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人生-“院士后”时代(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冷静对待当选院士

    1997年10月,航空材料研究院党委书记沈德官在一次中层以上的干部会议上,激动地宣布:“首先告诉大家一个刚刚收到的好消息,曹春晓同志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不仅是他本人的光荣,也是我们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光荣!”顿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与会者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其后,曹春晓又陆续收到一些贺信,有的院士在贺信中还特别强调他是“高票当选”。

    1998年初,中国科学院在京举行院士春节联欢会。曹春晓虽是第一次参加这种中国科技精英界的“群英会”,但“善合群”的他,很快就融入到这个新的高层次的群体中,和许多院士成了朋友。

    联欢会上,中国科学院领导向新当选的院士颁发了院士证书。证书的扉页上有个金黄色与红色相间的国徽,显得十分庄严。国徽下印着三行黑体字: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在科学技术的最高荣誉面前,曹春晓不禁心潮难平,浮想联翩。几十年来在科学战场上,竭尽心力,一路闯关夺隘,他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荣誉,只是为实现青少年时代就立下的“科技强国,航空报国”的理想,为中国人争气,为中华民族争光。可是,如今党和国家给了他这么高的荣誉,使他反倒冷静下来,既没有1965年TC4钛合金课题立项获得105万元经费后那种备受鼓舞、喝酒吟诗的激情,也没有在我国第一台装有钛合金叶片的涡喷6发动机长期试车顺利通过时的那种欢腾雀跃、喜极而泣的兴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曹春晓在想,自己能不能承受得起这么高的荣誉和这么重的责任。

    早在20世纪60年代,曹春晓在学习、思考杰出人物成才之路时,便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总结出了激励自己的18字座右铭:勤学习、勤实践、勤思考;善自控、善合群、善生活。简称:三勤三善。这“三勤三善”伴他走过了30多年,伴他在科研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取得累累硕果,而今又获得了“最高学术称号”和“终身荣誉”。此时此刻,“三勤三善”又像条件反射一样,闪现在他的脑海之中,而反射信号最强的是其中的“善自控”。

    曹春晓想,在顺利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心态,决不能得意忘形、趾高气扬。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问题和短处,懂得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党的长期教育,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没有同事、朋友和亲属的真诚合作、帮助和关爱,就决不可能有今天的曹春晓。功劳和荣誉是属于大家的。通过“三思”,他决心在自己的“院士后时代”保持两种心态——平稳及年轻。

    由于保持了不骄不躁的平稳心态,同事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曹院士仍是那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没有任何架子。每当听到同事们的这种评论时,他就特别高兴,特别欣慰。自当上院士的那一刻起,他就警示自己:决不能忘乎所以,让“当上院士”成为阻碍自己前进的包袱,要谦虚谨慎,让它成为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同事们的评论说明曹春晓没有为当上院士所羁,仍然根植于群众之中,和群众一起前进。

    至于保持年轻心态,他是这样想的:人老了,但心不能老,仍要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保持宝刀不老的竞技状态,在为党的事业奋斗和向科学进军的征途中,继续攻克一道道难关,夺取一个个胜利。有一首歌,他是很喜欢的,这就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歌中唱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他决心做一棵永远挺立在科学山岭的常青树。在有利于中青年科技人员迅速成长并使他们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下,争取在更长的时间里做到“一个不脱离,三个多贡献”:不脱离科研;为培养年轻人、为科普活动、为有益的社会活动多做贡献。

    不脱离科研活动

    在“院士后”时代,曹春晓就是根据“一个不脱离,三个多贡献”来规划自己的种种活动的。

    当上院士时,曹春晓已届63岁。为了促进年轻人的成长,他不再担任课题负责人而是以指导人的身份参加一些重要课题,如阻燃钛合金、600℃高温钛合金、TiAl金属间化合物以及TA15钛合金等。前三种钛合金均用于正在研制的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或未来更先进的航空发动机,TA15钛合金则用于第三代重型战斗机等空军先进装备。

    在钛合金研究室黄旭、李臻熙、蔡建明、李兴无等课题负责人和参加人的共同努力下,这4个课题均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TA15钛合金已批量生产和应用于我国第三代重型战斗机上;600℃高温钛合金研制过程中,长期困扰人们的难以兼有良好的蠕变抗力和热稳定性的关键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TiAl金属间化合物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未来的“革命性”材料,它的比重小于普通钛合金和Ti3Al金属间化合物,而其使用温度可高达760~850℃,远远高于普通钛合金的600℃和Ti3Al金属间化合物的700℃。因此,曹春晓始终非常关注TiAl金属间化合物点滴的发展动态,并把钛合金的未来寄托于TiAl这颗“希望之星”上。

    材料领域的一级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共有三个: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物理化学。曹春晓的研究领域侧重于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加工工程与制造技术领域的热加工技术(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相互交叉。当获知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防973计划)几年来已先后上了若干材料领域的项目,而制造技术领域却一直是片空白时,曹春晓又动了心,觉得从国内外发展情况看,我国的国防工业特别是航空工业非常需要及早解决复杂构件精确成形过程设计和控制方面一些带有共性的科学问题。这里的“成形”包括凝固成形(与铸造对应)和塑性成形(与锻压对应)。“精确”的含意则包括精确控形和精确控性。考虑到该项目的难度高、工作量大,必须实行强强联合。曹春晓便很快与西北工业大学的傅恒志院士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雷廷权院士进行沟通交流,并取得了共识,决定由3位院士牵头,由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主要承研单位联合申报,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为牵头单位。同时还有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钢铁研究总院、南昌航空大学、贵州安大锻造厂等作为协作单位,形成了部内外9个各具优势的单位大协作的局面。项目名称最后定为“航空复杂构件精确成形过程设计与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预研局的组织下,经过专家组评审,正式同意立项,于2004年1月正式启动。曹春晓被任命为该项目的技术首席。

    项目分为三个课题,分别含有6个、4个、4个专题。每个课题设有两位负责人,其中一位是院士,分别为曹春晓、傅恒志和雷廷权;另一位是较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分别是熊艳才、刘林和甄良。我国制造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国防973项目就这样以庞大的阵容起步了。

    曹春晓一开始就强调培养年轻人,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勇挑重担。在“课题一”进展到中期时,曹春晓干脆不再担任负责人,而由航空材料研究院的熊艳才接任,第二负责人则由另一位年轻博士李臻熙承担。虽然“技术首席”的重任无法推辞,但曹春晓还是把熊艳才尽量推向前台,操作整个项目的运转,好让年轻人更快地成长起来。下一梯队在曹春晓的扶持下,迅速成长、成熟。例如熊艳才,在项目开展中期就从科技人员的一级岗提升为特级岗,2009年项目接近尾声时,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与此同时,该项目的创新性成果也得到了专家组和总装备部有关部门的好评。

    2009年8月20日,以柳百成院士为组长、胡正寰院士等8位成员组成的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综合评审,一致建议该项目通过验收。在评审意见中,专家组明确指出:“项目在航空复杂构件精确成形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多场耦合作用下航空复杂构件精确成形理论,实现了复杂构件成形工艺设计和控制由经验向量化和可视化的转变,提高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盘件、机匣和飞机隔框等复杂构件成形精度和性能,对先进航空武器装备研制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的重要学术和应用价值;同时,形成了一支院士带头、年轻学者为骨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从事国防基础研究的队伍。”

    2009年9月4日,该项目顺利通过了总装备部专家顾问组的最终验收。

    在项目启动后不久,“课题三”负责人雷廷权院士就患了肠癌。曹春晓曾两次去哈尔滨的医院探望他。当时他的精神状态较好,十分关心项目的进展情况,并提出积极的建议。曹春晓为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期望在他治愈后,继续合作,为国防科研事业共同奋斗。不料2007年传来噩耗,雷院士不幸与世长辞。曹春晓为失去一位栋梁之材深感悲痛。当时,曹春晓的科研工作十分繁忙,但他还是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赶往哈尔滨参加雷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虽然来去匆匆,但终究与这位相识不久、情谊却深的朋友见了最后一面,曹春晓就是这样一个极重情义的人。

    为培养人才多做贡献

    从1982年至1997年,曹春晓先后指导了3名硕士生、2名博士生和1名博士后,他们均以优秀成绩毕业或出站。为此,曹春晓于1993年被评为航空航天工业部优秀研究生导师。

    1997年当选院士后,曹春晓根据自己“一个不脱离、三个多贡献”的思路,先后指导了12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和2名博士后。迄今,10名博士生、1名硕士生均以优秀成绩毕业,2名博士后出站,2名博士生和1名硕士生在读。

    在指导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的教学活动中,曹春晓始终坚守一个理念:既为人师就不能误人子弟,误国大计。这里的大计,当然是指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大计。

    随着年龄的增长,曹春晓越来越感到有责任为培养年轻人才多做贡献。因此,以指导博士生为主要战场,担当起传授知识和传递科技接力棒的光荣任务,便成为他今后献身航空、报效祖国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重要的“用武之地”。这正是驱使曹春晓尽力搞好导师工作的动力。

    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曹春晓给自己订出了要力争使所带的学生均以优秀成绩按时毕业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曹春晓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套“过五关、斩六将”的教学方法。

    “过五关”就是要过好课题选择、文献综述、方案制定、试验研究、论文撰写等5大关口。

    “斩六将”就是要斩除学习过程中的6个“拦路虎”:修养欠佳、精力分散、动态不明、独立不够、思路不清、文理不顺。

    学生一入学,曹春晓首先要做的事是以谈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修养方面的教育,重点要求学生要做到“善自控”、“善合群”,把握好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如果修养欠佳,胜骄败馁,孤芳自赏,将不能顺利完成学位论文。

    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集中精力。如果精力分散,常常去想一些或做一些无关的事情,势必会影响学业的长进和各阶段预定任务的完成。同时,为了不误人子弟,曹春晓一贯主张导师不要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去做与学位论文无关的其他科研工作或杂事(这些事往往只是导师自身工作的需要),以免影响学业的质量。

    “动态不明”,也是“拦路虎”之一。曹春晓要求学生必须广泛收集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国内外资料,掌握好本领域的发展动态,写好文献综述。如果“动态不明”,不了解前人已经做过的工作,就不能站在高的起点,就可能会走弯路。

    “独立不够”,在曹春晓看来,是研究生的大忌。如果学位论文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后的独立见解,没有什么创新点,那么,这篇论文只能是低水平的。这对学生和导师来说,都是一种失败。曹春晓认为,真正的“严师”,主要是在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而决不是什么都按导师的想法,依赖导师的指点去做。这既给了学生足够的独立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种似宽实严的导师才能培养出“高徒”。

    “思路不清”,是指不能通过逻辑思维对试验程序进行合理设计和对试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思路不清容易造成做虚功,走弯路,或者对试验结果得出不妥的结论,以致与原本可以获得的重要成果失之交臂。

    “文理不顺”,是指学位论文的语言文字水平欠佳,包括文章的结构层次、逻辑性、表达能力、用词准确性、错别字、标点符号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学位论文是学生整个科研活动和学习成绩的结晶,能否全面准确、通顺易懂地用文字表达出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如果文理不顺,不能很好地反映你的科研成果和学习成绩,该是多么大的遗憾。曹春晓在这方面对学生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