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魔稻之父:袁隆平传-探索无止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德国诗人席勒写过一篇神话故事《大地的瓜分》。大意如下。

    宙斯对人类说:“你们把世界领去吧!”

    于是,农夫、贵族、商人和国王纷纷领走了谷物、森林、仓库和权力。

    后来,来了一位文人,他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领了。

    宙斯问这位文人:“当人们瓜分大地时,你在何处?”

    文人说:“我在你的身边,我的眼睛凝视着蓝天,我的耳朵倾听着天籁之声,请原谅我的心灵已被天光迷住,竟然忘记了凡尘!”

    1.科学家与丈夫

    袁隆平就如这文人,他两眼凝视着杂交水稻,他被自己的科研事业迷住了,他天生只能当农业科学家。他可以自由自在地与大地对话;他随着春秋季节的更替而忙碌。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美化世界,造福人类,这便是袁隆平的天性。

    袁隆平执著于自己的科研事业,更执著于爱情和家庭。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更是他父母亲的好儿子。

    1981年6月,袁隆平获得了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让他组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担任主任,他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杂交水稻科学研究的核心人物。这时,便有人替邓哲担心。其主要话题是,袁隆平一定会进大城市搞科研了;也有人说,如今袁隆平名声显赫了,不仅要进大城市,而且要跑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会把心也给跑野了。

    袁隆平听了这些闲话以后,笑嘻嘻地对邓哲说:

    “别说进城搞科研,当主任,我就是当了瓦尔德海姆,也要把你带到联合国。”

    他对妻子邓哲说:

    “一个人如同一粒尘土,无论怎样飞扬,怎样喧嚣,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一个人也如同一片树叶,无论它怎样张扬,怎样由绿变红、变黄,到末了,还是要落叶归根。”

    成名不弃糟糠,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袁隆平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他成名以后对妻子更为敬重。因为他深深懂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妻子的全力支持,也就没有自己事业的成功。妻子所做的一切,他是永远不会忘却的。

    妻子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袁隆平历历在目。

    1974年,父亲病危。妻子为了让丈夫能安心科研,硬是一人撑起了伺候公公的重任,直到1975年1月父亲病逝。这是妻子为自己尽了一份孝道。

    1982年8月,袁隆平的岳母患癌症住进了医院。恰好这时,袁隆平被安排出国访问,他有些犹豫不决。邓哲说:“母亲有我照顾,你就放心地去吧!”

    谁知,当袁隆平从国外出访归来,岳母已经过世。他难过地说:“父亲去世我未能送终;而今,岳母离去,我又未能尽孝,真是忠孝难以两全啊!”

    邓哲说:“你把杂交水稻试验搞成功了,就是对老人尽了最大的孝。”

    妻子不仅用尽全力照顾全家老少,更是用尽心力为袁隆平着想。

    由于长期的劳累,袁隆平患有严重的胃病和习惯性肠炎。他胃病一发作,就需要吃糯米饭和糯米粑粑之类的东西;习惯性肠炎一发作就会腹泻,就需要吃杨梅罐头。邓哲总是准备着糯米和杨梅罐头,以备急用。连袁隆平出国,邓哲也要为他准备几瓶中国生产的杨梅罐头带在身边。

    袁隆平非常敬重妻子,尽管他的科研任务繁重,但他心里时刻惦念着妻子、老母和孩子。由于他们长时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家信与电报是他与妻子互通信息的重要渠道。我们从袁隆平的许多家信中任选一封,即可见他工作的繁忙和对家人的关心。哲妻如面:

    上月24日离家,今天是3月9号,屈指一算,离开你们才13天,却觉得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似的。这说明我对亲人切切思念的心情。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恐怕就是对你双腿有时感到乏力的担心。唐医生所开之药的效果怎样?如果仍无好转迹象的话,应尽早去怀化诊断,并速来信告我,以便来长沙医治。

    近日老母亲身体如何?感谢你替我在老母亲身前尽孝。寒假期间,我自由自在,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但也有一件事使我感到遗憾和内疚,即对五二、五三的学习抓得不紧,父不严,加上母又太慈,致使孩子学习不好,是我之过也。前几天在北京新华书店见到《文科综合辅导与训练》一书,特给五二购一本,希望他认真地看看,同时你也要督促他做习题。

    自离家后,工作一直很忙,且到处开会。2月27日赴杭州,开了两天会;随即到北京,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讨论“七五”重点科研攻关计划。昨天(8日)早晨离京,今晨抵长沙。本拟11日去海南,可又接省政协紧急通知,要我12日到北京开政协常委会,为期5天。由于我已多次请假未参加政协会议,这次不好再托故请假了。我计划19日返长沙,停留两三天,然后去海南。3月25日开始的全国人大会就不参加了。4月初再回长沙,4月15日要去北京,18日乘机经西德的法兰克福赴意大利米兰,4月21日至25日在米兰北部的一个小城市开会,26日启程回国。估计5月初才能返湘,然后抽空回家一趟。

    以上是我近期的日程安排,让你知道,以免惦念。到北京后,再告诉你我的住址,以便有急事,好及时联系。

    匆此。

    顺祝,近好!

    隆平1986.3.9夜于长沙袁隆平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常常因为过去对家人,特别是对妻子的关心不够而深感内疚。他会为结婚时因经济拮据,没有给妻子买一件新婚礼物而懊悔;攻关10年,因科研太忙连新春佳节也很少回家团聚而惭愧。成名之后,他总想着要在行动上有所补偿。1985年5月,在赴菲律宾前夕,他从北京特地托人给妻子捎了点衣服回来。他在信中写道:在京给你买了两条裙子和一件汗衫(两黑一深蓝)。这是我第一次买裙子,不知什么号码适合你穿,只好买两条供你选择。这些东西我托人带回长沙,待回国后再带来安江。家中老母和年幼的孩子们全靠你当家和照顾。我经常在想,有你这样一位贤德的妻子,这的确是我和全家的福气。你多保重自己的身体,加强营养和加紧治病。余再谈。每一封家书,都是一份心灵的牵挂,都是一份对爱妻超越时空的契约。尽管岁月改变,但他与邓哲相爱的心曲,始终应和着美好世界的节拍!

    1988年,袁隆平获英国让克基金会农学与营养奖。

    初春季节,他携夫人赴伦敦领奖。

    在英国,他们参观了康桥大学。康桥大学造就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培养了查尔斯王子等皇家贵族子弟。他们在国王学院的教堂前,在数学桥墙外的马路上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那时,刚刚开春,初春的阳光照在波光粼粼的康桥河面上,两只白鹅在河边悠闲地漫步,长长的垂柳在春风中轻轻摇荡,远处的长椅上坐着一位晒太阳的老人。这一幕美景给袁隆平夫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种怎样的惬意啊!

    袁隆平夫妇在向导的带领下,参观了康桥大学,特别是生物学院。

    在康桥大学,到处都能见到鸽子。鸽子在古老的校园里漫步,自由自在,自言自语。当夕阳西下,教堂钟声响起的时候,鸽子们都能信步于闲庭之中。此时的袁隆平夫妇心情平静而又安详。夕阳下,夫妇俩告别了康桥大学。

    袁隆平夫妇走出康桥大学,走进伦敦一条古老的小街,那里有一幢幢结构精巧的古宅,屋前房后有草坪,有果树,有围栏。不远处坐落着小教堂和墓地。在西方,教堂和墓地总是紧挨着。小教堂尖顶的十字架和墓地的十字架上都栖息着白色的鸽子,这些小精灵似乎分辨不出哪里是天国,哪里是墓地。

    晚年的袁隆平和邓哲这条小街分布着树屋和花屋。邓哲很钟情于花屋。花屋里有各色玫瑰、马蹄莲、百合花、天堂鸟……这些花朵硕大而丰满。这条小巧而古老的街道被鲜花装扮得五彩缤纷,小街也因为有人喜欢它,而显得更加美丽。看着这花的海洋,夫妇俩相视而笑了,这笑容似乎包含了太多的深沉意味。

    袁隆平与邓哲携手经历了20多年漫长的跋涉,当他走向一个又一个领奖台时,他心里总会涌起对相濡以沫的妻子邓哲的深深敬意。所以,他总愿意与邓哲分享那一个又一个幸福的时刻,共同领略世界各地的旖旎风光。

    1993年,袁隆平获美国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饥饿奖1993年,袁隆平荣获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初秋,袁隆平携夫人赴美国布朗大学受奖。途经纽约,袁隆平特意携邓哲搭电梯登上美国著名的帝国大厦的顶端,饱览纽约风光。在帝国大厦顶端,可以看到纽约市的制高点世贸大厦的双塔和巍然屹立的高楼群。白色的、米色的、红色的、绿色的、棕色的、蓝色的、灰色的,各色高楼耸入云霄。它们的造型各领风骚,长方形、方形、圆形、菱形,应有尽有。古典的、现代的、罗马式的、塔楼式的,构成了纽约市中心多姿多彩的建筑群。

    与帝国大厦周围环境不相称的是纽约的赈济院,也就是纽约的贫民院。穿过百老汇那长长的大街,挤出那川流不息的人群,便是一家慈善机构,其规模很可观。那里有很多很大的房间,每个房间里都挤挤挨挨地摆放着统一规格、统一陈设的床。一张床便是一个家庭,很多单亲母亲带着一个或两个孩子在这里生活。这里光线暗淡,空气污浊,卫生条件很差。因为纽约是商业荟萃、人口密集的城市,永远有大量失业的贫民需要收容。

    邓哲感慨地说:“我原以为发展中国家穷人很多,原来这发达国家贫民也不算少啊!”

    袁隆平默默地点点头,似乎若有所思。

    在绚丽多彩的红绿灯下,繁华已不需要书写,如一张画卷,尽览无遗。但是,在这背后,有些什么呢?

    夫妇俩站在那里,谁都没有说话。还是袁隆平打破了沉寂,他对邓哲说:“你尽管放心,命运注定我这一生就是要脚踏实地,因为我这一双脚啊,已经离不开土地了!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一个力大无比的勇士,没有人能够打败他,因为他是土地的儿子,只要他的双脚不离开土地,土地母亲就会供给他源源不断的力量。有一天,他的对手得知了他的秘密,将他高高地举到空中,于是他的力量消失了,他被打败了……如果我整天漂浮于显赫的名誉、地位之中,那么我的双脚便会慢慢地离开土地,我所积蓄的力量也将会慢慢地消失啊!”

    邓哲若有所悟地微笑着点点头。邓哲明白,无论环境如何改变,无论物欲如何横流,无论自己怎样衰老,眼前的这个瘦弱男人,永远不会改变的一个身份就是——邓哲的丈夫。

    2.自然探秘永无休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面对国内的饥荒,萌发了“挑战饥饿”的宏愿,提出研制杂交水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战胜饥荒。自1974年“三系”杂交稻配套成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湖南省累计推广杂交水稻1.4亿亩,增产粮食70亿公斤,折合人民币15亿元,其重大成就蜚声国内外。

    1981年5月5日,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发明奖励条例》,对籼型杂交水稻这项重大发明进行了认真的评审。评选委员会一致认为,这项发明的学术价值、技术难度、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等四个方面都很突出。根据《发明奖励条例》第7条,报请国务院批准,决定授予全国籼型杂交水袁隆平在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上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发给奖状、奖章和奖金10万元。

    1981年6月6日,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在北京联合召开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

    国家科委副主任武衡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给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的贺电,以及国家科委给国务院关于授予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的报告。

    国务院的贺电认为: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有力地表明科学技术成果一旦运用于生产建设,能够产生多么大的经济效益。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殷切期望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厉,继续奋进,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授奖大会上,袁隆平代表全体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科技人员领奖。

    方毅在大会上发表了长篇讲话。他说: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丰富了水稻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在国际上遥遥领先,为中国争得了荣誉。美国、日本、印度、意大利、苏联等十几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杂交水稻的研究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都还处在实验阶段,而我们是走在前面了。

    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胜利。1964年,袁隆平同志首先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1970年冬,袁隆平等同志历尽艰辛,发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以后,同兄弟省市的十几个单位开展协作。他们不计个人名利,把来之不易的成果贡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为协作单位传授技术,提供材料。大家通力协作,经过短短的3年时间,在1973年各地就先后育成一批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了“三系”配套,为杂交水稻用于生产创造了条件。1974年开始试种,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到1980年已达到8000多万亩。……参加工作的科技人员数以千计。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才赢得了科研工作的高速度,赢得了推广成果的高速度,赢得了农业科技工作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高速度。这项重大发明的成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了农业科技人员良好的学风和高尚的品德,显示了团结协作的伟大力量。今天的大会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授予特等发明奖的大会。我国第一项特等发明奖授予农业方面的发明,这说明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有雄厚的基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说明农业科学技术大有可为。袁隆平在授奖大会上表示,要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把荣誉当作动力,去攀登新的高峰。他说,杂交水稻虽然已成功地应用于生产,但它还有缺点,也还有很大潜力,需要继续努力去改进和完善,特别是在选育强优势的早稻、多抗性的晚稻,发掘更好的不育细胞质源,提高制种产量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要下更多的工夫,争取早出成果,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

    1981年6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醒目的标题和照片,报道了这一消息,同时发表了社论《争当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勇士》。

    但是,不管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袁隆平仍在不停地耕耘。20世纪80年代中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再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地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的育种课题,以解决更大范围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从国际水稻研究所获悉,全世界面临“人口膨胀、耕地锐减、粮食紧缺”的严重危机。但当时我国许多人被国内一时出现的“卖粮难”现象所迷惑,忽略了水稻高产的问题。这时,袁隆平却写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文中写道:我国是一个11亿人口的大国,粮食仍是我国十分严峻的问题。我国以占世界七分之一的耕地,养活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提高粮食产量仍然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目前,杂交稻虽然已应用于生产,但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还蕴藏着巨大的增产潜力……

    不久以前,日本制定了一个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要求在15年内育出比现有品种增产50%的超高产品种。面对这一国际上的育种新动向和20世纪末把我国农业产值翻一番的任务,我们认为,我国杂交稻育种,在注意提高品质的同时,也须制定超高产育种研究计划。特别是杂交水稻,从产量育种看,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主要是杂种优势利用,能把形态改良同生理机能的提高密切而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生物学产量和经济系数都得到提高,既可增“源”,又可扩“库”,这就比一般的形态育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袁隆平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选育超高产组合的4条途径,其重点是培育核质杂种。袁隆平认为,现在的籼型不育系也是一种核质杂种,是一种野生稻的胞质和栽培稻的胞核互作型的核质杂种,这种核质杂种表现出雄性不育和有卡颈等负效应。

    袁隆平提出了他的新设想,根据唯物辩证法原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负必有正,如果将籼稻的细胞核导入进化程度较高的粳稻细胞质中,育成粳质籼核的核质杂种,就可能出现正效应。这种核质杂种,其后代既可能具有高产的杂交优势,又可能恢复正常育性,那时就不再需要年年制种了。

    袁隆平根据超高产育种的要求,又果断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到更大的研究领域中去探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只有采用新的育种材料和选用新的育种方法,才能在产量上有新的突破!”

    袁隆平对这一新的设想,通过育种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从一些试验材料中看到一些苗头,并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

    这一情况使袁隆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为什么没有按照理论设想产生出正效应的核质杂种呢?如果产生这种核质杂种,其后代既可能具有高产的杂交优势,又可能恢复正常育性,那就不再需要年年制种了,这可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啊!

    是核质杂种的设想不科学吗?袁隆平也无法轻易否定。这让他回想起了“三系”配套的实现。

    “三系”杂交稻进行“三系”配套的艰难历程,此时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他想,自己当年对水稻“三系”的设想也是符合科学的,但把设想变为现实,却是那么的艰难!前6年培育的南广粘不育材料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保持系,无法实现“三系”配套。只有神奇的新材料“野败”被发现以后,才打开了突破口,而后只用了3年时间便实现了“三系”配套。这就充分证明,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超高产核质杂种的产生,也必然要经历反复探索的过程。

    1987年,袁隆平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提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样三个战略发展阶段。这一年,国家科委将“两系法品种间和亚种间杂交稻选育”以及“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列为国家“863”高科技课题。袁隆平担任“863-101-01”专题组组长,并亲自主持了水稻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课题。袁隆平还牵头组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协作组,开展了全国性的协作攻关。袁隆平以一个科学家的胆识和丰富经验,几度调整研究方案,使得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1995年,袁隆平郑重宣布: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

    在袁隆平两系法杂交育种理论的指导下,两系法杂交高粱、两系法杂交油菜、两系法杂交棉花、两系法杂交小麦等一系列新品种相继研究成功。

    我国农作物育种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辉煌局面。

    人们感慨地说,在杂交水稻处于迷茫或转折时期,袁隆平总能够提出正确的思路,令同行们茅塞顿开,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为什么呢?袁隆平的秘书辛业芸对此解释说:

    “这就是袁先生胆识过人之处。面对困难,袁先生毫不退缩,总是善于抓住关键,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突破困难,作出理论设计,再到实践中寻求答案。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直至获得成功,这就是袁先生成功的秘诀。”

    袁隆平在书房内挂有自己写的一首七绝: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首诗表达了袁隆平探秘杂交水稻永无休止的决心。

    有人说,袁先生那聪颖的大脑中,似乎潜藏着一座巨大的水稻宝藏,对这座宝藏的开采,似乎无尽无休。

    袁隆平说:“人类本身便是大自然的杰作。人体共有1万多亿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互相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其特殊分工,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最神秘的要数我们人类的大脑,它使人们有喜怒哀乐,还能够思维,能够理解,能够想象,能够创新。人类是大自然生命的高级阶段,所以人类有义务把某些处于低级阶段的生命例如我们研究的对象——水稻,向高级阶段推进,再推进!”

    是的,袁隆平是伟大的,不仅在于他的成就,更在于他的不断探索。那是永无止境的。无论有多艰难,只要坚定自己的意志,那样就能够做到前进,前进,再前进!

    3.他和他的徒弟们

    年复一年,布谷鸟飞去飞来,一茬又一茬年轻人在杂交水稻科研事业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杂交水稻事业也随着年轻人的成长而发展。

    袁隆平和助手们在海南三亚试验田里袁隆平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所以他对年轻人寄予了厚望。认为只要年轻人继续干下去,杂交水稻事业的青春将会永在。

    袁隆平坚持在杂交水稻的科研事业中选拔和培养人才。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还刚刚起步的时候,他感到单枪匹马无法完成研究任务,就从安江农校毕业的学生中挑选了李必湖与尹华奇两名学生当助手。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学文化、学知识被视为“走资产阶级白专道路”。可袁隆平顶住了这股逆流,从“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不仅自己带头顽强学习,刻苦钻研,还鼓励助手李必湖、尹华奇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他对助手们说:“红,就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专,就是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

    为了帮助助手学好英语,他挤出晚上的时间给他们上辅导课,持之以恒,从不间断。有一次,爱人邓哲患急病,他与尹华奇送邓哲去怀化住院,当晚赶回安江农校后,小尹考虑到老师旅途劳累,劝老师早点休息。可是袁隆平仍然坚持给他补了一个小时的英语课才去休息。

    袁隆平对小尹说:“制度是自己定的,贵在坚持。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外语是无法学好的!”

    他注重教授弟子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常将一些好书介绍给他的弟子们。这些书有遗传学、生物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也有文史哲方面的名著。

    他说:“好书如同太阳,能够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有人说,好书可以引为诤友。古人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患。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以为,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大书,生存是一种哲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智者所为。倘若不囿于书,进而举一反三,引发出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则是一种生存的大境界了。”

    袁隆平对他的助手们既严格要求,又悉心关怀。在科研上,他不尚空谈,不搞花架子,而是讲求实效,要求多出成果。他总是为助手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20世纪70年代初期,杂交水稻“三系”刚刚配套,他就将身边最早的两名得力助手李必湖、尹华奇分作两批送进农业大学深造。他们大学毕业后又重返育种和教学岗位,业务水平提高很快。后来,当条件成熟时,袁隆平又先后多次派1976年12月,袁隆平和李必湖在

    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他们去美国,帮助美国解决了杂交稻制种中的一些难题,得到了美方的赞誉。现在李必湖已是研究员,担任安江农校党委书记兼任学校杂交水稻研究室主任;尹华奇也是研究员,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主任助理,成为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内的技术中坚。

    他的助手们感慨地说:“没有袁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培养教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袁隆平拥有一颗童心。他乐观开朗,思维敏捷,谈吐风趣幽默。他不仅满腹经纶,还有满肚子的故事和笑话。所有的经历和故事一经他叙述,总是绘声绘色,生动有趣。年轻人都喜欢和他开玩笑。

    他曾在单位举行的联欢会上跳踢踏舞,引得年轻人捧腹大笑。

    他也是一位忧国忧民、心怀古今天下事的感时伤世者。然而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个乐观主义者。长年的农业科研工作使得他很擅长团结人,往往操着很重的湘音,激情而幽默地侃侃而谈,许多科研助手都是他的忠实听众。

    他对弟子们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你真诚地爱着自己的事业,真诚地爱着脚下的土地,你就能稳稳当当地站着,顶天而立地。”

    他还把自己在一家杂志上看到的有趣的故事讲给弟子们听:“有那么一天,四位工匠凑到一块儿,决定每人出一副对联,说说自己的行当。铁匠首先开口,说:‘两间火烤烟熏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木匠说:‘一把尺能成方圆器,几根直线造就栋梁材。’刻字匠说:‘六书传四海,一刻值千金。’剃头匠说:‘新世界从头做起,旧观念一手推开。横批是:头顶功夫。’听听,他们的话多么有气魄,多么豪迈,他们对自己的行当是多么热爱。”

    也许是因为他的言传身教,也许是因为他的风趣故事,也许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袁隆平的弟子们个个都是对事业极其执著的人。有伟人说过:只有在那些机智勇敢、充满活力的人身边,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力量,慢慢地,你也会拥有这样的力量。所以,袁隆平的弟子们是幸运的!

    袁隆平待人更是平和与宽容。他崇尚孔夫子的中庸之道。他常教诲身边的弟子们说:“任何事物要维系自己的存在,就必须使自己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因为只有在平衡的状态下,才能稳定地发展自己。而一旦失去这种平衡,便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中,生存和发展必将受到威胁。”

    袁隆平认为,一个人倘若争取事业的成功,必须懂得宽容大度。极端的境地,使人丧失理智,失去对事物的冷静思考,往往使人滑入荒唐的、失败的泥坑。

    “早在几千年之前,孔子就提倡像曾参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袁隆平认为,“人这一生啊,不可能至善至美,但倘若你能时时反省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接近真理,那便是人生的幸福境地。”他就是用这样的宽容与大度来教育弟子们的。

    而在科研事业中,袁隆平倡导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崇尚人才的优化组合。他对弟子们说:“我国的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魏公子列传》,完全可以当作一部人才学,而且其中阐述的某些观念还是很超前的。司马迁笔下的魏公子,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因此来投奔他的人很多。他主张,人无论贵贱、尊卑、贫富,也无论长幼,只要有本事,就可以为同一事业去共同奋斗。他将看大门的、杀猪的与豪富共同组成一个无坚不摧的战斗群体。魏公子特别看中政绩,不看官衔。诸如,侯赢,小吏也;朱亥,布衣也。可以说,他们都无显赫的地位可言,可是他们出的点子就是管用,事情在他们手下能够办成功,这就是人才。”

    引申到自己的工作,袁隆平又说:“我很赞同司马迁在《魏公子列传》中阐述的观点,我不大赞同当前流行的‘说你中时,不中也中;说你不中时,中也不中’的用人格言。在我看来,你有科研成果,你有业绩,便是中;否则,便是不中。”

    袁隆平的得力助手罗孝和说:“袁先生在科研事业中,没有门户之见,从来都是搞‘五湖四海’,我便是他搞‘五湖四海’的受益者之一。”

    袁隆平每当提到罗孝和,更是赞不绝口。他称赞罗孝和在科研中态度谦虚,是有大智慧的人。

    他说,小智慧是狂傲的,而大智慧却是谦逊的。所以,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都应是谦虚的,不应该是狂妄傲慢的。要干成一番事业,需要极清醒的头脑、极坚韧的自制力和极淡泊的心境。

    罗孝和原是一位农家子弟,从播种、插秧、中耕、施肥到收稻,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他都随父亲干过。所以,他对水稻的感情异常深厚,说起水稻来,他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罗孝和从不小看碗中那白灿灿的米粒,他以为那是父辈的辛勤汗水凝成的,那里包含着父辈从耕作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近乎相濡以沫的感情。所以,罗孝和在培育杂交水稻的科研事业中,总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

    早在20世纪70年代,罗孝和在培育“三超稻”时,只增产稻草不增产稻谷的经历,在他内心深处如同经历了一场地震。他横下一条心,重新更换组合。他压缩二九南A不育系,扩大V20A、珍汕97A;恢复系则用LR26代替LR24和LR66l,从而培育出了威优6号和汕优6号。经过更换组合以后培育出来的这两个新品种,抗性好、生育期短,优势非常明显,很快被湘北湖区稻农认可,并在那里稳固地扎了根,最早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组合。

    与此同时,罗孝和还协助袁隆平育成粳稻不育系——黎明,给辽宁配出粳稻杂交组合黎优57,20世纪80年代种植面积就有数百万亩,这一成果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1981年,籼型杂交稻获国家特等发明奖。

    袁隆平永远是罗孝和最坚强的后盾和相知相惜的领路人80年代,罗孝和协助袁隆平进行水稻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两系法杂交稻是袁隆平与罗孝和首创,与三系法杂交稻相比,具有配组自由、种子生产程序简化、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但技术难度很大。这项研究于1987年被列入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全国10多个省区在海南岛南红育种基地协作攻关。在艰难的开创工作中,罗孝和是袁隆平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他时常24小时守候在稻田中,观察稻秧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这期间,他曾突然接到家中的急电:“父病危,速归。”

    留还是归?思想斗争十分激烈。

    袁隆平和诸多同事倾向于他立即回去,而他自己却坚持留了下来,继续他的科学试验。

    几天以后,他接到了家中第二封电报:“父病逝。”

    罗孝和放下电文,泪水挂满双颊。他给家中发去一纸电文:“待我试验成功,家祭慈父,以忠报孝。”

    这天夜间,罗孝和怀着悲痛的心情,身披月光向海边走去……

    罗孝和终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育成了全国第一个实用的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籼型低温敏核不育系,它具有优质、多抗、高配合力、广亲和的特性。培矮64S的诞生打破了粳型两用核不育系的地区局限性,改变了当年籼型两用核不育系育性不稳的艰难局面。培矮64S的育成为籼型两系杂交稻的育成和优势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两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不久,培矮64S被全国十多个省(区)用来配制强优组合,并成为全国应用面积最大的两用核不育系。

    袁隆平不愧为伯乐,当他自己在2001年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他热诚地推荐罗孝和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袁隆平在呈报表上为罗孝和写下了这样一段评语:罗孝和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奋战了30年,为杂交水稻特别是两系法杂交水稻的育成应用建立了卓著的功绩,是籼型三系杂交稻的重要功臣,杂粳稻的开拓者之一,两系杂交稻的功勋干将……由于袁隆平的鼎力举荐,2002年2月1日,罗孝和光荣地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如愿以偿地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然,这是后话。

    袁隆平总是豁达宽厚地与他的助手们相处。他把自己比作一条鱼,把他的助手们比作水。鱼是离不开水的,只有水域宽广,鱼才可以在水里自由游弋。

    袁隆平的另一位得力助手尹华奇,于20世纪80年代被美国得克萨斯州聘为杂交水稻顾问。由于尹华奇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美国当局曾有意将这位风华正茂的科学家留在美国。袁隆平听说后,风趣地说:“鱼儿离不开水。倘若肥水流向外人田,我这条鱼就快变成泥鳅了。”

    袁隆平借访美之机,将他的大弟子尹华奇重新召到他的麾下。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早籼稻米质差的问题人所共知,由来已久。填饱肚子就心满意足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如今人们渴望提高生活质量,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所以,提高早籼稻米的质量已迫在眉睫。具有远见卓识的袁隆平及时捕捉到了这一信息,故将他的得力弟子尹华奇从美国及时召回,为他立项,专攻早稻米质改良。

    尹华奇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通过两系法,用美国的爪哇稻与核不育系配组,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两系法早籼稻新组合香两优68,在湖南进行大规模种植示范,获得大面积的丰收。为此,全国“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早稻示范现场会在湖南召开。会议组织南方稻区各省区的代表和专家参观了湖南长沙至岳阳10多个乡镇10多万亩两系法杂交早稻示范现场后,都感到精神振奋,为走出早稻米质差的困境增强了信心。专家们在长沙县黄兴镇新冲子村看到农民刘忠武播种的1.7亩香两优68,每亩有2.6万株基本苗,经过测算,预计亩产可达524公斤。我国湖南两系法杂交优质早稻10多万亩连片种植,长势喜人,这项技术基本成熟,可以进入较快的发展时期,为解决我国南方早籼稻大量积压问题带来了希望。

    袁隆平慧眼识珠,善于开掘每位助手的潜能,所以能够获取如此辉煌的成果。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前任党总支副书记谢长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名师出高徒。在导师袁隆平的培养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安江农校以及海南育种基地,涌现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育种经验的技术力量,成为“绿色王国”中的一群新星。在导师袁隆平的指导下,李必湖25岁的助手邓华凤,于1987年在安江农校这块神圣的土地上,发现了神奇的光敏不育株,现已育成安农S-1光敏不育系。这一新成果,使中国的杂交稻研究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正是袁隆平长期坚持育种又育人的必然结果。通过杂交稻的育种实践,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这一批批人才的涌现,又促进了杂交稻的育种科研,为实现袁隆平杂交稻育种的新战略设想,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袁隆平开创的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是一个崭新的产业,这个产业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杂交水稻专业知识,包括育种、繁殖、制种、栽培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为推广杂交稻而产生的全国各级种子公司及行政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中的高级管理人才。现在仅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就拥有高、中级科技人员81名,其中院士1名,研究员8名,副研究员34名,助理研究员38名,客座研究员、教授9名。袁隆平还亲自带出了一批博士生和硕士生。以袁隆平所在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持单位的全国协作网所拥有的高级技术骨干就更多。从两系杂交稻突破阶段列入“863”计划以来,全国共有23个协作单位,荟萃了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的技术精华,它们协同攻关,既成就了杂交水稻事业的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也造就了成千上万的高级育种、繁殖、制种、栽培、基础理论研究乃至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高科技领域的专家团队。袁隆平作为一个成功的登攀者,我们看到了留在他身后的一串串闪光的脚印,我们也看到了从那峰峦上升腾起来的璀璨的群星。诸如罗孝和、尹华奇、李必湖、邓华凤等,他们与袁隆平一样,都是一个个凡人,但他们在袁隆平的带动下,终于不同凡响,成为镶嵌在太空中的一颗颗耀眼的星星。

    4.他是属于世界的

    时针指向全球瞩目的这一时刻——

    北京时间2001年11月10日23时38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

    这一刻,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性时刻。

    这一刻,使得我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刻,是中华民族又一个崭新的起点。

    这一刻,我国杂交水稻事业服务于世界人民将翻开新的篇章。

    消息传来,袁隆平心情异常激动。他说:“我们要在杂交水稻领域发挥自身优势,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世界,造福世界人民,这是我毕生的愿望之一。”

    中国加入WTO,为杂交水稻“走出去”提供了更好的国际环境。我们的杂交水稻向世界敞开怀抱,我们的杂交水稻将拥有一个开放的全球市场。中国的杂交水稻将更深入、更广泛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

    将杂交水稻推广到孟加拉、越南、缅甸、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以解决这些国家面临的粮食危机,这是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下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向世界推广杂交水稻,使发展中国家受益。以拥有万亩稻田的缅甸为例,倘若在该国以推广一半的面积计算,则可以获得平均亩产增加近一倍的巨大经济效益。据悉,袁隆平所带领的科技人员已经在缅甸取得了杂交水稻育种的初步成功,技术上已经毫无障碍。在缅甸发展我国杂交水稻的前景非常乐观。

    东方魔稻之父袁隆平传2001年,据初步测算,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种植,平均每亩单产400.5公斤,与水稻亩产最高的日本持平。而另一水稻大国印度,平均每亩单产只有290公斤。东南亚大多数水稻种植国与印度的平均产量相差无几。所以,杂交水稻一旦走向世界,其增产潜力之大,可想而知。

    看到超级杂交水稻茁壮成长,并通过专家的验收和认可,袁隆平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目前有20多个国家开始引种杂交稻。越南种植杂交稻累计超过10万公顷,印度超过20万公顷,并且取得了每公顷增产1吨至2吨稻谷的良好效果。

    不久以前,袁隆平对一位记者说,在杂交水稻领域,我们中国有优势,我们有技术、品种和人才的优势,所以在我们国家加入WTO以后,倘若能够正常运作,我们的优势就能充分发挥出来。总之,加入WTO以后,在杂交水稻领域,有挑战,有机遇,而且机遇将大于挑战。

    这位记者在听过袁隆平一番谈话之后,怀着兴奋的心情,写下了如下一段文字:风高帆影疾,盛世铸辉煌。世界的大门向我们敞开,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新征程就在脚下,只要与时俱进,应对得当,措施有力,就能趋利避害,变挑战为机遇,我国杂交水稻将稳步走向新千年,走向全世界。

    是的,他是属于世界的。也许,他所获得的成就和荣誉更能证明袁隆平是属于世界的,他不愧于“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2002年5月中旬,袁隆平在越南河内参加第四届国际水稻学术会议,作了《超级杂交稻研究的进展》的学术报告,并接受越南政府授予的“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徽章。

    美国科学院颁发给袁隆平的外籍院士证书2003年3月,袁隆平赴乌拉圭参加学术会议,并作了《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发展》的学术报告,得到与会代表热烈好评。

    2004年5月,袁隆平获以色列沃尔夫奖,以色列总理为他颁奖。9月,获得泰国国王金镰奖。10月,获得美国世界粮食奖基金会颁布的世界粮食奖。

    2005年11月,在2005年亚太地区种子协会(APSA)年会上,袁隆平被授予APSA杰出研究成就奖。

    2006年4月25日,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评选揭晓,袁隆平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7年9月16日,世界上最大的种子企业——美国杜邦先锋公司与袁隆平领导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以襄助袁隆平院士早圆“温饱全人类”之梦,同时聘请袁隆平院士出任先锋公司杂交水稻顾问。

    ……

    在新世纪,在世界的农业领域,将会因为袁隆平所创造的杂交水稻,而变得更加光辉灿烂!因为他是属于世界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