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朱舜水说得更直接:“修身处世,一诚之处更无余事。故曰:‘君子诚之为贵。’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舍诚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盗名矜得计哉?”所以,诚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做到内心诚而无欺的人,才能自信、信人并取信于人。
1.君子养心,莫过于诚
君子养心莫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曾子
“君子养心莫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为官从政要“谨而信”、“敬事而信”、“言而有信”。孔子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离不开诚,诚是信的基础和保证,诚挚待人,就能严守信义。
一个人不受信任,是因为他不讲信用;反之,一个人受人信任,是因为他说话算数,也就是言必行、行必果。以诚信待人,是成大事者的基本做人准则,诚信乃全天下第一品牌!无论你是谁,做人做事,都应讲“诚信”二字,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在事业上用这种习惯来工作,方可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魏晋时有个叫卓恕的人,为人笃信,言不食诺。他曾从建业回上虞老家,临行与太傅诸葛恪有约,某日再来拜会。到了那天,诸葛设宴专等。赴宴的人都认为从会稽到建业相距千里,路途之中说不定会遇到风波之险,很难如期。可是,卓恕“须臾恕至,一座皆惊”。
“诚”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待人以诚,就是信义为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能感化万物,也就是所谓的“心诚则灵”;相反,心不诚则不灵,行则不通,事则不成。一个心灵丑恶、为人虚伪的人,是无法取得人们的信任的。
中国人特别崇尚忠诚和信义,而“信、智、勇”更是人自立于社会的三个条件,“诚信”居于首位。
“信”是一个会意字,“人”“言”合体。《说文解字》把“信”和“诚”互为解释,信即诚,诚即信。古时候的信息交流没有别的方式,只能靠人带口信,而传递口信之人必须以实相告,这就是诚或信的本义。
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中国是靠礼义行事的德治国家,言行靠自律与自省。但靠道德的约束而忽视法制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已被证明是不可行的。不过,在法制化的前提下,“诚信”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想要做大事,就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为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国时,诸葛亮四出祁山,所率兵马只有10多万人,而司马懿却有精兵30万。蜀、魏在祁山对阵,正在这紧急时刻,蜀军有1万人因服役期满,需退役回乡。而离去1万人,会大大影响蜀军的战斗力。服役期满的士兵也忧心忡忡,大战在即,回乡的愿望恐怕会化为泡影。这时,将士们共同向诸葛建议:延期服役一个月,待大战结束后再让老兵还乡。
诸葛亮却拒绝了这个提议,他说:“治国治军必须以信为本。老兵们归心似箭,家中父母妻儿望眼欲穿,我怎能因一时需要而失信于民呢?”说完,诸葛亮下令各部,让服役期满的老兵速速返乡。诸葛亮的命令一下,老兵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后一个个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决定留下与魏军对抗。“丞相待我们恩重如山,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我们要奋勇杀敌,报答丞相!”
老兵们的激情极大地鼓励了在役的士兵,蜀军上下群情激昂,士气大振,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击败了魏军。能取得以少胜多的战绩,诸葛亮的诚信功不可没。
人无信不立,良好的信誉会给你的行动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诚实、守信也是形成强大亲和力的基础;诚实守信的人会使人产生与你交往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会消除不利因素带来的障碍,使困境变为坦途。
2.经商之道,诚信是金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子为尊矣,不诚则卑。
——荀子
坚持诚实做人的准则,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也能更好地完善我们的品行,使我们能正确地与人交往。
日本著名企业家吉田忠雄在回顾自己的创业成功经验时说:“为人处事首先要讲求诚实,以诚待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离开这一点,一切都成了无根之花、无本之木。”
在创业初期,吉田忠雄曾经做过一家小电器商行的推销员。开始的时候,他做得并不顺利,业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什么起色,但他并没有灰心,而是坚持了下来。有一次,他推销出去一种剃须刀,半个月内同20位顾客做成了生意,但他后来发现,他所推销的剃须刀比别家店里的同类型产品价格高,这使他深感不安。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向这20家客户说明情况,并主动要求向各家客户退还价款上的差额。
他的这种以诚待人的做法深深感动了客户,客户不但没收价款差额,反而主动要求向他订货,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品种。这使他的业务数额急剧上升,他因此得到了公司的奖励,这番经历也为他以后自己创办公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语道出了诚实具有的巨大力量。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需要正确合理的管理制度、明确的经营方针、和谐的团队合作,更需要诚信务实。诚信不仅是每个人应遵从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处理好一个企业与顾客关系的行为准则。
一个犹太商人在集市上从一个阿拉伯人那里买了一头驴回家,家里人一见非常高兴,就把驴牵到河边洗澡。就在给它洗澡时,驴脖子上掉下来一颗很大的钻石,光芒四射。家里人见此,欢呼雀跃,认为这是上天所赐的礼物。当家里人兴高采烈地把这颗钻石带回家时,犹太商人却平静地说:“我们应该把这颗钻石还给那位阿拉伯人。”
家人感到不解,犹太商人严肃地说:“我买的是驴子,不是钻石,我们犹太人只能拿属于我们的东西。”说完,他便把钻石送还给了那位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见到钻石感到很惊奇,对犹太商人说道:“你买了这头驴,钻石在驴身上,那你就拥有了这颗钻石,你不必还我,还是自己拿着吧。”犹太商人回答说:“这是我们的传统,我们只能拿支付过金钱的东西,所以钻石必须还给你。”
犹太人认为,诚信经商是商人最大之善。因此,在生意场上,他们最为看重诚信。
诚信是一种智慧,它不仅属于德的范畴,也属于智的范畴,它是人们为了争取长期生存与发展而采取的一种理智选择。
清朝乾隆年间,苏州有一个普通生意人叫谢阿明,他专营水果,在苏州大街小巷叫卖。他做生意讲究信誉,从不失约。有一天,苏州临顿路一个叫夏子英的人向谢阿明订购了一些白沙楷杷,交了订金也约好了送货日期。可是事不凑巧,送货日到了,货却没按时送来,这可急坏了有约在先的谢阿明。眼看着无法按约送货,无奈之下,谢阿明只好拿着订金来到夏子英的家里说明情况,并把钱还给了他。夏子英不以为然地说:“你明天送来也不晚嘛!”谢阿明回答说:“我既然说过要今天送给你,就不能拖到明天,失信于你!”执意把钱退给了夏子英。
现代社会中,凡是事业发展快、经济实力强的企业,谈起他们的成功之道,无不是“诚信至上,信誉第一”。那些不讲“诚信”的企业,即使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只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只有做到了一诺千金,你的事业才会像奔腾的波涛一样,浩浩荡荡地奔向前方。
3.量力而行,不要做“言过其实”的许诺
生来一诺比黄金,那肯风尘负此心。
——顾炎武
顾炎武曾以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那肯风尘负此心。”表达自己坚守信用的态度。言必信,行必果,不但是对人的尊重,更是对己的尊重。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讲的是做人信用度。人无信不立,信用是个人的品牌,是办事的无形资本。有形资本失去了还可以重新获得,而无形资本一旦失去了,就很难重新获得了。所以,再困难,也不能透支信用这项无形资本。
当朋友托我们办事时,我们提供帮助在情理之中。但是,办事要量力而行,不要做“言过其实”的许诺。因为,诺言能否兑现,除了个人努力的问题,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因素。平时可以办到的事,由于客观环境变化了,一时又办不到,这种情形是常有的。因此,不要在朋友面前轻率地许诺,更不能明知办不到还打肿脸充胖子,在朋友面前逞能,许下“寡信”的“轻诺”。当你无法兑现诺言时,朋友对你的信任便会离你而去。
有一个年轻人在银行工作。他过去的老师想开一家公司,但缺少资金,便去问他能不能帮忙解决贷款的问题。他想:“这是老师第一次找自己帮忙,怎么能拒绝呢?”当即便一口答应了下来。可是,他毕竟刚参加工作不久,还没取得说话的资历,老师的贷款请求又不完全合乎规章,所以,当老师租好门面,请好员工,等着资金开业时,他这里却拿不出钱来。老师大怒,责备他说:“你这不是捉弄我吗?你即使不想帮我,也不该害我!”年轻人能说什么呢?只好苦笑而已。
有些人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而向他人承诺,而有些人则是喜欢胡乱吹嘘自己的能力,随随便便向别人夸下海口,承诺自己根本办不到的事情。结果不但事情没有办成,自己的人缘也弄糟了。
某厂职工小方经常向同事炫耀自己在市房管所有熟人,能办房产证,而且花钱少、办事快。开始,人们都信以为真,有些急于办理房产证的同事便交钱相托,但时过多日,不见回音,问到小方,他说:“近来人家事儿太多,再等等。”拖得时间长了,同事们对他的办事能力产生了怀疑,便向他要钱。他却找理由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懂不懂?你的事儿虽然没办成,可我该跑的跑了,该请的请了,你不能让我为你掏腰包吧?”言下之意,钱没了。
从此以后,小方的话再也没人信了,以至于人们在闲暇聊天时,只要小方往人群里一站,大伙儿好像有一种默契似的,始而缄默不语,继而纷纷散去。
既然许下诺言,无论刀山火海,都不能反悔——你不能言而无信。
所以,不要轻易向人承诺——不轻易向人许诺你可能办不到的事——这是不失信于人的最好方法。
4.待人以诚,但也要防备别人的谎言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不习乎?
——曾子
作为一个有德行且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做人的美德。与朋友交往要诚信,但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充满了谎言。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英国伏特加饮料公司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人一生中平均会说谎8.8万次,每人每天至少撒4次谎。在说谎上,男人平均每天说5次谎,女人平均每天说3次谎,但男人的谎言中,“弥天大谎”的比例比女人稍小些。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想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就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果然突围成功。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在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在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这个答案并不能让苏格拉底满意,他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衡量。究竟应该用什么来判断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了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善意的谎言和恶意的谎言最大的区别是动机不同。善意的谎言发自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它会使人们的感情变得更融洽、和谐,让生活变得更有滋有味,它可以巧妙地避免冲突,实现情感的沟通;而恶意的谎言是为说谎者谋取利益,以强烈的利欲、薄弱的理性,把他人作为手段,不惜伤害他人的行为。在所造成的后果上,两者也是截然不同的:善意的谎言带来的是温情和融洽,而恶意的谎言带来的是厌恶和仇恨。
因此,我们没必要为谎言满天飞感到恐慌——既然谎言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办法把它隔离到真空里,我们要做的就是掌握辨别谎言的一些技巧,同时擦亮自己的眼睛,摆正自己的心态,让谎言无处遁形。
对于那些蓄意欺骗的谎言,适当地反击是完全必要的。这不仅是为了讨回公道,更是为了让我们所生活的人际环境更加安全可靠。试想,一天到晚疲于识别、防备谎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必须再三掂量、推敲之后才能决定是否相信,这样的生活多累啊。
对付造谎者,可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
首先,识破他的谎言。当一个人用恶意的谎言来与我们相处时,事实上已经对我们形成了侵犯与伤害,不管他的谎言是否达到了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尽早识破他的谎言,让他在一开始行动时就受到挫败,把谎言扼杀在摇篮里。
其次,识破对方谎言后,应时刻对他保持戒备,不管他说什么、做什么,都只当他是在为自己的谎言作铺垫,即使他说的是真话,也要对他真话背后的动机多考虑几番。有的人会用虚虚实实的方法诱你上当,在假话中掺杂真话,在真话中夹杂假话,真真假假,让你分辨不清,然后趁机大行其骗术。尤其是那些有意向你暴露自身弱点的人,往往就把这当做造谎的第一步。
俗话说“乌云遮不住太阳”。谎言终究是谎言,无论它多么巧妙、精心,无论它把一个人装扮得怎样冠冕堂皇、道貌岸然,假的就是假的,你只要一揭穿它,它就一文不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