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宽容之心改变人生
当我们的内心紧张、僵持、偏执时,环境与他人都似乎在与我们为敌,生活如在刀锋上行走;当我们改变心态,以宽容之心地看待人生和体谅他人时,我们才可以获取一个放松、自在的人生,才能生活在欢乐与友爱之中。改变心态就是改变生活。
宽容是智者的境界。越是睿智的人,越是胸怀宽广,大度能容。因为他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看得深、想得开、放得下;也因为他非常聪明地发现:“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一位哲人说:“宽容和忍让的痛苦,能换来甜蜜的结果。”
一位日本著名编辑在他的自传里谈到他在年轻时充满活力,搞了很多恶作剧,给他的父母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样的经历其实在很多人身上都能看到。
这位编辑在文中回首过去的岁月,他对长辈的宽容与谅解感到惊讶。他说:“这就是人类天性的美好所在,我们所受到的对待远远超过我们应得的。我认为,这种对待‘并非无偿奉送’,需要我们在必要时转给他人。”他发现这些放纵的行为并非自己的权利,在今后的某一个时候迟早要偿还给别人。因此,在他的一生中,他总是要把自己得到的东西再给予他人。从很大程度上讲,他没有辜负这个世界对他的爱。
几乎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有类似的经历,大人们的原谅在我们长大后才会有所体会。那些原谅我们愚蠢行为的人才是真正的伟大。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对待他人时也应该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愤怒。
中国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是一个历史故事: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忍让和宽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任何忍让和宽容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痛苦的代价。人的一生,谁都会碰到个人的利益受到他人有意或无意的侵害的情况。为了培养和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你要勇于接受忍让和宽容的考验,即使感情无法控制时,也要紧闭住自己的嘴巴,管住自己的大脑,忍一忍,就能抵御急躁和鲁莽,控制冲动的行为。如果能像蒋琬那样再寻找出一条平衡自己心理的理由,说服自己,那就能把忍让的痛苦化解,表现出宽容和大度来。
穆尼尔.纳素夫说:“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伤、消沉、焦躁、恼怒;他对自己伴侣和亲友的不足处,以爱心劝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听者动心、敬佩、遵从、这样,他们之间就不会存在感情上的隔阂、行动上的对立、心理上的怨恨。”
我们要以宽容之心看待人生。当别人不小心犯了错误,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是渴望得到我们的宽容。因为宽容能使对方的心理得到安慰,不会再为一些错事整天坐立不安,心情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教会我们以平和之心待人的真理。
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如果不能学会宽容,我们会给对方造成永远的伤害。
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当别人伤害你的时候,请尽量宽容一些,给自己一个好心情。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年轻的时候宽容别人很难,但突然有一天,发觉自己居然会向别人“低头”,才知道原来真的已经长大了。一个真正成熟的、有修养的人,一定都是这样的。
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复杂的事情,你怎样去对待别人,也就会受到同样的待遇。无论中间的对与错,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不能学会宽容,损失的是自己的心情,坏心情带来的必然是糟糕的结果。小时候,或许你觉得忍让是一种懦弱;长大以后才明白,忍让实际上是在证明别人的肤浅,不需要任何语言,这样想来,心态会平和很多,世界上也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我们也要善待别人的宽容。就像我们需要需要宽容别人一样,很多情况下,我们也需要得到别人的宽容。当我们做错了事,如果得不到宽容,就会因此失眠、肠胃不适,甚至还会引起高血压。然而一旦得到宽容之后,就会超越一次巨大的挫折——一种可以称为再生的心灵净化过程。为此,在宽容别人的同时,我们也要永远感激别人的宽容。
2、告诉自己“我能”
“最大的成功”总是保留给具有“我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态度的人。
面对困难,你真正需要做到的是学会思考,认真积极地思考。积极思考的力量相当惊人,任何一种困境我们都可以通过积极的思考来解决。
实际上,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当你遇到问题时,一旦认真进行思考,就会找到解决方法。
当马丁博士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位令他难忘的好老师。他常常会突然无缘无故地停下讲课,走到黑板前写下两个好大好大的字:不能。然后转过头来,笑问全班同学:“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就会高高兴兴地对他说:“把‘不’字去掉。”老师拿起黑板擦,把“不”字擦掉,“不能”就变成“能”了。
我们就需要这样的教导,每个人必须随时提醒自己,把“不”字去掉,就只剩下“能”了。如果“不能”这个词在心中扎根,就会招致许多烦恼。
如果你总是在说“能”,把消极思想所带来的灰尘污垢去掉,每天都以清醒的头脑开始新的一天,这种智慧,清晰的思想将会引导你走上成功之路。
18岁的克鲁斯在报纸上看到招聘启事,正好是适合他的工作。第二天早上,当他准时前往应征地点时,发现应征队伍已排了20个人了。如果换成另一个意志薄弱、不太聪明的男孩可能会因此而打退堂鼓,但是克鲁斯却完全不一样。
克鲁斯认为自己应该动动脑筋,运用智慧想办法解决困难。他不往消极面思考,而是认真用脑子去想,看看是否有法子解决。于是,一个绝妙想法便产生了!
只见克鲁斯拿出一张纸,写了几行字。然后走出行列,并要求后面的男孩子为他保留位子。他走到负责招聘的女秘书面前,很有礼貌地说:“小姐,请你把这张便条交给老板,这件事很重要,谢谢你!”
老板打开纸条,看后笑笑交给秘书,她也把上面的字看了一遍,笑了起来,上面是这样写的:“先生,我是排在第21号的男孩。请不要在见到我之前做出任何决定。”
最终,克鲁斯得到了这份工作。
你不认为克鲁斯应该得到这份工作吗?像他这样会思考的男孩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一定会有所作为。虽然他年纪很轻,但是他知道如何去想,如何去认真思考。他已经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抓住问题核心,然后全力解决它,并尽力做好。
要想成功,学会积极思考非常关键。人必须调整心态,直到将否定思考转变成肯定思考为止。
下面列出一些词句,都是你在每天的思考和交谈中应该去除或加入的。请把前一部分的词句去除,把后一部分的词句加入你的头脑和词汇中:
(1)应该遗忘的:有一天;如果;是的,但是;问题;困难;压力;担心;不可能的;我,我的;恨。
(2)应该记住的:今天;下一次;我了解;机会;挑战;动力;兴趣;可能的;你,你的;爱。
3、宽心的生活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成功者活得充实、自在、潇洒,失败者过得空虚、艰难。产生这样根本区别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态度”。比较一下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态度,我们就会发现“态度”会导致人生何等惊人的不同。
林东现在已经是铁路局的局长了。而他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因为他把一件极小的事情做得非常彻底——在扫车站的月台时,他扫得非常仔细。
该铁路前巡回审计主任说:“我第一次见到林东时,我正坐在月台前的一个专车里,当时他穿着深蓝色的工作服,正在打扫月台。他那种扫月台的方法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不留一点儿尘垢,也不乱用一点儿气力、就好像工程师设计一项工程一样。当时副监察主任和我同在一辆车上,我便叫他来注意那个工人扫月台的方法,我们都觉得这个工人值得注意。我们以后对他便格外留心。不久以后,我们就让他在车站上做另外一项工作,想先试试他。不出所料,他做得相当出色,我们便把他升为头等站长。”
对于林东个人来说,当初他自己肯定没有料到仔细扫月台会成为他升迁至铁路局局长的第一个台阶。这就是态度的神奇功效!
林东成功的秘密在于他对人生、对工作的态度,只要对工作和生活抱着一种积极态度,人生就会有其高度!
不同的态度导致了不同的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决定了后者的高标准的人生,工作的态度是决定一个员工职场生涯的重要因素,而且,态度不只和工作相关,对人的一生来说,它还具有更宽广的意义。用一位古代哲人的话来说就是:“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在这方面,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经理西奥多.韦尔的成功经历会对我们有更大启发。
几十年前,美国有一位年轻的铁路邮递员,和其他邮递员一样,他也用陈旧的方法干着分发信件的工作。大部分的信件都是凭这些邮递员用不太准确的记忆来分类发送的。因此,许多信件往往会因为记忆出现差错而无谓地耽误几天甚至几个星期。于是,这位年轻的邮递员开始寻找另外的新办法。
他发明了一种把寄往某一地点的信件统一汇集起来的制度。这位邮递员就是西奥多.韦尔。就是这一件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成了他一生中意义最为深远的事情。他的图表和计划引起了上司们的广泛关注。没多久,他就获得了升迁的机会。五年以后,他成了铁路邮政总局的副局长,不久又被升为局长,从此踏上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经理的路途。
从西奥多,韦尔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再细微的工作只要用心去做,就会有回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走好每一步,就能拥有一个不一样的入生。上帝以他特有的方式巧妙地维持着世界的公平。
工作中也如此,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采取一种敷衍的态度,那么工作给你带来的报酬也是敷衍的,如果你以一种积极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它,那么它会让你收获颇丰,并且助你登上人生更高的山峰。
4、拥有宽容之心,逆境中不失意志
人生的航船,并非一帆风顺,有风平浪静,也有大浪滔天。风平浪静时,不喜形于色,风吹浪打时,不悲观失望,“我自岿然不动”。只有这样,人生的大船才能顺利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也是如此。情场失意、朋友失和、亲人反目、工作不得志……类似的事情总会在不经意间纠缠你,此时你的情绪可能已经跌至低谷。其实,生活中的低谷就像行走在马路上遇到的红灯一样,不妨把它看作是为了维持我们人生的某种秩序,不妨利用这段时间来做个短暂的休息,放松绷紧的神经,为绿灯时更好地行走打下基础。如果没有这样的红绿灯,或许某个时候,人生的道路会突然堵车,给你一个措手不及,让你无所适从。
古人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而人生失意时也不能停下脚步,也应该积极进取。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通,不妨换条路试试。处在人生的低谷,悲观、痛苦、怨天尤人都没有用,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这是逆境,我们越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不妨利用这个机会反省一下,重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可以抚慰自己那颗受伤的心,让心情归于平静,重新鼓起勇气,走出低谷;发现自己的弱点与缺点,是一种进步,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超越。
历史上许多伟人,许多有成就者,都有过失意的时候,但他们都能失意不失志,都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司马迁因李陵一案而遭腐刑,但这不仅没有打垮他,反而成就了他“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之作。蒲松龄一生梦想为官,可最终也没能如意,但他是
幸运的,因为他能及时反省,能及时调转人生的航向。俗话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他不能及时省悟,便不会有后世留芳的《聊斋志异》问世,他的大名也不会永载史册。美国总统林肯曾有两次经商失败,两次竞选议员失利的经历。但他最终还是得到了成功女神的
垂青,成为美国历史上与华盛顿齐名的伟人。试想,如果他在经商失意时不能及时省悟,不能及时易辙,那他可能连成功的门都摸不着。
失意并不可怕,只要及时省悟,可能你会从此踏上另外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失意时最忌情绪低落,最忌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一定要想着做点什么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失意时可以先大哭一场,把失败的苦痛彻底释放出来。痛哭之后必轻松,哭过以后,一定要及时反思,
思考自己错在何处,如果还有挽救的余地,就不可轻言放弃,如果实在是无药可救,自己在这一方面没有什么优势和天赋,那就到了下一步:痛下决心,改弦更张,重新绘制人生的宏伟蓝图。朋友,失意并不可怕,只要不失志。人生在世,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却要经历各
种好事、坏事,尝遍酸甜苦辣。人生,是有苦又有乐的,是丰富多彩又艰难曲折的,就像白天与黑夜互相交替一般。
人总是避苦求乐的,都希望快乐度过每一天,但生活本身充满了酸甜苦辣,快乐和痛苦本是同根生。当你快乐时,不妨留一片空间,以接纳苦难;当你痛苦时,不妨想到往昔的快乐。
心往宽处想,才能帮我们冲破黑暗,打开光明的出路,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人生乐趣。在困顿、苦难面前,一味哭丧着脸,除了磨掉自己的锐气外,是不会赚到任何同情的眼泪的。只有颤抖于寒冷中的人,最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也只有从痛苦的环境中摆脱出来的人,
才会深深感觉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曾经有两个囚犯,从狱中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满目泥土,一个看到的是万点星光。而对同样的遭遇,前者心中悲苦,看到的自然是满目苍凉、毫无生气;而后者心往好处想,看到的自然是星光满天、一片光明。
人生的道路虽然不同,但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窗外有土也有星,有快乐也有痛苦,就看你能不能心往好处想。
西方哲学家蓝姆.达斯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已病入膏肓、仅剩数周生命的妇人,整天思考死亡的恐怖,心情坏到了极点。蓝姆.达斯安慰她说:“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去想死,而把这些时间用来考虑如何快乐度过剩下的时间呢?”
蓝姆,达斯刚对妇人这么说时,妇人十分恼火,但当她看出蓝姆.达斯眼中的真诚时,便慢慢地领悟到了蓝姆.达斯话中的诚意。“说得对,我一直都在想着怎么死,完全忘了该怎么活了。”她略显高兴地说。
一个星期之后,那妇人还是去世了,她在死前充满感激地对蓝姆.达斯说:“这一个星期,我活得比前一阵子幸福多了。”
“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妇人学会了心往宽处想,所以便能在离开人世前仍能感到一丝幸福,快乐地合上双眼。
不论何时,不论何事,一定要心往宽处想。人生可以没有名利、金钱,但必须拥有美好心情。心往宽处想,会让人在寒冷的冬天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5、宽容是可以产生奇迹的根源
穆尼尔.纳素夫有一句名言:生活中,谅解可以产生奇迹,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谅解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和复仇的心理铺就的道路。因此,一个有理性修养的人,往往不感情用事,并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大事不惊,小事不忙,稳稳当当,有理、有力、有节地对待之。
北宋有个叫韩琦的人,曾经同范仲淹一道推行新政,北宋时长期担任宰相职务。他在战场上从来不妥协退让,抵御西夏时曾有“军中有一韩,敌人听了就胆寒”的威名。但在为人处世上,他却能做到“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有一年,他与同僚王拱辰、叶定基等人在开封府主持科举考试,王、叶二人经常为考生卷子的优劣争得面红耳赤,韩琦生性好静并不恼火,只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坐在桌前专心判卷。
没想到人不找事儿,事儿找人,王拱辰气韩琦不帮自己说话,跑过来对韩琦嚷道:“我说你在这里练习气度哪?”
韩琦听了这带刺的话,不但不生气,反而赶紧好言好语地赔不是说:“实在抱歉,不知你们在争论什么事啊。”
同处一室,二人大声争吵,韩琦不可能没听到。但是当二人都吵得像红了冠子的公鸡时,你该向着哪一方?你说谁的不是谁都不高兴。这不,韩琦还没有张嘴,王拱辰已经跳来向他吹胡子瞪眼了。出人意料的是,韩琦居然给闹事者赔了不是。这样一来,王拱辰就无话可说了。
韩琦在定武统帅部队时,夜间伏案办公,一名侍卫拿着蜡烛为他照明,那个侍卫不小心一走神儿,蜡烛烧了韩琦鬓角的头发,韩琦没有说什么,只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又低头写字。过了一会儿一回头,发现拿蜡烛的侍卫换人了,韩琦怕主管侍卫的长官鞭打那个侍卫,就赶快把他们召来,当着他们的面说:“不要替换他,因为他已经懂得怎样拿蜡烛了。”军中的将士们知道此事后,无不感动佩服。按理说,侍卫拿蜡烛照明不全神贯注,把统帅的头发烧了,本身就是失职,韩琦责备一句也是应该的,即使不责备,挨烧时“哎呀”一声也难免。可他不但忍着疼没吱声,发现侍卫换人了还怕侍卫受到鞭打责罚,极力替他开脱。他这种容忍比批评和责罚更能让士兵改正缺点,尽职尽责。
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对出土的玉杯,这两对玉杯表里毫无瑕疵,是稀世珍宝。韩琦非常珍爱,送给献宝人许多银子。每次大宴宾客时,总是专设一桌,铺上锦缎,将那两对玉杯放在上面使用。结果有一次在劝酒时,被一个官吏不小心碰到地上摔个粉碎。在座的官员惊呆了,碰坏了玉杯的官吏也吓傻了,趴在地上请求治罪,可韩琦却毫不动容,笑着对宾客说:“在凡宝物,是成是毁,是都有一定的时数的,该有时它就出来了,该坏时谁也保不住。”说完又转过脸对趴在地上的官吏说:“你偶然手误,并非故意的,有什么罪呢?”这番话说得十分精彩!玉杯已经打碎,无论怎样也不能复原,叱骂、责打一顿肇事者吧,陡然多了一个仇人,众位宾客也会十分尴尬,好端端一场聚会便不欢而散,也会大大有损自己的形彖。而他此言一出,立刻博得了众人的赞叹,而肇事者对他的宽容更是感激涕零。
元代吴亮在谈到韩琦时说:“韩琦器量过人,生性淳朴厚道,虽然功劳天下无人能比,官位升到臣子的顶端,但不见他沾沾自喜;他所担任的责任重大,经常在官场的不测之祸中周旋,也不见他忧心忡忡。不管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做到泰然处之,不被别的事物牵着走,一生不弄虚作假。在处事上,被重用,就立于朝廷与士大夫们公平议事;不被重用,就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一切出自真诚。”韩琦一生处于危险之地,而又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为什么呢?还是用他自己的话来回答吧:“天下之事,没有完全尽如人意的。一定要学会忍。不这样,连一天也过不下去。”即使是“君子和小人在一起时,也要以诚相待,只不过知道他是小人,就同他少来往罢了。”这就是韩琦处事高人一筹的秘密。
宽容是对理性能力的一种完善,它的妙处在于“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保持头脑冷静,才会理智地分析问题,正确地处理问题。韩琦就深明此理。所以,他对人时时忍心让三分,做事处处恰如其分。与此同时,身上又都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正如《诗经》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品德修养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仿他)。
所谓“自制或宽容是理性能力的完善”是说自制、宽容是实现道德理想的必要而重要的心理素质。能自制、宽容的人就是“心理素质好”的人,无论贫富贵贱、荣辱毁誉都能自持,理智地、自觉地把握道德情感,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主宰自己的命运。相反,“心理素质差”的人,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道德情感,性情随意,情绪起伏,喜怒哀乐,溢于言表。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出现什么问题,包括到了被人当面辱骂、吐唾沫的难堪境地,都能够找到心理平衡的理由。人所以把握不住自己的道德情感,是因为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倾斜,越想越窝囊,所以才无法忍耐,不能自制。当你找到平衡的理由,心理就能咽下那口窝囊气,只要控制住一时行动,宽恕人家的过错,事情就有解决的办法。
6、让屈辱通过宽容化为动力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如果把每一次遭遇的不如意,当成更大的利益的种子,埋入内心充满潜能的沃土里,那么,成功将指日可待。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提到,他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是起因于一家餐厅里所发生的一件小事。
根据亨利.福特的描述,在他还是一个修车工人的时候,有一次刚领了薪水,兴致勃勃地到一家他一直十分向往的高级餐厅吃饭。然而,年轻的亨利·福特在餐厅里呆坐了差不多15分钟,居然没有一个服务生过来招呼他。
最后,还是餐厅中的一个服务生看到亨利·福特独自一人坐了那么久,才勉强走到桌边,问他是不是要点菜。
亨利·福特连忙点头说是,只见服务生不耐烦地将菜单粗鲁地丢到了他面前。亨利·福特打开菜单才刚看了几行,就听耳边传来服务生轻蔑的语气:“菜单不用看得太详细,你只适合看右边的部分(意指价格),左边的部分(意指菜名),你就不必费神去看了!”
亨利·福特惊愕地抬起头来,目光正好看到服务生脸上满是不屑的表情,当下使得亨利·福特非常的生气,恼怒之余,他不由自主的便想点最贵的大餐。但转念之间,他又想起口袋中那一点点可怜微薄的薪水,不得已,咬了咬牙,亨利·福特只点了一只汉堡。
服务生从鼻孔中“哼”了一声,傲慢地收回亨利·福特手中的菜单,虽然没有再说话,但脸上的表情却很清楚地让亨利·福特明白:“我就知道,你这穷小子,也只不过吃得起汉堡罢了!”
在服务生离去之后,亨利·福特并没有因为花钱受气而继续恼恨不休。他反倒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为什么自己总是只能点自己吃得起的食物,而不能点自己真正想吃的大餐。
亨利·福特当下立志,要成为社会中顶尖的人物。从此之后,他开始朝梦想前进,由一个平凡的修车工人,逐步成为美国叱咤风云的汽车大王。
英国大诗人拜伦的第一本诗集《懒散的时光》在伦敦出版后,很快销售一空,人们赞叹不已。但不久,苏格兰最大的民权党的机关杂志《爱丁堡评论》,登出了一篇具有人身攻击的恶毒的匿名文章。
文章一开头就断言:“这位年轻男爵的诗才,可以说是属于那种既不配说是天使的,也不是俗人的一类。……那排好的脚、算好音节的玩意儿,并不会构成整个诗的艺术。但我们也似乎应该接受下来,因为这本诗集是我们永远可以看到的最后一本了。”
拜伦读后,当即气昏过去。一个客人刚巧在他读后进来,看到他颓丧的样子,问他是不是刚刚进行了一场决斗。
当晚,拜伦一连喝了三瓶红葡萄酒,想把积在心头的火压下去。怎样才能回答这卑鄙的挑衅呢?他的第一个念头,是想写一篇回敬他的敌人的措辞尖锐的讽刺诗,以解心头之恨。可后来转念一想,觉得还是应对这种攻击置之不理,再下决心去写一本真正优美的诗集,因为这才是最厉害的抗争!
7、不受别人的影响,寻找适合自己的路
如果你能确定自己是正确的,就要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不要犹豫不决,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约翰·莱特福特不仅是个博士,而且还当过英国剑桥大学的副校长。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这部名著前夕,他郑重地指出:“天与地,在公元前4000年10月23日上午9点诞生。”狄奥尼西斯·拉多纳博士生于1793年,曾任伦敦大学天文学教授。他的高见是:“在铁轨上高速旅行根本不可能,乘客将不能呼吸,甚至将窒息而死。”1786年,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初演,落幕后,拿波里国王费迪南德四世坦率地发表了感想:“莫扎特,你这个作品太吵了,音符用得太多了。”
国王不懂音乐,我们可以不必苛责,但是美国波士顿的音乐评论家菲力普·海尔也于1873年表示:“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要是不设法删减,早晚会被淘汰。”乐评家也不懂音乐,但是音乐家自己就懂音乐吗?柴可夫斯基1886年10月9日在他的日记里说:“我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作品,这家伙毫无天分,眼看这样平凡的自大狂被人尊为天才,真教我忍无可忍。”有趣的是,乐评家亚历山大·鲁布早在1881年就已事先替勃拉姆斯报了仇,他在杂志上撰文表示:“柴可夫斯基一定和贝多芬一样聋了,他运气真好,可以不必听自己的作品。”1962年,还未成名的披头士合唱团向英国威克唱片公司毛遂自荐,但是被拒绝了,公司负责人的看法是:“我不喜欢这群人的音乐,吉他合奏已经太落伍了。”
你听说过艾伦斯特·马哈吗?他曾任维也纳大学物理学教授,生于1838年,卒于1916年。他说:“我不承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如我不承认原子的存在。”爱因斯坦对以上批评并不在意,因为早在他十岁在慕尼黑念小学的时候,任课老师就对他说:“你以后不会有出息。”
严格来说,遭人反对、小看不是坏事,这可以提醒我们不断进步,可是,人身攻击就令人难以忍受了。法国小说家莫泊桑曾被人批评为:“这个作家的愚蠢在他眼睛里表露无遗。那双眼珠,有一半陷入上眼皮,如在看天,又像狗在小便。他注视你时,你会觉得为了那愚蠢与无知打他一百记耳光仍然吃亏。”
就算西方文学的大宗师莎士比亚,也有阴沟里翻船的时候。以日记文学闻名的法国作家雷纳尔,1896年在日记中说:“第一,我未必了解莎士比亚;第二,我未必喜欢莎士比亚;第三,莎士比亚总是令我厌烦。”1906年,他又在日记中说:“只有讨厌完美的老人,才会喜欢莎士比亚。”
这位雷纳尔先生爱说俏皮话,1906年他在日记中说:“你问我对尼采有何看法?我认为他的名字里赘字太多。”连名字都有毛病,文章如何自不待言。英国作家王尔德,也以似通不通的修辞技巧为把柄批评萧伯纳说:“他没有敌人,但是他的朋友都深深地恨他。”思想家卢梭54岁那年,即1766年,被人讽刺为:“卢棱有一点像哲学家,正如猴子有点像人类。”
这些被批评、讥讽的人士和他们的作品后来都被证明是多么的伟大。如果他们当时被批评和嘲笑所打倒,那么这个世界的损失将是无比惨重的。他们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们坚信自己、坚信自己的成就,并且勇往直前地做下去了。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受到被迫退学的命运。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受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的。”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
《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读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
歌剧演员卡罗素美妙的歌声享誉全球,但当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当工程师,而他的老师则说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罗丹的父亲曾感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他曾是个前途无“亮”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3次还考不进去。他的张帆曾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戴维·克罗克特有一句很简单的座右铭:“确定你是对的,然后勇往直前。”每一个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英雄人物,都有遭人批评的时刻。事实上,越成功的人受到的批评就越多。只有那些什么都不做的人,才能免遭别人的批评。真正的勇气就是秉持自己的信念,不管别人怎么说。
每个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因此每个人应在年轻时,设法找到自己的优点,并且把它充分地发挥出来。犹太法典说:“如果你不做自己,那么要叫谁来做你呢?”我们不可能成为别人,因为我们早已经是自己了。我们更不可能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跟所复制的对象一样好。因为别人正是在发挥他自己的优点,才能够有那样的成绩,而我们怎么会刚好也具备了像他一样的优点呢?正如鱼无法模仿鸟去学飞一样,鱼只能利用自己的长处,往游泳方面去发挥。
如果强迫自己去做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模仿别人的事情,就无法从内心深处投入足够的兴趣和激情,在这样的状态下,就算尽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也往往会事与愿违,同时还会让别人觉得自己缺乏诚意。
想取得成功,就要“做最好的自己”。换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并能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
深入思考下去就不难发现,财富、名利等外在指标往往是社会整体意识强加给个人的镜子、标尺和参照物。大多数追求外在名利的人其实都是在竭尽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视了自己的特点、潜能和兴趣,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东施效颦”的闹剧。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迫于家长或社会的压力,将考试成绩、财富、名利当做自己终生奋斗的方向,那么,他所从事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把这件事做好并因此而获得成绩、财富、名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相反,那些追逐自己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所以他们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也会得到终身的快乐和幸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