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著名教育家卡托说:“我可以原谅任何人的过错,但自己的除外。”能够做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处处以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己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曹操时常随军队外出征战,他发现在中原一带,由于连年战乱,人民四处流散,田地荒芜,于是就采纳了部将的建议,下令让士兵和老百姓实行屯田。经过大力推广,这一政策收到了成效,荒芜的田地都种上了庄稼,老百姓安居乐业,而部队也有了军粮。
可是,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有人在农田里乱跑,踩坏庄稼。曹操知道后很生气,便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
将士们都知道曹操一向军令如山,令出必行,令禁必止,决不姑息宽容。所以此令一下,将士们都小心谨慎起来,唯恐犯了军纪。将士们操练、行军经过农田时,总是小心翼翼地通过。有时,将士们看到路旁有倒伏的庄稼,还会过去把它扶起来。
有一次,曹操率领士兵们去打仗。那时正好是小麦成熟的季节,曹操骑在马上,望着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心里十分高兴。
就在这时,突然“扑刺刺”一声,从路旁的草丛里蹿出了几只野鸡,从曹操的马头上飞过。曹操的马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惊到了,嘶叫着狂奔起来,跑进了附近的麦地。等到曹操使劲勒住惊马,地里的麦子已经被踩倒了一大片。
看到眼前的情景,曹操把执法官叫了来,十分认真地对他说:“今天,我的马踩坏了麦田,违犯了军纪,请你按照军法给我治罪吧!”
听了曹操的话,执法官犯了难。按照曹操制定的军纪,踩坏了庄稼,是要治死罪的。可曹操是主帅,军纪也是他制定的,怎么能治他的罪呢?
想到这,执法官对曹操说:“丞相,按照古制‘刑不上大夫’,您是不必领罪的。”
“这怎么能行?”曹操说,“如果大夫以上的高官都可以不受法令的约束,那法令还有什么用处?何况这糟蹋了庄稼要治死罪的军令是我下的,如果我自己不执行,怎么能让将士们去执行呢?”
“这……”执法官迟疑了一下,又说:“丞相,您的马是受到惊吓才冲入麦田的,并不是您有意违反军纪,我看还是免于处罚吧!”
“不!你的理不通。军令就是军令,不能分什么有意无意,如果大家违反了军纪,都去找一些理由来免于处罚,那军令不就成了一纸空文吗?军纪人人都得遵守,我怎么能例外呢?”
执法官头上冒出了汗,他想了想又说:“丞相,您是全军主帅,如果按军令从事,那谁来指挥打仗呢?再说,朝廷不能没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没有您呐!”
众将官见执法官这样说,也纷纷上前哀求,请曹操不要处罚自己。
曹操见大家求情,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是主帅,治死罪不适宜。不过,不治死罪,也要治罪,那就用我的头发来代替我的首级吧!”说完便拔出了宝剑,割下了自己的一把头发。
将士们看到曹操如此严以律己,心里都很佩服,他们私下里常说:“丞相不是故意践踏麦田,尚且受罚,以后可千万不要违反军纪啊。”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是一种领导艺术,作为领导者的曹操对此术运用得可谓出神入化,因此得到了广大将士的拥戴。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于今日各行各业的领导者、管理者也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表率。只有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去影响人、激励人,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学无术、夸夸其谈,说得多、做得少,就会使下属失望,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增大团队的“离心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自己的行动去带动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越轨行为的无声批评,其效果是正面批评无法代替的。
有一句话叫“善为人者能自为,善治人者能自治”。一个公司的业务能否在激烈竞争的潮流中得到发展,关键之处还在于领导者是否有正确的自律意识。领导者只有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建立起人人遵守的工作制度。比如,要求公司的职员遵守时间,领导首先要做出榜样;要求下属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领导也必须明白自己的职责,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以身作则的领导,才能调动下属工作的自觉性,推动工作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创造了“联想”神话的柳传志也有许多传奇故事,其中有一则便是关于他严于律己的。
联想集团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办公例会制度,有一段时间,一些参会的领导由于多种原因经常迟到,大多数人因为等一两个人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柳传志决定,补充一条会议纪律,迟到者要在门口罚站5分钟,以示警告。纪律颁布后,迟到现象大有好转,被罚站的人很少。有一次,柳传志因特殊情况迟到,他走进会场后,大家都等着他将如何解释和面对。柳传志先是一个劲儿地道歉、解释原因,然后便自觉地在大门口罚站了5分钟。
领导者的言行举止是下属关注的中心和模仿的样板,一举一动不仅直接影响自己的形象,还会影响下属的士气,进而影响到组织的气氛乃至成败。如果身先士卒,必然会感染到无数下属,所带领的部门也会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反之,如果畏缩不前,整个组织也必然会弥漫着失败的情绪,士气低落,缺乏战斗力。
如果领导不能以身作则,反而拿放大镜去苛求下属,那么下属亦会反过来拿放大镜来要求主管。宽于律己、苛以待人的领导是下属最厌恶的上司,也最容易造成管理上的冲突,致使下属产生“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或者“上行下效”模仿上司的无所作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不仅是管理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来说,严于律己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做事之道。只有处处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抵制各种诱惑,战胜自己的各种缺点,心无旁骛地前行。
2.恩威并举,软硬兼施
提及谋略,尽管其中有很多学问,可综合一下,不外乎“软”和“硬”两个字。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手下,曹操的过人之处就是善变多变,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他对敌人通常是软硬兼施:他对袁绍先软后硬;对张绣先硬后软;对黄巾军软硬并举。
当年,曹操和鲍信以寿阳为战场,攻打青州的黄巾军。曹操和鲍信深入前线考察敌情而被包围,鲍信为救曹操战死。曹操化悲痛为力量,带领军队对黄巾军穷追猛打,连续数十次的大小会战使黄巾军无法喘息,士气衰竭。这时,曹操突然改变策略,尽量避免杀戮,展开招安工作,同时步步进逼。最终,被围困在济水的黄巾军主力在曹操的策动下,全部投降。曹操非常高兴,立即宣布,对黄巾军的前事既往不咎。
曹操将黄巾军内的老弱病残全部遣返回家,而后又挑选了三十万精壮人员,重新组编为“青州军”。生平第一次,曹操拥有了打天下的精锐兵团。剿平青州黄巾军,使曹操的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不但获得了全州郡县官民对他的信赖,还在实际上控制了兖州境内所有的兵团,成为了真正有实力的竞争者。
曹操一方面以武力进逼,另一方面攻心招安,结果名利双收。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力量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作战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军事力量带来的威慑力。聪明的将帅总是能够刚柔并济,懂得恩威并重、软硬兼施的管理艺术,这也是一些领导人的魅力所在。
刚柔并济自古便是王者的治人之道,对于那些混乱的社会秩序,要采用特殊强硬的手段进行治理,而对于柔弱的国民,则要以宽容温和的态度加以体恤和支持。
曹操采取恩威并重的战略思想,本质上是一场与对手的勇气与智慧的较量。面对不同的人,曹操会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他认为,要治人,必须做到红白脸相间,要一文一武、一张一弛,既要刚柔并济,也要恩威并重,互相包含,各尽其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高斯将军也用了此法。在一次重大战役中,高斯将军负责指挥全局,并制订了详细的战略计划,但由于他的副官擅自行动,导致战局最终失利。
单就这一点来看,那位副官就应该受到严厉的军法处置,而且当时许多人都要求把他交付军事法庭定罪。不受处罚难平众怒,但如果真这样做了,高斯将军就会失去一员勇将。
高斯将军考虑到这位副官的军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此必须让这位副官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免重蹈覆辙,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于是,高斯将军思考片刻后,面对心怀悔恨的副官,缓缓说道:“你作为我的副官,就如同我的左膀右臂,你所担负的责任就是指挥好你的部队,注意不受到敌军的偷袭,并且在战争开始后负责侦查情报,然后向我报告,以便随时调整作战计划。但令人失望的是,你在这次决定性的战役中犯下了这么大的错误!”副官双目垂下,不敢正视高斯将军,笔直地站着,一动不动。
高斯将军继续说道:“你擅自行动,贸然出击,造成我们在不明情况的形势下,仓促投入战斗,这种盲目作战使我们遭受了巨大损失。不过,现在我们能活着是上帝给予的保佑。”
副官听后,额上冒出了一层细汗,内疚地说:“高斯将军,责任完全在我。”
副官的表现说明,他的内心也在严厉谴责自己的过失。高斯将军看到这种情形,继续对副官说:“你当时可能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这是年轻人最忌讳的。现在既然一切都过去了,我对你所能说的是,不可再那样做了。”责备训斥完后,高斯将军想让紧张而严肃的气氛逐渐缓和下来,他沉默了好一会儿,目的是让刚才的话深入这位副官的内心,让他有时间进行深刻的反省,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果然,这位副官表情凝重地取下腰间的枪,双手托着,缓缓递到高斯将军面前。高斯将军并没有立刻接过,他把手背在身后。副官看着高斯将军说:“由于我的失职,部队损失惨重,我不配再当他们的长官,也辜负了您对我的信任。”这时,高斯将军喝止了他,说:“我现在要的不是你交枪给我,辞职逍遥,我需要的是一位过而能改的得力军官,明天还要继续战斗。你在我的部下多年,我很了解你的为人,你所做出的贡献是其他同职位的军官所无法匹敌的。以前的多次战斗你都表现得十分出色,这次……”将军做了一个停止的手势,继续说,“就此打住吧,我们现在需要把这件事抛在一边,准备投入新的战斗!”
高斯将军的批评教育感动了这位副官,同时也激发了他的战斗士气。在后来的战役中,这位副官一改之前的鲁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使高斯将军抓住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我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君王善用恩威并重的手段治理国家的事例。
为了平定天下,安抚民心,汉文帝对汉朝周边的蛮夷族部落皆施以恩德,对南越王赵佗尤其厚待。文帝不仅明令将赵佗双亲的墓地所在地赐为他的领地,还派人按时祭祀,同时任命赵佗的亲属担任高官,给予了许多恩赐。
赵佗为此感动不已,向文帝请罪:“从前我意气用事,看到吕后听信长沙王的谗言,挖我祖坟,诛杀我的同族,我便针锋相对,以牙还牙,在这蛮荒之地胡作非为。我现在虽自称南越武帝,那不过是我自欺欺人、自我陶醉罢了,两贤不能并世,两雄不能并立,从此之后,南越的帝制统统废除,我们都是文帝的臣民。”可见,这种恩威并重的手段对于南越王这样的刚强人,也是非常有效的。
对于领导者来说,顾全大局、平衡内外势力也是恩威并施中的重要方法,能帮助许多人渡过危机。
有一次,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与总督官文发生了矛盾,于是曾国荃便上书弹劾官文。由于官文在朝中的势力很大,一时间,朝廷中的斥责全部指向了曾国荃。对此,慈禧太后也颇感为难。因为当时,慈禧既需要官文这样忠实的家奴,也需要曾国荃这样能斗的鹰犬。
曾国藩此时考虑良久,决定采取以柔克刚的办法来化解这次危机。曾国藩将密保官文提升的奏折送到了慈禧的手中。慈禧是个精明的人,她深知曾国藩不早不迟,恰好这时来封保官文的折子,无疑是在为弟弟描补,希望这件事能大事化小,就此打住。
曾国藩的这个态度使慈禧感到很欣慰。她认为,倘若曾国藩和弟弟站在一边,坚决与官文为敌,事情就会变得更麻烦,毕竟曾国藩的面子还是要给的。最终,慈禧决定按督抚不和处置,将官文内调京师,以大学士掌管刑部,兼正白旗蒙古都统,调李鸿章为湖广总督。就这样,一场大风波平息了。
其实,恩威并举的态度交互使用,不但能帮助领导者在下属面前树立威信,同时还可以赢得下属的心,使其更尽心尽力地为自己效力。
3.善用谋略,军纪严明
“大谋略治人,小谋略人治。”仅仅依靠个人好恶来管理天下的人,哪怕他们道德高尚,最终也难以达到法治的高度,不过是人治而已。
三国期间,曹操一直贯彻依法治国、依法治军的方针。建军初期,不论是势力还是人数,曹操都无法和袁绍相比。可是经过曹操“法治”的整治和调整,过了几个月,曹军将士士气高昂;而袁绍赏罚不明,听信谗言,最终导致部队士气低落,众叛亲离,被曹操所灭。
当年,曹操将吕布围困在下邳,吕布派张辽、郝萌等在深夜从刘备的营寨打开一个突破口,杀出重围,向袁术求救,袁术让吕布送来女儿作抵押。郝萌回来经过刘备营寨时,被张飞捉住。刘备押郝萌来见曹操,郝萌详细说了向袁术求救的经过,曹操大惊,如果袁术真来救吕布,里应外合,曹军将腹背受敌。于是,曹操勃然大怒,先杀了郝萌,再传军令:如果哪个营寨再把吕布或他的部下放跑了,一律按军法处置,严惩不贷。
刘备回来对关、张二人说:“咱们这个地方是要冲,要小心防守,别违反了军令。”张飞不满意,嘀嘀咕咕地说:“我抓了一个敌将,不奖赏我,反来吓唬我,搞不懂。”刘备说:“曹操率领这么多的大军,军令不严明,不依军法办事,怎么能服人呢?”看来,还是刘备了解曹操用兵的特点和苦衷。
中国最早明文公布的成文法是在春秋时期。
当时,郑国下大夫公孙楚聘定了一名容貌美丽的姑娘作未婚妻,上大夫公孙黑发现后便想夺归己有,并利用权势逼迫女方家庭接受了他的聘礼,两名大夫就这样争执了起来。郑国执政子产出面调解,决定由姑娘自己选择。
定亲那天,公孙楚、公孙黑同时来到姑娘家。公孙楚雄姿英发,武艺高超,被姑娘选中。公孙黑不甘心,事后伺机行刺,结果反被公孙楚打伤。公孙黑势力大,又确实负了伤,子产只好把公孙楚流放到外地去。公孙黑仍不罢手,准备用武力夺取那名姑娘与公孙楚全族的家产,公孙楚的族人进行反击。子产闻讯后,立即从外地赶回国都,令公孙黑自尽,平息了这场动乱。
这类事件在当时的贵族阶层中是常见的,为了使社会安定,不再让这些人胡作非为,执政子产在公元前536年制定了明确的法律条文,并把它铸造于铁鼎上,公之于众。
此后,各国效法,制定公布成文法就成了一种通例。由于当时还不会造纸,竹简是主要的书写材料,因此,国家法令也被人们称为“三尺法”。
汉武帝时,廷尉杜周断狱,完全以武帝的意图为转移。武帝试图惩罚的人,他就“因而陷之”,捏造罪名,加以治罪;武帝试图开脱的人,他就寻找理由,将其开释。他的朋友批评他“不循三尺法”,断狱不公平,杜周毫不掩饰地说:“三尺安在哉?法律是皇帝去制定的,我根据皇帝现在的意图判案,有什么不对?”
廷尉是最高司法官,廷尉率先蔑视法律,下司便也纷纷仿效,结果导致武帝时的冤狱越来越多。文景之治时,全国每年断狱“仅至四百”;杜周掌刑时,一年“诏狱逮至六七万人,吏所增加十有余万”。官吏不循法,民众也就不守法,“闻有逮证,皆亡匿”,民风日下。
一个时代,特别是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政令的推行要靠法律的权威,而法律的权威则需要强硬的手段来推广。所以,为政若没有威严,百姓就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则法制混乱,如此一来,又怎能治理天下呢?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法令严明,有法可依,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
周亚夫是汉朝功勋卓著的将军,以英勇善战、严守军纪著称。有一次,汉文帝要亲自犒劳军队,先到达驻扎在灞上和棘门的军营,文帝一行直接骑马进入营寨,将军和他的部下都骑马前来迎送。接着,文帝到达细柳的军营,那里驻扎着周亚夫的军队。只见细柳营的将士们都身披铠甲,手执锋利的武器,拉着张满的弓弩。
文帝的先驱队伍到了,想直接进去,营门口的卫兵不让。先驱说:“天子马上就要到了!”把守营门的军门都尉说:“将军有令,‘军队里只听将军的号令,不听其他指令。’”过了一会儿,文帝也到了,但仍然不被允许进入军营。
于是,文帝便派使者持符节诏告将军:“我想进入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达命令说:“打开军营大门!”守卫军营大门的军官对文帝一行驾车骑马的人说:“将军有规定,‘在军营内不许策马奔驰。’”于是,文帝等人就拉着缰绳缓缓前行。一进军营,周亚夫手执兵器对文帝拱手作揖说:“穿着盔甲的武士不能够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
见到周亚夫治军严明的情景,文帝不禁感动不已,表情变得十分庄重,手扶车前的横木称谢说:“皇帝敬劳将军!”完成仪式后才离去。出了营门,群臣都表示惊讶。文帝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前面所经过的灞上和棘门的军队,就像儿戏一般,那些将军很容易被敌人用偷袭的办法将他们俘虏。如果像周亚夫这样,谁能够冒犯他呢?”一路上,文帝不停地称赞周亚夫,并传令重赏。
4.造铜雀台,重赏奇兵
《孙子兵法》中讲道,对于军队的管理而言,无论赏罚都是一种管理手段。赏,鼓舞军心,引发斗志;罚,以儆效尤,以严军威。但不管是赏还是罚,都要遵循公开、公平的原则,如此才能收到意想之中的良好效果。
作为一名军事家,曹操深知这个道理。他赏罚下属的手段有很多,而且颇为与众不同。他的赏罚不单单是一种行为,而是注重把这些与荣誉结合在一起,更加人性化地管理部下。这一点在“铜雀台上重赏奇兵”这件事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曹操自赤壁之战大败之后,一心想一雪前耻,只是孙刘联盟让他有所顾忌。建安十五年春,铜雀台建造完成,于是,曹操大会文武于邺郡,设宴庆贺。是日,曹操头戴嵌宝金冠,身穿绿锦罗袍,玉带珠履,凭高而坐。文武众官立于两侧。
曹操欲观武官比试弓箭,于是派近侍将一领西川红锦战袍挂在垂柳枝上,下设一箭垛,以百步为界,分武官为两队,曹氏宗族俱穿红,其余将士俱穿绿,各带雕弓长箭、跨鞍勒马,听候指挥。曹操传令说:“有能射中箭垛红心者,即以锦袍赐之;如射不中,罚水一杯。”号令方下,红袍队中,一个少年将军纵马而出,众视之,是曹休。曹休飞马往来,奔驰三次,扣上箭,拽满弓,一箭射去,正中红心。金鼓齐鸣,众皆喝彩。曹操于台上望见大喜,说:“此吾家千里驹也!”方欲使人取锦袍与曹休,只见绿袍队中,一骑飞出,叫着说:“丞相锦袍,合让俺外姓先取,宗族中不宜搀越。”曹操看其人,原是文聘。众官都说:“且看文仲业射法。”文聘拈弓纵马一箭,亦中红心。众皆喝彩,金鼓乱鸣,文聘大喊:“快取袍来!”只见红袍队中,又一将飞马而出,厉声道:“文烈先射,汝何得争夺?看我与你两个解箭!”拽满弓,一箭射去,也中红心。众人齐声喝彩,观其人,原是曹洪。洪方欲取袍,只见绿袍队里又一将出,扬弓叫道:“你三人射法,何足为奇!看我射来!”众人观看,是张郃。张郃飞马翻身,背射一箭,也中红心。四支箭齐齐地扎在红心里,众人都道:“好射法!”张郃说:“锦袍该是我的!”言未毕,红袍队中一将飞马而出,大叫道:“汝翻身背射,何足称异!看我夺射红心!”众人观看,原来是夏侯渊。夏侯渊纵马至界口,扭回身一箭射去,正在四箭当中,遂金鼓齐鸣。夏侯渊勒马按弓大叫道:“此箭可夺得锦袍吗?”只见绿袍队里,一将应声而出,大叫:“且留下锦袍与我徐晃!”夏侯渊说:“汝更有何射法,可夺我袍?”徐晃说:“汝夺射红心,不足为异。看我单取锦袍!”拈弓搭箭,遥望柳条射去,恰好射断柳条,锦袍坠地。徐晃飞取锦袍,披于身上,纵马至台前拜谢说:“谢丞相袍!”曹操与众官无不称赞。徐晃才勒马要回,猛然台边跃出一绿袍将军,大呼道:“你将锦袍哪里去?早早留下与我!”众人观看,原来是许褚。徐晃说:“袍已在此,汝何敢强夺!”许褚不回答,竟飞马来夺袍。两马相近,徐晃便用弓打许褚。许褚一手按住弓,把徐晃拖离鞍鞒。徐晃急弃了弓,翻身下马,许褚亦下马,两个揪住厮打。曹操急忙派人拉开两人,那件锦袍已被扯得粉碎。曹操令二人都上台,徐晃睁眉怒目,许褚切齿咬牙,各有相斗之意。
曹操见此情景笑道:“孤特视公等之勇耳,岂惜一锦袍哉?”便教诸将尽都上台,各赐蜀锦一匹。诸将没有不谢赏的,人人笑得开怀。
其实,争袍之事曹操之所以能轻易化解,是因为他在众位将领心中的地位非比寻常。曹操的遍行赏赐没有人会不给面子、不识时务,所以才会有皆大欢喜的局面。更深层一点讲,这也是一种均衡内部利益的方式。
正是因为曹操的机智聪明和善于把握大局的能力,才使得他在诸位能人中应对自如。此外,这还得益于曹操对管理军队的基本态度。曹操认为,惩罚是军令的基础,是指挥员号令三军的权威所在,所以,只有分清是非善恶,才能令行禁止,指挥有度,军心永固。
现代社会中的不少领导者,位居高位,却由于不懂得管人之术,所以不能在高位上待久。不同职位的人立场、做事风格也不同,就像将军用武力克制对方,谋士用计谋战胜对手,而元帅则统领大家取得胜利。在一个团队内部,成员间避免不了是非利益冲突,这就要求领导者灵活变通,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平衡各方关系,争取最大的团体利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