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中国顶级国学圣贤的公开课-第十六课 境由心造——国学中的心态修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易传》里说:“乐天知命故无忧。”人的一生充满了烦恼、忧愁,所以需要“无忧”来进行消解。生活纵然是风波不断,但只要我们在面对这些无可奈何时不沮丧放弃,必定可以寻找到生活的惊喜,找到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欢喜要从哪里来?佛学中说:“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意思是说,欢喜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不能指望别人给予。

    欢喜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境,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好的东西,也没有绝对的欢喜。心里装满了欢喜,粗茶淡饭,也会觉得是人间难得的美味;内心装满了欢喜,就是路上堵车,也会以欣赏的眼光观看道旁的风景。

    1.不要去做自己力不从心的事情

    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左传》

    《左传》有曰:“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唐朝吴兢在《开元升平源》里亦云:“朕当量力而行,然后定可否。”由此看来,有多大的能耐,就做多大的事,切勿勉强。

    一群人来到一座深山,发现一位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理解,大师应该选大一点的桶,而且两只桶都要挑得满满的,这样一趟下来,挑的水一定比他现在挑的多。于是,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众人越发不解。

    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去山谷打满两桶水。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洒了一地,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大师说。

    “请问大师,挑多少才合适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众人看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目标低一些,比较容易实现,如此,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还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量力而为,也要了解下自己的力在哪儿。

    “量力而行”之“力”,包括外力。一个老农终年辛劳,所得不过果腹;一个商人终年辛劳,所得却锦衣玉食。问题就在于,农夫只是用尽了自己的“内力”,而没有用“外力”;商人却恰好相反,他把“内力”和“外力”都用尽了。

    “量力之行”之“力”,还包括未来之力。你把明天的钱拿来投资,你就可以在今天享受到明天的利润。你愿意临终前一天住进新房,还是临终前一天还清住房款?答案不言而喻。

    “量力之行”之“力”是变化的,今日之力不等同于昔日之力。有些人本来是可以走向成功和辉煌的,可过去的失败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一块“石头”,让他们变得消极悲观,悲观得连尝试一下的念头都没有了。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在逛集市,看见一位老人摆了个捞鱼的摊子。老人向有意捞鱼的人提供渔网,捞起来的鱼归捞鱼人所有。

    这个年轻人一时善心大发,他想:“我要把这些鱼都捞起来,全部放生。”

    于是,年轻人蹲下去捞起鱼来,可是,他一连捞破了三张网,连一条小鱼也没捞到。

    年轻人见老人眯着眼看自己的狼狈相,心中似乎还在暗自窃笑,便不耐烦地说:“老大爷,你这网子做得太薄了,几乎一碰到水就破,那些鱼又怎么能捞得起来呢?”

    “年轻人,看你也是个明白人,怎么也不懂呢?”老人意味深长地说,“当你心生意念想捞起你想要的那么多鱼时,你考虑过你手中的渔网是否真的能承受吗?追求高不是件坏事,但是要完全了解你自己呀!”

    年轻人不服气地说道:“可我还是觉得你的网太薄,根本捞不起鱼。”

    “年轻人,你还是不懂捞鱼的哲学。我看到你好几次都捞到了鱼,但每次都因为你捞得太多,才导致网破鱼漏。这就如我们所追求的事业、爱情、金钱,当你沉迷于眼前目标的时候,你衡量过自己的实力吗?”老人说。

    年轻人思考着,似乎明白了什么。

    理想超过能力是人生的悲剧。很多人做事不懂得量力而行,导致生命里有太多不可承受之重。鲜花艳不到秋,就不要与菊争;菊花香不到冬,就莫要与梅斗。人也是一样,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才会成功。

    拥有远大的理想不是坏事,但若超出了自身的实际能力,就未免显得不合时宜了。合理定位,适时把握,才能稳妥地达到目标。

    要正确地估量自己,不要去做自己力不从心的事情。“盈则满,花至半开,酒至微醉,是为最佳。”做自己无法胜任的事情,无疑是自找苦吃。只有量力而行,该放就放,当止则止,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2.万事但求“半”称心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四十二章经》

    人生总是有得有失,有的人很贪心,想把一切都攥在手里,失去任何一样都不开心,这样就是没有参透得失的本质。

    在得失面前,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塞翁失马的故事众所周知,在这个故事中,塞翁失去了很多东西,但唯一不变的是他快乐的内心,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平和的心态。

    要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坦然去乐观面对整个人生,拥有这样的心态,快乐就不再是件难事。

    有一天,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信徒向他施礼,并说:“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无德禅师放下锄头,慈祥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人为什么活着。”

    甲说:“我母亲今年八十多了,身体不好,我总是担心她某一天会离我而去。”

    乙说:“我要没日没夜地干活,才能够养活一家老小,我感觉很累,没有丝毫快乐可言。”

    丙说:“我今年都快三十岁了,却连个功名都考不上,全家都指望我高中,可我却屡屡失败。”

    听完了信徒的倾诉,无德禅师想了想,说道:“难怪你们不快乐,那是因为你们总是在计较失去的东西,总是在意生活里不好的一面。

    无德禅师对甲说:“你的母亲身体不好,你要好好照顾,可是你家上个月不是新添了一个女儿吗?这不让人高兴吗?”

    接着,无德禅师又转头对乙说:“你每天工作很累,但是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村子里首屈一指,跟家人享受天伦之乐,这不让人高兴吗?”

    最后,无德禅师对丙说:“村子里每一块匾都是你题的字,你读书最多,识遍天下,纵览古今,这不让人高兴吗?”

    三人听后都恍然大悟,向禅师道谢而去。

    有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他们的健康、财富以及生活上的各种享受大致相同,结果,一种人是快乐的,而另一种人却得不到快乐。”

    杭州灵隐寺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人生哪能多如意”,下联是“万事但求半称心”。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不断地累积着令自己烦恼的东西,包括名誉、地位、财富、亲情、人际关系、健康、知识、事业等。这些东西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使人们失去了原本应该享受到的乐趣,增添了许多无谓的烦恼。

    其实,人生短短几十年,金钱、地位等一切都不能一直陪伴我们,为这些身外之物而焦虑沮丧、患得患失几十年,实在太不值得了。痛苦也是过一天,快乐也是过一天,何必自寻烦恼呢?

    有个富人叫白正,他虽然有钱,却过得很不快乐。他听说在偏远的山村里有一位得道的高僧,便把所有家产换成了一袋钻石,去向高僧请教。

    他对高僧说:“高僧!人们说你无所不知,请问在哪里可以买到快乐的秘方?”

    高僧说:“我这里的快乐秘方价格很贵,你准备了多少钱,可以让我看看吗?”

    白正把装满钻石的锦囊拿给高僧,没有想到高僧却连看也不看,一把抓住锦囊,跳起来就跑掉了。

    白正非常吃惊,四下又无人,只好自己去追赶高僧,可是跑了很远也没有见到高僧的身影,他累得满头大汗,在树下痛哭。

    正当白正哭得厉害之时,他突然发现被抢走的锦囊就挂在枝丫上。他取下锦囊,发现钻石还在。一瞬间,一股难以言喻的快乐充满全身。

    高僧从树后面走出来,说道:“凡人不懂得得与失的平衡,自以为失要痛哭,得要欢喜,抛却了这种观念,你才能真正的快乐。”

    白正恍然大悟。

    人生最大的障碍和不自在,就是受到了外界的牵制,对外在虚假的认同破坏了我们心灵的统一。绝对的本体超越了时间、空间和因果的范畴。“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人们总是渴望获得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对自己拥有的却不屑一顾。其实,我们每个个体之所以存在于世界上,自有它存在的意义,安心做自己的人,才是智慧的人。

    3.顿悟生命,珍惜当下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陶渊明

    在这里,一个关键的字是“应”。谁来决定“应”还是“不应”呢?虽然人生中有许多不确定的事,但有一件事是绝对确定的,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到最后终究不免一死。把时间拉长,生死、死生是无尽的轮回,如同昨天、今天、明天的无尽延续,前生、今世、来生也是无始无终的联结,而贯穿无尽时间的是当下。这一刻是生,但对下一刻的生而言,前一刻的生已然是死。

    人生的问题很多,但如果给以高度概括,便不外乎“生死”二字。人们关心生活,然而,生活只是生的一部分。

    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枯萎了。“天哪,快浇点水吧!”小和尚边喊着边去提了一桶水来。

    “别急!”老和尚说,“现在太阳大,一冷一热,非死不可,等晚上再浇水。”

    傍晚,那些花已经成了“梅干菜”的样子。“不早浇……”小和尚嘟囔着说,“一定已经死透了,怎么浇也活不了了。”但老和尚依然坚持让他浇水。

    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缓了过来,而且生意盎然。

    “天哪!”小和尚喊,“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撑着不死。”

    “胡说!”老和尚纠正道,“不是撑着不死,而是好好活着。”

    “这有什么不同呢?”小和尚低着头问道。

    “当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说,“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岁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

    听了这话,小和尚一脸的不解。

    晚课做完了,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面前问:“怎么样?想通了吗?”

    “没有。”小和尚低着头。

    老和尚敲了小和尚一下,说道:“笨哪!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得一天寿命,就要好好过一天。那些活着的时候为了怕死而拜佛烧香,希望死后能成佛的人,绝对成不了佛。如果今生能好好过日子都没好好过,老天何必给人死后更好的日子呢?”

    小和尚若有所悟。

    人在35岁之后,多已成家立业,大局基本趋于稳定,生活的一切也开始出现趋于迟缓的迹象,如觉得体力不如20岁时生猛,觉得自己“不行了”。

    40岁的男女,为了显示其较为年轻,喜欢在穿着与行动上模仿年轻人,却常“画虎不成反类犬”,引起别人的嘲笑。

    其实,这是因刻意地回避“老”而产生了恐惧。一是来自于想象的因素,想象自己随着年龄变大,生病的可能性也增大了,随时可能受到痛苦的折磨;二是担心增多,总担心有人会取走自己拥有的东西,担心自己丧失身体上与经济上的自由。

    有一个小沙弥名叫心通,他忽然厌倦起了暮鼓晨钟的禅修,认为时光过得太慢,他急切地盼望自己能早日成为一代法师。

    有一天,他对道悟禅师说:“我什么时候能像师父一样道行深远、德高望重就好了,那才是令人羡慕的人生境界啊!”

    道悟禅师听后,未发表任何意见和看法,只是用手指指天边的一朵白云,对心通说:“你看那朵云多漂亮啊!”

    心通附和着说:“真的漂亮!”

    然后,道悟禅师又指指一盆正在怒放的花说:“你看那盆花,开得多鲜艳啊!”

    心通也附和着说:“真鲜艳啊!”

    过了几个时辰,心通把刚才的事情都忘了,道悟禅师却忽然问他:“刚才那朵漂亮的白云呢?”

    “早已飘逝得无影无踪了。”心通看看天边,顺口说道。

    又过了不知多少天,当心通把白云、鲜花的事情早已抛到脑后时,道悟禅师对他说:“你去把我那天指给你看的那盆鲜花捧过来,我看看开得怎么样了。”

    心通赶紧去找那盆花,可那盆花的花期已过,只有发黄的枝叶。

    道悟禅师说:“生命都是过眼云烟啊!”

    直到这时,心通才豁然顿悟。

    前生已逝,未来未到,这都不是我们可以掌握的;唯有每一个现在,才是我们可以把握得住。因此,不必因为终将死亡而消极虚无,也不必因为今生的不美满而寄望来世。能否把握“当下”,其实就已决定了我们的幸福与悲哀。

    在每一刻的现在,学习努力,并在每一刻的当下练习“为而不有”,那么,每一刻都将是圆满的结束,也就是崭新的开始。

    4.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

    所谓“水穷处”,指的是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但水源还在地表之下。不如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巅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

    一休和尚独坐参禅多天,一直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叮咚作响的溪流……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转头看了看师父,见师父正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把一休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了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意思,只得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深意。

    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渐渐隐没与黑暗中。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

    师父问:“外面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在生命的过程中,不论是爱情、事业、学问等,自己勇往直前,到后来竟然发现那是一条绝路,没法走下去,山穷水尽之时,难免悲哀失落。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看,也许还有别的通路;即使根本无路可走,你也可以往天空上看。虽然身体处在绝境中,但是心还可以畅游太空,还可以很自在、很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如此,你便不会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如果因困难而生退心,不妨也将念头放回初发心的起点上,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现在,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一段富有成果的路了吗?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心态来看待,处处都会有通途。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描绘了一种境界: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所以,遇到逆境绝境时,把得失放下,新的局面自会产生。

    克里斯托弗·里夫因在电影《超人》中扮演超人而一举成名,但谁能料到,一场大祸会从天而降呢?

    1995年,里夫在弗吉尼亚一个马术比赛中发生了意外事故,以致第一及第二颈椎全部折断。

    当里夫醒来时,他正躺在病房里,医生说里夫的颅骨和颈椎要动手术才能重新连接到一起,但医生不能够确保里夫能活着离开手术室。

    那段日子里,里夫万念俱灰,他甚至多次产生了轻生的念头。里夫告诉妻子丹娜:“不要救我,让我走吧。”丹娜哭着对他说:“不管怎样,我都会永远和你在一起。”

    随着手术日期的临近,里夫变得越来越害怕。一次,他3岁的儿子威尔对丹娜说:“妈妈,爸爸的胳膊动不了呢。”“是的。”丹娜说,“爸爸的胳膊动不了。”“爸爸的腿也不能动了呢。”威尔又说。“是的,是这样的。”丹娜回答道。

    威尔停了停,有些沮丧,忽然,他表现出一副很高兴的样子,说:“但是爸爸还能笑呢。”威尔的这一句话,让里夫看到了生命的曙光,找回了生存的勇气和希望。

    尽管里夫的腰部以下还是没有知觉,但他毕竟克服了剧烈的疼痛而顽强地活了下来。他充满自信,每天坚持锻炼,以好身体和好心情迎接每一天。后来,他不仅亲自导演了一部影片,还出资建立了里夫基金,为医疗保险事业作出了贡献。

    在克里斯托弗·里夫的自传里,他郑重地记下了儿子的那句话:“但爸爸还能笑呢。”是的,不管灾难有多严重,都要记得,我们还有微笑。

    周公瑾执著于得失,苦苦不肯放手,终至急怒攻心而亡;项羽难以接受不堪败绩,迟迟不肯过江,空留一腔余恨,一代英雄人物,虽然因其神勇、智慧而名留千古,但终不免让人为之叹息。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笑看得失荣辱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涵养。伟大诗人李白在被赐金还山时曾作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显示了他的洒脱与自信;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为了革命的胜利,多次起义,不顾个人荣辱得失,其坚韧与执著又有几人可堪与之并论?生活从来不是一副完美的画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若我们只看到花谢凋零、苍凉落叶,心中也便只存悲伤。

    5.烦恼即菩提

    居尘学道,即俗修真,乃达人名士及愚夫愚妇皆所能为,生活就是修行。

    ——印光法师

    净慧法师说过,所谓“生活,禅的真谛”,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草堂寺鸠摩罗什的舍利塔上刻着五个字:烦恼即菩提。生活里,我们最不能忍受、最常见的情绪就是烦恼,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把烦恼“修行”掉。

    其实,烦恼就是生活,烦恼就是禅。“烦恼”和禅的转化至关重要。烦恼对人的逼迫、对人的扰动的状态不改变,人就无法解脱。并非有学问、有钱的人就没有困难;也并非没有学问、没有钱的人就一定有困难,这些负面的东西每个人都有,既然它们出现在生活里,我们就要认真对待,把它们当成是一个修行的契机,而不是一种烦恼。

    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生死问题、生存问题,或者职位高低、钱财多少、年龄大小、文化程度等都是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面对诽谤误会如何承受等诸事都是修行,或者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有一个佛陀教育弟子不要兜圈子,要直截了当地从当下这一概念来修行。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即“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人生面对的实相就是生活,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困惑,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

    法量禅师在外云游时,一次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这时,他看到一个青年在池塘边踩水车,法量禅师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对禅师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肯定会像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那样到处行走,居无定所,我要找一个可以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再也不露面,只潜诵佛经。”

    法量禅师笑道:“那你什么时候看破红尘呢?”

    青年回答说:“我们这一带只有我最了解水车,这是全村人的重要水源,我不能走,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我就可以无牵无挂地出家了。”

    法量禅师问道:“我问你,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是什么样子呢?”

    青年答道:“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还会被急流冲走;同样的,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运上水来。”

    法量禅师说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正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啊。一个人如果真心修道,那么出家还是在家其实都无关紧要,关键是要有一颗普度众生的佛心,即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心。尽自己所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每一件该做的事情用心做好,既不沉于水底,也不浮于水上,这就可以称之为修行了!”

    所谓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如果一个人见利忘义,恩将仇报,尖酸刻薄,对每个人都不好,又怎么能够“修得正果”呢?生活就像是向前行走,既不用羡慕别人跑得快,也不要看不起爬行的人,只需一步步地向前走着,每走一步都踩出一个脚印,将周围的风景牢记于心,这就是生活的修行。

    印光法师有一句名言:“居尘学道,即俗修真,乃达人名士及愚夫愚妇皆所能为,生活就是修行。”工作的时候努力工作,按时上下班,在家中孝顺父母,夫妻恩爱,朋友之间相互扶持,肝胆相照,生活里充满乐观积极的情绪,勤于家居,过好生活的每一天,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修行的。

    6.得到太多,反而会成为负担

    荣辱纷纷满眼前,不如安分且随缘,身贫少虑为清福,名重山丘长业冤,淡饭尽堪充一饱,锦衣那得几千年?世间最大唯生死,白玉黄金尽枉然。

    ——传喜法师

    佛语中讲到,修炼的人在修行中如果不能放下七情六欲,就无法修炼到博大精深的境界。只有懂得放下,才能体会到佛家箴言。

    一天,一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了释迦牟尼佛面前。这个婆罗门运用自己的神通,两只手各拿了一个大花瓶,前来献佛。佛陀大声地对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听从指教,将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在了地上。

    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又听从指教,将右手拿的那个花瓶也放到了地上。

    然后,佛陀还是向他说道:“放下!”

    这个婆罗门无奈地回答:“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为何你还要我放下?”

    听了他的话,佛陀说道:“我的本意并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瓶,而是让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只有当你将这些都放下时,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没有多余的东西,负担就会减少,人自然就会感到轻松自在。随遇而安就能自得其乐,能放下多余的不需要的东西,就是一种解脱。

    有一座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小和尚对师父说:“如果买一匹马,您就不用整天这么劳累奔波了,可以轻松很多。”

    老和尚认为徒儿说得对,便买回了一匹马。

    中午,老和尚正想美美睡个午觉,突然,小和尚跑了进来,说道:“师父,我们忘了一件事,马儿在哪住呢?我们应该给马儿建个马棚。”

    老和尚认为徒儿说的很有道理,便决定马上就给马儿建个马棚。

    马棚终于建好了,老和尚累了一天,正想躺下好好休息一下,小和尚又跑到跟前,说道:“师父,马棚虽然建好了,但是你整天忙于化缘,而我又要学禅,平时谁来养马呀!我们还少个养马的。”

    老和尚又认为徒儿说的很有道理,便聘请了一个厨师兼保姆。

    吃完早饭,老和尚正准备外出讲经,小和尚跑到跟前,说道:“师父,厨师已经请来了。不过,她说庙里没有厨房,让我们赶紧造一间。她还说,她年老体衰,又不会算账,让我们再请一个伙计,帮她买买菜,打个下手。”

    突然间,老和尚悟出了什么,想道:“以前的日子,多简单,多轻松啊。这匹马只会让我觉得更累,赶快卖了它!”

    有时候,我们认为我们需要某些东西,千辛万苦的终于得到了,却发现这件东西并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轻松和愉快,反而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负担,让我们身心疲惫。所以,与其为其所累,还不如痛下决心,果断地摆脱它。

    有位中年人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非常沉重,生活压力太大,想寻求解脱的方法,于是去向一位禅师求教。

    禅师给了他一个篓子,要他背在肩上,并指着前方一条坎坷的石路说:“当你向前走一步,就弯下腰来,捡一颗石子放到篓子里,然后看看会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照着禅师的指示去做,等他背上的篓子装满石子后,禅师问他:“你一路走来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回答说:“感到越走越沉重。”

    禅师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时,都背负着一个空篓子。我们每往前走一步,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会有越来越累的感觉。”

    中年人又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负重呢?”

    禅师反问他:“你是否愿意将名声、财富、虚荣、权力等拿出来舍弃呢?”

    中年人答不出来。

    禅师又说:“每个人的篓子里所装的,都是自己从这个世上寻来的东西,但是你拾得太多,如果不能放掉一些,你的生命将承受不起。现在知道应丢下什么和留下什么了吗?”

    中年人反问禅师:“这一路上,您又丢下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呢?”

    禅师大笑:“丢下身外之物,留下心灵之物。”

    人在世上,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外界的诱惑,一旦有了功名,就会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会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会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会对事业放不下……当得到的东西太多,超过了生命的承载力,多余的东西就会成为人生的负担。

    当你放下一些多余的、不需要的东西,你就会如脱钩的鱼、出岫的云、忘机的鸟,心无挂碍,来去自如,表里澄澈,“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才会发现生命竟可以如此充实、如此美好,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风。放下,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精神,但也需要勇气和智慧。

    7.接纳自己,善待自己

    心无忧虑,就是逍遥佛祖;身无病痛,就是快乐神仙。麻烦不找你时,决不要自找麻烦。我们只问怎样可以快乐,不问什么是快乐;快乐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个目标。

    ——慧律禅师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跟自己过不去。一个人生活得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果你不能接纳生活、接纳自己,生活在你眼中就是无边的苦海,就是一场煎熬。

    总是对生活不满和抱怨的人,大都是因为不能接纳自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道路怎可能一帆风顺?生活总会有酸甜苦辣、喜怒哀伤,尤其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压力空前巨大,处处可以听到牢骚和痛骂的声音,仿佛对这样的生活充满了仇恨,恨不能飞到外星球,与之一刀两断。

    可是,这样排斥生活只能让我们更痛苦,同时,也让我们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为什么我处处不如别人?”这是很多人的心声。是啊,我们可能没有一个好爸爸,没有高学历,没有钱,没有漂亮的脸蛋,没有聪明的大脑,没有好工作,没有好运气……当我们不能肯定自己,只以权势、虚荣、占有来衡量自己时,就会显得非常脆弱,容易被蒙蔽,容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迷失自己。

    无法享受富足的生活,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很糟糕,我们同样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当我们感觉到生活的贫乏时,要学会去探寻生活的艺术,也要学会思考,不要把思维局限在一个框框里。这样,我们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很动人,只是自己被偏见蒙蔽了眼睛。

    子祀和子舆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子舆突发疾病,作为好朋友,子祀前去探望。两人见面交谈时,子舆站在镜子面前,调侃自己说:“神奇的造物主啊!竟让我变成驼背!背上还生了五个疮。因为过于伛偻,我的面颊快低伏到肚脐上了。两肩也高高地隆起,比头顶还高。你看,我的脖颈骨竟朝天突起!”

    子舆是因为感染了阴阳不调的邪气,所以才变成了上面他所说的那副怪模样。但是子舆没有指天骂地,反而颇为自得地一步步走到井边,从井里看自己这副样子,并开自己的玩笑说:“哎哟!伟大的造物主又要把我变成这滑稽的模样呢!”

    子祀有些担心,就问:“你是不是厌恶这种病?”

    子舆说:“不,我不厌恶,我为什么要厌恶这种病?如果我的左臂变成一只鸡,那我便用它报晓;如果我的右臂变成弹弓,那我便用它去打斑鸠烤野味吃;如果我的尾椎骨变成车,那我的精神就变成马,这样我就能四处遨游,无需另备马车了。得是时机,失是顺应,如果人能安于时机并能顺应变化,那无论是喜是悲,都不能侵犯心神,这就是所谓的‘解脱’。如果人不能自我解脱,就会被外物所奴役束缚。物不能胜天,这是事实,当我不能改变它时,我为什么不接纳它呢?”

    这则故事真是道尽了生活的智慧。人必须接纳生活,“安于时机并能顺应变化”,才能好好地生活,才能让心神不受侵犯。子舆非但没对自己丑陋的外表怨天尤人,反而幽默地调侃自己,甚至学会了自我欣赏。所以说,人唯有接纳生活、接纳自己,感情和理智才不会产生矛盾,这样就不会进一步造成烦恼。

    接纳自己不是划地自限,而是认清自己。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有其特有的能力、经验和机遇,只有接纳自己,你才知道痛下针砭,生活才可能变得朝气蓬勃。否则,就等于是在否定生活,否定自己,那样很容易迷失自己。

    所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多想想自己的优点。一个懂得接纳生活、接纳自己的人,也会懂得把握住自己的做人准则,以自己的言行塑造自己的人生。

    在一个不大的小镇上,有一个退伍军人,他少了一条腿,只能拄着一根拐杖走路。一天,他一跛一跛地走过镇上的马路,向教堂走去。过往的人都带着同情的语气说:“你看这个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退伍军人听到了人们的窃窃私语,他便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而是要祈求上帝帮助我,让我失去一条腿后,也知道该如何把日子过下去。”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多想想自己的优点。一个懂得接纳生活、接纳自己的人,必定也懂得把握自己的做人准则,以自己的言行塑造自己的人生。

    正如印度的哲学家奥修所说:“学习如何原谅自己。不要太无情,不要反对自己。那么你会像一朵花,在开放的过程中,将吸引别的花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