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中国顶级国学圣贤的公开课-第十五课 心存孝义——国学中的孝爱内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中国历史上,从古到今,没有哪个朝代不重视孝道,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之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

    孝敬父母历来被看作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关心他人、自觉上进、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

    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史记》

    正如《史记》中这句话所言,人在遇到困难和伤痛的时候,没有不呼喊父母的。可以说,父母是我们人生中最至关重要的人,他们给予了我们无限的爱与帮助。所以,当我们有能力之时,反过来孝顺父母,照顾他们安度晚年,是很理所应当的事情。

    季羡林曾经写过一篇叫《赋得永久的悔》的文章,内容是追忆母亲对他的深爱。季羡林自从离家出外求学,就很难与母亲见上一面,以致母亲临终时都未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季羡林对此一直悔恨不已。

    季羡林一直为自己不能尽孝而自责,他曾写道:“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季羡林对此自责道:“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永久的悔’莫过于这种天人永隔的悔恨,再也无法弥补自己的错误,再也无法献上自己的深情厚谊。”

    “百善孝为先”,把孝放在一切善行之首,其用意可见一斑。自古以来,孝是中国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周朝建立礼乐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祭祀丧服”,也就是祭拜祖先以及为长辈守孝,以提倡“家”这一概念,由此才能让孝推广开来。

    孔子曾教导弟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把孝看得非常重,说它是“德之本”,并由此延伸出了“行孝才能对他人有所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一观点。

    《增广贤文》里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一个人出生在这世界上,由父母抚养长大,并给予教育和爱;及至成年,父母老了,难道不应该由我们来照顾吗?一个人如果连至亲的父母都不能孝顺,不知关爱,那他还有什么感情可言?

    “孝顺”一词,从字面上看,除了“孝”以外,还有一个“顺”字,其意是说,要顺从父母的意志,“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传说,春秋时期有个老莱子,对父母极其孝顺,虽已年逾古稀,却还经常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老莱子贫穷,没有能力给父母物质上的享受,却能够逗父母开心,始终陪在父母身边。这样的孝才是一种真正明白父母所需的孝。

    许多人把孝顺父母当成是一种负担,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孝顺父母应该是一种爱,一种子女对父母的爱。心中怀着感恩与爱去孝敬父母,那才是真正的孝。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继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对闵损很不好,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而他的棉衣里面却是干巴巴的芦花。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结果遭到了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这才知道闵损受到了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继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不再提休妻之事。继母听后,悔恨知错,从此待他如亲子。

    不仅百姓要行孝,就算是皇帝,也要行孝。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文帝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薄太后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总是亲口尝过之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死后谥号“孝文皇帝”。

    在科举制度未出现之前,由汉武帝设立的“孝廉制度”在我国影响也极深。所谓“孝廉制度”,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当官,首先要有“孝顺亲长,廉洁正直”的品格,才能被人推举,进行考核。古人通过孝来考察一个人的人品作为,由此可见孝是多么的重要。

    北魏有一个人叫李彪,出生那年家乡正闹灾荒,父亲出海打渔时遇到了风浪,从此一去不回,而母亲也因生他不幸难产致死,邻人李钦夫妇将他抱回抚养,起名李彪。李彪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只知道每天埋头苦学经书。李彪8岁那年,养母身患重病,不久身亡,养父李钦为了养家糊口,开始挑担贩姜。有一天在街上,一个算卦的人对李钦说,他收养的儿子李彪命毒,克死了亲生父母,又克了义母。李钦闻听此言,心中十分害怕,他心想:恐怕下一个就是我自己了!

    李钦回到家后,把李彪的身世告诉了他,接着抡起木棍硬逼李彪离家。李彪痛哭流涕,跪在养父面前苦苦哀求,让父亲不要听信传言。他说自己即便不是李家的亲生子,也一定会像亲生的一样孝敬父亲。李彪将额头都磕破了,但李钦依旧不听,生拉硬拽地将李彪赶了出去。从此,李彪成了沿街乞讨的流浪孤儿。

    李彪不善言语,却笃志好学,怀揣经书讨饭。虽然被养父赶出了家门,但他不恼不恨,每天把剩余的干粮积攒下来,隔一天往老家送一趟。李钦不让他进门,他就把干粮放在门口。后来李钦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李彪就把讨来的馍馍送到床前,靠讨饭养活他。此孝行不仅感动了李钦,同时也感动了当地的百姓。

    此时正当政的孝文帝,素来以孝治天下,李彪因此被举为孝廉,官居秘书丞,参著作事,后迁御史中尉。后来,李彪还乡后,著有《春秋》三传,共计十卷,诗赋杂笔百余篇,永被后人瞻读。

    当代不少伦理学家把孝敬父母看作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关心他人、自觉上进、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精忠报国、事业有成的人,都和听从父母善言、尊敬奉养父母、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分不开。

    在古代,帝王选用良才时,首先看重的就是孝顺。他们认为: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么会对君王尽忠呢?

    现在不少人交朋友、找对象,企业招聘员工,也把“孝”字作为条件之一。因为孝敬父母的人通常都更加可靠,他们在工作上会忠于职守,敬业精神强,不易出乱子。

    可见,孝敬父母是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所以,中国古代以孝道作为思想教育的中心。

    对于孝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下来。可以说,懂得孝顺父母,也算是懂得了国学精神的一部分。

    2.了解父母的精神世界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

    在有些人看来,父母年老了,不能自食其力,做儿女的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他们,让他们吃穿不愁,就算报答他们的生育之恩了。

    当然,以现代社会的生活水准,我们不用给父母刷马桶,也不用给他们洗衣服,很多父母甚至都不需要儿女来养活,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什么可为父母做的。

    人越老越孤独,所以,我们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同时,也要多多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许多老人要的不是多么优越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儿女的精神上的关心和慰藉。只要自己的孩子能在闲暇时放下工作,开开心心地陪自己说会儿话,他们就很知足了。

    《论语·为政》记载,子由向孔子问“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让父母吃饱。其实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地孝敬父母,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强调“敬”,他认为仅仅“能养”是远远不够的,孝敬父母应既养又敬。在家不仅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还应从思想上尊重父母的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若在外地读书或工作,要经常写信或电话汇报情况,也要经常回家看看,免得父母挂心。

    《礼记》中说:“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说,奉养父母是最低等的一种孝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孝顺”这个词已经完全变得物质化了。在很多现代人看来,孝顺就是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吃好穿好。因此,现在的年轻人多选择在外赚钱,然后按月给自己的父母寄钱,以为这样父母就会很开心。这样的人一年难得回家看望父母几回,每次回家还会因为工作上的不顺心而摆出一副黑脸。物质化的孝顺完全流于形式、流于表面,父母难以从这样的孝顺中感受到来自儿女的关心。

    父母亲们多年老体衰,赋闲在家,而且常常会给儿女们添麻烦,所以,他们心里总会产生一种拖累儿女的愧疚感,这种心态对于他们安享晚年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儿女们要学会肯定父母的贡献,把他们摆到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上,让他们觉得自己能为家里作出贡献,是家里的功臣。这样一来,父母心中的存在感就会持续提高,自然能够生活得更加开心。

    有的父母觉得儿女年纪轻,做事草率、不稳重,免不了会叮嘱几句。这个时候,若儿女不耐烦地表示:“我已经长大了,你的老思维已经落后了。”免不了会让父母产生失落感。所以,在面对父母的善意的唠叨时,如果你能说出“姜还是老的辣,我怎么就想不到呢”之类的话,父母一定会很开心。

    还有的父母,年轻的时候做过一些很辉煌的事情,上了年纪后,就会一遍又一遍地跟子女、后辈讲述这段光辉历史。他这样做并不是在炫耀,而是想通过回忆找到曾经的成就感,不想让自己变得老而无用。作为子女,这个时候不妨耐下心来,仔细听听老人的讲述,哪怕已经听过了不知多少遍,因为父母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满足。

    汉代梁州人韩伯愈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韩伯愈的母亲对他管教非常严格,稍有小错,便会拿起身边的手杖打他。而韩伯愈每次都虚心接受母亲的责打,甚至跪着接受母亲的教训,从来没有丝毫怨言。

    有一天,韩伯愈又犯了错,母亲拿出拐杖责打他。可打着打着,韩伯愈却忽然大哭了起来。他的母亲觉得很奇怪,问他道:“从前打你的时候,你总是和颜悦色地受着,没有一次流眼泪的,今天为什么哭起来了?”

    韩伯愈饱含悲伤地说:“从前儿子有了过失的事,母亲打我的时候,我是觉得很痛的,晓得母亲的身体很康健。今天打我的时候,母亲的力量已经不能使我觉得痛了,我想母亲的精力已衰,恐怕以后的日子不多,所以不由得悲从中来。”

    父母越到年老时越渴望被子女重视,好让自己仍旧“老有所用”。爱父母就要了解到他们的精神世界,明白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尊重,一种仍能给家里作贡献的认可。

    懂得了这一点后,子女再“投其所好”,给予父母充分的肯定与信任,让他们明白我们离不开他们,如此,他们的晚年一定会过得非常充实、愉快。

    3.“孝亲尊师”是做人根本

    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孝顺父母为孝道,尊敬老师为师道,师道以孝道为基础,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反之,尊师也是孝道的延伸。假若有人不尊敬老师,不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他就是不孝父母,因为父母是希望子女听从老师的教导的。

    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们常把老师比作父母,就是因为老师关心、爱护、教育学生的慈善之心同父母对待子女的慈善之心是一致的。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为学生付出的心血和代价是无法估量的。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得好:“世界上最希望一个人有作为的,最真心愿让一人超过自己的,除了他的亲生父母,就是他的老师了。”“当老师的,即使是水平不高的老师,也都真心诚意地盼望自己的学生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做梦都想着自己的学生们进步了,成绩提高了,比赛得胜了,个个成才了。老师盼望每个孩子都好的心情是一点都不用怀疑的。”

    所以,师情与亲情是天下最纯真之情。

    假如世间没有教育,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人类。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原因,就在于人能够高效地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在教育中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

    尊师敬师者不一定有大学问,但有大学问的人一定是尊师敬师者。

    任何一位学生,只有真正做到尊师敬师,才有可能很好地接受教育,才有可能充分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反之,对于一个不尊敬老师的学生,即便老师再有学问、再有能力,也没有办法将学识传授给他,就好比一个空瓶子,没有把盖子打开,就无法往瓶子里面装入任何物质一样。

    一个人如果不尊师、不学习,就算有点小聪明,但分不清大是大非,也是难有成就的。

    过去,有一位云居大师曾经说过人事上的八种后悔,其中,前两种后悔说的便与孝亲尊师有关。

    第一,逢师不学去后悔。

    善知识(佛家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难遇难求,良师给予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一句真实话,就能够让我们终身受用。善财童子不辞艰苦地去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赵州禅师活到八十岁还行脚参访,都是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果遇到了“人天师范”,却不知道好好亲近学习,等到机缘流失,只能徒然悔憾不已。

    第二,事亲不孝丧后悔。

    所谓“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父母长辈在世的时候,不能承欢膝下、甘旨奉养,甚至百般忤逆,等到慈亲逝世了,纵然身后极尽风光体面,墓冢巍峨,又有什么意义呢?“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倒不如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尽一点孝心。

    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好好地孝敬父母、尊师敬师,并以此为基点,来面对家庭、社会,面对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面对工作,如此,我们所得到的将会是天下太平,福满人间。

    4.你还有多少时间能和父母在一起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韩诗外传》

    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得残酷一点,父母生前都不能好好地孝顺,去世后烧再多的纸钱,再哭天抢地,再谈及自己多爱父母,都是没用的。孔子说的这八个字虽简洁,却字字锥心。

    《韩诗外传》里有一句名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大家都知道要孝顺父母,可心中却总抱有这样的想法:等自己如何如何了,就好好孝顺父母。然而,任何事情都能等待,父母的老去却不能阻止。很多人想通过自己的奋斗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忽略了父母,甚至因为工作忙而长时间不见父母,则是有违孝道的。

    曾经网上流传过一篇很火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你还有多少时间和父母在一起》。这篇文章里,没有什么优美的语言,也没有什么感人肺腑的话,只有一堆枯燥的数据,但就是这么一堆枯燥的数据,却感动了无数人。

    文章里说,对于现在很多在外地上班的人来说,大多过年了才回一次家,一次回家的时间应该是5天到10天不等。以10天来算,在这10天的时间里,我们还要出去和朋友聚会,还要忙一些自己的事情,能待在家里的时间最多一半,也就是5天。现在,我们国家的人均寿命是72岁。用72减去父母的岁数,再乘以5就可以得出我们还能够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了。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原来,我们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竟这么少,即便他们还能再活30年,算起来也只有150天,连半年都不到。

    从小到大,我们都习惯了父母一直在身后默默地等着我们,潜意识里总是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回头,总是能够看到他们一直静静地站在那里。

    但现实很残酷,生命总在悄然流逝,也许当你回过头来的时候,那个肩膀宽厚的父亲,那个手脚利索的母亲,都已成了步履蹒跚、白发苍苍的老者。

    年迈的父母,若哪一天真的突然离去,做儿女的即便是给父母带回了再丰厚的物质享受,父母也看不到了,这样岂不悲矣?其实,父母要的并不多,只要儿女们能常回家看看,他们就满足了。

    《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为什么能一夜间传唱至大江南北,而且经久不息,原因就在于它道出了无数父母的真切心愿。父母不图儿女给自己买多大的房子,只要他们能常常回家,陪自己聊聊天,大家经常坐在一起吃饭,便已经心满意足了。而让父母开心,不就是孝的最本质目的吗?

    冰心在《纸船寄母亲》中写道:“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及时行孝,莫让父母在孤独中老去,莫让父母在期盼儿女归来中老去。

    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得十分悲伤,便赶过去一看究竟。只见一个人身披粗布,手抱镰刀,在道旁哭泣,这个人叫皋鱼。

    孔子问道:“您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

    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把照顾亲人放在首位,这是过失之一;为了我的理想,再加上为君主效力,没有很好地孝敬父母,这是过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却疏远了亲人,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而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请允许我去陪伴逝去的亲人吧。”于是站立不动,枯槁而死。

    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当即辞行回家赡养双亲的门徒有13人。

    孔子的另一著名弟子仲由,也就是子路,为人虽好勇力,但对双亲非常好。他家境贫穷,只能吃藜菜、豆类植物的叶子,为了让双亲吃上米,他跑到百里之外去购买然后再背回来。双亲过世之后,子路当上了官,锦衣玉食并不能让他高兴,他常常说:“现在再想为父母背米是不可能了。”孔子听后十分赞扬。

    孝顺父母是不能等待的,要从现在做起,无论我们是否成功,都应该找时间多陪陪父母。当你看着父母日渐增加的白发时,你如何能够忍下心不陪陪他们?莫要等到亲人离去,让自己空留遗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