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为什么要穷着养 女孩为什么要富着养-压担子,变观念——培养男孩的家庭责任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这个世界上,大凡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皆由其责任感使然。正是在高度责任感的驱使下,他们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如果没有责任感,一个人会走向沉沦或者成为社会的异类,最终变得平庸、无能甚至邪恶。事实上,责任感特别是家庭责任感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采用多种方法培养男孩的责任感,尤其是家庭责任感。尊重长辈、尊重他人,家长要以身作则

    尊重、孝敬长辈是美德,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没有孝心,不懂尊重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为人子女者应该理解自己的父母,而作为父母也希望得到子女的尊重。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尊重长辈、孝敬父母。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注意以身作则。在一个“妈妈,洗脚”的电视公益广告里就表现出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一位年轻的妈妈,晚上为自己的母亲洗脚时告诉老人:“年纪大了,泡泡脚对身体有好处。”她年幼的儿子在外面看到了这一切,然后也去给她打来了洗脚水。那个端着水盆跌跌撞撞的身影以及那声稚嫩的“妈妈,洗脚”的话语,让很多人都为之感动。这就是父母以身作则取得的良好效果。

    在一个妈妈俱乐部里,大家都在谈怎样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有位女士提出的话题却正好跟大家相反,她说:“你们总是在说尊重孩子,可是孩子也得学会尊重别人!我的孩子脾气很坏,他不如意就打爸爸妈妈、打奶奶,而且不愿意向家长道歉,如果大人尊重孩子却换不来孩子的尊敬,这样的教育又有什么用呢?”

    没错,尊重应该是相互的。对一些做惯了“小太阳”的孩子来说,由于习惯了长辈们对他无怨无悔的付出,常常不懂得如何尊敬长辈,这是不对的。孩子懂得尊重长辈是个人品德修养提高的开始,而品德修养又是家教的重点所在。

    有位禅师在井边坐禅,这时,有三位母亲来打水,恰好聚在一起,于是便聊了起来。第一位母亲说:“我的儿子比其他孩子身手灵巧。”第二位母亲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无人能及。”两位母亲不停地夸耀自家孩子的天赋,然后对第三位母亲说:“你的儿子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吗?说说吧。”

    第三位母亲没有夸耀,而是腼腆地说:“我的儿子很平凡,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随后,三位母亲各自提着一个沉重的水桶返回村子。这时,三个儿子都跑出来迎接母亲。

    第一个儿子连翻好几个筋斗,赢得了大家的喝彩。第二个儿子唱出了美妙的歌声,确实非常动听。只见第三个儿子默默地跑到母亲跟前,替她把水桶提回家。

    三位母亲看着自己的儿子都非常高兴。第一位母亲与第二位母亲问禅师:“你觉得我们的儿子怎么样?”

    禅师回答:“你们的儿子?我只看到一个儿子而已。”

    禅师的回答道出了为人子的基本要义,即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容貌、才华、智慧、技能固然都是可贵的,但是尊敬长辈的美德则是作为孩子应该具备的基本教养。父母在对孩子讲民主、平等,培养孩子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教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让孩子学会尊敬长辈。

    尊敬长辈能使孩子懂得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虽然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关系是不同的,因此,与不同的人相处需要遵守不同的规则,这是教育孩子学会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如果家庭教育不注意这一点,放纵孩子目无尊长,他就很可能发展到难以教养的地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都是英雄,孩子们在生活中会习惯性地说道:“我妈说的。”“我爸就是这么做的。”听到孩子这些言语,父母在自豪的同时也要思量:自己的言行是不是应该谨慎一点呢?

    巨象集团是美国一家著名的企业,其总部设在纽约曼哈顿。巨象集团总部大厦周围环绕着一片郁郁葱葱的花园绿地,显示出该集团巨大的经济实力。

    此刻,花园绿地中,一位老人正拿着一把剪刀修剪灌木枝条。这时,一位中年妇女领了一个小男孩走进这个花园中,坐在长椅上。中年妇女好像很生气,不停地对男孩说着什么。突然,中年妇女从挎包里拿出一些纸巾揉成一团,一甩手扔了出去,正落在老人刚剪过的灌木上。

    老人看了看中年妇女,没有说话,捡起那团纸扔到盛放剪下的枝条的筐子里,然后,他继续剪枝工作。

    不料,那位中年妇女又将一团纸扔了过来。

    “妈妈,你要干什么?”男孩奇怪地问妇女,那个妇女摆手示意让男孩不要作声。

    老人再次将这团纸捡起扔到了筐子里。他刚拾起剪刀,妇人扔过来的第三团纸又落在了灌木上。就这样,老人不厌其烦地捡了妇女扔过来的六七团纸。

    “看到了吧!”妇人指了指老人对男孩说:“我希望你明白,你现在不好好上学,以后就得像他一样没出息,只能做低贱的工作!”

    原来由于男孩学习成绩不好,因此妈妈便生气地教训他,正好遇上面前剪枝的老人,就把他当成反面教材来教育孩子。

    老人也听到了中年妇女的话,走了过来,说:“这位夫人,这是集团的私家花园,似乎只有集团员工才能进来。”

    “我是巨象集团下属公司的部门经理,就在大厦里工作!”妇人说着,拿出一张工作卡冲老人一晃。

    老人看了看眼前高傲的妇人,沉默了半晌,说:“我能借你的手机用一下吗?”

    妇人一愣,然后不情愿地递给老人手机,她又借机教导儿子:“你瞧这些穷人,你今后可要长出息!”

    老人打完电话将手机还给妇人。不一会儿,一个人急匆匆地走过来,拱手站在老人面前。老人对他说:“我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巨象集团的职务!”

    “是,我马上按您吩咐的去办!”那人连声应道。

    妇人大吃一惊,她认识来的人正是巨象集团的高层主管。

    “这个老园工是谁?为什么免我的职?”她惊诧莫名,抓住那个主管的手问道。

    “老园工?这位是集团总裁詹姆斯先生!”

    听了这话,妇人顿时呆住了。

    老人没有再看那名妇人,而是抚了抚男孩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孩子,我希望你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老人以至每个人……”

    只有真正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身边的每个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儿女的榜样。一个习惯、一个举动都将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当你把一个坏习惯传递给孩子,就可能会误导孩子的一生。相反,你的一个好举动则能成就孩子一份好品性。尊重教育也一样。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身教重于言传,父母应该用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尊重他人,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力行其良好的行为品德。

    教育男孩要心中有他人

    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因此,家长应该纠正孩子自私自利的行为。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多提倡无私与奉献,让孩子学会分享与谦让。对于孩子霸道专横的行为,父母不可听之任之,而应该提出严厉的批评,让孩子接受深刻的教训。

    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家长把孩子当成宝贝,把最大的苹果让给他们,把最甜的葡萄留给他们,但是,父母应该明白什么才是疼爱孩子的正确方式,在一次次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的同时,千万不要把自私的毛病带给他们。

    其实,孩子的冷漠、自私很多时候是家长惯出来的。现在很多家庭都信奉“苦什么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家里的大人全围着一个孩子转,对孩子可谓奉献了无私的爱,孰不知无私的爱培养出了自私的下一代。

    在孩子日渐的成长中,一旦家长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大怒、大哭,此时家长心疼孩子的哭闹,对孩子的要求也就会尽可能地去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逐渐变得不顾念他人,而只会想着自己,以至社会中的自私者。

    4岁的天天长得白净可爱,可是,性格上有些霸道。有一次,爸爸出差带回了好吃的桂花鸭,妈妈切好鸭子,本来要喊大家一起品尝的,可天天一看到桌上的鸭肉就用两只手盖住盘子,大声说:“不许你们吃!”那时,父母并没有觉得天天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出于对孩子的疼爱,有什么好东西父母就都让给他。

    有一天,妈妈陪天天在街上骑小车。邻居家的奶奶走过来,送给天天一大把红枣。天天很高兴,便将红枣放在车筐里。

    恰巧这时,遇上了隔壁的平平,平平与天天年龄相仿,平时两人也常在一起玩。平平看见车筐里的大红枣就伸手抓了一把,天天当时就急了,转身就要把红枣抢回来。天天妈妈连忙抓住他的胳膊,告诉他:“平平是你的好朋友,有好吃的就要和好朋友分享啊!”

    可是,天天根本听不进去,生气地把车筐里的红枣一把一把抓起来,狠狠地扔到了地上……

    事情过后,天天的父母开始注意到儿子的性格问题。如果天天一直这样下去,到最后恐怕就会越来越不受其他小朋友喜欢。于是,天天的父母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他,鼓励天天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同伴们,有好玩的玩具也要借给同伴一块玩。

    有一天,妈妈买了许多菱角,回家煮好后,特别让天天带了一大包去幼儿园分给同伴和老师吃。天天每送一份,都会听到一声“谢谢”,回家后很高兴地将经过讲给爸爸妈妈听。尽管最后袋子空了,但是这一次天天并没有不开心。于是,妈妈就借机告诉天天:“关心别人,与别人分享好东西,才会得到别人的感谢,这是男子汉应该做的。看来天天已经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了。”

    从此以后,天天的性格有了很大改变,不再像原来那样专横霸道了。即便有什么争夺,只要父母从旁一点拨,就会明白过来而与人谦让。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注意孩子性格的塑造与培养,消除其专横霸道、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让孩子学会谦让与分享。

    关于谦让与分享还有一个小故事:

    当把橘子皮剥去,看到里面的很多小瓣,男孩就问:“橘子,为什么你长这么多小瓣呢?”“这是为了大家分着吃。”橘子回答说。“那苹果,你为什么没长成小瓣呢?难道是为了让我一个人吃吗?”“不!”苹果回答,“是为了让你能完整地把我献出去。”

    须知,社会之所以称其为社会,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共同规则的建立与遵守。这个规则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交换法则。你爱别人,别人也会爱你;你与人谦让,别人也与你谦让;你与人分享,别人也就与你分享。同样,你肯帮助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孩子将来必定要参与社会生活,眼里除了有家人外还得有别人。眼里心里有他人,就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会关注别人的感受,而不是处处想着自己。因此,在家教过程中,父母应该随时让孩子学会顾念他人。

    王女士在给儿子好吃的东西时,总会让儿子先给奶奶尝尝,而奶奶却一个劲儿摆手,说:“奶奶不吃,宝宝吃。”可是,每当奶奶推辞的时候,王女士都坚持让奶奶接受儿子的好意。事后,王女士会暗暗告诉孩子的奶奶:“孩子这么做就说明他懂事,孩子给您吃,您就开开心心地吃,不要把孩子惯坏了。”

    于是,后来面对孙子的好意时,奶奶不再推辞了,而是表扬孙子懂事,说孙子孝顺。孩子获得了表扬,以后再吃东西时总忘不了其他人。

    事实上,让孩子学会分享、谦让,不仅有利于良好性格的培养,而且能够使孩子更快乐。我们发现,幸福的感觉往往是付出,而不只是获得,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觉得把自己的一切给孩子就会感觉幸福。无论是有目的,还是无意识的付出,都能够明显地提升幸福感。其实,幸福、快乐、成就感往往与分享、付出等联系在一起。

    恐怕没有人想自己的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然而,有些父母“以爱之名”的做法,却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孩子自私、傲慢、专横的个性,这值得大多数父母注意。若不想孩子成为鼠肚鸡肠的自私者,就别太宠孩子了,应该引导孩子与人分享,待人谦让,塑造其无私的美德。

    家务活应该大家一起干

    孩子成绩好是家长最骄傲的事,然而,成绩好只说明学习能力强,并不能表示其他各方面的能力都强。而且,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在于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锻炼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做家务就是简单易行的家庭教育,家长不用担心孩子做不好或受到伤害,也不必担心做家务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事实上,做家务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与自理能力。优秀的男孩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还应该有良好的独立能力、自理能力。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包办孩子的事情只会害了孩子。

    现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往往呵护备至,舍不得让孩子干一点儿家务活,认为孩子只需要学习好就行了。为了让孩子安心、专心学习,可以不干家务。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愿做家务。

    事实上,这是不正确的。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当家长不让甚至阻挠孩子干家务,雇请专人代劳孩子的饮食起居,这就是溺爱,一种糊涂的爱。在这种爱的“呵护”下,许多孩子的劳动观念淡薄,在家里不懂得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更谈不上体贴父母了。

    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孩子长大后适应社会的能力较低。久而久之,就会有不劳而获的心理,甚至因为不会做家务而引发相关的社会问题。

    张建与刘敏结婚没多久就自立门户,两个人很恩爱,可是没过多久就开始三天两头闹矛盾。两家长辈细究之下,才知道两人是为了家务谁做的问题吵闹不休。

    刘母和张母本来想帮两个年轻人料理家务,可是都在上班,实在分不开身。为了平息事端,张建的奶奶只好出来帮忙。于是,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隔三差五去给两个年轻人整理房间,打扫卫生。

    小梁和小赵的情况也与他们差不多,结婚后,两人便在沈阳安了家。两个人都不善打理家务,于是,远在营口的婆婆每月都会乘车来沈阳住上两三天,不为别的,就是来给两个年轻人打扫卫生,干完活儿后,老人再回营口。

    这两对年轻人还算晓事,特别挤出时间报名上家务课,努力去弥补自己生活上的缺欠,多多少少为老人“减轻了负担”。

    由此可见,家务料理能力将直接影响一个人未来的生活是否幸福。从这个角度看,不让孩子做家务不是爱而是害。

    家长应该明白,让孩子承担起一些家务,不但不会累着孩子,还会让孩子在承担中养成许多好的习惯。孩子会变得更勤快、懂事,生活的自理能力也能提高。当然,在“承担”过程中,家长要真正让孩子保持“独立”,同时应当指导他们该如何做并适时加以鼓励,使他们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须知,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干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的能力、自信与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有个父亲特别注意对儿子责任感的培养,经常找机会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有一次,他外出参观学习,临走时对儿子说:“爸爸不在家,你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晚上你要记得锁好门,关掉煤气阀门,千万不要忘了。”

    儿子听了这话,一下子严肃起来,认真地说:“爸爸,你放心去吧,这点事我一定能做好。”晚上,他便给儿子打电话,特别提到自己交代的事情,儿子认真地汇报了自己的“工作”,十分愉快地说:“我早已关好了。”

    父亲回到家中后,孩子的母亲对他说:“我们这儿子,太尽责了,每晚早早就锁好门,关好煤气阀,然后再做作业。有一天晚上都上床了还不放心,又起来检查一遍。”

    父亲听了之后,对儿子的行为表示了肯定,然后郑重其事地对儿子说:“只要爱家,关心家,把自己当做家里的主人,就会在家里找到应做的事情。”

    孩子听了这番表扬与教导非常开心,后来在做家务劳动时也更加积极主动了。

    当然,要想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并不容易,孩子的表现并不是特别自觉,因此需要家长进行合理引导。

    孩子做家务往往是兴之所至,觉得新鲜,而若要长期干下去,孩子就会觉得腻了。

    其实,使孩子真正自觉参与家务劳动不是兴趣,而是责任感。责任感让孩子能够主动承担家务活,而承担家务活又会让孩子的责任感得到增强。同时,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家务劳动,能让孩子树立起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与责任感。从小就干家务活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比不干家务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照顾自己。

    孩子的责任感需要父母去唤醒;孩子的能力需要父母去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更需要父母去激发。因此,家长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家务劳动教育孩子。

    例如当孩子3岁时,就可以让他们搬板凳、递用具,4到5岁时学会叠衣服、整理床铺。6岁的孩子教他们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应该让他们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如收拾饭桌、倒垃圾等。这样做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还有利于增强家庭的凝聚力,让孩子对家充满归属感。而若是油瓶子倒了都不知道扶一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不会有责任心。所以,家长必须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务,做好眼前点点滴滴的小事,未来才有可能做好大事。

    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

    “有苦不说出”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缺憾的。父母应该学会向孩子“推销”自己,把自己的辛苦告诉孩子,让孩子能体会自己的一片苦心,这能够培养孩子的感恩情怀。孩子只有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才能体谅父母,才能体味到生活的艰辛。

    有位母亲抱怨儿子不理解父母。自己每天工作很紧张,晚上回家后还得操持家务,对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儿子却好像得了“感情淡漠症”,对自己的这份爱并不“领情”。不管父母多忙、多累,儿子都当他们是隐形人似的自己看电视、玩游戏,连最基本的关心问候都没有。看着这样的情景,母亲觉得自己很“委屈”。

    可是谁又能料到,造成儿子如此“薄情”的正是这位母亲自己。

    不可否认,这位母亲确实对儿子有一片爱心,也确实十分辛苦。但是,她诚诚恳恳的付出并未打动孩子,也并未让他体验到这份爱心。也许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根本就没必要告诉孩子,可是,如果默默地做着“无名英雄”,孩子就根本不会知道你的这份付出和辛苦,甚至还会认为这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

    因此,要让孩子体会父母的爱,体会父母的辛苦。

    有个人谈起母亲总是满怀深情,其中谈得最多的就是母亲的辛苦。小时候,母亲跟他讲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事,如工作的忙碌,生活的艰辛。虽然他懂得不多,但母亲并没有停止与儿子谈心。

    通过与母亲的闲聊,他从小就理解父母的辛劳,所以这个男孩自幼就比同龄的孩子懂事。因工作太忙,父母有时就把他安置在姥姥那里,时间长了,他就想家。但他没有闹情绪,而且一直都很听话,不哭不闹地跟着姥姥一起生活,并没有为此抱怨过父母。

    为了唤起孩子对父母的爱心,父母要学会向孩子“推销”自己。“有苦不说出”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缺憾的。事实上,孩子也需要亲身体会辛苦,这样才能体谅父母,对父母心存感恩。

    父母养育儿女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不应该让这种付出变得无声无息。明智的父母会将这种付出当做一种沟通,让孩子学会体谅大人,理解大人。要知道有些事不跟孩子说,孩子是不知道的。

    因为不能体会父母的辛苦,孩子小时候的记忆里更多的是玩;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长大后根本无法独立承受生活的艰辛。

    其实,孩子能体会父母的辛苦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成长。

    为了让孩子体恤父母的辛苦,某小学校长独创的“鸡蛋、种子”育苗法,让学生着实懂事了许多。

    校长吩咐各班的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每个学生从家中带一只鸡蛋来,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保证鸡蛋在一天之内不破。

    一下课,孩子们就把鸡蛋放在课桌中,像往常一样自顾自去玩了,结果好动的同学一不小心碰着课桌,鸡蛋就震破了。还有的人把鸡蛋一直捧在手里,可是稍一疏忽,鸡蛋就破了。

    一天下来,有不少学生带来的鸡蛋都碎了。于是,老师决定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这次,孩子们都学乖了:有的把鸡蛋放在泡沫塑料里;有的则把鸡蛋放在布袋里,挂在胸前。总而言之,大家各施各法,特别认真。

    当学生把完整的鸡蛋交给老师时,都不由自主地嘘出了一口气。这时候,老师对孩子们说:“你们保护一只鸡蛋才不过一天,就觉得非常累了,而爸爸妈妈要一直保护你们到长大成人,其中所付出的精力和耐心又有多大呢?”

    上面讲的是一只鸡蛋,下面讲的是一把种子,就能让不懂事的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艰辛,用心可谓良苦。

    有个小学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很独特,凡他所带的学生都会得到一把谷种,他指着这些种子对孩子们说:“这就是希望!你们要自己去播种希望。”

    播下种后,许多孩子满怀着希望,然而,谷种却迟迟不发芽,有的发芽了长出的却是杂草。只有少数学生的花盆中抽出了一些苗芽,因为他们每天都会为播下的种子浇水、松土。

    面对失望的学生,老师说道:“爸爸妈妈培育你们,就像你们播种一样,需要付出辛苦的劳动。我们播种也一样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如果谁不愿意付出,那他最后就会失望。”

    体会辛苦才能承担辛苦。未来的路上,孩子免不了艰苦的跋涉,父母给孩子无微不至照顾的同时,也要让孩子体会大人的辛苦和不易。

    没有哪一位父母在乎孩子的回报,但是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付出不是理所当然的。

    让孩子学会关爱父母,学会照顾他人

    关爱、照顾他人是一种能力。只有懂得照顾他人、关心他人,才能释放爱的能量。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爱的方法,学会付出爱,而不只是接受爱,这是孩子终身享用的财富。平时可以通过一些小事情让孩子学会照顾他人,父母不妨做一做爱的接受者,抓住机会让孩子照顾一下自己。

    有位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特别:自己一有头疼脑热就会说出来,还会让儿子帮着端茶倒水;如果腰酸背痛,就让儿子帮自己按摩几下;即使儿子什么都会不做,也会让孩子待在自己身边。

    有人对此不解:父母亲生病,让孩子担忧,这合适吗?

    这位母亲听了,回答:“我的家庭教育观念就是,不做默默奉献的妈妈。我这么做,就是要让孩子学会顾念家人,关怀他人。而且,孩子细小的担忧和关怀,比那些药物更有效!”

    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喜怒哀乐和辛苦病痛有利于培养孩子关爱父母的品质,这不仅对其成长有好处,还将对孩子一生的幸福十分有益。美国教育家彼得·萨洛瓦里和约翰·梅耶特别指出,情感智力是决定孩子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其中的“同情和关心他人”、“友爱”、“尊重他人”都是孩子情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这一点,日本教育家森重敏也表示:“亲子之间关爱丰富的家庭,就是健康、安定的理想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所培养的孩子,就能够获得情绪和人格上的良好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重视与子女之间爱的交流,这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还是培养孩子个人品质的需要。

    亮亮的爸爸有时上夜班,白天要休息。于是,妈妈就对亮亮说:“爸爸每天工作很忙、很累,如果回到家又休息不好,就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会生病。所以,我们一定要让爸爸休息好,不能打扰他。亮亮是个乖孩子,要学会关心爸爸。”

    亮亮听了妈妈的话若有所思。后来,每当爸爸夜班回来后,亮亮都会特别小心,在家活动时总是轻手轻脚,生怕惊醒了爸爸。为了防止搬凳子时弄出声响,还主动和爸爸想办法,把家里所有的凳子腿都钉上了橡皮垫子。

    面对亮亮的关心和好意,爸爸十分高兴,说:“我们的亮亮虽然年纪小,可已经懂得关心别人了!”

    不仅如此,亮亮还经常帮妈妈做家务。妈妈有时感到腰酸背痛,亮亮会一边轻轻地帮妈妈捶背,一边唱歌给妈妈听。

    家里有了好吃的,爸爸妈妈舍不得吃,总想让亮亮多吃一些。这时亮亮就会说:“爸爸工作累,妈妈身体不好,你们更应该吃得好一点。”

    邻里们一提起亮亮都说:“这孩子就是懂事,简直就是个小大人。”因此,也乐于让自己的孩子与亮亮玩,一来能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好的影响,二来和亮亮在一起玩,孩子们很少闹别扭,因为亮亮对伙伴总是很关心。

    爱的能力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孩子要成长,就不能没有爱的能力。让孩子多关爱父母、照顾家人,就能够使孩子真正成长起来。

    可是,在孩子关爱他人品质的培养方面,不少父母并不特别在意,这使得孩子对父母没有显示出应有的礼貌。在有些家庭里,亲子间少有双向的沟通和交流,做父母的有什么苦往往也不愿意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爱的发送者,而没有机会成为爱的接收者,其实这是不好的现象。须知童年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若是孩子缺乏关爱父母的教育,将会对孩子以后融入社会生活造成障碍。

    只有懂得照顾他人、关心他人,才能释放爱的能量。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爱的方法,让他们学会付出爱,而不只是接受爱。

    汉朝时期,江夏有个孩子叫黄香,家中生活很艰苦。但在他9岁时,就已经知道孝敬父母。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黄香虽然年纪小,但却很会照顾父亲。炎炎夏日时,就会给父亲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亲好好休息。冬天寒冷,黄香想:“父亲白天辛苦劳作,晚上需要睡个安稳觉,这么冷的天气,怎能睡得好呢?”

    想到这里,小黄香为父亲铺好被子后便脱了衣服,钻进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焐热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人们对黄香赞不绝口。他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被人称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后来,黄香长大了,做了地方官,以爱心对待百姓,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关爱、照顾他人,是一种能力。小时候,每个人都有爱心,然而,由于一些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表达爱心的能力,结果让孩子失去了关爱、照顾他人的能力。

    当孩子不懂得关爱他人、照顾他人时不要怪他,因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不是别人,而是父母。因为父母没有教会孩子怎样关爱与照顾他人。若是不注意培养孩子关爱、照顾他人的能力,当需要时,后悔就来不及了。如果不想孩子以后成为冷漠无情的人,那就赶紧让孩子学会照顾他人,最好让孩子先从关爱父母开始。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担后果

    认错是一种负责的表现。做错了事情就要勇于承认,正视、改正自己的错误。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时,要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的错误。对那些不肯认错的孩子,不妨采取一些适当的惩罚措施,使其受到深刻的教训,有利于孩子改正错误,树立责任感。

    没有人不犯错,尤其是孩子,因其生理机能的发育和心理还不成熟,所以常会说错话、做错事。问题不在于犯错,而在于怎么对待错误。如有的孩子倔强、执拗、任性、自以为是,做错了事不愿承认,怕丢面子,这就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作为家长,应该通过适当的方法,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面对犯错的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心平气和,然后,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孩子正视自身错误并改正,必要时让他负一定责任。

    有个孩子在幼儿园表现良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的母亲很高兴。不过,母亲并没有因此而忽略儿子所犯的错误。

    她先肯定并鼓励了儿子,同时,她发现了儿子犯了个“错”。那天,儿子的心算作业在家做得全对,可到了幼儿园再做时却错了两道题,这些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粗心大意所致。

    当母亲告诉儿子要认真对待时,儿子并不在意,只是把结果改了过来。

    母亲看到儿子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有些气恼,但是没有当即发火,而是轻声问儿子:“你知道错在哪儿吗?”

    儿子说:“只是算错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那你知道哪一步算错了吗?”

    儿子支吾了半天说不出来。这时候,母亲便明确地说:“其实你都会算,只是你粗心,老是看错符号,以后你一定要改掉粗心的毛病,仔细点就可以做对了。”

    儿子听了母亲的话,低头道:“妈妈,知道了,我会改正的。”随后,他便认真地把题重做了一遍。后来,他便养成了做完作业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有人认为这位母亲太严厉了,但是,父母一旦纵容孩子的错误就可能变成大麻烦,而良好的习惯需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只有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孩子才能真正重视错误,从而认真改正错误。家长不要以为来日方长,认为孩子改正错误有的是时间。殊不知,随着时间的延宕,孩子不仅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其错误还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如果孩子是“老油条”或者“倔驴子”,而温和的教导没有作用时,不妨采取惩戒的方法。

    小诚是一个很倔的孩子,不允许别人说他半点不是,他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还会为了掩盖错误而撒谎。小诚这种行为,老师早有察觉,经过一次又一次教育,小诚依然为掩饰错误而撒谎。

    发现温和教导没有效果时,老师便采用了“惩罚”。

    有一次上图画活动课。课上了一会儿,小诚忽然说老师没发给他纸。老师仔细一看,原来是小诚不小心把自己的纸涂污了,他想要白纸,但又不愿意承认自己把纸涂污。

    老师当即严肃地指出了小诚在撒谎,并告诉全班小朋友每个人只有一张绘画纸。小诚无话可说,只能在座位上看别人画。

    以后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时,老师都采用这种方法去制止他的不良行为。在游戏中破坏了规则又不承认时,便暂时不让他玩游戏,让他坐在旁边看别人玩;撕坏了图书不承认时,就暂时不让他借图书。

    经过这样一番惩戒,小诚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做事情也认真仔细起来。

    有时候,适当地惩罚孩子有助于孩子迅速改正错误。

    在惩罚孩子时一定要注意,惩罚并不是打骂。打骂对孩子认识错误以及承担责任没有任何好处。因此,一定不要混淆“惩罚”和“打骂”这两种不同的方式。

    总而言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让孩子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而不是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代替他们承担后果。

    要求孩子做事有始有终

    做事有始有终才是负责任的。看到风险就躲,随意改变、放弃自己的目标是不负责任的表现。针对孩子不能坚持、做事虎头蛇尾的情况,家长应采取合适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并在平时生活中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负责到底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责任心是要靠坚强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来维持的,而这恰恰是许多孩子所缺乏的。孩子往往做起事情来只有几分钟的热度,不是虎头蛇尾就是半途而废,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打退堂鼓,不愿意坚持下去,这些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

    做事应该有始有终,能够坚持到底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得圆满。而有责任感的人才能担负大任,成就伟业。

    孟子小时候很顽皮,有一次,他一连三天没去上学,早上出门时说去上学,下午也准时回家,孟母也不怀疑。孟子三天没去学堂,私塾的先生以为孟子生病了,便派人到孟子家里探问。这时,孟母才知道儿子逃学了。

    孟母十分生气,等到下午放学的时候,孟子回来了,母亲问他:“你到哪儿去了?”

    孟子心中有些吃惊,撒谎说:“我上学去了。”

    见孟子不说实话,孟母勃然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织梭给剪断了。孟子十分害怕,因为这是他们维持生计的唯一来源,他知道母亲真的生气了。

    孟子立刻跪了下来等待孟母的训斥。然而等了好一会儿,孟母也没有出声。

    “母亲,我错了,你惩罚我吧。”孟子开口了。

    孟母看了看孟子,严厉地问他:“你错在哪里了?”

    “我不该逃学。”

    听了这话,孟母脸色有些缓和,说:“你承认就好,现在我就罚你把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说着,指了指织布机。

    孟子看到那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凌乱一片,哪里还接得上?

    看到儿子脸露难色,孟母便说:“现在你知道艰难了吗?”

    见儿子默不作声,孟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读书就如同织布一样,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即使接续上,织出来的布也满是疙瘩,没有人会要。你贪玩逃学,就等于截断织梭,怎么会有成就呢?”

    母亲的话让孟子下决心刻苦学习,最终成了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物。

    做事情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能半途而废。有始有终,才能成就完满的人生;半途而废,只能一事无成。

    许多年前,有人正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隔板,贾金斯便走过去帮忙。

    贾金斯说:“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说着,他找来了锯子。

    才锯了两三下,他就停下来了,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锯子不锋利,要磨快些。”

    于是,他去找锉刀。然而,他发现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这么一来,他又去灌木丛中寻找小树做锉刀手柄,可是,砍树又得先磨快斧头。

    贾金斯又跑去磨斧头,发现磨刀石不稳固,便决定制作支撑磨刀石的木条。但是,制作木条少不了木匠用的长凳和一套齐全的工具。

    于是,贾金斯就到村里去找需要的工具。这么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

    贾金斯就是这样一个人,大半辈子过去了,还是一事无成,如果不是先辈留下了一些本钱,恐怕早就饿死了。

    最初,他继承巨额财产后,便拿出10万美元办了一家煤气厂,可制造煤气所需的煤炭价钱昂贵,这使他亏了本。

    于是,他便以9万美元的价格把煤气厂转让出去,转而开办起煤矿来。然而,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吓人,没多久他就失去了投资的信心。于是他把在矿里拥有的股份变卖成8万美元,转入了煤矿机器制造业。

    他就像一个滑冰者,在各种行业中滑进滑出,始终没有办成一件事。后来,贾金斯的情形每况愈下,只好卖掉了最后一份股份,买了一份逐年支取的终身年金来度过晚年生活。

    像贾金斯这样做事虎头蛇尾的人绝不会有什么成就,因为他缺乏责任感,没有毅力,更不会为某件事情负责,因为他根本无法坚定地把握人生的航向。

    做事有始有终才是负责的。看到风险就躲,随意改变、放弃自己的目标都不是负责任的表现。针对孩子不坚定、做事虎头蛇尾的情况,家长应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当家长把事情交给孩子去做时,无论事大事小,家长都要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决不允许孩子做到一半就放弃,要让孩子从头至尾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完做好。

    为了使孩子能够更好地把一件事做完,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任务,比如,家里喂养了小动物,可以让孩子给它们喂食或让孩子去取牛奶等。家长在让孩子做一件事情时要郑重其事地将它作为一个任务交给孩子。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才会努力把事情做好。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记住,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同时要端正孩子的人生态度,教育孩子做事有始有终,切不可让孩子养成半途而废的坏习惯。除了教育孩子之外,家长对自己的言行也要多加检视,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连自己做事都不能有始有终,那么也就无法教好孩子。

    别越俎代庖,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男孩即使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如果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即便拥有再好的条件,也会在困难面前败下阵来,甚至沦为生活的牺牲品。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堪风雨打击的。家长不能越俎代庖,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而应该鼓励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培养孩子方面,父母不应是孩子成长的“拐棍”,而应是向导。

    现在,有些地方举行白领大龄青年的“相亲会”,结果大龄青年来得很少,父母来得倒是不少——代自己的子女“相亲”来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人觉得很奇怪。无独有偶,在一些学校也出现了类似的奇怪现象:经常有学生的奶奶、外婆到班级里代自己家中的“小皇帝”值日。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有些孩子的独立能力很差。

    如今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再加上家庭条件的改善,父母对孩子关爱有加,都希望孩子能够开心、快乐、幸福地生活。但是,个别家长盲目地为孩子思前顾后,为他屏蔽所有痛苦和挫折,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在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完善的物质条件下,孩子会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可是,这样做往往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都很差。

    苏珊是一位老师,在柏林的一所幼儿园任教。有一天,她的儿子要和同学一起出去郊游,临走的时候,苏珊发现孩子忘了带食物。但是苏珊并没有提醒孩子,郊游回来之后,孩子已经饿得不行了。

    这时候,苏珊才问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有气无力地说:“我忘记带食物了。”

    苏珊帮助孩子分析了忘记带东西的原因,然后拿来了食物,对孩子说:“你能告诉我,以后你应该怎么做吗?”

    孩子想了想,说:“我想以后再出去,我要开一个单子,办完后检查一遍。”

    试想,如果习惯性地为孩子准备好一切出游时的用品,生怕孩子忘记什么而受苦,这样孩子就永远都意识不到自己应该怎么做。

    有的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了,依赖性强,吃不起苦。但是,真正要让孩子去吃苦,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做到呢?很多家长不是舍不得,就是担心孩子累坏了。

    关爱孩子是必须的,但应该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他一定的责任感,万不可事事包揽,越俎代庖。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但不可完全替代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地面对他人、面对学习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增长智能与能力,这才是家长应该做的。

    有一个跛脚的小男孩,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下午,都要自己带着拖把、抹布等劳动工具在楼道打扫卫生,从来没有间断过。

    开始,大家还以为这个小男孩是为了打工才在社区里劳动的,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这样做完全是义务劳动。

    这个小男孩叫约翰,只有9岁,由于左脚有些残疾,因此平时上下楼都不方便,但是他还是拖着沉重的劳动工具劳动,每次都累得气喘吁吁。尽管如此,他还是拒绝别人的帮助。更令人惊诧的是,他的这些行为却得到了母亲的鼓励。

    对这名母亲的做法,有人难以理解,说:“毕竟是一个身有残疾的孩子,他需要更多的照顾与关怀,作为孩子的母亲,为什么鼓励孩子这么做?”

    那位母亲摇了摇头,很平静地说道:“作为母亲,我是最能体会孩子感受的人,也最明白孩子行动的不便以及劳动的艰难,但我决不能去帮他,因为我不想让孩子觉得自己可怜。他要的不是更多的照顾,更不是别人的怜悯与同情,而是对自己负责。”

    优秀的家长不是给孩子多少保护或者金钱,而是应该给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与成长契机,让孩子学会坚强地生活,发展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负责。

    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在童年的时候都愿意做这做那,只是有些家长不经意阻止了孩子能力的发展。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分心于其他事务会影响学习;有的家长则担心孩子做事会伤害自己;还有些家长则觉得,孩子即便愿意做事,也不能把事情做得圆满,与其让他们“浪费精力”做出没品质的成果,还不如自己直接为其代劳。于是,孩子们的锻炼机会就这样被剥夺了。家长不知道,自己一片“好心”却导致了孩子过强的依懒性。

    因此,父母要尊重孩子自助自理的愿望,不要越俎代庖,而应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其从中得到锻炼。不过,锻炼孩子的独立意识与自理能力还需要时间和耐心,不可操之过急,因为毕竟孩子年龄比较小。其实,在平时,孩子做事不要横加干涉,就能让孩子开开心心得到锻炼;只需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可以使孩子轻轻松松得到培养。当然,这不是主张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发挥父母的主导作用,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这样,父母的责任只是适时协助和指导,而这才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