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认识自我是重要的第一步。认识自我,就是要认识自己的生理特点,认识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心理特点;认识自我,就是要客观地评价自己,不高估自己,也不贬低自己;认识自我,就是要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发展潜力。
老子说得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早在两千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自己”作为铭文刻在德尔裴神庙上。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如何认识自己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也可以通过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在生活中通过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及教训来认识自己。既要充分发现自己的长处、优点,也要认清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把握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安心地做小草
有一位国王很喜欢花草树木,一天,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使他万分诧异的是花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了,园中一片荒凉。国王很生气,于是便到处了解情况,才明白桃树由于没有橡树那么高大挺拔,因此轻生厌世死了;橡树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许多果子,也死了;葡萄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树那样开出美丽可爱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牵牛花也病倒了,因为他叹息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其余的植物也都垂头丧气,没精打采,让国王感到意外的是——只有最细小、最脆弱的心安草依然茂盛地生长着,蓬蓬勃勃,生机盎然,争芳夺艳。
国王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心安草,欣慰地问道:“小小的心安草啊,别的植物全都枯萎了,为什么你这小小草这么勇敢乐观,毫不沮丧?”
心安草微笑着答道:“国王啊,我一点儿也不灰心失望,因为我知道,国王您如果想要一棵橡树,或者一棵松树、一株牵牛花,您只要叫园丁把他们种上就行,而我知道,您希望于我的就是要我安心地做小小的心安草。”
国王无语。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感到不满和失落,也仅仅是因为自己盲目地和别人攀比,觉得别人比自己幸运。所以我们要学学心安草,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相信自己,并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快乐也就不请自来。
你就是佛
人能做梦真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但是能在做梦中觉悟成佛的,更是奇上加奇。
晚唐时期就有这么一位一觉悟道成佛的梦觉大师。
悟道之前,大师立志苦行修身,云游四海,到处拜师,但无论如何都参不透这成佛的禅机。一日,他愁思满面地走进一个破败的寺庙,躺在草瓦堆里冥思苦想。正想着的时候,忽听半空中霹雳一声,整个寺庙笼罩在一片祥光之中。大师慌忙爬起,定睛一看,居然发现自己苦求不得的大慈大悲的佛祖就端坐在云层之中。大师连忙翻身跪倒在地,连声念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望佛祖点化弟子!”正拜着的时候,佛祖头上钻出一只老鼠,吱吱吱尖叫大笑道:“哈哈,愚蠢可笑的人类。膝盖竟然这样柔软,说跪就跪下了!”大师气坏了,正寻思该怎么教训那只胆大妄为的老鼠,这时一只饿极了的野猫闯了进来,一把将老鼠抓住,张牙咧嘴就要吞吃。“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这位高贵的俘虏抗议道。“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为你!”野猫讥讽道,然后,把老鼠掰成了两半,扔给大师一半说:“和尚你也来吃!”
大师大吃一惊,就从梦里醒了过来,恍然大悟道:“我真是个笨蛋啊,竟然骑驴找驴!我自己就是一尊活佛,何必四处去拜那些假佛呢?”
大师大笑三声,扬长而去,从此以梦觉为号,一去就再无踪迹。
大千世界,众生芸芸,人们总是习惯于欣赏赞叹别的人和事,却很少有人去欣赏自己的。要学会欣赏自己!只要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走了自己该走的路,就会拥有别人所有的东西,就会活出自己的模样。
找到自己的位置
义玄法师是临济宗的创始人,他习惯通过师徒问答的方式,了解对方悟境深浅,然后根据悟境深浅程度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教、接引禅入①。常在接引学僧禅入时,对其所问不做正面回答,只以棒打加口喝来促使对方省悟,成语“当头棒喝”即源于此。
义玄禅师在圆寂之前开示弟子们说:“我死之后,你们不可以让我的正法眼藏也随我而去。”座中三圣之一的惠然禅师极力安慰老师说:“绝对不会的,老师。”义玄反问惠然:“那如果有人来向你们问道,你们该如何回答呢?”惠然禅师马上学着老师的口气高声大喝,听上去跟老师平时一模一样。义玄禅师叹了一口气,道:“谁能想象,我的正法眼藏,居然就在你们这些人高声大喝时候永远消失了。我真是伤心啊!”说完,老禅师就在法座上寂然而逝。
惠然大惑不解,对师弟们说:“老师平时不都是对来访者大喝一声吗?我学了好久了,神情、语气甚至声调都学得与老师一模一样,怎么还是不对呢?你们说说,怎么回事呢”正当众弟子迷惑不解的时候,临济禅师突然死而复生,大声问道:“我吃饭你们会饱吗?我死你们能代替吗?”弟子们大吃一惊,以为是佛祖显灵,连忙跪地请求道:“老师啊,请再给我们多多指教!”老禅师生平最后一次当头棒喝道:“我才不给你们模仿!”然后再也不吱声了。
你身为一个人,不必与别人比较高下,因为地球上没有人和你一样,也没有和你同一等级的人。你是一个人,你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像”任何一个人,也无法变得“像”某一个人,没有人“要”你去像某一个人,也没有人“要”某一个人来像你。在生活中要找准自己的特长,发挥自身的潜力。
摆脱自身的困境
一位修行僧来到施主家,见对方正用杨枝漱口,并把牛黄涂在前额,头顶戴着贝壳,手拿毗勒果高高举起,然后贴在额上,态度非常的恭敬。
修行僧看见他如此怪样,不解地询问:“你到底在干什么?”
施主得意地说:“我要扮吉相。”
“扮吉相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僧人追问。
“这样必能得到巨大的功德,譬如该死的,得以存活;被捆绑着的,得以解脱;挨打的,能被宽恕等,不胜枚举。”
听到施主如此无知的话,修行僧笑道:“倘若扮作吉相,就能获得这些福利,那真不错。可是这牛黄是从哪里来的?”
“牛黄是从牛的肚子里取出的。”施主说。
“如果涂上牛黄,就可以得到吉祥和福报,那么,牛为什么反而被人用绳子、链子穿透鼻孔,被迫去拖车,被人骑乘,而且还要忍受鞭策、饥渴和疲劳的煎熬呢?”
“牛的确是过这样的生活。”施主点头应允。
“牛自身拥有吉祥的牛黄,却不能解救自己所受的困苦,这又是为什么呢?”
修行僧见施主仍然迷惑,进一步开解说:“牛的肚子里有牛黄,尚且不能解救自己的苦痛,你只是在额上擦些牛黄,又怎能解救自身的困境呢?”
施主听完和尚的教训,觉得有道理,就默不作声了。
修行僧又问他:“这种雪白的硬物,又能吹出声音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从海里冲上岸的贝壳。”施主回答。
僧人解说道:“它显然是被海浪冲到陆地上,又被烈日炙晒,才窒息而死的。倘若如此,怎能说是吉相呢?贝壳肉体活着的时候,昼夜都藏在硬壳里。但当它死去的时候,坚硬的壳尚且救不了它,你现在只是暂时戴上了贝壳的硬壳,如何救得了你的不吉呢?”
施主一听,连连点头,沉默不语。
修行僧知道自己的话已经打动对方的心坎,是该救他的时候了,便继续说:“世人把它看成欢喜丸,非常重视的那个东西是什么?”
“那是毗勒果啊!”施主说。
“毗勒果是树上的果实。人要得到它时,先用石头投掷,毗勒果和树枝就一块儿坠地。因为有果实存在,树枝和叶子才会被打落下来。”
“的确如此。”
“如此看来,你有了它,又有何吉相可言呢?果实虽然生长在树上,自身无法守住这棵树。有人投掷要取它时,树枝和树叶同时堕落,又被做成柴薪燃烧而不能自救,怎么又能保护得了人类呢?”
修行僧一番诚恳的话,解开了施主心头的迷惑,他终于明白,这世上根本没有一个外在的可以主宰吉凶的东西。
追求自强自立,才能保护自己;如果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最终难免会失望。
找到自己的佛性
有一次,沩山灵佑禅师在百丈禅师身旁,百丈禅师问道:“谁?”
沩山禅师答道:“灵佑!”
百丈禅师道:“你拨一拨火炉,看看还有火没有?”
沩山禅师在炉中拨了一拨,回答道:“无火。”
百丈禅师亲自站起来,走到炉边,用火钳在炉中深深一拨,拨出一点火星,取出来给沩山看,然后说道:“你说无,这个不是火吗?”
沩山禅师说道:“我知道是有,只是未能深深一拨!”
百丈禅师道:“这只是暂时的歧路,经典上说,要了悟佛性,当观时节因缘,时节因缘一到,如迷忽悟,如忘忽忆,那时才知道自己本来一切俱足,不是从外面获得的。所以,祖师说:悟境同未悟,无心如有心。凡圣虚妄,本来心法,原自备足。你现在已经如此,好好保护并把握它吧!”
第二天,沩山禅师随同百丈禅师入山出坡(劳动服务),百丈禅师问沩山道:“火种带来了吗?”
沩山禅师答道:“带来了。”
百丈禅师追问道:“在什么地方?”
沩山禅师捡起一枝柴,吹了两下,然后交给百丈禅师。百丈禅师欢喜地说道:“如虫蛙木,偶尔成文。”
“火种”,代表了什么?暗示了什么?此即所谓佛性也。百丈禅师要沩山到炉中拨火,此即暗示他要找到自己的佛性。找到佛性本心,谈何容易?百丈禅师不得不亲自示范,要深深一拨,自性才能现前。甚至师徒在山坡时,都在策励生活中不要忘记自性,一句“火种带来了吗?”这里面多少慈悲、多少智能、多少生活禅也。
学会治本
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中,有一株枝叶苍翠、茂密的壮硕大树。它有着宽广的树荫,枝干摇曳生姿,来园中游憩的人们都喜欢在这棵大树下休息或乘凉。
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凡是在这棵树下停留过的人们,不是头痛得厉害,就是腰痛难耐。起初,大家以为只是偶发的事件,直到有一次,一群人在树下欣赏美景的时候,竟然一个一个地倒地,看守园林的园丁不由得心生怀疑:“莫非这是棵有毒的树?”
园丁怕惊吓到附近的人,打算悄悄地砍掉此树。他用一根木棍绑上斧头,自己站得远远的砍伐。可是隔不了多久,这棵树又生出新枝绿叶,不但树叶比先前更为嫩绿,枝干也愈加的繁茂坚实,在园林之中,已没有一棵树比它更挺拔、壮丽的了。所以来园林的游客,有些人看到告示,会遥遥地欣赏树影摇曳生姿的美,但是,有些游客却经不起它雄伟壮丽与摇曳多姿的诱惑,完全不理会任何的警告,恣意地在毒树下乘凉、嬉戏,结果他们都像先前那些人一样,感到身体不适,乃至丧命!
看守园林的园丁更加确信,这是棵害人的毒树,他决心要除去这棵树。无奈他经年累月一段段地砍,不停地砍,树仍然不断地抽芽、生枝,不断地展现出各样的美妙树形。当然,也陆续有人因为贪乐树荫而遭逢危难。
园丁相当地焦急,心想:“怎么办?怎么办?怎么样才能除掉这棵害人的毒树啊?”他一筹莫展,只要一有空就不停地挥动斧头——砍!砍!砍!希望不要再有人受到毒害。
某一天,走来了一位智者,说道:“当尽其根。”智者的一句话,总算让园丁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在枝枝叶叶上努力,忙的都只是枝末之事,难怪会徒劳无功,应该从根本下手,去掉毒树的根,它就没办法再生枝长叶了!
当我们看到园丁要根除毒树,却始终只在枝末上忙碌,一看便知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就是这位园丁。每当遇到事情,总是在枝末上争对错;当面对种种的五欲①尘境时,总是以求到了为乐,而不知要从根源解决。这根源就是我们的攀缘心、分别心,若不知止息攀缘、分别的妄心,这苦只会不断地在我们身上轮回,无有歇息之时。唯有少欲知足、心量广大,妄心不起,才能安详自在。所以古德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在面对种种顺逆境界时,若能常作这样的思维,久而久之,自能不生苦恼,烦恼根源尽除。
知道自己的能力底线
有一位武术大师隐居于山林中。
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些武术方面的窍门。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不解。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看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这样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挑水如同武术,武术如同做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底线,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才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挫折。
时刻都能把握住前进的方向
小徒弟练习打坐了一段时间,感到了修行的艰难,他产生了畏难情绪,便对慧能大师说:“师父,我是不是没有修成正果的慧根?”慧能大师说:“心诚则灵。只要你有毅力,就不愁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接着,慧能大师给徒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商人在翻越一座山时,遭遇了一个拦路抢劫的山匪。商人立即逃跑,但山匪穷追不舍。走投无路时,商人钻进了一个山洞里,山匪也追进了山洞里。在洞的深处,商人没能逃过山匪的追逐,黑暗中,他被山匪逮住了,遭到了一顿毒打,身上的所有钱财,包括一把准备为夜间照明用的火把,都被山匪抢去了。
幸好山匪并没有要他的命,之后,两个人各自再找洞的出口。这山洞极深极黑,且洞中有洞,纵横交错。两个人置身洞里,像置身于一个地下迷宫。
山匪庆幸自己从商人那里抢来了火把,于是他将火把点燃,借着火把的亮光在洞中行走。火把给他的行走带来了方便,他能看清脚下的石块,能看清周围的石壁,因而他不会碰壁,不会被石块绊倒。但是,他走来走去,就是走不出这个洞。最终力竭而死。
商人失去了火把,没有了照明,他在黑暗中摸索行走得十分艰辛,他不时碰壁,不时被石块绊倒,跌得鼻青脸肿。但是,正因为他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所以他的眼睛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洞口透进来的微光,他迎着这缕微光摸索爬行,最终逃离了山洞。
慧能大师启发徒弟:“没有火把照明的人最终走出了黑暗,有火把照明的人却永远葬身在黑暗之中。从中,你应该得出什么启示呢?”
决定你能否成功的,不在于你拥有什么,受到什么阻力,而是在于你能否在黑暗中,始终把握住自己前进的方向。
认识自我是人生的高峰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他要向师父学习书法。师父看到小徒弟有这种学习上进的志向非常喜欢,并且加以勉励,说:“你要学习书法那很好,你就首先学写一个字,就写‘我’这一个字。”
老和尚把前辈名家所书的“我”字写了几个,交给小和尚,叫小和尚照着去练。小和尚接受了师父的指教,就照着师父写的字模练了整整一上午,也不知道写了多少个“我”。于是,就拣出自己最满意的写有我字的纸条请师父鉴定指教。师父见到小和尚写的“我”字,就说:“太潦草,拿回去接着练!”小和尚只好听师父的话,回到自己屋里,又勤勤恳恳、废寝忘食地练习“我”字。
练了一个星期以后,又挑选了他自己最满意的几个“我”字送给师父去看。师父看完以后说:“太飘浮,接着练!”小和尚听了,觉得要把这个“我”字写好不容易,就更加发奋用功练这个“我”字。
一年工夫下来,再把他写的“我”字送到师父跟前。师父看了以后说:“你的功夫是用了不少,可惜还是没有找到‘我’字的要领是什么。还得继续练!”
小和尚得到师父的鼓励,而且也进一步知道写“我”字原来还有什么要领。这一次,他就把师父给他的那些前辈写的“我”字放在一边,一笔一画地琢磨,怎么样才能把我自己所想的“我”字写出来?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最后他拿了没对照前辈范本,完全是按自己所想而写的一个“我”字送给师父。师父一看,拍着小和尚的肩膀说:“好!你找到自我了!恭喜你!”小和尚就这样在师父的一言指教之下,知道“我”是怎么一回事,“自我”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平常的自我,都是在模仿,并不是真正自我的体现。只有丢掉一切模仿,排除一切条条框框,打破一切障碍,自我才能真正呈现出来。所以人生不容易,要真正认识到自我,悟到自我,何其难也!虽然很难,我们也要知难而上,不要畏惧认识自我的路程多么遥远和艰难。认识自我,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高峰,我们要勇敢地攀上这座高峰,真正找到我是谁的答案!
我们平常的自我,都是在模仿,都是在执著,并不是真正自我的体现。只有丢掉一切模仿,排除一切条条框框,打破一切障碍,自我才能真正呈现出来。
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一位著名的禅师即将不久于人世,他的弟子们坐在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的奥秘。
禅师突然问他的弟子们:“怎样才能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一个弟子说道:“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笑地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禅师脸上还是那样微微的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能除掉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都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这样吧,寺庙后面的那块地已经荒芜了很久,杂草丛生。我将这块地分成几块,你们每一个人,包括我在内,都将分得一小块地。从明天起,你们就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而我也同样运用我的方法。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在寺庙后的那块地相聚吧。”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如约相聚在那块地旁边,他们之前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除去杂草,早已放弃了这项任务,如今只是为了看看禅师的方法是什么。
果然,禅师所处理的那块地,已经不再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景象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弟子们顿时领悟到:只有在杂草地里种上庄稼才是除去杂草最好的方法。
要想让心灵更纯净,不至荒芜,坏习惯没有立足之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自己的美德,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完善自身。
先努力改造自己
日本保险业泰斗原一平在二十七岁时进入日本明治保险公司开始推销生涯。当时,他穷得连中饭都吃不起,并露宿公园。
有一天,他向一位老和尚推销保险,等他详细地说明之后,老和尚平静地说:“听完你的介绍之后,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老和尚注视原一平良久,接着又说:“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原一平哑口无言,冷汗直流。
老和尚又说:“年轻人,先努力改造自己吧!”
“改造自己?”
“是的,要改造自己首先必须认识自己,你知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老和尚又说:“你在替别人考虑保险之前,必须先考虑自己,认识自己。”
“考虑自己?认识自己?”
“是的!赤裸裸地注视自己,毫无保留地彻底反省,然后才能认识自己。”
从此,原一平开始努力认识自己,改善自己,大彻大悟,终于成为一代推销大师。
自己具有魅力,才能吸引对方。所以,和别人成功合作的基本前提是努力改造自己。
总是不能保持长久的整洁
小和尚走到慧能大师面前,问了一个问题:“师父,为什么东西总是很容易便弄乱了呢?”
慧能大师便问道:“徒儿,你这个‘乱’字是什么意思?”
小和尚说道:“就是指没有摆整齐,看看我的寝室,东西都没在一定的位置,这不叫作乱叫什么?昨天晚上我花了不少时间才把它重新摆整齐,可是就没法保持很久,所以我说东西很容易便弄乱了。”
慧能大师听完就告诉徒弟说:“什么叫做整齐,你摆给我看看。”
于是,小和尚便开始动手整理,把屋里的东西都归定位,然后说道:“请看,现在它不是整齐了吗?可是它没法保持很久。”
慧能大师又再问徒弟:“如果我把你的床往这里移动一两寸,你觉得怎么样呢?”
小和尚回答说:“不好,这么做两边就不对称了,最好让两侧的空余地面一样多。”
随后,慧能大师又问道:“如果我把你的脸盆从这儿移到那儿呢?”
“那又把地面的布局弄乱了。”小和尚回答道。
“如果我把茶几上这本书打开呢?”慧能大师继续问道。
“那也叫做乱。”小和尚再回答道。
慧能大师这时微笑着对小和尚说道:“徒儿,不是东西很容易弄乱,而是你心里对于乱的定义太多了,但对于整齐的定义却只有一个。”
成功对于每一个人都有它不同的定义,因此假如你过于苛求生活中的事情,那么也就会经常感到挫折和无助,从而会无端地生出太多的烦恼。
静坐常思自己过
罗喉罗是佛陀在出家之前所生的儿子,也是僧团第一个小沙弥。佛陀为了防止罗喉罗产生依赖心理,让罗喉罗拜舍利弗为师。然而,在罗喉罗的内心深处,在其他人的心目中,都不能改变罗喉罗是佛陀儿子这一事实。所以,大家都很疼爱他、爱护他,就算罗喉罗调皮捣蛋,大家也都宽容一笑,不会严厉责备。
贪玩、淘气是孩子的天性。罗喉罗虽然跟随佛陀出了家,但毕竟正处在天真烂漫的年龄,免不了经常搞一些孩子式的恶作剧。他非常机灵,所以就以捉弄人取乐。
罗喉罗时常在精舍门口玩耍,每当皈依佛教的居士来访,大家知道他是佛陀的儿子,就首先向他打听佛陀现在正在什么地方。于是,罗喉罗就趁机捉弄人,佛陀明明在河边散步,他说佛陀在房间坐禅;佛陀若是打坐,他就说到最远的僧舍探望病僧去了……他害得人家跑了冤枉路,自己还扬扬得意。
罗喉罗的恶作剧虽然出于天真,没有恶意,但他的撒谎,却是不争的事实。
佛陀知道这些事情后,将他召到自己的住处来。罗喉罗见到父亲非常愉快,像一只撒欢的小鹿,不停地蹦蹦跳跳。当他看到佛陀铺座位之时,就按照以往的惯例,赶紧打来水给父亲洗脚。
佛陀指着洗过脚的水对罗喉罗说:“你喜欢喝这水吗?”
罗喉罗说:“洗过脚,水就脏了,不能喝。”
佛陀说:“水本来是干净的,如同所有的人一样。你生为国王之孙,却能抛弃荣华富贵出家,但你不守出家人的戒律,口中撒谎,心中不洁,充满贪、嗔、痴三毒,就如同洁净的水洗过脚一样,被污染了,变得肮脏了。”
罗喉罗生怕父亲真叫他喝洗脚水,赶紧将木盆中的水倒掉了。
佛陀说:“罗喉罗,从今天起,你就用这个木盆盛饭吃吧。”
罗喉罗的眉头皱成了小山,吭吭哧哧说道:“它,它经常洗脚,污垢早已经渗到了木头内部,太脏了……”
“你就像这木盆一样。你虽然身为沙门,但你心不诚实,不思修行,仿佛这肮脏的木盆,不能盛装精神食粮。”
说着,佛陀一脚将木盆踢开。罗喉罗真的感到像踢在自己身上一样。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父亲这样声色俱厉。
“罗喉罗,你在担心这个木盆摔坏吗?”
“不。这个木盆本来就很简陋廉价,现在又旧又破,还沾满了污渍,没人会为它可惜。”
“你也是一样。一个沙门,若总是口出谎言,不知修行,终将落到无人理睬、无人怜惜的地步。你要时时以木盆警觉自己啊!”
罗喉罗冷汗如雨,浑身寒战不已。从此,他抛弃恶习,认真修习佛陀亲自传授的安般①(安那般那,即数息观)法门,终于在20岁时大彻大悟了。在十大弟子中。他以“密行”排位第一。
佛陀更是十分欢喜,如释重负——作为最圆满的人,他的爱心无所不在。
三醒吾身是现代人最应该学到的本领。古人修身,讲求自省,晨起,必开始反躬自问:今日里德行修养可有半点不仁义?可有哪些事该当自律?经常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就能不断进步。
狮子的哲学
一位老和尚非常喜欢狮子。
他发现,跟凡事都追求完满的人类相比,狮子太懂得空白的妙处了,它简直就是个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一位睿智的哲学家。
给这位老和尚印象最深的,不是狮子如何勇猛格斗、如何疯狂捕食,他最感兴趣的倒是它们吃饱肚子后与世无争、懒洋洋打瞌睡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猎物从它鼻子底下走过,它也绝不为之所动。因为它已经不需要食物了。
狮子随身带着一个属于它自己的仓库,那个仓库就是它的肚子,“纵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而饮”,假如狮子会说话,它肯定会这样发表感慨,也就是说,它懂得给生命留一些空白。人类则不同,人类沉迷于自己的贪欲,人建了相当于自己肚子无数倍的仓库,这个仓库大得他自己带不动,于是又把它转换成钞票,储藏了钞票就储藏了一切。
“多多益善,多多益善。”他们这样叫嚷。与此相反,还有一些人反对物质上的贪欲。他们认为物质世界跟精神世界是格格不入的,他们以对精神的追求来取代对物质的追求。而精神,无不打着知识与道德的幌子。“多多益善,多多益善!”他们同样这样叫嚷。
同是贪欲,把物质换成精神、换上知识与道德的行头,似乎就能堂而皇之高人一等了。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殊途同归,绕了一个大弯又转了回来,对知识和道德的贪欲反而成为某些人追求物质财富的一种手段。
物质世界是无限的,精神世界也是无限的,而我们的肉身和精神却是有限的。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世界,岂不是踏上一条不归路,把自己埋葬在苍茫的无限之中,反而失去自身的本性吗?有多少可有可无的追求,就有多少可有可无的缺憾、可有可无的失败、可有可无的磨难和可有可无的耻辱,这样反而把本来可以成功的人生变成了失败的人生,把本来可以快乐的人生变成了痛苦的人生,把本来可以轻松的人生变成了沉重的人生,把本来可以健康的人生变成了病态的人生。
物欲横流诚然不可取,但是清心寡欲却也非常要不得,因为清心寡欲往往会演变成另一个层面上的贪欲。作为一个健康人,他只追求他必不可少的东西,而且也以够用为限。物质上,他有所求有所不求;知识上,他有所知有所不知;道德上,他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就真的快达到狮子的智慧境界了,只要肚子吃饱,不论财富、名声、知识还是道德的猎物从鼻子底下跑过,都视而不见。
优秀的艺术家不会把画涂得太满,他懂得,空白也是艺术的一部分;优秀的建筑家不会把楼盖得太挤,他懂得,绿地也是建筑的一部分。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学习狮子,给自己的生命也留一些空白呢?
做人做事要适度,对工作、对生活有不懈的追求心,获得更多的赞美等等,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当你正面的企图心变成负面的野心时,你就要重新检视自己的心态和步调,才不至于演变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泥牛斗入海
洞山与密师伯经由潭州龙山,见小溪中漂流有菜叶,洞山惊奇地问:“深山无人,为什么有菜叶漂流,难道有悟道的高人住在山里?”两人一番商量后,决定拔草开路、缘溪上行探寻,走到大约五七里路时,忽然看见身体清瘦、相貌异常的龙山禅师,于是他俩放下行李准备问禅。
那禅师问道:“此山无路,阁下从何处来?”
洞山说:“有无路的问题暂且先放下,禅师是从什么地方进来的?”
龙山禅师说:“我不从云水来。”
洞山说:“禅师住此山有多长时间了?”
禅师说:“没有经历春秋。”
洞山问:“禅师先住,还是此山先住?”
禅师说:“不知道。”
洞山问:“何谓不知道?”
禅师说:“我不从人天来。”
洞山问:“禅师悟得什么大道,便住此山?”
禅师说:“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至今还没有出来的消息。”
洞山豁然,这才庄重地对龙山和尚行礼参拜。
在试探龙山禅师是否悟道的同时,两人被好一顿奚落。禅师自言不从“云水”来,不从“人天”来,意即不从境中来也。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唯有心境是真实。龙山和尚的高妙机锋略见一斑,可洞山仍紧追不舍地询问,便落得个“泥牛斗入海”的灰溜溜的下场。洞山心服口服。
人们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凡事刨根问底,总想在“为什么”中得到一个完满的答案。这也是烦恼障和所知障在作祟。其实,答案就在众生的心里。当每一个问号从脑际浮生的时候,能从境执中拔出,静静地观照,以定生慧,障碍自去,德相自然升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