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人家。”我对六岁的朋友小儿说。
“他走遍了世界?”他问。
“那可不是。”
“来过我们这里么?我怎么没有见过他?”他皱起了小小的眉头。
我失笑。但马上又肃然。这个问题并不荒唐:难道只有那些显赫的地方才是世界?——难道我们所处的这个小小的城市不是世界的一部分?难道我们不是世界的一部分?难道我们所生活的地方不是世界的一部分?没有来到我们这里,能算是整个世界吗?
“世界”,字典里的解释: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世界观。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二、佛教用语,指宇宙:大千世界。三、地球上所有的地方:世界各地。四、领域,人的某种活动范围:内心世界。主观世界。
电视上的新闻是第三种解释,这个六岁的孩子的角度是第四种解释,而他通过第四抵达了第一和第二。他以本能的智慧深刻地斥责着电视新闻用语的狭隘和简单。骄傲地,尊严地,把自己定义为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中间有多少人,运用的是电视新闻潜移默化教化给我们的定式思维呢?
忽然想起在鲁迅文学院读书时,小说导师对我们讲的一番话来。他说:“我们的小说家缺乏的除了细节,还有眼光、视野,缺乏多端歧异的角度。我们之所以看得不清楚、不深入,可能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认真看,我们所知甚少;也有可能是我们的眼光、角度太陈旧狭窄,写农村也好,写城市也好,都是就事论事,所谓‘经验’、‘身体’,结果呢,我们的小说就是薄的,因为我们想事想得薄……”
——我们中间有多少人,在对世界的认识程度上,尚不如一个六岁的孩子丰厚?又有多少人,一辈子都待在一个最共性最平面最无新也无错的单薄世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