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山在县西南,离城二十五里。据传说,崞县由此山而得名。那里有高插云霄的奇峰,令人心惊的深山陡涧,曲折而多变幻的山势,还有羊肠小径和潺潺溪流,是个好地方。山上有一座神庙,群众称为崞山寺。据县志记载,这座庙是为纪念秦将军蒙恬建筑的,既魁梧又秀丽,山门称为叠翠楼,青砖绿瓦,松林掩映。庙中有楸树,它那紫色的鲜花增加了崞山寺的风采。崞县旧八景中的第一景就是“崞山叠翠”,确实值得一赞。可是,崞山下几十个村庄的群众每逢听到人们称赞崞山,就产生一种哭笑不得的滋味。看看那山,除崞山寺西南角的一小片松林和寺中的几株楸树以外,再也找不到树木。看见的尽是秃山荒岭,纵横的沟壑,以及逐年流失的小块坡地。这里几乎是年年春旱秋涝。春旱,禾苗难以出土,秋涝则刮坡潦沟,大量的黄土流失了。一九五四年一次暴雨,崞山的洪水,猛冲下来,单黄牛村一村就被冲坏三百多亩土地。人们说崞山怎么怎么好,可是当地人对崞县第一景的评语是:“天旱苗不长,有雨流黄汤。”
要把崞山治理为名副其实的崞县第一景,只有在这个社会主义时代才有可能。崞山下的贾陀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担负了这个光荣的任务,属于贾陀乡的崞山部分包括石人花、李家洼、善黄岭、天启洼等二十多个山头。开始没有经验,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一九五六年,党组织参观团到大泉山学习。两年工夫,只是两年工夫,崞山的面貌已经大大改变了。贾陀乡乡长崔进光和磨脑村的水土保持模范黄三三说得好,世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只看你敢不敢想,肯不肯干。确实,贾陀乡人民既敢想又肯干。他们是这样想:虽然崞山比大泉山大二十几倍,并且落后了十八年,可是一定要在三年赶上大泉山。口号是:“三年赶上大泉山,五年变成花果山。”他们是这样干:先是磨脑开始干,一村一社力量太小,于是就联村联社干。现在十三个农业社已经组织了联村林牧水保委员会。由黄三三领头干,如今已经干出个眉目来了。
从磨脑村往后沟走,一直往后沟走,在离崞山寺不远的一个山坡上,有一排非常整洁的大正房。旁边有几个窑洞。下边是苗圃和菜地。四周的山头上,山坡上,山沟里,各种各样的幼小树木,在轻风里摇曳。这就是联村林牧水保委员会所在地。在这个荒山野岭中的“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许多锦缎奖旗。炕上放着大部头的精装植物学、畜牧学书籍。还有中学三年级的课本。黄三三说,造林队队员大部分是中学生。让我们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厨房里的大锅,大锅旁边是大风箱,桌上放着一碗管饱的大海碗、大水瓮,纸包里是大块砖茶。牛圈里是从门口一直通后窑掌的大牛槽。到山上去看,大片的幼年林,大规模地修地埂、大片修梯田,垒谷坊。大的,一切都是大的。到这山里来,一下子就使人的心胸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真有气魄!
崞山寺,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有庙会。这几年,赶会的人很少了。这么大的庙空着也很可惜,暂时作为细毛种羊站吧!有好几个中学生在这个种羊站工作。几十个村庄的母羊,都要拉到崞山寺来配种。这荒山古刹热闹得很哩!种羊站设在这里只是暂时的,一旦盖起房子,种羊站就要搬家,绝不长期打扰这崞山寺的幽静风光。
崞山的新景致,有许多人还没有顾得上来观赏。它变化得太快了。让我们从上往下仔细地看看吧。沟头坡地上已经修起了沟头防护埂,整齐坚固,就像洋灰抹的一般;梯田,切里填外,平展展像块案板;也有地埂、台阶地和鱼鳞坑,植树;蓄水池,水清见底,有小鱼游来游去;引洪渠条条有序,到处是树。再往下看,从毛沟起到支沟到干沟,一段一段是土谷坊或石谷坊。再往下看,沟口,在这里淤地坝,一旁是洪水渠,出干沟就到大沟的平地了,这里是水地,畦子就像棋盘,无论是横看,或是纵看,都很整齐。地堰非常坚固,底下是用水平压条法压着的杨树苗,加拿大的杨树在这里不得不横卧在地堰下生长,以保护地堰。除去以上这些工程以外,在一切不能修梯田的地方,种牧草,植树。
“黄土哪里走,山水漫漫流!”一九五七年,即综合治理后第一年的夏天,大雨过后,只见清水细流,不见洪水暴发了。
人们走进崞山,翻山过岭,看见的,到处都是水土保持工程。满目的小杨树长得实在可爱。这些树年长的,勉强算来也不过三年,而今春栽的那小树,才几个月。人们看见过交城山和宁武山的大森林。那里是古树参天,老枝纵横,等待砍伐了。这里却是茁壮的幼苗和无限的希望,它们是接班“人”。大风可以吹倒宁武山上的大树,这里幼苗却照常地生长,日日夜夜地生长。到崞县来的人,要仔细地观察。远看崞山,见山不见林,以为还是往年的崞山;走近崞山,见树不见山,它已经变了样了。有名的崞山,真的成为崞县第一景了。再过三五年,崞山将变为森林海洋。在外地的崞县人,要不要回家探望探望崞山?它从一个“老汉”变成一个年轻“人”了。
同川金瓜
到崞县同川来,要在春天,或者在秋天。在春天来,可以看到满山遍野的银花;在秋天来,可以看到梨园的金瓜。
在崞县的原平车站下车,向东偏南走,从挺拔秀丽的天涯山前经过,走上奎光岭,向前看,那就是崞县的“东山摇钱”地区。顺着新修的公路向前走吧,繁茂的梨树果树,从山根的最低一级梯田向上排列,一直排列到山腰、排列到山顶。清明前后,一阵春雨湿润了土地,一阵春风吹破了梨果树的花蕾。梨花开了,雪白的梨花铺满了山坡,果花开了,红艳艳的果花点缀着梨花,红白相间,还有那嫩绿的树叶陪衬,真是一幅动人的“花会”。这是春天。到秋天再来到同川的时候,那满山遍野的梨花果花就变成了累累的果实,这才是最好的时候。白露前后,梨子发黄了,果子发红了,沉甸甸的梨子和果子,把树枝压弯了,快要压断了。每一根树枝都要用绳子攀住,或者用棍子顶住。顽皮的孩子,躺在树下,不动手就吃梨,翻翻身,咬一口,吃了东边的梨;翻翻身,咬一口,吃了西边的梨;打个哈欠,不小心也要啃下梨来。在梨树下走路,尽管你怎样小心,那些梨子总要碰你几个疙瘩。花果山,摇钱树,这就是秋天的同川。
任何时候到同川来都好。即使在大雪飘飞的寒冬到这里来,你所看到的,仍然是满山遍野的梨花。那梨树枝头的白雪,不是和春天的梨花相似吗?
这花这果,并不仅仅生长在一个山头、两个山头,整个同川地区的山头都是如此。这样大面积的梨林,在我国也是少见的,同川南北四十华里,东西三十华里。这是一块高山绵延、丘陵起伏的黄土山地。南与定襄毗邻,东和五台接壤。地形因与“同”字相似而得名。东、西、北三面环以高山,滹沱河由南自西向东横流而过。中有寿山,形似“一”字,姑姑山在下,形似“口”字。从地图上看,恰似“同”字。山中多清泉,汇为同河。整个同川地区,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全区有六十多个山村。有十三万株梨树,六万多株果树,以上庄村的梨树最多,约一万株。同川梨,不仅产量高,质量也很好。在太原的水果店里,常常听到顾客这样要梨:“我买秋皮梨!”“我要香水梨!”这秋皮梨、香水梨就是同川出产的夏梨和油梨。这种梨皮薄、质细、肉肥、水多、蜜甜、酥脆,越吃越爱吃。其实,同川梨何止以上两种,还有黄梨、笨梨、平梨、红面梨等好多品种,都是好梨,只是外地不知道罢了。这些受人欢迎的梨子,并不是自然生成,而是千辛万苦换来的。不说三年嫁接、三年试花这六年的培育劳动,只就成树来说,每年要经过以下几种劳作,才能结出果实:闷扳、刮皮、打树、喷树、抹鳞片、整树扳码、捉黑梨、蔬果、施肥、松土、一直到摘梨,入窑发汗,这才能运到市场上去。如果要出口,一大堆的手续还在后边哩。
收获,是同川人最忙的时候,合作社的社员,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分组分队,上山摘梨。三角梯、摘梨杆、运输队,树上树下、山上山下、村里村外、到处是梨、到处是人,到处是歌声、嬉笑声。这是说的现在的情形。在解放以前,可就大不相同了。那时候,听到的是唉声叹气,看到的是人和牲畜一起吃梨,山沟里扔的是梨,猪槽里喂的是梨,粪堆上是梨,大锅里煮的也是梨。卖不出去啊!有多少人家,因为种梨,倾家荡产。那惨景简直不能看,整窑整窑的梨烂掉了。更痛心的是砍梨树,烧梨树。因为一斤梨换不到一斤炭!仅上庄一村在日阎统治时期砍掉大树两千七百多株。那时候同川人过的是“怀抱摇钱树,吃的糠窝窝”的生活。这是为什么?生产的梨太多了吗?不是。在解放以前,整个同川六十多个村子,大年产梨五百万斤,小年产梨只有五万斤。而在解放以后,产量逐年增加。到一九五六年,即高级合作化的第一年,产量达到三千一百五十万斤,一九五七年大旱,还产到一千四百七十二万斤。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同川梨计划生产三千七百万斤。年年供不应求,这种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到同川来,问问当地的群众就明白了。
政府每年给予同川地区的技术帮助,使梨林虫害大大减少。危害最严重的梨星毛虫已经根绝了。政府正在研究改进梨树隔年结果的现象。政府为了扶持梨的生产,改善梨农的生活,积极为梨产品打开销路。一九五六年,全同川区,每个劳动日分到三元以上的劳动报酬。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梨农超过了富裕中农的生活水平。同川唱这样一支歌:“解放前,少吃破房烟灶火,篦子上蒸的糠窝窝;解放后,一进院,大修盖,一进家,花铺盖,黑夜走路手电放光彩,阴天下雨登雨鞋。”
同川梨在解放后,不仅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也为国家换来了大量外汇。同川梨有一个出口的好条件:便于储藏和运输。它的个儿虽然比鸭儿梨小些,可是它的“腿”却很长。它在国外受到欢迎。它可以从国外换回大批拖拉机、载重汽车、肥田粉,一切进口的东西,它都可以换回来。不要轻视那小小的同川梨,它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大的贡献哩。
说到出口,也许有些人担心今后买不到同川梨了。不必担心。崞县已经建立了三个类似同川区的梨果区,一是三泉区,一是咸阳区,一是大阳区。不要多久,崞县梨将为更多的人食用。到那时,在任何一个水果店,都可以大声地吆喝:“我买秋皮梨,香水梨!”“我要崞县梨膏!”售货员就会毫不为难地拿给你。
现在,同川梨花早已谢了。到秋天来吧。我们用“同川金瓜”招待你们。
水绕龙门
大龙门村创造了奇迹,到崞县来,不到大龙门走走,是要后悔的。
大龙门村在崞县西南,离城约六十里,在龙王脑山根。一村一社,共三十五户,一百一十八口人,二百七十二亩土地,分割为八百多块,平均三分多一块,顶小的小块地,只能栽种几撮韭菜。此地是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石多土薄、气候寒冷。最可怕的敌人是天旱。那是个穷乡僻壤的所在。一直到解放后,那里的农民还唱这样的歌:“穷山恶水没奔头,要想翻身平川走。”
还是去看看现在的大龙门吧。远远望去,村子在山坡上。走吧,看山跑死马,到了到了,还有五六里。绕山过沟,一直到看见松坡岭上的松树林,低头一看,到了。村子坐南朝北,人家还集中,很整洁。到这里来的人,总是要问,这个村为什么叫大龙门?人们会对你说:老人们说,这村子本是荒山野岭,没有地名,没有村名的。不知在哪朝哪代,村里出了一场人命案子:一个老羊倌和小羊倌打架,老羊倌一脚把小羊倌踢死了。官司打到县里,县官问是哪村哪庄的。答对不上,说是山洼洼里的,没村名。县官到村里来验尸,看山脉形势,像条龙,村子离沟口不远,就给这村起了个名字:大龙门。这是个传说。从这传说中,也可以想见这是怎样一个荒僻的山村了。可是现在叫作大龙门!是闻名全县全省的大龙门!一条洪水渠绕过村前,一条清水渠绕过村后。村里村外长满了柳树、杨树、杏树、桃树、核桃树以及各种各样的树。这算不得什么奇迹。看奇迹,要请老共产党员陈银位领你到山坡上去。在山坡上看水渠,三步一渠,五步一渠,到处是水渠。那干渠也不过二尺多宽,一尺来深细毛渠,一只脚就可以把水堵住。那清清的泉水,顺着弯弯曲曲的渠道,东回西转,忽上忽下,在山坡上绕来绕去,流到地里去了。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多么艰苦的劳动,才能把那毛泉的流水集中起来,引到这干旱的土地上啊!不说开坡挖泉,只说开辟这些渠道吧,只说这些渠道的转弯抹角吧!大的胳膊弯有三十七个,大弯小弯加在一起,数到一千五百个还没有数完。我国第二条大河黄河,在民歌中是这样说:“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可是,大龙门的水渠却有一千五百道弯。一小块一小块的土地,被那细毛渠包围着,地的形状是各式各样的。地堰全部是用片石垒起,非常整齐,看去有条有理。那真是好看极了。
在这里看到的是,水被人降服了。
这是一九五七年一个夏天的成绩。一九五七年七月,正当农作物扬花吐穗的时候,却久旱不雨。庄禾日见枯萎,减产的形势日益严重。这时候,党支部提出了引水上山的口号。说干就干。六十岁的老党员陈银位领导全村群众,苦干了一个月,就实现了全村水利化。许多村子,由于天旱,成了缺粮社。而大龙门,在解放前平均亩产多说也不过一百多斤,一九五七年,平均亩产达到三百二十五斤,超过“三定”将近一倍。除每个人留粮四百二十二斤以外,还向国家交售了一万九千多斤粮食。加上副业收入,已经超过富裕中农的生活水平了。
说话容易做事难!给这二百来亩土地找水,并不是容易的,找出水来,把水引到这八百多块地里更是不容易的。可是,既然支部决定要干、那就要干到底。支部先组织了一支五个人的“探水尖兵队”,出发找水源。找来找去,终于在檀树湾等五处地方找到了水源。天这样干旱,这些地方往外渗水,这不是泉眼是什么?挖开一看,果然是泉眼,清清的泉水流出来了。五个地方都挖出了泉眼。泉水都汇集在檀树弯,这股水把人乐坏了。大龙门的人,对着这股流水哈哈大笑:有了办法了。新的困难又来了。全部渠道工程要在石头山坡上开过去,还有两道山弯,三座山崖,要动石方工程,有些人被这“五关”吓住了。陈银位领导全村人“过五关”,他鼓励社员:“干吧,开头没样,越干越像。”果然干起来了。第一关就不好过。一个高达十米,长一百六十米的石头陡坡挡住了去路。有些人看着这八十度的石坡说道:“爬这样的石坡,跌下去吃饺子还嫌馅子碎哩。”陈银位老汉,手持铁锤赤足攀上石坡,对众人喊道:“跟我来。”六十岁的陈银位不害怕,年轻人怕什么。人们抡起铁锤铁棍铁钻,苦战三天三夜,从石坡上开出了一条渠道,高山真的低头了。人定胜天啊!过了一关又一关。到第五关又不好过。这是一个高七米、长三十米的直壁石崖!这关也过去了。泉水顺着那新开的石头渠道流进地里,枯萎的禾苗,立即挺起了腰杆,大龙门的人对着热烘烘的太阳说:从今后不再怕你了。庄禾长得真好。邻村的人高兴得直骂:“好狗日的大龙门,庄禾长得真喜人!”
看看他们的三十六个蓄水池才别有风味呢!在山坡上由上而下,一个一个用渠道联结起来,修成了一座楼梯似的蓄水池。谁见过这种样式的蓄水池没有?没有见过吗?到大龙门来吧。
大龙门的石头虽然多,除了走路不大方便以外,什么事情也不妨碍。小小的大龙门是钢是铁,既能挖来毛泉流水,也能战胜打出火来的石头山坡。一九五七年,百分之八十一的旱地变成了水地。不管你们相信不相信,大龙门的社员,每人有四百二十二斤口粮,国家的仓库里,放着大龙门交售的一万九千多斤粮食,收据还在会计的柜子里放着呢!陈银位老汉悄悄地对人说:“一九五八年,计划平均亩产达到五百八十斤。我们还有第二本账,今年争取达到六百三十斤——这是秘密,可不能宣传。”
这还用宣传吗?俗话说,工不枉苦,地不瞒人,地里的禾苗就是最好的宣传哩!
到村里去看看吧!村口的桃树开花了。那迟开的桃花,鲜艳夺目。现在的节令是立夏,平川的桃树已经是花开花谢,桃儿也手指大了。大龙门的桃花正在度它的春天。大龙门村的人们的性格是美丽的,比这盛开的桃花还要美丽啊!
一九五八年,五百八十斤,六百三十斤,一千斤——秋后再见。
阳武新貌
有一天,阳武河的全部流水被人偷走了。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传说。老人们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外路人到崞县来盗水,走到阳武河边,看见河里流的不是水,流的是金子银子。这个人想把河水偷走。可是有个大困难,必须本地人答应才能把水偷走。抬头一看,一个小孩子正在河边放羊。他走过去对放羊的孩子说:“我渴了,能不能从河里提一罐子水?”放羊的孩子说:“你就提一罐吧。”那个外路人从河里提了满满一罐水,走了。转眼之间,阳武河的全部流水没有了。河槽里堆着大块小块石头。那放羊的孩子眼看着河水被人偷走,非常气愤。这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立即追赶上那个外路人,用鞭杆打破了那人的水罐,阳武河的水又回来了。
滚滚的阳武河,自西而东,向着滹沱河流去。它的六条巨大的灌溉干渠,就像六只臂膀。它发源于崞县城西南四十里的太子崖。两大股清泉从左右两个山口流出,在口子门汇合。从口子门到下马圈二十里内,还有数不清的泉眼,平地突泉,当地群众称为“群泉”。这些泉水都流入阳武河。河水流量很大,平均年流量八千九百一十一万立方。它是崞县的大动脉。此地人说“宁武吃山,崞县吃水”,这水就是指阳武河水。又说:“东山摇钱树,西山聚宝盆,阳武流金富万民。”东山摇钱树是同川的梨,西山聚宝盆是说轩岗的煤炭。把阳武河的水比作流金,可见它和当地群众生活关系如何密切了。可是,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在解放以前,阳武河的流金全部归了地主阶级,贫苦农民并没有从阳武河得到什么利益。由于封建水规的不合理,以及豪绅恶霸的把持,争水纠纷层出不穷。官家为了解决争水纠纷,在宋朝就设立了“衙门都督堰”,在明朝天启年间制定了“水规”。可是纠纷一起再起,官司一直打到京城。在旧的一百零六条灌溉渠道旁,到处可以看到历史上解决争水纠纷的碑碣。那是地主阶级压迫群众的见证,到崞县来的县官第一件发愁的事情就是争水纠纷。乌纱帽都戴不长久。打架是家常便饭,雇“顶命鬼”拼命也不稀罕。有一年,上游神山村的土豪在官河口霸水,下游五村联合起来和神山村打架。从白天打到黑夜。为了给打架照明,在水卡上用煤炭拢起三十多座“旺火”。打架还要摆开阵势!水比生命还要宝贵。历年来,广大群众虽然坚持不懈地斗争,封建水规并没有打破,阳武河的利益绝大部分为地主所获。一直到一九四七年崞县解放,才开始改革旧的水规,这种旧的水规不仅是不合理,管理也是不科学的。工程破败不堪,不按顺序用水,而是大南大北地调动,漏水跑水现象非常严重。解放以后,经过逐步改革,并修补了水利工程,受益面积逐步扩大。原来只灌溉十八村的六万一千亩土地,现在已经灌溉到八十二村的十五万五千多亩土地。阳武河的水利潜力是很大的。政府为了彻底治理阳武河,成立了阳武河水利委员会。今年“大跃进”,阳武河也要“大跃进”。今年灌溉面积要扩大到二十一万五千亩,水利委员会原来的规划是十年到十五年扩大到二十二万亩,一个“大跃进”,一年就实现了。全灌区的平均亩产,一九五八年要达到五百六十斤。要出现千斤万亩丰产区!
崞县人并不满足,他们还要阳武河再交出可以灌溉六万亩地的水。太子崖山脚下的爆炸声,已经惊醒了阳武河。挖潜流工程已经开工了。下马泉、浮屠寺、石峡沟的三个大蓄水库和沿河的满天星水库今年就要建筑起来。阳武河的水不能像过去那样白白地流入滹沱河。
阳武河流域人民的口号是:什么时候要浇地,什么时候有水。
现代化的治理渠道工程已经快要完工了,一百零六条渠道,为了适应机耕和科学灌溉,已经改建为六条大干渠。这六条笔直的大干渠,都有坚固的进水闸,冲沙闸,滚水坝。都是机械闸门。干渠的两旁栽着小杨树和杞柳。静静的流水,整齐的支渠和细细的毛渠。古老的阳武河变得年轻了。
阳武河,你只能灌溉土地吗?
阳武河有它的光荣的工业历史。在过去,从阳武口到轩岗有七十二盘连夜转——水磨。阳武河的充足的动力吸引了附近十几个县的油料。著名的“口油”就出在这里。阳武河正在来一个“大跃进”。三座小型水力发电站已经于今年五月十五日破土动工,国庆节前就要发电。三百五十万千瓦的电力不仅能够带动即将兴建的化肥厂、洋灰厂和榨油厂三个小型工厂中的机器转动,还可以为附近农户照明。到今年的国庆节,从阳武口到原平到淳县,将会看到高架的电线从田野上出现,不用再拨那煤油小灯了,“点灯不用油”的日子就要到来了。崞县人民将要听一种比七十二盘连夜转还要动听的歌曲,那是洋灰厂、化肥厂和榨油厂的机器转动的声音。
阳武河!回顾过去,劳动人民为你流血流泪,直到今天,才能为你欢呼。向下看,是纵横的渠道,向上看,是蛛网般的电线。阳武河!你大大地变了样,变得更加动人了。
石寺突泉
一九五八年四月十一日,一队队的农民队伍,从四面八方,向着石寺村前进:每支队伍都有一面红旗为前导。他们带着锅碗瓢勺、粮食铺盖、锹扁担、箩头抬筐。人担车拉,浩浩荡荡向前走。四月,在崞县还是飞沙走石的大风季节。风沙打得人睁不开眼,可是,那一支支的队伍,在风沙里,越发是精神抖擞,那劲头,就和打阎锡山的时候,民兵上前线差不多。若有人问他们到什么地方去,他们的回答是一样的。
“到哪里去?”
“到石寺去!”
“到石寺干什么?”
“截潜流!”
石寺村,在一天之内,就集中了二十三个乡三百二十一个农业社的六千多人。一个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开工了。
石寺村,分上石寺、中石寺和下石寺。这里说的是上石寺。它在城北偏西十五里的官地山脚下。相传,在村西曾有一座全部用石头建筑的庙宇,现在只有一座两丈多高的石塔迎风而立,石庙已经无影无踪了。石寺村村名的来历,也许和这个已经毁坏了的石庙有关系吧!这是个石多土薄的穷苦村庄。在这里,水比生命还重要。人们为了水,不知花去了多少劳动,得来的水却只够人吃,无法浇地。一九五二年地震,那次地震,虽然震垮了崞县北关的名胜来宣桥,受了大损失,却给石寺带来了水。地震把官地山的断裂层震裂了,山里的水渗到石寺,顶出地面来了。人们是多么高兴!可是,水量极小。大量的水,在二十米至五十米的地下流走了。人们却只能望着这干旱的土地唉声叹气。社会主义“大跃进”鼓舞了人们,他们决心要把这股泉水挖出来。经过勘测,县委决定要在这里截这股潜流。可是,有困难,最大的困难是人少。这股潜流挖出来以后,只有七个乡五十五个村受益,如果只有这五十五个村子来干这个工程,到年底也不可能完成。三月底,在全县的三级扩干会上,县委提出了“社会主义大协作”的口号。这是个振奋人心的口号。到四月十一日,所需要的六千多个劳动力,从三百二十一个农业社来到了工地。
动工了。十几座手工钻井架搭起来了。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工人老大哥。华北煤田地质勘探队听说石寺截潜流工程开工以后,立即从一四二队、一四三队和一四八队调来五部机器钻探机,支援工地。那柴油机震得土地直发抖,震得六千多农民弟兄心花怒放。他们要和工人老大哥比赛,干劲真要冲塌天了。第一眼自流井打出水来了。啊!那清清的泉水,从平地突起,喷出地面半人多高。喜得人们乱喊乱叫,人们一个个走到自流井跟前,弯下腰,喝口泉水,品品滋味。乐得人们哈哈大笑,拉住工人老大哥的手说:“谢谢啦,太好啦!”
自流井的水越来越猛,潜流沟的水也越来越急,已经汇成一条小河了。大潜流沟有二里多长,七公尺深,九公尺宽。在这两个大潜流沟的两旁,还要挖四里多长的小潜流沟几十条。挖潜流沟的人们,看看那自流井突突突地往外喷水,干劲越发高涨。水越来越大。人们站在水里挖泥,忘记了这四月的寒天。人们喊叫着:“风大水大石头大,不如我们的决心大;硬干苦干加油干,潜流沟里称模范”;“跃进跃进再跃进,今年亩产一千斤。”那稀泥用箩头盛不住了,只好在箩头里垫上麻袋、草片、席片,沟太深了,没有办法抬了,只好用脊背驮。那稀泥解水顺着脖颈一直流到脚跟,没有一个人叫苦,那真是个伟大的劳动战场。这里有七十多岁的老人,他们的干劲比年轻人还大!有刚结婚尚未入洞房的新媳妇和新女婿;有残疾荣誉军人;有干部和学生;更多的是浑身是劲的骠壮后生。他们扛起大抬筐在水里飞跑。县长和县委书记们也在这里,浑身是泥,和群众一起挖泥背泥。工地总指挥刘县长有一副高大的身材,他干起来,群众直叫好!为了提前完成任务,白天黑夜连轴转。
从石寺挖潜流工地向南向北的两条大干渠也同时开工。往南到下申村,往北到北郜村,共四十五里长的大干渠,就像石寺的两只巨大的臂膀,怀抱着五十五个村庄的十一万亩土地。从今以后,石寺的清泉,就要通过这两只臂膀滋润这些肥沃的土地。就算是老天爷从此不下雨吧,那又有什么了不起呢!
整个石寺水利主要工程,就包括以下三个部分:打自流井,挖潜流沟,开干渠。计划是两个月完工,六千人苦干二十天,就成功了。多么惊人!就算是调来了神兵天将吧!能够这样快地完成任务吗?
石寺水利工程的胜利,不仅大大鼓舞了全县人民的干劲,而且吸引了外地人的注意,在石寺动工最紧张的二十天的战斗中,它接待了从外县来的二十多个参观团。那些参观的人们,沿着大大小小的潜流沟走来走去,围着那近百个突泉转圈圈。他们用那自流泉的清水洗洗手,洗洗脸,赞叹不已,流连忘返。石寺的突泉太吸引人了。水从自流井,从几十条潜流沟汇到总渠。在渠首的闸门前,翻起了滚滚的浪花,沿着两大干渠分向南北,静静地流进那干旱的土地里去了。
南桥水库
崞县南关有三座大桥。紧靠南关,是一座古老的五孔大石桥:这是普济桥,它和北关的来宣桥相对,是像样有名的。自从一九五二年地震,北关来宣桥震塌以后,它就越发使人喜爱了。从这座大石桥往西,是铁路大桥,再往西是公路大桥,再往西,在城墙西南角,那就是南桥水库大坝。走上大坝,一片汪洋,澄清的湖水,映出了西面崞山马头崖的倒影。湖边有鸭子凫水,不知从哪里来的小水鸭成群结队地在水面上游来游去。下王村的柳树在水中只露出几枝树梢。一座小岛被越来越大的水淹没了。燕子从水面掠过,本地造的一只小木船也下水了。多么好看!在崞县什么时候有过这样好的景致?
这就是在今年“五一”节兴修水利高潮中完工的南桥水库。
兴修这座水库当然不是为了映出马头崖的倒影和胡燕掠水,而是为了扩大灌溉城关镇的三千六百亩干旱的土地。城关镇虽然东临滹沱河,可是不能灌溉西边的黄土丘陵地。除了在南桥修水库再没有什么好办法了。于是,镇委会决定修这座水库。这是个清水库,但是也可以蓄洪水。下王村后就有泉水,一年四季流进这个水库,石寺潜流的泉水也可以流进这个水库。夏天,西山的洪水也可以流进这个水库。它是个十拿十稳的一年四季都可以蓄水的水库。一次蓄水量为二十万立方。它用了五万六千个工,占地一百二十亩。土方工程(包括溢洪渠)是四万二千立方。用去三十斤重的城墙大砖四万二千块。三十八马力的锅驼机已经安装起来,正在抽水浇地。这就是建成这座水库所投入的全部劳动力和物资。
要说劳动热情,真是无话可说。这个工程从去冬开始动工,不管是刺骨的寒风还是鹅毛大雪,没有停过工。雪下得越大,人的劲头越大。你听工地的快板诗吧。
寒冬腊月修水库,
农业社员显身手,
天气虽冷心里热,
风雪刺骨不低头。
就是在腊月天,也是分日夜两班干法。拉土的跑起来快如风,打硪的也不消停。为了打得坚固,不管多硬的冻土块都要翻来覆去地打碎。他们的劳动力太少了,两个水库同时动工,即使一人顶二人顶三人也不够用。可是,他们仍然提前三天于四月二十七日基本完工了。
为了给南桥水库庆工,崞县城“五一”劳动节大会就在大坝上举行。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节”。城关机关干部、学生、企业工作人员以及家属两千五百多人,到南桥参加大会的时候,每人取来一块三十斤重的大砖。那是多么令人兴奋啊,五十多岁的老大娘,七十多岁的老汉,也送来了大砖。范亭中学的师生大显了身手,自从大修水利以来,他们南征北战,从石寺截潜流工地一直到南桥水库都有他们的足迹,不愧为“范亭中学”的学生。至于机关干部,他们已经成了“文武双全”的干部。文能拿笔杆打算盘,武能抡头拉平车,南桥水库上也有他们流的汗水。
现在,大坝前藕池的荷叶长大了。快要开花了。它也是崞县的新客人!到秋天,城关农业社的社员就可以吃到此地的藕根。那一定比外地来的藕根更香吧!
南桥水库还有更多的用处。不久的将来,崞县人民公园要在这里建设起来。几千株花果树苗已经准备好了,今年秋天就要全部栽种起来。城关镇要大大美化它一番呢!先烈共产党员续范亭的纪念馆要建筑在这座公园最好的地方。人人都知道,续范亭是一位人民英雄,他的家乡在西坡头村。解放以后,虽然划归定襄县,崞县人民仍然把他作为崞县人民的光荣,永远记在心里。
站在南桥水库大坝,向东看,是满山的果树,向西看,是雄伟的马头崖。火车在它身旁的崞县车站刹车。乘坐长途汽车的旅客,从它身旁疾驶而过的时候,只能看看崞县南桥水库的大坝。要看它的碧绿的湖水和水中的游鱼,要在崞县下车。
轩岗明珠
列车乘务员喊道:“轩岗到了!到轩岗了!”下了火车,看看这崞县的“西山聚宝盆”,真要叫人大喊一声:好地方!好紧张!车站正在扩建,铁锤丁丁当当响,爬山的火车在半山上大喘气,自动运煤车从煤矿一直到车站的装煤站,跑来跑去。自动装煤机轰隆隆隆响,汽车在半山奔跑。紧张!整个轩岗就像一个大合唱团,正在唱一支雄壮的歌子。人,也是紧紧张张地走路,就连那山头山沟、临时工棚和那一排排的工人宿舍也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山高且陡,山沟非常狭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见的,都是热火朝天地紧张,就连那浑身“暮气”的人物到这里来,也要欢呼起来的。
轩岗镇在崞县城西七十五里的西山,位于全国著名的宁武大煤田的东南部,海拔一千二百米。北同蒲铁路由此通过,交通很方便。全部是高山峻岭,深山里的冰雪常年不化,山沟狭窄,就连工业广场也不易选择。房子一律建筑在半山腰,可是,这里有建设祖国工业化的宝藏——煤炭。轩岗处在宁武煤田条件最好的地方,除了交通方便以外,第一,煤炭贮量大;第二,容易开采;第三,煤层厚,最厚的煤层达到十八米至二十米,最适于现代化技术采煤。在英国,一米的煤层就是他们最厚的煤层,就要对着它欢呼“万岁”了;第四,煤质特别好,是炼焦必不可少的配焦煤,也是化学工业的绝好原料。崞县人以为他们的“聚宝盆”的产品,只能烧火做饭,其实,将来,工业发达起来,吃的穿的用的都要靠这煤炭哩!
轩岗煤多得惊人。群众在灶火炕里可以挖出煤来。住在这“聚宝盆”里,生活应该是富裕吧!其实不然。在过去,当地群众生活,特别是矿工的生活苦得很。煤窑全部被资本家、地主和恶霸把持,任何人不得采煤。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更是苦不堪言。生产条件坏极了,全部用手工采煤运煤,乱开乱采。视矿工生命如草芥,工伤事故不断,再加上病饿捆打,矿工死伤无数,山沟里到处是枯骨。在当时,矿工能披一条麻袋那还是好的,绝大多数人穿的是洋灰纸袋。日本统治时期,拼命掠夺轩岗的煤炭,但每年最高产量也没有超过十万吨。至于阎锡山,干脆就没有干成,他连一吨煤也没有弄出来。自从解放后,这“聚宝盆”才算回到人民手里,它要在祖国工业化建设当中大显身手了。
“十五年赶英国那算什么,要赶上美国才算数!”
黄甲堡矿坑的职工,每逢从矿中走出来,看见墙上画的那幅壁画就发笑:中国骑着红色的高头大马在飞跑,而英国佬拿着鞭子骑着一个又瘦又小的灰毛驴在后边追赶。这要算做奋斗目标的话,那也不过是三二年的奋斗目标。矿工们最清楚:在解放前,轩岗年产十万吨煤,现在,只说地方国营煤矿,今年就要生产一百五十万吨。至于国营煤矿,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要生产七百五十万吨,超过现在大同著名煤矿口泉的全部产量。一切事物的发展,总是后来者居上,因为轩岗是新建煤矿,它有有利条件,采用世界最先进的采煤技术。一九五八年就要改用水力采煤。采煤、运输都是利用水力!又安全,又卫生,生产效率又高,回采率也高。在黄甲堡矿,一个水利采煤掌子面已经动工建设。在那里,木工、电工、矿工、工程师正在紧张地工作。很快就要利用水力生产了。这是煤炭生产的一个大革新!矿工们兴奋极了。
到矿工宿舍去看看吧!整齐的铺盖,桌上摆着钟表、收音机。现在下井的三级工,平均工资在一百元以上,在银行存款达到一千元的也不是个别的。职工俱乐部更是活跃。矿上有漂亮的食堂和浴室,有职工运动场和电影院,有非常漂亮的货物齐全的百货公司大楼。在这里,矿工们是又紧张又舒畅。
华北煤田地质勘探队一四三队住在这里。这是一支生龙活虎般的队伍。有七百多人,是他们为轩岗煤炭的大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支年轻的煤炭地质勘探队伍和此地的煤矿建设同时成长。他们是一面学习一面工作。说他们住在轩岗是不完全确实的,这一伙男女青年,绝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山头上、山沟里,他们跑遍了所有的山头和山沟。他们经常见面的朋友是农业社的羊群、羊倌、狐狸和野兽。走到哪个村就住在哪个村。每一个普查小队,都是利用报话机和队部联系。天明吃饭,每人带几个窝窝和一壶水上山,中午就在山上休息,到晚上每人背一大包矿石回到村里。如果发现有矿,测量队就紧紧跟上去,他们要测量地形。无论多么高的山,也要爬上去,无论多么深的沟,都要走过去,他们就生活在那悬崖峭壁之上。他们没有人发过怨言,他们知道,他们的劳动是为了什么。在测量工作结束之后,打钻队就走上去了。这是一批具有高度觉悟和技术能力的工人队伍。每一部钻机有五个技术人员。那高大的钻井铁架和机器怎样往那高山上运呀!车自然上不去,牲口也上不去。只有用人抬。他们去的地方,往往又是无人走过的地方,抬呀抬呀!任何高山也不能阻止他们。高大的钻机架起来了,无论赤日炎炎的夏天,还是严寒的冬季,他们就在钻架棚里工作和休息。那没有人烟的山野,被那钻机惊醒了。
在任何高山和深沟打钻,附近的农业社都要自动派人来帮忙。钻机需要水,农业社的社员就把水送来了。老人和妇女,每人背一桶水从山下摇摇摆摆走上山来,刮风下雪也不误送水。工人也给了当地农业社很大帮助,除了赠送他们机器,还要教给他们技术。工人农民,完全成了一家人了。
在山西,现在的轩岗还算是个小地方。不大为人所知。过上三五年,人们就会发现,这个小小的村镇,就要成为一个美丽的工业都市了。一座全新的采矿学院很快就要举办起来。崞县人是有眼光的,把这轩岗的煤炭称为“明珠”,称为“聚宝盆”,这种说法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南阳台田
出南阳店向东走,可以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新房子。没有到过这里的人总是要问:
“这是什么地方?”
“这是南阳村。”
“这些新房子是职工宿舍吗?”
“这是南阳新村,不是职工宿舍。”
走遍崞县,看见很多村庄盖新房,可是不曾在一个村庄看见这样多的整齐的新房子。一律是大正房,干干净净,这是农业社为社员盖的房子,一半的社员已经搬到新村来了。他们住的旧房子呢?他们没有房子吗?
这南阳村在城南十五里,处于阳武河和滹沱河的汇流三角地带。地势低洼,土地碱化程度很严重。历年来,由于这两条河的冲刷,把大批良田变为下湿地。住在村东的人家,在院里只要掘地一尺,就有泉水涌出。在崞县,各地群众年年为了缺水发愁。而南阳村,却为水太多而受罪。土地无法耕种不必说,连房子也倒塌了。一到连阴天,人人提心吊胆,害怕房子倒塌,只好住破庙。有的人家干脆搬走,或者到外村打短工。到解放的那年,半个村子的房子已经不能住人,群众生活苦不堪言。听听群众唱的是什么歌:
“东山有的摇钱树,西山有的聚宝盆。阎王爷爷不公平,偏偏把我送在这坏村村。”
人们生了气,也说气话:“硬坐三年监,不在南阳住一天。”南阳村,恶劣的下湿土地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压迫,成了人间地狱了。可是现在,大变样了。
支部书记说:“我们创造了台田!”
台田,新字眼,新名词。走出村来一看,那台田真是好看极了。一千九百多亩土地,修成了三千四百多块台田,有长方形的,有四方形的,有长条条的,整齐一致,有条不紊。每块台田,都是两边低,中间高,四周挖出排水沟,把水排出,台田的水位降低了,沟沟贯通,清清的流水包围着突出的台田,不旱不涝,成了最好的土地。台田,大部分种大蒜。多年来,南阳的大蒜是出了风头了。南阳村的人说:他们从台田里长出来的大蒜味道特别香,背上他们的大蒜走路,别人一闻就知道是南阳大蒜。他们说,南阳大蒜还有一种可贵处,捣成蒜泥以后,两天以内不蚀气,不变味,不发臭。南阳大蒜一律是紫皮蒜,它的主要市场是“走西口”,在内蒙古自治区。据说,现在北京也向南阳订货。一亩大蒜收十六捆(一千头一捆),收蒜薹一百斤。拔了大蒜以后,种菜,种豆子。另一部分不栽蒜的台田种向日葵、莜麦、小麦和大麦,什么庄稼都能种。
围绕着台田的排水沟,一律种稻子。
南阳村的人把他们这近两千亩台田称作“大花园”。经过人们的创造,这一大害变为一大利了。收入大大增加。农业社给社员新修的南阳新村,就是这一害变为一利的好证明。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哩!把这近两千亩土地改造成三千多块台田,要花多少劳动?而且,还要年年修整。一年不修,就塌平了。一年要修整三次:第一次在春季,是贴边,要把边堰抹得光光的;第二次,是在立秋前后,台田边堰草长起来了,要把草锄下来压在沟里,沤起来作为肥料;第三次,在收获以后,结合秋翻地把沟里的肥料翻到台田,这是一整套经验。可以想象,在这样小的小块台田上,根本不能用畜力,全部要用人工。在他们村西的普通土地上,一亩地只要七个工,一亩台田却要十八个工。要是新开一亩台田,那就要花二十八个工。苦是重得很,全部用铁锹。南阳的铁锹也有名,特别大。没干过这种营生的人一天只能翻四分地。此地人强劳力一工翻一亩。由于长期在排水沟内劳动,一般人的腿上都有了筋疙瘩。
为了保护台田,几年来,修起排水渠、毛渠和排水沟七百多条。在阳武河和滹沱河旁修了防洪坝,并造了防护林。种台田虽然苦重,收益却很大,所以,台田已经成了南阳农业社的宝贝了。现在,南阳村还有碱湿地和洼地一千四百亩,党支部决定,今年和明年要把五百亩碱湿地全部改为台田,其余九百亩洼地采用淤洪办法,改造利用。
南阳村变成小江南了,这正是劳动人民决心改造大自然的表现。不仅要它为我们生产大量的财富,也要它美化我们的家乡,“低处是稻畦,高处是台田,从前野草滩,现在小江南。”南阳村的人感觉美中不足的是,现在,还没有听说有人创造出在台田上工作的机器。我们相信,南阳村的人既然能提出这个任务,他们也就一定能想出办法创造出一种代替人力的机器。
后记
今年五月和七月两次到崞县“走马观花”,看到当地群众在“大跃进”运动中的一些动人事迹,深受感动。归来以后,把我所得的一些印象,借崞县旧“八景”的体裁,写了这篇散文“崞县新八景”。
第一次去崞县,在文化馆的展览室看到一套“崞县新八景”的图画,它引起我的很大兴趣。我想,这是个反映当地群众生活的好体裁。脑子一热,一下子就来了写这“新八景”的念头。我找来一部“崞县志”,上边果然有旧“八景”。仔细看看,这八景大都与当地群众生活无关。比如“天涯石鼓”这一景吧,那只不过是天涯山下的一块大石头,日久风化,形状像个大鼓,刮大风的时候,从石鼓下的空隙发出一种悲怆的声音,那算什么景致呢?如果也算作一景,那就只有绅士们去欣赏了。我写“崞县新八景”,只不过是借用这种方便的形式反映群众的生活,并不是要为崞县确立新的“八景”。文化馆的那“八景”原是水利“八景”,自然不能包括崞县的全部新事物。经过我选择、修改以后的这“八景”,仍然感到大大不足。其实,崞县人民在“大跃进”运动当中,创造了多少感天动地的事迹,莫说写一个八景,即便写十个八景,也包括不完。单说大水库吧,南白水库、咸阳水库、娘娘店水库……十几个大水库。要说动人的事迹,整个同河改道、长梁沟四十里的转山渠引水上山、原平的大井群、苏龙口的截潜流、原平铁木工厂自造成功的小型万能拖拉机、县委下乡办公……真是数不胜数。想一想,崞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半年工夫,全县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土地变为水地,在“七一”以前就实现了全县基本水利化,这要出现多少新人物新事迹!崞县提出的今年全县“六化”任务是:全县基本水利化、化学肥料普及化、耕作机械化、工业化、电气化、人人有文化。说实在的,这六化再加上县委领导群众化,全县公社化,才真正是崞县的新八景哩!我的眼光有限,时间有限,只能把我在崞县看到的一些事物,加以选择,写出来给崞县再鼓一把劲。说来惭愧,这“八景”,对于崞县的新事物说来,不仅是挂一漏万,就连这“八景”,也只是草草而就,没有写好,是不值一读的。至于说为崞县人民鼓劲,那恐怕只是我的主观愿望了。
写这篇东西时,曾受到县委书记刘祖武同志和文化馆馆长曹振武同志的很大帮助,在此谨向他们二位同志表示谢意。
如果有机会,我当再去崞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