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论-人生有舍才有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志向,但不是有大志就能实现大志。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遭遇,所以要能够忍受失败的痛苦。而有些痛苦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舍弃才会不断缠绕着自己。当自己有了舍弃的智慧时,就会豁然开朗,人生会马上向你展现出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致。有舍有得,人生才会进退自如。

    1、舍得的真谛:有舍才有得

    人的成长,不在于有无得失,而在于学习如何有得有失。聪明的人从不担心失去什么,而会思考应该得到什么;愚笨的人则只惶惶于失去一丁点儿东西,而不曾思考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16世纪法国的一位大思想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都来一点儿的人,什么都得不到。”

    拍出《一一》等获得多个国际大奖的影片的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在2007年因病不治身亡之后,他的两任妻子各自写了一封信。

    蔡琴信的标题是《就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信中说:“杨德昌就这么走了……这个时候,说什么也说不清楚我的五味杂陈!回想当初,当我确知彭铠立和他的恋情,到决定当机立断成全他们,再到办完离婚手续,甚至今天他去世……我深深地感谢上帝,让我与他轰轰烈烈地爱过……细数一生他一共完成了八部电影,在我们生命联集的十年里,我竟见证了一半……作为一个女人,他给我的寂寞多过甜蜜。作为一个观众,我们痛失一个锐利的记录者。时间会给他所有作品一个公道!至于我们所有过往的点滴,我自己品尝,就当做我活着时永远的秘密,随着他的逝去与世长辞。”

    彭铠立的手书标题是《杨德昌的最后七年》,写的是:“杨德昌导演已于6月29日下午l时半于洛杉矶比华利山的家中辞世。2000年5月最后一部作品《一一》于戛纳获大奖之后,杨导演即被诊断出零期之大肠癌。7月旋即决定开刀,9月儿子出世。短暂休养之后,在2001年于戛纳当评审之际决定下一部电影为剧情动画片之目标。……6月25日开始略显昏迷,仍紧握铅笔画簿.呈现的画已出现超现实的影像如众人抢搭火车之景……6月29日下午l时半于比华利山家中,于妻子相伴之下,安宁辞世。”

    蔡琴文如其人,人如其歌。一封告别信写得意犹未尽,感情充沛。而彭铠立则是近乎平淡地描写了和杨德昌导演共度的岁月以及他最后的时光,克制而理性。

    无疑,两位女性都是杰出的。一个是歌坛常青树,一个则是名导心心念念着的贤妻良母。

    蔡琴和杨德昌的十年婚姻结束之时,他们十年柏拉图婚姻曾让无数人惊讶不已。个中原因和感受只有当事人才能确切知道。但是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不难看到,那段婚姻留给蔡琴最深刻的记忆依然是寂寞多过甜蜜,最后是因为她的“舍”才成全了杨德昌和彭铠立的“得”。而她的“舍”中又带着那么多的不舍和不甘。彭铠立则并没有因为“得”而多么喜形于色,并不张扬,从容而自然。大概也是因为最后的岁月是她和杨德昌共同度过,所以不遗憾。

    从这两封信中可以看到的是蔡琴的“舍”并没有真舍,而彭铠立则是真的以“得”的姿态去面对了。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物欲横流的社会,懂得放弃的人,就会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没有得到的东西,他们每天都会有快乐和愉悦的心情;而不懂得放弃的人,只会焦头烂额地乱冲乱撞,他们不但最终达不到目标,而且每天都会陷于得失的苦恼之中。

    也许放弃当时是痛苦的,甚至是无奈的选择。但是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那段往事时,我们会为当时正确的选择感到自豪,感到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生。

    新《卧虎藏龙》里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应该懂得舍弃,生活中鱼和熊掌兼得的时候很少,每一次放弃是为了下一次得到更多的回报。

    放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豪气,是更深层面的进取。我们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负担太重;之所以负担太重,是因为我们还不懂得放弃。功名利禄常常微笑着置人于死地。诗人泰戈尔说:“当鸟翼系上黄金时,就飞不远了。”学会放弃,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轻装上阵迎接生活的转机,度过风风雨雨;懂得放弃,心里才会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2、明确目标,合理取舍

    有时候,如果我们只抓住自己的东西不放,就很难接受别人的东西。对于懂生活的人来说,放弃不是失败,而是智慧。学会放弃,是放弃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不是放弃为之奋斗的过程和努力;是放弃那种毫无意义的争夺,而不是丧失奋斗的动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弃那种金钱地位的追求,而不是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代著名文人柳宗元曾写过一篇题为《蝜蝂传》的文章,它寓意深刻,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蝜蝂是一种昆虫,长得十分弱小。它本来应该有自知之明,知足常乐,可是却因为贪心太重,而给活活累死。

    在爬行的时候,蝜蝂贪婪的双眼四处张望,只要是看到了自己中意之物,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驮在背上。而它所喜欢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结果身体负荷不了,最后一命呜呼。

    不愿舍弃,到头来为物所累而丢了性命,人财两空,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哀吗?

    所以,我们做人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开阔的胸襟,审时度势,弄清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然后主动放弃那些可有可无、不触及生命意义的东西,求得生命中最有价值、最必需、最纯粹的东西。为了熊掌,我们可以放弃鱼;为了赢得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我们可以放弃稳定、舒适的环境;为了庄严的真理、崇高的理想,我们可以放弃金钱、名利乃至生命。只有卸掉前进路上的累赘,才能获得人生的主动和快乐。

    少年孟敏背着一个砂锅赶路,不小心绳子断了,砂锅掉到地上撞碎了,可是孟敏却头也不回地继续向前走。路人喊住孟敏问:“你不知道你的砂锅摔碎了吗?”孟敏回答:“知道。”路人又问:“那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少年说:“既然碎了,回头有什么用?”说完他又继续赶路。

    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孟敏是对的,既然砂锅都碎了,回头看又有什么用呢?

    世间的事物变化无常,我们不必执著于某一事物而难以割舍。毕竟,我们拥有一种事物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失去它时要伤心。人生中的许多东西既然已经失去,就不妨让它失去。这正如人生中的许多失败一样,已经无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于事无补。与其在痛苦中挣扎浪费时间,还不如重新找到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

    居里夫人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都是放射性元素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分享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一人一把。比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只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儿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从195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吝啬”。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当这位妇女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闻名天下,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但她并不在意这些。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将一事无成。”

    继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获诺贝尔奖之后,由居里夫人培养成才的两对后辈也相继获得诺贝尔奖:长女伊伦娜是核物理学家,她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物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是音乐家、传记作家,其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荣获

    1956年诺贝尔和平奖。

    居里夫人的事迹告诉我们放下就是快乐。只要你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在啼鸣,何愁没有快乐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没有快乐的白云在飘荡,何愁没有快乐的鲜花在绽放!

    3、人生起伏跌宕,需懂舍得

    许多事情,总是在经历过以后才会懂得。一如感情,痛过了,才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傻过了,才会懂得适时的坚持与放弃。在得到与失去中我们慢慢地认识到自己。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么无谓的执著,没有什么真的不能割舍。学会放下,生活会更容易。

    有一副对联说: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特别是工作职场,更是不断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剧。上了职场这个“舞台”,你不仅要一举一动中规中矩,把自己的角色演好,同时也要调整心态,分清台上台下与戏里戏外,这样方能从容走好你的每一步。

    有一位职员,工作非常努力,人也很有上进心,大家都认为他会“上去”。后来他真的升上去了,他每天办公、开会,忙进忙出,兴奋中难掩骄傲的神色。可是过了一年,他又“下台”了,被调到别的部门当职员。这一打击使他难以承受,重新当了职员后,大概难忍失去

    舞台的落寞,他日渐消沉,后来变成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再也没有升过官。

    事实上,在人生的舞台上,上台下台本就平常。如果你的条件适合当时的需要,当机缘一来(凑巧也罢),你就上台了,如果你演得好演得妙,你可以在台上久一点,如果唱走了调,老板不叫你下台,观众也会把你轰下台;或是你演的戏已不合潮流,或是老板根本是要

    让新的人上台,于是你就下台了。这种情形演艺界最为明显,当明星多风光,可谓万千宠爱在一身,可是一旦没有了人气,那种落寞,也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

    上台当然自在,可是下台呢?难免神伤,这是人之常情,可是还是要“台上台下都自在”。所谓“自在”说的是心情,能心宽最好,不能宽心也不能把这种心情流露出来,免得让人以为你承受不住打击。你应“平心静气”,做你该做的事,并且想办法精练你的“演技”,随

    时准备再度上台,不管是原来的舞台或别的舞台,只要不放弃,就会有机会!

    倪萍就是一个心态极好的人,当年央视的王牌女主持,家喻户晓,红遍大江南北。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人辈出,她的主持风格也不再被时代所接受。面对这样的现状,倪萍表现出的不是失落,反倒是清醒的认知,她毅然阔别了那个对于她来说充满光辉的舞台,悄然回到了她曾经的老本行——影视。对于这一转变,她显得无比淡定,她像一个新人一样,重新开始琢磨表演,丝毫没有失掉光环的悲伤。这就是一个成熟的人,一个心宽的人。

    另外,还有一种情形也很令人难堪,就是由主角变成配角。如果你看看电影和电视的男女主角受到欢迎与崇拜的盛况,你就可以了解由主角变成配角的那种难过。

    就像人一生免不了上台下台一样,由主角变成配角也一样难以避免,下台没人看到也就罢了,偏偏还要在台上演给别人看!

    真正演戏的人可以拒绝当配角,甚至可以从此退出那个圈子,可是在人生的舞台上,要退出并不容易,因为你需要生活,这是现实。

    所以,由主角变成配角的时候不必悲叹时运不济,也不必怀疑有人暗中捣鬼,你要做的也是“平心静气”,好好扮演你“配角”的角色,向别人证明你主角配角都能演!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你连配角都演不好,那怎么能让人相信你还能演主角呢?如果自暴自弃,到

    最后就算不下台,也必将沦落到跑龙套的角色,人到如此就很悲哀了。如果能好好扮演好配角,一样会获得掌声,如果你仍然有主角的架势,自然会有再度独挑大梁的一天。

    总而言之,人生的际遇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起伏难免,有时逃都逃不过。碰到这种时候,就应有该舍弃的舍弃,等待以后机会的积极心态,这是面对人生能屈能伸的弹性,而你的这种弹性,不止会为你的人生找到安顿,也会为你寻得再放光芒的机会。同时,你的这种弹性也必将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因为没有人会欣赏一个自怨自艾又自暴自弃的人!

    4、得失随缘,不要过分强求

    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一般人会把这些东西高高挂起,可是爱因斯坦却把以上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

    知道。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和一点儿酱他就感到很满意。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而移民美国,他都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仍过着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的生活。

    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的高薪—一年薪1.6万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少给我一点儿?给我3000美元就够了。”

    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他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

    当天晚上,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他们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您会接受吗?”

    “不会。我当不了总统。”

    “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

    “不,我干不了。”

    爱因斯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这次是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大使说:“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

    “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儿,关于人,我几乎一点儿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

    大使进一步劝说道:“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您能胜任的。”

    “魏茨曼和我不一样,他能胜任,我不能。”

    “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以及全世界所有的犹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爱因斯坦的确被同胞们的好意感动了,但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既不使他们失望,又不让他们窘迫。

    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重申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他在谢绝信中说:“我为我们的以色列国向我提出的建议深为感动,但是,这也使我深为惭愧,因为我没有能力接受它。我一生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缺乏经世治国的才能和经验。仅这些原因,我就难以胜任这一崇高的职位,更别说我的年龄与精力了。自从我深刻认识到存在于这个复杂的世界局势中的危险以来,我与犹太人民的关系已经成为我最持久的联系了。因此,上述情况使我寝食难安。如今,我们失去了一位长期与人间残酷的不平等作斗争、领导我们犹太人民迈向独立的领导人,我衷心地希望我们能再找到这样一位继任人,希望他的经验和品格能够使他继续担负起这项艰巨而又复杂的重任。”

    作为物理学界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

    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失去身外之物而不致失去自我的人会获得更多的机会;不曾失落任何东西的人,却可能会因为找不到自我而终至失去一切。

    的确如此,如果我们所得到是我们从来不曾拥有的,那又有什么好欢喜的呢?还是淡然视之吧。因为一根绳子,风筝失去了天空;因为一根绳子,水牛失去了草地;因为一根绳子,大象失去了自由;因为一根绳子,骏马失去了驰骋。仔细想想,我们的人生不也常被某些

    无形的绳子牵住了吗?某一阶段情绪不太好,是不是自己也存在某种心结?其实,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得失随缘吧,不要过分地强求什么,不要一味地去苛求些什么,世间万事转头空,名利到头一场梦,想通了,想透了,人也就透明了,心也就豁然开朗了。名利是绳,

    贪欲是绳,嫉妒和褊狭都是绳,一些过分的强求也是绳。一个人只有摆脱这些心的绳结,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体会到做人的乐趣。

    5、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不要永远背着过去的包袱,放下它。佛家常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一个人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度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与掌声,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易事。大的挫折与大的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这就是一种度量。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为乐事,这便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这是一种超脱,但这种超脱又需要多年磨炼才能养成。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做人的真谛。

    张瑜是一位著名的电影演员,在她最辉煌的时刻,毅然放弃事业,选择了出国学习,令许多圈内人士大为惊讶。有一次,一位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回国不久的张瑜,请她谈谈当初这种选择背后的真实想法。

    记者:当年为什么不去好莱坞发展?

    张瑜:当时在美国的时候我很希望能把书念好,这是我很大的一个愿望,因为拍戏我从初中就离开了学校。

    记者:所以当初就选择了出国?很多人说到您当年出国的事情都觉得特别奇怪,因为那是您最风光的时候,却放弃了事业。

    张瑜: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可能这与我生来就比较能拿得起放得下有关吧。我看到过一篇文章上说:手里拿着一个硬币,把手掌朝下松开,硬币掉了,这是一种放下的方法;另外一种方法是手里同样拿一个硬币。手掌向上放开,硬币还在手掌里,但是人也轻松了,意思就是很多时候其实拿起和放下是同时的事情。这就是说在一个很宽松的心态中去生活,这应该是一种比较正确的人生态度。

    记者:现在回头看看当初的选择,您认为有没有后悔的地方?

    张瑜:要说后悔呢,可能就是把自己最好的表演时段给放弃了。不过人是不能患得患失的。人的一生永远是在一种不自觉的选择中的,选择了这个,自然就放弃了那个。从这个角度说就没什么好后悔的’我也不可能让我的人生重来一次。

    其实,只要人活着,生活还是生活,每一天都是我们要闯过去的河,如果你怨恨失败,你就会在怨恨中后悔一生。生活中,你自己除了会被自己打败,别人永远击不垮你。人生下来就有一副铮铮铁骨,只是有的人被人生中的困难磨平压垮,有的人则炼就得更加坚韧挺拔。如果我们能调整好心态,能把自己的人生视如一个奋斗不怠、勇往直前的过程,我们就会对生活充满希望。这就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

    在通常情况下,“放得下”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感情能否放得下

    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是理智的“放”。

    第二,名声能否放得下

    据专家分析,高智商、思维型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若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第三,钱财能否放得下

    李白在《将进酒》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是非常潇洒的“放”。

    第四,忧愁能否放得下

    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忧愁可说是妨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狄更斯说:“苦苦地去做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会带来混乱和苦恼。”泰戈尔说:“世界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

    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可称是幸福的“放”,因为没有忧愁确是一种幸福。

    人之一生,需要我们放下的东西很多。孟子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就抛弃掉。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山山水水,风风雨雨,有所得必然有所失,只有放下,才能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6、进退之间充满玄妙

    对于一个人来说,在原地打转的时候不是太多的,而向前一步还是退后一步的两难选择,往往是难以避免的。

    一天,父亲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说他准备到上海的一家公司里去当技术顾问。听罢,父亲大吃一惊。他的这位朋友曾经是一个小单位的头头,虽然说现在已经退了下来,但工资和福利待遇却并没有改变,况且,妻子也有不错的退休收入,儿子也已经成了家。对处于如此状况的人来说,要离妻别子,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去打工,要下这么一个决心,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呀。

    过了几天,父亲果真接到了他从上海打来的电话,说他已经到了上海。父亲忍不住问他:“你怎么就下得了这么大一个决心呢?”他的回答挺耐人寻味,他说:“一个人时刻都存在着进与退的选择。像我这样,退一步,其实就是心安理得地回到家中,陪陪老婆、抱抱孙子。但我现在只有50多,还很年轻呀,所有我选择了进一步做。我本身是一个工作经验丰富的人,且精力还很充沛,如果今天不出来,我这一辈子也许就不会再有机会出来了。”

    这一进一退间,还真是玄妙呀!

    对于我们来说,“进一步”好像是常态,我们总在迈开大步朝前走,追赶着未完成的梦;“退一步”却很难被接受,因为,那似乎就意味着落后。其实不然,如果说“进一步”的做需要的是勇气,能让我们得到更多,“退一步”的想则需要的是智慧,能让我们心灵更坦然。

    “退一步”似乎比“进一步”更具有禅宗的意境!生活中,随时随地,如若我们都能儒雅地退上一步,才算是掌握了人生哲学的精髓!

    在工作或是生活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萦绕已久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却往往在身心放松的时刻,灵光闪现——当你舒缓心情,转换心境时,总会有好的方法和想法出现。

    画家在作品即将完成时,通常都会退后几步,端详自己的画作,接着再向前修饰作品,让它更加完美——这是因为先暂时退出胶着的实际情况,转换不同的情境和心情,反而会引发我们创新的思路和念头。

    在快速变化的环境里,总会有问题不断接踵而来,许多问题往往超出我们过去的处理经验。这些新的问题,容易让我们陷在泥沼之中。此时,不妨让自己先脱离当时问题的困扰,退上一步,隔段时间再处理,这样会让我们有更多新的思考角度。

    搁置,并不意味着放弃或拖延,而是透过时间的沉淀及情境的转化,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一味仓促地进上一步,往往得不偿失。暂时把问题放下,把压力降低,不失为一种智慧的做法,可以让我们有许多平常没有想到的想法与做法浮现出来,不仅让思考更加周密、更加清晰,也更具有创造力。

    所以,当你遇到复杂而且挑战性高的问题,一时难以找到解决的方法时,不用恐惧或沮丧,潇洒地退上一步,因为,最好的策略往往需要时间去孕育。

    退一步,或许是表现在行为上:被人无意间撞了一下,退一步,肯定海阔天空;被人骂了一句,退一步,肯定风平浪静;官场失了意,退一步,兴许可以找回纯真的自我;商场赔了一点钱,退一步,兴许还可以保住不愁吃不愁穿的好生活;上了一定年纪,退一步,兴许还可以真的找到年轻的感觉,并且也有可能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退一步,还表现在思想上:俄国作家契诃夫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为了保持快乐的心情,在遇到变故时要这样想:这事原本可能更糟糕。要是火柴在你衣袋里烧起来,那你应该高兴,应该感谢上帝,多亏不是烈性炸药;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根刺,那你应该高兴地想,挺走运的,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你有一颗牙疼了起来,也不必紧皱眉头,因为多亏不是所有的牙都出了毛病……”契诃夫称这是他的绝招,他靠这一绝招,可以总让自己快乐,至少可以减轻痛苦。

    进一步做,又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学徒,怀着一种谦虚的心态,尽力的争取一把;退一步想,更像阿Q精神,总是在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让心理得以平衡。这两种状态都是我们人生旅程里不可缺少的状态,把握好两者的度,只会让我们生活的滋味更为美妙。

    7、活到老,学到老

    许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剑桥大学的一位专家指出:“这种想法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用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其实,在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和生活中所需的绝大部分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摸索边学习。

    彼得.唐宁斯曾是美国ABC晚间新闻当红主播,虽然他连大学都没有毕业,但是却把事业作为他的教育课堂。当了三年主播后,他毅然决定辞去人人艳羡的职位,到新闻第一线去磨炼,干起了记者的工作。他在美国国内报道了许多不同路线的新闻,并且成为美国电视网第一个常驻中东的特派员,后来他搬到伦敦,成为欧洲地区的特派员。经过这些历练后,他又重新回到ABC主播台的位置。此时,他已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健而又受欢迎的记者。

    近十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三年增加一倍的速度急剧膨胀。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老知识很快就会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这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厉的打击。据初步统计,世界上IT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为五年,尤其是那些业务量快速增加和急功近利的企业,如果只顾及眼前的利益,不注意员工的培训和知识更新'就会导致整个企业机制和功能的老化,成立两三年就关门大吉了!联想、TCL等企业成功的经验表明:培训和学习是企业强化“内功”和发展的主要原动力。只有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专业知识培训来提高每一位员工的学习和知识更新能力,不断调整整个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才能应付这样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你有没有想过,你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时刻都在折旧。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中,脚步迟缓的人瞬间就会被甩到后面。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半数的劳工技能在一至五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些技能的淘汰期是七至十四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后所学能派上用场的不足四分之一。

    这绝非危言耸听,美国职业专家指出,现在的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不出五年就会变成低薪。就业竞争加剧是知识折旧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5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职业更新周期是人均一年零四个月。当10个人中只有1个人拥有电脑初级证书时,他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当10个人中已有9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时,那么原有的优势便不复存在。未来社会只会有两种人:一种是忙得不可开交的人,另外一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

    活到老、学到老,及时变通才是百战百胜的利器。现在知识、技能的更新越来越快,不通过学习、培训进行更新,适应性将越来越差,而那些企业又时刻把目光盯向那些掌握新技能、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人。新世纪的发展已经表明,未来的社会竞争将不再只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一个人如果善于学习,他的前途会一片光明,而一个良好的企业团队,必定要求每一个组织成员都是那种迫切要求进步、努力学习新知识的人。

    不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调整航向的船,只会被风暴卷入失败的深渊,“活到老,学到老”不是一句空口号,我们只有认真地去执行,才能及时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不被社会淘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