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中国顶级国学圣贤的公开课-第九课 君子慎独——国学中的修身养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庸》里如此写道:“能为一者,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所言的慎独,是主张君子要将“仁、义、礼、智、圣”五行统一于内心。

    人们对于慎独之所以推崇,是因为慎独的境界能让人更加精进。

    一个人若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遇到艰险之事不恐慌,处于乱世而不惊,待人以诚,德行于心,就达到了一种清净自我的境界。

    1.人前君子,人后亦君子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慎独”这个词出自《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它的意思是说,在最隐蔽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在最微小地方最能显示人的灵魂,一个真君子,即使在没人的时候也不会显现出一点不好的言行,而是像在人前一样。

    也就是说,即使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

    曾国藩在他的《金陵节署中日记里》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知道一个人真正的品行。

    杨震是东汉时期的名臣,一次因公事途经昌邑之地,曾经受到杨震提拔的昌邑县令王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敲开他的房门,献出十两黄金以表达自己对他的感激。杨震拒绝了王密的馈赠,王密对杨震说:“半夜三更,没有人知道,您就收下吧!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杨震义正言辞地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谁说没人知道!”最终,杨震态度绝决地把黄金退给了王密。

    元代大学者许衡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日,许衡与人结伴外出,天气十分炎热,一行人口渴难耐。在经过一棵挂满成熟果实的梨树时,他人纷纷跑到树下摘梨解渴,只有许衡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有人问许衡:“你为什么不摘梨,难道你不渴吗?”许衡回答说:“这不是我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大家讥笑他迂腐,哄笑着说:“世道这么乱,谁还管这棵树是谁的呢!”许衡却不以为然,他说:“世道乱,而我的心不乱,梨虽无主,可我心有主。”

    “慎独”就是人前君子,人后亦君子,这一点对于修身是非常重要的。坚持“慎独”,需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人前人后都一个样,不让任何邪恶念头萌发,这样才能防微杜渐,使自己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

    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就在我们内心埋下了善恶的标准,但重要的不是我们心里有善恶,而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能够遵守内心的标准,不做违反善的事,尤其是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

    虽说“君子慎独”,但慎独不该只是先哲和圣贤们的追求,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践行它。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处境,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人一旦离开别人的眼睛,个人的私欲就会成为至高无上的追求,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来快活自己的时候,你已经在慢慢地腐败了。这时,即使再华丽的外表,也掩不住丑陋的内在。

    慎独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它来自于不断地反省自己,可以使你的内心变得清朗透彻,让你的人格越发坚韧。慎独还是一面盾牌,它可以为你抵御来自方方面面的不良诱惑,使你踏实做事、坦荡为人,使这个社会更加文明有序、相处和谐。

    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画过一幅非常能体现“慎独”题材的漫画,画上的题词是“无人之处”。画上的那个人在有人的时候总是戴着一个面具,笑容礼貌客气,但在没人的时候,他就会摘下面具,面具背后是一副令人作呕的狰狞面目。这就是“伪君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真正的君子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样,不会因为有人或没人而改变自己的言行。

    慎独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试金石,也是人生正己修身的必修课。慎独是一种宝贵的品德,它如空谷幽兰,即使不在人们的视野范围之内,在高山峡谷中也能坚守自己的本分,保持自己的操守,守着天地,径自绽放,静默飘香。

    2.放下内心的杂念

    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

    ——《六祖坛经》

    俗话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很多时候,烦恼都是我们自找的,要想从烦恼的牢笼中解脱,首先要“心无一物”,放下心中的一切杂念。

    一个年轻人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他走到一处山脚下,看到在绿草从中有一个牧童在那里悠闲地吹着笛子,十分逍遥自在。

    年轻人上前询问:“你那么快活,难道没有烦恼吗?”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年轻人借过笛子试了试,烦恼仍在。

    他又踏上了寻找解脱烦恼方法的旅途。有一天,他在山洞中遇见了一位面带笑容的长者,便又向他讨教解脱烦恼的秘诀。老者笑着问道:“有谁捆住你了么?”年轻人答道:“没有啊!”老者说:“既然没人捆住你,又何谈解脱呢?”

    年轻人想了想,恍然大悟,这么多年来不快乐原因只在于自己给自己束缚住了。

    一切烦恼,归根到底就是在生活中没有学会放下,使身心背负着沉重的包袱,使生活变得越来越累,越来越辛苦。

    一老一少师徒两个和尚下山化缘,途中遇一貌美生病女子,不能行走,师父二话不说便背起了病人,徒弟心存疑惑,因为师父日常总是教育徒弟们男女授受不亲,但师父今天的行为却违背了他平日所言,但因为面对的是师父,徒弟不敢明言,所以一路上欲言又止。

    师徒两人把女子送回家后,师父就像没事人似的对此事绝口不谈,而徒弟则总觉得心中有事压着,对师父说话吞吞吐吐,似有满腹牢骚与不满。

    如是过了十多天,师父就问徒弟缘由,徒弟便一五一十地谈起了自己的困惑。没想到师父听后深深叹了口气,说:“我背人不过背了十几里地,而你却背了十多天。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彻底明白这故事中的涵义呢?人总是喜欢给自己的心灵套上枷锁,给精神添加压力。

    相传在唐朝,唐肃宗为心中的各种烦恼所困,于是拜南阳的慧忠禅师为“国师”,希望他能为自己排忧解难。

    有一天,肃宗问禅师:“朕如何才能得到佛法?”

    慧忠回答说:“佛在自己心中,他人无法给予!陛下看到殿外空中的那一片白云了吗?能不能让侍卫把它摘下来放在大殿里?”

    肃宗无奈地摇摇头,又问禅师:“怎样才能拥有佛的法身?”

    慧忠答道:“欲望让陛下有这样的想法!不思静修把生命浪费在这种无意义的空想上,几十年醉生梦死下来之后,到头来不过是腐尸与白骸而已,何苦呢?”

    肃宗再次问道:“那如何能不烦恼、不忧愁呢?”

    慧忠回答说:“不烦恼的人,看自己很清楚,即使一心向佛,也决不会自认是清静佛身,常常审视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真正所求。只有烦恼的人才整日想摆脱烦恼。修行的过程是心地明朗的过程,无法让别人替代。放弃自身的欲望,放弃一切想得到的东西,陛下就会得到整个世界。”

    佛法总是讲究“空”,“空”有什么效果?都是以轮回中的妄想心生出轮回中的错误知见,然后在轮回中转来转去。因此,佛说:“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打开双手,世界就在我们手中。”

    3.戒掉浮躁之气才能成大器

    治身不静,则身危。

    ——曾国藩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是一句歌词,也是一条真理。

    “随便”是指空想、浮躁,只有去掉这些,发扬务实的精神,万丈高楼才能拔地而起。初入社会是一个人的品质和生涯定格的时期,如果你能在这个时期树立起务实的精神,扎扎实实地练就基本功,那么,还有什么能阻碍你成功呢?

    即使自身具备再优越的条件,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然而,很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却把这么简单的道理忘记了,他们总想一步登天,恨不得第二天一觉醒来,摇身一变成为比尔·盖茨一样的成功人物。他们对小的成功看不上眼,认为凭自己的条件做基层的工作简直是大材小用。他们有远大的理想,但又缺乏踏实的精神,最终只能四处碰壁。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靠空想得来的,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尝试、去体验,才能最终取得成功。不管你拥有怎样知名学府的毕业证书,也不管你获得过怎样高的奖励,你都不可能在踏出校门的第一天就获得百万年薪,更不可能开上公司所配的“宝马”跑车,这些都需要你踏踏实实地去干,去争取。如果你不能改掉眼高手低的坏毛病,那么,不但初入社会时会遭遇挫折,以后的社会旅程也将布满荆棘。

    20世纪70年代,麦当劳公司看好中国台湾市场,决定在当地培训一批高级管理人员。他们最先选中了一位年轻的企业高管,但商谈了几次都没有定下来。最后一次,总裁要求那个年轻人把他的夫人带来。

    当总裁问道:“如果要你先去打扫厕所,你会怎么想?”那个年轻人沉思不语,脸上还露出了尴尬的表情。他想:要我一个小有名气的企业高管去打扫厕所,这也大材小用了吧?这时,他的夫人却说道:“没关系,我们家的厕所向来都是他打扫的!”这次,这个年轻人终于通过了面试。

    让那个年轻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一上班,总裁就先让他去打扫了厕所。后来,他晋升为高级管理人员,看了公司的规章制度后才知道,麦当劳公司训练员工的第一课就是先从打扫厕所开始,连总裁也不例外。

    创维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王大松曾经说:“年轻人只有沉得下来才能成就大事。无论你多么优秀,到了一个新的领域或新的企业,刚出校门就只想搞策划、搞管理,可是你对新的企业了解多少?对基层的员工了解多少?没有哪个企业敢把重要的位置让刚刚走出校门的人来掌管,那样做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毕业生本人,都是很危险的事情。”

    所以,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先去掉身上的浮躁之气,培养务实的精神,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基础打好了,你事业的大厦才可能拔地而起。

    戒掉浮躁之气并不困难,只需把自己看得笨拙一些,这样,你就能很容易放下“什么都懂”的假面具,有勇气袒露自己的无知,毫不忸怩地表示自己的疑惑,不再自命不凡、自高自大。这有利于你更快更好地掌握处理业务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还能给上司和同事留下勤学好问、严谨认真的好印象。

    拥有笨拙精神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控制自己心中的激情,不会设定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目标,不会凭着侥幸去瞎碰,也不会为了潇洒而放纵,而是认认真真地走好每一步,踏踏实实地用好每一分钟,甘于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并能时时看到自己的差距。

    认真扎实地去做基础工作,是培养务实精神的关键。越是别人不屑去做的工作,你越要做好。工作能力是有层级的,只有从基础做起,处理好小事,才能打好根基,培养起处理大事的能力。

    你还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地去面对一切。小有成就,不要太得意;遇到挫折,也不要消极失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会使你更加关注自己的工作,并集中精力做好它。

    此外,还要切忌急于求成。事业的成功需要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功败垂成。不管你以后从事哪一行哪一业,成功都自有其既定的路径和程序,一步一步地来,成功自然会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你。想一步登天,成功就会跑得比你更快,让你永远都追不上。

    4.“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

    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

    ——《荀子》

    古代思想家荀子认为,在人的生命运动过程中,“神”和“气”起着关键作用,故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所以,荀子特别强调治气养心,他把“治气养心”和治学处世结合起来,称为“扁(遍)善之度”。

    怎样“治气养心”呢?荀子将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治习性,陶冶性情。他主张针对各人性情上的弱点,在日常生活中反其道而治之。这样日复一日、跬步不休,就能改善自身先天的禀赋,达到养心治气的目的。比如,有的人怒气盛,那就让他练习将心态变得平和;有的人血气刚强,那就让他练习变得柔顺一些。

    第二阶段是在陶冶性情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修养,其要旨有三:曰礼,曰一,曰诚。《荀子·修身》曰:“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这里提到了“礼”和“一”,而“诚”则是前提。

    “莫将身病为心病”,这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名言,意思不言自明,心理负担过重,心累对身体康健毫无益处。人们常说:“肩上百斤不算重,心头四两重千斤。”可见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极大,“万病心中生”。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时,自己做起事来也会感到轻松不少;而若处于消极的情绪中,如愤怒、怨恨、焦虑、抑郁、恐惧、痛苦等,不仅无心做事,如果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还可能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

    人生在世,有数不清的幸福和快乐,亦有许多忧愁和烦恼。健康与快乐为伴,而忧愁则往往会带来疾病。情绪乐观开朗,可使人内脏功能正常运转,增强对外来病邪的抵抗能力。

    所以,“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所谓“心理平衡”,就是心情要“静”,不能大喜大悲、大怒大哀等,也就是说,任何情绪都不能反应过度,要尽量地保持平静。

    古人的养生之道,在于宁心养神。《素向·上古天真论》记载:“怡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这就是说,心情平静,不动杂念,疾病便无从发生,安然自得,便会延年益寿。

    曾国藩主张用读书的办法来实现治气的目的,用读书养浩然之气。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是人们普遍的养生经验,也是长寿的最好秘诀之一。而要做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当追求“以光辉灿烂的事物充满人心的学问,如历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曾国藩曾多次强调这种读书对养生的作用。

    他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体质薄弱,曾国藩劝他们多读并多临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和《玄秘塔》,希望以其丰腴的墨气、坚韧的骨力充实他们的生命气质。曾国藩还希望儿子在吟诗作字、陶冶性情时,学习陶渊明、谢朓的冲淡之味、和谐之音、潇洒胸襟。这也就是说,以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再经由精神影响人的物质世界(生命体),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庄子说,有修养的人“平易恬,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荀子也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孔子精辟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大医孙思邈则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寿短。

    所谓“仁者寿”,就是说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而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

    中医还有“易性”的养心方法。所谓易性,即通过学习、娱乐、交谈等方式,来排除内心的悲愤忧愁等不良情绪。具体方法因人因事而异,如“取乐琴书,颐养神性”,或“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或“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或“劳则阳气衰,宜乘车马游玩”,或“情志不遂……开怀谈笑可解”等。事实上,图书、音乐、戏剧、舞蹈、书法、绘画、赋诗、填词、雕塑、种花、垂钓等,都可起到培育情趣、陶冶性情的防病治病作用。

    5.千万别拿嗜好当“鸦片”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旅獒》

    有些人一有时间就抽烟喝酒,每到空闲就去歌舞升平麻醉自己,吸食这样的“吗啡”之后,我们也许会感到快乐,进而忘掉身上疼痛的伤疤的存在。但清醒之后,愚钝的生活又会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揭开伤疤,而结果是,比上一次更疼。

    所以,嗜好归嗜好,千万别拿嗜好当“鸦片”,世间很多有才能的人往往就毁在小嗜好上,例如赌博、吸毒、贪恋女色、喜好古玩等,这些东西一旦沉迷其中,很容易就会迷失心智。

    达摩祖师本名叫菩提多罗,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贵族,是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来遇到般若多罗,为祖师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达摩。

    达摩未出家以前,就具有超人的才智和脱俗的慧根。有一次,般若多罗指着一堆珠宝问达摩三兄弟:“世上还有比这些珠宝更好的东西吗?”

    老大月净多罗回答道:“没有!这些珠宝乃我们王者之家最为珍贵的宝物,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过这些宝物了。”

    老二功德多罗也回答道:“我没有见过世上还有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东西。”

    唯有老三菩提多罗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我不认为两位哥哥的话说得对,这些珠宝其实没有什么价值!”

    两位兄长齐声责问道:“为什么这些珠宝没有价值?有价值的宝物是什么?”

    菩提多罗说道:“因为这些珠宝自身不能认知自己的价值,必须假以人们的智能去分辨,否则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而佛陀说的佛法真理才是法宝,法宝是由人们的般若所发挥出来的智能,不仅能自照,还能区分各种形形色色的珠宝,更能分辨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善恶诸法,所以在各种宝物中,最尊贵的应该是无上真理的法宝。”

    什么才是真正的宝物?是佛、法、僧三宝。佛、法、僧又称自性三宝,此即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真心本性。金银珠宝有毁坏的时候,真心本性却没有毁坏的时候。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那些能够青史留名、为万世敬仰的人,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少珍宝,做了多大的官,而是因为他们手中握有真理。而正因为大多数人都在追逐外在的财物,而不去发掘自身的宝藏,所以被世人记住的名字少得可怜。

    金碧峰禅师自从证悟以后,能够放下对其他诸缘的贪爱,唯独对一个吃饭用的玉钵爱不释手,每次入定之前,他都一定要先仔细地把玉钵收好,然后才能安心地进入禅定的境界。

    有一天,阎罗王因为金碧峰禅师的世寿已终,应该把业报还清,便差了几个小鬼来捉拿他。金碧峰禅师预知时至,想和阎罗王开个玩笑,就进入了甚深禅定的境界里,心想:看你阎罗王有什么办法。几个小鬼左等右等,等了一天又一天,都捉拿不到金碧峰禅师,眼看没有办法向阎罗王交差,就去请教土地公,请他帮忙想个计谋,使金碧峰禅师出定。

    土地公想想,说道:“这位金碧峰禅师最喜欢他的玉钵,假如你们能够想办法拿到他的玉钵,他心里挂念,必会出定。”小鬼们一听,赶快找到禅师的玉钵,拼命地摇动它。禅师一听到他的玉钵被摇得直响,心急之下,便想赶快出定来抢救。小鬼见他出定,就拍手笑道:“好啦!现在请你跟我们去见阎罗王吧!”

    金碧峰禅师一听,才知一时的贪爱几乎毁了他千古慧命,于是,他立刻把玉钵打碎,再次入定。

    面对嗜好,我们应该像金碧峰禅师那样,将玉钵打碎,及时放下,这样才能让自己解脱出来,不为其所害。

    有一天,皎光禅师走过庭院时,一阵狂风吹来,把树上的黄叶吹落下来,撒满一地。皎光禅师看了一会儿,也不说话,等风停了,他低头弯腰,把树叶一片片地从地上捡起来。

    庭院里几个小沙弥看到此番情景觉得十分有趣,便围过来说:“师父,您不要捡了,我们明天就会把院子里的黄叶扫得干干净净。”

    皎光禅师说:“打扫虽然可以使地上变得干净,但我在这里捡一片叶子,不就可以增加一分干净吗?”

    一个小沙弥抢着说:“师父,捡起来太慢了,您看前面的叶子捡完了,后面又落下叶子来了!”

    皎光禅师并未理睬他们,边捡边说:“你们认为只有地上有落叶吗?其实,在人们心中的落叶也不少哩!我在这里捡,也是在捡我心中的落叶。时间长了,终究有捡完的时候。”几个小沙弥听了,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地上的落叶尚且难以在短时间内捡干净,更何况心灵的落叶。所以,落叶要及时捡,心灵的尘埃也要及时清理。生活也罢,职场也罢,以积极的态度自我检讨,及时拾捡心灵的落叶,就能及时发现自我行为的偏差,从而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及时的调整,让他人快乐,也让自己快乐。

    6.简单即快乐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南宋诗人范成大

    佛家认为,人们内心的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皆是由“内心不知足”而起。

    这个世界越繁荣,诱惑越大,期望就越高,内心的快乐反而越少。而消除这种压力的办法,就是设法安心,也就是说,要修“止”。

    内心简单的人更容易坚定,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更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但可惜的是,要做到内心的简单,恰恰是这个世界上最不简单的事情。

    一个人行事的真伪,是逃不过他人的眼睛的。有内心的信实,才会有外在真诚的表现。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房出来就听到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立刻被那与众不同的钟声所吸引,他仔细聆听,神态极其专注。钟声停了以后,他向侍者询问道:“今天早上敲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他是新来的,才来没几天。”

    奕尚禅师说:“你去把他找来,我有话要问他。”

    那个新来的小和尚来到奕尚禅师跟前,禅师问道:“今天早上,你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去敲钟的呢?”

    小和尚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为敲钟而敲钟而已。”

    奕尚禅师说道:“我看不是这样的,敲钟的时候你一定在想着什么,否则,你不会敲出这样的钟声。我仔细听过了,今天的钟声格外响亮,只有真心向佛的人才能敲出这样的声音。”

    小和尚想了想,然后说道:“我没有刻意要想什么,在我还没有出家以前,我的老师告诉我说:‘做什么事都要用心,敲钟的时候想到的只能是钟,因为钟即是佛,只有虔诚、斋戒、敬钟如佛,才配去敲钟。’”

    听完这番话,奕尚禅师面露喜色地说道:“敲钟是这样,做其他事也要这样。只要保持今天早上敲钟的禅心,以后你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这位小和尚从此事事恭谨,无论做什么事都牢记禅师的教诲,保持敲钟的禅心,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就是后来的悟由禅师。

    以真诚的心去对待工作,才能体会到工作的真正意义;以虔诚的心去对待人生,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用心去做才能成功,因为成功只眷顾有心之人。

    一个年轻的居士前去拜访一位法师。他们从早上一直谈到中午,法师觉得这个居士十分博学。到了吃饭的时间,小和尚看两人谈得投机,便为两人准备了一大一小两碗面。

    法师看了一下面条,将大碗推到年轻居士的面前,说道:“你吃大碗的吧!”

    按照常理,居士应该将大碗再推回到法师面前,以示恭敬,可是居士一点儿都没有推让,而是张口就吃了起来。法师见他这样,不由皱起了眉头,心里想:“本以为他慧根不浅,可是居然一点儿都不懂得礼仪!”

    居士吃完后,看见法师根本就没有动筷子,而且面有愠色,便笑着问法师:“师父为何不吃?”

    法师一言不发。居士笑着说:“我确实是饿了,只顾自己狼吞虎咽,忘记让师父了。如果我将您推给我的大碗再推到您面前,那不是我的本愿。既然不是我的本愿,我为什么要那样做呢?我要问师父,您推让我的目的是什么?”

    法师答:“吃饭。”

    居士严肃地说:“既然目的是吃饭,您吃是吃,我吃也是吃,何必你推我让!难道您把大碗让给我不是真心的吗?如果不是真心的,那您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做人一定要真诚才不会烦恼。虚情假意的奉承和谦恭,非但不能使别人欣喜、满足,自己也会因为背叛本意而心生不快。说自己不想说的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为了满足别人而难为自己,心里就会有不满、生怨恨,又怎么能感到快乐呢?

    所以,坦率真诚才是做人的本色,真心做事,真诚做人,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让自己收获快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