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说曹操-我做周文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冬。

    冬天是越来越长,也越来越冷了,魏王想,往年的冬,像是没这么长,也没这么冷,但是往年,是多少年以前呢,那时候他还能斗志昂扬地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堂上忽然没有了声息。

    也许没有声息已经很久了,所有人都在等候,等候他发话。

    发什么话?曹操看了一眼案上手书,那是孙权的信,孙权这小子,惯于做小伏低,狐假虎威,这会儿却上了封信,劝说他顺应天命,即位称帝。称帝?称帝!曹操笑了:“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

    堂下群臣面面相觑,他们摸不透他真实所想。

    陈群进言说:“汉祚已尽,不是自今日始,殿下您功德巍巍,是天下所望,所以孙权虽远而称臣,是承应天意。正该继承大位,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夏侯淳也说:“天下都知道是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自古以来,能够为民除害,得百姓归心的人,就是万民之主,殿下戎马三十年,有功于社稷,有功于百姓,所以天下依归,登基称帝,是应天顺民,为什么还要犹豫呢?”

    余人纷纷附和。

    没有人反对,再没有人反对了,曹操想,当他的目光从这些人脸上看过去的时候,他忍不住想,如果文若在这里,会说什么呢?“君子爱人以德”还是“不宜如此”?他不知道。荀彧过世,已经六年了。

    荀彧投奔他,是初平二年,那还是董卓肆虐、天下诸侯并起的时候,他从袁绍的冀州而来,他没有问过他,为什么舍弃财雄势大的袁绍,投奔他区区一个东郡太守,那时候他还没有兖州,没有徐州,没有冀州。荀彧还年轻,出自颍川荀氏,荀氏八龙,那时候人们都说,他有王佐之才。

    之后,他们逐鹿天下。

    他击败黄巾,尽收青州兵,破袁术,战吕布,有荀彧出谋划策;张邈、陈宫背叛他,迎吕布入兖州,兖州诸城皆起而应之,荀彧为他守住了鄄城;官渡之战,他弹尽粮绝,岌岌可危,荀彧就如定海神针,定在许昌。

    最危急的时候,文弱如荀彧也曾匹马出城,单骑退敌。

    荀彧为他制订了“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战略方针,那是他大业的开始。

    他南征北战,荀彧就在那里,寸步不移。

    尤记得初见,他握住他的手说:“你是我的张良啊。”是的,荀彧如张良,运筹帷幄,决策千里,也如萧何,有他在朝,他后顾无忧。

    他举荐了他麾下大部分的谋臣,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陈群、杜畿。

    戮力同心,默契有加,整整二十一年。

    汉建安十七年,也是冬天,才入冬,天气还不太冷,草木上挂了霜,一口气吹出去,茫茫地白。

    那时候他还只是丞相,将东击孙权,董昭对他说:“自古以来,做臣子的匡扶社稷,没有谁有这样大的功劳;有这样大的功劳,没有谁能久处臣位;如今您因为觉得自己德行未臻完美,乐得不去承担更大的责任,然而处于大臣的位置,会使旁人因这件事而怀疑您,不可以不慎重考虑。”

    言下之意,有殊功,当有殊爵。

    他当时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与列侯、将领们商议,众人都以为,他应该进爵为国公,受九锡之赐。

    唯有荀彧反对!

    荀彧说:“您当初兴义兵,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定天下,是怀着忠贞爱国之心,就该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应该这样。”

    那就像是当头挨了一记闷棍,多年之后魏王这样想,他想过这件事上会有人反对,这世上反对他的人还少么,但是没有想到会是文若。他对他言听计从,他那样信任他,他将整个朝廷交到他手上,如今……他反对他。

    他反对他称公,反对他受九锡,就好像他进爵为公,就不再是有德行的君子,就好像他为天下做了这么多事,还换不来一个九锡之礼!

    是,篡汉的王莽受过九锡,但是王莽有他这么大的功劳么?王莽有像他那样,存亡续绝,挽狂澜于既倒?在他迎天子之前,天下可还有一尺地、一个人,是汉之所有?换一个人在这个位置上,比如袁术,恐怕早就称帝多年,他这样想。

    但是既然荀彧反对——哪怕只有他一个人反对,他都无法坚持,荀彧是个让人无法忽视的存在,至少对于他如是。

    事情因此作罢,只是心结难解。这一年南下,曹操让荀彧到谯县劳军,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符节,参预丞相府的军事,大军向濡须进发,荀彧留在寿春养病,到他回来的时候,荀彧已经过世了。

    时年五十。

    文若比我小八岁,却死在我前头,没有做成魏公的曹丞相斤斤计较地想。

    江南的冬天。很多年以后有诗人写,秋尽江南草未凋,就好像江南的风,会一直这么温柔地吹,其实江南的冬天阴湿森冷,天色永远是不明朗的铅灰,有时下雨,细如针,寒如冰,满地泥泞。

    文若就死在冰冷的江南,那之后,曹操再没有亲征过江南,就好像多看一眼,都会被江南之地的寒冷伤到心。

    左右说,令君死前一直郁郁不乐。

    于是他的死亡,更多就像是一种抗争,他不乐意看到他封公进爵,他不乐意看到他受赏九锡,他不乐意看到他在“不臣”之路上,多走一步——也许只有半步,他用死来抗争,来警告,来结束他与他过去二十一年的情谊。

    也许是他知道他无法阻止他,曹操恨恨地想,你活着,也许还能阻止我,但是你死了,就只能在九泉之下,眼睁睁看着一切无能为力——次年五月,曹操进爵魏公,建魏国,加九锡,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又三年,进封魏王。

    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魏王曹操就在这个位置上,看着臣服于自己脚下的,武将,文臣。没有文若,不会有文若,那总是一个遗憾,他应该活着,应该看到这一天,应该知道,大势所趋。

    他这样想,却困在这个位置上,再不能进一步。

    距离九五至尊,就只有一步,也许是半步,但是他就停在这里,再不能寸进,起初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到孙权的书信摆到面前,他忽然想起,也许是因为……因为六年前有那么一个人,他说君子爱人以德。

    他说不宜如此。

    已经过去六年了。不仔细想,永远不会知道时光逝去得多么快,即便时光逝去得那么快,他闭上眼睛,还是会看到那个人,不高大也不伟岸,就只是站在那里,清雅通达,岩岩如孤松之立。

    像一根准绳,或者一方标尺,也像是最后勒住他的弦,韧如丝。

    有的人就是这样,活着,上顶着天,下踩着地,巍峨如泰山北斗;死了,也还如王屋太行,死死堵在那里,移不开,绕不过,搬不走。

    也许在建安十七年,文若就已经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了吧,只要他封了公爵,只要他受了九锡,就会一步一步,身不由己,被推向至尊之位,进一步,再进一步,是身边人希望他如此,也是人性使然。

    劝他登基称帝的,孙权当然不是第一个。

    如果当初没有走出那一步……

    文若没有阻止他走出第一步、第二步,却成功阻止了他走出这最后一步,以一己之力。

    是的最后阻止他登基称帝的,不是汉室巍巍四百年,而是文若,孤冷清绝的背影。也许是因为他心怀汉室,也许是因为,他一早就知道,一旦走到九五至尊的位置,他就会失去道义上的优势,他势必为千夫所指。

    也有可能,是只有他知道,他最初的心愿,是做大汉的征西候,虽然后来再没有人提过,虽然他自己也不再提起,但是他还帮他记着,一直帮他记着。一个人不该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为什么征战四方。

    《礼记》上说,君子爱人以德,细人爱人以姑息——他不姑息他,因为他是君子。

    虽然他确实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狠话,曹操想,不过这时候他只想说,你不负我,我不负你。

    即便天命在我。

    汉建安二十四年,魏王曹操长长吐出一口气,面对左右属臣的期待,说了这句话:“如果天命在我,我就做周文王吧。”

    周文王据天下三分之二,却始终对商称臣,就如同他始终是汉臣。

    这样一个结果,也许你会满意吧,文若。

    曹操的目光恍惚越过济济人头,看见多年前的夏天,浓荫匝地,知了藏在密绿的树叶里,嘶声力竭,他看见多年前的自己,听对面的年轻人侃侃而谈,然后他握住他的手说:“你是我的子房啊。”

    最初是如此,最终也如此。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