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准备派兵去攻打蜀国,但蜀地山高水险,兵马不便通行。听说蜀国国君生性贪婪,秦王便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派人用石头凿了一头大石牛,每天在牛屁股下放许多金子,说是牛生出来的,并扬言这头牛是准备送给蜀国国君的。
蜀国国君听说后非常高兴,为得到这只能生金子的牛,他派人劈山填谷,修好道路,并派五个大力士去秦国迎接石牛。秦军趁机顺路入蜀,一举消灭了蜀国。蜀国国君因贪婪自取灭亡,为天下人所耻笑。
——《列子》
人生智慧
金钱是身外之物,不可贪婪,对待它的正确态度应是“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切不可铤而走险去过分追求金钱。如果沉溺于其中,被金钱势力所吸引,迟早有一天会葬送自己的。
2.穆公失马
秦穆公出游,车坏在路上,有匹马脱缰而跑,等到穆公找到岐山之南时,见一群人正在杀马煮肉吃。穆公并未怪他们,并劝他们不要只吃肉不喝酒,因为那样对身体不好。
后来,秦穆公率军与晋军打仗,晋军把穆公的卫队团团包围,晋国一位大将将穆公拉车的战马杀死,穆公被俘。正在这时,当初吃过穆公马肉的那群人前来救援,他们舍生忘死,勇敢拼杀,最后大败晋军,解了穆公之围,还活捉了晋惠公。
——《太平御览》
人生智慧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要肯于对他人付出真诚的微笑,他人也会回报以微笑。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若也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困难其实也并非难事。
3.甲见县令
某甲想去叩见县令,他问别人县令喜欢什么,有人告诉他是《公羊传》。当叩见时,县令问他喜读什么书,他自称喜读《公羊传》。
《公羊传》中有个叫陈佗的人,县令问他谁杀了陈佗,某甲不知所云,半天才回答:“本人平生没有杀过陈佗。”县令一听便知其未读过《公羊传》,就调笑他说:“那是谁杀了他呢?”某甲一听,吓得屁滚尿流地跑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狼狈,他回答:“县令见面就问我杀人的问题,我再也不敢去见他了。”
——《笑林》
人生智慧
“不懂装懂,一辈子饭桶”,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自己无知还要装做自己有知识。若在一般人那里,也许还能唬一阵;若到真正的行家那里,出丑的只能是自己。与其最后丢人还不如从开始时就别妄自尊大。
4.桓公知士
齐桓公准备重用有才德的宁戚,委任他做宰相,但朝中许多大臣都反对,在桓公面前大进谗言:“宁戚是卫国人,卫离齐不远,大王可先去调查他,若果真有德才再重用也不迟。”
桓公说:“一般的人只看重小过失而忽视大的才德,这是天下得不到有才德之人的缘故。”以此驳回了众位大臣的意见。于是在晚上设宴款待宁戚,并委以卿相之重任。宁戚上任后,多次联合诸侯,为安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说齐桓公是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贤德君主!
——《刘子》
人生智慧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才是用人之根本。因为只有充分信任人才,才能激发出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否则,就会影响其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另外,在用人时要清楚“瑕不掩瑜”,再有才能的人,也可能有缺点,应分清主次,关注大节。
5.八哥起哄
一只喜鹊见老虎从树底下走过,恐怕老虎一叫就要生风,把自己的窝掀翻,就想用叫声把它赶走,于是唧唧喳喳地叫了起来。八哥听见了它的叫声,也跟着叫了起来。雉鸟听见了它们的叫声,就问喜鹊为什么叫,喜鹊说出了自己叫的原因。雉鸟又问八哥为什么叫,八哥却回答不上来。于是雉鸟嘲笑地说:“喜鹊住在树顶,它怕风才叫,而你的窝在土洞里,你干嘛要叫呢?”
——《世说新语》
人生智慧
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坚定的立场。如果人云亦云,做墙头草,除了换来别人轻蔑的讥笑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6.南人送蛇
海南有个岛上的人喜欢吃蛇,并常把它作为贵重的礼物送给别人。
有一次,这个岛上的一个人到北方旅游,他把腊蛇作为行程中的干粮。等到了齐国,那里的人很热情地招待他。他觉得很过意不去,便用自己所带的一条长腊蛇作为礼物来酬谢主人,吓得主人直吐舌头,转身就跑。南人不知这是为什么,还以为自己所送的礼物不够贵重,于是他转过身去,叫自己的仆人挑了一条更大点的腊蛇送给主人作礼物。
——《龙门子凝道记》
人生智慧
做事情,一定要区分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意想中的效果,否则就有可能栽大跟头。相同的道理,交朋友也一定要“因人而异”,若只是按自己的意念出发,朋友也都会离你而去。
7.群猴觉悟
楚国有个靠养猴过日子的人,他每天逼迫猴子上山采野果,然后用野果来卖钱。他总是抽打猴子,猴子若是不从,挨打更甚。猴子们怕挨打,只得服从他,但背地里都暗自恨他。
一天,一只猴子问它的同伴:“既然山上的野果不是他栽的,不经过他也能去采,我们为什么去给他服役,靠他来养活我们呢?”众猴子听了都觉得有道理,等这个人熟睡后,它们都逃进深山再也没有回来,这个楚国人就被饿死了。
——《郁离子》
人生智慧
很多人做事总是喜欢固守原有的思维方式,对现实的秩序习以为常,默认了它的合理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性。
相反,如果我们能打破这种固有的思维方式,采取积极的策略,也许就会有更大的惊喜属于我们。
8.装狮
古时有一个人披着狮皮走到野地里,有一只老虎看见了,以为是一头狮子,吓得转身就跑。这个人以为是老虎怕自己,心里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居然能把老虎吓跑,就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了。
第二天,他又穿着狮皮去了野外,又见到了那只老虎,奇怪的是他发现老虎并不像初次见自己时那么畏缩,而是死死盯着他。这个人非常恼火,大声训斥老虎,结果老虎猛地扑了过来,把这个人吃掉了。
——《郁离子》
人生智慧
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能哗众取宠,只有靠自己的实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并获得别人的尊重,相反,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是失败的厄运。因为即使再能伪装的人,迟早有一天也会露了马脚,而那一天也就是他的厄运来临之日。
9.无忘恩德
从前,中牟县的城墙塌陷,一只住在墙里的蟪蛄不幸也跟着落入了水中,水势翻滚,这只蟪蛄却不会游泳,在水中挣扎,用力拍打它的翅膀,想爬上岸,但这是徒劳的。
一只螃蟹见了它的可怜相,就将它救上了岸。蟪蛄上了岸后对螃蟹说:“我一百年后也不会忘记你的恩德。”螃蟹拍打着双臂对蟪蛄说:“别再夸什么海口了,你连今年冬天都活不过去,还说什么百年后不忘记我呢?”
——《百喻经》
人生智慧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人之常情。但许诺的报答也要在现实允许的范围内才能成立,不切实地开“空头支票”,听起来就令人生厌。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话到嘴边先想一想,该说不该说。
10.螳螂捕蝉
在园中的榆树上,有一只知了正在欢快地叫着,并痛快地吸吮着清晨的露珠。可是它却不知道在它的背后有一只饥饿的螳螂正举臂向它抓去。
可是螳螂聚精会神地去捉知了,却没有想到黄雀正在它的背后,并想去吃它呢!然而黄雀自己也没有注意到,树下正有一个小孩拿着弹弓对着它呢!可是小孩只知道玩弹弓,却不知道脚下有坑,身后有桩。
——《说苑》
人生智慧
做事情就应该预先想好所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和危险,并事先做好防范,而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却把身边的所有危险都忘记了,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同时,在追求某些物质利益的同时,不应该损害别人的利益,更不能见利忘义伤害别人。
11.新妇说事
卫国有人娶妻。新娘刚一上马车,便问拉车的马是谁家的,并要求赶车的人轻轻地赶,不要用鞭子抽打它们。车到了婆家,新娘对身边的伴娘说:“快去把灶膛里的火熄了,别失火了。”进到屋里,新娘看见有个石臼,又说:“快把它移到窗外,不然会挡路了。”婆家的人都笑了。
其实,新娘说的这几句话都在理,却被人耻笑,是因为她刚进门就说这些是太早了的缘故。
——《战国策》
人生智慧
做事一定要把握住时机,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是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否则,不看准时机,盲目行动,其结果只能是处处碰壁,甚至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贻笑大方。
12.相濡以沫
河水干枯了,生活在河中的鱼儿由于没有了水的滋养,它们只得挤在一处,相互换气,彼此努力吐出唾沫,用这种办法来湿润对方的鳞片。
庄子说:“与其像这样苟延残喘地相亲相爱,还不如在江湖里不互相往来、不互相关照昵!”
——《庄子》
人生智慧
人应该相互关爱,虽然这不必以遭受苦难为代价,但有时只有在苦难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出这种相濡以沫的高尚情操。没有痛苦,也无所谓幸福,与幸福一样,痛苦也是一种感觉。“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13.林回弃璧
有个叫林回的人,在其国家被晋国灭掉后,放弃了所有金银财宝,只是背着自己的儿子逃难,与争相逃难的百姓披金挂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人问他:“小孩是最不值钱的,你为什么不拿些珠宝呢?”
林回回答道:“那金银珠宝因值钱才与我无关,而这孩子天生就是我的骨肉。”以利益结合起来的关系,遇上困难就会相互抛弃;只有天生的至亲骨肉关系,患难之际才会彼此相助。这真是有天壤之别啊!
——《庄子》
人生智慧
“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疏”。交朋友要有自己的原则,若是因利益关系而结成朋友,这种朋友关系是靠不住的。亲情是超越所有金钱关系的,它可以使人抗拒外物的诱惑和侵袭,所以,它值得我们每个人珍惜。
14.庄周借粮
庄周家里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无奈,他只得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监河侯爽快地答应了:“行,等到年底我封邑内的百姓都交完税之后,我再借给你三百两黄金做粮资,好吗?”
庄周听后气得变了脸色,他说:“我来的路上听见有人喊救命,回头才发现是一条鲫鱼躺在干沟中,它说自己是东海龙王的儿子,要我给它一口水活命。我说我可以到东南游说吴越君王,让他引江西之水来迎你回去。鲫鱼气得说我只要一点水就可以活命,你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还不如早点到干鱼铺子里去找我呢!”
——《庄子》
人生智慧
不切实际的承诺尽管美好,但它对有困难的人来说毫无价值。与其“放空炮”,承诺如何如何,莫不如从切实的一些小事上做起。尽管有时可能会很微薄,但对克服困难也是有帮助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把目标盯在切实可行的方面。
15.众笑亦笑
从前,有个瞎子和一群人坐在一起。大家看到好笑的事都笑了起来,而瞎子也跟着笑了起来。
有人问瞎子,为什么看不见还跟着笑。瞎子说:“既然你们大家都笑,就一定有值得笑的事情,所以我跟着笑也不会错。”有人感慨地说:“瞎子的话也算有道理,若是如此,他跟着别人笑也没有什么错误。不过有些有眼睛的人,却做什么事都跟着别人,所以人错他亦错的事还真不少呢!”
——《笑府》
人生智慧
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做跟屁虫只会让人讨厌,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会跟着别人一起犯错误。
16.叶公好龙
楚国有个贵族叫叶公,他非常喜欢龙,他穿的衣服上绣着龙的图案,盛酒的器皿上也刻着龙,就连房檐上、屋梁上也都雕刻着龙的花纹和图案,甚至做梦都梦着龙。
他的真诚被天上的真龙知道了,真龙就从天上下来拜访叶公。到了叶公家中把头从窗户伸到叶公的家中来探望,尾巴在大堂里摆来摆去。叶公见到了真龙后,却被真龙的丑恶外表给吓住了,战战兢兢,转头就跑,看他的样子,脸上都没了颜色,魂都吓飞了。
这说明叶公并非好龙,他喜欢的只是那些像龙而不是龙的东西。
——《新序》
人生智慧
“沽名钓誉”的人,他们喜欢借这种手段图名图利。那些有才能的人在准备投靠那些自称喜欢有才的人之前,不妨先做一番实际的调查研究。
17.无人持的
著名的神射手后羿拉弓射箭时,许多人都来观看,争相为他举靶子,并以之为最大荣耀。
有一个小孩也在拉弓射箭,可是连他的母亲也不敢替他举靶子,吓得躲进屋里关起门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羿会射箭,百发百中,人们不用担心他会射偏,所以才为他举靶。而这个小孩根本不懂射箭的技术,难以射中靶心,很容易伤及别人,因此他的母亲也不敢替他拿箭靶。
——《说林》
人生智慧
“量体裁衣,量力而行”是我们做事所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有了高强本领,就应该做自己本领所能做的事情,不要逃避;否则,“没有金刚钻,硬要揽瓷器活”,不但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蔑一笑。
18.朝三暮四
宋国有个人非常喜欢猴子,在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子。人猴之间亲密无间、心思相通,为了满足猴子们的需求他有时甚至把家中的口粮都省出来了。
后来,家中的口粮逐渐用完了,他想限制猴子们的食物,但又怕猴子们不满意,于是他想了个主意哄骗猴子说:“我给你们栗子吃,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应该能够吧!”猴子们听了不满意地直摇头,他又说:“如果给你们早上三个,晚上四个,你们该够吃了吧!”猴子们听了,都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
——《庄子》
人生智慧
每个人会有“给人好处”的经验,不过,给人好处还是有一些学问的,别以为“给”这个动作很容易,给得不恰当,不但对方不会感激你,有时还会怨你。所以,要给人好处,就要给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不吝给、不轻给、不滥给!必要时,还要讲究一些方法和策略。
19.智子疑邻
宋国有个非常富裕的人家。有一次天下大雨,把他家的院墙冲塌了。他家的儿子对父亲说:“应该快点把墙修好,否则小偷很容易就能偷走咱家的东西。”他家的邻居也赞同这个人的观点,建议他把墙修好。
等到了晚上,他家果然丢了不少钱财。事后,这家的人都觉得自己的儿子聪明,并怀疑可能是邻居偷了自己家的东西。
——《韩非子》
人生智慧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一件事情的是非对错,都应该讲求证据,因为证据是最有说服力的;否则,坐在家中凭空想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很容易犯错误。怀疑是上天赋予人的权利,但是也别忘了,同时你还负有求证的义务。
20.唇亡齿寒
晋国国君把本国的璧玉作为与虞国交换的筹码,条件是借道去进攻虢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意识到了危险的存在,就向国君道:“大王,您千万不能答应!虞虢两国相互救助,互施恩德,就像嘴唇和牙齿的关系。嘴唇没有了,牙齿很快就会寒冷下来,今天晋国灭了虢国,说不准明天虞国也会跟着一起灭亡。”虞国国君贪图眼前利益,把这番话当成了耳旁风,他接受了晋国的璧玉并借道给晋军。晋军灭了虢国,顺道回国时,把虞国也给灭了。
——《左传》
人生智慧
我们为人处事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能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不能为了一点小利而去出卖自己的同伴。“唇亡则齿寒”,自己也很容易丢掉既有的利益,就像虞国的国君那样,最终给自己带来了亡国之祸,追悔莫及。
21.树难去易
杨树的枝条倒插在地上就能生长,把它折断了也照样能活,若是横卧在地上也能生根;然而叫十个人栽插而叫一个人去拔毁,那连一棵也活不下来。
韩非子深有感慨地说:“用十人来栽种这样容易成活之物,却还不能胜过一个人的拔除,为什么呢?这就是树易毁而难栽的缘故。”
——《说林》
人生智慧
培养一个人才难之又难,而毁掉一个人才那也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人才的成长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关键在于其周围的人能否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之。多想一想,别人的艰辛之时,多想一想成功路所洒下的汗水,多学一学别人的拼搏精神,把妒火变成动力之源,给自己和别人提升的空问。
22.戎夷让衣
战国时期,戎夷与自己的学生在野外宿营,时值天寒地冻,戎夷对他的学生说:“把你的衣服借给我,我就能活命,把我的衣服借给你,你就能活命。我是国家的贤德精英,为天下着想,死了十分可惜;相反,你却是不肖之人,死不足惜,你把你的衣服借给我吧!”
他的学生听了戎夷的话后说:“不肖之人,又怎能把衣服借给贤德之人穿昵?”戎夷长叹一声道:“讲道义是无济于事了。”于是他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了学生,半夜他就被冻死了,而他的学生却因得到了衣服而活了下来。
——《吕氏春秋》
人生智慧
真正的贤德之人总是为自己考虑甚少而替别人考虑甚多,有时不惜牺牲自己而为别人出力,这是值得敬佩的。戎夷将衣服让给学生而主动赴死,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大义,无愧于是一个大写的人,虽然救助的是不贤肖之人,其情亦可叹可嘉。
23.童子拾柴
一群拾柴禾的孩子互相约定并达成一致意见:见了柴禾,谁先喊就归谁,他人不得争抢。
不一会儿,他们都发现了一根稻草,其中的一个先喊出了声,但其他的孩子还是都来争抢,互不相让,甚至打斗起来,有的还受了伤。
司马光见了很是不安,回到家中感慨道:“天下比一根草大得多的利益到处都是,而人们不知去追求,却来争抢这根草,太不值得了。每日与人交往,靠的是互相之间的和气和信任,若是为了些微不足道之事打斗起来,被别人伤害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司马温公文集》
人生智慧
互相遵守约定,互相尊重,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所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互相交往也才有了基础。若是为了蝇头微利而大打出手,甚至伤了彼此之间的和气,得到的利益绝对比不上失去一个朋友的损失大,相信明理的人都应该知道如何处理类似的事情了。
24.驯鸡
从前有个人为君王驯养斗鸡。过了一段时间,君王问其成果如何,得到的答复是还没有驯养好。又过了几天,君王又问,他的回答是还没有驯养好,那只鸡的神情像回声和影子一样浮动不定。又过了几天,君王又问其成果如何,得到的答复是:“还没有驯养好,这只鸡反应灵敏,还有好斗的盛气。”
又过了几天,驯鸡人主动向君王报告:“驯好了,现在即使有鸡和它挑逗,它也能做到不动声色,看上去像只木鸡。它的内在德性养成了,其它的鸡不敢与它对斗,见到它掉头就跑掉了。”
——《庄子》
人生智慧
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胜于以力服人。只要具备了真才实学和真正的德行,自然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所以智者只斗志而不斗气,甚至根本不斗,只跟“自己斗”。
25.晏子论盗
齐国大使晏子应楚王之邀赴宴饮酒。在宴席上,有两个小吏押着一个犯人来见楚王,楚王问这个人干了什么坏事,小吏答道:“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借机问晏子:“齐国人是不是都手脚不老实爱偷盗?”
晏子离席答道:“橘子在淮河以南叫橘,可长在淮河之以北就变成了枳。它们的叶子相同,果实的味道却不相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长它们的水土不同的缘故。相同的道理,生活在齐国的百姓从来不偷盗,而到了楚国以后就偷盗,这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楚国的土地适合于生长偷盗的人。”
——《晏子春秋》
人生智慧
当我们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坚决回击,绝对不能手软。因为任何退缩的行为都只会助长对手的嚣张气焰。但是,在回击时,一定要注意方法,同时要迅速抓住敌人的弱点,击中其要害,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应有的尊重。
26.不食盗食
从前有个叫爰旌目的人准备到一个地方去,由于半途中迷了路找不到饭吃,他便饿昏在路上。正在这时,一个叫丘的强盗恰好路过这里,他见到爰旌目饿昏在路上,便将自己所带的食物取出来喂他。不一会儿,爰旌目睁开了眼睛便问丘:“你是什么人?”丘如实地做了回答。爰旌目冷笑说:“你是强盗吗?为什么要喂我食物,我不吃你的不义之食。”于是,他蹲下身子,用两手撑地,想把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可是无法吐出,最后倒地死了。
——《列子》
人生智慧
所谓的原则和准则只是为了帮助我们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不是用来束缚我们的教条。做事情时不妨多一点灵活性,这正是处世的柔软与应付危机的“变通”。
27.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一只河蚌正在沙滩上晒太阳,一只鹬鸟趁它张开嘴之机,飞过来吸啄它的肉,河蚌急忙紧合双壳,夹住了鹬鸟的长嘴巴,二者谁也不肯先放开嘴。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死定了。”河蚌反唇相讥地说:“我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也不放开你,你也是死路一条。”
鹬蚌互相争执,谁也不肯让步。恰好有个渔夫看见,过来把它们俩一并捉走了。
——《战国策》
人生智慧
当你与别人争执、互不相让的时候,不妨首先做出一点让步,可能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因为争执的结果很有可能使双方谁也得不到好处,甚至是两败俱伤,这就会使第三者有机可乘。请记住“进一步万丈深渊,退一步海阔天空。”
28.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淮南王刘安爱好道术,他甚至放弃了一国之主的尊贵地位,到处游历,广交有道术的人士。天下有道术之士都倾慕他的大名而来,汇集在淮南争献奇方异术。
不久,淮南王得道升天,他的一家人也因此成了仙,包括家里的鸡和狗之类的禽畜也一并都升了天,形成了狗在天上叫、鸡在天上鸣的奇异景观。
——《论衡》
人生智慧
这种裙带关系其实助长了“任人唯亲”的风气。虽然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但能帮什么,能帮到什么程度上却又是个问题。一味地去希望别人的提携而没有自己的奋斗与努力,人是永远也站不起来,走不远的。反之,还会给得道者带来种种不利的影响,这样的教训在历史与现实中都不鲜见。
29.半日闲
有个大官到寺院游玩数日,自然忙坏了寺里的众僧,跑前跑后为这个大官捧酒端菜,准备茶饭。
一次,大官酒兴正浓,一边喝酒,一边吟诵唐诗: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寺院老僧听了只是苦笑。大官问他笑什么,老僧回答道:“贵官来这里得了半日清闲,可老僧却因此而忙了三天!”
——《古今谭概》
人生智慧
我们自己可以享受清闲,但切记一点: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尤其那些在高位者,应谨言慎行。因为有时他们的一次小错,就可能给别人带来无尽的繁忙,甚至是痛苦。
30.越人与狗
越人在路上遇到了一只饥饿不堪快要死的狗,狗摇头摆尾,故做可怜状地对他说:“给我点食物吧!因为我能打猎,将来打了猎物可以与你平分。”
越人十分高兴,便把这只狗带回了家中,给它精粮和肉食。狗得到了越人的盛情款待日益骄傲起来,每次打到猎物,必定把它吃完才罢休。有人对越人嗤之以鼻:“你把它养起来,获得了猎物它就独吞,你还养它干什么呢?”越人醒悟了,开始与狗分享猎物,而且自己比狗分得还多,狗恼怒了,跳起来咬越人,咬断了他的喉咙之后逃走了。
——《世说新语》
人生智慧
成语中的主人与狗都没有很好地遵守协议的规则,没有规则的协议就不能使参与其中者获得规范与约束,那么,到最后也就不可能平等地收获与分享共同取得的成果。
31.麻雀请宴
有一天,麻雀请群鸟到家中赴宴。它对翠鸟说:“你穿的衣服这么鲜艳,自然应该坐在上席。”然后它又回过头来,很鄙夷地看了看大鹰说:“你虽然大,却穿这么坏的衣服,那么只好委屈你坐在下席了。”
大鹰十分恼怒地说:“你为什么这么势利眼,以衣服的好坏取人?”
麻雀听了,不以为然地说:“世上谁不知道我心眼小、眼眶窄呢?”
——《笑得好》
人生智慧
俗话说:“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中看不中用的多;以貌取人,上当受骗的多。外表不能反映本质,注重品性和能力才是用人之道。
32.和尚待客
有一个军人穿着老百姓的衣服逛寺庙。庙中的和尚以为是常人,未给予应有的礼貌。这个军人说:“我看你这里这么冷落,我可以出一些钱,给你们作应用之资,快去取布施簿来,我好布施。”
和尚大喜,随即恭敬地献茶。见军人才写了“总督部院”四字,以为是大官私访,顿时慌忙跪下。又见军人继续写“标下左营官兵”,以为是兵了,脸上露出不快,又站了起来。又看见写“喜施三十”,以为是施三十两,脸上露出高兴的神色,又跪下了。等到看到添上“文钱”二字时,嫌布施太少,站起不跪,脸上顿时露出不快的神色。
——《笑得好》
人生智慧
金钱确实可以给人带来物质享乐,但我们绝不能把钱财的多少当做待人的标准,更不能以貌取人。因为心灵美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即使家无余财,也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学习。
33.单衣更冷
有个贫穷的读书人,冬天只有单衣可穿。有人问他:“大冷的天为什么只穿单衣呢?”他回答道:“单衣更冷。”
有一次,他穿着单衣去拜访朋友,朋友问他为什么只穿单衣而不穿棉衣,他回答说自己有怕热的毛病。朋友知道他在撒谎,就留他过夜,并送他到凉亭歇息。他冻得受不了,便在清晨偷偷溜回了家。
等到再次相遇的时候,朋友问他为什么不辞而别,他回答道:一我怕太阳出来太热,所以趁早晨凉爽就走了。”
——《笑府》
人生智慧
有些人总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不肯承认自己的贫穷,在别人面前总爱装出有钱的样子。到头来,只能遭到别人的笑话,甚至连别人的同情也难以得到。
34.义犬救主
从前有个商人到芜湖做生意赚了许多钱,租船回家时,路上见有个屠夫正准备杀一条狗。商人用钱赎回了那条狗并准备带它一同回家。船夫是个强盗,他见商人行装丰厚,便悄悄地把船驶进芦苇深处,要用刀杀了商人,商人请求留一具全尸。强盗答应了,把商人用毡子裹上扔入水中,那只狗也跟着跳了进去,用口衔住毡裹在水中漂浮。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到了水浅处,狗又引来人将商人救出。商人准备坐船回家,却将狗丢了。商人正准备上船,狗却突然出现,引商人到别处,然后跳上一只船咬住一个人的腿,那人正是强盗。
——《聊斋志异》
人生智慧
知恩图报是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人知恩不报,或以怨报德,岂不知这正是痛苦之源。凡事想开些,宽容是大海的胸怀,彼此关爱是人生温暖的阳光。
35.祁奚举贤
晋国大夫祁奚非常贤能,但年龄大了,渐渐力不从心。晋国国君问他:“你认为谁能接替你的职务呢?”祁奚回答造“我认为解狐能担此任。”国君不解地问:“他跟你有仇,你怎么还举荐他?”祁奚回答道:“大王您是问谁能接替此任,而不是问谁跟我有仇。”于是解狐被荐为大夫。
国君又问:“谁能担任国尉?”祁奚回答道:“祁午能行。”国君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说:“大王您是问谁能担任国尉,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于是祁午被荐为国尉。祁奚也因此被大家公认是举荐贤才的能人。
——《新序》
人生智慧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每一位领导者所应切记举荐人才的原则。如果自己的亲属有才能,不要因与其的关,系怕受人指责而埋没其才;如果自己的仇人有才能,也不要挟嫌而拒绝推荐。若能做到这一点,善莫大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