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人的一生,如那举目可及的锦簇繁花,既有红得耀眼之时,也有暗淡萧条之日,既有平坦的笔直,也有坎坷弯曲的迁回。只要我们认真冷静地回顾自己的一生,就会发现自己的人生都是有长有短,有得意有失意,有顺境也有逆境。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面对荣辱难以自持的人实在不少。其实,当你一时受到某些人的青睐,应该感到不安,应该想想背后是否另有目的。人非圣贤,焉能无过。人生荣辱,难以定论。有荣必有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至理名言。宠辱不惊,应是芸芸众生必备的基本品质。
其实,生活就是镜子,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不管你做出怎样的选择都要继续生活下去,所以,是选择快乐的继续,还是痛苦的压抑,全由你自己决定,这就是真实的生活。“闲看门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漫漫人生,必将减去许多烦恼,增添几多欢乐。
人生需要学会放弃
古时候,有个农夫初次到另一个村庄办事,当时交通不便,他只能徒步走去。
走啊走,这农夫穿过一大片森林后发现,要到达另一个村子,还必须经过一条河流,不然的话,就得爬过一座高山。
怎么办呢?是要渡过这条湍急的河流呢,还是要辛苦地爬过高山?
正当这农夫陷入两难时,突然看到附近有一棵大树,于是就用随身携带的斧头把大树砍下,将树干慢慢地砍凿成一个简易的“独木舟”。这个农夫很高兴,也很佩服自己的聪明,因他很轻松地坐着自造的独木舟,就到达了对岸。
上岸后,农人还得继续往前走。可是他觉得,这个独木舟实在很管用,如果丢弃在岸旁,实在很可惜!而且,万一前面再遇到河流的话,他又必须再砍树,辛苦地凿成独木舟,很累人。所以,农夫就决定,把独木舟背在身上走,以备不时之需。
走啊走,这农夫背着独木舟,累得满头大汗,步伐也愈走愈慢,这独木舟实在是太重了,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这农夫边走边休息,有时真是很想把独木舟扔了。可是,他又舍不得,心想,既然已经背了好一阵子,就继续吧!万一真的遇到河流,就又可以派上用场!
然而,这农夫一直汗流浃背地走,走到天黑,发现一路上都很平坦;在抵达另一个村庄前,都没有再遇到河流!
可是,他却比不背独木舟,多花了三倍的时间,才到达目的地。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哲学和智慧。很多时候,就需要你放弃很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因为轻装上路,才能加速自己前进的步伐。
该放下就放下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①。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时才了解了佛陀说“放下”的道理。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我们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我们的肩上有重担,心上有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使人的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要想修学佛法,必须要能放下,若放不下,连入门都不可能,不管念佛也好,修禅定也好,都难得到真实利益。譬如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还想其他事,念佛如此不专精怎能行?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不好?就是不专精。
“若人散乱修,佛说无利益。”当你办公的时候,集中全力办公,因为你要从此获得资生的食粮,若不认真的做也有因果。下班以后,时间是我的,把办公室的事放开,一概不想。换句话说,当修持的时候,要高度集中精力,认真地修持;念佛时,要认真地念佛。
一般人纵然没有任何压力,为什么仍然修持不下?因为他的内心不静,不是想东就是想西,不是想南就是想北,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南辕北辙,一联想就想个没完,放不下,又如何修得成呢?只要半点放不下,连入门都不可能。那么应当怎么办?过去的事情已经消失,不要再回头想它,未来的事还没到,不要做白日梦,最要紧的,牢牢把握住现在,只有现在才是最真实的。
从前有个人买了一口锅,用绳穿好,挂在棍上背着,走路时摇来摇去,把绳子摇断了,锅子掉到地上打碎了,他连看都不看,头也不回地走了。人家问他:“你锅子打破了,怎么连看都不看呢?”他说:“已经打破的锅,我看它有什么用呢?”
已经过去的事,千万不要再回忆,想来想去也是一番空;还没到的事情不要幻想,做白日梦干吗?!最要紧的是牢牢把握住现在,只有现在才是最真实的。现在好好耕耘,未来必有好收获;现在造恶业,未来绝对受苦果。要修持,必须舍得干干净净,一切都不想,高度集中心力好好修持。
要放下也实在不容易,因为我们生活习惯太浊,对世间法的贪恋太深,对自己的孩子、亲人眷属,乃至周围环境都非常贪恋。这些都是不永久的,都是无常的,终会消失。有一首偈说得很好:“三有众生诸受用,常被三苦火逼烧;如屠引诱趣杀处,应断贪等修菩提。”所谓的“三有”,就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众生一切的受用皆如是,常为贪、嗔、痴所逼烧。好像屠夫牵着你出去,你以为要牵你出去吃草,还高高兴兴地摇头摆尾,结果他牵你至屠场宰你的头;不要因世间法春风得意,春风得意的结果就如屠夫牵你的头,要把你杀了,死亡已经近了。
如果真想在佛法中获得真实利益,就要认真地修持,或许你会说:“我忙!有这事还有那事!”世间事是永远忙不完的,你会永远永远没有时间修持。
“珊瑚枝枝撑着月”,无一真实,无一可恋。我们由于业力的关系,觉得世上的一切都是实有的,实际都是唯心所现。举例来说,糖事实上是甜的,大家都会承认,可是当你生病的时候,怎么会觉得糖是苦的呢?如此讲,你会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明明山是山,水是水,地是地,怎么不真实呢?换句话说:一切境界唯心所现,我们何必执著假的事情?放不下是由于把虚假的东西看作真实,才产生这种后果。
一般人放不下,是因为对世间的七情六欲、物质享受贪恋得太深太深,所以放不下,譬如烟瘾很大的人,如果没烟抽时就想得要死,睡不着觉,到处找,哪怕是地上一根吸剩的烟头,他都会捡起来,吸一两口都会觉得好舒服。为什么觉得舒服?那是他的业力。因此,千万不要执著、浪费光阴,放下吧!好好地修持吧!迷途不知返,结果如何呢?“秋风凋碧树”,秋风不是很舒服吗?可是碧绿、碧绿的树,逐渐逐渐地就被和畅的秋风凋零了。对世间法①贪恋不舍,耽于世间法,结果就如我刚才所说的那首偈“如屠引诱趣杀处”。那怎么办呢?——放下吧!断除贪、嗔、痴,好好修持,才可以得解脱。
已经过去的事,千万不要再回忆,想来想去也是一番空;还没到的事情不要幻想,做白日梦干吗?!最要紧的是牢牢把握住现在,只有现在才是最真实的。
学会按佛的方式解决问题
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拥挤,因此,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烦恼和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碰撞几乎每天都在所难免。许多刑事犯罪和心身疾病皆因思想偏执所致。如果我们在胸中装上禅机,那么,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化险为夷。
日本有位武士曾因白隐禅师一转语而悟道的故事很能发人深省。一次,这位武士问白隐禅师:“有人说世有地狱与极乐,真的有吗?”禅师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引导武士开悟。禅师故意指着武士轻蔑加侮辱地大骂,致使武士忍无可忍,抽刀砍向禅师,当武士怒发冲冠、杀气腾腾地双手举刀过顶时,禅师开口了:“可怕!这不就是地狱?”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武士闻言,惊觉自己的失态,马上把刀丢掉,然后匍匐在禅师脚下忏悔自己的鲁莽。禅师展颜一笑:“这个感谢,不就是极乐。”我国台湾了涵居士评论曰:“原来地狱、极乐、幸与不幸,全部都是自己的心造成的。”有许多偏执与偏激的行为,如果当事人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就会为当时一念之差懊悔不已。但愿禅能使我们变得聪明冷静起来。
赵州从谂禅师有句名言:“吃茶去”。无论你到没到过赵州,无论你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要人,来到禅师面前,一律都“吃茶去”!这里面包藏着一个了不起的禅机……可是,我们许多人却不能以这样一种平等心和平常心来为人处世。有的领导,用人只看学历、资历或是关系背景,完全不给自学成才者以尝试的机会,他们的茶是只给到过赵州的人吃的。而这种差别心又导致了多少人间悲剧啊。有许多人,过分追求名流,上大学要择名牌大学而不是注重专业,找工作要找名气大的单位而不是考虑实用,穿衣服要穿名牌货而不管它是否符合自己的个性;还有的人患上了严重的“势利眼”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侮慢,头扬得高高的,白眼看人,而对权贵大亨则满脸堆笑,言语生花,极尽奉承巴结之能事。这样的人,自以为生活得高人一等,但实际上很可怜,毫无人格可言。他们表面上活得比别人幸福,内心却比别人痛苦。因为,人的本性应该是自由自在、无所挂碍的,有了那么多的杂事和俗念,人还能活得轻松快乐吗?人一旦被别人的观念所左右,就会迷失自我,随波逐流,蹈入无边无际的不安之中,这是十分可悲的。所以说,在这个喧嚣的现实社会中,为人处世保持“吃茶去”的心态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益的。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妯娌之间,往往因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争吵不休,甚至大动干戈。遇到这类纠纷,清官亦感棘手难断。而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家务事处理不好,也是社会不安定的隐患。我们不妨用禅的方式解决。禅,意译作“思维修”、“弃恶”等,通常译作“静虑”。有人发明了一种禅的药方,治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有效。其方法是:将你所仇恨的那个人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也可连带写上他使你气愤的言行,把纸条折叠好,贴肚皮放好,双手隔着衣服捂住纸条,然后静坐参禅。这时,你的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个人的嘴脸,你的无名火就随之蹿上来,心跳加速,喘粗气、冒热汗,但你还是必须强迫自己把这个讨厌的面孔张嘴咽进肚子里去。然后继续打坐参禅。渐渐,腹内一片澄澈清凉,那个人的面容化为乌有。这时,你立即取出纸条撕碎扔掉。如此坚持做几天,纸条再贴近你的肚皮时,你就会不但不讨厌他,反而会有一种亲切感。有道是:“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何况是与自己朝夕相处、风雨同舟的亲人呢?将这个道理再扩展一点,对我们的同事、同乡、同一个地球村的人类,不都应该如此宽容大度吗?
禅是佛教之塔上的光芒四射的塔尖,是宇宙间最高尚、最优美的人生哲学,它的生命在于实证。如果我们遇到问题都能按禅的方式去解决,那么,世界将变得一片光明、祥和。
有道是:“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何况是与自己朝夕相处、风雨同舟的亲人呢?将这个道理再扩展一点,对我们的同事、同乡、同一个地球村的人类,不都应该如此宽容大度吗?
保有登高望远的开阔心境
一位颇有智慧的长者,谆谆告诫前来投诉或抱怨的学生:“当你在生活中遭遇困境或忧烦的时候,记住,去登高望远或去眺望大海吧!”
学生们也确实获益良多,他们纷纷发表心得:“老师,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总觉得自己需要更多的自由,更多的肯定。可是当我们远望之时,高视物外,视野辽阔,突然心胸开朗,对平日的种种需求,便暂时不那么强烈了。”
另有学员道:“说真的,每当临近苍茫的大海,放开眼去,一望无际,顿时生起平静无缺的感觉。请问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老师慈祥地说:“这是由于心境的不同,平常生活的时候少了了解心,要知道人生真正的目的,不是一味地追逐名利、物欲等幻灭无常的东西;另外,也缺少感恩心,不懂得珍惜你已经拥有的,反而贪羡你根本不需要的、而别人正辛苦追求的东西。”
缺少了解心的同时,就会增长攀比的心;在少了感恩心之时,也就增长了计较心。所以,总是生活得劳苦交织,难以自在。
可是,在远望的时候,只有一个心──广远心,有了它,使攀比的心无缘施展,而计较心也无处着力。
对山高水远的意境与怡悦,古人体会甚深:“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每当登高远望时,与大自然相亲,天地既在我心,那一份宁静、安详之感便油然而生。
若能在平常的生活中,保有登临之时的开阔心境,立足于尘世间,而胸萦广远心。一个人只要在精神上超越了物质的表象,他的内心世界便无比广阔自在。
不如意的事情要坦然面对
《佛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儒家也说:“民无信不立”。这两者都是强调“信”的重要。做任何事,如果有了信心,就能产生出无比的力量。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例如身体不健康、家庭不和谐、学业不顺利,或是事业失败、情感出问题等。遇到挫折时,如果找不到适当的解决方法,便会心生恐慌,落入忧虑不安当中,不得自在。
遇到不顺遂的人和事物时,有些人会到寺庙求佛菩萨庇佑,希望能增福增寿,未来再来还愿。这是自己有所求的信仰、祝祷,只属于“初信”。初信只知道“事”,而不知道“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信心经不起考验。
假使只有“初信”,不进一步了解当中的道理,就容易产生种种烦恼,甚至遇到一点挫折就退失道心。所以有了初信,还要有“正信”。除了知道在事相①上用功,还要了达佛法的道理,如此行解并重,方能断惑证真,解脱生死的羁绊。
生活中的种种处境,常使我们随境生心,如水被风激起的波浪动荡不定。而修行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使这念心经得起风浪,更进一步要让这念心不为境界风所动,达到绝对的清明与定静。正如苏东坡所言:“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遇到挫折时,当自反省检讨,是过去宿殃,恶业果熟,能甘心甘受,都无怨诉,就能逢苦不忧。同时更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离一切恶法,行一切善法,积极地在因地上努力。所谓“危机就是转机”,我们更应将遇到的每个挫折都当成是学习的因缘,以佛法的正知见①——三世因果的道理,勇敢地面对挑战。更要能了达因缘和合,缘起性空的道理,不住在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自然能以清楚明白的心通过每一个挑战。
“正信”之后,接着更要对佛法产生“深信”,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信心达到百分之百,自然具足无量的功德。了解佛法的殊胜难得,还要发心让更多人能亲近佛法,同沾法益。
唐朝玄奘大师是历史上值得敬仰的圣哲,他为了让后世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于佛经中了达佛陀的本义,不辞艰劳地至遥远的印度求法,并主持翻译佛经的志业。在西行求法期间,途中“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积雪晨飞,涂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云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露而前踪。”他孤征艰险的沙漠,独越冰寒的雪山,完全不畏途中的艰危险阻,自始至终从未萌生退志。玄奘大师曾坚定地表示:“为了求法,我愿舍生命,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一步生,纵然丧身在此,也绝不后悔。”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大师横越一望无际的沙漠,经历重重的难关,无所忧畏?是对佛法的信心,是为利益众生的大愿,成就大师那“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愿行。
《佛经》常云:“只贵汝知见。”修行不能只是盲目修习,最重要的是要依据正确的知见、观念来行。因此古人言:“欲知山下路,先问过来人。”《大智度论》亦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生活中的种种处境,常使我们随境生心,如水被风激起的波浪动荡不定。我们应将遇到的每个挫折都当成是学习的因缘,勇敢地面对挑战……
拥有一颗宽容的佛心
鸡足山是坐落在云南宾川境内的一座著名的佛教名山,在上鸡足山的第一座关隘前,架设有小桥一座,桥名便是“洗心”。据说,鸡足山的金华长老曾在此桥前以一颗宽容的佛心,点化八个大盗,使其彻底洗心革面,从善去恶,皈依我佛。
世传金华长老曾有偈语:“大慈大悲度众生,洗心桥上洗邪心。是非恩怨从此了,净水一滴悟道真。”八个大盗的邪心分别是:黑心如墨,残忍狠毒;黄心如橙,阴险狡诈;白心似冰,六亲不认;五花之心,暮楚朝秦;桃花之心,嗜色好淫;紫心贪婪,欲壑难填;绿心狭隘,嫉贤妒能;褐色之心,薄德鲜能。
此八盗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后因抢劫鸡足山的财物而被官家捉拿归案。官家为了杀一儆百,决定在鸡足山下将其全部凌迟处死。金华长老得到消息后,亲自出面恳求官家放他们一条生路,让自己来点化他们。官家敬重金华长老的盛德,答应了他的请求。金华长老于是将八盗带到洗心桥边,以洗心桥下的净水,逐一洗去八颗邪心的颜色,使其全部变为红色的良心。八盗后来全部幡然悔悟,出家鸡足,成为守山护寺的和尚,最终修得正果。
金华长老以自己一颗“宽容”的佛心,净化和感悟了八个大盗的邪恶灵魂,使其皈依正途。这虽然是个神奇的传说,但却向我们喻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宽容无敌。
不同命运的两把宝剑
铁匠打了两把宝剑。
刚刚出炉时它们一模一样,又笨又钝。
铁匠想把它们磨得快一些。其中一把宝剑想,这些钢铁都来之不易,还是不磨为妙。
它把这一想法告诉了铁匠。
铁匠答应了它。
铁匠去磨另一把剑,另一把剑没有拒绝。
经过长时间的磨砺,一把寒光闪闪的宝剑磨成了。
铁匠把那两把剑挂在店铺里。
不一会儿就有顾客上门,他一眼就看上了磨好的那一把,因为这剑锋利、轻巧、合用。而钝的那一把,虽然钢铁多一些、重量大一些,但是无法把它当宝剑用,充其量它只是一块剑形的铁而已。
同样出自一个铁匠之手,同样的功夫打造,两把宝剑的命运却是这样天壤之别!锋利的那把又薄又轻,而另一把则又厚又重,前者是削铁如泥的利器,后者则只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摆设、一个包袱。
人生的道理,也与此类似。人生的目的不是面面俱到、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把已经掌握的东西得心应手地去运用。这就跟宝剑一样,剑刃越薄越好,重量越轻越好。
会生活的人,总是能够学会舍弃与放弃。多余的东西就是无用的东西,无论是财富、朋友还是享乐,都像剑刃上多余的钢铁,应该毫不吝惜地磨掉!
心念清净最重要
有一位虔诚信佛的居士,在自家屋后开辟了一片花园,种了四季花草。他每天都勤于修剪、整理花圃,所以花草枝叶茂盛、香气袭人。这位居士常将这些清雅的花,送到寺院去供佛。
有一天,这位居士遇见寺院的住持禅师,也将花供养禅师。禅师很欢喜地说:“你每天都来插花、换水,确实是功德无量!”
居士说:“我不求什么!只是每天整理花草、剪下花朵,送到寺院供佛,我的内心就会特别宁静、清凉、轻安,这是我每天喜欢来供佛的原因。”
禅师说:“是啊!学佛心中应无所求,当下就是清净。”
居士说:“但是我一回到家就会有烦恼,心不得安宁!我要用什么方法让我的心清净呢?”
禅师说:“花瓶里的花,一段时间后就会枯萎!你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让花保持新鲜吗?”
居士说:“要时常换水。因为花的茎浸在水中容易腐烂,无法吸收水分供给花朵,花就容易枯萎。所以必须要每天换水,并且剪掉烂掉的梗及茎,这样就能保持花的新鲜。”
禅师说:“花的新鲜与我们身心清净的道理是相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常自我净化、调整心念,才能适应环境;我们无法要求环境来适应我们的心啊!”
这位居士听完后,随即接着说:“我若能常在寺院里,不知该有多好!我很期待有一天能放下一切,在寺院宁静的环境中好好聆听佛法,学习佛经梵音的唱诵。”
禅师又说:“其实,呼吸之间就是梵音声。只要把混乱的心念时时消除,天地宇宙、周围环境,乃至于你内在的身心动作,无一不是清净梵音声。你两边的耳朵就是现成的菩萨道,身体就是清净的道场!”
修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清净。人生不如意事占了十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扰,实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间有这么多不如意的环境要面对,不如先自我净化,清净内心的世界,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功夫。
在生活中我们如果好好用心,反观自性,就能自我净化心地,则无处不是清净的道场!何须等待时间与空间的配合?修行,无非是要时时刻刻控制自己的心。内心如果清净,大地的一切境界无一不是美景;宇宙之间,万物的声音无不是生命的朝气与大地的生机!
人生不如意事占了十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扰,实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间有这么多不如意的环境要面对,不如先自我净化,清净内心的世界,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功夫。
舍弃不适当的执著心
三更了,深远禅师发现小徒弟还在练棍,便问:“徒儿,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休息?”
小和尚答道:“师父,我想打败师兄。”
深远禅师说:“你师兄的悟性颇高,入门又比你早,多年来一直勤学苦练,他的武术境界你恐怕难于企及。”
小和尚说:“师父,我想,只要有恒心、苦练习,我一定能够超过师兄的。”
深远禅师摇了摇头,给徒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龟与兔相遇于草场上,龟在夸大自己的恒心,说兔不能吃苦,只管跳跃寻乐,长此以往,将来必无好结果,兔子笑而不辩。
“多辩无益,”兔子说,“我们来赛跑,好不好?就请狐狸大哥当评判员。”
“好。”龟不自量力地说。
于是龟动身了,四只脚当做八只脚跑了一刻钟,只有三丈余,兔子不耐烦了,且有点懊悔。“这样跑法,可不要跑到黄昏吗?我一天宝贵的光阴,都牺牲了。”
于是,兔子利用这些光阴,去吃野草,随兴所至,极其快乐。
龟却在说:“我会吃苦,我有恒心,总会跑到。”
到了午后,龟已精疲力竭了,走到阴凉之地,很想打一下盹儿,养养精神,但是一想昼寝是不道德,又奋勉前进。龟背既重,龟头又小,五尺以外的平地,便看不见。他有点眼花缭乱了。
这时的兔子,因为能随兴所至,越跑越有趣,越有趣越精神,已经赶到离路半里许的河边树下。看见风景清幽,也就顺便稍稍休息了一会儿。然后精神百倍想跑完赛程,正在这时,兔子看见前边有一只松鼠跑过,认为是怪物,一定要去追上他,看看他尾巴到底有多大,可以回来告诉自己的母亲。于是兔子便开步追,松鼠见他追,便开步跑。奔来跑去,忽然松鼠跳上一棵大树。兔子正在树下翘首高望之时,忽然听见背后有声叫道:“兔弟弟,你夺得冠军了!”
兔回头一看,原来是评判员狐大哥,而那棵树,也就是他们赛跑的终点。那只龟呢,因为想吃苦,还在半里外匍匐而行。
试问,假如兔子要和龟比赛游水,又当如何呢?
讲完了故事,深远禅师说:“出家人首先要舍弃的是执著心,这不是让你不思进取,虚度时光,而是让你量力而行,保持心态的平和。”
这则故事与传统讲的“龟兔赛跑”立论有些不同。主要讲的是有些“本能”是无法超越的。
做龟的不应同兔赛跑。只有恒心是不够的,世上愚人,之所以常常受苦吃亏,就是因为有“不适当的恒心”。
得失在于人心
住聱州浦阳县佐溪山的朗禅师给玄觉禅师写来一信。信中说,他自从到了佐溪山,居住山中,心意泰然。但见青松翠柏,明月自生,名花香果,蜂飞蝶舞,猿啸长吟,美不胜收。
每夜锄头当枕,细草为毡;反观世上峥嵘,竞争人我,只觉得安坐山中,心情舒畅极了。
玄觉接信后,给朗禅师回信一封,谈了他对隐居山中的看法。玄觉写道:
“山中郁郁长林,巍巍山峰,鸟兽喧闹,春夏秋冬,花草随之兴衰;晨昏午夜,云气随之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未识道而先居山,则只能是见山而忘其道;相反,如果先识道而后居山,则会是只见道而忘其山。忘山则道性怡神;忘道则山形眩目。因此说,能做到见道忘山,就是处在红尘人间,心中也是寂静安然的;如果是见山忘道者,就是在山中,心也是喧闹不止的。”
玄觉还写道:“入迷称做失,人悟称做得。得失在于人,与环境的喧闹与安静有什么关系?正如自己不懂得驾船,又怎能去怨河水曲折呢?真正了悟了人生道理,那就能逍遥于山谷,放旷于城镇。身体好像是受拘束的,但内心却是泰然的,肉体生活在人世,而精神则是高超的。”
成功生活的一个关键是拥有阳光的心态。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就学会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自己,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
永嘉玄觉的顿悟
永嘉玄觉初攻天台哲学,后来读《维摩经》时,发现了自己的自性。在友人的劝说下,便到慧能处印证所学。初见慧能时,他绕着慧能走了三圈,振了振手中的锡杖,然后直直地立在慧能面前。
慧能说:“和尚应该具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你是从哪里来的,居然如此傲慢无礼?”
玄觉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顾不得那么多了。”
慧能说:“你既然担心生死无常,何不体认无生——不生不灭的大道,去除烦恼呢?”
玄觉说:“大道本是无生无灭的,万物也本是无迟速可言的。”
慧能高兴地说:“确实如此,确实如此。”
永嘉玄觉就按照和尚应有的威仪向慧能礼拜,然后立即告辞。
慧能便说:“为什么这样匆忙呢?”
玄觉答道:“我根本就未曾动过,哪里谈得上匆忙呢?”
慧能心想,这和尚够伶俐的,就又说:“谁知道你未曾动过?”
玄觉说:“这是你自己产生的分别观念啊。”
慧能便说:“你很能体会无生的意思了。”
玄觉说:“既然是无生,哪里还有意思可言呢?”
慧能反问:“如果无意,谁还能分别它呢?”
玄觉回答道:“分别本身也是没有意思的。”
于是慧能深加赞许道:“你说得太好了!”
玄觉便留在寺中住了一宿,时人称他为“一宿觉”。
天台宗本是研习佛理、讲究名相①的。当玄觉研读《维摩经》时,他顿悟见性了,开始反对学问和哲学推理活动。
只要你把握住你的内心,保持心灵的空明澄澈,没有任何欲念,就不怕外物来诱惑、污染你。你就能自由自在,不受束缚。
达摩蜜多躬身侍火
大约在公元2世纪的时候,月氏人建立的国家是北印度、中亚一带的强国。在其领土之内,达摩蜜多的名字早已盛传起来了。人们知道他是一位得道高僧,神通广大,隐居在罽宾山的一个石窟之内,但其真人相貌却很少有人见过。
达摩蜜多的名字后来传到国外,在南印度地区流传开来,于是便有两位南印度比丘不畏劳苦,长途跋涉,来向达摩蜜多求教。
达摩蜜多所住的山洞共有上、中、下三层。当两位比丘来到下洞时,只见诸位比丘正在打坐冥观①,勤奋修习,唯有一位形貌丑陋的老和尚衣着破烂,正坐在火堆前为众僧燃火,照明祛寒。两位比丘上前询问:“达摩蜜多何在?”
老和尚回答:“在第三层上洞,你们上去见他吧。”
两人告辞来到上洞,果见洞中一老僧端坐无语,状如高僧,只是相貌奇丑,衣服脏破,与下洞燃火的老和尚宛如一人。一问之下,果是前者,也就是达摩蜜多本人。原来他在接待两位比丘之后,运起神足,提前来到上洞。两位来访比丘对达摩蜜多的神通固然惊叹,而对他的所作所为更感到不可理解。他们问:“您是世间闻名的高僧大德,却为何要自甘下贱,替众位同伴燃火呢?”
达摩蜜多回答说:“人活一生,苦难一世,要从中解脱是很难的。为使同伴们修行有得,假如脑袋可以点火,我也愿意为他们点了自己的脑袋,毫不吝惜。至于替人燃火这等小事,既然有助于道友的修行,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达摩蜜多能够在盛名之下不为名所动,自甘卑贱,表明他不仅具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和宽厚的慈怀善心,更说明他成功地处理了地位、权势、名气等与自身的关系。达摩蜜多的这种精神,正是古今中外的人们所一直提倡和钦佩的。
人们常说,金钱权势如粪土,生不俱来,死不带去;名气如幻影虚云,转眼成空。但若真正身体力行起来,在芸芸众生之中却是寥若晨星了。在有了地位、权势、名气之后,能不为所动,不心存傲慢,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追求进取的人,是值得赞赏的。
世上最快乐的事
释尊在祇园精舍弘法时,有四位新来参学的修行者,正在芳香艳丽的奈花下打坐。同时,也互相谈论世上最可爱或最快乐之事。
甲说:“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郊外的百花盛开,悠闲漫步,真是愉快无比。”
乙说:“亲友知交,聚集一堂,高谈阔论,开怀畅饮,倾听歌舞和乐曲,远比瞪眼看那没有感觉的花草来得快乐。”
丙说:“你们都说错啦!世上还有更欢悦的事情。身入宝山,随心所欲,应有尽有。穿上威严的服装,坐在马车上,威风凛凛到处巡视,让行人惊讶和羡慕,是最风光、最开心的事。”
最后,丁才发言:“依我看,还有比这些更快乐的事。那就是让如花似玉的妻妾,穿上美丽的衣服,喷洒上迷人的香水。随心所欲地带着她们,到处玩乐,真是愉快!”
四人竭尽幻想之能事,忘了自己,畅谈内心的欲望。
凡夫有六种欲望,那就是色欲、长相美貌的欲望、身材优美的欲望、善用言词的欲望、细滑欲和相貌欲等。这四位修行者放纵在六欲之中,忘记自身的无常,而引发释尊的无限怜恤,就把他们叫来问:“你们坐在奈树丛下讨论什么?”
被佛陀一问,他们也毫不隐瞒地向佛禀告一切。待佛详细听完后,才对他们说:“诸位所说的,全是忧虑与恐惧的问题。诸如此事,如无永恒的安慰,就不会快乐。万物到春天都会生气蓬勃,到秋冬则会衰落。同胞兄弟相聚一堂,其乐融融,但也终有离别与悲哀的时刻到来。凡夫处世,所作所为,全都会招致怨恨,惹起灾祸,命丧归阴,结果只会引发忧虑和恐惧罢了。诸位应该远离尘世,努力求道,不计荣华富贵,追求悟境才对。”
唯有爱欲才产生恐惧,因为兴奋才有忧愁。如果没有爱乐,何来忧虑和恐怖呢?喜好里有恐惧,享乐里有忧虑。只要不喜不乐,何来忧虑和恐惧呢?贪欲会产生忧虑,贪欲也会产生恐惧。只要远离贪欲,又何来忧虑和恐惧呢?
“有”与“无”都是主观的
有位在家居士问智藏禅师:“请问师父,有没有天堂和地狱?”
“有啊!”
“请问有没有佛和菩萨?”
“有啊!”
“请问有没有因果报应?”
“有啊!”
不管你问什么,智藏禅师都答:“有啊!有啊!”
这位居士听后,怀疑起来,就说:“师父,您说错了。”
“我怎么说错了呢?”
“我问径山禅师,他都说‘无’。”
“怎么说的‘无’?”
“我问他有没有因果报应,他说无;再问他有没有佛和菩萨,他说无;我问他有没有天堂地狱,他说无。可是你为什么却说有呢?”
智藏禅师想了想说:“哦!原来如此,我问你,你有老婆吗?”
“有。”
“你有儿女吗?”
“有。”
“你有金银财宝吗?”
“有。”
“径山禅师有老婆吗?”
“没有。”
“径山禅师有儿女吗?”
“没有。”
“径山禅师有金银财宝吗?”
“没有。”
“所以径山禅师对你说‘无’,我跟你说‘有’,因为你有老婆儿女啊!”
所谓的“幸福”和“命运”到底如何,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想法和心态,你怎么看,都可能成为事实。
为了五颗金牙
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有一次在离少林寺很近的地方,被两位歹徒截住。歹徒让信徒交出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信徒什么都没有说,默默地把一条金项链交给了歹徒。
歹徒仍不甘心,把信徒的浑身上下搜了两遍,没有更多的收获,便恼羞成怒,将他打昏在地。
路过此地的一名僧人救起了信徒,问道:“你被抢的地方,就离少林寺那么近,寺里有许多武林高手,你当时为什么不大声喊救命呢?”
信徒答道:“因为我怕一张开嘴巴,连我嘴里的五颗金牙,也会一起被那个歹徒抢走!”
其实,很多人不就是经常面临这种明明可以“喊救命”,却因为顾虑某种因素,而自愿放弃“救援”的机会吗?这些让自己乖乖“束手就擒”的因素,包括自尊、面子、名利……
人往往总是为了顾全眼前看得到的事物,而轻易放弃可以解决问题的机会,但是这只会让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更加难于解决。有时你为了某种原因而假装看不见问题的存在,并不代表那个问题已经消失。充其量只是暂时将问题掩盖起来,总有一天,你还是必须睁开眼睛来面对它。
适可而止
佛经《大智度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庄稼汉,一生没有看见过盐巴,也没尝过盐巴的味道。一天有个机会到显贵人家去做客,他第一次看到人家把盐巴加进菜里一起煮,觉得很好奇,就问他们:“为什么要加这种东西在菜里面呢?”
“因为加了盐巴,吃起来才会好吃,就像天上的佳肴美味一样呀!”显贵人家说。
庄稼汉听了心里便想:“这种白盐巴,加一点点在菜里面,就这么好吃,如果单独只吃盐巴,吃得愈多,味道一定愈美。”
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大把盐巴,张口就吞。哎呀!没想到又咸又苦,实在是难以下咽。
他气不过,马上跑去问这家主人:“你不是说盐巴很好吃吗?”
主人说道:“盐巴不是这样吃的,应该适量使用,才能增加食物的美味,哪能像你大口大口地吃盐巴呢!”
吃菜的时候,如果没有盐巴就会食而无味。但是,如果贪得无厌,就品尝不到应有的美味。同样,金钱也是一样,不可贪得太多,这样你才能够充分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无果禅师的定力
无果禅师深居幽谷并一心参禅。二十余年来都由一对母女护法供养。禅师由于一直未能明心见性,就想出山寻师访道。
护法的母女要求禅师能多留几日,要做一件衲衣送给禅师。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着手剪裁缝制,缝一针念一句弥陀圣号。做毕,再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
禅师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准备次日动身下山。
当夜,无果仍坐禅养息。半夜时分,有一青衣童子,手执一旗,后随数人鼓吹而来,扛着一朵很大的莲花,抬到禅师面前。童子说:“请禅师上莲花台!”
禅师心中暗想:我修禅定功夫,未修净土法门,就算修净土法门的行者,此境亦不可得,恐是魔境。
无果禅师就不理他,童子又再三地劝请,说勿错过,无果禅师就随手拿了一把引磬,放在莲花台上。不久,童子和诸乐人,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禅师正要动身时,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问无果禅师道:“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吗?昨晚家中母马生了死胎。马夫用刀破开,见此引磬,知是禅师之物,特来送回。只是不知,为什么会从马腹中生出来呢?”
无果禅师听后,汗流浃背,乃作偈曰:“一袭衲衣一张皮,四锭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深,几与汝家做马儿。”
说后,禅师将衣银还给母女二人,一别而去!
在努力奋斗的过程当中,时刻存在着各种诱惑,要把我们引入歧途。一个人的决心越大,意志越顽强,头脑越清醒,对自己认识得越准确,就越能耐得住寂寞,就越能从容面对花花世界的种种诱惑。
修行于山林的志向
唐朝时,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在黄梅一住就三十多年。贞观年间,唐太宗仰慕道信大师的仙风道骨,就派遣使臣前往迎请,希望道信大师能进京与自己见面。
使臣到了黄梅,向道信大师面告太宗皇帝的旨意,道信大师听后,只是淡淡地说道:“请你为我回谢皇上的盛意,我年老了,过惯了山林生活,不愿再入繁华的城市。”
使臣将道信大师的意思回复了太宗,太宗不死心,第二次派遣使臣前来黄梅迎请道信大师。道信大师再次告诉使臣:“请你禀告皇上,我年老多病,不能进京。”
道信大师这样倔犟,使臣毫无办法,只好又把道信大师的意思禀告唐太宗。
唐太宗见道信大师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心里非常不悦,觉得道信伤害了皇帝的至高无上的面子。
虽然如此,唐太宗仍然再次派遣使臣用轿子恭敬地迎接道信大师进京。哪知,又被道信大师拒绝了。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太宗终于发怒了,就令使臣前去黄梅,以刀威吓道信大师,“若再不应诏进京,当取首级前去!”
道信大师这时候不但没有慌张,反而静静地伸颈就刀,令使臣大惊。使臣也不敢造次,连忙抛刀扶着道信大师,向大师顶礼忏悔,回京后把这情形禀告唐太宗。
太宗听后,对道信大师的志向敬重不已,并赐以珍帛,以满足大师修行于山林的志向。
古人说:“仕途虽显赫,常思林下的风味,则权位之念自轻;仕途虽纷华,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自古就有很多圣贤之人,视功名为粪土,看富贵如浮云。贪图功名富贵,必然受到诸多约束,反倒不如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自由和快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