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逐鹿天下五十年-尾声!最后的裁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转眼两年过去了,这时已然是公元251年,南方的东吴大帝孙权快不行了,他担心自己一旦驾崩,曹魏军队就会长驱直入,于是做出了封锁江面的措施。而在王凌看来,这便是动手的机会,他立刻上报朝廷,说吴人有异常举动,恐怕要入侵,请求朝廷颁发虎符,调动扬州大军备战。

    司马懿本来就心中有数,眼下一瞧这奏章便明白了,老王你要借这个机会闹事啊!于是立刻回复:不许!

    没有虎符,王凌便无法合法发动大军,怎么办呢?迅即他又来一新主意,那就是联合兖州一同起兵。问题就在于令狐愚已死,兖州的新任长官能听从吗?

    “司马懿有篡夺大魏皇权之意,若不早做准备,恐大魏前景堪忧啊!”

    事实上,倒不是新任兖州刺史拒绝,而是王凌所派的信使,那个他自以为是心腹的家伙,居然先下手为强,直接把王凌的全部计划告诉了兖州刺史,然后这两人就来了个联名上奏,报告给司马懿:

    “王凌马上就要发动了啊!”

    可怜这曹魏,真的是失尽人心啊,这时司马懿便再无顾虑,先用朝廷的名义给王凌发了一通文书,说可以赦免他的罪行,几时反正,为时未晚。接着便发动了大队人马,大张旗鼓地南下扬州,直逼寿春城。

    这么一来,王凌这便慌了,为什么呢?他手里没有朝廷的虎符,虽然贵为太尉,也无法调动扬州的兵力,而没有兵,他又如何与司马懿对抗呢?

    所以,事实上此时的王凌,他的权力已然被架空,若是硬要抵抗,手头这点地方武装根本无法抗衡,而若不抵抗,他又能往哪里去呢?

    南下江东投奔孙吴,这是一个办法;向司马懿负荆请罪请求宽恕,则是另外一个选择。貌似两条路都可以试试,但实际上,王凌应该想到,当初曹爽就是选择了投降,结果是何等下场,现如今你若是投降,那便是第二个曹爽。

    这时候司马懿的亲笔书信也来了,说你若是愿意投降,一定会宽大处理。

    王凌信吗?

    此前,确实有幸免一死者,譬如夏侯玄。

    当高平陵事变发生之际,正驻扎在关中的夏侯玄便接到了司马懿征召他返回京城的命令,一切兵权,都交付给雍州刺史郭淮。

    夏侯玄同样有两个选择,一是逃入蜀汉,一是乖乖上洛。他的选择是后者,因为他是司马懿的姻亲——他的姐妹,是司马师的夫人,此时尚存,后来被杀。所以他回到洛阳,司马懿便给了他一个有名无实的高官职位大鸿胪做,算是得到了一时的平安,撑到司马师时代才因为李丰的密谋失败而受牵连被杀。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夏侯氏都能安心,譬如夏侯渊的儿子右将军夏侯霸便感到深深的不安,加上新上台的郭淮,又一直与他关系不佳。所谓不怕县官就怕现管,既然倒霉是早晚的事,何必死死纠缠着大魏不放呢?于是一转身,他投奔了蜀汉。

    夏侯霸的入蜀,还引出了一段奇妙的故事来。原来近五十年前,夏侯霸的堂妹年方十三四岁之际,独自出门砍柴,半途遇上了一个黑脸浓须的大汉,此后便被这黑脸汉子抢走做了夫人——感觉这应该是个悲剧故事的开场,可事实上往后便越来越往喜剧情节发展。原来这黑脸汉子便是张飞,夏侯霸的妹子这便成了张飞的娘子,生了两个女儿,先后都嫁给刘阿斗做了两任皇后。

    其实这里有个问题,一般来说女儿都像爹,这张飞长成那副模样,可刘禅居然连娶他的两个女儿,都做皇后,究竟那是如何一番情景呢?

    好吧,先不说这个,且说夏侯霸逃到蜀汉之后,刘禅便和他套近乎,不但把当年夏侯渊的死一笔抹杀,还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瞅瞅他们,这也是夏侯家的骨肉啊!”

    不过,夏侯霸虽然得以逃生,却难以对司马懿构成威胁。事实上,无须司马去关中,当地的陈泰、邓艾等几位将领便已然足以应付姜维的攻势。

    或许是因为夏侯渊的缘故,或许是因为夏侯玄尚在,司马懿对于夏侯霸的出奔,居然很是宽大,他留在国内的儿子也未被杀害,只不过被流放到今朝鲜而已。

    那么,问题便来了。王凌能获得夏侯玄一般的待遇吗?自然不可能。那么能像夏侯霸的儿子那样,仅仅是被流放到今朝鲜吗?

    司马懿这便笑了。

    当一叶轻舟,载着五花大绑的王凌来到司马懿的大营之际,司马懿不置一词,既不说放也没说不放。王凌呆了半晌,想起似乎该先把此前朝廷颁发的印绶节钺献上,或许会有不同反应。

    似乎也确实如此,送出之后不久,司马懿的主簿便来到了王凌的船上,为他松绑,宽慰安抚了半天。

    “哈哈,没事了!”

    王凌长吁一口气,在他想来司马懿既然如此,总归就没事了——他可真是健忘啊,当初司马懿是如何对待曹爽的呢?也是这般啊!

    可是,当王凌坐着船儿要去司马懿那边道谢,感谢他的宽恕之时,船却被拦在了十丈之外。

    登时,王凌的心一沉,他懂了,司马懿原来没打算放过自己。可他还想再试一把,就在这淮河之上,七十多岁的王凌向差不多年纪的司马懿喊话:

    “太傅啊,你用书信召我来见面,我怎么敢不来呢?何必这么兴师动众呢!”

    司马懿听见了,他冷笑一声,说:“恐怕你啊,绝不是那种一封信能请得动的人哪!”

    王凌心中叫苦:“太傅啊,你有负于我!”

    司马懿冷冷道:“我宁负你,不负国家!”

    进入寿春之后,司马懿便选派六百士兵,专程押送王凌回洛阳。

    到这个时候,王凌依旧抱有一丝幻想,他向押送自己的部队长官请求弄几颗铁钉,用来钉棺材。在他想来,他们一定会把这件事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若是不给,那便是还有活路,倘若给,那就……

    司马懿说:“给他!”而且特别吩咐,要给铁钉,而不是木钉或竹钉。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竹木尚可挽回,铁钉那就只能是死路一条了。这个时候,王凌倒也想开了,他请求临死之前到贾逵庙看一看,这个要求倒是被批准了。于是王凌便在贾逵庙前仰天大喊:

    “贾梁道啊!只有你才知道王凌是大魏的忠臣啊!”

    贾梁道便是贾逵。

    当夜,他便把自己的那些掾属都叫过来,看来司马懿也批准了这个请求。于是他便朝着自己的下属们大喊了一句:

    “想不到我都快八十了,居然还会有身名俱裂的一天啊!”

    饮下毒药,从容自尽了。

    司马懿冷笑,王凌你虽然自杀了,可事不能就这么完,你的尸体,还有那个令狐愚的尸体,都要挖出来暴露示众三天,让大家伙瞧瞧跟司马家作对会是个什么下场!另外,但凡参与这场事变的人,都要诛杀三族,那个曹彪,呵呵!你也要跟王凌一样自杀。

    顺便说一句,那郭淮的娘子,便是王凌的妹妹,若论牵连,似乎郭淮也难以避免,除非他立马休了这娘子。

    怎么办呢?

    起初,据说郭淮也是狠下心来,让她去洛阳自首,可未曾想十几万长安百姓都来自发送行,甚至于哭声动地。(这是为了什么呢?难道郭夫人对他们有恩?)而更关键的是,郭淮有五个儿子,都是这当妈的亲生的,一把抱住老妈不许她走,要父亲一定想想办法。于是郭淮也下了决心,留下了娘子,给司马懿写去一封请求赦免的信,说实在你不肯赦免的话就拿我来顶罪吧!

    结果如何呢?似乎司马懿还真是很器重郭淮这个人,一收到书信,立刻下令加以赦免!大团圆。

    那么,这一事变中的那些叛徒呢?

    杨康,是最初的变节者,当时与他同在洛阳的还有一位叫作单固的同人,是令狐愚的部下。当初司马懿审问此事之际,单固一句话也不肯透露,而杨康却全部招供,当时单固便大骂杨康,说你这个老贼,你以为这样就能活了吗?

    事实上,单固是必死了,可杨康也真的未能活,因为许多措辞都搭不上脉络,最后的结果,居然是两人一起上刑场。

    在这个时候,单固便笑了:“狗奴才,你也有今天啊,要是死去的人真有灵的话,我看你有什么脸去地下见他们呢?”

    不啰唆了,一律都砍了。

    完了吗?没完!这事倒是提醒了司马懿,曹氏家族那些诸侯王啊,千万不能再分居各处了,容易出事。这就把他们都揪到邺城集中管理,不许他们与地方官员来往,自然也便于日后的屠杀。似乎在很多事上,因为曹操这个先例的缘故,司马懿都要做得更熟练有效率。

    不过,到这年的六月间,司马懿便病重了,这回是真病了,不是伪装,据说贾逵、王凌都到他梦里来了。

    “仲达啊,人死了就要来阴曹接受审判的哈,你马上要来了哈,我们等你哦!”

    不久,司马懿便真的走了。

    之后,便是司马师、司马昭的表演了。

    话说起来,司马懿已然活了很久。他活过了曹操,也活过了曹丕,又活过了曹叡,一直到曹操的重孙曹芳时代,他才终于离开。

    不过公平而言,其实也不能说司马懿便是存心要图谋曹魏的江山,单就他的一生而言,这其实是一个为了曹魏的江山鞠躬尽瘁直到死亡的一个尽忠之臣。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魏国本身就得位不正,而在权力的分配与布置之上,又不注意三权分立。用人的行政大权、用兵的军事大权、司法执法的监察大权,居然全无考虑,交付给了曹爽这样一个智慧度极低下的人物,以至于最终悉数落入司马懿之手。

    而当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便依次上台。

    司马师这个人很特别,他的青年时代据说声誉很好,甚至能与夏侯玄、何晏名望相等。而且看上去这三人的关系都还不错,譬如何晏就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当今英杰之中,差不多能成就一番事业之人,大概就是司马子元吧!”

    子元就是司马师的字。

    自然,何晏还有另一句话,那是说夏侯玄的。

    “能通晓天下人共同意愿的人,那就该是夏侯玄。”

    那是曹叡在位的太和年间,一批新入公务员队伍的贵族子弟在洛阳城中无所事事,便时常聚众交游,主要的娱乐项目就是小酌几杯——既然喝酒,那总归要聊点什么,要不然大家都闷头各自喝,算个什么意思呢?

    可是能聊什么呢?一个是虚的,谈理论思辨,也就是所谓的清谈名理,说白了,就是辩论点哲学问题,这个看上去蛮深奥,所以听众固然不少,真能听明白的却不多。

    另一个则看上去要比前者实在很多,那就是品评人物。这早在汉代便已然很热门,许劭就曾搞过每月一次的“月旦评”,说某人如何如何,正是中国人的一大爱好。而在这个时代,同样也风靡于上流社会。

    何晏评论司马师和夏侯玄的话,其实就是一种品评。

    而这种品评,往往会成为此后荐举选拔的依据,因为当时还没有公务员考试,也就无法通过考试来作弊设局,加入评论队列,在这一过程中认识更多的人,若是获得不错的评论,就有机会登上仕途的门槛,若是能获得“知人”的声誉,则更能进入高层政治活动。

    之前的汉末三国,从曹操到荀彧、诸葛亮,其实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慢慢获得舆论的认可。此前提到过的李丰,也是因为年轻时代的“清白名声”,慢慢地得到了“海内翕然”的声望,甚至远扬到江东。

    可是,这种交游活动也引起了曹魏一些人的不满,代表人物譬如董昭,他就上书给皇帝,说这些年轻人居然不好好学习,整天游来晃去,互相吹捧,这样迟早会出问题啊!而当时的皇帝曹叡也及时反应,说要严肃处理,彻底解决“浮华”事件,而直接获咎遭处理的,便是一个“四聪”与“八达”的名单,夏侯玄、何晏名列“四聪”,而诸葛诞等人则名列“八达”。

    奇怪的是,司马师居然全无瓜葛,就好像从来不曾与何晏、夏侯玄交往一般。这显然是司马懿的提前干预,将司马师与那两人分离,这才避免了这一场麻烦。

    实际上何晏、夏侯玄、李胜、邓飏这些人也都没受太大的惩处,或许是考虑到背后牵连面太广,而实际上他们也只是喜欢聊聊天而已,所以最终也没有太大的惩处力度。只不过暂时不任用他们做官而已。

    不过,这件事的发生,实际上却产生了一个很重要乃至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后果,那就是既然评论、推荐不可行,那么就来个考试选拔如何?于是就在曹叡时代,出现了所谓《考课法》,据说以考试来检验人才是否合用,便成了一个全新的用人模式。

    但是令曹叡倍感伤心的是,他的反对事实证明全然无用,在他死后,被称为“浮华”的那些年轻人便迅速卷土重来,甚至控制了曹魏政府,而那便是所谓“曹爽时代”。

    夏侯玄,便是这个时代最光辉的人物。甚至在司马师当政的岁月之中,他被捕入狱,已然是必死无疑之际,负责审讯的钟毓、钟会这兄弟还对他敬佩不已。钟毓帮他草拟供词,流着眼泪给他看,而钟会呢,也急着找机会说是要和夏侯玄交朋友,结果被一口拒绝。

    “省省吧!我都要上路了……”

    而司马师,几乎就跟他们一样,成为一个清谈风雅之士,热衷于聊天吹牛侃大山,可他有个老爹叫作司马懿。

    司马懿对司马师说了什么,至今已然不得而知,但显然此后便大有改变。司马师变得“沉毅多大略”,也就是说内敛了许多。最关键的,则是在曹叡动手之前,他便淡然退出了这个圈子(事实上,最初的“四聪、八达”十六人名单中,一定有司马师的存在)。

    也就在这前后,司马师甚至毒死了自己的妻子夏侯徽,她,是司马师五个女儿的母亲,也是夏侯玄的妹妹。

    夏侯徽死的时候,年仅二十四岁。据说与司马师曾经感情极好,之后晋朝建立数年后,还特别追封她做景怀皇后。而《晋书》上,居然说这个时候司马师已经有了不臣之心,害怕被自己老婆出卖,所以下毒酒将她毒死。

    老实说,这个记载实在有些不大可信。又或者,是司马师真的太狠毒,超出了我等常人的预料范围。

    而司马师的老练,确实有些不太寻常。当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前夜,据说老爹曾让部下去看看两个儿子是否已然入睡,结果部下的报告是:老大睡得很安乐,而老二心事重重,到现在还在翻来覆去。

    于是到公元252年,司马师便正式接班,做了曹魏的掌舵人。

    这一年也是东吴那位长寿皇帝孙权去世的年份,聪明却可惜年幼的孙亮即位。大概是看到诸葛亮为蜀汉如何尽忠,孙权便对诸葛恪很放心,可事实上这位小聪明有余、大智慧却不足的诸葛恪,终究还是无法搞定复杂不过的政治。

    而在司马师这边,随后便有皇帝曹芳与李丰、张缉等人试图从司马师手中夺回权力的事变,结果也不成事,参与的所有臣子都被杀,皇帝也被废除。

    那么,谁来做新皇帝最为合适呢?司马师看中的是那位神童曹冲的同母弟弟曹据,按理说他这时年龄也足够,才能据说也很是不赖,若真能做皇帝,说不定就能使曹魏重新振作起来——由此也似乎可以证明司马师到此时也没有篡夺的意思。

    可问题是太后不肯,他说这是在断曹丕、曹叡这一脉的后,在朝堂上哇啦哇啦吵了半天,司马师便退让了,事实上这才是曹魏真正失去复兴的可能。迎来做皇帝的人是曹髦——曹丕的孙子,由此来看曹丕这一脉是能保住了,可曹氏夺回政权的可能也就渺茫了。

    事实是曹髦上台没多久,江淮的毌丘俭、文钦便发动了一场新的政变。

    毌丘俭是曾在东宫做事、受过曹叡恩德的人。而文钦呢?早在曹操时代,就因为魏讽事件的牵连差点送命,是曹操发出特别命令赦免了他。所以这两个人,都真正地忠于曹魏。到这个时候,他们便连接东吴,一起与司马师对抗。

    司马师这便亲自带兵去征讨,其实毌丘俭倒还好对付,关键在于文钦有个十八岁的儿子叫文鸯,这小伙子简直就是一个小项羽,勇猛得难以置信,带着十几名骑兵冲入司马师的阵地,所向披靡之后,这才缓缓撤离。

    而据说就在文鸯冲入战阵的时刻,司马师的眼珠子居然就出了问题。原来是因为长了瘤的缘故,刚让大夫做了切除手术不久,而今一受惊吓,居然眼珠迸跃而出。这自然是痛死人的事情,可司马师不敢喊,因为怕一喊就会令军心大乱,说不定数十万大军,真就被文鸯这么一冲给冲垮了,那可真是笑话了。

    于是,司马师就忍着剧痛,甚至把头蒙在被子里。依旧是剧痛,便用牙齿咬被子。最终疼得把被子都给咬破了,外头居然都无人知晓老大如此自虐。结果文鸯的冲锋结束了,司马师的命数也差不多了。辛亥日这一天,他便死于回程之中的许昌,年纪居然还不到五十岁。

    老实说,即便到这个时候,曹魏还有一线生机,那就是曹髦采取的对策,说南边的局势尚未稳定,司马昭你就先镇守许昌,让尚书傅嘏带着军队回来就得了。

    这个时候,司马昭倘若听从皇帝的命令,那么曹魏还真的就挽回了一线生机。可司马昭能听吗?据说傅嘏和钟会就拼命劝司马昭,说你千万不能听皇帝的,一听那可就完了。而司马昭也确实搞得清楚状况,他明白皇帝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还偏偏就不让你如意。

    但扬州依旧没搞定,过不了几年,又发生了诸葛诞的兵变。诸葛诞心想,我们诸葛家分事三个政权,诸葛亮在蜀汉是忠臣,诸葛瑾在东吴也是忠臣,怎么着我诸葛诞在曹魏就不能做忠臣吗?我拼了命也要守护着大魏江山。

    老实说,这份心思很让人感动。

    可问题是司马昭太奸猾,他甚至已然不相信曹髦,担心留他在京城会出事情,于是带着皇帝一起去打诸葛诞。当时东吴已然派兵过来增援,却不幸被司马昭先行打败,而这狡猾的司马昭,却发出假消息说吴军正在路上,而司马昭的大军军心不稳,于是诸葛诞便上当,放开肚皮吃军粮,结果被包围没多久,便已然陷入缺粮的境地。

    临事多是非,这时诸葛诞又与文钦不和,以至于一怒之下诸葛诞居然杀了文钦,于是那勇猛的文鸯便跳下城墙,投奔了司马昭。如此一来,诸葛诞便已然成了孤独的困兽,司马昭发起猛攻,没多久便打破了城池,诸葛诞被杀。

    于是到这个时候,曹髦便只能封司马昭做晋公,篡权夺位的进行曲已然吹响。当初曹操如何对待汉献帝,司马昭便如何对曹髦,可是曹髦毕竟是个有血气的男儿,这便召集大臣,下诏要讨伐司马昭。

    然而这个时候,已然太晚!连曹髦信任的臣子,都大半不敢听从皇帝之命,而是积极地去向司马昭报告。曹髦没有办法,只能出狠招,亲自驾着兵车去攻打司马昭。

    曹髦毕竟是皇帝,虽然没太大实权,司马昭的那些兵们也多少有些顾忌,可这时候就出来一个贾充,哇啦哇啦地大喊:

    “主公养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啊!”

    于是一个叫作成济的太子舍人,就拿起戈冲向天子的车驾,只一戈,就把曹髦刺了个透背。

    天子死了!这事该怎么收场呢?司马昭这便把陈泰找过来,说该怎么处理?陈泰说你好歹要杀了贾充才能平息舆论啊。司马昭却舍不得,最后只杀了倒霉的成济以及他的三族。

    然而,曹操奋斗数十年打下来的江山,也真的就这样易主了。此后便是最后一任曹氏子孙做着全无半点权力的假皇帝,直至公元265年的正式交班,整个曹魏王朝维系的时光,居然不足五十年。

    老实说,曹丕以及他的子孙们,实在是对不起曹操当年的奋斗。而司马懿及其后人,也实在是太过龌龊,以至于若干年后的东晋时代,江东名人王导与晋明帝聊起晋朝如何能得天下之际,说到司马昭的所作所为,晋明帝便大感惭愧:

    “如果真像你说得那样,晋朝江山如何能得久远呢?”

    晋明帝为什么惭愧,因为曹丕取代的汉朝,实际是一个早已灭亡的朝代,只是因为曹操的缘故才得以残喘而已。可是司马家族取代曹魏,却真正是一种权臣的篡夺,就如同当年王莽篡夺汉室一般。以后东晋与宋齐梁陈所谓南朝的世代更替,便以如此模式反复而已。

    而正是这种模式,令汉人整体的道德观大幅度下降,试想国家都如是,你还能指望百姓忠君爱国吗?

    所以,我们就不妨回到当初那个问题,曹操若是放弃相位兵权,回乡养老,你觉得他会安全吗?更重要的是,大汉江山能稳定吗?

    许多年前,曹操曾说过,要把今后的大权交给信得过的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就是他有足够的能力,能安邦定国,使曹操好不容易收拾起来的江山不至于支离破碎;第二,则是他必须有足够的仁德,能让曹操安度晚年,让他的后人也能有光明的未来。

    而这个人,便是郭嘉。

    郭嘉,仅仅比司马懿大九岁而已,两人同属“70后”。我感觉,曹操这些话,至少在当时,绝非信口胡言。让有能力的人接替自己的权位,远远要比让自己能力并不足够的儿子接替要好得多。

    若是当时的人有足够的世界观,便会看到早在此前许多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的选举与按时交替便已然成为一种可行的规则。罗马这样的大国可以这样治理,大汉为何就不能呢?

    况且,汉朝自身也有过天子拱手而治,朝政悉数归于丞相的时代。那便是传说中的“休养生息”年代,从萧何到曹参,那便是最好的一种示范。曹操曾尊奉曹参做自己的先人,他又如何不会知道这些往事呢?

    倘若郭嘉不是死得太早,说不定曹操就能在郭嘉的指引下成功打败赤壁的孙刘联军,而在举国完成一统之后,郭嘉也能顺利接班,曹郭时代就会成为一个新的历史名词。甚至大汉的政治体制由此就会长久地演变为虚君在上、实权在臣的一个漫长时代。

    而这种政治体制,事实上也就是当时的蜀汉所采取的政治体制。

    因为后主刘禅据说很低能,自然也有人说他其实是伪装的,真实答案是他其实非常聪明,以至于懂得伪装,不得不说这种神奇的猜想很天真诡异。因为事实上,在天子那个位置上,几乎没有人能长期地装傻充愣。后来的大唐,曾有一位装傻者成功当上皇帝的事例,他便是宣宗皇帝李忱,但显然刘禅不是。

    也正是因为刘禅的智力不足以管理国政,所以从诸葛亮到蒋琬,一直将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予阿斗任何使坏的机会。这其实便是一种类似于后世君主立宪的管理机制。

    对于蜀汉而言,宪法便是刘备时代的所遗留下来的一整套制度,诸葛亮的权威,来自刘备的嘱托,而蒋琬的权威,又来自诸葛亮的嘱托。

    只可惜,蒋琬死后,蜀汉便迅速陷入了混乱,亡国旋即提上议事日程。

    这种统治分开的权力制度,在江东也曾实行过很长一段时间,从孙权时代开始便是孙权与周瑜的东西分治,之后周瑜换鲁肃、再换吕蒙、再换陆议、陆抗,而在陆抗这位东吴的最后良将死后,再无人可以挑起抗御北方之敌的重任,只有孙皓这样的暴君,那么东吴也就成了空心汤团,再无存续下去的可能。

    事实上,倘若曹丕不篡夺大汉帝位,司马炎也就没有理由再来一次篡夺。没有魏也没有晋,甚至也没有了后来的五胡乱华,更不会有旷日持久、杀人无数的大分裂时代。古老的华夏文明,将会延续着汉代开国帝王所创立的道路,长久地延续下去,甚至延续几百年、上千年都不是什么妄想。

    也就是说,一个汉朝,将以君相分立、统治隔离的状态,继续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之下。而换取的,是国家整体上的强盛与庶民的幸福,因为没必要为了争皇帝而大打出手。

    只是,历史就是如此无奈,郭嘉已死去很多年,而曹操也在公元220年撒手人寰。大汉终究还是在他走后不久便宣告终结,中国大陆,从此进入了极为混杂糟糕的四百年乱世,这才是真正的乱世,中国人彻底丧失了士大夫的骄傲,荀彧、郭嘉、田丰、诸葛亮、周瑜、陆议这些光辉的名字都渐渐被人遗忘,日后想起来也成了戏台上的虚构角色。而匈奴、羯、氐、羌、鲜卑的血洗中原,终于彻底改变了整个北方中国的人口构成。从那一日开始,古老的汉文明,实际便已然中衰。

    或许,这便是最后的裁决!

    许多年后,当他重新以唐的名字再度回归之际,那个文明,其实已然不尽是汉人的文明。从这个意义而言,今天的汉人,某种程度上更合适的名字是唐人,或是更晚的明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