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大国命运:欧洲战争革命史-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19)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萨克森选侯把悌利的第一批使节送走之后,便立即派陆军元帅阿恩海姆向瑞典国王求救,在这之前,萨克森选侯一直对他很冷淡。现在,萨克森获选竟然低下头来向瑞典国王求救,古斯塔夫·阿道夫内心都在窃喜,他很满足这种感觉,但是他故意表现出很冷淡的样子,他对阿恩海姆说:“假如从开始,萨克森选侯就跟我合作,悌利的部队便不会扫荡,你们的邦国,马格德堡也不会沦陷。现在悌利把你们逼上绝路,你们就来找我帮忙。你们回去告诉他,我不能因为你们来求情就毁掉我和我的盟友。他大概不会忠诚,你们邦国的大臣收受奥地利的贿赂,只要皇帝又反过来邀请他,他肯定会背叛我。现在悌利的部队又增加了不少,只要他把你们消灭掉,趁他军队需要休整的时候,我就该猛烈对付他了。”

    阿恩海姆无言以对,如果想取得瑞典国王的帮助,只能让他忘掉以前的事。于是,他向古斯塔夫保证,只要能帮助萨克森选侯,无论提什么要求他们都答应。古斯塔夫答道:“我想要维滕贝格要塞,把他的长子送来给我当人质,付给我三个月军饷,把你们邦国中的叛徒押来让我处置。如果能满足这些条件,我就愿意跟他结盟。”

    这位选侯一听到阿恩海姆带回的消息,就立即派他再去跟瑞典国王谈判。萨克森选侯不但要把维滕贝格让给古斯塔夫,萨克森的所有地方都可以对瑞典开放。他和他整个家庭都可以去做人质,邦国中的叛徒任由瑞典处置,为了百姓的利益他愿意支付军饷,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和全部财产。

    瑞典国王只是想考验约翰·格奥尔格,并非真要这么做,他对使节说:“以前我想帮助马格德堡时,你们以为我居心不良,所以我就不再信任你们,现在选侯用这么重的誓言向我寻求帮助,我很感动。作为回报,我只要你们一个月的军饷,我的军队以后也不会愧对这笔钱。”

    瑞典国王和萨克森选侯达成协议后,马上派兵越过易北河,第二天便与萨克森人联手对付悌利。悌利无法阻挡他们的联盟,于是撤向莱比锡,并希望在此驻扎。为抵御瑞典的进攻,普福泰的汉斯指挥官发起自卫,两军在哈勒交战。因为防御工事极差,哈勒城瞬间成为废墟。次日,城门被攻破。在哈勒城郊,悌利把部队安置在一户仅存的掘墓人的家里。在此他被迫向瑞典国王投降了,也是在这个地方,他暗下决心以后要向瑞典国王复仇。在这里,悌利望着用来装饰的人骨时,脸色苍白。然而,所有人并没有想到,瑞典国王没有对莱比锡进行屠杀,而是宽厚地接纳了这座城市。

    一触即发的战争

    这期间,瑞典国王、萨克森选侯和勃兰登堡选侯聚集在托尔高,三大巨头开始商量如何对皇帝作战,会议还涉及德意志、福音新教、民生和诸侯命运等内容。在做出重大决定之前,每个人都会深思熟虑、紧蹙眉头,此时古斯塔夫·阿道夫也一样,他说:“跟皇帝打仗,输赢不仅仅关系到我们的王位,幸运和天意是不可捉摸的,也许我们会失败,如果敌人打败了我和我的士兵,我的王位依旧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保护,我的国家和民族还会延续,可是敌人肯定会逼你们投降,到时候你们怎么办呢?”

    古斯塔夫·阿道夫明白自己的实力,也清楚面临的巨大危险,所以他才要说上面那些话。可约翰·格奥尔格很焦急,有这么一位英雄在身边,他希望盟友军队尽快地来解救他的邦国,他想尽快战斗,希望自己能率领部队同悌利一决高低。经不住约翰·格奥尔格的一再恳求,古斯塔夫·阿道夫终于答应在悌利的援军到来之前发动战争。准备妥当之后,瑞典和萨克森的盟军渡过穆尔德河,勃兰登堡选侯回到他的邦国。

    在1631年9月7日清晨,两支军队正式对垒。悌利为了等待增援部队,就没有对萨克森军队开战,等到萨克森选侯与瑞典人结盟后,他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机。现在他把军队驻扎在离莱比锡不远的一个营地里,希望暂时休战。但是当敌军压境时,帕彭海姆急不可待地催促他准备应战。他把左翼部队移向丘陵,让士兵们排成一条线,然后让炮兵部队把大炮推到丘陵上面,这样就能俯视整个地面。瑞典和萨克森盟军打算兵分两路,在一个靠近悌利前线的村庄前渡过洛柏溪。为了阻止他们过河,帕彭海姆亲自率领两千名重骑兵守在那里。尽管悌利不允许开战,帕彭海姆,还是与敌军的先锋部队打了起来。瑞典的先锋部队寡不敌众,被迫撤退了。帕彭海姆还把波德维茨烧得干干净净,但这也阻挡不了联盟军的进攻。

    为了方便作战,瑞典人把军队分成左翼、中翼、右翼,把步兵分成小队,安插在骑兵中间,这样不仅能弥补士兵数量少的缺点,步兵和骑兵还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托伊费尔上校指挥中间,古斯塔夫·霍恩指挥左翼,瑞典国王指挥右翼,瑞典军队开始了与帕彭海姆伯爵的对峙。

    古斯塔夫·阿道夫做出安排,在萨克森人与瑞典人之间隔出一定的距离,结果证明是正确的。这想法是萨克森选侯本人和阿恩海姆元帅提出的,他们是想显示自己民族的勇敢。瑞典国王也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从后来的战争趋势来看,这样做是正确的。

    太阳落山的时候,探子来报,敌军在山丘下排成一线,无法看清有多长。步兵分成大队,骑兵也分成大队,但是安排很不恰当,后面的山上架起火炮,兵力大大超过了瑞典军队。悌利站在自己军队的射程里,如果战争打起来,子弹随时可能穿过他的脑袋。悌利指挥中路兵力,帕彭海姆指挥左翼,菲尔斯滕贝格伯爵指挥右翼。这个消息如果可靠的话,悌利好像是等着敌人向自己开炮,他的这种阵法无法攻入到对方的行列中去,如若不幸,他还会被自己的大炮击中。这一天,悌利率领的军队总人数最多是三万五千人左右,瑞典和萨克森联合起来的兵力差不多也是这个数。

    这一天,战争的惨烈、悲壮程度不在于有多少人参战,而在于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古斯塔夫·阿道夫带领部队渡过波罗的海,远离故土,踏上陌生的危险土地,把王冠和生命托付给不确定的幸运之神。就在这一天,欧洲最英勇的两大统帅将决一死战,两位曾经都战无不胜的将军会鹿死谁手呢?德意志民众都忐忑不安地等着这一天的到来,整个欧洲都忧心忡忡地等待结局,后世的人们也会为这场战争唏嘘不已。

    悌利伯爵以前是个坚决果断的人,可在这一天,他显得非常优柔寡断,他下不了决心进攻,也不能十分坚定地抵抗,现在他几乎是让帕彭海姆扯着鼻子走了。在他的心里,有一种从未感受过的恐慌,在他脑海里总显现出马格德堡的幽灵。

    莱比锡之战

    悌利开始炮击瑞典士兵,一直持续了两个小时,傍晚的风把地上的尘土和火药烟雾刮向瑞典人。瑞典国王命令士兵在烟土的掩护下急速向北前进,悌利根本就阻挡不了。

    悌利终于向瑞典人发起首攻,他离开了固守的山丘,瑞典人的火力太猛,他被迫转向右翼,狂躁地对萨克森人的部队发起进攻。萨克森人招架不住,被悌利打乱了,萨克森选侯撤退到艾伦堡时才镇定下来。只有几支萨克森选侯的部队还在坚持浴血奋战,他们拯救了萨克森人的荣誉。悌利一见对方乱了阵脚,就一边开始洗劫,一边让他的信使准备好到皇帝那里报捷。

    帕彭海姆元帅率领整个部队冲向瑞典人的右翼,瑞典国王亲自坐镇,巴纳将军在旁边协助他。帕彭海姆连续发起七次进攻,都被击退了,帕彭海姆元帅被打得落荒而逃。

    此时悌利正对萨克森人乘胜追击,当瑞典国王发现萨克森军队被打乱时,立即派三个军团去增援,防止悌利打乱他们布好的阵法。指挥官古斯塔夫·霍恩顽强地攻打重骑兵,安插在骑兵中间的步兵发挥了他的力量,敌人已经疲于应战,当瑞典国王的军队出现时,结局已经可以预见了。古斯塔夫·阿道夫率领整个部队向左前进,他们开始向山丘发动进攻,时间不长,他们就占据了山丘,此时敌人正被自己的大炮轰击。

    悌利几乎被包围了,这支战无不胜的军队被打败了,他不得不撤退,如果撤退,就必须从敌军中间穿过去。这些士兵从没有退却过,现在为了生存不得不拼一把,他们排成一团,从瑞典部队中杀出一条血路,最后只有四个军团成功逃了出来,他们一边战斗,一边撤退,到晚上仅有六百人活了下来。悌利带着他的残兵败将逃跑了,他们彻底被打败了。

    古斯塔夫·阿道夫跪在地上,向为战争负伤和就义的人默默祈祷,他命令骑兵继续追赶那些隐藏在夜色中的敌人。他们敲响警钟,村民们都被动员了起来,敌人只要被农民逮住,只有死路一条。在夜里,瑞典部队无法继续进攻莱比锡,于是他们决定就地安营扎寨。在这次战争中,悌利有七千人战死,俘虏和伤者超过五千人,瑞典部队占领了他们整个炮兵和军营,收缴了上百面军旗和小方旗。萨克森选侯的军队伤了两千人,而瑞典的死伤人数却没有超过七百人。皇帝惨败,悌利现在的兵力不到六百人,而帕彭海姆的也不足一千四百人。这支让意大利和德意志非常害怕的军队就这样迅速解体了。

    这次战争中,悌利大难不死,可也身负重伤,他不想成为俘虏。当一个瑞典骑兵准备杀死他时,一颗子弹击中了这个骑兵,救了悌利一条命。对悌利来说,死亡和创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这次打了败仗,皇帝剥夺了他的一切,只因这一次败仗,他便成了千古罪人。悌利失宠了,幸运之神也离他而去,他想戴罪立功,可是皇帝再也不给他机会。决战这一天,他的错误阵法导致了他一生的不幸:火炮安置地点错误;没有固守山丘;在敌人布阵时没有进行攻击。他失去了往日的冷静,智慧不如对手,没有尽快改变阵法。悌利不等伤口愈合,就渡过威悉河,用皇帝的防卫部队加强自己。

    萨克森选侯来到瑞典军营时,险情刚刚过去。瑞典国王的热情款待,令约翰·格奥尔格深感意外,高兴之余他就把罗马国王的桂冠许诺给了瑞典国王。次日,古斯塔夫·阿道夫将重新占领莱比锡的任务交给萨克森选侯后,就向梅泽堡进发,他在行军途中又击败了一支五千人的皇帝军队,将其收编,之后占领了梅泽堡和哈勒。在拿下了莱比锡之后,萨克森选侯赶紧和瑞典国商讨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如何利用好已经取得的胜利果实才是最关键的。歼灭了皇帝军队后,悌利逃到了不伦瑞克。要是在那里继续围剿悌利,饱受战争之苦的下萨克森将再次遭受创伤。当然,也可以选择把战火引到敌对的邦国,左边就是皇帝的袭承国,右边就是天主教的诸邦国,两边都没有设防,完全可以长驱直入抵达维也纳!究竟该怎样抉择,这成了会上的讨论热点。从莱比锡到布拉格、维也纳和普雷斯堡这一线基本上抵挡不住古斯塔夫·阿道夫率领的常胜军。保卫者们夺取了波希米亚、奥地利、摩拉维亚、匈牙利等地,新教徒早已盼望改变这些邦国的现况。皇帝再也不觉得自己的城堡是一个安全的所在了,为了尽快让敌人撤军,他产生了求和的念头,认为这符合对手的期待,可能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但古斯塔夫·阿道夫绝不是一个鲁莽的武将,他智勇双全,又懂得使用策略,是一个高超的政治家,他绝不满足这样的结果,而是致力于更高的追求。

    在威悉河畔,悌利重整旗鼓,带领部下和赶来支援的部队会合,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他久经沙场,经验丰富,阿恩海姆断然不是他的敌手,可瑞典国王并没有时间去追击他了,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瑞典国王之所以亲自进攻天主教同盟邦国,主要目的并不是获得荣誉,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基本利益。斐迪南召集诸侯们在法兰克福召开了一次帝国会议,他用尽各种办法,要求诸侯们做出妥协。不过,新教徒们看到瑞典国王已经步步逼近,认为自己很快就会受到保护,所以坚决拒绝了皇帝的提议。古斯塔夫·阿道夫也想利用这次会议,用自己的强大势力逼迫那些诸侯们站到自己的一方来,与皇帝断绝关系。在获得天主教徒支持之前,他得先把他们控制起来,然后通过宽容的保护搏得他们的感恩。

    基于这些因素,瑞典国王让萨克森选侯去占领波希米亚,自己前往法兰克尼亚和莱茵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