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说曹操-杀杨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操白。

    曹操提笔写下这两个字,又搁笔。这是一封很难写的信,他要告知一位老人,他处死了他的儿子。

    老人叫杨彪,出身弘农杨氏,四世太尉,与汝南袁氏并为东京名族。

    就本心而言,曹操是不太喜欢杨彪的。杨彪的父亲杨赐就曾经和他的祖父过不去。建安元年,天子迁都许昌,大宴群臣,曹操欣然入席,一眼过去,满座欢颜,唯杨彪面色凛然,似有不悦。

    他有什么不满意呢?时任司隶校尉,录尚书事的曹操心想:他与百官从天子辗转,从洛阳到长安,又从长安逃回洛阳,一路落魄,追兵、饥寒,到许昌始复有天子气象,重臣如杨彪,如何竟是这种表情?

    不想尤自可,细想疑心大起,要知道当初司徒王允号令吕布斩董卓时候,也是借口天子会群臣。更远一点,西楚霸王鸿门设宴,未尝不是相似场景。一念及此,曹操惊得差点没出一身冷汗:董卓虽是逆贼,不失为一员悍将。设使杨彪怀中有诏,遣匹夫一名,即可斩他于刀下,夷其三族。

    曹操不敢托大,当时效仿高祖于鸿门宴,借口如厕退席,待回到营中,方才松一口气。

    事后想起,也不是没有暗笑过自己过于谨慎。

    也许是察觉到曹操的忌惮,到许昌之后,杨彪就称病辞官了。但是对于这个人,曹操始终不太放心,他威望太高,一旦出来号召群臣,谁也无法预料会出什么乱子。所以建安二年,袁术称帝,曹操就曾借口杨家与袁术有亲而弹劾杨彪欲图废置,直到大匠孔融以“父子兄弟罪不相及”说服他。

    建安四年,拜杨彪为太常。太常主管祭祀,地位尊崇而并无实权。六年之后,连这个官职也都罢免,次年,杨彪称有足疾,不再出仕,到如今,有近十年了。曹操挥笔写道:“……与足下同海内大义,足下不遗,以贤子见辅。”

    贤,多才也。

    用这个字来形容德祖,应该是恰当的,曹操想。

    杨修字德祖。杨修出仕,与大多数世家子弟并无二致,举孝廉,除郎中。杨修是个聪明人,而曹操对于聪明人,一向多有偏爱。所以不就,就以杨修为仓曹属主簿,主管钱粮。

    时,军国多事,杨修总知内外,无不称意。

    建安十三年,曹操废三公,重置丞相,乃建丞相府。才刚刚开始构造屋檐,曹操前去察看,看完之后不置一词,使人在门上题了一个“活”字。当时左右工匠面面相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过得几日,曹操再去的时候,却发现门已经被拆了,工匠们正在重建。曹操当时颇为吃惊,使人去询问是怎么回事,工匠们回答说:“杨主簿说,门内添活,是个‘阔’字,丞相嫌门太大了。”

    曹操闻言,拊掌微笑而已。

    这样的机巧,不止一次两次。

    有次曹操得人送一杯酪,曹操自己吃了少许,觉得味道十分好,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传与众人看,众人不解其意,到杨修,杨修拿起就吃了一口。有人惊而失色:“德祖你这是做什么!”

    也有人替他担忧:“不怕丞相见怪么?”

    杨修笑着回答说:“不正是丞相让我们一人一口么,你看这个‘合’字,拆开来,难道不是一人一口?”

    左右这才醒悟过来。

    敏捷如此,以曹操之爱才,杨修很过了一段如鱼得水的日子,连五官中郎将曹丕、临淄侯曹植,都争相与之交好。

    “比中国虽靖,方外未夷。今军征事大,百姓骚扰,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曹操一口气写到这里,又有些犹豫。

    他在这信里写:你的好儿子,倚仗家世豪强,每每与我作对,我本来是早就要处置他的,总顾念他能改,所以再三地宽恕他。——但是曹操自己也知道,这个说辞,其实并不足以服人。

    然而真实的理由,往往难以出口。

    杨修有才,但是未尝不谦恭,即便稍有出格,他也不是不能包容。他最终不得不惩治他,是因为子建。

    那是他的失误,世子这个位置,在子桓和子建之间,他犹豫了太长的时间。子建有才,年十余岁,就能诵诗,善属文;子建像他,性情旷达,不喜奢华。没有一个做父亲的,会不偏爱这样的孩子。

    杨修与子建交好,曹操是知道的,他对杨修的不满,也是在子建与子桓的争储中,慢慢滋生出来。

    杨修曾经密报,说子桓将朝歌县县长吴质装在竹箱里,运进府邸,密谋大事。曹操当时将信将疑。到次日,杨修又来报,曹操问:“德祖可有把握?”杨修垂手应道:“请明公亲自察看!”

    曹操依从其言,命人拦截曹丕的车驾,驾车人争辩说不过是些绢素布匹,曹操看着杨修,杨修拱手道:“请明公开箱!”

    曹操的手按在竹箱上,他清楚地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如果竹箱里果然有人……他殷切地盼着竹箱里没有人,他的儿子,没有背着他算计和谋划。但是如果没有,作为子建的挚友,杨修这样执着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告发,坚持要他亲自来察看,又意味着什么,曹操矛盾地想,几乎要掉头离去。

    但是他也知道不能。

    曹操抓住竹箱的盖子,猛地往上一掀,松了口气,竹箱里没有人,确如驾车人所言,只有绢素和布匹。

    杨修惊得退了半步,脸色苍白。

    曹操没有说话,从他身边走过去。这样一个人,他信任,他重用,他悉心栽培的一个人,竟然在他的面前诬告他的儿子!他们是觉得他已经昏聩到这个地步了吗,还是以为他可以被玩弄于股掌之间?

    是他可欺,还是他的儿子可欺?

    他今日欺子桓,难保翌日不欺子建。

    疑心一起,以往种种,纷纷露出破绽。

    曹操素日,常拟问题考校诸子,诸子之中,曹植的回答每每出乎意料地快,也出乎意料地好。曹操还很为这个儿子的才思敏捷得意过。如今仔细查问,才知道杨修每次去见曹植,都会揣度他的心思,为曹植预先拟题作答。

    又,曹操曾欲测试二子的决断力,命曹丕与曹植各出城门,私底下却敕令守城兵士,不许人进出。曹丕至城门,被看守阻止,无功而返;曹植则拔剑斩杀看守,完成了他的命令。当时以为嘉,到如今,方才知道,那也是杨修所教。

    该杀。曹操心里闪过这个念头,落在纸上,就是“顾颇恨恨”,而没有下手的原因,无非还是惜才。毕竟有才能的人这样少,杨修算得上万里挑一。如果日后子建继承他的王位,也许杨修能够尽心辅佐他也未可知。

    但是建安二十二年底,曹操犹豫多年之后终于做了决断,在曹丕和曹植之间,他选了相对年长的曹丕。

    到这时候,杨修的结局,已经没有悬念。

    以杨修的出身,以杨彪在士林的德高望重,曹操想,我在生,我压得住,一旦我故去,子桓也压得住么?

    就算压得住,也难免不致动荡。没有杨修,子建就无法兴风作浪,就算子桓记恨之前龃龉,毕竟一母同胞,足以保住他的性命。如果杨修不死,怕就是子建本人,也不能死心。到时候,就算子桓不忍,也不能不杀子建。

    有前车之鉴:高祖曾独宠戚夫人,有爱子如意,高祖曾说“如意类我”,到高祖驾崩,赵王如意就逃不掉一个“死”字。

    如此,杨修非死不可。

    建安二十三年三月,曹操出兵汉中,刘备据险以守。曹操欲进不能,固守又难见成效,恰亲卫来问口令,曹操随口说:“鸡肋。”杨修回营之后,兀自整装。有人惊问缘故,杨修回答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用来比作汉中,是想退兵了。”

    曹操听到这个话,一面恼怒,军国大事,岂容胡乱揣测,动摇军心;一面叹息,这样机敏,他却不得不杀了他。

    九月,没有华佗,曹操自己也能感觉到身体的每况愈下。我活不久了,他想,我不能留着德祖,让子桓为难。

    “……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曹操写下这句话,是明明白白告诉杨彪,如果我再姑息他,恐怕会累及足下家门,所以我下令处死了他。

    行刑回来的人说,杨德祖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本来早就该死了。”

    应该的,曹操忍不住想,以德祖的聪明,自然知道我杀他为的是什么。但是日后人们提起德祖之死,也许会以为是我嫉妒贤能。曹操自嘲地笑了一笑,在信尾列出赠与杨家的礼物,比如锦衾、银杖、宫绢,再比如车、马、牛。想了想,又添一句:“所奉虽薄,以表吾意,足下便当慨然承纳,不致往返。”

    写完这封信,曹操很有些疲倦。他命人请卞夫人来,对她说:“我处死了德祖,袁夫人应该会很伤心,你要不要写封信安慰她?”

    “好。”卞夫人这样回答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