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三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比更多人都更明白地看过这个世界的一双眼睛熄灭了。他是在最后一次拜谒太昊伏羲庙时,咳血倒在了统天殿的祭坛上。那个秋冬长达百余日没降一滴雨雪,他拖着病体,携寮属及众百姓祭拜人祖爷,祈求甘霖普降,泽润万物苍生。三跪九叩之后,他发出一声撼人肺腑的沉吟:人祖爷,我还要等多久啊?!
起风了,天空涌起云堆,陵庙的松柏也“哗——哗——”起了涛声!天降大雪,一尊訇然倒下的躯体埋在悲风里,渐渐被雪覆盖,被血染红……陵庙内外传荡着一阵阵恸天怆地的悲鸣!
弥留之际的曹植,冥冥中看到父亲曹操那道深邃而怅然的目光,穿过暗夜,像天星一般闪耀,留下一缕消殒的划痕,转瞬即逝。远处是母亲的呼唤,若断若续,掠过心坎。忽然,眼前清波涟漪,一股幽香悄然袭来,啊,是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茶曜秋菊,华茂春松,她还是那么美!她仿佛从迢迢河汉翩然而至:子建,我一直在等你!让我们一起飞吧,远离这个人世。
他迎上去,牵着她的手,贴近她的耳旁悄声道:宓妃,再等等我吧,等我理朝或亲征回来,告慰父亲母亲,子建绝非无能之辈!子建不愧曹家的子孙!到那时我们再远离这个人世。
她说:子建的才华已经盖世,何必再邀取功名?
他说:我既不贪功,也不沽名,我要让后人知道子建绝非一介文弱书生,子建不是只懂得舞文弄墨的雅士,子建有大志,也有大能,可是子建没有抓住机会,被人嘲讽恃才傲物,任性而行。自父王故去,我一等再等,大半生都错过了,何妨再等它一世。
可是他等不及了,他在叩拜太昊伏羲的祭坛上留下最后一句话,走了。
四十一岁的陈王曹植就这样走了。像一片落叶,一粒微尘,一缕轻烟,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但他未曾想到,他是继屈原之后,在中国文脉高地上崛起的又一座巅峰!
这一天是太和六年(232)十一月庚寅日。
《三国志》著者陈寿以凝重的笔墨,对曹植的才华与命运作简略评述:“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克让远防,终致携隙。植常自愤怨,上疏求自试,抱利器而无所施。‘楚则失之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其此之谓软!”评述之后,即记下曹植生命中最后这一段时日:“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遗令薄葬。”
曹睿得知叔叔的死讯,似也悲痛万状,令朝臣们为曹植封号。众臣下议,念其能“追悔前过”,并无大罪,故赐“思”为曹植谥号,即陈思王,曹睿遂钦定其墓名为思陵冢。曹睿下御诏曰:“陈思王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且自少至终,篇籍不离于手,诚难能也。其收黄初中诸奏植罪状,公卿已下议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者皆削除之。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余篇,副藏内外。”
人已故去,盖棺定论。曹植生前的“罪过”终于一笔勾销,留下来的是他的文采斑斓、独领风骚的不朽篇章。
安葬那天,古城淮阳民众倾城出动,陈郡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了参加或亲眼目睹这位皇族至亲非同寻常的葬礼。以太昊伏羲庙午朝门为起点,经城北关蔡河桥,沿龙湖中央驰道,直至南关外墓地,距离长达十余里。一路两旁,人们自发摆设香案,吹乐鸣铳,飘挂灵幡。当日午时,四棺同出,装殓逝者遗体、衣冠及陪葬什物的黑色棺木,由百余名壮汉组成接力传递,或肩抬,或托举,程程相送,直抵墓地。沿途人群抛撒纸钱,扶棺大恸,哭号之声,传荡四野!
人们不禁会问:一位破落的王侯来封地不到一年,陈郡人为他发丧为何要四棺同出?他的故去为何引起这么多人悲伤与景仰?……今天,我们已无从看到那种朝圣般的场景,但我们的内心依然能够感受到,岁月穿过一千八百年时空,那个由民间自发举行的葬礼凝聚着人类最高贵的情感。豫东平原犹如这片土地辽阔的胸膛,接纳这位“名为王侯实为囚”的落魄者入土为安。
四口棺椁入土后,便堆起四座山丘般的冢子坟,自城南三里槐花岗由北至南依次排列,距南关门正四里,陈郡人就称曹植墓为“四里冢”,并不在乎皇帝曹睿为其叔钦定的“思陵冢”。
陈郡人在公祭曹植拜文中写道:
磊磊者人之魂魄也!
浩浩者人之精血也!
有魂魄崛于笔墨间方有大气象,
有精血横流于字行间方有大襟怀,
有大气象大襟怀者方有好诗章!
……
自下葬当日起,十里八乡百姓自发前来为曹植守灵。旌幡摇弋,香火云蒸,锣鼓笙萧,七日不绝于耳!遂又设置守陵户,更年累月守护墓园。四冢高度由北至南依次为:十二米、四米、七米、十八米,四冢总高度为四十一米;封土面积依次为:一千六百五十六平方米、四百平方米、七百平方米、三千二百平方米,四冢总面积为五千九百五十六平方米。
人们不禁又问:四冢高度为何各不相等?封土面积又为何各有不同?这里面埋藏着怎样的奥秘?又混凝着多少高妙的推演与逻辑?
陈郡人自有答案。四里冢沉默不语。斗转星移,它仍然考验着今人的智慧。
当年伏羲在陈地观龟纹,揲蓍草,创演八卦;教人运算之数,法地象天;择吉日之兆,避凶害之患。古老而神奇的八卦是最原始最朴素的二进制之法,它已被聪明好学的人类广泛用于计算机领域和精确制导空间。得伏羲面命亲授的陈郡传人,对四冢的营造只是向世人演示智术的一个小小景观。我们不妨这般推断:四冢高度为四十一米,暗喻曹植四十一岁生命年华,而四冢的高低和封土面积的多少则表示曹植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那十二米高的坟冢喻示他在父亲曹操呵护激励下成长的韶华时光;那四米高的坟冢显然是他在称帝的哥哥曹丕无情打压之下,命运坠落低谷的体现;他寄希望于侄皇帝曹睿对他的启用,但屡屡不得如愿,只能用七米的高度来表示了;而那座十八米高、封土面积最多的坟冢,则喻示着他愤郁而终,留给人间的是七步诗俊、八斗雄才的美名,陈郡人以“高天厚土”这一最原始的祭祀封土习俗来追悼缅怀这位英年殇逝的魂灵。
更令人惊异的是,堆起这四座硕大的坟冢,竟然没用墓地一锹土,是陈郡百姓肩挑车拉从各地运来的家乡土。可以想象,那络绎不绝、人潮涌动的场面该是相当壮观!继而,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晋、冀、鲁、豫、皖、苏等地百姓纷至沓来赶伏羲庙会,朝祖进香时,大都将随身携带的一小布兜家乡泥土给人祖爷上坟,也不忘给陈思王墓添上一把,期愿多沾点人文鼻祖的灵气和旷世奇才的文气带回去。除了遭遇战乱和十年“文革”算是例外,这种民间祭奠风俗从未间断。
二
魏明帝青龙年(233)初,即曹植逝去不到百天,曹睿得到有司禀奏,说陈郡为陈思王安葬乃四棺同出,且立四座坟茔,其封土亦各不相等。
曹睿问:“四棺同出,何也?”
有司答:“据察,此为思王所受四种命相。最南端一冢为最大,是由卦师推演出乾坤、天地之卦使然。”
曹睿惊怒:“旷古鲜见,前无先例!汝等可否见过?”
有司摇头:“自古君王一墓陵,陈思王落土起四冢,此实属罕见,有违先王薄葬之遗训!”
曹睿点点头,心里有底了。即召众臣奏议处置。三朝辅政大臣陈群认为,陈思王墓冢乃民间俗仪,朝廷不必过多干预。再说陈思王虽迁陈郡时日不长,却赢得陈民拥戴,这不能不令诸臣深思反省啊!陈民如此厚待思王,钦敬思王,缅怀思王,此举可歌可泣,民意不可违也!
此时善谋奇策的太傅兼大将军司马懿向曹睿身边的机要重臣刘放、孙资递过去一个眼神,意思是说:二位贤弟,你们说说吧,别让这个老倔臣左右了形势。就从先帝诏敕,“藩王不得辅政”说起吧,那陈思王临死前还频频上疏奏本,又是《谏伐辽东表》,又是《请招降江东表》,云云,死到临头他还不忘摄政,看来他是死不瞑目啊!
刘放、孙资被朝臣们视为司马氏庇护下的“蟹前爪”,权势熏天,分别担任中书令、中书监。二人先后奏议道:陈思王寝疾月久,外内壅隔,迁陈郡而不忧外有强敌之患,内有劳怨之民,且一味上奏皇上予以辅政,濒亡时还在盅惑民心,其墓为四冢,是以怨愤抗谴朝廷。
司马懿抿着嘴角笑了。看来二人的奏议令他满意。他没等身边的蒋济对刘、孙进行反驳,便一步跨将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以上各位所议皆为忠言,我好像听说过,陈思王在东阿时登临鱼山,观得足下实为一方水美沃土,似有在此终老、遂营为墓之感叹,臣以为该是思王遗嘱也!”
众臣唏嘘,一片哗然。
稍顷,曹睿即颁下了御诏:尊陈思王遗嘱,将其遗骸由陈迁往东阿鱼山,奉祖训薄葬,遂营为墓。
这也就是说,曹植生前十一年中已三徙封地,即使死了,也要遵圣旨再迁徙一次!
三朝重臣蒋济气极,当着皇上和群臣面,顿足泣喊:“逝者入土,尸骨未寒哪!……”
是年三月,儿子曹志奉诏将父亲遗骸由陈郡迁葬于东阿鱼山西麓。犹似安葬时的场景出现了,思王墓地人山人海,哭声连天,雨水和泪水浇透了凄寒的春夜……
思陵冢,成了曹植的衣冠冢!
思陵冢,成了陈郡人心中的痛!
天高悬日月,地阔载众生。曹植的伟大,是他不幸道出了人世间的痛!
他把自身体内储存的全部生命能量释放完以后,便在人文始祖的熨帖下静静地躺下了……我们含情凝望,我们屏息聆听,九州方圆,大河上下,我们再也看不到他那体貌英逸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他那古直悲凉的倾诉。
然而,千百年来,豫东百姓始终顽固地坚守一个信条:四里冢就是曹植的长眠之地。虽然他的遗骸迁走了,但在这里长眠的是一个永远醒着的灵魂——一个永远醒着警示着人世的灵魂,一个注视着酒杯、光环、华丽的雕饰和自身警悟的灵魂,一个在人类的河岸上注视着血液、思想、情感流动的灵魂,一个为爱所驱动、自由奔放、奋然而行的灵魂!
有诗曰:魂泊思陵冢,洞观万世情。
曹植离开了这个世界,地球还在旋转。尽管隔着一千八百年时空,古朴憨实的豫东人依然能与一千八百岁的曹植掏肝掏肺地交谈。这是因为在他那奔放的才情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而这个万籁奏鸣的世界早已潜入一个自然之子的心灵里了。他的俗,他的雅,他的悲愤哀怨,他的沉雄遒健,无论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都能从他的诗文里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都能与他在精神王国神交畅游。在大家看来,他是一位喜、笑、怒、骂真性情的现代古人,他成了人人心中的兄长、老友,连娃娃们也把他当作童年的伙伴,子建子建地叫,曹植曹植地喊,没了年代,没了年龄,没了辈分,一切概念都模糊了,只有一个清晰的不变的永远鲜活的形象存留在人们的意象中……
曹植的才情,在他生前和死后,都给他赢得了巨大的名声。今天我们之所以喜爱曹植,不只是因为他饱受磨难而引起人们更多的同情,更是因为对他超凡的才华与人格的极大崇敬。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他的人品构成了他名声的傲骨,他的文采则凝结成他精神之美的血肉。虽然,他是政治上的失败者,而他的人格和道德操守则成全了他在文学上不朽的美名。历史记载下的不仅仅是兄弟间的手足相残,更重要的是曹植诗歌的风华绝代。上继“风骚”,下启盛唐,在六朝以至明清的历史长河中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飘逸遒劲的诗风,以开阔辽远的视野,以朴素凝炼的笔墨,写天地人生,写乱世景象,写战争苦难,在兵荒马乱和屡遭贬斥的岁月中,如此决绝地挺起中国文学的脊梁,在血泊和夹缝间捍卫其人格自信与生命尊严者,正是我们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曹子建!前人已向我们倾情颂赞:魏陈思王植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思王之于文豪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又云:论汉魏以来两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唯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今天,曹植依然是中国文学天幕上一颗璀璨的星辰。没有他,中国文学的光辉会黯淡许多。甚幸的是,在他身后渐渐隆起的中国文脉高地上,同他接通气脉的接力者一个接一个地走来了。远远望去,李白、杜甫走来了,苏东坡、李清照走来了,辛弃疾、文天祥走来了,携着“投枪”和“匕首”的鲁迅走来了……
三
一颗伟大的灵魂就长眠在淮阳城南那片田畴里,经历一千八百年风雨沧桑,四座日趋风化削蚀的坟冢兀然而立。没有墓碑,没有古树,没有围墙,没有院宇,除了由“文革”后期县革命委员会竖的一块刻有“思陵冢”字迹的水泥牌子,再也没有显示逝者身份的任何标识。说白了,就是四个馒头样的大土堆,外人来了还以为是废弃的土窑呢。墓地不远处就是纵横交织的省道、国道和全封闭的高速公路,以及高楼崛起的开发区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住宅区,现代风潮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撞击着人们的眼球,似乎无暇眷顾这一隅苍凉僻幽的角落了。
然而,谁知道,孤寂落寞的魂灵会因此感到一种惶惑和遗憾吗:古往今来,兴衰荣辱可由天定?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为主宰?走过历史漫漫烽烟,你这古老华夏第一故都、天下第一皇陵,是因承载了太多的苦难而感到疲惫和无奈,让后代子孙为各自的欲望而减损你尊贵的容颜?你那绵绵不绝的“安邦兴国”的春秋大梦,让人崇敬也让人感伤。我曹子建从汉末大魏走来,感觉自己也是从你那千年大梦中走来!在这大梦里,何尝不浸透着父辈的鲜血,飘游着烈士的英魂,弥漫着我辈的气脉!在我倒下的躯体里,又何尝不深藏着夙愿未酬的春秋大梦!当年的陈郡之地,曾是中原逐鹿、金戈铁马的疆场,如今已是风光无限,渔火无眠。按说,活着时见惯了芜杂世相、为才情所累的子建,应为眼前的万千繁华感到陶醉,现在真的该一个人享受这偏安一隅的寂静了。不是有文墨骚客来此吟叹、怀古幽思吗:“七步才名归寂寞,一回尘梦合凄凉。无端两眼怀人泪,拭向东风漫举觞。”但是作为人之祖、史之初、国之根、文之源的发祥地,理当成为警醒一个古老民族的魂之都、灵之旗、率之范!一个民族是因为有了自己伟大的文化,才能向世界显示出耀眼的光芒!
一生壮志未酬、郁愤而逝的曹植,至死都一直在寂寞中等待。一千八百年时光,那是怎样的一种期冀啊!
当年投笔从戎的青春少年,如今已是双鬓染霜。这些年中,我几乎是“怕”谈到曹植,甚至怕写下“曹植”这两个字,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学识笔力薄浅。何况“诗仙”李白来淮阳神游拜谒曹植墓时说:“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天下豪俊,翕然趋风,白之不敏,窃慕高论。”今天的人们可以拿史著或故人已有的定论品人论事,以至于贻笑大方地视曹植“不自雕励”,自食其果;可以为他“多情应笑我”,自寻烦恼而不屑,把他的一生作政治游戏,前半生极为风光,后半生势如山崩,胆战心惊地走过了他短暂的人生;也可以说他不该为“五斗米折腰”,是文人就要安守自己的领地,不要有非分之想,不要成为政坛上的傻瓜或牺牲品,王位和权力的夺取并非取决于你的才华和能力,这也许就是曹植人生悲剧的根源;成就越大的文人,命运也就越多舛,屈子大夫、李谪仙、东坡居士、曹雪芹,哪一个不是如此?……但是,我在心里念道:子建先兄,古往今来有几多大家能真正读得懂你!
也许淮阳的古迹太多,好像几乎没把“思陵冢”当回事儿,且还成了一些饕餮之徒的垂诞物,一座原本无甚古老宝器可寻的坟冢,竟招来不知多少盗墓贼的光顾,结果当然都是失望而归。望着坟冢已是伤痕累累的盗墓洞,不禁令人心酸而又心痛!盗贼看错了对象,他们更是看不懂曹植!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自杀前,一剑剁掉亲生女儿长平公主的手臂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汝为何生帝王家?”这句话似乎同样可对曹植其人说。一个人只有自己的东西才是他人夺不去、抢不走的;祖上所遗,终不可靠,有时候祖上的基业反成了后辈的祸根。倘若曹植出身寒门,凭其才华,晋爵三公九卿,乃是平常;若辅佐明君,堪敌诸葛丞相。曹子建,你为何生帝王之家?
然而,曹植的身影从公元二百多年的三国时期,走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看来他还将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走下去。这也许是因为,一首诗与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交融在一起,一个民族的文明基因里都有文学的精血在。
槐花飘香的时节,我回故里小住,自然要去祭拜我一直尊称为“曹植兄”的陵墓——四里冢。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像从天际滚落的泪滴,打湿了千年坟冢,也打落了坟冢上永远也长不老的槐树丛盛开的花瓣,是为了祭悼你不死的魂灵吗,曹植兄?
纷纷飘洒的花瓣伴着细雨落下来,轻盈如雪、如羽、如诗,把坟冢四周的土地装点得绚烂而悒郁,这氛围很容易让人顿生思古之幽情,联想起久远的岁月,血腥的疆场,权谋的角逐,勾魂的美色,折断的利剑,啼血的叹息,以及络绎不绝前来造访的骚客名士……
李白前来拜谒了,叹惋之下而作《将进酒》。
杜甫前来拜谒了,钦然哼吟“曹植休前辈,诗看子建亲”。
苏轼匆匆前来,倍感棠棣之情、志友之义、恋人之爱乃人世间实难舍弃,与在陈任教谕[68]的其弟苏辙相聚。当苏轼痴迷地注视着那四座矗立于旷野上苍凉的坟冢时,他情不自禁地流泪了:一生迁徙的曹子建在此沉卧了九百年,而一生行走的苏东坡又将魂归何处?此景此情,唯有其弟最能读懂兄长的心境:家兄三次来陈,岁已十年,而兄亡妻亦已故十年,凝望曹植墓冢,怎能不令兄长回眸这十年间人生的漂泊,命运的沉浮?在兄长身上足能让人看到曹植的影子。次日清晨,苏辙便读到了兄长一夜未眠写下的一阕填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读罢,苏辙已是泪湿衣襟,默然哽咽。当你真正了解了苏轼与曹植的故事后,再读这首用血泪浇铸的词句,方可知其中滋味如此沉痛,如此痛彻骨髓!兄弟二人依依惜别时感叹“泪洒东风别宛丘”,“俎豆终难合”。
先后而来的还有白居易、欧阳修、张九龄、李商隐;还有谢灵运、钟嵘、晏殊;还有元好问、戴昕、丁晏……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在时光深处,无限深情地呼唤他,怀念他,惋惜他?有多少人一遍又一遍地把自己假设为曹植,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命运?我相信,一万个人中,有一万个不同的答案,但是历史没有“假设”。曹植一生各阶段的吉凶祸福、阴差阳错,不管是他本性使然,还是他命中注定,都无法更变地发生了。
有墨士慨叹:岁暮凋朱颜,辗转落沉泉;别梦依稀难道尽,日光弹指间。俯仰屈子已逝,太白东坡不见,但幸人间存陈王诗篇,一唱越千年。他那满帛华章,透过岁月沧桑,为后人留下千古绝响!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再也没有比种植在这个民族心灵里的声音更为珍贵的了。他的躯体可以腐烂在泥土里,他的声音无法被掩埋!
四
每当我走在故乡的路上,一路上都散发着中国人文先躯丹心侠骨的魂气。
在这里,一双穿越时空的眼睛依然闪烁着,静静地游弋,审视着这片古老土地上生长的精神山河,让你聆听到一个自然之子内心深处久远不绝的天籁之音。
在这里,一个永远醒着的灵魂会把历史尘封的记忆打开,有大地的巨创,有鬼神的泣吟,有樯橹的灰飞烟灭,有抗争的血脉偾张。
在这里,你会发现,时光之箭不会倒退,但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让你目睹一幕幕现代版的人间活剧:
——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二日伟人孙中山逝世,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纷纷要求参加公祭活动,遭到校长杨荫榆禁止。之后五月九日,是“国耻日”十周年祭,是指当年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被迫接交日本《二十一条》之十二条主要内容的卖国耻辱条约。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在校内举行演讲会,杨荫榆悍然上台欲主持大会,被学生们轰出会场。杨荫榆遂贴出布告,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六位学生自治会骨干。学生们即将布告揭掉,并两次呈文教育部,要求撤换校长。杨荫榆在太平湖饭店邀请“主任专职教员”“评议会会员”以及有关部门官员,商议如何处理学生、平息学生运动。于是乎,在六月七日《京报副刊》上,人们惊奇地看到本校兼职教师鲁迅写的一首题为《替豆萁伸冤》的诗:“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这是鲁迅谴责校方及政府当局迫害进步学生,伸张正义,捍卫民主与尊严,随依曹植《七步诗》的原韵写下这首讽刺诗。鲁迅把曹植的《七步诗》就这么信手拈来,换了几个字,给原诗以新的内容,便击中了独断暴戾者的要害,字里行间冲荡着凛然正气,力透纸背,显示出投枪、匕首的锋芒!继而他写道:“我于是仿佛看见饭店里电灯的光彩,看见教育家在杯酒间谋害学生,看见杀人者于微笑后屠戮百姓,看见死尸在粪土中舞蹈,看见污秽洒满了风籁琴……”
——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春天,时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率部与侵华日军在临沂展开血战,拉开了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战的序幕。出征时,张自忠挑选三千悍勇官兵组成敢死队,前来祭拜曹植墓,在太昊伏羲庙前剃头宣誓。午朝门外广场,锃亮的头颅明晃晃雪光一片。张自忠宣读誓言引用的正是曹植《白马篇》中的诗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当是何等从容,何等气概!他又亲笔昭告各参战部队将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经数日浴血鏖战,将日军最凶悍的板垣师团击溃,赢得台儿庄大战告捷。遂又参加武汉会战、宜昌保卫战,他的强硬对手是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几经惨烈血战,张自忠终换得“热血洒疆场,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军衔之位殉国,是抗日战争中国军队牺牲的最高将领。他出征前拜谒曹植墓时曾对淮阳籍副官马孝堂说:机会来了,我要替曹子建实现千年未了的夙愿。
——接下来,发生的是一场“兄弟阋于墙”的悲惨事件。一九四一年初,新四军遵蒋介石之命,由军长叶挺率部九千余人从驻地向江北转移,行至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遭国民党八万伏兵包围突袭,新四军寡不敌众,除一千人突围外,军长叶挺及大部分官兵阵亡或被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时在重庆的周恩来闻讯,以极其悲愤的心情在《新华日报》上题写挽词:“为江南死难者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恩来引用曹植《七步诗》这个典故,来控诉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的残害行径。周恩来的愤慨之声,冲破山城重重浓雾,轰动了国民政府的陪都,震撼着每一个有爱国之心者的良知。此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紧急关口,大敌当前不去抵御,却调转枪口对着自己的骨肉同胞大开杀戮,其恶行怎不令人痛心疾首!三国曹植的泪水浸着死难者的热血,汇入千里江陵滔滔呜咽!然而,相煎并未停歇,杀戮仍在继续。皖南事变后,就在曹植长眠的陈郡之地,坚持敌后抗战的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猝然倒在同胞兄弟的枪口之下……
——被日本政坛称之为“草根首相”的田中角荣,当年作为侵华日军士兵曾随宪兵队驻扎淮阳。一九七二年他上任组阁的首次出访就是飞往中国,这让整个日本都感到震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历史性握手,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对当年侵华战争作出反省和道歉。一九三八年他征召入伍,曾先后在河北曲阳、河南淮阳驻扎,后因患重病被送回日本治疗。他与周恩来交谈时回忆说,当年守城日军与中国军队马彪骑兵师和游击队在城南四里冢一带进行过多次激战。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有四座坟冢的曹植墓和那首《七步诗》。他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背咏其诗句。周恩来回应说,中日两国是近邻,有很长的历史渊源,理应做好邻居好伙伴,在世界这个大家庭里和睦相处。而不应背乎棠棣之好,萁豆相煎。后来,田中角荣的女儿、时任日本外相的田中真纪子回忆说,父亲访华,是抱着必死决心去的,因为有人威胁说,他去中国有可能遭到暗杀。回国后他被一些右翼党分子逼其剖腹,向国民谢罪!在国会上他受到一些议员长达四个小时的围攻谩骂。他忍受着,沉默着,他最后回答对手的是中国曹植那首流传百世的《七步诗》。
——逝者如斯,痛史难忘。离四里冢西北仅百里之遥的古都开封,“文革”动乱中发生的最黑暗的一幕,成为共和国久难愈合的一块伤疤。在一间阴暗的黑屋里,曾亲自主持制定宪法和党章的共和国主席,被专案人员秘密囚禁,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看押者拉他出去放风时用讥讽的口吻说,快出去溜溜吧,能像曹植那样溜达七步哼一首诗,也许能免你死罪!可他已被摧垮的躯体无论怎样挣扎也站不起来了,他的嘴唇抽动着仿佛在沉吟那熟悉的诗句。他死的时候,两眼直直地望着窗外,那眼里凝固的一丝亮光久久不肯泯灭,他那满头白发足足有一尺长!一个共和国主席的命运,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命运。当宪法不能保护一个普通公民人身权利的时候,它最终也维护不了一个国家主席的尊严。刘少奇的白骨,曾经把动乱的惨烈和时代的悲剧揭示得无以复加,然而动乱的根源却不是他个人的命运所能揭示的。冥冥之中我们是否听到一个不死魂灵的发问:二十世纪的中国啊,你怎么了?是谁给你开了这么一个极其荒谬而残酷的玩笑,让一个民族失去血脉失去根基失去力量?又有谁能解开这个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死结,而由此付出牺牲国家主席和开国元勋乃至荒废一个时代的高昂学费?由领袖和民众共同参与、导演的这场悲剧,无疑是一个民族的整体悲剧。历史是昨天与今天的延续,现实是今天与昨天的对话,如果一个民族不懂得在历史的反省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谁又能断言《七步诗》所揭示的悲剧不会重演呢?
——这是很平常的一天,但令人感到很突然。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六日下午三时许,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轻车简行,踏上了这片土地。在太昊伏羲庙统天殿前,他深情地说,三皇之首在这里,我们的根在这里!在这里,抓一把土,都是文化。他欣然挥毫题下“羲皇故都”四个大字。人们大都知晓,不题字是朱镕基的“五戒”之一。老同学请他题字,他都不给面子,说我一不怕你借钱,二不怕你求职,就怕你找我题字,因为我的字很丑,因为我有五戒,此其一也。他自定的不题词、不受礼、不吃请、不剪彩、不批条子,是他严于自律的“五戒”。人们心里最清楚,一个当权者的清白,是他坦诚面对民众的真正底气。然而,在中华文明始祖面前,一向惜墨如金的他还是破戒了。稍后,他来到一览无余的田野间,凝望着苍穹下四座突兀而立的坟冢,目光深邃,思绪万端:曹植当年死在这里,当地百姓为他送葬四棺同出,试问,人们对这位七步才子缘何如此情深?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人,不管他是皇帝还是庶民,都是一朵浪花,都在大河奔流中翻腾滚涌,以一瞬间的短暂生命去构成这条大河滔滔不绝的永恒。有些大人物很快被历史遗忘了,淘汰了,而有的小人物却让人们永远铭记他,怀念他。我们永远不要低估劳苦大众的智慧,特别是对今天这样一个面临重大历史机遇的大时代,要把那些原本来自人民的激情和思想返回给人民,让这个时代的脉搏与人民的心脏一起跳动,让人民公仆的血液在人民的血管里流淌,让我们那些思想家和人民一起思想。真正的文化根植于人民的土壤里,她蓬勃的生命力必定是全民族心灵的激荡!他抽回思绪,神情显得凝重:曹植的《七步诗》是警世恒言,告诫我们,尤其告诫理政的人民公仆们,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自己不勤政,又不廉政,吃吃喝喝,乱批条子,任人唯亲,到处搞关系,把国家财产不当一回事,你还坐在主席台上作报告,下面能不骂你?”提及当年陈郡百姓为曹植安葬“四棺同出”,不禁令人想到朱镕基那个著名的“棺材宣言”,那是他在查处贪污腐败大案要案时说的一番极为震怒的话:“反腐败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能姑息养奸,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一口,无非是个同归于尽,却换来国家的长久稳定和老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继而又会想到他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发出的铿锵之声:“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遗憾的是,朱镕基一百口棺材没来及用完就到站了,但他那眼神里闪射出慑人的威严凌厉和平民气息,让人们耐久回味;那老虎那狼那地雷阵那万丈深渊,更引起人们万般联想……
……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
在这个似乎七步而括的天地间,该发生的故事都发生了,将要发生的故事迟早都会发生。
于是,人们发现,曹植离我们并不遥远。那个醒着的灵魂,那双未泯的眼睛,那深深的血脉之声,一直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足迹一路走来……
有朋友对我讲,去淮阳之前就听说过,曹植墓非常简朴,但是到了墓前,发现它居然简朴到如此程度,仍然是没有想到的。意外来得太突然也太剧烈,几乎令人眩晕!我无言以对。心被刺痛了:又会到哪一天,那掩埋着沉重记忆的土丘轮廓不再,化做一粒微尘永远消逝在我们的视野里,连一个抽象的历史符号也不给后人留下,那该又是何等的悲哀!
我拜谒过长眠于壮丽山川之中的许多历代声名显赫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以及名臣良将的陵墓,每一座陵墓前都有一尊雕刻精美、创意独特的墓碑,甚至设有规模可观的亭台殿宇供人们游览。我的心曾为之震动,以为在这样一座墓园里,人们将死亡变成了一种美丽,显示出一个民族心灵中超越生死的壮美。但是一旦站在曹植这座简朴得让你震惊,只有泥土、青草、灌木丛与原野浑然一体的坟墓前,也许你会认为,世间所有营造精美的陵墓,都无法与整个天地和辽阔原野浑然一体的曹植墓相媲美。然而,这种自嘲般的安慰有谁认同?我如此心酸如此心痛而又如此悲壮地来到“简朴到如此程度”的曹植墓前深深鞠躬,向这位曾经用自己的一颗心深深思考过人的命运、家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的赤子,送上一位后来者的敬意。即使他长眠之后,仍然以自己与天地归为一体的存在深深地安慰了人们被尘世熏染的心,就像他生前在其永垂不朽的作品中曾经为当世和后世揭示人类之痛、人的命运一样,非《七步诗》所能道尽。
作为一位风华绝代的诗人,人们被他语言的力量和美感所折服。他的诗作因极富情感和思想性而显得厚重,又借助想象和隐喻的翅膀而变得灵动。他的诗真诚、平易,但总带着一份执着;他的声音清澈、纯净,但总回响着一种抗议。他总是注视脚下的土地是否坚实,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这片土地;他坚信人民的力量,用他的智慧才情为人民歌唱,同时又以斗士的勇气去捍卫文化的尊严。
伟大的曹植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对所经历的人生进行思考,作《辩道论》《释疑论》《释愁文》,终于坦然地向自己的内心和上天承认:人是卑微的,渺小的,在那个可以称作主或自然的存在面前,人只是天地间的一粒微尘,森林中的一片树叶,旷野里的一缕轻烟。名为皇叔,他是那么强烈地对抗自己的贵族皇室身份,那么激烈地反对皇权和所有不平等的事物,他把父王和朝廷授予他的官佩爵位乃至俸禄都交上去,甚至放弃一贬再贬、一削再削的食邑,除了一介草民,他什么都不要了。他要像一片树叶,一粒微尘,一缕轻烟一样回归到天地深处。
他做到了。
此刻,我走近那一行行像哨兵一样列队的槐树丛,弯下腰,按照豫东民间的祭拜习俗,向曹植墓三鞠躬,献上用一束束槐花扎成的花环。满眼的槐花,洁白如雪,纯净如银,温婉如玉,天地间都飘荡着槐花的清香。我把写在绢纸条带上的两句祭文挂于槐花枝头上:
道古今血脉之言,
听天地绕梁之音。
二〇一三年九月于北京金沟河·定慧寺
二〇一三年岁末修改于万寿路·半亩园
二〇一四年五月删定于五棵松·墨仆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