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旅程-忐忑的站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高新一中初中部招了约1800名学生,分20多个班,儿子猷猷位列120名,进了最好的重点班。能进重点班除了总分以外,数学考了96分也成为进重点班的决定性因素。这一仗打得很漂亮。第一次开家长会,我们的心情又激动又沉重。激动的是老师说以能认识这么多好学生的家长而骄傲,你们送来了这么好的学生;同时,你们也要以有这么好的学校和这么好的老师而骄傲,大家可以上网查一查,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在全省全国都很有名。接着老师讲了进高新一中的学生大概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学习好的尖子生,高新一中最愿意要的,自然轻松考进来;第二种是中等偏上的学生,在家长的督导下,补课补课再补课,跌跌撞撞考进高新一中的;最后一种是通过关系走后门进来的。进高新一中容易,5000多名,录取1800名,不到3名录1名,录取率为36%。中考1800名学生录取约300名,淘汰的劲就大了,录取率为16.7%。这300名加上从全省中考择优录取180名共480名学生进高中部,分班后,文科2个班120名学生,理科6个班360名学生,100名以内的学生都可以竞考清华北大,剩余的差不多百分之百都可以上一本。虽是一本,一本与一本还是有很大差别。老师说,你孩子是如何进来的,你心里清楚,不要以为考上初中部就万事大吉,万里长城才走完第一步。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和后门进来的,可以说只能是“到此一游”。学生的进步不光要靠老师,还要靠家长,老师管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家长管校外的时间,老师和家长配合好了,学生才能进步才能成龙成凤。老师说,重点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行优胜劣汰,随时滚动,全级前面的学生周末还要强化。如果考得不好,就是重点班的学生也上不了强化班。

    原本以为考入名校就能松一口气,第一次家长会就把人弄得心事重重,完全没有轻松和自豪的感觉。不得不承认,高新一中的老师素质很高。我原本是搞行政的,靠嘴皮子吃饭,和老师比起来还是自愧不如。开家长会,两三个小时,各科老师轮番上阵,时间不多,老师无论男女,上台开门见山,谁谁好,谁谁差,排名情况,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一阵狂轰乱炸,有暗自高兴的有惴惴不安的。家长会后,老师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如同新闻发言人,无论焦急而谄媚的家长如何轮番提问,都言简意赅,对答入流。我混在家长中听老师解答,顿感收获不少。

    开家长会一直贯穿一个重要的主题是“习惯的养成”。校长讲班主任讲老师讲,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就不会是一个好学生,将来也不会考一个好的大学。习惯是什么,学生说得好,是一种反复重复的动作和姿态,时间久了便成为自然。我多少算得上是个文人,一个初一学生能如此诠释习惯让我吃惊,接着马上听到李子京、赵雪的名字等等。李子京每次考试几乎都是全班和年级第一,赵雪两次试没有考好,好像写了一篇《赵雪,你没有理由不行》的文章,语言优美、条理清楚,透出一股咄咄逼人的上进态势。老师念这篇文章的时候,所有家长都成了长颈鹿,脖子伸得很长,耳朵和眼睛宛若看不见的吸管伸向文章的字里行间。洛川的学生到西安,明显差距是英语特别是听力和口语。就儿子桂猷猷而言,由于我的引导,已经对语文和作文渐渐失去了兴趣,差别表现在英语和语文上。语文主要在阅读和作文。儿子第一次考试在全班60多名学生中名列第十五名。儿子打电话报告消息时,我和老婆很高兴,要知道这是重点班。这个位站得好。但我的心里仍有隐隐担忧,如果一直在十五名我就很满意。第一次考试许多学生的潜力还未发挥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优胜劣汰的调整,一场暗战必然会惨烈地展开。果然第二次儿子的排名下滑到二十七名,全级可能滑到三百多名了。我接电话的手轻轻抖动。好样的,没有问题,站住站住。你再不敢老想我们,想家会分心的。第三次是三十八名。第四次是四十一名。儿子,再不敢退了,再退有可能被滚出重点班。

    每次开家长会,我都认真做记录,整整写三、四页。开会时,桌子上放有学生分数单,总分全级排名、上升多少名、下降多少名以及各科卷子和作业本,家长可以翻看。每次老师都要分配阶段性配合任务。比如听英语带,听写单词,阅读课外书籍,督促除学校确定老师批改的辅导资料外,再做一套辅导资料。初中做的是《典中典》,辅导资料水平很高,题都很难。晚饭吃过之后,我要将自己记录的家长会精神与儿子面对面分享,一句一句、一行一行、一科一科全部交代清楚。儿子桂猷猷已掉到四十一名,远远不是进校的一百二十名的水平,我一边鼓励一边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用计划规定儿子周末一天多的时间。早上8:30—9:00起床、吃早餐,听英语磁带20分钟,阅读背诵;9:00—12:00做作业;12:00—13:00吃饭;13:00—14:30休息;14:30—18:00打篮球、散步或做作业;18:00—20:00吃饭、看新闻;20:00—23:00做作业、听写单词。起初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来周六强化上课,晚上回来,其实只有星期天大半天,星期天下午16:00返校。

    每个周末按制定的时间安排,日复一日形成了习惯。包括什么时候洗澡什么时候问老师或同学问题都有时间规定。英语单词、语文生词全部听写,每周末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由我或老婆签字,家长盯的是背诵、阅读和第二套辅导资料。老师说的没错,习惯的确很重要。每到时间节点,我们和儿子都知道该干什么;时间被忙碌、责任、学习填充,日积月累,无形中有了沉甸甸的感觉。高新一中的老师很负责任,每科的作业都认真批改。对号、半对号、错号清晰仔细,错处疑问处老师当即改出。如果做得好要么是95至100分要么是对号,有时还有“好”“优”“赞一下”的评语。难怪开家长会时,老师对学生了如指掌,无论哪个学生都说得准确无误,回来问学生也是一点不差。学习是枯燥的,儿子猷猷也有厌烦闹情绪的时候。不高兴了就自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我们进去一看很生气,也只能让他睡,睡起来再学。有时觉得儿子心静不下来,就让他把课本和辅导资料带上,到灞河边临水而坐或在树林里铺一张布单,我看小说,他做作业。

    还必须说明一点。儿子桂猷猷上初中几乎没有受到过表扬,记忆中三年也就那么几次。而李子京、赵雪、姚思雨、郭嘉成等等都成了老师表扬的常客。每次我都会把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特长一一告诉儿子,鼓励和同学交往沟通,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经过几乎一年的努力,儿子终于站住了位置,到四十一名后再没有后退,触底反弹,三十六名、二十二名,初一最后一次考试是第七名。儿子给我打电话时,声音像六月的麦子又干又脆,我考了第七名,男生第一。他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人,而这个问题是与表现自己分不开的。比如哪一次没考好,一定是题出偏了或出了范围,赵雪、郭嘉成还不如自己。考好了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比如这一次是男生第一。

    老师好多次感叹地说,从没有带过这样一班学生,成绩如同过山车,忽上忽下,有时让她懊恼不已,马上又激动万分。这样的学生潜力无穷。每个学生都可能经过努力冒到前面去,也有可能稍一松懈又掉下来。老师第一次提出家长配合调整孩子状态的问题,把最好的状态调到考试。我喜欢足球,熬夜看球是常事。儿子猷猷空闲的时候也陪我一起看。调整状态,我总以为是一个来自体育层面有点神秘、宿命和玄而又玄的东西的,眼见不着,手摸不着,一个高明的教练总是能将这个捉摸不透的东西玩于股掌,将看似弱势的局面通过暂停、手势、换人扭转,将原本鱼腩队伍带出一片意外的新天地。高新一中的老师将这个词用在学生身上,可谓别出心裁。要求家长配合调整学生的状态和心态,起初我还真是不以为然,觉得是务虚玩名词。然而,儿子最终也是“调整状态”的切切实实的践行者和受惠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