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姚雪垠-边哭边写,矢志不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姚雪垠决定写长篇小说《李自成》。这一决定,也有一个选择的过程。

    时间还要追溯到一九三三年,姚雪垠住在开封经常到河大图书馆看书。当时,借阅的书很杂,偶然阅读了明清之际的开封人所写的《守汴日记》和《大梁守城记》。到了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虽然曾想到写历史小说,但这种愿望并不强烈。到解放战争期间,姚雪垠住在上海乡间,开始着手酝酿明末历史题材的小说。他首先抓住明代“绝对君权”制度的政治特点和形成崇祯性格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研究。因为当时,中国处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统治之下,人民对于蒋介石手下的军统和中统特务恨之入骨。姚雪垠在研究明代“绝对君权”时发现,明代皇帝依靠东厂和锦衣卫的“特务”侦察臣民,不经过司法机关将臣民逮捕,下人镇抚司狱中,加以酷刑或杀害。为借古喻今,抨击当政,他于一九四八年写了篇历史论文《明代的锦衣卫》发表在进步学术刊物《建设》上,接着,又着手写一篇题为《明代的特务政治》一稿,写了几万字后,因种种原因,终未完稿,但更加深了对明代“特务”工具东厂和锦衣卫的认识。同时,他还研究了崇祯皇帝的悲剧和他的性格形成的历史根源。不久,又写了一篇题为《崇祯皇帝传》的文章,在一家刊名为《幸福》的杂志上连载三期,后来也停刊了。这段时期,虽然成绩并不明显,但为以后写《李自成》做了准备工作。

    一九五一年,全国隆重地举行了太平天国革命一百周年纪念。上海也举行了盛大游行。当时,在上海的姚雪垠也参加了大学教师的游行队伍。看着激动人心的场面,他随即又萌发了写太平天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念头。

    姚雪垠此时已经是位成熟的作家,由于知识面较宽,对中国历史了解甚多,写作念头一旦产生,就积极收集资料,进一步丰富历史知识,很快进入了小说的构思。当时,他心中同时酝酿着两部历史小说,一部是《太平天国》,一部是《李自成》。然而,经过认真的思考,姚雪垠于一九五六年下半年终于决定先写《李自成》。这一目标确定以后,他就进一步收集整理资料,尽力做好创作前的准备。他万万没有料到,一九五七年那场运动来得那么快,那么猛烈,他竟被错划为“右派”。为了抢时间,他不顾挨批挨斗,立即着手,暗地里开始了《李自成》的创作。

    姚雪垠深深地懂得,想办好一件事,完成一部作品,光凭热情是不行的。写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应该是开辟新领域、新途径的工作,必须有个大略的创作计划。同时,他觉得,写此书不能只局限于写李自成和他领导的一支义军,而是要写出一部“历史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这种追求和想法,只能保留在心中,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说出去,别人定会讥笑他狂妄和吹牛。小说中主人公当然是李自成,但是最重要的配角,他不是考虑的张献忠,而是崇祯皇帝。姚雪垠很欣赏俄国作家L·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书名,他认为概括性很强。他也曾经想过,将这部小说定名为《皇帝与农民》,反复琢磨,认为不妥。书中当然要写皇帝的一面,然而,对农民,却不着重写如何受压迫,受剥削,而是着重写一支农民的起义军如何由挫折与失败中走向胜利,又从胜利转归失败,以至覆灭,写出其中的经验教训。经过反反复复地思考,他终于决定用《李自成》作为书名,听起来既简单,又响亮。

    在结构上,姚雪垠认为,我国“五四”以来长篇小说一般习惯于单线发展,而《李自成》应采取复线发展。它包含的不同性质的矛盾有许多,而最主要的矛盾有两种:一条是以崇祯为代表的明朝政府和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起义武装之间的斗争;另一条是以满族为核心的清政权和以汉族为核心的明政权之间的斗争。这两条矛盾线互相交织,互相影响。

    另外,考虑到《李自成》的全书结尾部分是农民军对明朝的战争转化对清朝的民族战争,这样以清兵进入北京城外的历史形势开始写这部小说,和小说结束于民族战争,在结构上使小说首尾照应,会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感觉。

    一九五七年十月上旬,他大胆而艰难地迈开了第一步:他特意花八元钱买了本皮面的话页夹,当时八元钱算算是相当昂贵了。活页纸的大小如同中学生用的练习簿,横格较窄。他不顾这些,用长杆蘸水钢笔写成蝇头小字。由于格子太窄,有时两面书写,如想修改极不方便。但是在那失去自由的条件下,把长篇小说写在活页芯纸上,也算是一大发明创造了。因为姚雪垠住的房间靠近大门,房间门又是活动的,没有插销,没法关严,总怕被人发现。可想,如果一旦被发现,就要罪加一等,甚至说你反党之心不死,妄想用作品同党较量,那种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不被人发现,他不得不百倍警惕。他经常遮住窗子,小心翼翼,往往是一边写,一边听着外边的动。静。每当听见有脚步声走近大门,他就赶快轻轻地合上活页皮夹,端坐不动,有时写得专注,直到有人进来了还没发现,来人看见他面前摆着活页夹,就问道:“你在写什么?”他就回答说:“我在写思想检查。”等来人走了,脚步声上楼了,他才小心翼翼地伏在案头,继续写下去。

    当时,姚雪垠的家尚在开封,手头没有参考书,又失去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资格,这可咋办?时间不等人啊,姚雪垠知道,不久就要到乡下去接受劳动改造,必须在下放之前;将第一遍草稿完成。姚雪垠,凭着多年刻苦攻读练就的过硬功夫,就这样躲在宿舍里,争分夺秒地写啊!写啊!姚雪垠虽然精神上痛苦,但对事业充满信心,只有进入创作,他身上就会产生不可遇制的力量。在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他曾因肺病口中吐血,写作没有中断;日本人飞机轰炸,写作未有中断;今天,能停下笔来吗?姚雪垠常常是一边哭一边写,有时心里憋得慌,只好暂时停顿下来,放声痛哭一阵儿。等心里略微平静时继续写。可以说《李自成》第一卷是用眼泪写出来的,正如姚雪垠一九六一年写完书后写的一首七绝抒怀中写道:

    “三百年前悲壮史,豪情和泪著新篇。”

    那一段时间,姚雪垠经常是双眼红肿,疼得他难以忍受。

    姚雪垠的高级知识分子证也被收走了。到医院去看病相当困难。那些医术较高,又有地位的医生,也以“学术权威”的罪名正在挨批斗或者即将挨批斗,一个个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他们看到姚雪垠这个社会上的知名“右派分子”,为了不背同情右派,立场不稳的罪名,他们只得不顾职业道德,马马虎虎检查一下,就板着面孔说:“你这是青光眼。”

    姚雪垠先是一惊,后问:“有办法治吗?”

    回答是:“没办法治,过几年会慢慢失明。”

    这一声回答,又如同在姚雪垠头上给了重重的一棒。他大惊失色,天哪,失去视力,我的一切希望全完了。

    姚雪垠只觉头重脚轻?不能自持,差点昏倒在地上。他那绝望的表情,痛苦的衰怨,感动了旁边实习的青年医生,他们向教授建议,是否让姚雪垠明天再来医院检查一次,教授冷冰冰地点点头。

    次日,姚雪垠忍着痛楚,无精打采地再次来到医院。教授在实习生的帮助下,作了认真地检查。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医生这次告诉他,患的是角膜炎,不是青光眼。姚雪垠听到这样的结论,心里默念着:谢天谢地,老天只要不让我失明,我就得继续写下去。

    倔强的姚雪垠,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和屈辱,从秋季到严冬,不顾饥饿严寒,不分白天黑夜,在下放劳动改造前的几个月,凭着过硬的功底和多方面的素养,终于写成了《李自成》第一卷草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