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成就命运-养成优雅达理的好习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美国形象设计大师鲍尔说:“成功男人的风格反映在外表,而优雅来自内在,它是你的自信及对自己的满意,它通过你的外表、举止、微笑展示。”

    自信从容的举止

    现代人有多重的压力来源,不论是学生、上班族,甚至情人间、朋友间、夫妻间……不同的角色与身份会有不同的压力存在,面对压力,有不少人会有不自觉的驼背习惯。驼背给人的外观感觉不仅是没有自信和精神,而且会间接地影响人际关系。而那些具有良好气质的人,没有哪个看起来是猥猥琐琐的。

    2000年的时候,英国保守党前领袖威廉姆被英国人戏称为“小老头”,虽然他只有四十多岁,但看起来却像个走入暮年的老人,神色、语气缺乏朝气和自信,而他的后任和威廉姆如同孪生兄弟。再看看工党领袖、英俊的托尼·布莱尔,总是满面春风地带着笑容,走路和说话浑身都散发着朝气和热情,看起来就像个出色的领袖,能够给人以鼓舞。也难怪很多英国选民虽然不支持工党的政策,却投了托尼·布莱尔一票,至少从领袖的外在魅力上托尼还值这一票。一位英国朋友说:“保守党的领袖让我对这个党已经失望,他们这两届的领袖看起来就不像能成为首相的人。”英格兰地区一位英国人甚至激进地宣称:“除非保守党能够找出一个长着头发的领袖,否则他们永远只能够坐在反对党的座位上!”由于竞选人“看起来不像个领袖”。让保守党一次次失去了驻守唐宁街的机会。

    拘谨的人往往不自信,不自信又源于对自己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不一定是件坏事,但如果这种不满影响了你的工作和生活,影响了你的形象和精神,那么,要注意了,它就成了你不自信的根源。产生不自信的原因无外乎客观因素和主观感受两个方面。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自身条件的限制,比如学历、身高、容貌、家庭背景、职业环境对你的认同等等,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你对自我的判断,从而影响你的精神面貌、工作能力,最终的结果是影响了上司对你的看法、与同事的关系以及你个人的升迁之路。主观感受是指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的判断和我们对自身的评价,当然主要包括对工作能力、公关交往、外形气质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来源于旁人对你的点评(其实这种点评传到你耳朵里的又有几分正确呢),以及你拿自己与他人作比较(姑且不论这种比较是对的还是错的)。于是,你就不自信了,久而久之,走路都不抬头挺胸,开会也不敢发言,哪里还有大方可言呢?

    有一个人,他把全部财产投资在一种小型制造业上。由于世界大战爆发,他无法取得他的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因此只好宣布破产。金钱的丧失,使他大为沮丧。于是,他离开妻子儿女,成为一名流浪汉。他对于这些损失无法忘怀,而且越来越难过,后来甚至想要跳湖自杀。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本名为《自信心》的小书。这本书给他带来勇气和希望,他决定找到这本书的作者,请作者帮助他再度站起来。

    当他找到作者,说完他的故事后,那位作者却对他说:“我已经以极大的兴趣听完了你的故事,我希望我能对你有所帮助,但事实上,我却无能为力。”

    他的脸立刻变得苍白。他低下头,喃喃地说道:“这下子完蛋了。”

    作者停了几秒钟,然后说道:“虽然我没有办法帮助你,但我可以介绍你去见一个人,他可以协助你东山再起。”听到这句话,流浪汉立刻跳了起来,抓住作者的手,说道:“看在老天爷的分上,请带我去见这个人。”

    于是作者把他带到一面高大的镜子面前,用手指着镜子说:“我介绍的就是这个人。在这世界上,只有这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除非坐下来,彻底认识这个人,否则,你只能跳到密歇根湖里。因为在你对这个人作充分的认识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来说,你都将是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

    他朝着镜子向前走几步,用手摸摸他长满胡须的脸孔,看着自己佝偻的身体,然后退几步,低下头,开始哭泣起来。

    几天后,那个作者又在街上碰见了这个人,几乎认不出来了。他的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他从头到脚打扮一新,看来是很成功的样子。“那一天我离开你的办公室时,还只是一个流浪汉。我对着镜子找到了我的自信。现在我找到了一份年薪三千美元的工作。我的老板先预支一部分钱给我。我现在又走上成功之路了。”他还风趣地对作者说:“我正要前去告诉你,将来有一天,我还要再去拜访你一次。我将带一张支票,签好字,收款人是你,金额是空白的,由你填上数字。因为你介绍我认识了自己,幸好你要我站在那面大镜子前,把真正的我指给我看。”

    让自信成为习惯,首先意味着你要抬头挺胸,让大大方方成为习惯。

    给自己一个从容大方的新形象,从形象人手,无论你多人的年纪,都要挺起胸来。穿比实际年龄小五岁的服装,换一个时髦的发型,走路步伐加大十五厚米,加快速度,说话声音大二十分贝,在走廊与旁人热情地打招呼,这是建立自信形象的新开始。

    给自己一个从容大方的新形象,从形象入手,无论你多大的年纪,都要挺起胸来,让自信成为习惯,让大大方方做人成为一种习惯。

    让你的笑容像阳光一样

    灿烂的笑容能治愈自己的不良情绪,如果你真诚地向一个人展颜微笑,他实在无法再对你生气。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灿烂笑容的人,也往往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拿破仑·希尔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我的车停在十字路口的红灯前,突然‘砰’的一声,原来是后面那辆车的驾驶员的脚滑开刹车器,他的车撞了我车后的保险杠。我从后视镜看到他下来,也跟着下车,准备痛骂他一顿。”

    “但是很幸运,我还没来得及发作,他就走过来,并以最诚挚的语调笑着对我说:‘朋友,我实在不是有意的。’他的笑容和真诚的说明把我融化了。我只有低声说:‘没关系,这种事经常发生。’转眼间,我的敌意变成了友善。”

    我们有太多人已经忘掉如何开怀大笑。人的年龄愈大,有时甚至忘了以前是否笑过。欢笑是他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但他们已经记不起来了。

    你见过一个怏快乐乐的婴儿吗?他爬在地上,拿起一个玩具,塞入嘴中,然后把它吐出来,高兴地咯咯直笑。当他笑的时候,他把嘴张得很大,表现出一种纯粹而天真的喜悦。小婴儿绝不虚伪,他抬头望着母亲,整个脸孔都是笑意。如果做母亲的逗着他玩,他更会笑个不停,高兴地拍着手,欣喜地在地上爬来爬去,直到他看到另一件引起兴趣的东西时,他又会笑个不停。

    为什么孩童有着欢笑的习惯而我们成年人没有呢?

    成年人的需求要比小婴儿复杂得多。当一个成年人需要某样东西时,他必须更有耐心,更努力去争取,然后可能因为妥协或失败而无法得到他真正希望的东西。成年人的生活通常是很现实的,而且经常令人感到失望。

    然而欢笑能使世界充满快乐,当你习惯每天笑口常开时,你的心情自然充满阳光。

    我们都会在某些时候感到十分高兴,这时我们应该尽量利用并且与他人共享,同时赋予它一份精神与完美,使它能够更为持久。学着再度欢笑吧,使自己像个快乐的婴儿一样单纯。

    有时候,当你对某件失败的事情感到沮丧时,不妨想想过去的成就,以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一些有趣的事,再把头往后仰起,然后哈哈大笑,把你的全部感情投入笑声中,或许你会觉得好过些。

    2003年,洛玛·林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大笑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有着显著的作用。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给人自信,它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但是仍有许多人不相信这一套,因为他们在恐惧时,从不试着笑一下。

    我们常听到:“是的,但是当我害怕或愤怒时,就是不想笑。”

    当然,这时,任何人都笑不出来。窍门就在于你强迫自己说:“我要开始笑了。”然后,笑。刚开始,笑的习惯是强迫自己的,当这种习惯渐渐形成的时候,你会被自己感染。

    微笑和大笑可以治愈自己和别人的不良情绪。经常微笑和大笑的人往往是充满自信的人。要想提升领导力,一定要学会控制、运用笑的能力。

    培养你的快乐习惯吧,让一个完美的笑容时常挂在你的脸上吧!

    养成哈哈大笑的习惯,咧嘴大笑,你会觉得美好的日子又来了。笑就要笑得“大”,半笑不笑是没有什么用的,要露齿大笑才能有功效。

    积极表露你的热情

    1946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作了一个心理学上著名的实验,被称为“热情的中心性品质”实验。

    他列出有关人格的六项品质,包括: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实干和谨慎,给一组被试者。同时,他给另一组被试者几乎同样的六项品质,不同的仅仅是把“热情”换成了“冷漠”。要求两组被试者对表中的人作一次详细的人格评定,阿希教授让被试者说明,表中的人可能或他们希望这两组具有几乎相同品性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其他品质。

    答案出来了,仅仅一个“热情”与“冷漠”的区别,具有“热情”品质的人,受到了被试者的衷心喜爱,人们慷慨地用各种优秀的品质描述他。而那个“冷漠”代替了“热情”品质的人,遭到了人们的敌意和仇恨,被试者把各种恶劣的品质统统都罗列在他的“冷漠”品质之下。

    这项实验证明,在人类的品质描述中,热情和冷漠成为人类品质的中心,它决定了一些其他相关联的品质,它包含了更多有关个人的内容。因而,热情和冷漠被称为是中心性品质。

    莎拉和安吉拉是国外某电讯公司的两个女工程师。她们同一年进入公司,都有着硕士文凭,她们有着勤恳的敬业精神,都共同参与公司的项目,在业务上的表现不相上下。在公司业务高涨的1999年,莎拉被提拔做了项目经理,而安吉拉则一直在工程师的位置上。到了2001年,公司大批裁员,安吉拉作为首批被裁人员,离开工作了五年的公司。

    什么使她们两人的前途如此不同呢?负责解雇安吉拉的香港老板认为:“安吉拉冷淡而又不合群的个性,会使我们感到少了她我们并没缺少什么。而莎拉是个乐观热情的人,她坚强、果断又聪明,她散发的热情能感染每一个人,她的活力能让人人都喜欢她,她是一个天生的社交家和领导者。”

    一个人是否热情,决定了我们是否喜欢他、亲近他、接受他,热情的品质影响着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热情”成为一个优秀人士所具备的基本品质,一个人表现的是热情还是冷酷,决定了他在社交场上被人喜爱还是排斥。一个人最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就在于他的热情。

    美国的生物学博士蒂芬妮一个偶然的机会与一位小餐馆的东北老板娘成了挚友。那一天,蒂芬妮刚从医院做了个小小的手术,虚弱的她偶然跨入一个不起眼的小餐馆,老板娘不可抗拒的热情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深深地打动了她。蒂芬妮感到:“她那灿烂的笑容和爽快的声音,像是严冬后初春里的一束阳光,让我由衷感到温暖和愉快。”

    心理学家认为,热情的人之所以被人们喜欢是因为热情的品质包含了更多的个人内容,它让人们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优良品质和特性,这正是“光环效应”的反映。一旦我们被热情所吸引,我们就会认为热情的人真诚、积极、乐观。热情感染着我们的情绪,带给我们美妙的心境,让我们感到愉快和兴奋。热情能带来幸运,因为人们都喜爱热情的人,对他们也宽容,容易满足他们的要求。

    在美国关林证券工作的台湾人泰德·秦在公司的几次裁员中一直留着助手彼德·阿瑟,就是因为彼德是个少有的热情而又不遵守纪律的英国人。泰德说:“虽然他有时不能严于律己,但是在我们高度的紧张工作中,他热情的笑脸,诙谐幽默的声音,是我们最好的放松理疗,我感到心灵和大脑能振奋起来。”彼德的热情还表现在他善于外交、助人为乐、乐观的生活态度、非常善于表现的外向性格,他能够用性格的魅力轻而易举地解决一些别人不容易解决的部门之间的问题。因而,他被认为是交易层上最受欢迎的人。

    热情具有伟大的力量,鼓动我们以更快的节奏迈向人生的目标。十九世纪英国著名首相狄斯雷利曾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要想成为伟人,唯一的途径便是做任何事都得抱着热情。”

    保持热情的习惯,你可以用表情、讲话要有力来表达到这样的效果。可千万别想浑浑噩噩过日子,那不仅生活过得会很乏味,人生也会充满了贫瘠。如果做任何事情都带着振奋与热情,它就会变得多彩多姿。

    让表达成为一种习惯

    在这个越来越开放的信息社会,那些开放自己、善于表达自己的人越来越受人欢迎,而那些封闭自己的内向气质的人,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冷落。

    中国教育注重的是严谨,踏实。西方的教育则更注重大胆表达和相互沟通。如果我们能够在勤于思考的同时,学会去表达自己,学会和别人沟通,那无疑将有“如虎添翼”的效果。

    你还在为自己可有可无的边缘地位而苦恼吗?你还在羡慕那些被众星拱月的健谈者吗?其实你也可以做到的,只要你把表达练成一种习惯。

    卡耐基先生曾讲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英国人,失业后没有钱,走在费城街道上找工作。他走进当地一位大商人保罗·吉彭斯的办公室,要求与吉彭斯先生见面。吉彭斯先生以信任的眼光看看这位陌生人。他的外表显然对他不利。他的衣衫褴褛,衣袖底部已经磨光,全身上下到处显出寒酸样。

    吉彭斯先生一半出于好奇心,一半出于同情,答应接见他。一开始,吉彭斯只打算听对方说几秒种,但这几秒钟却变成几分钟,几分钟又变成一个小时,而谈话依旧进行着。谈话结束之后,吉彭斯先生打电话给狄龙出版公司的费城经理罗兰·泰勒,而泰勒这位费城的大资本家则邀请这位陌生人共进午餐,并为他安排了一个很好的工作。

    这个外表潦倒的男子,怎么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影响了如此重要的两位人物?其中秘诀就是:他对英语有很强的表达能力。

    事实上,他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到美国来从事一项商业任务。不幸这项任务失败,使他被困在美国,有家归不得,既没有钱,也没有朋友。但他的英语说得既正确,又漂亮,使得听他说话的人立刻忘掉了他那沾满泥巴的皮鞋、褴褛的外衣和他那满是胡须的脸孔。他的词藻立即成为他进入最高级商界的护照。

    这名男子的故事多少有点不寻常,但它说明了一项广泛而基本的真理,那就是:我们的言谈随时会被别人当成判断我们的根据。我们说的话显示我们的修养程度,它似能让听者知道我们究竟是何出身,它是教育与文化的象征。

    然而,有很多人糊里糊涂地度过一生,在离开学校后,不晓得努力增加自己的辞汇和掌握各种字义。他们习惯于使用那些已在街头及办公室使用过度及意义虚幻的词句,谈话缺乏明确性及特点。难怪他们甚至有些大学毕业生也操着市井流氓的口头禅,经常有发音错误,或是弄错语法。如果连大学毕业生都犯这种错误,我们又怎能期望那些因经济能力不足而缩短受教育时间的人不这样呢?

    让表达自己成为一种习惯,一定让其他人了解自己的看法。你会发现,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战胜怯懦。卡耐基的一生几乎都在致力于帮助人们克服谈话和演讲中畏惧和胆怯的心理,培养勇气和信心。无数人在他的训练中受益。人们感谢卡耐基为他们造就了一种拥有精彩人生的好习惯。

    一旦你热衷于表达自己的意念时,哪怕是规模有限,你也会开始搜寻自己的经验,作为所谈话的资料,这样,奇妙的事情就会发生了:你的视野开始扩展,你看到自己的生命有了新的一层意义。

    你还在为自己可有可无的边缘地位而苦恼吗?你还在羡慕那些众星拱月的健谈者吗?其实你也可以做到的,只要你让表达成为一种习惯。

    让你的肢体语言更有感染力

    得体的谈吐,优雅的肢体语言,被视为身份、气质的象征。

    无论你是进入会议室,还是宴会厅,无论是在高尔夫球场,还是在董事会上,你的肢体语言就已经悄然地和别人进行交流了。通过你的站姿、坐姿、神态、表情、目光、进门的仪态、告别的姿势等等,你已经用无声的、丰富的语言在告诉人们你是谁、你有什么心态,你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是对生活充满自信的成功者、还是消极对待人生的失败者。很多人相信肢体语言揭示人的内在世界比语言表达得更真实、更可信。

    通过肢体语言我们可以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尤其是与那些职位高于我们的人交流时,肢体语言可以展示我们自己,消融我们之间的距离,肢体语言是多么的微妙!

    在西方的商业领域和政治领域,领导者们深刻理解肢体语言在领导中的作用,他们的需求为肢体语言的培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肢体语言的这种作用被美国作家威廉姆·丹福思所描述过:“当我经过一个昂首、挺胸、放平双肩、收腹的人面前时,他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激励,我也会不由自主地站直。”

    因此,很多大牌人物都会把肢体语言的培养当做一项重要的功课,正是这种良好而有意的训练,才造就了他们优雅的举止。

    在戴安娜葬礼的电视节目中,我们会很快地区别出皇室人员和非皇族的社会名流。因为皇族成员从小就经受了正规、传统的皇家标准礼仪训练,他们的每一个举止都流露着自豪、高贵和优雅。无论你多么不喜欢查尔斯王子,但不得不承认他确实能够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他没有太多的动作,但是他与众不同。他的双手永远不会防范地放在腹前,而这个微妙的动作,可以把久经风云的大政治家、皇族们和普通人区分开,把一个自信的人和一个腼腆的人区分开。

    丘吉尔首相有一个经典手势——“V”。“V”是英文“Victory”的第一个字母,表示“胜利”。比如他在当选首相的时候,在发表演说的时候,在盟军登陆诺曼底的时候,在法西斯土崩瓦解的时候,他总是喜欢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一个豪迈的“v”形手势。现在“V”形手势已成为世界通用的手势了。

    法国的戴高乐在发表演讲时总是耸起肩做出要抓住天空的手势,以此来煽动人们的情绪。

    这种利用代表各种“表情”的手势来增强说服力的方法并不只限于政界或演讲中,在商业活动或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要想增强说服力或得到对方肯定时,手可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小道具”。

    无论是首相还是皇族,都告诉我们,富有艺术力的肢体语言,优雅的举止,是可以训练出来的。训练肢体语言,意味着矫正一种猥琐、散漫的坏习惯,养成一种得体、有度的好习惯。

    如果你不知道从何开始,你不妨参加这样的培训班。这样,我们就能学到一些肢体语言的常识。例如:

    ▲倾听时,把手放在脸颊——评估和分析对方所说的话。

    ▲手放在下巴上——正在考虑。

    ▲双手指互对并指向上方——展示出自信。

    ▲双手掌互贴——说服你,请求你。

    ▲眼睛迅速上挑——对你所讲的很兴奋。

    ▲双手互搓——积极参与。

    有时拍拍肩,强力地握住对方的手等等,这些动作都能使对方备感亲切。尤其是,对方比自己年长时,或者对方是自己的主管时,如果你想要好好的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对方的话,那么,你应该站在对方的正面稍微斜一点儿的地方,如此必能缓和紧张的气氛,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

    谈话时,与对方的相对位置、距离及站姿等,对谈话的结果影响非常大。例如,面对面说话,和稍微靠在对方的旁边并排说话,这两种位置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当然,对于那些完全缺乏自信的人,这种方法可能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但是对领导者和追求成功的人来说,充分运用肢体语言提高自己的形象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和必不可少的手段。

    无论是欧洲的首相,还是欧洲的皇族,都告诉我们,富有艺术的肢体语言,优雅的举止,是可以训练出来的。训练肢体语言,意味着矫正一种猥琐、散漫的坏习惯,养成一种得体、有度的好习惯。

    谈吐讲究“不凡”

    美国人约翰·布鲁斯克在《格调》一书中对人的言谈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他说:“一个人的言谈永远是他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的告示牌。”哲学家葛拉西安在他的《智慧书》中危言警告:“没有一种人类活动像说话一样需要如此谨慎小心,因为没有一种活动比说话更频繁、更普通,甚至我们的成败输赢都取决于此。”中国古代也有“听其言,知其人”之说。

    交谈是判断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成长背景和可信度的最有效的工具。谈话的内容和技巧也是衡量人的真实品格的一把精密尺子。人们通常能从交谈中了解你的思想脉络和个人修养。不论你有多大的成就,你的财富有多少,你的教育程度有多高;你的言谈都有声有色地描述着你的故事,一笔一笔地勾画着你的形象。你所选用的语法、词汇、语音、口音等等,在人们的意识中构造你的背景。

    我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就以谈吐不凡的个人魅力闻名于世。

    在一次招待会上,一位西方女记者对着话筒匆匆问道:

    “周恩来先生,可不可以问您一个私人问题?”

    “可以的。”周恩来微笑着回答。

    “您已经60多岁了,为什么依然神采奕奕,记忆非凡,显得这样年轻、英俊?”

    场内顿时响起了友善的笑声和议论声。这正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

    周恩来温和地笑了笑,待场内安静下来,才声音洪亮地坦然回答:“因为我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所以我至今都很健康!”

    翻译流利地译出周恩来的话,整个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各国记者无不为周恩来的巧妙回答所折服。

    在另一次外交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周恩来介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及对外方针后,一位西方记者提问道:“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实际上是讥笑我国建国初期的贫穷。

    周恩来正色作答:“中国人民银行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全场愕然,鸦雀无声。

    周恩来以风趣的语调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的十种主辅币人民币,合计为拾捌元捌角捌分。中国人民银行是由全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做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货币之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周恩来一语惊四座,大厅内顿时响起了听众的热烈掌声。

    很多人之所以深受人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善于辞令。第一印象最重要,口才好的人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优雅的谈吐可以使自己广受欢迎,更有助于事业的成功。许多人能成为议员或其他高级官员,就是因为善于辞令。

    让你的谈吐不凡起来,这是一种受益终生的好习惯。这种习惯将为你赢得个人形象。

    大多数人都愿意与谈吐不凡的人交往,因为与熟练掌握说话艺术的人交谈,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娓娓道来的声音就像音乐一样,钻进我们的耳朵,打动我们的心灵,或让人精神振奋,或给人以安慰。

    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你能够表达清晰、用词简洁,再加上抑扬顿挫、娓娓道来的语调,就能够吸引听众、打动别人。不凡的言谈举止,可以在不经意中助你事业成功。如果你善于辞令,再加上周到的礼节、优雅的举止,在任何场合,你都会畅通无阻、备受欢迎。

    在非洲有个传道的牧师,有一次他在给非洲热带的土著居民宣讲《圣经》,当他念到“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但也可以变成像雪一样的白”这句话时,他一下子愣住了。这时牧师就想,这些常年生活在热带的土著人,他们怎么会知道雪是什么样子和什么颜色呢?而他们经常食用的椰子肉倒是很白的。我何不用椰子肉来比喻呢?于是,机灵的牧师便将《圣经》改念为:“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的,但也可变成像椰子肉一样的白。”

    “雪一样的白”虽然很形象,但“椰子肉的白”也很形象。这位机灵的牧师用了后者,却把这个信息已经有效地传给了土著人。这就使他的讲话更能打动别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些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在社交场合却羞于开口,沉默不语,像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还有比这更令人沮丧的吗?看到那些才能不及自己十分之一的人,在公众场合滔滔不绝,自己却静静地坐在一旁,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心理能平衡吗?其实区别在于,有的人平时就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自己养成一种良好的表达习惯,而有的人却没有这样的习惯,甚至没有这样的意识。

    从今天开始培养自己的谈吐吧!这种培养是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有关教人说话的书籍很多,还有很多关于演讲与口才的杂志。只要你想学,就一定能做得到。

    不管胸在什么样的雄心壮志,首先得掌握驾驭语言的能力,有让人羡慕的好口才。你也许不能成为律师、医生或商界精英,但你每天都要说话,也就必然要运用语言的独特力量。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时,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研究修辞,留心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使自己的用词更丰富、谈吐更优雅。还要尽力增加自己的词汇量,随时查阅工具书,注重平时的积累。这本身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帮助。如果你词汇量少得可怜、思想贫乏、阅历有限,是无法做到口才出众、谈吐优雅的。

    渴望建功立业的年轻人,应该掌握谈话的技巧、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在各种场合,做到谈吐优雅、从容不迫、应付自如。能够让别人对自己感兴趣,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素质,值得每一个年轻人努力。要想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提高自我表达能力,这会使自己受益无穷,可以称得上是一生的财富。

    大多数人都愿意与谈吐不凡的人交往,因为与熟练掌握说话艺术的人交谈,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自己养成一种良好的表达习惯,你的人生会更精彩。

    站坐走要“有形”

    优雅的姿态是人全部活动的基础,姿态的本质是人的风情。姿是风姿,态是情态。就像李渔说美人,没有姿态的美人,她的美即使有十分也要减至两分到三分,而有姿态的人,虽算不上美人,但美可增至七分到八分。

    人的姿态是性情、教养的表现。

    2000年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各类明星的修养、风度,通过他们的姿态与举止一览无余。

    大多数北美的明星表现让人失型。

    他们和记者讲话时没有风度到让人吃惊的地步,姿势是散的,动作随意,说话口齿不清,声音飘忽没有中气。整个人没有“神”。从肢体语言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没有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和舞台演出训练。有人还一边嚼口香糖一边接受采访。而早期的好莱坞,很多明星从影前都有严格的舞蹈训练和舞台演出经验。首先是戏剧演员,然后才是电影明星。现在的明星虽然没有架子,不那么拿腔拿调,但是作为职业“美人”,没有专业魅力,未免让人失望。似乎整个北关社会的规矩就是没规矩,没派头,社交礼节上随便,每个人怎么舒服怎么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人影星。

    周润发就是一个。在2000年的好莱坞之夜的颁奖典礼上,他出场时一身黑西装,高个子,含笑低头,姿态洒脱地往麦克风走去,手上拿着白色的信封一摆一摆,空着的手揣在裤兜里——和香港电影里的小马哥一样!帅气与潇洒的结合,传统中国绅士的化身——全场掌声,为他的风度,为远方的客人。他一笑,仍然看着地板,侧对观众,略抬起小臂把手上的信封挥了挥,是对观众致意,也是劝止美国式外露的热情:谢了,我知道了,不要鼓掌了,就是这小动作地一挥手,这对着地板的笑,周润发身上的中国文化传统确凿无误地表达了出来。而美国明星们则往往会很随意地对观众连声谢谢,高喊我爱你们,振臂,鞠躬,飞吻。

    优雅的举止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平时一点一滴地培养、积累起来的,只要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任何一个人都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风姿卓越的人,姿态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你可能要注意从平时细小的动作开始。时间长了,个人的性情也会慢慢融合进去,美丽的姿态就完全属于你了。

    坐姿

    正确的坐姿是你的腿进入基本站立的姿态,后腿能够碰到椅子,轻轻坐下,两个膝盖一定要并起来,不可以分开,腿可以放中间或放两边。如果你要跷腿,两条腿是合并的;如果你的裙子是很短的话,一定要小心盖住。

    ▲坐下时,应慢慢坐,不可发出声响。

    ▲坐下后,上身要挺直,不可左右晃动。背部和椅背平行,双手自然平放于双腿上,或扶手上,不过女士不宜将手置放于扶手上。

    ▲双脚与双腿之间的角度以垂直90度为标准,尤其是女士采取此姿势最美。

    ▲男士坐姿双脚自然平放,可稍微分开约10~20公分,但不宜张开太大。至于女士则以双腿并拢,两脚稍微下斜后方微缩,但鞋尖需方向一致。

    正确的站立姿势应该是:抬头,挺胸,收腹,两腿稍微分开,脸上带有自信,要给人一种挺拔的感觉。

    ▲由骨盆到背脊,必须保持挺直,不可弯腰驼背。

    ▲头部要正,下颚微后缩,视线与眼睛同高。

    ▲男士站立时,双腿可斜微开,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五指微弯曲成半握拳状。

    ▲女士站立时,两腿宜靠拢,脚跟并拢,鞋尖微向外张开。如果站立休息时,可采取两脚交叉法,即以一脚当支点,另一脚脚跟向内侧斜交于后方,此姿势不易疲劳且优美动人。

    走姿

    正确的走姿是:抬头,挺胸,收腹,肩膀往后垂,手要轻轻地放在两边,轻轻地摆动,步伐也要轻轻的,不能够拖泥带水。

    ▲走路时,双肩要平稳,两手自然摆动,速度不疾不慢,绝对不可手插入口袋,或边走边吃东西。

    ▲走路时,抬头挺胸,以腰力行走,不可拖着沉重脚步或以八字脚行走。

    ▲走路时,双腿宜直,迈步前进,眼睛平视,不可东张西望,容貌安详。

    ▲女士穿裙子时,走路宜成一直线,裙下摆需与脚的动作相互配合,此姿势才较优美。

    体态无时不存在于你的举手投足之间,优雅的体态是人有教养,充满自信的完美表达。美好的体态,会使你看起来年轻很多,也会使你身上的衣服显得更漂亮。善于用你的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你定会获益匪浅。

    刚开始培养体态习惯时,你可能会显得有些刻意、不自然,但不必担心,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但有一点你必须明白,那就是个人优雅的姿态,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它最终将会使你的生活质量得到升华。

    优雅的举止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要靠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培养、积累起来的,只要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作一个人都是可以做的 。

    让你的行动更干练

    干练是一个人在行动上展现出来的风采。做事其实和说话一样,有的人说话冗长累赘,使人茫然,使人厌烦,有的人则简洁干练。简洁干练能使人愉快、让人喜欢。人们往往都厌烦拖沓累赘的人,欣赏行动干练的人。

    俗话说“命好不如习惯好”,干练做事实际上是一种好习惯。当这种好习惯养成后,你会自然散发出一种果决的气质。

    要拥有干练的风格,内心就要坚定,以下一些途径有助于培养你做事更干练的风格:

    学会专注

    工作是立身之本,必须牢牢抓住,如果心思不在工作上,首先要学会专注一件事,将其精力转移到工作中来,把工作做好。

    简单的沟通就是有效的沟通

    我们在沟通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往往是因为害怕别人听不懂,有误解,所以,不停地重复,以至于使沟通过于复杂。实际上,简单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当你思虑过多时往往会导致别人的猜疑,做人要简单,沟通要直接,当然文并不意味着可以伤害别人。

    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多

    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多更好。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建国元勋,有成就的总统之一,他也是宪法起草人、商人、作家、科学家、探险家。他自己认为自己是个平凡的人,但努力去做就完全可以做得更多。他有句名言:“不要隐藏你的才华,它们生来就是要被发挥应用的。”努力抓紧时间去做,就一定可以做到,从而不虚度此生。

    凡事清楚目标

    任何行动一定要有目的,并有达成的标准,不求全,但要知道是什么,围绕目标就可以有多个解决方式,我们往往在现象上或区分责任上耗费太多的时间,我们应该为一切要务倾注自己的精力。

    不在“人”上纠缠,而在“事”上推进

    我们要有强烈的目标导向,多一些理性的严谨,少一些感情的投入,事事归于简单,不要期望改造别人,而是要求别人做符合目标的事,并取得结果。

    控制自己的散漫

    人性本身是放纵的、散漫的,表现在对目标的坚持、时间的控制等做得不到位。散漫的根本在于自我节制不强,心理韧度不够,这是一个自我搏斗的过程,要有成就必须要先战胜自我。

    干练做事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实践,人生的精彩在于我们自己写就。

    个人内心的标准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干练有助于我们培养行动上的风采。当这种好习惯养成后,你会自然拥有一种果决的气质。

    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爱好读书的兴趣不是天生的,阅读的习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传统、时局、教育、职业、兴趣或其他原因的影响。所以爱书之人总是一次次地沉溺在不同的领域,并把各种互不相关的知识糅合到自己的思想当中——你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知识,知识却在悄悄改变你的生活方式。

    问题是,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城市里,我们还能心平气和地选择白纸黑字作为孤独时的良师益友吗?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曾说:“我们必须让我们的青年人养成一种能够阅读好书的习惯,这种习惯是一种宝物,值得双手捧着,看着它,别把它丢掉。”

    林肯使用这个方法,获得了惊人的成就。除他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一位美国人曾经把语言编织成如此美丽的形式,或是说出具有如此无与伦比的音乐节奏的短句:“怨恨无人,博爱众生。”林肯的父亲是位懒惰,不识字的木匠,他的母亲也是一位没有特殊学识及技能的平凡女子,难道他特别受老天垂爱,具有善用语言的天赋吗?没有证据支持这种推论。

    在林肯的一生当中,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那么,谁是他的良师呢?肯塔基森林内的萨加林·伯尼和卡里伯·哈吉尔,印第安纳州的亚吉尔-都赛和安德鲁·克诺福都是巡回小学教师,他们从这个拓荒者的屯垦区流浪到另一个屯垦区,只要当地的拓荒者愿意以火腿及玉米来交换他们教导小孩子们“读、写、算”,他们就留下来。林肯只从他们身上获得很少的帮助及启蒙,他的日常环境对他的帮助也不多。

    林肯在伊利诺伊州第八司法区所结识的那些农夫、商人、律师及诉讼当事人,都没有特殊或神奇的语言才能,但林肯并未把他的时间全部浪费在这里。他可以把柏恩斯、拜伦、布朗宁的诗集整本背诵出来,还曾写过一篇评论柏恩斯的演讲稿。他在办公室放了一本拜伦的诗集,另外,又准备了一本放在家里。办公室的那一本,由于经常翻阅,只要一拿起来,就会自动摊开在《唐璜》那一页。当他进入白宫之后,内战的悲剧负担消磨了他的精力,在他的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但他仍然经常抽空拿本英国诗人胡德的诗集躺在床上翻阅。有时候他在深夜醒来,随手翻开这本诗集,会凑巧看到对他有特别启示或令他感到高兴的一些诗,这时他会立刻起床,身上仅穿着睡衣,脚穿拖鞋,悄悄找到他的秘书,然后把一首又一首的诗念给他的秘书听。他在白宫时,也会抽空复习他早已看熟的莎士比亚名著,也会批评一些演员对莎剧的看法,提出他自己独特的见解。

    林肯热爱诗句,他不仅在僻静处背诵及朗诵,也公开背诵及朗诵,甚至还试着去写诗。他曾在他妹妹的婚礼上朗诵他自己的一首长诗。在中年时期,他把自己的作品写满了整本笔记簿,但他对这些创作没有信心,他甚至不曾允许最好的朋友去翻阅。

    罗宾森在他的著作《林肯的文学修养》一书中写道:“这位自修成功的人物,用真正的文化素材把他的思想包扎起来,可以称之为天才或才子。他的成就过程,和艾默顿教授描述文艺复兴运动领导者之一的伊拉斯莫斯的教育情形一样,他已离开学校,但他以唯一的一种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并获得成功,这个方法就是永不停止地研究与练习。”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最终成就了林肯的伟大的一生。

    在培养自己气质和修养方面,读书是最有效的秘诀。

    阅渎好书就像跟历代名贤圣哲促膝长谈,他们高尚的情操会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大量阅读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或许偶尔读到的一本书,会使你顿悟某个道理,从此使思想产生质的飞跃。也许一本书,就可以把你带人一个全新的领域,从此你明确了奋斗的目标,最终走向了辉煌。林肯少年时,就因为偶然一次阅读了华盛顿和亨利·克雷传记,从此立下宏伟的志向,最后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总统”。

    一个好读书的人能够感觉到读书时妙不可言的乐趣。因而他喜欢读书,即使不能成为伟大的人,也能成为博学的人。

    读书不能永远局限于一个领域。因为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掌握”,而是“融会贯通”,进而转化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如果某一领域的知识积累很多,却不能消化,这就是知识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读书还要掌握方法,有的书泛读即可,有的书则需要深读。凡是时尚而肤浅的书籍,不可深读,更不可多读。凡是伟大而隽永的作品必须多读、深读、精读,还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以便随时查阅。

    即使你抽不出太多的时间,那么尽量每天给自己15分钟。最好是每天的固定时间,这样所有其他的空闲时间就都是额外收获了。我们唯一需要的是读书的决心,有了决心,不管多忙,你一定能找到这15分钟。同时,手上一定要有书,一旦开始阅读,这15分钟里的每一秒都不应该浪费,事先把要读的书准备好,穿衣服的时候就把书放在口袋里,床上放上一本书,卫生间放上一本,饭桌旁边也放上一本,书架上,书桌上,永远不能让书本缺席,即便汽车里的物品箱、摇椅的旁边,都应该放些好书,并有规律地阅读。当你心生烦恼和忧愁或觉得形单影只,或觉得委屈、沮丧,有怨恨情绪时,请把与你心境有关的书籍抽出来阅读。

    每天阅读15分钟,这意味着你将一周渎半本书,一个月渎两本书,一年大约读20本书,一生读1000本甚至超过1000本书。这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博览群书的办法。这15分钟的阅渎习惯,将使你受益终生。

    每天阅读15分钟,不要找借口推掉。直到有一天忽然发现不读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用音乐来熏陶自己

    音乐能鼓舞人的斗志。每当你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时,你的情绪一定会随之而动。此时,闭上眼睛,为自己描绘一幅成功在即的情景,然后重复数次。你就会发现,正是音乐的力量,激励你自然而然地振奋起来,并为你带来美好的感受。

    法国作家司汤达说:“只要听到优美的音乐,我就能更明确、更高度地集中思想从事我心灵要求的写作。”科学家达尔文也说:“要是我能重新安排我的生活,我必须规定自己读一些诗篇,听相当数量的音乐。用这种方式或许能使正在衰退的脑子增强活力。对诗篇和音乐缺乏感情,就等于丧失幸福。”

    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哥拉斯说:“把各种音调融合在一起,能使各种莫名其妙的妒忌、冲动等转化为美德。”由此可见,音乐不仅能鼓舞斗志,还能陶冶人的心灵。

    当然,最重要的是,音乐能使你富有一种艺术气质,让你在举手投足之间透出一种优雅。为了使自己的形象更佳,印尼女总统梅加瓦蒂向印尼音乐界人士透露了她在音乐方面的喜好。梅加瓦蒂在为印尼音乐界人士的一次会议揭幕时透露说,当她感到疲倦时,她听占典音乐。如果她高兴的话,她会听印尼传统音乐,在感到愤怒的时候,她就听摇滚乐。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除了物理学外,最擅长的,就是音乐。

    1921年,爱因斯坦被捷克人邀请来到首都布拉格。这个地方对爱因斯坦来说是旧地重来。阔别多年的布拉格已变成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

    在布拉格大学的物理实验室内,并列地挂着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肖像。大学生们看到每天墙上挂着的肖像里的人物能够出现在自己身旁,真感到无比的荣幸。

    一天下午,爱因斯坦作关于相对论的讲演。爱因斯坦滔滔不绝地讲着,什么长度和质量是随着速度可变化的,能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时间和空间的弯曲呀等等。会场里鸦雀无声,但实际上没有几个人能听懂。不过每个听众都认为,能和爱因斯坦同在一个大厅里,这是自己的经历上永远难以忘怀的时刻。

    讲演完了之后举行招待会。轮到爱因斯坦讲话了:

    “先生们!今天我已经讲过很多关于相对论的话了。现在我给大家演奏一段小提琴名曲!这样也许比较好懂一些,或者更有趣一些。”

    在这个正在讨论二十世纪先进科学的讨论会上,这位大物理学家用自己的手指奏出了协调的古典乐曲,与会者意外地获得了一种别有风味的享受。他的演奏获得了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

    爱因斯坦从六岁开始正式学习小提琴。他那幼小的心灵就已经进入到优美的旋律之中。七年之后,他懂得了和声学和曲式学的数学结构。他体会到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技巧和奥妙。琴弦和心弦一起共鸣了,他一生中的科学和艺术生涯也开始了。

    爱因斯坦学习小提琴的技巧并不是通过正规的小提琴霍曼教程,而是通过莫扎特的奏鸣曲来学习的。他认为热爱就是最好的导师,从此他爱上了莫扎特。小提琴也成了爱因斯坦科学生涯中的终身伴侣和欢乐女神。她为这位科学家驱散了忧郁和喧嚣,驱走了混乱和邪恶,她为科学家增添了美丽与和谐。

    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书法、舞蹈或其他一些艺术,对于人的心灵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一种训练,不仅满足了年轻人对于自身天性的基本需求,也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发育和成长,这是教育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一门艺术的熏陶极有可能铸造青年人的个性并影响到他的一生。它或许不能带来看得见的利益和成果,但对大学生们的心灵启迪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当他们在人生旅途中遭遇到重大挫折时,也能在艺术的怀抱里获得感悟、启示和力量。

    无独有偶,我国也有一位艺术濡染出来的大科学家,他就是袁隆平。

    看书和听音乐是袁隆平的两大爱好,他听音乐时来了激情还要拉小提琴,或舒伯特的《小夜曲》或舒曼的《梦幻曲》,每每兴致所至,夫人邓哲也愉快地随他一起弹起电子琴。

    晚上,能在音乐的旋律中游走,并陶醉其间,袁隆平说,那是一种享受。

    谈到音乐,袁隆平似乎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大学时代的几个好朋友拉小提琴,我也跟着拉,就喜欢上了。”

    早年,在都市里长大的袁隆平,被分配到安江那个穷山窝里工作,一晃三十几度春秋。大凡皓月高悬或繁星闪烁的夜晚,他准会深情地拉上一首《梦幻曲》、《蓝色的多瑙河》或舒伯特的《小夜曲》……以此,来娱己,娱人。

    他坦言,他不排斥现代流行音乐,但更喜欢传统的民族音乐。他特别推崇贺绿汀,说贺绿汀先生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音乐家,不同风格的歌曲,都写得非常到位。他的作品雄浑、刚健、激励人心。要么委婉曲折、情意绵长,使人抒怀。像《游击队之歌》,节奏明快、旋律清新,巧妙地表现了抗日将士无畏的精神面貌;而《秋水伊人》则是贺绿汀抒情歌曲的典型代表作。他说:“我特别喜欢这首歌。”

    有一年的春天,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技部、中国科协等单位在北京举办一场“科学在中国”大型文艺晚会。袁隆平与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合奏了已故科学家李四光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会场上下,一片叫好声。

    袁隆平曾说过,人从出生始,便在音乐中生活。人们用音乐陶冶情操,从音乐中吸取力量,人生离不开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诗歌;音乐,是人生的补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当悉心倾听音乐;倾听音乐,才能更好地领悟音乐;领悟音乐,才能更好地驾驭生活。

    每天打开你的CD或者MP3吧!列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歌曲目录,写出那些令你快乐、高兴、激动,充满力量而又焕发青春的歌曲,然后把它们录在MP3上或刻成CD光盘。另外,还可以把你喜欢的音乐磁带放在汽车的前座上。这样,在你上下班的途中,或是想得到某种激励和感动的时候,只要轻轻按下开关,音乐便可以为你带来你所需要的一切。

    养成用音乐来寻求美和内心平静的习惯。编制自己的音乐名单,注意不要放上狂暴的曲目,即使你有点儿喜欢。

    让自己的穿着大方得体

    一个成功者是由两方面的素质组成的,一是内在精神力量,气质修养;二是外在的衣着服饰,言谈举止。这两个方面的素质缺一不可。无论缺少哪一方面,给人的印象都是一个不完整的半圆。没有内在精神力量,根本不可能成功。只有那种精力充沛,奋发向上,勤奋努力的人才会在事业上奋斗不息,才会成为一个成功者;而一个成功者,同时在外表上,也应该是一个利索、精干、洒脱、举止大方的人。尤其是一个社会工作者,如果很拖沓,衣饰不洁不整,就不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外在的气质同内在的素养都是成功者必不可少的。

    为美国财富排名的跨国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的美国形象设计大师乔恩·莫利先生,曾就中上层阶级和中下层阶级着装能引起什么样的待遇和人们如何看待这两个阶层人的成功率作了上千份的试验调查。

    他调查了1632个人,让人们看同一个人的两张照片,他宣称这是一对孪生子。一个穿着代表中上层阶级的卡其色风衣,一个穿着代表中下层阶级的黑色风衣。结果87%的人认为穿卡其色风衣的人是个成功者。

    他让100个25岁左右的出身于美国中部中层阶级的年轻大学毕业生,50个穿着像中上层阶级背景,50个穿着像中下层阶级出身,把他们送到100个办公室,声称是新来的公司助理,去检验秘书对他们的合作态度。让这些年轻人给秘书下达“小姐,请把这些文件给我找出,我在××先生处”的指不,然后扭头就走,不给秘书回答的机会。结果发现,只有12个穿中下层服装的人得到了文件,而42个穿得像中上层背景的年轻人得到了文件。显然,秘书们更听从那些穿中上层服装的年轻人的指令,并与他们配合。

    他的调查结果证明,人们本能地以外表来判断、衡量一个人的出身和地位,并且由此决定了人们对你的态度。毫无疑问,上面的试验中秘书们对服装本身并没有指点,但服装标志了穿衣人所代表的阶层,这个标志影响着他在社会上进行交往时留给别人的可信度。五年前,阿强毕业于中国一所名校的经济系。那时,他是一个追求独特个性,充满了抱负和野心的年轻人。他崇拜比尔·盖茨和斯蒂文·乔伯斯这两个电脑奇才,追随他们不拘一格的休闲穿衣风格,他相信“人的真正的才能不在外表,而在大脑”。对那些为了寻求工作而努力装扮自己的人,他嗤之以鼻。他认为真正珍惜人才的现代化公司不会以外表衡量人的潜力。如果一个公司在面试时以外表来论人,那么这也不是他想为之效力的企业。他不仅穿着牛仔裤、T恤,还穿上一双早已落伍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鸭舌口黑布鞋,他认为自己独特的抗拒潮流又充满叛逆性格的装束,正反映了自己有独特创造性的思想和才能。

    然而,他去外企一次次面试,却一次次地以失败结束。直到最后一次,他与同班同学被某外企公司召去先后面试。他的同学全副“武装”,发型整齐,面容干净,西装革履,手中提了个只放了几页纸的皮公文包,看起来已经俨然是成功者的姿态,而自己依然是那套“潇洒”的“盖茨”服,外加上“性格宣言”的黑布鞋。在他进入面试的会议室时,看到约有五六个人,全部是西服正装。他们看起来不但精明强干,而且气势压人。他那不修边幅的休闲装,显得如此与众不同,格格不入,巨大的压力和相形见绌的感觉使他“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他没有勇气再进行下去,终于放弃了面试的机会。他说:“我的自信和狂妄一时间全都消失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还不是比尔·盖茨。”

    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在克林顿当选之前,曾是女权运动者。她的服装无意识中就展示了女权运动者的形象,她戴着学究式的黑色宽边眼镜,穿着具有女权主义形象的大格子西服。这种形象违背了美国人心目中高贵、优雅、母性的第一夫人的形象,曾一度影响了克林顿的选票。新的形象设计班子顺应美国人民的心理,用充满女性韵味的色彩服装代替了男性化的、乏味的女权主义服饰,为她设计了时尚的发式;用隐形眼镜换掉了迂腐的学究式的黑边眼镜;用温和改良主义的言辞代替了激进、偏激的语言。希拉里的新形象接近了美国选民对于第一夫人的期望,她展示出的既有女性魅力又有女性的独立、强大和智慧的形象为克林顿的获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英格丽的一位美国朋友由于对希拉里的喜爱而把选票投给了克林顿。世界上的成功者及领导者努力在外表上塑造自己形象的例子数不胜数。

    李嘉诚之子李泽楷的公司里有四个副总裁专门负责公司形象和他的个人形象。什么场合穿什么服装,表现什么样的风格,都有专门的班子为其策划。

    一位东北制药业的老总,在20世纪70年代末上大学时,就有着强烈的“领导意识”。他认为伟人具有散发着魅力的外形和举止,他开始模仿我国某伟人的举止和仪态。通过练习腹腔发声,他把自己原本并没有权威感的脆弱音质改为具有磁性魅力的浑厚的男低音。在1995年他又有了当国际巨商的新意识。他请了形象设计师,为自己设计具有国际标准的世界巨商的形象。他完全接受国际化的商业形象理念,无论是西装还是休闲服,他只穿能够衬托一个领导宏伟气派的高质量、有品位的服装。他还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如今,无论在外观、口音、思想意识上,他都更像一位来自华尔街的金融家。

    对于一个现代职场人士来说,要注意在衣着服饰上下些工夫。穿一套好的服装,会使你显得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同时还会给人留下一种干练的印象。

    要穿较好的服装。服装质量反映出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又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能干的人经济状况不会太差,服装就不可能太糟。根据这种常识,我们一定要穿一流的服装。当然我们所说的一流服装,是相对于你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而言的,只要在你经常接触的环境里算得上一流就可以了。选服装要注意质的精良,做工考究,式样庄重大方,不要穿一些奇装异服,奇装异服只能破坏你的形象。穿衣服还要注意搭配合理。不但服装要讲究,鞋子也要格外讲究,不要只顾上不顾下。再就是颜色搭配合理。什么颜色的西装配什么颜色的领带、衬衣等等都要注意,不注意就会让人感到别扭。

    即使你由于经济状况的原因暂时还不能为高贵、典雅的穿着投资,那么起码你要让自己保持整洁。

    整洁的习惯同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勤奋、上进,让人喜悦的面貌。

    内衣一定要卫生清洁。像衬衣、袜子是最爱脏的。尤其是衬衣,人们最注意它的领子、袖口是否干净。如果一套笔挺的西装,里边却有一个肮脏的衣领,人们一定不会感到舒服。袜子也是一样,你坐着与人谈话时,脚会不自觉地伸出去或翘上来,袜子也就会暴露在人前,如不干净不整齐就会让人反感。头发、牙齿、胡子、脸也是应该经常“修理”的部分。头发一定不要过长,头发一长就容易乱,容易脏。要按时理发,使自己的头发保持一个精神的式样。胡子要经常刮,胡子长人不爽。牙齿要经常刷,口中不要有异味。尤其在出去谈判时一定不要吃有异味的食物。这么认真苛求地对待自己的外表,也是你对对方的一种尊重。

    服装质量反映出一个人的经济状况,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又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即使你由于经济状况的原因暂时还不能为高贵、典雅的穿着投资,那么起码你要让自己保持整洁。

    时时注意自己的形象

    无论我们怎样的认为从外表衡量人是多么肤浅和愚蠢,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每时每刻都在根据你的服饰、发型、手势、声调、语言等方式来判断你。无论你愿意与否,你都会留给别人一个印象,这个印象在工作中影响着你的升迁,在商业上影响着你的交易,在生活中影响着你的人际关系和爱情关系。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的自尊和自信,最终影响着你的幸福。

    英国著名的形象设计公司CMB对世界著名的300家金融公司的决策人调查发现,在公司中位置越高的人越认为形象是成功的关键,因而就越注重形象的塑造,并且他们也愿意雇用和提拔那些有出色的外表和能向客户展示出良好形象的人。

    1960年在尼克松与肯尼迪之争中,老牌政治家尼克松似乎在资历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却忽略了对自己外表的包装。以至于贵族家庭出身的肯尼迪评价他:“这家伙真没有品位!”受到家族的影响,肯尼迪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外在优势获取选民的信任。在他与尼克松的电视辩论上,年轻、英俊、风流倜傥的肯尼迪浑身散发着领袖的魅力,看起来坚定、自信、沉着,不仅能够主宰美国的政坛,而且能平衡世界的局面。从电视节目中的一个握手动作上,就使得一位政治评论家宣称“肯尼迪已经获胜”。当他提出“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一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的口号时,激起美国人民上下一片的爱国热潮。他是美国人理想的领袖形象。几十年过去了,他的形象一直让人难以忘怀,是世界领袖的标准形象。

    杰出的政治家都深刻地认识到“形象”在选民中的重要影响,都雇用形象设计师、沟通交流专家、社会心理学家为他们塑造一个能表现自己最佳形象的模式,对自身影响形象的任何一个因素,包括对服饰、发式、声音、手势、姿势、表情等都精心地设计。

    在西方政治家竞选时,竞选人的幕后策划班子里四个最不能够缺少的专业人才之一就是形象设计师。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竞选人从外在形象上看起来就像个能够胜任领袖职位的人。如果看起来不像个领袖,无论你的政治观点多么深入人心,也会失去很多追求“魅力领导人”的选民。这样的例子在西方的商业界也数不胜数。因为他们深刻理解“看起来像个成功者”的形象对事业的促进作用。成功者如果忽略了对自己外在形象的维护,看起来不像个成功的人,是难以得到别人的尊重的。

    伦敦商学院的著名行为心理学家尼克森教授说:“人们用三个概念描述成功的领导者——性格、能力、形象。”因为“社会上的人在自己的大脑意识层已为成功者设立了模式”,而“现在的管理界有意回避对领导的外形研究,是不符合现代管理思想的”。他形容人们期望“领袖有着杰出的优势,他高大、有魅力、有漂亮迷人的音质、有自信的手势,能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心理学家对成功的领导者的调查中,人们普遍认为成功的领导者“看起来就像领导人”。

    这个研究结果同样适用于我们。它给我们直接的启示就是,你需要习惯性地,有意识地塑造你的个人形象。

    开始时要想树立成功者形象也许是最难的,那时有许多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人们还是应该优先考虑树立形象的问题。因为,从一无所有的地基上树立起一个成功者形象,要比容忍一个恶劣形象的发展好得多,这就好像在一片空旷的土地上建起一座新楼要比先推倒一座旧楼再建新楼容易得多。

    为自己请个形象塑造方面的专家,或者找个有经验的人士咨询,你需要把形象塑造当回事,这种习惯决定你的魅力值有多高。

    做个懂得静修的人

    一位长者问他的学生:你心目中的人生美事为何?学生列出“清单”一张:健康、才能、美丽、爱情、名誉、财富……谁料老师不以为然地说: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项——心灵的宁静。没有它,你得不到上述种种,还会给你带来可怕的痛苦!

    繁忙紧张的生活容易使人心境失衡。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宁静的心灵面对无穷无尽的诱惑,就会感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动。

    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眼热权势显赫,不嫉妒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势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嫉妒、乞求和羡慕,都是一厢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力交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老街上有一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由于没人再需要打制的铁器,现在他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是一个半导体,身旁是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里,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1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汗也都来自这把壶。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总是拥破门,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他今年已经102岁了。

    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上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等事情发生。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

    当生活变得干涸乏味,当饥渴的心灵觉得必须要好好审视自己的时候,请试着安静下来倾听真实的愿望。让内心的声音自由表达关于幸福、美丽和梦想的意义,体会生命之泉给心灵注入的希望和活力。这种倾听能帮助困境中的人们摆脱似乎已停滞不前的生命之舟,带他们跨入人生的另一阶段,让他们再度体验生命的甘美。

    人可以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在内心的声音发出呼唤的时候,鼓起勇气回应它,突破现有的舒适的界限,尝试新的愿望和冒险,承当由此而来的责任,体验新的高峰的奖赏,体验丰富了的生命的内在乐趣,体验每一个微小瞬间的绝对微光。

    所以,别让内心的声音徒劳地呼喊,静下来,倾听自己的真正愿望吧!内心的声音在诉说什么呢?它始终如一提醒我们的,乃是我们内心最真实、最持久的愿望和要求。我们到底想得到什么?我们最关注、最在乎的东西是什么?内心的声音都在以一种默默的坚持提醒我们。

    静修可以逐渐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意志和情绪,达到心境的平静。进而可以淡化客观影响,减少主观个欲望,开释烦恼,解脱压抑,而常在欣慰愉悦之心。人生态度和处纪观念将因此改变,从而产生人格、人性和人生价值和升华。

    杜绝词不达意

    口头禅,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有的时候,某些人的口头禅甚至成为这个人个性的标志,甚至是一段趣闻。但是,某些普及化了的口头禅却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障碍,词不达意,可以说是语言表达中的缺点。比如这个可以算得上是中国人性格特点的语言——随便。

    从某些方面说,“随便”是一种美德,它意味着谦让、没有拘束,中国人很多都喜欢说“随便”。但“随便”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也是没有主见的代名词,在西方人看来,尤其如此,因此,“随便”说多了就是祸。

    素心是个温柔的白领丽人,在某电视台一个谈话节目当编辑,平时对人从不苛刻,对很多生活细节也从不挑剔,同事询问她意见,她说得最多的就是“随便”、“怎么样都行…‘你们看着办吧”,表面上,大家都说她好打交道,心里却暗自觉得她没有主见。有一次,主任请大家出去吃饭,席上,主任请大家点菜,问到素心,她嫣然一笑:“随便。”“那么喝点什么?”“随便。”“要不要来点啤酒?”“随便。”主任表面上没说话,心里却起了个小疙瘩——电视台是一个要求有主见的地方,这个女孩怎么什么都是随便?这样下去怎么把栏目办出特色?不久以后,电视台要裁员,主宰着栏目组成员去留的主任权衡之下裁掉了没有主见的素心。

    细节决定命运,在现代社会,像素心这样的例子在生活里很多,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随便”是一个坏习惯,更没有意识到它带给人的尴尬和不愉快。

    “随便”总是让人不知所措。曾几何时,各类商家都为“随便”而伤脑筋,于是,不得以的各种招术相继出场,餐馆里多了一样菜叫“随便”,以方便服务生们招待不了解自己胃的食客;冷饮柜里多了一种冰淇淋叫“随便”,以方便同样难以选择的顾客。而各种服饰店的老板则在培训导购小姐时要求她们要明确地给顾客提供各种意见,用来说服态度暧昧的买主。

    要避免“随便”带来的危害,首先要弄清楚“随便”产生的深层原因。爱说随便的人有两种可能,一是不自信,心里有答案但害怕出错,在面对严肃的老师或严厉的家长或暗恋对象时我们经常犯这种错误;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确实不知所措,只好随便。实际上,只要能对症下药,告别“随便”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滥用“随便”,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时空倒转500年,素心也许是最好的女子,但她职场失意的悲剧在今天却是必然结果。仔细检索现代文化,你会发现:自主精神充斥着各个领域。在国与国之间,自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在人际交往中,自主也是赢得尊重的法宝;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中,自主更是扎稳根基的保证。

    其次,它还意味着将自己的决定权推给别人,这很容易让人与不自信或无能画上等号,也容易让别人尴尬和不知所措——连自己都不知道,叫别人如何为你决定?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谁都不希望别人把困难的雪球推给自己。中国有句古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样,不论决定的事情是大是小,一旦当事人说了“随便”,就等于把问题交给了不在其位的人,这当然不符合中国人的逻辑,别人给你的印象分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既然如此,乐于说“随便”的我们,应该看看告别“随便”的三大高招:

    先要大胆亮出你自己。现代社会是一个“我型我秀”的时代,特色、个性和多元化是流行文化的关键词,所以,不管大事小事,只要你的观点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一定要大胆亮出你自己,不妨尝试多练习这样的句式:“我认为……”“在我看来………‘让我选择的话,我会……”向所有人宣告:“我的事情我做主!”

    然后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在许多时候,人们放弃选择的权力说“随便”是害怕自己做出错误的选择,引起他人的不愉快。这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权衡好自己已有答案的利弊得失,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这起码能明确你的立场,其他的,就交给别人去考虑了。

    最后做出多项选择。当我们对别人的问题实在没有答案的时候,我们不妨作一个多项选择,不如说:“网球和游泳我都喜欢,不知道大家的意见如何?”这样,既表明立场,又不失谦逊。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候,你的选项一定不要超过三个,过多的选择和没有选择一样让人不知所措。

    要想给人留下好印象,说话时就要有礼貌,能在谈话中体现出自己的优良品德。针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话要说得适时适量,当长则长,当短则短,把握分寸,语言得体,既不要词不达意,又不要言过其实。

    语言表达和礼节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嘴乖的孩子有奶吃。”强调的都是要讲礼貌,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所以谦谦君子、温文尔雅成为了人们评价一个人的标准。

    礼貌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礼貌用语则是友好关系的敲门砖。多用礼貌用语有利于营造双方相处的融洽气氛,不仅给予别人尊重,也能表明自己的修养。

    不论在欧美国家,还是在我们中国,日常生活中“请”字不绝于耳。当一个人需要别人帮忙时,总是“请”字开路。当要从人群中穿过时,要说“请让开一下”;当坐汽车嫌空气闷热时,要说“请把窗户开一下”;当乘车要在中途下时,要说“请停一下车”;当上下火车时,乘务员要对乘客说:“请出示您的车票。”在机场,海关人员要对旅客说:“请出示您的护照。”在饭店,顾客要对服务员说:“请你给我一杯咖啡”或“请你给我来一份牛肉面”。总之,不管何时何地,也不管何人何事,只要你需要别人帮忙时,就必须先说“请”。

    一个人不讲礼貌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年男子向身边的交通协管员问道:“问一下,怎么到马路对面去啊?”协管员没好气地说:“下回说话带上主语,客气点儿。”然后顺手一指,“直走,桥下过马路!”男子悻悻然离去,协管员也没好气地冲周围的人抱怨。很简单的一个问路,却因为问路人不懂得使用基本的礼貌用语而造成了双方的不愉快。其实,这位男子只需在问路时加上几个简单的词语,比如,“同志您好!请问……”敬称“您”再加上“请”,相信协管员在回答问题时会客气得多。从协管员这方面来说,虽然问路人说话不礼貌,但也不需要动气,更不需要针锋相对。你可以先使用礼貌用语指路,然后再婉转地提醒他注意礼节。也许这样的方式他更容易接受,也比较有成效。

    别小看了“请”、“您好”、“谢谢”、“对不起”这些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果能恰当使用,既能在主观上感到身心愉快,又能在客观上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所谓“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说话有礼貌,能让帮忙的人帮得高兴,说话没礼貌却会破坏别人的心情。

    我们不光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人。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让我们记住下面这些文明礼貌用语吧。

    见面问候语:您好;早上好;晚上好;您好,见到您很高兴。

    分手辞别语:再见;再会;祝您一路顺风;希望不久的将来还能在这里欢迎您。

    求助于人语:请;请问;请帮忙;请帮助我一下;请多指教。

    受人相助语:谢谢;麻烦您了;非常感谢!

    得到感谢语:别客气;不用谢。

    打扰别人语:请原谅;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让您受累了。

    听到致歉语:不要紧;没关系;您不必介意。

    接待来客语:请进;请坐;请喝茶;再次见到您,真是十分高兴;欢迎光临。

    送别客人语:再见;慢走;欢迎再来。

    无力助人语:抱歉;实在对不起;请原谅。

    说话要有礼貌,懂礼貌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和尊重。

    不贴语言标签

    字眼就跟标签一样,它贴到哪儿,就会使我们在那方面的认知受到影响。我们不仅在自己的经历上要谨慎、正确地贴标签,同时也要警觉,别让其他人把不正确的标签贴在我们身上,因为一旦被贴上了,就会在我们的身上造成相对的情绪反应。同时,它们也暴露了我们内部的“秘密”。

    据说,如果你穿的是裤线笔挺的西裤,那就叫“土”;如果你穿的是洗得发白的牛仔裤,那就叫“俗”;如果你穿的是十几个口袋的袋袋裤,那就是“酷”了。其实“酷”的意义,也正如袋袋裤上的口袋一样,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酷”这个受推崇的标签,贴在时尚潮流里,产生的效果就是满大街全是十几个口袋的袋袋裤的时尚人士。几相对照,一个标签就这样产生并发生作用,语言中的状况也是这样。

    有一位女职员,同事给她起了个外号叫“王菲”,那姿态,一个字:酷!“王菲”的口头禅也酷:“没劲透了。”说这话的时候,做出一副愤世嫉俗的样子,活脱脱一《红楼梦》里的妙玉。约她泡吧,她说:“新天地啊,都什么时候流行的了!撞来撞去都是外地人,没劲透了。”约她吃饭,她说:“又是日本料理啊,怎么就没点儿新花样!上海的日本料理没一家做得地道的,每次吃了胃都不舒服。一样花这么多钱,还不如去日本吃正宗的,那才叫新鲜!到底是空运过来的,没劲透了。”问她上网聊不聊天,她说:“什么美眉、青蛙的,全是假的,没劲透了。”问她有没有看新流行的那本书:“还不是那回事,翻了几页就扔了。要看就看原版的,翻译过来的就是少了那么股韵味,没劲透了。”连同事买了新衣服,她也没兴趣去看,弄不好还给上一句:“就她那个身材,穿什么国际名牌,就算套一身宇宙名牌都未必好看!臭显摆呗,没劲透了!”

    你真要问她平时都干些什么,遇到她心情好的时候,也许会告诉你:“货运公司那个小子打了几次电话约我,他那个人,没劲透了;居然敢开辆桑塔纳来接我,害得我一路上没敢抬头,怕被熟人看见了,多丢脸呢!餐馆也是,连拉小提琴的都没有,一顿饭还要两三千块钱,没劲透了;一晚上也没喝多少酒,就开了瓶路易十六,喝来喝去就那味儿,没劲透了……”这是后现代解构浪潮下,生活品位已经失去标尺、不知道到底要什么的人的标签。

    这种标签,包括部分普通的口头禅,都可以解码。诸如:说真的,老实说,的确,不骗你等,是一种担心对方误解自己的心理,性格急躁,内心常有不平;应该,必须,必定会等,这种人自信心强,冷静理智,自认为能够将对方说服,令对方相信。但当“应该”说得过多时,反而说明他有动摇心理;听说,据说,听人讲等,是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这种人的见识虽广,决断力却不够。很多处事圆滑的人,易用此类口头禅。

    说可能是吧、或许是吧、大概是吧等口头禅的人,自我防卫本能甚强,不会将内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在为人处世方面冷静,所以,工作和人际关系都不错。这种口头禅也有以退为进的含义。事情一旦明朗,他们会说:“我早估计到这一点。”有些任性的人,总用一个“但是”来为自己辩解。同时,“但是”也反映了这种人温和的特点,它比较委婉,没有断然的意味。

    当一个人词汇少,或是思维慢时,啊、呀、这个、嗯等词被利用作为间歇。因此,有这种口头禅的人,反应是较迟钝的。但也会有骄傲的人使用这种口头禅,因为怕说错话,需要这点间歇来思考。

    真正的标签词汇,诸如“卡哇伊”,和卡拉OK一样,也是发源于日本的一种时尚流感,主要症状表现为:装嫩。已经眼看直奔而立之年了,却流行戴着孩子气的渔夫帽,穿着卡通色彩的连帽衫,背着中学生风格的斜挎包,然后奶声奶气地说我们男孩子……与“卡哇伊”相配套的,是那种甜甜、酸酸、软软、嗲嗲的台北版国语,即使北京胡同里长大的丫头,进入写字楼或演艺圈,不到一个星期,她就不会卷舌了。可见其风行度。

    张艺谋曾经拍过一部电影,劝人们“有话好好说”。但是,现在的时尚则是“有话不好好说”。像某“COM公司”举行的新闻酒会上,一位风度翩翩的CEO说:“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注意力’,而是Money。”说到这里,他耸耸肩,然后抱歉地解释:“对不起,我不知道这个词该怎么用中文来表达……”如果他不是玩幽默,用《大话西游》那句经典台词来说,那就是:I服了You!

    字眼如标签,贴到哪儿就会使我们在那方面的认知受影响。推而广之,暴露着我们内部的“秘密”的语言,都要避免标签化。即便贴也要谨慎、正确。

    让肢体语言替你加分

    沟通学者的研究发现,我们在沟通时,说同样一句话,如果加上手势和表情,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一些小动作可以让人们知道你头脑中正在想什么。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肢体语言表达,否则就会词不达意,传达出错误的信息。这些容易传达错误信息的肢体语言,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就需要慎重运用。如:

    在与人说话时,小动作太多会让人觉得你根本没有认真听人家讲话。所以,在对方说话的时候,除了适时回应之外,不时地点点头是另外一种表示你在认真倾听的方法。

    你的头的位置会传达给人们信息。不要摇头晃脑,别让你的头总是歪着,一定要保持昂首挺胸,这会让你看起来充满自信,并有权威感,人们也会尊重你,并且对你以诚相待。但如果你希望留给人友好、开放的印象,你可以把头轻轻歪向一边。

    你的两只胳膊是怎么摆放的?这直接表现了你真正想要表达的信息。如果你双手抱肩,或是交叉在胸前,就会在与人沟通时产生隔阂,这表现了你对对方或谈话内容根本没有兴趣。另外,这个动作还可以表达出你根本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可能你是因为冷了才这样,但你要同时表现出打寒噤的样子才能免除人们的误会。如果你晃动双手,或摇动你的胳膊,你认为这会表达出积极、热情的信息,但往往对于其他人来说,这却表达了你的不成熟和不可靠。双臂最好的摆放姿势还是自然地放在你的身体两侧,这样使你看起来充满自信又很轻松自然。

    姿势也能说明问题。站如松,坐如钟,这会让人更尊重你,而你懒散地躺在椅子里,或是靠在墙上,就会让人觉得你无精打采,谁想和这样一个没有活力的人来往呢?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你要与很多不同的人接触,一定要表现得很有礼貌,你不能把手插在兜里,不能把手放在桌子下面,或是放在身后。你也不能用手摸脸、脖子,弄头发,这都是不成熟、不职业的表现。

    如果问你:“你会察言观色吗?”你可能会爽快地回答:“当然会啊!”同时将目光移开,眼珠子左右飘移,并且不自然地改变了坐姿,又用手揉揉鼻头,那么,你觉得我该如何解读你真正的心思呢?

    想必这会儿你应能理解,为何专家将“察言观色”视为极其重要的EQ能力了。所以,在解读他人心意时,重要的不只是他说了些什么,更要紧的是他怎么说。另外,我们也发现,肢体语言往往比口语沟通更具可信度。换句话说,要伪装语言符号容易,但伪装身体符号就困难多了。

    所以,如果看不懂他人的“脸色”,就甭想读出对方的心声。而肢体语言表达不好,则很有可能会传达出错误的信息,至于不注意自己的“小动作”,则很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让人洞察了你的内心,失去一些美好的机会。

    曾经有一个面试的经典测试,就是放一把扫帚在面试者进入的房间门口,目的是检验面试者的反应。而那个被接受的应聘者,正是那个自然大方捡起扫帚的人。这好似一个小小的细节,但是还是那句话,生活之中就是由无数的细节组成的。我们需要注意自己日常的细节,不仅是要注意到小动作表达的意义,同时太多不经意的小动作汇集成的总和,后果一样是严重的。所以,忽视小动作要不得。

    肢体语言表达不好,则很有可能会传达出错误的信息。而在一些关键性的时刻,“小动作”可能决定着你的命运。比如在面试的过程中,很多公司实行的是灵活的面试方式,面试官只注意一些细微的动作,如进出办公室、进出电梯的动作,回答问题时的手势、坐姿等等,由此产生第一印象,进而形成总体评价。

    装束要合乎身份

    人们常说:“人靠衣服马靠鞍。”大方得体的穿着打扮可以尽显一个人的魅力,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反之,花里胡哨、奇装异服只能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厌恶之情。

    青春期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关键时期,大家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而不是整天想着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型。将心思全放在穿着打扮上,还怎么提高学习成绩呢?报效祖国的理想如何实现?所以,青少年在追求美上要讲科学,重实际,切勿盲目赶时髦、图虚荣、不加分析地模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穿戴整洁、朴素、大方,符合自己的身份,才能赢得同学的尊重和长辈的喜爱。

    小燕比同班同学小一岁,看起来多了几分稚气,少了几分成熟,为此,其他同学经常叫她“小朋友”。几个女同学经常聚在一起窃窃私语,说着悄悄话,一看到小燕就不说话了。小燕为此感到很气恼,她决定改变自己的形象,以此来赢得大家的“尊重”。

    小燕先去理发店做了个头发,将原先的马尾辫变成了大波浪,披在后背上,然后又买了一套小西裙,再配一双高跟鞋,十足地成熟。

    原以为会得到大家的赞赏,可大家的反应让小燕很生气,先是看门的张大爷叫住了她,问了半天的话,得知她是本校学生时才很担心地放了她一马。谁知一进教室,就被大家的哈哈大笑声给淹没了,同学们像看怪物一样看着她,最后劝她还是不要故作深沉。

    最让小燕气愤的是,走在校园里被同学们用异样的眼光审视也就算了,放学后走在大街上,有好几个外校的同学看上去比她还要大,问路时竟然喊她“阿姨”,气得小燕直跺脚。回家后,她赶紧脱去了成熟装,梳起了马尾辫。

    体验了“成熟”的代价之后,也许小燕更喜欢自己的校服了,扎一个马尾辫,穿一双运动鞋,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要多洒脱有多洒脱,远比那些大波浪、高跟鞋及紧贴在身上的套装好多了。

    如果说小燕的行为只是青春期孩子的爱美心理在作祟的话,那么下面的何明就让人有些无法理解了。

    刚升入高中,何明就想在大家面前显得与众不同,他先是留了一个披肩发,过了不久就烫成了鸡窝头,还染成了鲜绿色,脖子上吊一个超大号的蜘蛛项链,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神气极了。周五学校进行卫生大检查,何明班就因为他的怪异打扮被扣了2分,同学们气得牙直痒痒,就将这件事报告给了班主任,班主任也找何明谈话,劝他不要“搞怪”,可何明不服气,还说如何打扮是他的自由。

    何明的装束打扮不但引起了校方的反感,也引起了家庭轩然大波,刚染头发那个周末,他刚回到家,就被他爸给赶出了家门,何明妈妈还在后面加了一句:“不去掉鸡窝,就别想回家。”

    可是,何明依然我行我素,穿又紧又细的牛仔裤,佩戴各种怪异的首饰,还带了一个鼻环。最后,被学校以“不讲文明,扰乱纪律”为理由给开除了。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资本。”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形象礼仪不仅涉及个人的自身形象,而且事关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那么,青少年应注意哪些形象礼仪呢?

    (1)不穿奇装异服。

    (2)着装整齐,朴素大方,不把上衣捆在腰间,不披衣散扣。

    (3)不穿背心、拖鞋、短裤在校园行走和进入教室。

    (4)课堂上不敞衣、脱鞋。

    (5)不穿中高跟鞋,不穿厚底时装鞋,以球鞋或平底鞋为好。

    (6)不佩戴项链、耳环(针)、戒指、手链、手镯等饰物。

    (7)不涂脂抹粉,不画眉,不纹眉,不文身,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抹口红。

    (8)按要求修剪头发,不染发,不烫发,不留长发。

    如今我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更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更要以身作则,在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讲文明,懂礼仪,努力做一个“四有”新人。

    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学识水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不要让“时尚新潮”蒙蔽了眼睛

    曾几何时,青少年开始和时尚贴上了边,男生留着披肩发,穿着紧身牛仔裤;女生浓妆艳抹,脚踏高跟鞋。言语中不是带着韩国腔,就是网络语言。实在很难让人理解。

    青少年追赶时髦,说白了就是为了满足虚荣心,看着别人时尚、新潮,觉得自己不那样,就会显得老土。50多年前,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面子行为反映了中国人自尊的情感和需要,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是中国人万万不能接受的,于是有些人为了不丢面子,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

    小盈12岁时就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她的五官长得像母亲那样漂亮精致,身材又像父亲那样挺拔苗条,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细心的妈妈却不断发现小盈的种种“非常情况”:早上很早就起来,搞头发要用半个多小时。亲友给的压岁钱、零花钱,女儿竟然买了一套高级化妆用品,一条华丽的纱裙,各种廉价的小首饰,时装杂志,还有健美操的教材和VCD……

    起初,父母给她买的衣服她不喜欢,还冲父母嚷嚷。后来,她虽然不再冲父母嚷嚷了,但是死活不肯穿父母给她买的衣服。父母不给她买她想要的衣服,她就借同学的穿。

    本来小盈是个传统听话的孩子,突然,她坚持要染发。有一天,她居然听了朋友的劝说,把一部分头发染成大红色。甚至有一天,她穿了一身最新潮的服装——宽松、半长的裤子挂在臀部,在离脚好几英寸的地方又突然收紧,裹在腿上。最糟糕的是她左耳朵上有了一只新潮的耳环。家长实在是忍无可忍,对她大喊大叫,但她却拂拂刘海,走了。

    其实,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很“爱美”,可是,他们的审美观却出现了偏差。在他们眼里,时下流行的就是美。于是,在没有考虑是否符合自己身份、年龄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去效仿、跟风。他们上身穿校服,下身穿着运动裤,腰问却挂着几根金属链,原本好好的头发,非要弄得像乱草一样,有些学生更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走上了美容整形的手术台。

    其实,青少年中流行的时尚,不能说都有害,其中也会有积极的、健康的时尚,对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培养情操和审美情趣是有进步意义的。如果合理地吸收积极的时尚内容,并把它倡导为一种可以流行的风俗习惯,也是受青少年欢迎的。比如,从霹雳舞中挖掘出青少年健美操的动作,融进了第七套少年广播体操,已被广大中小普遍接受了。从流行的通俗歌曲中,人们选择了一些较好的乐曲收进了音乐教材之中,也受到了中小学生的喜爱。这些事例,可以说明青少年的时尚追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这种进步意义青少年自己往往难以深刻领悟,更多的情况是让消极因素压抑了积极作用,有时完全抵消了积极作用,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是因为,时髦既然带有一时的狂热,就不免伴有一定程度的非理智成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时髦的东西里会掺杂进一些消极与颓废,有时以改头换面的形式欺骗幼稚的人;更有些荒诞淫秽的垃圾也在“时髦”中腐蚀着青少年的身心。

    也许青少年的审美意识还比较朦胧,在把握自己的审美能力方面就显得不够成熟。追求时髦常有很强的模仿性而不适当的模仿,既有碍于自己的形象,也不利于培养健康的个性。追赶潮流的人,往往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和审美价值,这是很令人遗感的。

    家境贫寒的小倩刚刚进入高中,为了追求时髦,不惜借钱购买高档衣服,还借钱买了项链、戒指来炫耀自己。周围人羡慕地夸奖她有钱,她只说是爸爸妈妈帮她买的。

    直到有一天门口堵满了要债的人,周围的人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儿。从此,大家都躲着她走,她也为此陷入了苦恼之中。

    青少年的时尚追求应该说是有一些特殊要求的。青少年自有青少年的社会形象和学校规范,不是社会流行什么,就可以随意追求什么。就某一流行的时尚来说,社会有伦理道德规范对其加以褒贬,而学校又有校规对其加以取舍。因此,青少年的时尚追求是受双重规范制约的,比如化妆,佩戴饰物,烫发等,虽然社会盛行,但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就不能热衷此道。时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追求的,要因人而异,因年龄和场合而定,做出适合自己身份的选择。不同年龄、性别、身材、风度、性格乃至家庭经济状况,都制约着青少年对时髦的选择。不应相互攀比,形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时尚,这是青少年追求时髦时应坚守的原则。

    青少年正值花样年华,充满朝气,是不必在穿着、打扮上追求时髦的。青春美最自然。现在有不少人以会说外语为时髦,以会用电脑为时髦,以讲礼貌有涵养为时髦。这样的时髦,既有形式上的美感,更有内容上的丰富,其价值岂不是更高吗?

    交流要适度

    与人交往必须要把握好交往的深浅,也就是所说的度。社交场合中的交流,就像一个灵敏的温度计,只有在温度合适的时候,大家才会感觉比较舒适。

    但是现实中的情况是,大家往往很难把握好交往的那个度,一般来说,影响交流的温度有很多因素,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对气氛把握得不到位。有时候热情过度,有时候又太过冷淡,有的时候许了不应该许的诺言,有的时候开了不该开的玩笑等等。

    “咱们关系怎么样”,这是职员宋的一句口头禅。通常说完这句话,不等别人回答,宋自己又接着说,“不错吧,是不是?”小张刚到公司第三天,宋就对他这样说。当时小张很是感激,赶紧点点头,这头一点,不得不很大方地满足了宋的要求:借给他100元钱。几天后,宋还了小张90元,说剩下那10元钱过几天再还。小张当时拍拍胸脯,很虚伪地客套了一句说:“咱俩谁跟谁呀,那10元钱就当我给你买盒烟了。”宋后来就真的没有再提那10元钱的事。

    后来才知道,宋是逢人就说这话。望着他那笑成两条缝的小眼睛,谁好意思否认呢?既然是关系不错的铁哥们儿,就得像个哥们儿的样子。比如说没有烟抽了,宋就挨桌子地搜寻,看到谁的抽屉里有,管它半盒还是一盒,抓住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上班渴了,不管是谁的茶杯,端起来就喝;连刮胡子刀,他都可以今天用这个的,明天用那个的。谁要是不高兴,那句口头禅就从他带笑的嘴巴里蹦了出来,让你哭笑不得。像这样吃亏的当事人,只好哑巴吃黄连了。

    还有一种喜欢表现交情深度的人,就像李浩然这样的。李浩然是个特别有气氛的人,为人活络多话,从不怯场。但通常他说话没个准数,不熟悉他的人,特别容易上当。比如他说“下课了我载你回去”,你可千万别等,他是有自行车,但常常是信以为真的人在教室里望穿秋水,而他却早回宿舍了。忍不住打电话质问他时,他都吃完饭了。认错态度是很好,“我这就出来,专程接你回宿舍”。可谁也不好意思真让人家特意出来,只好作罢。第二天你要是怪他,他比你还冤:“不是说了来接你的嘛,自己等不及,还来怪我!”

    最容易上当的是吃饭问题。李浩然有一句口头禅:什么时候一起吃顿饭吧。熟悉他的朋友,都不把他这句话当真。一般只有当第五次这么提的时候,才说明他是真的准备请你一起吃饭了。

    还有一些人喜欢开玩笑,比如在学校里,经常有同学喜欢拿别人的缺点来开玩笑,看到哪位同学剃了光头,就叫人家“秃驴”;看到某女生脸上长了几个雀斑,就叫人家“北斗七星”;有同学饭量比较大,就叫人家“饭桶”……同学之间善意的玩笑是可以的,可以活跃气氛,增加感情,但是拿别人的缺点来说事儿就不好了,这犹如在人家的伤口上撒盐,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玩笑话是开不得的。

    不单是在这些方面,仅仅是与朋友交谈的距离,也可以影响交流“温度”。所以某些时候,这也被利用起来了。为了与人沟通,当然必须注意说话的内容、声音的轻重以及对方能否听明白,说话时与对话者就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

    从礼仪上说,说话时与对方离得过远,会使对方误认为你不愿向他表示友好和亲近;如果以较近的距离和他人交谈,稍有不慎就会把口沫溅在人家脸上,这是最令人讨厌的。有些人有凑近和别人交谈的习惯,又明知别人顾忌被自己的口沫溅到,于是先知趣地用手掩住自己的嘴巴。这样做形同“交头接耳”,样子难看也不够大方,会更加令人反感。因此,在交往上既让对方感到有种亲切的气氛,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社交距离”,在常人的主观感受上,这也是最舒服的。

    要把握好交流的温度,其实就是从恰当的称呼、交谈,适当的距离,较有规律的联系,适合的话题、装束等方面着手的。但是,这并不是说靠这些表面的东西就能体现我们与他人交往的程度。这些方面仅仅是交往的途径和外在形式,我们内心的感受会告诉我们应该运用什么方式,才是维持交情冷热的最佳方法。重要的就是要遵循我们内心的判断,而不仅仅是利益、礼仪的驱动。

    过犹不及,只有把握好交往的度,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开拓更宽的天地。

    不要让垃圾满天飞

    不止一次听说,在不少国家的旅游景点和主要街道都有中文“不许随地吐痰”的告示。中文并非世界通用语,用中文写意味着是为了给中国人看,中国人的陋习真可以说是“遍地开花”。而SARS的流行,使人们在惨重的代价面前终于开始反思许多不卫生的习惯,比如咳嗽、打喷嚏不加遮掩、乱扔垃圾等。

    而随地吐痰的陋习更是遭到方方面面的口诛笔伐。可当温情脉脉的说教失去作用的时候,就须用“重典”来对付。上海对随地吐痰者处以200元的重罚,上海干净了;香港规定随地吐痰一口罚款2000港元,不管是本地人还是游客,没有一个人愿意掏这份冤枉钱;北京也出台了相应的处罚标准,但是由于监督者稀少,难见陋习有所收敛。甚至在北京吐一口痰罚款5元,竟然还出现过拿出10元,“不用找了,再吐一口”的现象。

    据有关部门粗略统计,每天吐在北京的痰就有一吨,主要原因还是治理力度不够。这样看来,除去文化素养的因素外,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遥想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监督随地吐痰的人很多,此陋习于是很难藏身,只要心存侥幸,身旁马上就会递过一张罚单。这几年,北京为了迎接奥运,城市建设进入到了关键期,因此加强管理和提高公民素质尤其重要。

    澳大利亚饮料工业环境委员会出版了《丢弃行为研究报告》一书,书中表明,乱扔垃圾的行为很复杂:各个年龄层和具有各种社会背景的人都有过乱扔垃圾的行为,但又都有过到垃圾箱倒垃圾的正确行为。大多数人意识到乱扔垃圾不光彩,因而会选择在僻静之处丢垃圾,从而使很多角落成了“卫生死角”。

    该书还称,乱扔垃圾行为与年龄有关。乱扔垃圾最多的是15岁以下的孩子,而15~25岁的年轻人,则趋向于在群体活动时丢弃垃圾,老年人则比较“自重”,他们多在没有旁人时才乱扔垃圾。

    中小学生以及下岗人士乱扔垃圾的次数比平均水平要高,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乱扔垃圾的次数比平均水平要低。值得注意的是,乱扔垃圾的行为与垃圾箱数目没有太大关系,因为很多乱扔垃圾的行为都发生在垃圾箱附近五米以内。

    以往,有很多人呼吁有关部门投资,增加垃圾箱数量,以减少乱扔垃圾的现象。但澳大利亚饮料工业环境委员会的研究结果已证明这一方法并不十分有效。环境专家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大罚款额;家长要以身作则并加强对孩子的监控力度;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环境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对他人和社区的责任感。

    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既不道德、不卫生,也是愚昧和落后的表现。随地吐痰破坏公共卫生,散布传染病的病原体,危害他人健康。痰是呼吸道的垃圾,有呼吸道分泌的黏液,吸进肺里的灰尘、烟尘、细菌、病毒、真菌、呼吸道及肺组织的脱落细胞和坏死组织、血球、脓性物等。此外,当病人说话、哭泣、咳嗽、打喷嚏时,大量含有病毒的飞沫随气流经口、鼻喷出体外。因此,去公共场所、乘公交车或出租车时一定要戴好口罩;咳嗽、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手纸)掩住口鼻,并及时洗手。“非典”时期的教训是惨痛而深刻的,我们不应该轻易忘记教训,一旦悲剧重演,后悔也来不及了。

    乱扔垃圾则是另一种恶习,除了影响公共卫生,还会造成苍蝇、蚊虫滋生,危害人民健康,同时还存在安全隐患。试想如果住在楼上的人往下随意扔垃圾,如果是西瓜皮还好说,只是弄脏了行人,如果是重物那就会发生生命危险了,这种案例也曾经发生过。有这种不良习惯的人图的是自己方便,却给别人和社会制造了麻烦,这是自私自利的行为,是令人生厌和不受欢迎的,应及时予以纠正。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做人的行为准则。我们要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从点滴做起,把每一次扔垃圾的行为做成一项记录,对自己的行为记过,一天天改正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在没有人看得见的地方。对于周围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行为,我们应该自觉进行监督,敢于进行谴责。只有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建立起公德心,城市公共卫生、市民健康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

    培根曾说:“打断别人,乱插话的人,甚至比发言冗长者更令人生厌。”打断别人说话是一种最无礼的行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爱打断别人的话,喜欢表现自我,其实这是一种爱表现的心理。爱表现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危害:

    一是影响团结。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养成了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个性。由于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不能客观地评价同学与老师的作用,逐渐会形成“独”的个性心理,偏离集体与社会,会出现严重的自私自利行为。

    二是嫉妒心理会随之出现。看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看到别人好就生气,情绪失去控制,不知道尊重别人,更不会理解别人,甚至会恶意诋毁他人。

    三是会使人变得善恶难辨,在错误中继续犯错误,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拔,引发极端的行为。

    四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人如果有了爱表现心理,内心会始终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大脑总是得不到休息,睡眠就会出现障碍,消化系统的功能也会降低,容易患心血管疾病,甚至引发精神疾病。

    李强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在例会上或与人谈话时,总是抢先发言。当别人说话时,他常常在中间打断,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对自己常常打断别人的讲话并没有丝毫的不自然,反而觉得自己的话能给别人很大的启示。

    一开始,同事碍于情面,对他的这种做法并没有过多的介意,可是时间一长,同事对他就有看法了,有的甚至不愿意与他有过多来往。他很纳闷,为什么大家会这样对待自己呢?

    李强很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没有错,问题就是他总是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不愿意做个耐心的听众,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行为,久而久之,自然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那些不懂礼貌的人总是在别人津津有味地谈着某件事情的时候,冷不防地半路杀进来,让别人猝不及防,不得不偃旗息鼓。这种人不会预先告诉你,说他要插话了。他插话时有时会不管你说的是什么,而是将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有时是把别人的结论代为说出,以此得意扬扬地炫耀自己的光彩。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让说话的人顿生厌恶之感,因为随便打断别人说话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尊重别人。

    有一老板正与几个客户谈生意,谈得差不多的时候,老板的一位朋友来了。这位朋友就插进来说:“哇,我刚才在大街上看了一个大热闹……”接着就说开了。老板示意他不要说了,而他却说得津津有味。客户见谈生意的话题被打乱了,就对老板说:“你先跟你的朋友谈吧,我们改天再来。”客户说完就走了。

    老板的这位朋友乱插话,搅了老板的一笔大生意,让老板很是恼火。

    随便打断别人说话或中途插话,是有失礼貌的行为。但有些人却存在着这样的陋习,结果往往是在不经意之间就破坏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让我们来看一位模范家长是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的:

    一次,我正和一个朋友说话,四岁的孩子博文走了进来:“妈妈,我的鞋带松了。”我并没有马上帮他,而是说:“妈妈正在谈话。等谈完了,我再帮你。”过后,我告诉他,打断别人的谈话是不礼貌的,但如碰到紧急情况,比如要上厕所或感觉不舒服,就要马上说。不过要记住:打断别人的谈话时,一定要先说“对不起”。

    这位家长的做法是值得我们称赞的。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我们都要注意,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样既是对别人起码的尊重,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是一种有教养、有风度的表现;只顾自己滔滔不绝,无视他人的存在,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听其他人讲话时,先安静地听,等听清楚了别人的讲话内容后,再准确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尊重别人的同时,或许还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呢。

    但是,如果对方与你说话的时间明显拖得过长,他的话不再吸引人,甚至令人昏昏欲睡,甚至已经引起大家的厌恶时,你就不得不中断对方的话了。这时,你也要考虑何时中断为好,同时,也应照顾到对方的感受,避免给对方留下不愉快的印象。

    虽然在别人讲话时随便插话是十分不礼貌的,但如果有必要表明你的意见,非要打断他人的讲话时,那么你就必须注意自己的说话技巧。

    (1)当你要找交谈者中的某一个人处理事情时,可以先给他一些小的暗示,他一般会趁机和你说话。但要注意的是,你不要静悄悄地站在他的身旁,好像在偷听一样。你可以先向他们打个招呼:“很对不起,打断你们一下。”当他们停止交谈时,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说明来意,一旦事情处理完毕,立即离开现场。

    如果你想加入他们的谈话,则可以找个适合的机会,礼貌地说:“对不起,我可以加入你们的谈话吗?”或者大方客气地打招呼,叫你的朋友互相介绍一下,就不会有生疏的感觉。

    (2)交谈过程中,如果你想补充另一方的谈话,或者联想到与谈话有关的情况,想即刻作点儿说明,这时,你可以对讲话者说:“我插一句。”或者说:“请允许我补充一点。”然后说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的插话不宜过多,以免扰乱对方的思路,但适当有一点儿,可以活跃谈话气氛。

    (3)如果你不同意对方的看法,一般也不要打断他的谈话。但如果你们比较熟悉,或者问题特别重要,也可以先表示一下态度,待对方说完后再作详细阐述。但不管分歧有多大,决不能恶语伤人或出言不逊。即使发生了争吵,也不要斥责、讥讽对方。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给别人一个说话的机会,也是给自己一次修炼的机会。

    公共场所内的修养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列在首位,说明良好的文明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前提。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以免影响他人。

    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是一种不文明行为。试想,如果大家都大声喧哗,哪里还有安静的环境和文明的生活空间?细节之处见精神,举手投足见素质,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应是现代人必备的道德素质。

    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耿老师好不得意地讲述了自己的班级在公共场所的表现。

    在北京,有一次我带全班同学去附近的剧院看演出。我们到剧院的时候稍迟了一会儿,那里已经有20个班在排队等候了。其他学校的学生举止不太好,简直乱成了一锅粥。我告诉我的学生要排好队,保持秩序,不要像别的班的孩子那样。不久大家开始往剧院里走,还是一点儿秩序也没有。一位女士试图组织他们各就各位,但到处都是学生,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该去哪里。我们班仍然坚守我们的纪律,悄无声息地排成了两个单列,然后鱼贯而入。我们在大门口附近,站在别人的后边等。突然,那位负责人注意到了我们,并朝我们的方向走了过来。她问我的学生老师在哪里,我举起了一只手,她说道:“很高兴见到你,从这边过来吧。”于是我们班被第一个带进了剧院,并且坐在了前排的座位上。

    耿老师所述无非是为了启发教育学生不要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公共场所是大家共同出没的地方,如果大家都在安静地听讲座,看电影,却有一两个人大声说话、打闹,这无疑是很不礼貌的,是会引起他人反感甚至厌恶的。

    在医院和图书馆,随处都可以看到挂有“请勿喧哗”字样的标语,这是提醒人们在公共场所中应该保持安静。然而生活中,在餐馆、商场、公交车甚至课堂上高声说话的人屡见不鲜。有的人本来只是与坐在身边的人闲谈,声音却像在吵架,几十米外都听得见,实在令人侧目。

    本来人说话的目的是为了与别人交流,自己的声音只要能使交流对象听清楚即可,不需要“高分贝”。声音太大,再好听的话也会让人觉得刺耳。三位外国游客随旅行团到一家饺子馆吃水饺,进门没坐五分钟,三个人便指指耳朵向导游示意“太吵”,但导游当时只顾着向其他游客推荐水饺,没有注意到这三名外宾细微的举动。后来水饺上来了,老外吃了口饺子,竖起了大拇指,但一盘未吃完,便起身匆匆走了。后来导游问他们是不是水饺不合口味,没想到老外一摇头回答:“不是水饺的问题,是餐馆太吵了!”

    夏静跟她的名字决然相反,她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女孩,平时大大咧咧,高兴时大呼小叫,手舞足蹈,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天,夏静和两个要好的同学约好去市图书馆查资料,几个好朋友聚在一起格外亲热,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一边说一边还嘻嘻哈哈地大笑,没想到她们的快乐却引起了周围人的不满,大家时不时地抬起头来暗示她们不要太闹,可正在兴头上的夏静哪里看到这些。忽然,有人看到了搁在书架上的《周杰伦画传》,三个人的吵闹更厉害了,争着要看里面的图片,真是三个女人一台戏,整个图书馆阅览室都被她们给震翻了。这时候,图书管理员走了过来,她很平和地告诉夏静她们:“图书馆是学习、提高素质的地方,大家都在很安静地学习,你们却如此大声喧哗,把他人当空气,要记住这是公共场所,请你们马上离开,大家不欢迎你们!”

    图书管理员的音量不高,却字字如锥,扎在夏静等几个女孩的脸上,她们顿时红透了脸,再也不好意思待下去了,背着书包灰溜溜地走了。

    我们身边不乏夏静这样的人,他们往往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扯着嗓子大声说话,似乎向全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似的,这样的人缺乏教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为他人着想。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你想让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得怎样对待别人。这些不懂得替他人着想的人,迟早会被社会淘汰的,他们迟早会受到人们的唾弃。

    如果你也有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习惯,那么请你参照下面的礼仪建议赶快改正过来吧。

    (1)影剧院:尽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间,应当有礼貌地向已就座者示意,好让自己通过;通过让座者时要与之正面相对,切勿让自己的臀部正对着人家的脸,这是很失礼的;应注意衣着整洁,即使天气炎热,袒胸露腹也是不雅观的;在影剧院千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也勿把影院当成小吃店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观众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

    (2)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的学习场所。要注意整洁,遵守规则。不能穿汗衫和拖鞋人内。走动时脚步要轻,不要高声谈话,不要吃有声或带有果壳的食物,这些都是有悖于文明礼貌的。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桌椅等都属于公共财产,应该注意爱护,不要随意刻画、破坏。

    (3)饭店进餐:尊重服务员的劳动,对服务员应谦和有礼,当服务员忙不过来时,应耐心等待,不可敲击桌碗或喊叫。对于服务员工作上的失误,要善意提出,不可冷言冷语,加以讽刺。

    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一定要遵守公共场合中的礼仪,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赢得别人的尊重。

    气质的标签

    坐、立、行,你的气质标签!

    仪态美是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位气质优雅的人,举手投足之间都散发着独特的个人魅力。迷人的风度有赖于平日的培养。中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就要从小开始培养,在这个阶段要格外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现在自我检测一下,看看你在平时有没有以下不雅观的姿态呢?

    一是身躯歪斜,如肩膀歪斜、两腿弯曲、膝盖不直等,给人一种东倒西歪的感觉;二是弯腰驼背,除了整个人显得没精打采外,还容易造成颈部弯曲、腹部挺出等不良体态;三是趴伏倚靠,随便地趴在桌上,倚在墙上,靠在桌子边上,给人一种颓废消沉的感觉。

    如果你经常出现上述问题,那么马上从现在做起——无论男生还是女生,站立的最基本动作是将背伸直、挺胸、收腹。标准做法为:将头部身躯抬起,正视前方,颈部挺直,双肩放松,腰部挺直,两脚立正并齐后,一脚撤一步,但上身仍要挺直,双腿不可交叉过大。站着与别人交谈时,双脚要自然地成“丁”字形,同时注意一定不能弯腰驼背,显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走路看似容易,但走出优美的姿态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尤其是女同学,走路千万不要忸忸怩怩,一摇一晃“婀娜多姿”地走路,这会让人觉得十分不舒服;还有的男同学,走起路来“两脚生风”,像跑似的风风火火,也容易给别人留下不够稳重的印象。

    对于走路,最重要的是身体协调、步伐从容、步态平稳、步速均匀。首先要注意步幅适中。因为生活繁忙,许多人为了赶时间,走路不自觉地形成了碎步式的小跑。为了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在走路时,要保持身体平直,双手自然摆动,给人一种轻盈、大方和飘逸的感觉。尤其是出席一些重要的场合时,更要特别注意个人的形象问题。其次,重心要稳。身体稍微前倾,重心落在前脚掌上。在行走过程中,要注意身体的重心随着脚步的前移不断地向前过渡。风靡韩国的女影星崔智友自出演韩剧《美丽的日子》和《冬日恋歌》后,其温柔婉约的女人气质深植人心,被媒体喻为“美丽善良的天使”。崔智友走路的姿态极美,不急不缓,成为众多女孩子纷纷效仿的对象。虽然崔智友的身高不算高,但众多公司还是纷纷请她去当模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优雅的行走中散发着一种高贵的气质。

    我们常说“坐有坐姿,站有站相”,得体的坐姿也会显示出一个人的修养。有时,我们常常为了坐出一个舒服的感觉,而忽略了坐姿的优美。比如,坐在椅子上的时候,两脚钩住椅子的腿,或双腿缠得像麻花一样,这些缺乏美感的姿势,我们自己觉得无所谓,可是却让坐在对面的人尽收眼底。所以得体的坐姿也要学习一下。

    你可以“正襟危坐”,即双腿垂直,上身与大腿形成直角,双腿、双脚并拢。如果觉得这样显得拘束,可以将双腿叠放,双脚的脚尖朝向同一个方向;也可以双腿并拢后斜放,力求使斜放后的腿部与地面成45度角。这种坐姿看起来很优雅,尤其适合穿裙装的女孩。

    落座虽是小事,但也要注意不要犯一些忌讳:忌双腿叉得过大,特别是对面有人时,这种坐姿显得极不文雅。忌高高跷起“二郎腿”,抖动、摇晃双腿。忌将双腿放在桌椅上。有的人图舒服,喜欢将双腿或单腿置于高处,可这种傲慢无礼的样子又会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呢?

    另外,在落座、起座时,尽量做到悄无声息,别弄出太大的声响,那种拖泥带水式地将桌椅弄得叮当乱响的人,显得缺乏修养。而在一些较正式的场合,在离开坐席的时候,要注意先后顺序,当座位低于对方时,应稍后离座。

    现在有一些“新新人类”强调个性、自我,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认为一切应随心所欲。不拘小节虽然展现了一个人本性不受束缚的一面,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必须尊重社会上的某些约定俗成的习惯,而举止优雅的人才能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希望我们的中学生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国有句老话叫“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说的同是这个道理。优美的姿态不但是一个人的气质标签,而且能提升你的个人形象,为你的魅力加分。

    不乱翻别人的东西

    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高薪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学历、外语的要求都很高。应聘的大学生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儿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这仅剩的几位大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经理走了,大学生们闲着没事,于是围着经理的大写字台看了起来,只见上面有一叠文件、一叠信,还有一叠资料。这都是些什么呢?他们你看那一叠,我看这一叠,看完了还交换着看。哎哟,这个好看,哎哟,那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他说:“面试已经结束,你们全都没有被录用。”大学生们个个瞪大了眼睛,“这是怎么回事,面试还没开始呢?”总经理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本公司从来不录用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故事听完了,大家想一想,能够最后参加总经理面试的这几位学生是从千军万马中挑选出来的,难道他们还不够优秀吗?这家公司为什么不录用他们呢?是的,真正优秀的学生是养成了良好习惯的学生,而这几位大学生没有养成尊重他人、不乱翻他人东西的好习惯。

    今天大家听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不经过他人的允许不能翻看人家的东西,相信今天不会有人去随意乱翻他人的东西,是吗?可是,明天,后天,一星期以后,一个月以后呢?是不是大家都还能做到这一点呢?也许你已经忘了这个故事,又会在不经意间翻别人的东西,但是,一旦我们养成了不乱翻别人东西的良好习惯,不要说一个月,就是一年、一辈子也不会再乱翻别人的东西了。

    因为习惯是忘不掉的,它是一种稳定的甚至是自动的行为,比如,做作业,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可以说是自动地按时完成,不需要别人的提醒和督促,更不会拖延了;再如,有些孩子原来睡前洗脚一定要父母提醒,不提醒就不洗,在学校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即使回到家没人提醒也会洗脚,因为他已经养成了睡前洗脚的良好习惯。

    可见,良好的习惯有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有效地掌握文化知识,因为它使我们自觉地去做有价值的事情。一般来说,优秀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不论何时何地都能自觉地做该做的事,远离不该做的事,这也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

    当你读完上面这个真实的故事后,如果你已经养成了不乱翻别人东西的好习惯,那么看完这则故事,你一定会从中受到很大鼓舞,在此,希望你能继续保持并发扬;如果此时的你尚未具备这样的好习惯,那么,从现在开始逐渐培养这种习惯吧,它将会让你受益终身。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不乱翻别人东西的良好习惯呢?

    首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随便乱翻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良行为,它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因为这点小毛病会使自己失去好多良机,尤其是对自己的将来影响更大。

    其次,要身体力行,只要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就要立即改正,这样,你才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再次,可以在显眼的地方贴上提醒自己不犯老毛病的纸条,时刻提醒自己,不给之前养成的不良习惯再次上演的机会。一旦这种新习惯养成后,它就变成了一种稳定的甚至是自动的行为了,伴随着你不断走向成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论何时何地都能自觉地做该做的事,远离不该做的事,让自己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

    养成进别人的房间敲门的好习惯

    要养成进别人的房间敲门的好习惯,先从家里做起。

    小敏放寒假了。姑姑把她接到家里和小表哥一块儿玩。姑姑家很大,小敏和小表哥玩起了捉迷藏。玩了半天,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藏过了,还有哪里可利用呢?小敏环顾四周,只有一扇门是关着的,小敏知道那是姑姑的卧室。对,这间屋子她和表哥都没进去过,就藏这儿吧!小敏轻轻地推开门溜了进去。姑姑正在里面看书,被小敏吓了一跳。小敏一下子就钻到了床底下,小表哥怎么找也找不到,只好认输。他怎么也想不到小敏竟然藏到了妈妈的卧室里。“我怎么没听见你敲门?”表哥奇怪地问。“敲门?我根本就没敲。在家里还敲什么门!”小敏理直气壮地说。表哥不解地问:“你进爸爸妈妈的房间从来不敲门吗?”小敏说:“自家人,没必要!”可小表哥对此嘀咕了半天,最后还是姑妈给小敏解了围。孩子最早接触的礼节是家庭礼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础。有些父母想:“在家里还那么客套,不把人累死!”其实即使在家里,每个人也有自己的隐私权,也希望有自己的个人空间。

    也许因为你所处的家庭环境跟小敏很相似,因此,在你大脑中始终有着小敏的想法:“敲门?我根本就没敲。在家里还敲什么门!自家人,没必要!”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使你忽略了这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实,即使在家里,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的隐私权,对于自己来说,这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之一,我们决不能忽视培养这种良好的习惯。

    首先,我们要从家里开始培养。如果父母房间的门关着,想进去就要先敲门,得到允许后才能进去。

    由于惯性作用,也许你时常会重蹈复辙,这都不要紧,你可以在父母门上贴上一个小纸条:“请先敲门!”等提示语,告诫自己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养成进别人房间必须要先敲门的好习惯。为了帮助自己养成这一习惯,你也可以请求父母帮忙,让父母有意识地经常关上卧室的门等。只要你真的想改掉不良习惯,那就先在家里坚持做下去,逐渐地你就会养成“进他人房间要敲门”这一好习惯。

    其实,对于青少年来说,让他们接受这一礼节的最好方法是:家庭成员也应当在进孩子的房间前轻轻敲敲门,得到孩子的允许后再进去,尊重是互相的,不能只要求孩子尊重父母,父母却可以任意而行。家庭成员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家庭和学校更应该实施“尊重”教育。在学校,教师是关键,教师有什么样的理念将决定他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反思教育习惯,就是从教师的角度,用“尊重”的理念反思教育教学的行为。

    学生进教师办公室要喊“报告”,几十年来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教师和学生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习以为常的就是正确的吗?

    小学生进办公室一般会喊“报告”,而高中生却极少喊,一般是推门而入。其问的差别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在发展中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当内在自我形成的时候,他们就需要平等的人际交往。高中生有强烈的自尊心,要求人格的平等,当遇到问题需要与老师交流时,“报告”对他们来说已经难以启齿,而且有些人喊完“报告”后老师没有听见,被“晾”在办公室外面,他们的自信心遭受了打击。于是,推门而入成了他们用来抵消这种感觉的外在表现。

    但是,如果你轻敲老师办公室的门,被听见的可能性就很大,一次听不见,可以多敲几次,直到老师听见为止。这样既尊重了老师,也不会有被冷落或忽视。

    当孩子在校期间,老师可以要求自己的学生进入老师办公室时不喊报告,但要敲门。朋友会面同样也一定要敲门,这是礼仪,是进入别人领地时相互尊重的需要。希望我们在培养自己尊重别人的习惯时应该做到“尊重从敲门开始”。

    尊老爱幼的好习惯

    敬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中,孩子应尊敬的长辈主要是父母和其他长者,你应该做到:要认真听从长辈的教导,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打扰他们的工作或休息,有什么愉快或苦恼的事要对长辈讲,并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对长辈信赖等等。

    和睦的家庭是培养孩子尊敬长辈的前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家里做了好吃的东西,妈妈首先给奶奶端上,孩子也就会尊敬奶奶,并在以后也会学着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奶奶。

    尊敬长辈还有一点就是不要跟长辈顶嘴,父母本来就比较劳累,所以大家要学会体谅父母,在他们伤心难过的时候,或是工作疲劳不堪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安静。孔子有个学生名叫曾参,在当时很有名气并且受人尊敬,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父母的人。

    有一次,曾参在田里工作,可是他一不小心,把一棵瓜苗的根给挖断了,这正好被他父亲看见了,他的父亲是个性情急躁的人,一气之下就拿起一根棒子,拼命地打曾参,口中还骂道:“打死你,看你以后会不会小心点!”父亲的棒子一次次地落下,痛得曾参无法忍受,几乎昏了过去,可是曾参仍然故意表现出一点儿都不疼的样子,他心里想:“我做错了事,本来就该接受处罚,如果我不支撑一下,父亲看见我倒下了,以为我被他打伤,心中一定会哀伤,所以我还是支撑一下,以免父亲难过。”而他的父亲看见曾参脸上还表现出愉快的样子,气也消了不少,心里想:“还好刚才我没有太用力,否则真的打伤了他,我可就要难过、伤心了!”

    所以,在父母生气的时候,我们应尽量保持安静,不要顶嘴,给彼此一个反思的过程。

    其实,尊敬长辈不仅仅限于家长和熟悉的长者,在公共场所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尊敬长辈的习惯。如在公交汽车上遇到老人,要主动让座;看见老人过街,要主动上前搀扶。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你尊重了别人的长辈,别人也会尊重你的长辈,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文明圈。

    作为子女,我们应当热爱和尊敬父母,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心怀感激之情;要虚心接受父母的忠告和教诲,对父母要有礼貌;要关怀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别外,对一些必须掌握的行为礼仪,要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养成习惯。在自己冲动的时候,如果发生了对长辈无礼的举动,如发脾气、摔东西、不理睬等,事后一定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要亲自去给父母道歉。希望“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能够在我们这一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

    尊敬长辈,不仅仅限于家长和熟悉的长者,在公共场所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尊敬长辈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思想发扬光大,为建设和谐文明的礼仪之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让形象替你加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又被称为“首因效应”,是指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会产生较强的影响。在生活节奏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好印象的人。尽管有时第一印象并不完全准确,但第一印象却会在人的情感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托尼在美国一家保险公司任高级精算师,受中国某保险公司之邀,托尼前来中国商谈一些可能合作的培训项目。托尼提出要与地方上的保险经理们见个面,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保险业市场。托尼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在某保险经理人的会客室,托尼见到了几个重要的负责人。

    处女座的托尼非常注重细节和卫生,而那天会见的人着实给托尼留下了一个“难忘的第一印象”。他说:“那个主要负责人热情地坐在我身边,专注地介绍着中国保险业的前景,而我的大脑却无法离开他的鼻子,我根本没有听进去任何内容,我的思维全被那‘红杏出墙’的鼻毛占领了,只要一看他的脸,我就产生了强烈的欲望——要替他剪掉那扰乱我思维的鼻毛。我试图忘却他的鼻毛,把目光和注意力移到他头部以下的部位,却又看到他肩上落着白花花的一层头皮屑,我忍不住地作呕。为了礼貌,我只好又把目光放在他的脸上。整个上午,我的大脑中只有两个画面——黑鼻毛、白头屑。待到中午吃饭时,我生怕自己被安排在他身边,借口讨论技术,坐在了另一个负责人身边。”

    哲学家之诺说:“好习惯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然而,这本身并非是小事一桩。”人与人的第一次见面,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装束打扮和谈吐举止来判定对方是否值得交往,如果你不注意礼节,穿着邋遢,举止轻浮,别人唯恐躲你不及呢,还怎么愿意跟你有进一步的交往?

    某大型企业的老总陈先生,为投产新的生产线而积极寻找投资方,经人介绍,他与一家国外投资银行的中国区负责人李先生见面商谈项目合作事宜。陈先生为了在投资商的面前展现个人的品位与企业的形象,花了不少时间和费用置办服装。会谈的当天,陈先生认为自己的外表形象是无可挑剔的。他穿着高质量的意大利阿曼尼西服,醒目的红白条纹衬衣,并佩带一条印有高尔夫俱乐部标志的金黄色的领带,上面还夹着一个金色的金利来领带夹。脚踏闪亮的意大利老人头皮鞋,发型整齐。他认为这样的着装打扮既有品位又有朝气和个性,一定能给所有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果然,在会谈中,陈先生发现对方的眼光时常在他身上扫描,但对项目商谈却显得心不在焉。20多分钟后会谈草草结束,投资方态度冷淡,也没有确定进一步的合作计划。陈先生对该次会见的结果感到不解,因为项目资料是经过精心准备(公司技术层研究了一个多月)的,而且他所有的服饰花费了三万多元!事后,投资方李先生才道出了缘由。一看见陈先生那金灿灿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俱乐部图案领带就使人觉得突兀、毫无品位;夸张的衬衣搭配仿佛在宣告:我缺乏自信,需要你们的注目;还有那过时、土气的领带夹是20世纪80年代的饰物,他无法相信一个思想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经营者所进行的项目会有成功的机会。自然,陈先生只能继续寻找其他机会推广他的项目了。

    可见,第一印象就是效率,是经济效益。只有留给人们良好的第一印象,你才能开始第二步、第三步……在商场如战场的信息社会,如何通过成功的形象规划,给别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迅速创造更多成功的契机,已经成为商务人士所关注的焦点。其实,成功的形象规划也包含了成功的人生设计,它不仅是应用时尚、色彩、礼仪的知识,更多的是它容纳了成功学理论、社会心理学、哲学、人际沟通等知识。

    青少年正是学习知识和塑造个性的阶段,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和行为举止,穿着大方、得体,谈吐举止讲求礼貌,才能受到更多同龄人和长辈的欢迎。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并据以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因此,要想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你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大方得体、合乎身份的穿着打扮才能为你赢得高分。

    第一印象很重要

    第一印象,就是第一次见面后别人对你的评价。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在穿着、言行、神情、语调、修养等方面,对第一次见面的人进行评价。这些内在或者外在的条件,说出来似乎一套一套的,但是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其实只不过是一点一滴的汇聚,也许仅仅是一句话、一个表情、几个动作,就会将一个人的大部分,暴露在了交往对方的眼中,使对方根据这一点得出是否继续与你交往、如何与你交往等结论。

    尽管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是要想改变在别人眼中的第一次形象,确实很难。也许在不经意间,我们就留给别人自己不好的一方面,或者是别人在乎但是我们忽略的方面。

    与不注意形象的人见过一次之后,如果不是情非得已,还有多少人愿意继续和他接触呢?

    交往中还有很多恶习,都是在见过一次面之后,让人永远不想再与之打交道的。比如自作聪明,喜欢揭短。认为自己智商很高,人家不愿意对外人说的秘密,他要是知道的话,非弄得你下不来台。比如三句话不离钱。金钱社会,物欲横流,人人都想过上富足的幸福生活。但是,对于大多数需要奋斗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见面经常问别人干什么的、年薪多少、收入够不够花、有没有欠债之类问题的人,自然就要被人家当成变态了。还有更为常见的一种恶习,就是乱丢电话号码,哪怕只见了一次面。很多老外在中国觉得不适应,中国女孩开放得简直出乎他们的意料,说不到三句话,就提出交换电话号码,难道她们喜欢社交、渴望朋友到了忘记危险的地步?

    这都是在生活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大不了交不到什么朋友,缺乏人缘。但是另外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要是和工作扯上关系,就不会这么简单了。比如交换名片。小小名片真是包含着大学问呢!

    先是索取名片的方法,可以采取交易法。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或者是激将法。面对地位、身份比你高的人,很可能出现你把名片递过去,他道谢后便没了下文的情况。此时,你可以主动索取。要不就是谦恭法,对于地位高、名气大的名流显贵,你可以说:“金教授,久仰您的大名,今天听了您的讲座,很受启发。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向您继续请教?”最后是索取联络方式。

    还有交换名片。一是位低者先行:地位低的人首先将名片递给地位高的人。二是如果和多人交换名片,一般是先女后男,先长后幼,按照地位高低由高而低进行。三是当你把名片递给别人时,还要寒暄一下:“这是我的名片,请多指教,希望保持联络。”四是拿名片的标准方法是双手捏住名片上侧,将自己的名字正对对方。

    这的确够琐碎的,但是,生活就是由细节填充起来的。就像是两万五千里长征一样,离不开一步一步的走。所谓积跬步以成千里。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和自己想继续交往的人,不要让第一次见面变成最后一次。我们需要加强自身修养,从细节做起,从衣着到语言,从神情到动作,注意自己表现在他人面前的第一印象。

    尽管第一印象并非总正确,但要改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第一印象却很难。因此,若不想让第一次见面变成最后一次,就要注意留给别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有话要好好说

    语言是双方沟通的桥梁,是双方思想感情交流的渠道。语言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最基本、最重要的位置。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能随着时间、场合、对象的不同,而表达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感情。

    但是表达得不好,往往会收到相反的效果。其中一些缺陷,是因为个人能力欠缺造成的,只要肯努力,同事、老板还会原谅。但有些不良习惯导致的恶行,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这种人走到哪里都会被别人当成讨厌鬼。

    比如发嗲。小姑娘遇到困难,撒撒娇就能蒙混过关,这样的例子,现在可以说见多不怪。可要是撒娇过分了,就有点让人厌恶。听一位女白领说过这么一件事。一次客户请吃饭,她和一位陌生小姐同坐。席间便和她聊了几句。刚刚夸奖一句:“你这件衣服蛮好看……”这位小姐立马两眼发光:“好看啊?我男朋友陪我买的!他很好的,陪我逛街……”她就差没说出男朋友的月薪是多少。散席后,与这位小姐同乘地铁。小姐喝了酒站立不稳。隔壁车厢还有空位,同行者力劝这位小姐坐下,小姐轻摆小手,娇慵道:“不搭界的,站一会儿就好了。”地铁停靠后,该白领只好谎称到站,狼狈逃离。

    再比如说脏话。听到过一个经典的故事,脏话满嘴的某先生,有一阵子迷上了洋骂,成天“Fuck”不离嘴。一天,他靠在门口的一张桌子旁发呆,恰巧一位小姐刚进办公室,他随口问了一句:“干什么去了?”“刚见完客户。”这位先生紧接着条件反射似的来了句“Fuck”。小姐毫不畏惧地接了一个单词——you,转身娉婷而去。先生呆在原地,好半天没回过神儿来,公司同仁哄堂大笑。此后,该先生对这位小姐以及周围的人,很少再说脏话了。

    还有就是搬话。张莉曾在猎头的怂恿下,见过一位很想邀请她加盟的老外。没想到,这个老外第二天参加一个聚会,遇到了她当时的老板,很是得意却又装做无心地提起此事,并转述了她的一些说法。好在老板开明,没有追究,张莉也从此断绝了刚刚萌生的跳槽念头。

    不过有些人搬话,倒不一定是出于恶意。有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消息灵通,有的则因为太寂寞。一位在国企工作的先生抱怨,他们的那位前台接待,实在“八卦,”办公室里谁和谁要好,谁和谁有矛盾,今天谁发了笔什么财……她统统知道。要命的是,她还爱说。

    生活中语言上的污点真是太多了。以上的污点,因为某些说话者并没有意识到,或者是由于其性格的扭曲。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极为有效的对待方式就是以毒攻毒,让当事人有自知之明。

    至于语言表达上的硬伤,我们可以列出一个标准的做法,在平时交往中慢慢培养。比如日常应该使用敬语、谦语、雅语。

    在比较正规的社交场合,与师长或身份、地位较高的人交谈,与人初次打交道或会见不太熟悉的人,为表示尊敬、礼貌,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需要用敬语。如“请”、“您”等,另外还有如初次见面称“久仰”,很久不见称“久违”,请人批评称“请教”,请人原谅称“包涵”,麻烦别人称“打扰”,托人办事称“拜托”,赞人见解称“高见”等。

    谦语是向人表示谦恭和自谦,最常用的是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和自己的亲属。例如,“愚”、“家严”、“家慈”、“家兄”、“家嫂”等。自谦和谦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尽管日常生活中谦语使用不多,但其精神无处不在。只要你在日常用语中表现出你的谦虚和恳切,人们自然会尊重你。

    雅语是指一些比较文雅的词,常常在一些正规的场合以及有长辈和女性在场的情况下,被用来替代那些比较随便,甚至粗俗的话语。多使用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尊重他人的个人素质。

    在待人接物中,这些标准用语的使用不是机械固定的。只要你的言谈举止彬彬有礼,人们就会对你的个人修养留下较深的印象。只要大家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必然会对形成文明、高尚的社会风气大有益处。

    语言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最基本、最重要的位置。但是表达得不好,收到相反的效果也很严重。要想不被别人当成讨厌鬼,那么请有话好好说。

    杜绝口头禅

    说口头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有的时候,某些人的口头禅,成为这个人个性的标志,甚至是一段趣闻。但是,某些普及化了的口头禅,却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障碍。词不达意,可以说是语言表达中的缺点。比如这个可以算得上是中国人性格特点的词——“随便”。

    从某些方面说,随便是一种美德,它意味着谦让、没有拘束,中国人很多都喜欢说随便。但随便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也是没有主见的代名词,在西方人看来尤其如此,因此,随便说多了就是祸。

    素心是个温柔的白领丽人,在某电视台一个谈话节目当编辑,平时对人很温和,对很多生活细节也从不挑剔,同事们询问意见,她说得最多的就是:“随便”、“怎么样都行”“你们看着办吧”,表面上,大家都说她好打交道,心里却觉得她没有主见。有一次,主任请大家出去吃饭,席上,主任请大家点菜,问到素心,她嫣然一笑,“随便。”“那么喝点儿什么?”“随便。”“要不要来点儿啤酒?”“随便。”主任表面上没说话,心里却起了个小疙瘩——电视台是一个要求有主见的地方,这个女孩怎么什么都是随便?这样下去怎么把栏目办出特色?不久以后,电视台要裁员,主宰着栏目组成人员去留的主任权衡之下裁掉了没有主见的素心。

    细节决定命运,在现代社会,像素心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很多,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随便”是一个坏习惯,更没有意识到它带给人的尴尬和不愉快。深受“随便”之害的还有笑敏,她和闺中密友真子同时喜欢上了帅气、阳光的男孩子吴,约好公平竞争。一起玩的时候,子昊总是绅士地征求她们的意见,笑敏每次都是笑咪咪地“随便”,真子就不一样了,不是推荐去环境优雅的咖啡厅,就是建议去舒适怀旧的茶馆。一年以后,子昊亲密地挽起了真子的手,这时笑敏才知道:有主见的女人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懊悔不已也于事无补,“随便”已经让她与幸福擦肩而过。

    “随便”总是让人不知所措。曾几何时,各类商家都为“随便”而伤脑筋,于是,不得以的各种招术相继出场,餐馆里多了一样菜叫“随便”,以方便服务生们招待不了解自己胃口的食客;冷饮柜里多了一种冰激凌叫“随便”,以方便同样难以选择的顾客,而各种服饰店的老板则在培训导购小姐时要求她们要明确地给顾客提供各种意见,用来说服态度暖昧的买主。

    要避免“随便”带来的危害,首先要弄清楚随便产生的深层原因。爱说“随便”的人有两种可能,一是不自信,心里有答案但害怕出错,在面对权高势重的领导和在自己心中地位极高的人(比如暗恋对象)时,我们经常犯这种错误;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确实不知所措,只好随便。实际上,只要能对症下药,告别“随便”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滥用“随便”,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主见、没有原则。如果时空倒转五百年,素心和笑敏也许都是最好的女子,但她们职场失意、情场溃败的悲剧在今天却是必然结果。仔细检索现代文化,你会发现:自主精神充斥着各个领域。在国与国之间,自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在人际交往中,自主也是赢得尊重的法宝;在职场风云变幻中,自主更是扎稳足根的保证。可见,不论是男是女,不论在官在商,轻易地让别人给你下了没有主见的断语都不是一件幸事。

    其次,它还意味着将自己的决定权推给了别人,这很容易让人与不自信和无能划上等号,也容易让别人尴尬和不知所措一连自己都不知道,叫别人如何为你决定?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谁都不希望别人把困难的雪球推给自己。中国有句古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样,不论决定的事情是大是小,一旦当事人说了“随便”,就等于是把问题交给了不在其位的人,这当然不符合中国人的逻辑,别人给你的印象分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既然如此,乐于说“随便”的人,应该看看告别“随便”三大高招:

    先要大胆亮出你自己。现代社会是一个“我型我秀”的时代,特色、个性和多元化是流行文化的关键词,所以,不管大事小事,只要你的观点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一定要大胆亮出来,不妨尝试多练习这样的句式:“我认为……”“在我看来……”“让我选择的话,我会……”,向所有人宣告:“我的事情我做主!”

    然后两利相衡去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在许多时候,人们放弃选择的权利说“随便”是害怕自己作出错误的选择,引起他人的不愉快。这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权衡好自己已有答案的利弊得失,这起码能明确你的立场,其他的,就交给别人去考虑了。

    最后作出多项选择。当我们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实在没有答案的时候,我们不妨作一个多项选择,不如说:“网球和游泳我都喜欢,不知道大家的意见如何?”这样,既表明立场,又不失谦逊。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候,你的选项一定不要超过三个,过多的选择和没有选择一样让人不知所措。

    “随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一种美德,意味着谦让、没有拘束;另一方面它又是没有主见的代名词。所以语言表达,表意要清,词要达意。

    恰当地表达

    马克·吐温说:“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字眼……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就在电光石火之间。”

    当我们说话时用对了字眼就能叫人笑,带给人希望,若是用错了字眼,就会使人哭,带给人失望。同样的,借着所用的“字眼”可以让别人了解我们崇高的心志和由衷的愿望。用对了字眼不仅能打动人心,同时更能带出行动,而行动的结果便展现出另一种人生。

    当派屈克·亨利站在13州代表面前,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么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激发了大家的决心,誓要推翻长久以来骑在他们头上的苛政,结果造成燎原之火,诞生了美利坚合众国。

    当然,语言的影响力并不只限于美国一地,就是在我们每个渺小的个体身上,语言的伟大作用,一样是值得人们铭记的。但是因为许多原因,这个制造欲望、文化快餐、节奏飞快的时代,减少了许多真诚表达、交流的机会,使得很多人大声疾呼:“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语言就是这样,被视为夸夸其谈、编造遁词的替代物。很多公司的老板在任人之际,更是教导下属“少说多做”。语言在这个时候,反倒成为了羁绊,要想取得别人的信任,“金口玉言”成了最好的选择。

    仅在选用语言的字眼方面,我们就可以找到证明。在生活中多多选择使用积极性的字眼,最能振奋我们的精神,反之,若是使用了消极的字眼,就必然很快地使我们自暴自弃,遗憾的是我们经常不注意所用的字眼,以致错失大好机会。比如“遗憾”这个字眼,看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单是想到“遗憾”一词,一般人心里似乎就提不起想发脾气的劲,我们就当做好玩,不妨试试这个字眼,看它是不是真能发挥神奇的魔力。终于有一天试用这个字眼的机会到了。

    那一次李军在开了很久的汽车后,在晚间住进一家旅馆,由于助理的疏忽,没把房间订好,他在柜台边站了快20分钟,等旅馆服务人员尽量替他挪出一间空房。开车开了很长一段时间,再加上时间,李军可是巴不得马上能有一张床,可以好好地躺着休息一番。然而看见那位前台服务员一副无精打采的做事模样——慢吞吞地敲打键盘,把资料输入,李军就觉得有气。真想骂他一顿,叫他手脚利落些。就在火气渐渐上冒之际,他想起了“遗憾”这个字眼。是不是它真能使我的情绪好一些呢?于是他便对那位前台服务员说:“先生,我知道这不是你的错,可是现在实在是太晚了,并且我又累得不得了,我真是巴不得能赶快有间客房。你知道吗?如果我在这里站得太久,这会让我对贵旅馆的印象感到遗憾。”

    听完了李军的话,那位前台服务员带着一副怪异的表情望了他一眼,随之便笑了,而李军也回之以笑。刹那间,他那升高的火气一下子全消了。这个字眼似乎还真发挥了它的魔力。那位前台服务员,马上加快了速度,而李军的心情就此轻松了下来。真是不可思议,只不过换个表达情绪的字眼,他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而这做起来还真是相当容易。

    这个典型的例子,证明了仅仅是选择表达的字眼,就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推而广之,我们口中的话(字眼)会主宰我们的意念,终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正如我们在上一章中所提过的,只要我们在问话当中改变一个字眼,那就会带出不同的答案,而我们的人生也会因此改观。当我们钻研字眼的影响力越深入,就越发觉得字眼实在具有莫大的威力,它不仅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们周围其他人的情绪。

    语言交流的基本技巧,是现代人类频繁交往的需要,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如拙于言辞、好用偏词、怪词,说话绝对(如最好,特差),或模棱两可(如还行,还可以),高声辩论,都是交流技巧差的表现。语言,并不是永远都应该“金口玉言”,适当地表达、恰当地运用,会使我们的生活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金口玉言”口难开的人,没有意识到,语言中一个字眼,用对了不仅能打动人心,同时更能带出行动,而行动的结果便展现出另一种人生。

    字眼就是标签

    字眼就跟标签一样,它贴到哪儿,就会使我们在哪方面的认知受到影响。我们不仅要在自己的经历上谨慎、正确地贴标签,同时也要警觉,别让其他人把不正确的标签贴在我们身上,一旦不幸被贴上了,就会在我们的身上造成相对的情绪反应。同时,它们也暴露了我们内部的秘密。

    据说,如果你穿的是裤线笔挺的西裤,那就叫“土”;如果你穿的是洗得发白的牛仔裤,那就叫“俗”;如果你穿的是十几个口袋的袋袋裤,那就是“酷”了。其实“酷”的意义,也正如袋袋裤上的口袋一样,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酷”这个受推崇的标签,贴在时尚潮流里,产生的效果,就是满大街全是穿袋袋裤的时尚人士。几相对照,一个标签就这样产生并发生作用,语言中的状况也是这样。

    同事外号“王菲”,那姿态,一个字——酷!“王菲”的口头禅也酷——没劲透了,说这话的时候,做出一副厌烦红尘俗世的样子,活脱脱一《红楼梦》里的妙玉。约她泡吧,她说:“新天地啊,都什么时候的流行了!撞来撞去都是外地人,没劲透了。”约她吃饭,她说:“又是日本料理啊,怎么就没点新花样!上海的日本料理没一家做得地道,每次吃了胃都不舒服。一样花这么多钱,还不如去日本吃正宗的,那才叫新鲜!到底是空运过来的,没劲透了。”问她上网聊不聊天,她说:“什么美眉、青蛙,全是假的,没劲透了。”问她新流行的那本书看没看,“还不是那回事,翻了几页就扔了。要看就看原版的,翻译过来的就是少了那么股韵味,没劲透了。”连同事买了新衣服,她也没兴趣去看,说是“就她那个身材,穿什么国际名牌,就算套一身宇宙名牌也未必好看!臭显摆呗,没劲透了!”

    你真要问她平时都干些什么,遇到她心情好的时候,也会告诉你。“货运公司那个小子打了几次电话约我,他那个人,没劲透了,居然敢开辆桑塔纳来接我,害得我一路上没敢抬头,怕被熟人看见了,多丢脸呀!餐馆也是,连个拉小提琴的都没有,一顿饭还要两三千块钱,没劲透了。一晚上也没喝多少酒,就开了瓶路易十六,喝来喝去就那味儿,没劲透了……”这是后现代浪潮下,生活品位已经失去标尺,不知道到底要什么人的标签。

    这种标签,包括部分普通的口头禅,可以解码。诸如:说真的、老实说、的确、不骗你等,是一种担心对方误解自己的心理,性格急躁,内心常有不平;应该、必须、必定会等,这种人自信心强,冷静理智,自认为能够将对方说服,令对方相信。但当“应该”说得过多时,反而说明他有动摇心理;听说、据说、听人讲等,是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这种人的见识虽广,决断力却不够。很多处事圆滑的人,易用此类口头禅。

    说可能是吧、或许是吧、大概是吧等口头禅的人,自我防卫本能甚强,不会将内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在处事待人方面冷静,所以,工作和人事关系都不错。这种口头禅也有以退为进的含义。事情一旦明朗,他们会说:我早估计到这一点。有些任性的人,总用一个“但是”来为自己辩解。同时,“但是”也反映了这种人温和的特点,它比较委婉,没有断然的意味。

    当一个人词汇少,或是思维慢时,啊、呀、这个、那个、嗯等词,被利用作为间歇。因此,有这种口头禅的人,反应是较迟钝的。但也会有骄傲的人使用这种口头禅,因为怕说错话,需要这点间歇来思考。

    真正的标签词汇,诸如“卡哇伊”,和卡拉OK一样,也是发源于日本的一种时尚“流感”,主要症状表现为:装嫩。已经眼看直奔而立之年了,却流行戴着孩子气的渔夫帽,穿着卡通色彩的连帽衫,背着中学生风格的斜挎包,然后奶声奶气地说我们男孩子……与“卡哇伊”相配套的,是那种甜甜、酸酸、软软、嗲嗲的台北版国语,即使北京胡同里长大的、r头,进入写字楼或演艺圈,不到一个星期,她就不会卷舌了。可见其风行度。

    张艺谋曾经拍过一部电影,劝人们“有话好好说”。但是,现在的时尚则是“有话不好好说”。像某“COM公司”举行的新闻酒会上,一位风度翩翩的CEO说:“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注意力’,而是Money”,说到这里,他耸耸肩,然后抱歉地解释,“对不起,我不知道这个词该怎么用中文来表达……”如果他不是玩幽默,用《大话西游》那句经典台词来说,那就是:I服了You!

    字眼如标签,贴到哪儿就会使我们那方面的认知受影响。而且,还会暴露出我们内心的秘密,所以应尽量避免标签化,即便贴,也要谨慎、正确。

    切勿忽视小动作

    据沟通学者研究发现,我们在沟通时说同样一句话,如果加上手势和表睛,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一些小动作可以让人们知道你头脑中正在想什么。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肢体语言表达,否则就会言不及义,传达出错误的信息。如:

    在与人说话时,小动作太多,会让人觉得你根本没有认真听人家讲话。所以,在对方说话的时候,除了适时回应之外,不时地点点头是另外一种表示你在很认真倾听的方法。

    不要摇头晃脑,别总是歪着头,一定要保持昂首挺胸,这会让你看起来充满自信,并有权威感。人们也会尊重你,而且以诚相待。但如果你希望留给人友好、开放的印象,你可以把头轻轻歪向一边。

    你的两只胳膊是怎么摆放的?这直接表现了你真正想要表达的信息。如果你双手抱肩,或是交叉在胸前,你会在与人沟通时产生隔阂,这表现了你对人或谈话内容根本没有兴趣。另外,这个动作还可以表示你根本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可能你是因为冷了才这样,但你要同时表现出打寒噤的样子才能免除人们对你的误会。如果你晃动双手,或摇动你的胳膊,你认为这会表达出积极、热情的信息,但往往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正好表达了你的不成熟和不可靠。双臂最好的摆放姿势还是自然地放在身体两侧,这样使你看起来充满自信又很轻松自然。

    姿势也能说明问题。站如松,坐如钟,这会让人更尊重你,而你懒散地躺在椅子里,或是靠在墙上,就会让人觉得你无精打采,谁想和这样一个没有活力的人做生意呢?所以在商务世界里,尤其是要与很多不同的人接触,你一定要表现得很礼貌,你不能把手插在兜里,不能把手放在桌子下面或是身后。你也不能用手摸脸或脖子,电不要随意弄头发,这都是不成熟、不职业的表现。

    如果有人问你:“你会察言观色吗?”你可能会爽快地回答:“当然会啊!”同时将目光移开,眼珠子左右飘浮,并且不自然地改变了坐姿,又用手揉了揉鼻头,那么,你觉得我该如何解读你真正的心思呢?

    想必这会儿你应该能理解,为何专家将“察言观色”视为极其重要的EQ能力了。所以,在解读他人心意时,重要的不只是他说了些什么,更要紧的是他怎么说。另外,我们也发现,肢体语言往往比口语沟通内容更具可信度。换句话说,要伪装语言符号容易,但伪装身体符号就困难多了。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何在前面的例子中,一个EQ高手应该会特别重视身体所透露的讯息。

    所以,如果看不懂他人的“脸色”,就甭想读出对方的心声。而肢体语言表达不好,则很有可能会传达出错误的信息,至于不注意自己的“小动作”,则很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让人洞察了你的内心,留下一些不好的影响。

    要能正确地解读肢体语言,需先了解几个原则:

    (1)肢体语言反映的通常是一种生理状态(例如背痛),或一时的心智状况(例如沮丧),而不是常态性的人格特征。因此用肢体语言来判断一个刚见面的人的性格,其实风险很高,比如:他蜷着上身究竟是因为今天胃痛,还是他很没自信?

    (2)不同的情绪往往可能会经由类似的行为来宣泄,例如眼神接触不佳可能代表不诚实、无聊、紧张、生气或傲慢,所以,千万别死记每个单独动作的含意,而是要根据整体的行为来作判断。

    (3)“不一致性”是解读肢体语言的关键。美国FBI在训练调查员时,强调要看的不只是“他做了什么”,更是“他改变了什么”。如果对方一直低着头状似沮丧,此时突然因某个问题而激动抬头,那这个改变就值得大大解读。

    (4)先清楚要找到的特质,是“诚实与否”,或“抗压能耐”,对比漫无目的的分析,这种解读要有效果得多。

    肢体语言表达不好,则很有可能会传达出错误的信息。而在一些关键性的时刻,“小动作”可能决定着你的命运。比如在面试的过程中,很多公司实行的是灵活的面试方式,面试官只注意一些细微的动作,比如进出办公室、进出电梯的动作,回答问题时的手势、坐姿等等,由此产生第一印象,进而形成总体评价。

    曾经有一个面试的经典测试,就是放一把笤帚在面试者进人的房间门口,目的是检验参加面试者的反应。而那个被接受的应聘者,正是那个自然大方捡起笤帚的人。这好似一个小小的细节,但是还是那句话,生活就是由无数的细节组成的。我们需要注意自己日常的细节,不仅是要注意到小动作表达的意义,而且太多不经意的小动作,汇集到一起,后果一样是严重的。所以,忽视小动作要不得。

    沟通时说同一句话,如果加上手势和表情,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就像肢体语言表达不好,便会传达出错误的信息,甚至关键时刻,可能决定你的命运。

    客套话与礼仪

    空姐给人的印象是她们都很热情、大方、主动,登机时会主动告诉你座位在哪里;晕机时会及时地帮你送水送药;遇到危险情况时会微笑着安慰你。她们的服务是一种很人性化的服务。所以,我们感觉上了飞机以后,就有到家的感觉一样,空姐的微笑服务就像亲人般的关怀。这是文化修养、技术培训等综合素质的体现。

    现在各行各业,都以微笑服务为标准,但事实上,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服务过程中,他们也会面带微笑,但这种微笑往往是机械化、表面化的,而不是发自内心,按照敬业的标准来看,就是不够职业化。

    在服务中,这样的“礼仪”,并不能使相处变得更加融洽,相反,这种隔膜人的客套,所谓的“笑里藏刀”、“皮笑肉不笑”,要比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感受更加糟糕。有人说:生气时,发脾气的人,比不发脾气而将怨愤藏在内心的人更加宽容,因为他是怀抱着真诚的态度来交往,发过脾气以后,也就比较能够原谅对方。倒是将什么都藏在心中,表面上却和人打成一片,和和气气的人,最不好打交道。

    其实礼仪的本质,不仅仅是为了使大家和谐相处,更加重要的,是要真诚、自然,减少彼此的隔膜,不至于觉得难受。所谓发乎情,止乎礼,只是说明礼仪具有约束的作用,目的还是不至于使人别扭。如果将合乎礼仪做到生搬硬套的地步,还不如本色一点儿,让大家自由好受些。

    比如,你想交到更加合乎你想法的朋友,不如在交往的时候,明确你自己的心则、容忍的限度,以真诚的态度取得最合乎心意的朋友。

    明确自己的心则,并把你的心则告诉别人,是件很重要的事,因为这关系到爱、友谊或是事业。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就算是你先前讲得很明白,和朋友既是合乎礼节,也足够真诚,但还是难以避免日后被对方误解。因为有时候你可能会漏掉某一项没讲,也或许你在讲时还未完全明白自己的心则。为了避免这种误会发生,就要经常和别人沟通,千万不能以自己的角度去衡量别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看重的价值,也排列为层级,有些重要、有些次要,越是重要的就越会去追求,要是触犯了定然招来极大的痛苦,因而我们从来就不会去触犯,可以称之为特级心则。另外有些不是不敢,而是不想,可以称其为平级心则。固然触犯了会使我们不大好受,不过有时候我们难免会出岔子。二者的差异,就在于一个涉及到“必须”,一个涉及到“应当”,但都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影响。

    同样,一个人若是有太多的特级心则,那么他的人生必然会过得很累。如果你有一堆的“必须”、“不能”,那么生活起来,必然动辄得咎。根据常理来判断,你的心则必然因此而无法维持,结果在各方面造成经常性的压力,不仅影响了自己,同时还影响了周围的人。

    总之,与别人交往时,既要相互尊重、又要亲切自然。这是人交往中最大的礼仪。礼仪真诚者更加重要。我们每个人需要用心、用情,认真地对待他人。一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二是要从情感上改变。在与别人打交道时,明白自己和别人心中真正的想法,大家以心换心,没有隔膜地好好儿相处。

    隔膜人的客套,并不能使相处变得更加融洽,它比表现出内心的真实感受更加糟糕。

    错把注重当搞怪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社交机会愈来愈多。如何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穿出文明、得体的衣服,是人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在随意的聚会里,穿着一本正经还好说,大不了换上一件随意的衣服,这样的衣服也比较好找。但是在特别庄重的场合,穿着随便,就是一个不好办的事情了。比如在上流社会的一个正式聚会上,一个打扮成“火鸡”的人,绝对是惹人注目的。而那个穿着火鸡衣服的人,一定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一般来说,不同的聚会对着装的要求不同。比如参加舞会要按照舞种装扮原则来选择:参加交谊舞会,女士应穿宽松的长裙,给人以潇洒的感觉;男士则应以穿西装为主,给人以庄重、高雅的感觉。穿运动鞋和短裤、短裙的就是不合适的“怪装”了:又如参加迪士高舞会,应穿牛仔裤、健美裤、运动鞋、针织时装、宽松的上衣等,表现一种自然、舒展、轻松的气氛。这时候穿高跟鞋和长裙,也自然是尴尬的举动。

    参加宴会时,服装应与你所处的餐馆环境和宴会的气氛相配合。如果格调比较岛雅,女士最好是穿裙子去,男士最好穿西服打上领带。如是去一般的小餐厅,打扮的分寸必须掌握好,力求适度,既不过于简朴也不过于豪华。如是去大排档里吃东西,最好穿简朴、随便的衣服,保持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即便是逛街游玩,无论你是去商场购物,还是闲逛和游览,你的衣着都构成了都市里的风景线,所以穿衣打扮,不能违背市容观赡的原则。如果衣服肮脏不洁,或歪戴帽、斜穿衣,或敞胸露背,或过于暴露,都是对个人人格、尊严的践蹋和对城市形象的玷污。

    如此说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所有的穿衣行为,都是有一定的普遍原则的:

    应己

    在着装时,尽量使着装为自己扬美显善,避短藏拙,这就是应己的含义。

    应制

    指着装应当合乎规范,遵循其固定的搭配,穿着得法,而不宜自行其事、随心所欲。

    应事

    就是着装应依照具体场合的不同而加以区分。一般规律是:在公务场合,着装大方得体;在社交场合着装要时尚个性;在休闲场合着装要舒适自然。

    以上就是一般着装的基本原则。那么,为什么穿着如此重要呢?一般说来,一个敏锐的人,能在一瞥之间判断一个人地位的高低。常人都是懂得一些基本的穿衣原则的,所以比较合适的装束,就成为流行的、深受大众欢迎的服装。因为大家接受了这些基本的穿衣原则。而且,许多国家的等级之间,曾经就是凭借得体的穿着来显示身份的。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一位西方男子,身着白色短袖衬衫(一般是涤纶质地),打着领带,穿着深色长裤,一只兜袋插在衬衫口袋里,他是一位在五金商店工作的中产阶级或上层贫民职员。现在请注意:你只需在他的腰带上外加一件或数件悬垂物,并在他头上惹人注目地扣上一顶白色安全帽,他顿时就成了一名“工程师”。因此,当工程师出现在老板或工人、资方或劳方、脑力劳动者或体力劳动者之间时,由于这些倒霉的腰带悬垂物,他们的社会等级问题,总是显得难以确定。实际上,任何形式的腰带悬垂物,就算它们没有不光彩地耷拉着,必定是上层贫民的标志。例如,装在人造革套子里的墨镜,哪怕是让它在衬衫第一个纽扣眼下侧晃荡,也不要惹眼地别在腰间。前一种方式是中产阶级的,反正至少不是贫民的习惯。

    真正懂得穿衣的人,还是有许多一般人没有掌握的技巧。比如:我们知道,一般上层人士的习惯是拒绝多余之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服装上追求“最少化”。相反,多层穿戴是必需的。大体上,一个人穿的衣服层越多,其社会地位就越高。80年代流行多层服装的时尚,可能也是显示家中衣橱庞大的好办法。

    总的说来,穿着的得体,是顺应社会话语权力主体规定的结果。虽然有些叛逆分子,借穿着搞怪来表达对于权威的反叛,但是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和社会规定相适应的穿着原则。那些搞怪的行为,必竟是一种不合时宜的举动,是要引以为戒的。

    常人都懂一些基本的穿衣原则,所以比较合适的装束,就成为流行的、深受大众欢迎的服装。而穿着搞怪,便是一种不合时宜的举动,要引以为戒。

    别扭曲了你的眼光

    时尚潮流,早已经不是新鲜的名词了,甚至是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都可以跻身在时尚的行列,走在新潮的顶端。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而且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运用起来也能够得心应手。至于穿比较时尚的服装等外在的新潮,更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但是,反倒是习惯意义上新潮时尚的领头羊——年轻一代,被“时尚”扭曲了眼光。在这帮人眼中,“时尚”就是不同于大众口味,就是新奇、刺激、醒目,不仅是在外表上不同常人,更合格的“时尚”人士,应该是在观念上与众不同。极端的结果,就是“淳朴”、“忠厚”、“善良”等,被踢出了“时尚”的大门。用金钱打造出来的尊贵、优雅、不俗等成分,被提高到了最高点。

    2005年9月份的“天涯论坛”上,就发生了最负盛名的辩论。这个号称“当今中国上流社会与贵族阶层的六大世家”之间的辩论,也可以称为一场贵族与暴发户之间的舌战杂谈,缘起于一位名叫“易烨卿”的上海小姐发表了对不穿鞋子农民工的评论,言语之间流露出瞧不起民工、农民、乡下人的强烈倾向,自称来自上流社会,结果引来了两名真正贵族(两人是世交)的批驳。

    其中易烨卿易小姐,一直以来,都是以仙子的形象在杂谈活跃着,不断地说自己的金领生活。在她的笔下,给“农民”、“民工”、“外地人”,不是同情与帮助,而是鄙夷与抛弃。把尚不知情的他们推上舞台,无情地加以嘲讽。这位易小姐视自己是高贵、纯洁的,目下无尘。称如果让自己每天接触到这些贫穷、肮脏、愚昧、丑陋的人,就像让自己吃下一百只苍蝇那么难受。真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只可惜,她有仙子的高贵、洁净,却没有仙子的善良、宽容。还是这位小姐,描述的大学生住宿环境是:“天哪,一间房间竟然住4个人!真是闻所未闻。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4个人竟然用一个洗手间,真是不卫生……”

    不仅如此,易小姐在数篇大作里,反复强调着自己的身份:上海人,高贵的上海人,整体素质至少及格的本地产上海人。她诧异于外来民工的肮脏,惊讶于社会底层民众的恶习,惶恐于未受教育的农民的愚昧。在她眼里,他们的身份可悲,存在即是亵渎。他们在世界上的每一次呼吸,都影响易小姐的心情,他们在上海街头的每一次出现,都污染易小姐的视野。

    以六大世家为代表的上流社会出身的周公子,因为要维护自己阶层的形象,还因为自己一时“无聊”,回击说:“你的恶劣表现,会让不知真相的人误会我们上流社会。我们这个圈子里没有你这种没教养、不知羞耻、傲慢无知、吹嘘虚荣的人,你知道自己今生无望跻身上流社会,于是你拼命模仿,幻想着自己是个贵族淑女。你能装扮出上流社会的外表,可是你学不会上流社会淑女的教养、仪态、谈吐,你甚至连上流社会的消遣娱乐都不知道。”

    歧视农民是她自身的事,可是她偏偏要以上流社会代表的身份自视高贵,歧视农民,就不能容忍。上流社会的人不单单要很有钱,还要出身高贵的世家,有良好的教养,还要会享受。我们承认人是分阶层的,但我们坚决反对把人划分等级……

    辩论的双方言辞激烈,虽然并不是围绕“时尚新潮”的主体发言,但是在双方的言辞以及大量围观者的发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潮流的品位。这种时尚的潮流,是时尚的顶尖形态,很少有追求新潮的人士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所有行为,几乎在形式上不同于普通人,而且还要在精神上,有优越的高贵感,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追求“时尚”的人们,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尊贵的生活。“时尚”最后的驿站,还是逃脱不了对优越、高贵、权威等的顶礼膜拜。

    在这种被扭曲了的追求潮流的行为中,尊贵的宠儿,将普通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大有人在,即便是像辩论之中的那位“公子哥儿”,一样是深深地陷在了贵族、上流社会的漩涡中。质朴、简单、纯净等素养,其实已经离这样的人群很远了。但是他们自己并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当然很大程度上,他们也不想意识到,因为他们是好不容易从普通的阶层之中脱颖而出的。

    一般追求“时尚”的人士,到不了这样的境界,就只能在“易小姐”的层次上,从外在的吃穿用、住行举止、交际圈子等方面,和他们认为“低级”、“粗俗”、“老土”等群体划清界限了。殊不知,这已经陷入了恶俗的“时尚”追求中了。倒是他们提及的“素养”,才是真正的解决途径。

    被“时尚”扭曲了眼光,极端的结果是“淳朴”、“忠厚”、“善良”被踢出“时尚”的大门,用金钱打造出来的尊贵、优雅、不俗被提升到了最高点。

    不守游戏规则

    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时一切的规则都知道,事情因而进行得很顺利,可是突然不知又从何处冒出个例外规则,结果弄得人仰马翻。人类就是有本领弄出一些例外规则,然后企图把前面所订的规则全部推翻,解释这种现象的最佳例子便是打棒球。

    假如我们此刻决定要较量一场棒球,于是有人问你:“你知道要怎么玩吗?”你回答说:“当然知道。”于是你就把规则说了。当讲完了这些规则,比赛就正式展开。第一局开始很顺利地进行着,一直到第九局的下半局,这时双方分数平手,我方一人在垒、两人出局。随之我击出了一个球,我一边往一垒跑,一边心里想:如果对方接到了球我就出局,比赛就此结束,如果对方漏掉了这球,我就安全上垒,而在其他垒包上的队友,便有机会得分,我们就能赢得这场比赛。当我往一垒上跑之际,你也正跑去接球,结果却漏掉了。我高兴得不得了,我安全上垒,而队友也得分了,我想我们赢得了这场比赛。

    但是你走过来喊道:“不,你出局了!”我急着说道:“你这什么话?你把球漏掉了!按照规则,你若是把球漏了我就安全上垒。”结果你却说:“是有这么规定。不过那是指一人出局的状况,然而若是在两个人出局的状况下,就算是我把球漏接,你仍然算是出局。这是个例外。”

    我抗议道:“你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耍赖!”你却回答说:“我可没耍赖,这叫内野高飞球规则,每个人都晓得。”我把头转向队友,他们都说没这条规则;而你也转向你的队友,他们都说确有这条规则……结果是我们为了这条规则的有无而于了起来。

    在人际交往上,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经验?你一直是按照既定的规则,对方突然急转弯地说:“是的,你讲的没错,但这个状况不包括在内。”他这话真会把你给气炸。我们每个人都最看重自己的规则,每个人也都认为自己的规则才是对的,当他发觉别人在玩弄规则,企图谋取个人好处时,就会特别生气。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此。事实上,就是因为有许多相互矛盾的规则,造成了许多问题和争执。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规则都有例外,在那些毫无例外,大家公认应该遵守的规则上,如果触犯了,就完全应该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高尔夫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规则不少,因此也是暴露人们陋习最多的地方。

    高尔夫球起源于苏格兰牧羊人的游戏,但是它对打球者的礼仪要求却很高。事实上,高尔夫球选手的行为规范比其球技更重要。球打得烂没关系,即使是初学乍练的新手,如果懂规则守礼仪,照样会赢得尊重。相反,即使球技再高超,但是举止粗俗,恶习连连,也会招人不喜欢。约不到球友一起打球还是小事,若是因此失去生意,那可就麻烦了。一般常见的恶习大致包括:

    迟到。迟到是打球时最常见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事实上遵守时间是打高尔夫球最重要的礼仪之一。在高尔夫球规则中,迟到不仅要面I临被取消订位的危险,更重要的足,你可能因为不守时失去别人的信任。

    威胁他人安全(前一组还没有走到安全距离就开始击球)。打球时,如果前面一组的人打球速度比较慢,自己又意气用事,后果不堪设想。球是硬的,打到哪儿都不好玩儿。

    破坏球场。试杆时铲掉草皮、打了坏球时迁怒球场。

    不懂基本规则和礼仪(在果岭上踩他人球线、不按击球顺序等)。开车上路必须要懂得交通规则,打高尔夫球,也应当首先懂得高尔夫球的礼貌规范和基本规则。

    作弊。如果是和别人一起打球或者比赛,自律、慎独是高尔夫球员的必备品质,做一个懂规矩的球员,比做一个打球高手更重要。

    迁怒球童。有些球员把球童视为自己的奴仆,动辄对球童发脾气、耍态度,把球童当成出气筒,更有甚者对球童大打出手。

    如此种种不守规则的陋习,不胜枚举。因为这些规则,大多是依靠参与活动的人,自觉遵守才能执行下去。并不像法律条文那样,有着强制的约束力。

    如果你信赖的人背弃了你,结果你就不再轻易跟他交往。按照这个道理,如果你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管是公是私,最重要的是你应该遵守原来的约定,至少不应该背弃它。这也是交往中的一个基本原则。

    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要遵守原来的约定,这是交往中的基本原则。

    交流“温度”不合适

    有人说,社交就像两个人在谈朋友,必须得把握好交往的“度”。哪个环节处理得不好,都有可能闹翻。社交场合中的各个圈子,就像一艘船,里面的人不但要齐心协力,使船向着一个方向前进,还要努力把握平衡。社交场合中的交流,一样是一个灵敏的温度计,只有在温度合适的时候,大家才会感觉比较舒适。

    但是现实中的情况是,大家往往很难把握好交往的度,对于维持一段感情,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一般来说,影响交流的温度,有很多因素,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对于气氛把握的不合度。有时候热情过度,有时候又太过冷淡,有时候许了不应该许的诺言,有的时候开了不该开的玩笑等等。

    “咱们关系怎么样”,这是同事宋的一句口头禅。通常说完这句话,不等你回答,宋自己又接着说,“不错吧,是不是?”小姚刚来这儿第三天,宋就对他说过。当时他很感激,赶紧点点头,这头一点,不得不很大方地满足了宋的要求:借给他100元。几天后,宋还了他90元,剩下那10块钱说过几天再还。小姚当时拍胸脯,很虚伪地客套了一句,说:“咱俩谁跟谁呀,那10块钱就当我给你买盒烟了。”宋后来就真的没有再提那10块钱的事。

    后来才知道,宋逢人就说这话。望着他那笑成两条缝的小眼睛,谁好意思否认呢?既然是关系不错的铁哥们儿,就得像个哥们儿的样子。比如说没有烟抽了,宋就挨桌子地搜寻,看到谁的抽屉里有,管它半盒还是一盒,抓住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上班渴了,不管是谁的茶杯,端起就喝;连刮胡刀,他都可以今天用这个的,明天用那个的。谁要是不高兴,那句口头禅,就从带笑的嘴里流了出来,让你哭笑不得。像这样吃亏的当事人,只好哑巴吃黄连了。

    还有一种喜欢表现交情深度的,就是像李这样的。李是个特别有气氛的人,为人活络多话,从不怯场。但通常他说话没个准数,不熟悉他的人,特别容易上当。比如他说“下班了我带你回去”,你可千万别等,他虽有自备车,但常常是,信以为真的人在办公室里望穿秋水,他早接老婆去了。等到想起来去停车场兜一圈没见到他的车,忍不住打电话质问他时,他都到家了。认错态度是很好,“我这就出来,专程送你回家。”可谁也不好意思真让人家特意出来,只好作罢。第二天你要是怪他,他比你还冤:“不是说了来接你的吗,自己等不及,还来怪我!”

    最容易上当的是吃饭问题。李有一句口头禅:什么时候一起吃顿饭吧。熟悉他的朋友,都不把他这句话当真。一般只有当他第5次这么提的时候,才说明他是真的准备和你一起吃饭了。如果他又第6次发出邀请的话,这顿饭就确凿了,不但确凿,而且肯定是他埋单。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当你已经接收到他的5次邀请,正等待第6次时,他忽然不见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消息。如果是这种情况,当他再次给你发邀请时,以前的计数就无效了,必须从头计起。

    也有的人,依靠和别人开玩笑的级别,来表现彼此间的感情。但是这更加难以把握。比如在办公室工作,无论日后是想仕途得意平步青云,还是想就此默默无闻地过太平日子,在办公室这个无风还起三尺浪的地方,注意开玩笑的艺术,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哪怕是最轻松的玩笑话,都要注意掌握分寸。

    开玩笑要掌握尺度,以同事的缺点或不足,作为开玩笑的目标、和异性同事开过分的玩笑、板着脸总和同事开玩笑、以为捉弄人也是开玩笑等等,都可以说是开玩笑的禁忌,记住了这些,你还是可以挥洒自如地开玩笑的。

    不单是在这些方面,仅仅是与朋友交谈的距离,也可以影响交流“韫度”。所以某些时候,这也被利用起来了。为了与别人沟通,当然必须注意说话的内容、声音的轻重、对话者能否听明白等。说话时与对话者的距离,就应该保持适当。但它并非完全出于考虑对方能否听清。

    从礼仪上说,说话时与对方离得过远,会使对话者误认为你不愿向他表示友好和亲近。如果在较近的距离和人交谈,稍有不慎就会把口沫溅在别人脸上,这是最令人讨厌的。有些人,有凑近和别人交谈的习惯,又明知别人顾忌被自己的口沫溅到,于是先知趣地用手掩住自己的口。这样做 形同“交头接耳”,样子难看也不够大方。

    要把握好交往的冷热,其实就是从恰当地称呼、交谈,适当的距离,较有规律的联系,适合的话题、装束等方面着手的。

    社交中的交流,是个灵敏的温度计,只有温度合适的时候,大家才会觉得舒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