交了一样,再没有来往过。但等到他们冷静下来之后,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对。于是,在一个酒会上,他们又走到了一起。那位朋友举杯对乔治道歉说:“乔治,对不起,都是我太冲动了,我真不该对你发那么大的火,而且把你带到沙漠里旅行太欠考虑,幸好我们都活着回来了。”乔治也举杯检讨了自己的过错。然后,他拿起一把小刀在一块石头上刻下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布兰克和我互相检讨自己,我们的友谊长存。

    布兰克奇怪地问:“乔治,为什么那天你在沙子上写字,而今天却在石头上刻字呢?”乔治·罗纳认真地回答:“爱要刻在石头上,而恨要写在沙子上,这是为了让我们记住爱而忘记恨。沙子上的字很容易被风吹掉,就像我心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一样;而石头上的字是无论如何不会磨灭的,它见证了我们之间的爱和友谊。”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胸襟,因为爱是我们心头最值得纪念也最值得珍藏的回忆。将爱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阳光;而恨则不过是心头的一阵风,吹过便烟消云散,并不值得介怀。当爱长存我们心底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精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