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槿惠新传:在苦难中微笑成长-韬光养晦——结水成冰的美丽是痛苦的蛰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没有得到上天眷顾的朴槿惠再一次承受了失去亲人的痛苦,这一次她褪去了总统女儿的光环,离开青瓦台,开始了长达18年的蛰伏生涯,只为了抓住机会,实现更有利的反击。

    20.噩耗袭来

    母亲陆英修被刺身亡让朴槿惠一家人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当一家人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并且已经开始考虑离开青瓦台的时候,悲剧却再次悄然无息地降临,朴槿惠的父亲朴正熙被当时的韩国情报部长射杀。那天,朴槿惠流着泪清洗了沾满父亲血迹的衣物。她从来没有像那天一样抱怨这个残酷的世界:短短的五年时间里,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而原因是最令人无法接受的暗杀。那晚,朴槿惠流下了这一生中最多的眼泪,也度过了比死更艰难的岁月。

    当时,也就是1979年10月26日清晨,朴正熙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其中有一项重要安排是参加插桥川仪式。与平时一样,吃过早餐后父女告别,朴槿惠也开始忙着迎接贵宾。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是一次永别。当天下午4点,朴正熙参加完插桥川仪式之后回到青瓦台,他是坐直升机回来的,因此即使在贵宾室,朴槿惠也能听到直升机的声音,知道父亲已经回来了。她原本想出门迎接父亲,但是当时有贵宾来访,因此只好把与父亲见面的时间推迟到了晚上。

    接待完贵宾之后,朴槿惠立刻去了父亲的办公室,但却没有发现父亲。从工作人员那里得知,父亲朴正熙晚上与人在宫井洞有约会,已经先过去了。一般情况下,如果父亲在外用餐都会电话通知朴槿惠,但是因为下午朴槿惠在接见外宾,所以父亲就让秘书转告她先在家里吃晚饭。

    晚上,朴槿惠通过电视看到了插桥川完工典礼的转播画面:当按下排水阀门的按钮之后,巨大的水流从闸门奔涌而下。看到这幅场景,父亲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朴槿惠发现父亲那天的脸色异常苍白,即使是通过白色电视屏幕,她依然能够看得出父亲苍白的脸色。后来,朴槿惠回想起父亲的面孔十分苍白,还以为是他的身体出了问题,以后要更加关注他的健康状况。

    白天跟随在朴正熙身边的秘书告诉朴槿惠,那天发生了很多反常的事情:明明在完工典礼前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但是就在父亲剪彩完的一瞬间,纪念塔上的幕布却只拉下来了一半;在典礼结束之后,朴正熙一行人前往道高温泉观光饭店用餐,结果那里的梅花鹿因为听到父亲搭乘的直升机的声音而受惊四处乱窜,竟然撞在树上死了。当时大家都认为这只是巧合,但是后来就觉得这似乎也在冥冥之中预示着什么。

    后来,朴槿惠又想起中秋节给母亲扫墓回来之后,父亲曾经说:“我真的想随你母亲而去,过不了多久,我就会去的。”她一直认为这是父亲由于太过于思念母亲而发出的抱怨,没想到在不久之后竟然一语成谶。

    由于第二天的工作非常多,朴槿惠便没有等父亲回青瓦台,自己就早早休息了。大概凌晨1点30分左右,她被刺耳的电话铃声吵醒,当听到电话那头另一位秘书说“麻烦您起来准备一下”时,朴槿惠不禁打了一个寒颤,脑海中迅速闪过五年前母亲遇刺身亡的画面。

    随后,朴槿惠马上起身,无法恢复内心的平静。不一会儿,金桂元秘书长来到了青瓦台,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总统遇刺身亡。这简直就是一个惊天霹雳,让朴槿惠的身体瞬间冻结在一起,她不敢也不愿意相信父亲也已经离开了自己。当金桂元秘书长简单地报告了当晚发生的事情之后,政治家的敏感让朴槿惠最先顾虑的是三八线的安全,她担心朝鲜会趁着总统过世的混乱攻击韩国。因此,当得知父亲已经过世时,她下意识地脱口而出:“前方没有任何异常吗?”坚强的朴槿惠并没有被父亲过世的消息打垮,在承受着巨大伤痛的同时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

    噩运总是不期而至,朴槿惠已经记不住那天晚上自己是怎么熬过去的,她只记得那天的宁静像一只巨兽一样紧紧包围着自己。最开始,朴槿惠只是感觉到一阵阵寒意袭来,接着不由自主地打起了寒颤。她很早就听说如果一个人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是哭不出来的,而就在那晚,朴槿惠才知道这句话是真的。

    天终于亮了,朴正熙的遗体被送回青瓦台,安置在五年前放置母亲陆英修遗体的屏风后面。看到父亲的遗体之后,朴槿惠紧紧攥住了他早已经失去温度的手,老人看起来是那么安详,好像睡在一个美梦里似的,平静而舒适。她知道这是父女俩此生的最后一次告别,但是父亲却没有留下一句话,她多希望自己能像孩子一样大声哭闹,乞求父亲不要丢下自己而一个人离开。由于极度悲伤,朴槿惠渐渐失去了意识,晕倒在父亲身边。

    当朴槿惠醒来的时候,看到了身边围拢过来的弟弟和妹妹。他们也陷入了巨大悲恸中,弟弟因为悲痛但又怕哭声太大而用手捂住了嘴巴,妹妹则不停地默默流眼泪。看到伤心欲绝的亲人,朴槿惠像母亲过世时的父亲那样,伸出双臂紧紧抱住他们,一切都尽在不言中。她深深地明白,此刻自己是弟弟和妹妹唯一的依靠,她必须坚强,不能让他们俩丧失信念。

    朴正熙的遗体被安置在青瓦台的接见室里,按照韩国九日丧的习俗举办丧礼。为了方便民众前来吊唁,青瓦台为普通民众特别准备了烧香所。从丧礼当天开始,大批民众前来吊唁总统。由于前来奔丧的人太多,结果队伍排到了景福宫围墙的外面,青瓦台内外都环绕着悲痛的哭泣声。

    白天,朴槿惠隐藏起自己的悲痛,打起精神迎接前来吊唁的人们。但是一到了晚上,失去父亲的痛苦折磨得她根本合不上眼,胸口像是被钉进了一颗大钉子,疼得几乎不能呼吸。朴槿惠觉得自己像生活在噩梦中一样,不知道自己能撑到什么时候。

    父亲的突然离世给了朴槿惠很大打击。那几天,她感觉自己的手脚出现了像是被折断一样的剧痛,通过检查才发现手臂上出现了一块淤青,像是被棍子打过一样。妹妹瑾令十分担心姐姐的情况,催促朴槿惠赶紧去医院。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朴槿惠没有办法离开,于是她决定去青瓦台内部的医务室检查。医生告诉朴槿惠,当人们突然遭受巨大的打击和精神上的痛苦时,身体偶尔会出现血液凝结在一起,从而形成淤青。医生建议朴槿惠不要太过悲伤,还要注意休息,而她完全听不进医生的话,她需要知道的只是这个病不会让自己死掉,这样才能够放心地安排好父亲的丧事。

    21.最黑暗的日子

    离开医务室之后,朴槿惠重新回到了烧香所,继续接待前来吊唁的民众。九日丧过后,人们依然前来吊唁,青瓦台前面摆满了菊花。当朴槿惠拿到父亲被害时的衣物时,看着上面沾满的鲜血,巨大的悲伤瞬间击倒了她。原来,父亲遇害之后马上被送到医院抢救,因为要做手术,他的衣物上还有被撕开过的痕迹。看着手中父亲血迹斑斑的衣物,朴槿惠又想到五年前清洗母亲沾满鲜血的韩服,此情此景令她肝肠寸断,忽然眼前一黑,这位坚强的女子瘫倒在地上。之后,朴槿惠和妹妹瑾令、弟弟志晚离开了已经生活了十几年的青瓦台。当年,母亲还在世的时候经常念叨着什么时候能重新回到新堂洞的家,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一定要回到新堂洞去。”

    如今,痛失父母的朴槿惠带着姐弟两人,实现了母亲昔日的夙愿。回到新堂洞的家,意味着重新开始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他们三个就像是失去庇护的雏鸟,孤零零地面对暴风骤雨的打击,开始独自面对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由于父亲的突然离世,姐弟三人都陷入了焦虑与无助中:朴槿惠每天被痛苦压抑着,吃不下、睡不着;原本活泼开朗的妹妹天天睁着无神的眼睛沉默着;以前最喜欢说笑的弟弟也变得不爱说话了。

    虽然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新堂洞,但是这里少了家庭成员中最重要的父亲和母亲。显然,三位小主人的到来让这里增加了人气,不过祥和的生活氛围建立起来,还需要一段日子。在父亲的百日祭中,新堂洞几乎每天都要迎来上百位前来吊唁的人,其中有不少父亲生前接待过的外国友人,他们一直与父亲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有的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前来青瓦台吊唁前总统朴正熙,但是也纷纷寄去了吊唁函。那段时间,吊唁的信件像雪花一样飞来,每天都要收到几百封信,而朴槿惠对每一封信都会认真地阅读,从这些信中回忆父亲的点点滴滴。一位产业附设学校夜间部的女生在信中这样写道:“惊闻朴正熙总统意外过世的消息,我们班上的同学抱在一起失声痛哭。他不仅是姐姐的父亲,也是我们的父亲。请姐姐不要过于悲伤,要加油啊!”

    有一天,两位年过半百的的夫妻来到新堂洞吊唁,男士是民族英雄李舜臣将军的第14代孙。夫妻二人带来了亲手酿制的酒,据说是朴正熙生前最喜欢喝的。

    夫人拉着朴槿惠的手说:“我们很亏欠朴总统啊。”看着夫人慈祥的脸庞,朴槿惠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她对夫人说:“只要是生在韩国,有谁不敬仰李舜臣将军,感激他为保卫我们的国家做出的贡献!”

    夫人摇摇头说:“不能这样说。即使是耀眼的珍珠,如果一直待在蚌蛤里,人们也看不到它的光彩。正是因为朴总统的大力推崇,人们才对历史有了真正的了解。只有真正热爱国家的人才会了解为国捐躯的英烈对祖国的忠诚。”

    听到夫人的这番话,再想想父亲去世之后前来吊唁的人,朴槿惠认为父亲并没有白白牺牲,因为大家都记着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那些努力。

    令朴槿惠没有想到的是,父亲朴正熙去世的消息传到国外,沙特阿拉伯吉达市的韩国劳工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悼念活动,当地的鲜花和香烛在一夜之间全部卖完。在国内举行朴正熙遗体告别仪式的那一天,远离故土的海外劳工也布置了一个和韩国一模一样的告别会场。由于买不到合适的香炉,工人便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

    朴正熙在去世不久前,曾经向海外劳工寄送泡菜。由于航程遥远,泡菜被送至目的地的时候总统本人已经过世了。得知这一噩耗,收到泡菜的工人忍不住嚎啕大哭,整个工地上都蔓延着悲痛的愁云。在一些从日本寄往新堂洞的吊唁邮件上,邮局员工写上了各种鼓励的话:“最近心情还好吗?我们非常想念您。”“我们一直在您身边陪着,请一定要加油啊!”“请您千万要保重身体!”

    父亲去世后的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朴槿惠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如果没有那些鼓励,她很可能挺不过这段艰难的岁月。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朴槿惠战胜了困难,走出了失去父亲的痛苦,也开始朝着下一个目标继续奋斗、前行。

    22.繁华落尽,人心薄凉

    中国有句俗语叫“人走茶凉”,父亲去世之后,朴槿惠也感受到了人情冷暖。朴正熙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们未来的目标是令国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美元,我们现在也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韩国能够达到百亿出口,这就要求我们与其他国家形成良好的贸易关系。但是每次出国访问都会有大量的随行人员陪同,这就是一笔不小的经费。这些钱从哪里来,当然是百姓的税收。而现在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要把钱花在最重要的地方。几经权衡,我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邀请外宾到我们国家来,不仅可以节省很多经费,还能让世界看到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可谓一箭双雕。此外,当他们看到我们国家的变化之后,还会改变世界对我国固有的印象。槿惠,现在不论是于我,还是于国家,你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显然,父亲所做的每一件事无不是为了维护韩国及民众的利益。在朴槿惠的心里,父亲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总统。令人惋惜的是,父亲这个最坚强的后盾已经没了,否则父母还活着该有多好,她也不会这么累了。

    令朴槿惠没有想到的是,父亲离世之后媒体上对于他的负面报道像洪水般袭来。他们指责朴正熙是独裁者,甚至说因为这种错误的施政理念,导致某些国家禁止他出访。这些负面报道令朴槿惠非常痛苦,她不明白为什么明明父亲做了那么多利国利民之事,却得不到人们的理解。

    其实,父亲在世的时候媒体上也会出现一些反对者的声音。1970年3月,一则爆炸性的新闻就曾经冲击到青瓦台。3月17日,首尔麻浦区合井洞节斗山附近的道路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调查人员发现死者身上有一个写有很多国家政要名字的小册子。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死者是专门接待韩国政界和财界重要人士的高级应召女郎郑仁淑。而郑仁淑的哥哥对她混乱的私生活非常不满,一怒之下将其杀害。

    本来随着郑仁淑哥哥的抓捕,这件事就可以平息下来,但是随后媒体曝光了郑仁淑有一个三岁的儿子,据说是她和青瓦台某位要人的儿子,于是社会各界纷纷质疑:孩子的父亲究竟是谁?可想而知,所有的矛头一起指向朴正熙。直到1971年夏天,朴正熙身边的秘书官才透露,郑仁淑孩子的父亲是青瓦台一名高级官员。知情人纷纷向朴正熙建议应该严肃追究那位官员的责任,但是他考虑到这位高官的名誉,只是令他自动辞职。

    1973年8月8日,韩国民主党派领导人金大中在日本遭到绑架。当时金大中在日本东京参加了民主党派人士的聚会,聚会的地点是东京大皇宫饭店2212室。聚会结束之后,金大中刚走出2212室就被几名不明身份的人员控制,然后被拖进隔壁的2210室房间。这些人用麻醉液浸过的毛巾将其麻醉。这起绑架案在当时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五天之后,金大中被人发现在韩国首尔的家中。整个过程还有很多细节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韩国媒体将这一事件的矛头直接指向朴正熙,他们认为这一定是朴正熙控制下的韩国中央情报部门动的手脚。对于这起绑架案,一时间韩国媒体口诛笔伐,纷纷说因为金大中呼吁民主直接威胁到朴正熙的独裁统治,所以他才决定杀人灭口。当时,媒体通过大肆炒作金大中事件来表达对朴正熙的不满,而此时朴槿惠就在父亲的身边,她亲眼见证了父亲对这件事的态度:金大中绑架案发生的原因有两种可能,其一是与美国插手韩国事务有关,其二可能是朝鲜设计的一个阴谋,希望通过这一事件令韩国发生混乱,并借此机会进行攻击。

    那么,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其实真相往往隐藏得很深,要想一一查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朴槿惠希望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是想做到这样又谈何容易!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朴槿惠都想不通为什么一个为国家兢兢业业工作了十八年的总统,一个让韩国经济有了质的飞跃的领袖,却偏偏没有受到国民的拥戴,反而还有那么多反对的声音。

    后来,朴槿惠终于知道了问题的答案,虽然父亲的作为对国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他的个人修养却没有达到令人敬服的程度。父亲离世之后,朴槿惠进入到了人生最低谷:一夜之间,物是人非,她从巅峰摔到了深渊,没有丝毫的准备和过渡,便从人人羡慕的“公主”成为了毫不起眼的“灰姑娘”。值得庆幸的是,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通过这一段痛苦的经历,朴槿惠在人生中也学到了最宝贵的一课,她的痛苦和眼泪便是这堂课的学费。虽然代价十分高昂,但也让她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学到了比政治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面对困境要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动力。

    没有了总统女儿的光环,朴槿惠尝尽了世态炎凉。那些在父亲生前极力巴结她的人,一夜之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即使遇到了也会对她视而不见。有一天,朴槿惠在一家酒店里偶遇父亲生前手下的一位官员,因为当时自己与这位官员的关系非常好,于是她高兴地迎上去,向他打招呼:“您好!没想到在这里遇见您了。”但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那位官员像不认识自己一样从身边走过去,始终没有正眼看她一下。那次的经历让朴槿惠知道了这个社会的现实和冷漠。

    社会各界对朴正熙的责难始终没有停息,作为总统最得意的女儿,朴槿惠背负着沉重的职责,而令她最伤心的是朋友的出卖。那些她曾经最信赖的人也在这个时候无情地抛弃她,甚至露出狰狞的面目来伤害她。朴槿惠看不到任何希望,进退两难,她的面前仿佛有一面无形的高墙,挡住了前进的去路,而身后就是万丈深渊。此时的朴槿惠岌岌可危,稍不注意就会掉下深渊摔得粉身碎骨。生活没有丝毫掩饰,将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展示得淋漓尽致,朴槿惠看到了人对于权力的欲望,也看到了人们为了追逐权力而不择手段的丑陋。这种苦涩的生活经历,让她对人性、对权力有了更好的了解,反而成为了人生中宝贵的生活经验。

    在那段远离政治的岁月里,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平静。原本和睦的家庭也出现了诸多纷争:弟弟志晚因为吸毒多次被传唤,具有美术天分的妹妹瑾令也站到了她的对立面。不知道是不是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给妹妹瑾令的打击太大,她变得乖戾不驯,在政治上一直与姐姐朴槿惠水火不容。她的第二任丈夫还在网上对朴槿惠进行人身攻击,后来因诽谤罪而锒铛入狱。那段生活让朴槿惠饱受煎熬,以至于后来她说如果再次选择,她更愿意选择死亡。

    面对背叛,朴槿惠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背叛乃人世间最丑恶最卑劣的事,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惩罚一个背叛者,以恶抗恶会毁灭人的心灵堡垒。”

    背叛带给朴槿惠无尽的痛苦,但同时也刺激了她的政治嗅觉,让她能更容易判断出善恶忠奸。遭受了背叛的朴槿惠变得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曾经共事多年的韩国环境部前部长尹月久,这样评价朴槿惠:“朴正熙总统去世之后,朴槿惠变得异乎寻常的谨慎,她像一只刺猬一样,把自己从头到脚武装起来,她再不轻易相信任何人……她变得封闭起来,常常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不主动与人交流,虽然见到任何人都是冷冰冰的样子,但是却不卑不亢,这就是她。”但是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其实朴槿惠对身边的人很和气,只是比以前更加客观冷静,分析问题也有些刻板。

    在那些苦难的岁月里,母亲陆英修是朴槿惠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想起母亲,她的脑海就会浮现出母亲慈祥、谦和的形象,还有母亲那迷人的笑容。虽然母亲离开已经很久了,但是每当遇到困难和面临艰难选择的关键时刻,母亲都是她的精神动力。

    在父亲离世之后,朴槿惠强烈地感觉到了来自母亲的庇护,她甚至能听到母亲鼓励的话语,让她不在困境中沉沦下去。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她明白再难也要伺机而为,绝地反击,重新树立起更强大的信心和勇气。这不仅仅是为自己,更是为了韩国大多数民众。朴槿惠一直都知道母亲希望自己能够有所建树,她从母亲那里继承的自我批判和节制的品格,都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

    珍珠经常被人们称作是泪水的宝石或痛苦的结晶,但是如果没有一番侵入骨血的磨难,河蚌也只能在庸庸碌碌中过完一生,永远都不可能结出细腻的珍珠。其实,这与人生的道理一样,苦难是人生洗礼,只有经过苦难,人们才会进步,才会谱写出辉煌的人生篇章。不经历暴风骤雨,又怎能看到绚烂的彩虹?成功是一个个失败的累积,没有任何捷径。

    朴槿惠就像是一颗泛着幽静光芒的珍珠,那是历经磨难之后的光彩,也是她最独特的人生魅力。

    23.再难,也要扛起这个家

    原来的家庭散落了,朴槿惠带着弟弟妹妹重新回到新堂洞,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总统的突然离去必然会带来政坛的动荡,还没等朴槿惠从失去父亲的悲痛中走出来,总统职位就已经引来那些新崛起政客的觊觎。

    在朴正熙去世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首尔保安司令全斗焕发动了“双十二政变”,把当时的总统崔圭夏赶出青瓦台,自己登上了韩国总统的位置。继任总统全斗焕为了将自己和朴正熙区别开来,在韩国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批判朴正熙独裁统治的风潮。

    朴槿惠曾经天真地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会对父亲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但是事实打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人们对朴正熙的批判愈演愈烈。在朴槿惠的眼里,父亲绝对没有任何私心,他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现代化”这个艰巨的任务。

    随着韩国国内对朴正熙的批判越演越烈,朴槿惠姐弟三人为了避免更多的诽谤,连父母的祭日都不公开祭奠。在整整六年的时间里,朴槿惠姐弟三人都没有公开进行过父亲的追悼仪式,只能在新堂洞的家里祭拜,过着异常低调的生活。

    当时,朴槿惠姐弟三人面临的不仅仅是父亲的批判,还有父亲身边最亲近的人对他们的冷漠。那时候,朴槿惠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单单依靠她一个28岁的年轻女孩根本没有能力纠正那些对父亲的诽谤。就这样,身边的人开始纷纷选择离开,并对诽谤之事不闻不问。期间,朴槿惠姐弟三人就像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一样,逐渐被人淡忘。

    离开青瓦台回到新堂洞之后,朴槿惠才明白为什么母亲在世的时候一直要求姐弟三人谦虚为人,因为在青瓦台这个韩国权力中心,谦逊是保护孩子最基本的要求。陆英修清楚地知道权力的强大力量,她自己平日里就非常克制,唯恐自己用到太多权力被民众诟骂。因此,她处理每一件事都小心翼翼,尽善尽美,而她这种谦逊谨慎的性格为身为总统的父亲提供了很多帮助。陆英修深知政坛的危险,她一直不想自己的孩子也停留在权力的周围,而是希望他们像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凡安定的生活。但是遗憾的是,朴槿惠在将近而立之年才明白母亲的用意。

    经历一连串的打击之后,朴槿惠对权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显然,权力是一把刀,而锋利程度与刀的大小成正比,权力越大,就会更锋利,从而容易伤害周围的人。但是真正令人胆颤的不是权力本身,而是拿着这把刀的人。如果这个人没有深厚学识及修养,那么根本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个强大的力量,很容易肆意使用这个工具,到头来终将会伤害到自己。

    新高层领导走马上任之后,朴槿惠才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仅在于她失去母亲之后又失去父亲,也不在于那些曾经非常疼爱她的人选择了背叛和冷漠,而是在这段黑暗的人生中,她必须学会勇敢面对一切,尝试着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在人生的后半场感受到一些温暖。那些之前并没有深入交往的人们,在看到朴槿惠姐弟三人的近况之后非常痛心,还尝试着帮助他们。这些温暖或许很微小,但是却长久地温暖了朴槿惠冰冷的心。经过这段生活,朴槿惠意识到学会看破人的内心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她最感谢的并不是多给她一杯水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因为时势改变自己内心最初的坚持,以一贯真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

    朴槿惠为了清洗父亲的冤屈开始整理他的遗物,为了改变那些人对父亲的看法,她开始着手进行“父母亲追悼事业”。朴槿惠坚信,这是子女必须要做的事情。在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朴槿惠非常需要一个能够及时提供帮助的团队,但是现实是冷酷的,在当时的时局下,更多人根本不愿意见到朴槿惠,即使是周围的人也不愿意与她谈论朴正熙的事。庆幸的是她一直都不是一个人,还是有很多与她有着相同理念的人们,与之携手冲破层层阻碍,最终聚集到朴槿惠身边,为她提供了巨大帮助。直到现在,朴槿惠依然对当年愿意与自己共事的人表示感激,因为他们在面对强大的政治和舆论的压力下仍然选择了坚持,这种情义是金山银山都换不来的,也是朴槿惠继续下去最大的支持和动力。

    在外界友人的帮助下,朴槿惠才得以开始对父亲的重新评价。她发行了一本描述父亲执政经历的书《同一民族的指导者》,还拍摄了一部名为《祖国的灯火》的电影。在朴槿惠一行人的不懈努力下,媒体开始关注事实的真相,社会上也开始出现了对于朴正熙新的评价。

    对于父亲的政治生涯,朴槿惠非常珍惜他和那一辈人对国家产业化做出的贡献,她也对那些为了国家民主化而努力的人们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在朴正熙的那个时代,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受到战争威胁的国家,并在保护国家的同时发展经济,带领国民摆脱贫穷和饥饿的困扰。朴槿惠也承认从民主化的角度来看,父亲的执政之策确实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是许多遗憾往往无法避免。

    1982年,朴槿惠暂时担任岭南大学理事长,但是由于学校政治运动圈的反对,她只好放弃这个职务。她曾经说过,自己对这份职务从来没有过私心,也从来没有认为那是她必须永远保持的位置。此后,朴槿惠代替母亲担任了育英财团理事长的职位,希望能够把母亲生前的事情继续做下去。她认为,父母用尽自己的生命所做的事业,自己有责任继续做下去,并做好。

    担任育英财团理事长后,朴槿惠在儿童会馆里盖了勤花园和木莲亭、英海楼等极具韩国传统特色的房子,目的就是为了让韩国的孩子能有一个可以学习韩国传统生活礼仪的地方。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孩子来这里学习传统文化,接受礼仪的熏陶。

    1990年,朴槿惠将育英财团理事长的职位让给了妹妹朴槿令。外界猜测,朴槿惠之所以这么做,原因是两姐妹因为母亲陆英修女士生前建立的儿童会馆一事产生了纷争。后来,朴槿惠否认了这些错误的揣测,她之所以把育英财团交给妹妹,是因为自己相信妹妹有能力将它做得更好。即使偶尔听到财团出现问题的消息,朴槿惠虽然会感到惋惜,但也只是默默地为妹妹加油,因为她相信对方一定会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从育英财团离开之后,朴槿惠终于迎来了自己全新的人生,就是一直梦想着的平凡安逸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朴槿惠通过日记和阅读整理自己的思绪,偶尔还会写写诗歌,她发现了一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生活。对于这段日子,朴槿惠是这样说的:“我发现学会用对的方式生活,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名誉或权力,那些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后来,朴槿惠成为韩国总统之后,看到媒体把她离开青瓦台后的十八年生活经历写成隐居或闭门思过,并没有立刻进行辩解,只是露出一丝苦笑。在最艰难的时候,朴槿惠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依然留在韩国,感受这里的一草一木,并成为努力生活的韩国国民。

    24.苦难中,她爱上了中华文化

    与绝大多数人相比,朴槿惠所走的路是与众不同的。在大学时期,她梦想着能够成为电子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但是在22岁的时候,母亲突然离世,她的人生道路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她代替母亲成为韩国“第一夫人”,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五年之后,父亲也因为暗杀离她而去,那时候朴槿惠27岁,却已经遭遇了父母双双离世的痛苦,她那时的绝望是人们无法体会的。然而更令她伤心的是,原来在自己身边的人开始纷纷离开,而父亲和母亲也因为政治原因遭到了人们的恶意指责。

    一夜之间,朴槿惠仿佛失去了一切,每当看到其他家庭手拉着手去郊游,她都无比羡慕,她遗憾为什么没有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为了熬过这个痛苦的时期,朴槿惠不断地与自己对话,与内心里的另一个自己斗争。她通过阅读、冥想、日记渐渐地平静下来,坚定了自己的内心。

    就在这个时期,有一本书进入了朴槿惠的视野,成为了她的人生导师,那就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与西方哲学讲究逻辑和论证不同,东方哲学更看重领悟。冯友兰先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他的《中国哲学史》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战胜人生磨难的智慧,这些都让朴槿惠领悟到了应该如何正其身,以及如何正直而善良地活着。

    就像别人给朴槿惠取的外号“笔记公主”一样,她不论见什么人,听到怎样的内容,都会记录下来,读书的时候更是如此。在读《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朴槿惠把每个能引起共鸣,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句子都写在笔记本上,从含蓄的文字中找到真理并深深地刻在心里。后来,朴槿惠还会偶尔翻开以前的笔记本来回忆当时的感受,获取新的智慧。

    《中国哲学史》有很多句子让朴槿惠深有感悟,比如:“最佳的修身之道是不矫揉造作,顺其自然。这就是道家的无为、无心”,“推己及人,即为‘仁’”,“坐密室如通行,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等等,这些句子一直到现在都深深地打动着她的心。

    自从开始研读《中国哲学史》,朴槿惠恢复了内心的平静,明白了很多以前不理解的事情。其实,所谓人生并不是与他人斗争的过程,而是与自己斗争的过程。要想获取这场战争的胜利,你必须要做的就是坚定自己的内心,控制住过度的情感和欲望。通过研读《中国哲学史》,朴槿惠明白了平凡而珍贵的道理:金钱、名誉和权力都是虚无缥缈的,只有正直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

    从那以后,朴槿惠把苦难看做是激励自己的伙伴,将它和努力作为照亮前程的灯塔。只有经过石头,溪流才能发出清脆的水声;人生也一样,只有经历痛苦才能成就辉煌的人生。朴槿惠就是经历过痛苦的人,她从这种经历中找到了全新的人生价值,完成了生命历程中的一次升华。当她失去一切陷入绝望之渊的时候,反而会看到崭新的希望。一旦想到放弃,不妨再思考一次命运所赋予你的使命和责任,答案往往不言自明。一旦人们能把挫折当朋友,把真理当灯塔,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会找到克服的办法,朴槿惠无疑就是最好的证明。

    《中国哲学史》带给朴槿惠无尽的力量,从此她开始寄情于中华文化。日常生活中,她会把书放在床头,以便能随时拿起来翻阅。在阅读《明心宝鉴》的时候,她看到了这样的内容:如果一个人用责怪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那么就会少犯很多错误;如果用原谅自己的心来原谅别人,那么人情关系就容易维持得更长久。其实,印度哲学家奥修·罗杰尼希也说过类似的话:“虽然人生短暂,但有星星、月亮、花儿、男人、女人、江河、山水等无数美好的事物相伴。那么你还要继续争夺,愚昧地过这一生吗?在这个世上,你空手而来,空手而去。当领悟到这个道理时,一切自然变得通透明朗。”虽然这些文字看似简单,但是要真正明白其中的深意并付诸行动,绝非易事。

    古往今来,任何成就了一番伟业的人都会在一种力量的指引下前进,他们无惧任何艰难困苦。创立中国禅学传统而闻名的六祖惠能法师,年轻的时候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后来,无意间听到有人在讲解《金刚经》,不知不觉就被迷住了。于是,他放下红尘内的一切牵挂进山修佛,终于在佛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朴槿惠在成长过程中,也自始至终坚持学习、思考,翻越一次次坎坷与挫折,日臻成熟进步。

    读完《东周列国志》之后,朴槿惠通过君主治国的故事了解到,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不仅要能够守卫国家,还要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

    朴槿惠认为,治理国家的前提条件就是领导者本人需要经常端正身心。只有领导人心正,才能扶正国家,那么国家自然会变得强大。如果领导者心不正,那么国家必然会灭亡。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拥有这样的领导者是国家和百姓最大的幸运。人最大的弱点就是傲慢,傲慢经常会导致人心变质或者走上歪路。自满会导致傲慢,进而演变成奢侈享乐,接下来就是陷入权钱色的陷阱。一旦被傲慢蒙蔽了心智,人们就不能区分忠言和谗言、君子和小人。身为领导者,朴槿惠对这些真知灼见领悟颇深。

    通过研读中国古典文化著作,朴槿惠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人生就是向着目标不断奋进的过程。虽然每个人所走的道路不一样,但是都会遇到缺憾、不满甚至是痛苦,而这些并不愉快的经历会给人们带来强大的意志和力量。虽然没有人喜欢痛苦,但是却无法避免。

    那些成就伟大功业的人,无不经历了常人难以理解的挫折和辛酸。司马迁遭受宫刑,但是他最终战胜痛苦,成就了史上伟大的《史记》。朴槿惠认为,司马迁将痛苦转化为动力和能量,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这位未来的韩国女总统在研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一步步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日趋强大。

    25.学会感恩,做生活的强者

    对于父亲的施政理念,朴槿惠持一种客观评价的态度。一方面,它为韩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民主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出现了某些冤假错案。

    在新政权对父亲的全盘否认下,朴槿惠积极做着努力,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父亲去世之后,朴槿惠迫于政府的压力,从来没有公开祭奠过父母。事情有了转折是在1987年,韩国在国立日举行了追悼朴正熙夫妇的纪念大会。那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在前往墓地的路上,朴槿惠内心非常激动,她害怕自己在会上情绪失控,她害怕“父亲”这两个字一旦说出口会控制不住长期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她在车子里不停地祈祷,希望上帝能够帮助自己克制内心涌动的犹如火山爆发般的情感。最终的结果令朴槿惠非常满意,在整个大会中,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纪念大会结束之后,朴槿惠乘车下山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包围在一片人潮之中,悼念会现场的人摩肩接踵,将军墓附近也是黑压压的人群。朴槿惠乘坐的车子慢慢地在人海中行驶,隔着车窗看到人群向她挥手致意,这一幕令人非常感动。后来,律师告诉朴槿惠,悼念会当天还有更令人感动的地方,人群中有很多佩戴勋章的新农村运动领导人。在朴槿惠致悼词的时候,有很多老人默默拭泪。

    1990年,朴槿惠已经完全淡出公众视野,至此她才真正品尝到生活的乐趣,开始培养自己的兴趣,并爱上中文学习。借助EBS教育电视台开设的中文教学节目,朴槿惠开始学习中文。根据以前学习西班牙文、法文和英文的经验,她知道反复练习是唯一的途径。此外,朴槿惠在青瓦台的时候就希望能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但那时自己公务繁忙,几乎没有个人时间,因此一切都无从谈起。现在,朴槿惠终于闲下来了,期盼已久的旅行列入了日程。

    在一年的时间里,朴槿惠来到了韩国江原道端宗的流放地,那次的旅行与她当时的心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这里是朝鲜王朝的第六代君主端宗的葬身之地,他哀怨的灵魂似乎还在这块土地上四处游荡,这里的每一寸风景在她的眼里都充满了孤独和凄凉。半个世纪以前,这里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是现在风景优美,每年都有很多人前来观光。

    朴槿惠走在茂密的松林之间,依然能够感到当年端宗凄苦的心境。他在17岁的时候被赶出景福宫流放至此,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自生自灭。当思念远在首尔的妻子时,他便爬到观音松上,朝着首尔的方向哭泣。据证实,当年端宗爬的这棵观音松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当年就是它默默聆听端宗无声的呼喊。

    行走在松林间,仿佛恍如隔世,朴槿惠感受到了端宗的哀怨,直到离开的时候也没能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虽然稍显沉重,但是这次旅行还是有很多收获。穿着利索的牛仔裤和舒适的旅游鞋,她轻快地走在名山大川之间,这是在青瓦台感受不到的。

    朴槿惠惬意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迎面走来的村民们脸上挂着简单纯朴的微笑,他们谈论的可能就是一些柴米油盐的小事,却被浓浓的生活气息包裹着,心灵上舒畅无比。院子里,大婶们一边晒着红辣椒,一边聊着天,笑声穿透小院向远处飘散而去。

    沉浸在这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朴槿惠也被感染了。盛情难却之下,大婶们给她的一碗面条,虽然简单,可是非常可口。吃过面条之后,朴槿惠说:“非常感谢您的款待,但是我之前没有准备,没有礼物回赠给您,如果有机会再来这里,我一定给您带一些饮料。”

    “这没什么,只不过多加一双筷子罢了,不用说谢谢。”大婶们豪爽地说。

    当她转身离开时,刚才没有说话的老奶奶寸步不离地跟在身后,说:“姑娘,我知道你是谁,你和陆英修女士一模一样。她做了那么多善事,即使别人忘了我也忘不了。”说罢,老奶奶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千元钞票,硬塞到她的手中。朴槿惠拗不过老奶奶,只好收下了。老奶奶离开之前说:“今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一定要加油啊!”这句话比金子还贵重,像是一记温柔的拳头轻轻击打在她的心上,眼泪瞬间倾泻而下。

    父亲去世后的那些年,朴槿惠满怀着感恩的心生活。虽然身处低谷,但是她由衷地感谢那些在困境中帮助自己的人,也感谢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正是由于他们,这位坚强的姑娘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也在困境中生出了勇往直前的力量。

    26.18年的蛰伏,增长的不仅仅是年龄

    江原道之旅带给朴槿惠很多感悟。在返回首尔的路上,她的脑海里飞速闪过一幕幕过往的画面,有新堂洞的老家里父母贫寒生活的样子,有在青瓦台与父母一起度过的那些快乐时光……这些情景就像是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也像是一场早已消失的梦境。

    在朴槿惠的蛰伏时期,她相继出版了很多文学作品,《如果生在平凡家庭》、《终究是一把,终究是一点》是她迈向文坛的第一步。后来,朴槿惠加入了文协,开始涉猎各类书籍,并及时做读书笔记,在平淡的日子里积累了很多知识。当时,朴槿惠积累的那些笔记,在她后来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她今后的行动指南。

    日子一天天过去,不知不觉之间岁月就在朴槿惠的脸上留下了痕迹,眼角开始出现细纹。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朴槿惠越来越像去世的母亲,这令她非常高兴。40岁以后的朴槿惠,已经达到了包容厚德的思想境界,她称之为年龄的礼物。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朴槿惠少了一份苛责,多了一份宽容。从那些年的日记、随笔和散文中可以依稀看到她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人生,并对自己有了更深层次的自我批判,这使她任何时候都能冷静地审视自己。

    自满是一杯加了蜂蜜的毒酒,虽然很多人在竞争中通过各种手段去获得胜利,但是赢得他人的关键是先战胜自己,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胜者。经验表明,人最大的敌人就是骄傲自满,如果一个人能够遏制这种自大的情绪、控制不断膨胀的欲望、调节不良情绪,那么就能所向披靡,战胜所有对手。如果一个人能达到这种境界,那么能否成为最后的赢家也就变得不重要了。

    朴槿惠认为,相较于胜利的桂冠,宽容的心态更加珍贵,因为这是胜利者应有的姿态。很多人经常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经不起诱惑,其实并非如此,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陷入了自设的陷阱。因为在诱惑和美誉出现之前,你的心理防线已经全面瓦解,一旦出现合适的机会,自身的弱点就会暴露无遗,当然也会成为对手攻击的对象,势必会走向失败。

    显然,心灵港湾的宁静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官场斗争的目的则是为了满足升官发财的感官快乐。这些感官快乐能够为心灵的宁静提供些什么呢?这是一个严肃认真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那些追求幸福快乐的事情最终往往以悲剧收场,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须知,人在追求某个目标的过程中会在不经意间失去很多正确的东西,如此一来则意味着失去了一切。而现实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些危害,不知道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失去了正确的内心。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会说要用智慧去追求幸福,而不要在愚蠢的身后追求不幸。

    诱惑就像是肥皂泡,在阳光的照耀下非常绚烂,但是却会在人们触碰到的瞬间破灭。在诱惑面前,很多人的意志都会发生动摇,但是只要你不忘初心,就能成功抵制诱惑。如果失去了正确的内心,那么接下来迎来的就是痛苦和悔恨。

    年龄给予朴槿惠最好的礼物就是让她在痛苦中成长并成熟。朴槿惠的青春已经随着成长消失了,她没有时间去留恋消失的青春,她也从不后悔,因为每一个决定都是最好的选择,走过的每一步都有独特的价值。

    有时候,朴槿惠走在街上会看到一对小夫妻有说有笑地逛街,婴儿车里有他们可爱的孩子,或者看到手牵手散步的老夫妻,她觉得这些平凡生活中的场景是最美的。虽然她无法享受这样的美好,却依然能感受到这份温情。她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很多快乐,并珍惜每一刻用心体会的机会,由此收获了无穷的乐趣。

    有一次,朴槿惠在采购时发现一家小杂货店,那是一对夫妻经营的小店。每天从凌晨开始,夫妻两人就开始忙碌起来。先生大汗淋漓地搬运货物,妻子则心疼地帮丈夫擦着汗水,那种恩爱的样子常常令朴槿惠感动不已。他们靠着自己的劳动买房、送孩子念书,甚至还要为晚年生活做准备。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梦想,而这能帮助他们在许多困难时刻度过艰辛的日子。时常看到他们努力工作的样子,朴槿惠也觉得整个人都振奋起来。这个小小的杂货店就像是一个生动的课堂,教会朴槿惠对生活要有热情和希望。

    朴槿惠深知,幸福不是自己来敲门的,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须付出努力,而且这些机会不是一天就能得到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就像一个人的才华一样,只有经过长年学习才能脱颖而出。虽然在蛰伏的18年里,她的生活看似与政治毫无关联,但是她依然每天都阅读报纸、收看新闻,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

    在青瓦台十几年的生活,朴槿惠选择成为“嫁给国家”的人。有一段时间,韩国国内针对父亲朴正熙的诽谤和流言几乎要将她打垮,有的人劝她到海外避一避风头,但是她没有办法离开这片生她养她的热土,即使再难熬,她也要留在祖国,与这里的人们同呼吸、共命运。

    18年的蛰伏,朴槿惠增加的不仅仅是年龄,还有对人生的感悟和修养。对朴槿惠来说,在这18年里,她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能够随时迎接人生中的挑战。

    27.舍弃爱情和婚姻的女政治家

    朴槿惠清晰地记得在大学毕业那年,母亲萌生了要把她嫁出去的想法。有一天喝下午茶的时候,母亲故意把话题转移到了婚姻上。

    “槿惠啊,你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是怎样的呢?”母亲试探地问道。

    “这个我还真没有想过呢,您这么突然一问,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朴槿惠这样说。

    “是时候该好好想想了,不着急,想好了再告诉我。其实,人这一辈子最幸福的就是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人,然后与他相伴到老。”母亲笑着说。

    朴槿惠有时候也会想,如果母亲没有离开,那么她现在很可能是一位贤淑的家庭主妇,相夫教子,其实她在母亲去世前也曾经无数次畅想自己是否会拥有美满的家庭。不料在命运的捉弄下,一夜之间所有的事情都偏离了原先设定好的轨迹。她承担起了母亲“第一夫人”的重任,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时间谈恋爱,更不用说步入婚姻生活了。

    自从1979年离开青瓦台之后,朴槿惠仅仅在一些非政府机构中任职,一夜之间离开了政治舞台。父亲的突然离世,朴槿惠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那时,情窦初开的朴槿惠心中还藏着一段爱情,但经历了这次巨大变故后,她最终放弃了婚姻。没有人知道她和恋人为什么分手,但是她曾经在日记里伤感地写道:“谁敢说曾经温柔亲切的人,以后就不会变得利害关系分明呢?”

    1982年,堂哥劝说朴槿惠结婚,但是却遭到了她的强烈反抗,甚至告诉堂哥以后不要再说这样的话。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朴槿惠再也没有传出恋爱的消息,至今仍然是孤身一人。有一次,朴槿惠曾经开玩笑说:“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的初恋就是《三国志》中的赵子龙啊。那时候看书每次他一出场,我的心总是砰砰跳得厉害。”在有关朴槿惠的各种记叙里,这几乎是她亲口承认的一段“恋爱经历”。爱情,对于这个坚强的女人来说已经成了生活中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

    虽然朴槿惠三姐弟是一奶同胞的至亲,但是他们的婚姻走了三个极端:朴槿惠至今单身,并打算终身不婚;朴瑾令是“姐弟恋”,嫁给了比自己小14岁的男人;朴志晚则娶了比自己小16岁的女人。朴槿惠没有婚姻,也没有孩子,性格坚强冷静,因此人们称她为“冰公主”或者“三无女人”,也正是这个“三无女人”,在今后的韩国政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于朴槿惠为什么没有嫁人,韩国媒体也总结出了一些原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她不婚在很大程度上与自己的遭遇有关系,父母的不幸让她卧薪尝胆,并且排斥个人原因。前总统朴正熙通过军事政变上台,在任职期间实行铁腕政策,被称为独裁总统,在任职期间被刺身亡。母亲陆英修也是由于暗杀身亡。接连失去双亲的痛苦让朴槿惠刻骨铭心,她暗暗下定决心要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最后,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身到政治上,希望能够继承父亲的遗志。正因为如此,朴槿惠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男女感情上,把一生都献给了政治。

    不论是什么原因,这个“三无女人”在今后的时间里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以及对国家的无比忠诚。凭借心中的那股力量,她开始重返政坛,一步步走向权力之巅。

    28.宽容他人的不完美,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

    朴槿惠的一生可谓是历经坎坷,举步维艰。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她冲破命运的阻挡,最终走到胜利的终点呢?答案是宽容,宽容自己,宽容他人,宽容命运。

    1974年,朴槿惠22岁,母亲陆英修遭到刺杀去世,当她还没有完全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走出来的时候,1979年,朴槿惠27岁,父亲朴正熙遭到刺杀相继去世,作为女儿,此时的朴槿惠经历了失去双亲的痛苦。她非常不解为什么自己会遭遇到这样的命运,上天对她似乎太过于苛刻。

    然而,这样的痛苦还没有结束,作为“总统”的女儿,她所承受的除了痛苦以外还有父亲同僚的背叛和国民百姓的误解。父亲被刺杀后,朴槿惠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日里一直想将朴槿惠当做儿媳妇的叔叔此时连看她一眼都不愿意;父亲的贴身秘书丝毫不顾及自己的感受将父亲生前审阅的文件无情地丢落在雨里;声称是父亲永远的支持者的律师叔叔连为父亲做最后申辩的要求都没有答应。这些人的变化让朴槿惠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味道。

    她的心里虽然充满了委屈和不解,但她并没有将仇恨当做自己防御他人的武器,反而选择了宽容。宽容那些人对自己的冷漠与无情,宽容父母为自己留下这么多难题,宽容命运对她的捉弄与“偏袒”。

    她将所有的力气都花在解决问题和完善自己上,她积极参佛、净身、品读中国哲学来化解自己心中的疑问,充实自己的内心。终于,1997年,韬光养晦18年的朴槿惠准备重返政坛,实现自己的父亲尚未完成的梦想。

    朴槿惠重新复出后,并没有对当年背叛自己的官员和国民加以评判和指责,相反,她的态度是谦恭的、宽容的。她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对父亲执政时期的受害者表示道歉。她说,我真诚而深切地向那些受害者道歉,因为我父亲的失职和疏忽,使你们的生活遭遇了灾难和痛苦,我虽然是她的女儿,但我也是一位总统候选人,在我心里,国民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朴槿惠的道歉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是对于50岁以上经历过朴正熙时期的那些韩国人来说,这道歉却着实令他们感到释然。这些人虽然对朴正熙的统治怀恨在心,但听了朴槿惠的道歉也终于放下了那颗仇恨的心。毕竟,朴正熙的统治也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另外,在朴正熙执政时期也确实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身为女儿,朴槿惠能不顾个人私利,将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宽恕消融仇恨、用和解终结独裁,这着实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单凭这一点,国民也足以原谅朴正熙的所作所为。

    朱桂华在文章中指出:“朴正熙执政时期,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对工人施与恩惠,另一方面极力压制言论自由,打击排除异己。他主持修建了韩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为韩国国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提高了整个韩国的生活水平。同时他也拘捕杀害了数万名知识分子和反对派人员,阻碍了韩国文化水平的发展,打消了国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朴正熙之所以被刺杀也是因为他的过于‘精益求精’,刺杀当晚,朴正熙因为情报部部长的工作不力,而对他大加指责,最终导致部长恼羞成怒,掏出枪来,当场将他击毙。”

    那个时期,朴正熙成为独裁的代名词。朴槿惠今天能够当众向公众为自己的父亲道歉,表现了她异于常人的宽容大度,而面对朴槿惠的道歉,韩国国民并没有因为她父亲的过错而怨恨于她,不仅接受了她的从政政策,还将她父亲的过错也一笔勾销,这也体现了韩国国民的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他人的不完美,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中国人讲:“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如果我们一直揪着别人的错误不放,结果不是惩罚了别人,而是为难了自己。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做得也不错,朴槿惠曾对朝鲜战争作出过令中国民众愤怒的评价。对此,中国人也表示了原谅和宽容,不仅如此,中国国家出版部门还允许朴槿惠的著作在中国出版发行。

    朴槿惠说:“这些年来,我经历了无数次被出卖的遭遇,那样的感觉简直比站在山崖的边缘还要岌岌可危,那是我人生中最痛苦的时光,但同时也是给我最多宝贵教训的时光。”那段时间,朴槿惠的弟弟朴志晚沾染上了毒品,整天过着昏庸消极的糜烂生活,而妹妹正在跟一个比她大很多岁的老男人谈恋爱。可惜,朴槿惠对这些知道得太晚了,当她再对弟妹们的错误行为加以制止和干涉的时候,弟妹们已经因为“中毒太深”而无法听进她的话语。看着心爱的人正在走向黑暗的深渊,而自己却无法帮助他们,这令朴槿惠非常痛苦。

    更加糟糕的是,她的住所整日都被情绪激昂的人群所围堵,这使朴槿惠连出门都成了问题。这重重的压力让这个弱女子再也承受不住,3个月后,朴槿惠的身上开始出现紫斑,涂了很多的药品依旧不起作用,这些斑点甚至扩散到她的脸上,让她原本憔悴的面容变得更加狼狈。

    1980年1月,重创之下的朴槿惠跑到父母的坟前失声痛哭,悲哀无比。那个时候的她,总是在心里闪出这样的念头:“要是出生在平凡家庭该有多好”,可想而知,那些日子对她来说有多痛苦。

    “那段时间我真的陷入了深深的无限的绝望中,我不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每天的日子都是那样的痛苦和煎熬。我之所以能够重新站起来是因为那些在乡村中、集市上遇到的陌生人,他们善良而质朴,他们用温暖的手赐予我希望和力量,就是这份无名的爱让我拥有勇气战胜自己,宽容生活,走出那段黑暗的时光。”

    在面对人生的巨大不幸和挫折之后,朴槿惠也犹豫过,也抱怨过,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宽容,宽容了生活和命运对自己的折磨,正是这种宽容才成就了她后来的功成名就。

    朴槿惠走出绝望后,开始重新走近政坛,开始她的第二段人生。此时的她早已把那些年经历的苦难当成生命成长的钙质,她不仅原谅了那些曾经伤害自己的人,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们,让他们重新为自己所用。因为她深深地知道,一味地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只有原谅和宽容才是惩罚背叛者的最好方法,只有成就了自己才是对敌人最大的打击。

    29.信念让她坚持到最后一刻

    朴槿惠一生遭遇过许多的艰难挫折,青年丧母,继而丧父,遭受了世态炎凉的折磨,那些在她身边的人都离开了她,生活给了她很多的磨难。但是朴槿惠一直都是个坚强的人,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一直都不曾退缩。

    朴槿惠曾经回忆过她年幼时的苦难:“年幼时节就遭受父母双亲中弹身亡的悲惨变故,这是何等的打击!……我能活到现在,而且没有被绝境逼疯,其实我自己也觉得是一个奇迹。……那种痛苦,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恐怕永远都不会懂。弟弟志晚是我们三个中年龄最小的,他在那么小的年龄就遭受这么大的打击,我看着弟弟,觉得命运这样对他真的很不公平,那时候弟弟整个人一度变得很萎靡不振。”

    很多人遭受了这样的生活折磨,恐怕都会一蹶不振,但是朴槿惠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她曾说弟弟如今能够战胜以前失去父母的痛苦,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组建了家庭,在向幸福生活迈进。看到这些,她便觉得很满足。她觉得这是父母在天上保佑着她们,所以她对父母怀有感恩,对生活抱有希望。

    朴槿惠能够从困难中涅槃,再次在政坛上实现重生,这和她积极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朴槿惠一直都有一个很平和的心态,而这同她内心坚定的信念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内心有着坚定的信念,朴槿惠才能够在磨难面前保持镇定。事实上,周围的人觉得朴槿惠在遇到失去父母双亲的打击中还能坚持得住,真是个奇迹。

    苦难是铸就人的利器,是真正的试金石。在平时的生活中,很难看到一个人的才能和本领大小。但是一旦遇到危机或困难时,这些能耐就会自然地显现。在面临绝境时,有的人会被打倒,变得萎靡、绝望,而有的人则会奋起反抗,越战越勇,并且在对抗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大自己的精神和心灵。只有后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勇士,朴槿惠就属于后者。

    苦难的经历铸就了如今坚韧不屈的朴槿惠。母亲陆英修去世时,朴槿惠连哭泣的时间都没有,根本无法顾及自己个人的悲伤,因为父亲告诉朴槿惠,国家需要她,她只能强忍悲痛,马上填补了母亲的空位,去行使“第一夫人”的职务。朴槿惠告诉自己,尽自己的全力做好“第一夫人”,就是对母亲最大的思念和安慰;分担并解决国民的忧愁,为国家和国民谋福利是自己最大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她的生活完全改变了,她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她的生活变得异常忙碌。

    27岁的朴槿惠的生活完全改变了,她必须接受这些本来不需要她做的事情。她每天在东奔西走,争分夺秒地工作,不仅是与时间作战,更是与自己的意志作战。在担任“第一夫人”期间,朴槿惠除了担任“女童子军”的名誉总裁外,人们还能在“新村运动”中看见朴槿惠忙碌的身影。

    但是命运却觉得朴槿惠做得太好了,再次和她开起了玩笑。1979年,父亲朴正熙遇害,朴槿惠离开青瓦台,过了18年隐居式的生活。这18年中她时刻都被痛苦折磨着,她也有过近乎崩溃的时候,但是她通过读书、思考、写作等方法帮助自己平复内心的痛苦,并渐渐地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回顾朴槿惠一生的经历后,可以发现她一生都是同痛苦、磨难相伴的,她受尽了生活的折磨。生活夺走了她的父母,在韩国政坛中,朴槿惠被称为“三无女人”——无父母、无丈夫、无子女。迄今为止她都是独身一人。在每次痛苦到几近崩溃的时候,朴槿惠都会想到国民,想到国家,还有自己的父母,她知道,她的命运与这些息息相关。

    朴槿惠也曾承认过,在失去父母后,她也曾一度陷入抑郁症中。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改善自己的抑郁症,朴槿惠积极参与外界的活动。她每周都会去周围的孤寡老人那里帮助他们打扫房间、洗衣做饭,陪他们聊天,认真地倾听他们的话语。正是这种经历,使得朴槿惠再次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爱,也让她感受到了民众对她的关心,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这种喜悦感从她的内心喷涌而出,将朴槿惠包围其中。慢慢地,朴槿惠的抑郁症逐渐好转,她知道了她的身边有着韩国民众对她的关心,她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的爱,她知道她以后将“嫁”给国家。

    当朴槿惠重返政坛后,一切都好转起来,朴槿惠也越来越受民众的爱戴,但是磨难似乎又找上了她,和她开起了玩笑。2006年5月20号,朴槿惠在首尔西大门区沧川洞现代百货店前,为首尔市长候选人吴世勋站台登场时,被躲藏在人群中的池忠浩用文具刀划破颈处。那是命运再次对朴槿惠的生死考验。

    面对这种生死之间的大考验,朴槿惠以前锻炼出的平和心态给了她很大的帮助。朴槿惠在遇刺时表现得非常镇静,正是这种镇静感动了群众。“她当时的表情就像是普通的不慎擦伤,只是用手捂住了伤口。”当时的候选人吴世勋吓得急忙问朴槿惠严不严重,朴槿惠想向他证明只是轻伤,便将手拿开让他看看伤口,周围人一看,都吓了一跳,伤口又长又深,而且不断地有鲜血冒出,大家赶忙把朴槿惠送进了医院。

    事后,主治医生曾如释负重地描述过朴槿惠的伤:“所幸刀伤没有割破颈动脉和颈静脉,脸部神经也没有受损,不算受到致命性攻击。”实际上,朴槿惠被送往医院接受抢救治疗,手术一直到晚上11点15分才结束,朴槿惠被医生要求留院治疗。据医生描述,朴槿惠的伤口从右耳延续到下颚,长11公分,深1~3公分,下颚肌肉受损,缝了60针。

    这次的刺杀事件让民众被朴槿惠临危不乱的品质深深地感动了,很多关心朴槿惠的民众还自发聚集到医院外面,他们点起蜡烛,祈祷朴槿惠早日康复。朴槿惠是大国家党的代表,在她遇袭的第二天,朴槿惠所在党派在首都地区的支持率上升了百分之三,而对手党派的支持率则出现了小幅下降。

    刺杀事件让朴槿惠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信念。对于她来说,这是一次新生。她曾经说过:“我的生命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整个国家的。为了国民和国家,我的初心从来都没有变过。我以一种偿还大家债务的心情而努力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