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死之前,那些真相就在那里站着。但是人们不去相信,或者说,与他的三十九个基金会相比,人们更有兴趣去探究他是否漂白过皮肤;与他倔强羞涩的眼神相比,人们更有兴趣去看他被整得怪异凄惨的鼻子;与他才华横溢的音乐相比,人们更有兴趣去议论他的性取向;而与法庭最后的判决相比,人们更有兴趣去揣摩案件中那些暧昧的细节——有太多的人,宁可相信他坏,也不愿相信他好。
他死之后,一切变得不同。
我们的慈悲,往往是在人死之后。
为什么?
中国人一向爱说的话是“人死大于天”。死,生命的终止,成了让我们默默无语的事情。对于一个好人来说,他的死,让我们更怀念他的好。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他的死,我们开始凸现他的好。对于一个坏人来说,他的死,我们开始寻找他的好……为什么?因为他死了,任何可能性都没有了。我们拥有了绝对的发言权。——这时候的我们,似乎才最愿意显示出自己的善良和宽容。当然,这时候的善良和宽容,也往往是最没原则的。我们所遵循的最常见的原则就是:人都死了,还计较什么?
人死了,什么都不要计较了。那人活着的时候,就什么都要计较?如果在他活着的时候,我们不这么计较,那他会不会就不会这么早死?为什么我们对他所有美好的感情不能放在他活着的时候,只有在他死后才会毫不吝惜地奉献出来,而这种奉献对当事人来说其实毫无意义?
我们的英雄和楷模分两种:死去的,和活着的。我早就发现:死去的楷模比活着的楷模要多。而且,死去的楷模比活着的楷模要完美。原因很简单:他不用过日子了。而那些活着的人,要忍受苛责,刁难,品评,考验……活着,如炼狱一样。只有当他们死后,他们才会长长地舒一口气吧?——似乎也只有死,才能触动我们麻木的神经。往往,我们宁可相信一个再也不会说话的死人,也不想去相信一个有血有肉有心有肺的活生生的活人。
迈克尔·杰克逊死了。如果他还活着,我相信一切都不会有什么改变。人们依然会很苛刻,他依然会很惨。
迈克尔·杰克逊死了。我们用他听不到的美言来厚葬他。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学会在他们生前用多一点点的理性和理解来厚养他们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