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病知识读本-肥胖病概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肥胖病简述

    一、肥胖病的概念

    肥胖病是因机体肥胖而导致的一种疾病,是由于遗传、环境等各种复杂因素引起的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使体内热量摄入大于消耗,能量失衡,体内脂肪积聚过多或体重超常所致的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

    研究认为,肥胖是引起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胆囊炎、胆石症、骨关节病及某些癌症的重要诱因和共同的病理基础。因此从这个概念上讲,肥胖病是一种多因素影响的疾病,可引起内分泌、心血管、呼吸等学科相关性疾病,临床上可能分属于不同的学科研究领域。

    文献资料中经常可以看到“肥胖”“肥胖症”“肥胖病”“恶性肥胖”的概念。按照国际疾病标准分类定名为“肥胖病”。因为至今肥胖病因并没有明确,也称之为“肥胖症”。事实上,根据肥胖的危害性及相对独立的发病情况,我们认为以肥胖病称谓更为合适。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的“肥人”“肥满”等范畴,是由于先天禀赋因素、过食肥甘,以及久卧久坐、少劳、情志因素等引起的以气虚痰湿偏盛为主,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症。

    二、肥胖病研究概况

    人类对肥胖的认识很早。《黄帝内经》就指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不仅认识了肥胖病,并且阐述了与糖尿病(消渴)之间的关系;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观察认为:“突然死亡这种情况,往往胖子比瘦子更多见。”

    肥胖病概述对于肥胖病的明确认识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但是对肥胖的临床重要性、严峻性、危害性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并不认为肥胖是一种疾病。长期以来,中国人对肥胖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并不认为肥胖就是不好的现象。相反在一段时间内,以肥为美,以肥为贵。在近代社会也有这样的情形,尤其是在战争和饥荒年代,与贫苦农民、下层人比较起来,肥胖往往也是一种尊贵、富裕的身份象征。

    然而,这种情形如今已经成为过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和生活条件及交通状况的改善,肥胖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发生率与日俱增,与之相关的疾病发生率居高不下。我国也是这样,肥胖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人们对肥胖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与国际研究开始接轨。

    正是因为世界包括我国对肥胖的认识不统一,危害性认识不足,从而也导致了医学界围绕肥胖问题进行了几十年的争论。198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专家委员会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肥胖会引发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多种相关疾病,无论是成人、儿童或是青少年,肥胖都已成为一个严峻的健康问题”,并将肥胖定义为“机体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过多的能量”。人们认识到,肥胖不仅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且是和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肥胖和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胆石症、肿瘤等疾病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是一个涉及内分泌科、心血管科、消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外科等多个临床学科的问题,已成为一种“流行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此背景下,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宣布肥胖是一种疾病。

    由此,人类社会逐渐开始了对肥胖病的抗争,充分认识肥胖病及其相关疾病的危害,进而调整生活方式,加强防治措施。1999年6月,欧洲肥胖学会的24个成员国共同签署了《米兰宣言》,该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全世界向肥胖宣战的第一步。近年来对肥胖的病因、机制、防治手段等研究成为国际一大热点,减肥热也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新浪潮。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长期以来在人类健康保障、疾病防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古籍上并没有明确的减肥方法、医案的记载,在涉及具体疾病辨证论治和病因病机分析时,体态肥胖也成为一个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且早在汉代以前,中医书籍中就有关于肥胖病状、病因病机和危害性的记载。

    《黄帝内经》认为肥胖的病因与饮食习惯、脏腑功能及体质有关;肥胖的病机与人的气血多少、痰浊及瘀血等有关;肥胖的分型主要以“脂人”“膏人”“肉人”等三型为主;肥人易患中风,用药宜气味厚重、针刺宜深宜久等。如《黄帝内经·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金匮要略》中也有“富尊夫人骨弱肌肤盛”的描述。《丹溪心法》说“肥白人多痰”“肥人多是痰饮”,等等。应该说,中医对肥胖是有一定的认识的,而且在病因病机、预防治疗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近些年来,随着肥胖研究的热潮兴起,中医中药在治疗营养代谢性疾病方面的作用被给予极大关注。1992年,钱伯初教授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学报》发表了《肥胖动物实验模型》一文,此文章应该是国内对肥胖病研究迄今较早的文献报道。此后,国内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中医工作者都开始了中医药防治肥胖病的研究工作,在肥胖病研究文献、科研、临床、药物发明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肥胖病研究逐步由个人研究而成为多点、多区域、多学科研究,呈现出了良好的局面。

    三、说文解字——与肥胖病有关的概念

    说肥胖病,要先从“肥胖”字义说起,要搞清楚与肥胖紧密相连的几个概念,这中间就要搞清楚“肥”“胖”“膏”“脂”“油”等单字的含义,从而进一步理解肥胖和肥胖病的概念。

    (一)肥胖之概念

    “肥胖”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与“瘦”相对,现在临床上主要表示“脂肪多”的意思。而实际上,“肥胖”一词并不是一直就是“脂肪多”的代名词。在早期的使用中,“肥”和“胖”的意思是分开的。

    肥的本意指的是“肉多”。《说文·肉部》:“肥,多肉也。从肉部。”《礼运》:“肤革充盈,人之肥也。”《黄帝内经》中的“肥”字是形容肌肉丰满,体形大,皮革充盈的人,不是指脂肪多。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一词中写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们知道,鱼的脂肪含量是很少的,说鱼肥自然就是是指鱼的肉多,体形大。“肥”恰恰是形容肌肉多的一个词。

    上古汉语中“肥”字及其组成的词组,既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动物、植物,如肥充、肥壮、肥大、肥满、肥硕、肥实,后来渐渐被引申为土地肥沃、肥料、不正当收入如损人肥己等。到了后来,尤其是宋元以后,随着“胖”字的广泛使用,“肥”字才渐渐被淡化了。

    “胖”本义指祭祀用的半体牲,《说文·半部》:“胖,半体肉也。一曰广肉。”这里边个人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牲畜处死后一劈两半用于祭祀,这种风俗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还可以看到;另一种就是形容祭祀用的肉体积大,并不是半口牲畜的分量。“胖”本身表示“大”义,可引申为“安适、舒坦、肿胀、胀大、虚浮、不结实”等含义。“胖”由“胀大、肿胀”义进一步引申可指“体态的肥胖”。“胖”表示人体丰满肥胖的意思,到金末元初才逐渐成熟多用。

    “肥胖”连用最早见于元代,如元代李行甫《灰栏记》第一折:“我道是谁,原来是哥哥,我看你容颜肥胖,倒宜出外。”《三国演义》第八回:“吕布走得快,卓肥胖赶不上,掷戟刺布。布打戟落地。卓拾戟再赶,布已走远。卓赶出园门,一人飞奔前来,与卓胸膛相撞,卓倒于地。正是:冲天怒气高千丈,仆地肥躯做一堆。”

    “肥胖”词语的使用还带有一定的地域性质和情感色彩。在当今众多的汉语方言中,“肥”和“胖”字的使用仍然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南北分界。有人说,南方人习惯说“肥”,北方人喜好说“胖”,如果有人把“肥胖”一起说,这人十有八九是专业医生。在南方,脂肪多的人都叫“肥佬”“肥妹”“肥婆”“肥仔”之类;到了北方,则说成“胖墩”“胖子”。一旦北方人说起“肥”来,多半都不好听。除“肥胖”“减肥”外,北方语系一般不用于人,一般指动物尤其是形容猪,言人“肥胖”略带贬义,往往含有贬损或厌恶的意思。

    现在,“肥胖”合用起来逐渐不好听了,渐渐演化为一种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如今社会,由于审美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对美的欣赏层次也在逐步提高。先前因为生活困难、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时的不以为然,到现在变成了格外关注。“仓廪实而知礼节”,同样温饱解决了,对美丽的追求就上了台阶。如今人们见面寒暄,尤其是对女性,要说“瘦了”,说胖了就不高兴,社会已经到了以瘦为美的时代和环境,以至于今天减肥成了热门话题、女人的共同语言、商家的市场蛋糕。像什么减肥操、减肥茶、减肥膏等大行其道,肥胖已经成了众矢之的。

    (二)膏脂油的概念

    我们经常说“官员榨取民脂民膏”,当然这里的意思主要特指人民的血汗钱、劳动成果。膏脂与肥胖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词性上来讲,肥胖是形容词,主要是一种描述性语言。膏、脂、油是名词,主要是一种概念性语言,是组成人体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是组成肥胖体质的重要成分。随着人们对肥胖认识的不断深入,已经将脂肪增多定为肥胖根源。因此,研究脂肪与膏脂油之间的联系十分必要。

    脂肪,由“脂”和“肪”两个字组成,古代表示的是两个意思。而现代研究表明,膏、脂、油、肪应该属于同一性质的内容,其本质就是脂肪。但是因为脂肪在形状、性质、分布上不同,又因为古代人并没有那么精细的化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去分析各种状态脂肪的分子结构,只能从形象形态上进行命名,从而就有了膏脂等多个概念,相互之间分得很清楚,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在使用时发生了变异。

    古人有这样的解释,《说文解字》:“戴角者脂,无角者膏。”《易经》:“有羽者脂。”有角者提炼出来称“脂”,无角者提炼出来称“膏”。长在飞禽的身上的,或者长在有犄角动物身上的古人称作“脂”;长在没犄角动物身上的叫作“膏”。比如牛羊的油一般叫“脂”,猪油古人称为“豚膏”。《周礼》:“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牲。”其中脂者代表祭祀用的牛羊,膏者代指猪。《黄帝内经》:“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黄,白如豚膏,黑如乌羽者,生也。”古人之称谓,分别得非常清楚。同是荤油,牛油羊油必称“脂”,猪油必称“膏”。

    而同是脂肪,因为形状、分布的不同,也有不一样的称谓。“脂膏以膏之。”——《礼记》。疏:“凝者为脂,释者为膏。”人身上的油,液体、半固体的叫作“膏”或者“肓”,固体坚硬的被称作“脂肪”。脂肪之间又有区别,在脊又曰“肪”。《文选》:“脂在腰曰肪。”肪指的是肥厚的脂,一般长在腰部。其实肪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板油,成块的硬脂。

    《后汉书·董卓列传》:“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然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这里就很明确地做了说明,董卓身体“充肥”,“脂”流于地。

    很显然,能在地上流动的脂,今天已经是很明确的的概念,就是油。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无油相助,中国烹饪中的煎炒烹炸等手段全部无法施展,也就不会有天下美食、大师厨艺。现在更是无油不成席,下馆子、吃火锅、烤肉等样样离不开油。油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芝麻油、大豆油、玉米油、橄榄油、菜籽油、花生油、动物油,等等。

    根据油的来源主要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人们对动物油的认识可能会更早一些。动物油是从动物身上提取出来。据《齐民要术》的记载,乃“猪肪取脂”。把动物的油脂剥下来切成块炒,炼出膏再凝而为脂。早在周代,就有脂膏的使用,一种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种是用膏油涂抹以后将食物放在火上烤,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这种情况在古代是十分普遍的,至今在一些农村还有炼脂肪取油的现象。这些从猪、羊、牛身上摘下来称为脂肪、板油,而一旦炼制后出现的液体状的物质,才称为油,也有称大油、荤油。早时烹饪基本都用这种提取的荤油。

    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动物油后,因为榨油技术的诞生,才有了植物油,与“荤油”相对应,又称“素油”。素油的提炼,大约始于汉代。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物种的丰富,人们发现了更多的物品用于提炼油脂,如我们常常能见到的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葵花子油、芝麻油、橄榄油等,品种十分多。宋代庄季裕《鸡肋编》中有一节专记油,详述宋代各种植物油的提取,认为诸油之中,“胡麻为上”。胡麻就是芝麻,至今小磨香油还是油中的良品。

    现代人更多地把脂肪与油联系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些油在一定的温度下会凝固,尤其是动物油。因此认为,油就是液体的东西,液体的脂肪;脂肪就是固体的油。在现代人的认识上,如《现代汉语词典》就解释:①脂主要指动植物的油脂,如脂肪、松脂。②脂粉。这些膏、脂、动物油、植物油在现代化学上都是同样的组成成分——脂肪,只不过因为形态不同而称谓不同,而脂肪的核心是脂肪酸、三酰甘油。油吃多了容易引起脂肪堆积,形成肥胖,油脂是脂肪形成、肥胖产生的主要因素,与脂肪意义基本相似,也是我们肥胖病研究的根本所在。肥胖病,应该称为“脂肪病”才对。

    (三)中医对肥胖膏脂人种的认识

    在中医经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对肥胖病的描述。《灵枢·卫气失常》:“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肉坚,皮满者,肥。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黄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肥人”,其实就是“脂人”,指的就是体形可能不是很大,但是皮肤紧绷有弹性,肌肉、皮下脂肪坚硬的人。膏人就是皮肤松弛,肌肉松软,甚至按之有凹陷的,长着啤酒肚,脸蛋儿嘟噜下垂的胖子。肉人是体形大,但是上下匀称,皮肤不紧绷也不松弛,就是皮肉不分离。

    肥胖的人都是体形丰盈硕大,但是内容不同。脂肪多的人古人称为膏人,纵腹垂腴,就是现在挺着啤酒肚子、嘟噜着脸蛋儿的人。还有一种人脂肪坚实,肌肉强悍,古人称为肥人,也叫作脂人。肌肉多的人,古人称为肉人。这些人体形丰满,但是上下匀称,没有赘肉。胖人可能是脂肪多或者肉多,也有可能是水肿或胀气、腹水的人。

    结合现代医学对肥胖的认识,肥胖可以概括为几个特征:①体形大。②依据成分不同可以分为:肌肉型肥胖,如一些运动员、健美先生、健美小姐等,相当于古人说的肉人;脂肪性肥胖,挺着啤酒肚子、嘟噜着脸蛋儿的人,水牛背,满月脸的人;水液型肥胖,主要是水肿、虚胖,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人。从这几个类型来看,我们就可以明白,现代人所说的肥胖主要指的是脂肪型肥胖。今天所谓的肥胖病,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膏人、脂人。肥胖病本质上就是脂肪疾病,研究肥胖病,首先就要从研究脂肪开始。

    四、肥胖与脂肪

    鉴于以上论述,肥胖本质上就是脂肪的堆积。脂肪是脂类的一种,脂类是脂肪、类脂的总称。与单纯酯类、衍生脂质统称为广义酯类,是指除含脂肪酸和醇外,尚有其他称为非脂分子的成分。一般把常温下是液体的称作油,而把常温下是固体的或在动物机体上的脂肪称作脂肪,两者的区别在于所含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成分的不同。因此,在这里两者都可以称作“脂肪”。与肥胖发生密切相关的是脂肪,我们就主要针对脂肪的性质进行讲述。

    (一)脂肪的成分

    脂肪所含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其中甘油的分子比较简单,而脂肪酸的种类和长短却不相同。因此脂肪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取决于脂肪酸,不同食物中的脂肪所含有的脂肪酸种类和含量不一样。自然界有40多种脂肪酸,因此可形成多种脂肪酸三酰甘油。脂肪酸一般由4~24个碳原子组成。脂肪酸分三大类: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在多数有机溶剂中溶解,但不溶解于水。

    (二)脂肪的来源、合成与代谢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脂肪的超标准堆积,从而导致了肥胖的发生。那么,人体的脂肪从何而来呢?这一点必须明确,只有搞清楚脂肪的来源和合成,我们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控制脂肪的堆积,有效地控制肥胖病。

    1脂肪的来源

    上边我们讲过,脂肪主要有固态和液态形式,其来源主要是动物和植物油脂。

    食物脂肪含量(%)食物脂肪含量(%)猪油990植物油100猪肉308牛肉62猪里脊6~8羊肉141鸡蛋119花生305苹果04白菜01注:数据来源:杨月欣主编《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这些外源性的脂肪要转化为人体的脂肪并储存下来,成为营养物质进而引发祸患,需要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对人体来讲,脂肪的合成,既有这些含有脂肪的外源性食物,同时也有一些蛋白质、糖类物质经过代谢合成脂肪,也有机体其他物质的异化。前面讲过,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因此,脂肪酸、甘油在脂肪的形成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合成脂肪的主要原料是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的来源主要是生物体能利用糖类或简单碳原物质转化为脂肪酸。如油料作物利用CO2作为碳原合成脂肪酸,微生物利用糖或乙酸作为碳原合成脂肪酸,动物及人主要利用糖来合成脂肪酸。

    2脂肪的合成

    脂肪由脂肪酸和甘油合成。脂肪酸有两种合成方式:一是“从无到有”途径(全程合成途径),在细胞质中进行。二是在已有脂肪酸链上加上二碳物使碳链增长,在线粒体或微粒体中进行。合成甘油的原料是α-磷酸甘油。合成甘油的主要原料是脂酰CoA和α-磷酸甘油,α-磷酸甘油在甘油磷酸转移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磷脂酸,磷脂酸在磷脂酸磷脂酶的作用下生成甘油二酯,甘油二酯再与一分子的脂酰CoA缩合生成三酰甘油。这是一个复杂的生化过程。

    3脂肪的代谢

    外源性脂肪随饮食进入口腔,经过口腔的咀嚼、粉碎而后经食道进入胃,在胃中要经过胃的机械运动使之成为食糜,但是研究发现,除了幼儿的胃尚有一些消化脂肪的功能外,成年人的胃没有消化脂肪的作用。此时期主要是将大的脂肪性食物进行粉碎。

    脂肪在进入小肠之前是不能被消化的,但必须经过十二指肠部位的脂肪乳化,而后进入到小肠内。在十二指肠部位,来自胃部的脂肪食糜与胆囊释放的胆汁进行乳化反应,将脂肪转化为乳糜颗粒,而后在小肠内经过胰、肠脂肪酶的作用,将外源性的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脂肪酸和甘油在小肠黏膜被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去,并经血液系统运送到肝脏重新合成三酰甘油,并与载脂蛋白、胆固醇等结合形成脂蛋白,再被分泌出来进入中央乳糜管,经淋巴循环,进入静脉,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组织器官中。

    脂蛋白是脂肪运输的重要形式,包括脂肪、胆固醇、载脂蛋白等成分。经过离心试验和电泳试验,我们可以将血液中的血脂成分进行分类,按照离心法分别是乳糜微粒、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而电泳法得出的是乳糜微粒、a-脂蛋白、b-脂蛋白、前a-脂蛋白。

    如果将肝脏合成的脂肪比喻为工厂的产品,那么胆固醇、载脂蛋白则分别是产品的固定装置和运输设备。因此,胆固醇和载脂蛋白在脂肪的代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胆固醇的参与,在肝脏合成的脂肪就无法以脂蛋白的形式运送到全身各处。

    胆固醇的来源主要是外源性动物食物,植物性食物的胆固醇具有清除动物性胆固醇的作用。

    (毫克)猪肉肥107猪肉瘦77鸡肝429牛肉瘦63羊肉瘦65鸭肝515猪心158猪脑3 100松花蛋649猪肾405猪肝368墨鱼275猪肚159鸭蛋黄1 522螃蟹235牛脑2 670松花蛋黄1 132鸡屯229鸭蛋634鸡蛋680鸡蛋黄1 705羊肾254羊肝323鸡血149注:数据来源:杨月欣主编《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4脂肪的正常生理(1)脂肪的功能:脂肪是人体的三大必需营养素之一,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

    一是提供能量。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三大营养素中,脂肪是能量最高、热值最大的营养素。每克脂肪可提供3768千焦热能,同等重量的脂肪产生的能量,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2倍以上。也正如此,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人们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从营救情况来看,获救女性的比例要稍高于男性。为什么?这里便有生理和心理原因。从生理上,女性的皮下脂肪要比男性厚,水分的消耗更少,在同样的环境下,女性出现脱水症状后坚持的时间会比男性长。特别在超过了120小时后,女性的这种优势可以更加体现出来,“一旦出现生还者,女性将会占绝对多数”。

    脂肪在胃内消化较缓,停留时间较长,可增加饱腹感,使人不易感到饥饿。因此,一般我们吃了荤菜或者下了馆子,就会很长时间不知道饥饿。而在中学生中,就常常坚持不到中午放学时间就饥肠辘辘,这与营养状况有很大关系。

    二是组成人体的结构,塑造体形。脂肪是人体组织的结构成分,脂肪分布在人体的不同部位,构成了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和宏观上支撑着机体的功能活动。在人体皮下、女性乳房、臀部、腹腔等都有着脂肪层的分布,如果没有脂肪这一重要的组织,人的脸面就会塌陷,乳房就会干瘪,臀部就是失去线条,人就会变得不可思议。皮下组织中的脂肪还起着一种塑造人体外形美的作用。如果皮下组织内的脂肪储存过多,人的外表体形就会发生变化。轻者使人失去美的外表,重者则使人行动不便,甚至失去行动的自由。

    三是维持体温。脂肪是热的不良导体,皮下脂肪在冬季起保温作用。胖人皮下脂肪多,一般较瘦人耐寒力强些,也最容易怕热。同样,脂肪具有隔热作用,外界的热量因而不易传到机体内部。脂肪大部分储存在皮下,用于调节体温,保护对温度敏感的组织,防止热能散失。

    四是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脂溶性维生素,在溶于脂肪的条件下,较易为人体吸收。例如,作为维生素A原料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在烹饪胡萝卜时要重油文火,使其中的胡萝卜素溶入脂肪,才有利于人体吸收。

    五是保护脏器,填充体内器官空隙。脂肪组织除了发挥体内最大的能量储存和供应库的作用外,分布于内脏器官周围和网膜上的脂肪组织还起着一种“填充”体内器官空隙的作用,脂肪在器官周围像一个软垫,可以避免或减少由于机体从事剧烈运动,如跑、跳、腾跃时对内脏器官所造成的冲击,使器官维持在正常位置,保护人体功能的顺利发挥。如果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组织过多,则会限制和影响内脏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这也是胖人稍一活动就会感到心慌气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过多的脂肪填塞在心脏周围,使心脏功能受限所致。

    (2)脂肪的分布:体内脂肪主要分布在皮下组织、内脏器官的周围、腹部网膜上。含量常随营养状况、能量消耗等因素而变动。皮下组织是体内脂肪最大的储存场所,正常状态下,体内大约有2/3的脂肪是储存在皮下组织中的。不同部位的皮下组织中脂肪的储存量是并不完全相同的,同一个肥胖者,机体不同部位皮下脂肪层的厚薄也可以是不一样的。腹部、臀部和双侧大腿上段,以及腰背部皮下组织对脂肪的储存能力大于机体其他部位。女性的乳房、肩背部,以及双上臂的内外侧也是脂肪容易沉积的地方。

    体内另一个大的脂肪储存场所是环绕在胸、腹腔脏器周围的脂肪组织,尤其是腹腔的大网膜,常常是最早开始储存脂肪和储存脂肪最多的组织。

    由于体质的差异,体内脂肪的沉积也有一定的差别。有些人的脂肪可能主要沉积在体表皮下组织中,有些人的脂肪则主要沉积在内脏中,这类人外表给人的感觉并不太胖。现代研究则认为,脂肪在体内的沉积是同时进行的。即在一部分脂肪沉积在皮下的同时,也会有一部分沉积在内脏里。

    (3)脂肪细胞的特性:人体内的脂肪组织是由脂肪细胞组成的,每一个脂肪细胞内都储存了大量的脂肪。也就是说,脂肪在体内的存在是被脂肪细胞储存起来的,脂肪细胞就是脂肪的仓库。脂肪细胞与肥胖发生密切相关。人体内脂肪细胞的数量,从人出生以后基本上是保持固定不变的,只是体积发生着变化,但细胞增生性肥胖病患者除外。现代研究发现,当肥胖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70%时,患者体内不仅有脂肪细胞肥大的表现,而且还往往伴有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加,即体内同时有新的脂肪细胞生成。

    脂肪细胞大小不一,大小可变,具有很强的伸缩性。研究表明,一个脂肪细胞的直径可以增大20倍,整个细胞的容积可以增大1 000倍。不同部位皮下脂肪组织的脂肪细胞大小不同。正常人皮下脂肪细胞平均长67~98微米,每一脂肪细胞含脂量约060微克;肥胖时,脂肪细胞明显肥大,皮下脂肪细胞长达127~134微米,增大50%~100%,每一脂肪细胞含脂量091~136微克。当肥胖发生和发展很快时,一般仅见脂肪细胞肥大,当缓慢长期持续肥胖时,脂肪细胞除了肥大,数量也增多。一个正常人全身脂肪细胞数可从(268±018)×1010增至(770±135)×1010,脂肪细胞数增加了3倍。

    (4)脂肪的分类:研究发现,体内脂肪主要分为白色脂肪和褐色脂肪两种。

    1)白色脂肪组织血管神经不发达,细胞内有一个几乎与细胞等大的脂滴,其他胞质成分被积压在细胞膜下围成狭窄的环形,仅占细胞容积的1/40,细胞核呈扁圆形。

    2)褐色脂肪细胞为多边形,也有称作棕色脂肪。细胞核位于中央,细胞质含有很多的线粒体及大小不等的脂肪滴。褐色脂肪组织血液供应丰富,细胞内含有多量的线粒体,并有大量的细胞色素,故呈棕色。褐色脂肪分布在颈、肩、肩胛间区和腋窝等处。

    最新研究发现,肥胖的人往往有较少的褐色脂肪组织。褐色脂肪组织被认为是一种专司产热的组织,褐色脂肪组织减少或功能异常,机体产热的功能就会降低,热能消耗也就会减少。

    5脂肪的病理变化

    脂肪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果人体吸收、合成和代谢平衡,脂肪就会在脂肪细胞与功能需要之间达到合理的利用,就不会出现脂肪堆积;但是如果因为多种原因造成营养物质摄入过多,能量过剩,多余的无法完成正常代谢的脂肪就会储存在脂肪细胞内。如果脂肪细胞能够容纳,促进脂肪细胞增生或者体积增大,但尚在可容纳范围,则可能相安无事,只表现为超重或者肥胖,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应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可以耐受;如果超过了其容纳能力,或者脂肪细胞破坏,就会出现多余的脂肪颗粒四处游走,对人体造成损害。这种原理与水库蓄水有相似之处,一个水库就如同一个脂肪细胞,只要不洪水泛滥、不溢出水位线,就是安全的状态。

    实际上,脂肪细胞与人体的其他细胞一样,也处于一个不断代谢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产生一些代谢产物而参与机体活动,这是一个复杂的但尚未被阐明的领域。

    肥胖病的诊断

    肥胖是由于机体脂肪含量超标造成的,那么脂肪超标就与体重之间、与局部脂肪厚度等有着紧密地联系。严格来讲,肥胖病的诊断应该依据脂肪的具体含量进行判断。然而,当前这种诊断方式无法实现,或者说不能大面积展开,迄今还没有一种有效的精确的检测脂肪含量的技术。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只能根据体重、体脂进行判断。严重的肥胖一眼就看得出来,但多数人需要进行身高、体重的测定和体重指数的计算,间接地判断脂肪的水平。

    体重就是人体的质量。体重并不是一个恒定的概念和数值,随着年龄、性别、种族、季节、环境、职业、饮食和昼夜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从婴儿、少年、青年、中年、成年,体重会逐渐变重,老年之后则逐渐变轻;男性比女性体重重;黑种人比白种人重,白种人比黄种人重,中国北方人比南方人重。

    体重是不断变化的,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恒定。调查发现,大约有一半的人在冬季的时候体重会比夏季增加。研究人员分析,这可能与人们在寒冷的冬季里,运动量减少,以及昼短夜长的季节变化使人们的社交活动减少,睡眠增加等因素有关,再加上厚实的冬装掩盖了体重增加的现实,使人们对肥胖的警惕性下降。从另一角度讲,这也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在一定的条件下,年龄、身高与体重关系最为密切,人体体重一般采用标准体重、体重指数来进行衡量。要求被测人站在体重计上,脱去沉重的衣物,以最少的内衣,在同一个固定的时间内(清晨),排尿后或进餐前测量。

    一、标准体重的计算

    (1)成人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0]×09(2)1~2岁以下儿童标准体重(千克)=年龄×2+8(3)婴儿1~6个月:出生体重(克)+月龄×600克7~12个月:出生体重(克)+月龄×500克

    (4)2岁以上直接称重。

    (5)肥胖度=(实测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人的体重波动在标准体重的10%上下范围,属于正常。一般将体重大于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20%为肥胖,30%为中度肥胖,50%以上为重度肥胖。

    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一)体重指数的概念

    体重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也称体质指数。体重指数是通过计算人体身高与体重之间的比值大小来判断是否发生肥胖的一种方法。测量人体体重指数的方法有许多种,但经多方使用比较后发现,使用不同测量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大同小异。目前临床上使用比较多的体重指数测量法是QUETELET指数法。BMI适用于体格发育基本稳定以后(18岁以上)的成年人。体重指数(BMI)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简便、快速、实用的估计体内脂肪总量的方法,在临床工作中使用比较广泛。

    (二)体重指数计算公式

    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

    (三)体重指数与肥胖程度判断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诊断标准:正常BMI为185~249千克/米2,大于25千克/米2为超重,25~299千克/米2为肥胖病前期,30~349千克/米2为Ⅰ度肥胖,35~399千克/米2为Ⅱ度肥胖,40千克/米2为Ⅲ度肥胖。

    1997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会议上通过测量体重过重和肥胖的国际标准是:BMI≥25 kg/m2属体重过(超)重;BMI在25~299千克/米2之间为预胖(临界)型肥胖;体重指数>;30千克/米2为肥胖。肥胖又分为三级:BMI在30~349千克/米2之间称为Ⅰ级肥胖;BMI在35~399千克/米2之间为Ⅱ级肥胖;BMI>;40千克/米2为Ⅲ级肥胖。

    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针对亚洲成人制定的标准:正常BMI为185~229,小于185为体重过低,大于等于23为超重,23~249为肥胖病前期,25~299为Ⅰ度肥胖,大于等于30为Ⅱ度肥胖。若体重增加仅为肌肉发达,则不应为肥胖。

    在2000年4月召开的“中国肥胖问题研究会”上,科学家指出:中国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的切点应该取决于中国成年人BMI增高与疾病危险度的关系。会后,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邀请专家组成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进行包含了24万人的横断分析和62万人纵向分析的大规模数据汇总,分析后于2001年6月召开百余名专家参加的“中国人群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进行专题讨论,正式提出了中国成人体重指数分类的建议:即以185~239千克/米2为正常,240 ~28千克/米2为超重,280千克/米2以上为肥胖的专家推荐意见。以我国自己的数据为根据的BMI分类标准,是我国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的一个突破。

    例如:中国某男性,体重为89千克,身高170米,他的体重指数的计算方法是:89÷(17×17)≈308千克/米2,大于28千克/米2。他的体重属于肥胖的范围。

    三、体脂测量

    上述公式计算简单、实用,因而得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然而,有时仅靠体重一项指标来判定是否肥胖并不准确。例如一些运动员,因肌肉发达,其体重可能已达到上述肥胖标准,但一般并不将他们列入肥胖行列。为准确起见,有时需采用测定体脂来判定是否肥胖的方法。因为肥胖本身就是脂肪的多少而引起的,体内脂肪的含量是准确判断肥胖的金指标。因此,测量体脂的含量是判断肥胖程度的重要方法。

    (一)体脂分布

    人体脂肪的分布一般在内脏和皮下。内脏脂肪含量一般不容易检测,而人体脂肪的总量的1/2~2/3储于皮下,皮下脂肪是人体最大的脂肪库之一,它的厚度与机体的肥胖程度大致平行。匀称型肥胖病患者皮下脂肪厚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脂肪含量的多少。因此,皮下脂肪厚度测定用来作为判断患者体内是否有脂肪堆积,是诊断肥胖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非匀称型和局部肥胖型患者,皮下脂肪厚度的测量也可以作为判断有无脂肪堆积的依据,帮助肥胖病的诊断。

    (二)全身体脂测量

    (1)使用某些脂溶性放射性核素,如氪-85、钾-42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测定出体内脂肪的分布和脂肪量的情况。

    (2)采用中子活性法、双光子法、CT和MRI来测定体内脂肪的含量。CT、MRI为目前诊断内脏型肥胖最精确的方法。其方法为:沿脐孔或第4~5腰椎间水平扫描内脏脂肪面积,面积≥120米2为超标。

    由于这些检查方法需要比较复杂的仪器设备,检查价格昂贵,再加上放射性核素和放射线损伤的困扰,以及临床实际应用价值不大等因素的原因,限制了其使用和推广,只有在患者病情特殊需要,以及研究工作需要时才使用。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一些脂肪检测设备,通过生物电、红外线等手段是一个很好的探索,但准确性目前还无从确认。

    (三)皮下脂肪测量

    人体体表不同部位皮下脂肪的厚薄本来就不一样,男女老幼,以及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肥胖又各有特点。

    (1)常用测量部位:①背部肩胛骨下端处(肩胛骨下角)。②上臂部外侧肘关节与肩峰之连线中点(肱三头肌下端)。③胸部中点。④腹部,脐下或脐旁1厘米处。

    (2)测量方法:①皮肤皱折卡钳测量皮下脂肪厚度。常用测量部位为三角肌外皮脂厚度及肩胛角下。成人两处相加,男性≥4厘米,女性≥5厘米即可诊断为肥胖。如能多处测量则更可靠。②X线片估计皮下脂肪厚度。③指捏法:常用来判断患者营养状况,只不过过去多用在营养不良的诊断上,这种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到肥胖病的初步诊断上。测量者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或其余四指)将测量部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轻轻捏起呈皱褶状,皮折与身体长轴平行,右手持卡尺或皮肤厚度测定仪测量皮折根部厚度。然后将捏起的皮折放松后再次捏起测量,连续测3次,取其平均值。若超过1厘米以上者为皮下脂肪过多。再参考体重测定,若超过体重20%,即可诊断。

    如果两指之间捏起的皮肤厚度相隔距离大于5厘米,就可以初步判断这个人可能有肥胖。国外使用的皮肤厚度测定仪可以同时读出施加压力的大小,以及测出的皮肤厚度。测量时施加在皮肤上的压力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认为,测量时施加的压力保持在10克/厘米3为宜。压力过小、皮肤厚度变化较大,往往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压力过大又常常会给患者造成疼痛的感觉。

    (四)脂肪百分比(F%)和体内脂肪量测量

    F%=(4750/体密度-4142)×100%

    体内脂肪量=(495/体密度-45)×100%

    (1)体密度:

    男性人体密度估算公式:1091 3-0001 6×(A+B)女性人体密度估算公式:1089 7-0001 33×(A+B)其中(A为上臂皮脂;B为肩胛皮脂)。

    2006年全国男性25~29岁上臂皮脂厚度监测值为108,肩胛皮脂监测158;2006年全国女性25~29岁上臂皮脂厚度监测值为175,肩胛皮脂监测175。则有:

    男性人体密度=1091 3-0001 6×(108+158)=1048 7×103千克/米3女性人体密度=1089 7-0001 33×(175+175)=1043 1×103千克/米3(2)体脂判断:

    若男性体脂含量大于25%或女性大于30%,则可诊断为肥胖。其中有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为3种:

    1)轻度肥胖:体重超过20%,F%超过30%。

    2)中度肥胖:体重超过30%~50%,F%超过35%~45%。

    3)重度肥胖:体重超过50%以上,F%超过45%以上。

    四、腰臀比(WHR)

    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危险性不仅与身体的脂肪含量有关,且与其在体内的分布有关。腹型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危险性密切相关,与包括2型糖尿病、糖耐量异常、高血压和脂代谢异常(高三酰甘油、低LDL胆固醇)在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联系。因此,腰臀比常被用来进行肥胖的诊断。

    1腰臀比概念

    腰臀比为一种腹部脂肪的测量指标,对白种人的判断标准为:男性﹥10,女性﹥085则为腹部脂肪堆积。比较这两种指标后,WHO建议将腰围作为优先指标。

    2计算方法

    平静呼吸时,用皮尺平肚脐水平环绕1周(肋骨下缘与髂前上嵴之间的中点连线)所测得的数据,即为腰围;臀围是平髋关节水平环绕1周(股骨粗隆水平的连线)所测得的数据(髋关节就是我们抬起大腿时要活动的关节,平时站立时是臀部凹陷的地方,当大腿抬起时会鼓起)。将两者的数值相除,即可得出腰臀比。

    正常成人WHR,男性<;09,女性<;085,大于此值为中央性肥胖(腹内型或内脏型)。白种人男性腰臀比>10,女性腰臀比>085,为腹部脂肪堆积。中国人BMI可能不高,但实际上可能有脂肪分布的异常。

    3意义

    腰臀比是早期研究预测肥胖的指标。

    (1)可以评价身体的脂肪分布情况,是最佳的脂代谢评价指标。有些患者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内,但腰臀比增加的话也提示患者患相关疾病的危险度增加,尤其对于女性。

    (2)说明体内可能存在雌雄激素比例失调的现象,雄激素增高导致体内脂肪异常,形成分布呈男性化的苹果型身材,一般认为上腹部脂肪堆积与体内睾酮增高有关,下腹部脂肪堆积与体内雄烯二酮增高有关。腰围尺寸大,表明脂肪存在于腹部,是危险较大的信号;而一个人臀围大,表明其下身肌肉发达,对人的健康有益。比值越小,说明越健康。

    1998年WHO建议首选要测量腹部脂肪,并建议欧洲人群腹型肥胖适宜标准为:男性腰围94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亚洲人群以男性腰围94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暂时作为过渡期的标准。值得强调的是,腰围作为评价肥胖的标准非常重要,腰围降低后,即使体重未减轻,也可以显著降低肥胖相关性疾病发病的危险性。

    五、查明肥胖的原因

    诊断肥胖与诊断其他疾病一样,要详细了解病史、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及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根据资料全面分析,尽可能明确肥胖是原发的,抑或是继发的。

    (一)询问病史

    询问病史有利于探索引起肥胖的原因,目的在于分清是原发还是继发因素。如询问是否使用过能引起肥胖的药物,有无头部外伤、脑炎、脑脓肿、脑中风史,是否于急慢性疾病的恢复期、大手术或分娩后发生肥胖,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变更,诸如终止体育锻炼、职业变换、迁居、营养条件的改善等。要问清肥胖发病时间、什么原因,如自幼肥胖、产后肥胖等,饮食情况如每日主食食量和甜食、零食习惯,以及活动量和睡眠情况,并要详细了解家族肥胖史及其他易引起肥胖的病史。

    一般很少有因为单纯以体重增加或肥胖来求诊的患者。内分泌肥胖多以原发病的主诉来诊。糖尿病常有口渴、多尿及多饮;下丘脑性肥胖可有头痛、尿崩、溢乳、贪食及颅神经损害症状;遗传性肥胖常有性器官发育不全、智力低下、畸形。主诉食欲减退而体重增加者应疑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注意病史中体重增加的时期和快慢。自幼肥胖者常为单纯性或遗传性肥胖,成人起病或病史较短者可能为继发性肥胖。注意肥胖的伴随症状,如高血压、糖尿病、月经失调等,既可为引起继发性肥胖的基础疾病的表现,也可为单纯性肥胖的并发症。

    (二)体格检查

    注意身高、体重、肌肉发达情况、有无水肿及先天畸形。注意体形,凡女性呈男性化或男性呈女性化脂肪分布者可能有性腺功能低下,注意第二性征发育情况。

    向心性肥胖者有皮质醇增多症的可能。下半身脂肪异常增加而上半身脂肪萎缩可能是进行性脂肪萎缩。注意有无中枢神经及精神障碍,下丘脑肥胖可有视野缺损及颅神经损害表现;精神障碍伴低血糖表现可能为胰岛素瘤。体检时尚应注意血压变化及糖尿病的表现。

    (三)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X线头颅平片及蝶鞍分层片,可发现较大垂体瘤、脑瘤及颅骨内板增生。怀疑脑瘤者应做气脑或脑血管造影。怀疑肾上腺肿瘤者可行腹膜后充气造影或血管造影检查。胰腺、卵巢也可行X线检查。

    2CT和磁共振检查(MRI)

    头颅及全身CT或MRI检查可发现垂体瘤、其他颅内肿瘤,以及肾上腺、胰腺、卵巢等部位肿瘤,为目前常用的无创伤性检查。

    3B超检查

    B超对肾上腺、胰腺、甲状腺、性腺肿瘤或囊肿的诊断有帮助。

    4放射性核素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主要用于内脏器官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如肾上腺或甲状腺肿瘤。

    5其他

    其他包括染色体检查,可检出遗传性疾病;视野检查,有助于发现下丘脑垂体病变。

    (四)内分泌功能检查

    1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检查

    检查主要有基础代谢率(BMR)、甲状腺吸131Ⅰ摄取率,血清蛋白结合碘(PBI)、血清总T3及总T4、游离T3(FT3)、游离T4(FT4),了解甲状腺功能状态及检出甲状腺功能减退。TSH、TSH兴奋试验、鉴别甲状腺功能减退,注射TSH后T3、T4升高为继发于下丘脑或垂体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无反应者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TRH、TRH兴奋试验,进一步鉴别甲状腺功能减退,若注入TRH后TSH无反应为垂体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若TSH有反应为下丘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检查

    尿17-羟、尿17-酮及尿游离皮质醇测定;血浆皮质醇测定,主要检出皮质醇增多症患者。血浆ACTH、ACTH兴奋试验,主要鉴别皮质醇增高是原发于肾上腺抑或是继发于垂体及下丘脑。小剂量(2毫克/天)、大剂量(8毫克/天)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前者用于鉴别单纯性肥胖与皮质醇增多症;后者用于鉴别皮质醇增多症为原发于肾上腺肿瘤(库欣综合征)或继发于垂体及下丘脑病变(库欣病)。

    3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检查

    血清睾酮、雌二醇测定用于检出性功能低下。LH、FSH测定及LHRH兴奋试验,若血LH、FSH升高,表明性功能低下原发于性腺病变;若降低,表明性功能低下继发于下丘脑或垂体。注射LHRH后,FSH、LH升高则病变在下丘脑,FSH、LH无反应则病变在垂体。

    4胰岛功能检查

    怀疑糖尿病、胰岛β细胞瘤时可测定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及C肽、糖基化血红蛋白、血清果糖胺。也可选用葡萄糖耐量试验、饥饿试验、D860试验等。糖尿病空腹血糖≥70毫摩/升(140毫克/分升)或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毫摩/升(200毫克/分升)。胰岛素瘤血糖低,血中胰岛素高,饥饿试验诱发低血糖时胰岛素高,胰岛素(微国际单位/毫升)与空腹血糖(毫克/分升)之比大于05。

    肥胖病的类型

    一、原发性肥胖病

    原发性肥胖病是因为原发性疾病引起的肥胖,主要为单纯因素型肥胖病。单纯因素主要有遗传性、营养性、内分泌性、下丘脑病变等多种。在所有肥胖者中,95%以上是原发性肥胖。

    (一)按照病理改变划分

    1体质性肥胖

    体质性肥胖又称脂肪细胞增生肥大型肥胖、幼年起病型肥胖。这种肥胖的脂肪细胞不仅体积变大,而且脂肪细胞的数目也有所增多。这种类型肥胖往往是出生后半年左右开始,食欲良好,营养过剩,体内的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引起脂肪细胞增生肥大,脂肪分布全身。因多自童年时代就比较肥胖,因而也称为幼年起病型肥胖。该类型部分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采用饮食控制等措施不易见效。

    2获得性肥胖

    获得性肥胖又称脂肪细胞单纯肥大型肥胖、成年起病型肥胖。这种肥胖往往是由于患者有意无意地摄入过多的食物,而引起的过食营养性肥胖。一般发生在成年以后,此种肥胖以四肢肥胖为主,该种肥胖类型的脂肪细胞只有体积变大,而数目不变。此种肥胖与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关系,饮食控制和运动效果明显,对胰岛素敏感。

    (二)按照发病年龄划分

    按照发病年龄,肥胖可分为幼年起病型肥胖和成年起病型肥胖2种类型。

    其中幼年起病型肥胖都是增生性肥胖,而且患儿脂肪细胞的数量一生都难以减少。所以有人发现,2岁以前就很胖的小孩容易终身肥胖,减肥困难。幼年起病型肥胖的孩子中,有80%到成年后依旧会发胖。青春期起病的青少年多为增生肥大性肥胖,他们的脂肪细胞数量多,体积又大。而成年起病型肥胖则以肥大性肥胖为主,也有一少部分是增生性肥胖。

    (三)根据肥胖者的体型划分

    1向心性肥胖

    向心性肥胖又称为腹型肥胖、苹果型肥胖、阳性型肥胖、男性型肥胖。这种肥胖者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腹腔内,四肢则相对较细。以脂肪细胞在腹部积聚更为突出,腰围和臀围的比例明显增大为特征。一般认为腰围的尺寸必须小于臀围的15%,否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该类型肥胖多见于男性。

    2外周性肥胖

    外周性肥胖又称为洋梨型肥胖、女性型肥胖、臀部型肥胖。肥胖以下身为主,以脂肪细胞在臀部、大腿积聚更为突出为特征,多见于女性。

    3均匀性肥胖

    此型肥胖表现为脂肪细胞比较均匀地分布于全身,多见于婴幼儿。

    (四)根据脂肪细胞的变化形式划分

    1脂肪细胞增殖型肥胖

    此型肥胖表现为脂肪细胞的数目增加,而形状和体积均正常,儿童时期的肥胖多为此种类型,此型肥胖即使在减肥之后也只见脂肪细胞体积缩小,而数目不易减少,因而常常发生成人肥胖,并且治疗困难。因此,预防肥胖应从儿童时期做起。

    2脂肪细胞增大型肥胖

    此型肥胖表现为脂肪细胞的体积增大且数目正常,成年人的肥胖多属此种类型。

    3脂肪细胞增殖增大型肥胖

    此型肥胖表现为脂肪细胞的数目增加,体积增大,此型多见于重度肥胖者。

    (五)水、钠潴留性肥胖(亦称特发性水肿)

    此型肥胖多见于育龄期及更年期女性。其发生可能与雌激素增加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醛固酮分泌增加及静脉回流减慢等因素有关。脂肪分布不均匀,以小腿、股、臀、腹部及乳房为主。体重增加迅速,与体位有密切关系,劳累和立位体重增加,休息及平卧后减轻。早晚体重变化正常人为04千克,本病患者早晚体重变化在1千克以上。该病水肿变化往往呈周期性,晨起面部、眼睑水肿,起床活动后,下肢、躯干逐渐水肿,到晚餐前体重较早饭前增加12~45千克,平均24千克±07千克。立卧位水试验表明患者有水、钠潴留。

    二、继发性肥胖病

    继发性肥胖病是由于神经、内分泌疾病、药物,以及激素代谢失常等多种疾病引起的肥胖性疾病。继发性肥胖又称症状性肥胖,发生率约占肥胖者的5%。由于这部分肥胖有明确的病因,原发病治疗后即可有效控制肥胖,治疗方法和预后均与原发性肥胖病有所不同,临床上应该注意这部分患者的鉴别诊断。

    (一)内分泌障碍性肥胖

    1神经系统疾病

    (1)间脑病变:间脑位于中脑之上,尾状核和内囊的内侧。间脑一般被分成丘脑、丘脑上部、丘脑下部、丘脑底部和丘脑后部五个部分。如出现脑炎、颅脑损伤等引起间脑综合征,就会伴发肥胖。

    间脑综合征:因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神经通路异常导致的内分泌、自主神经及精神活动异常。临床表现为: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出汗增多或明显减少,怕冷,血压大多偏低,或有体位性低血压,心率不稳定,瞳孔扩大或瞳孔缩小,头晕、头痛及胃肠道功能障碍(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②代谢功能障碍:A.不正常的肥胖,表现为类库欣综合征。B.多饮、多尿,不可遏制性的饥饿感,或饥饿感与厌食相交替。C.毛发脱落,月经不正常,性欲减退,不能生育及男性乳房增大等。③睡眠障碍,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嗜睡,有些在嗜睡后出现失眠。常见的临床类型为:A.发作性睡病。B.异常睡眠症。C.发作性嗜睡-强食症。D.体温调节障碍:低热,体温一般维持在37.3~37.8℃;体温过低;高热。④其他症状,如神经官能症样的表现,发作性猝倒,以及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的特征。表现为偏身水肿,偏身皮肤发红,偏身半侧出汗,偏身半侧肌肉萎缩等。本病多为逐渐开始,呈慢性过程,症状常表现为波动性,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为20~40岁,由于下丘脑病变的病因较多,临床症状表现不一,诊断较困难,必须注意详细询问病史,并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细致分析考虑。

    (2)下丘脑垂体病变可发生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征。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征又称Frohlich综合征、Babinski-Frohlich综合征、Le-aunois-C1eret综合征、肥胖性生殖无能性营养不良症、脑性肥胖病。本病征以肥胖、性器官发育不良、尿崩等为其特征,幼儿、学龄期男孩多见。本病征70%的患者年龄在20岁以下,男孩多见。肥胖通常为中等程度,多数在短期内迅速出现,其分布不均匀,以乳房、下腹部及腰部、外生殖器附近特别显著,呈女性型。面部及四肢相对较细,指、趾显得细而尖。

    (3)垂体肿瘤: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生长激素瘤。

    2内分泌疾病

    (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面容臃肿、苍黄,颈部脂肪较厚,并有黏液性水肿。

    (2)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可发生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皮肤紫纹等。

    (3)胰腺细胞瘤(胰岛素瘤),因易饥,多食而肥胖,呈全身性均匀性肥胖。此外,中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多有肥胖史。

    (4)性腺功能减退:多见于女子绝经后及男子睾丸发育不良等情况。大部分是由于性腺功能减退而致肥胖。男性性功能低下后或女性绝经期后之肥胖,即属此类。男性性功能低下肥胖一般不如女性绝经期发胖显著。性腺型肥胖全身脂肪积聚较匀称,以胸腹、股、背部为明显。可伴高血压、紫纹、糖耐量曲线减低。24小时尿17-羟或17-酮持续偏高,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常为阳性。尿中促性腺激素增高。少部分属于STein-LevenTHAl(斯坦因-利文撒尔)综合征,其特点是肥胖、闭经、无排卵、不孕、男性化、多囊卵巢。其无男性化者称多囊卵巢(PCO)。卵巢分泌雄激素亢进,尿17-酮增多,血睾酮增高,黄体生成素(LH)增高,卵泡刺激素(FSH)正常或减低。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兴奋试验反应过强。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以慢性无排卵、闭经或月经稀发、不孕、肥胖、多毛和卵巢多囊性增大为临床特征的综合症候群。肥胖多始于青春期前后,渐进性,此与高雄激素血症同化作用和性腺外雌激素促进细胞肥胖大所致有关。

    3药物性因素

    (1)长期大量服用或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激素性肥胖很常见,长期或短时间大剂量注射或内服地塞米松、强的松等糖皮质类激素药物治疗,多表现为库欣综合征,即满月脸、向心性肥胖、水牛背、皮肤痤疮等激素性肥胖现象。

    (2)避孕药致继发性肥胖病:少数人会发生,孕激素会影响到代谢,促进组织生长,同时又有水钠潴留的作用。主要表现:一是服用避孕药前就肥胖,服用后加重;二是炔诺酮类,刺激饱食中枢,引起食欲亢进;三是引起月经周期延长,体内刺激素水平升高,体内水分增加。一般只要停药,就可以控制。

    (二)先天异常性肥胖

    先天异常性肥胖多由于遗传基因及染色体异常所致。常见于以下疾病。

    1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者,个体表现型为女性,原发性闭经,生殖器官幼稚,身材矮小,智力减退,蹼颈,肘外翻,第四掌骨短小。血雌激素水平低,LH及FSH增高,性染色体核型多为XO。

    2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

    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男性,原发性性腺功能降低,类无睾体型(身材偏高、四肢长、指距大于身长、耻骨联合到地面距离大于身高的1/2),第二性征不发育,生殖器幼儿型,男子乳房女性化,血睾酮低水平,LH及FSH增高,性染色体多为XXY。

    3LAurenCe-MOun-BieDl综合征

    LAurenCe-MOun-BieDl综合征者,有肥胖、智力低下、色素性视网膜炎、多指(趾)畸形、并指(趾)畸形、生殖器官发育不全六主征。尿17-酮、血LH低于正常。氯菧酚兴奋试验无反应。LHRH兴奋试验一次或多次注射有LH增高反应。

    4糖原累积病Ⅰ型

    糖原累积病Ⅰ型患儿,呈肥胖体态,面部及躯干部皮下脂肪尤为丰富;尚有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呈侏儒状态;低血糖,可达056毫摩/升;肝肾增大;肌肉无力;高脂血症;高乳酸血症及酮血症。本症系隐性遗传性疾病。

    5颅骨内板增生症

    颅骨内板增生症者,主要表现为肥胖、头痛、颅骨内板增生、男性化、精神障碍。肥胖以躯干及四肢近端较明显。颅骨X线示有额骨及(或)其他颅骨内板增生。患者几乎全属女性,症状大多数出现于绝经期之后。

    (三)其他

    1痛性肥胖

    痛性肥胖亦称神经性脂肪过多症。病因不明。妇女多发,且出现于绝经期之后,常有停经过早、性功能减退等症状。临床表现在肥胖的基础上出现多发的痛性脂肪结节或痛性脂肪块。脂肪多沉积于躯干、颈部、腋部、腰及臂部。早期脂肪结节柔软,晚期变硬。随着脂肪结节不断增大,疼痛随之加重并出现麻木无力、出汗障碍等。疼痛为针刺样或刀割样剧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沿神经干可有压痛。常有关节痛。可有精神症状,如抑郁、智力减退等。

    2进行性脂肪萎缩症

    本病患者上半身皮下脂肪呈进行性萎缩,下半身皮下脂肪正常或异常增加。亦有下半身脂肪萎缩,上半身脂肪沉积。可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脾肿大、肌肉肥大、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继发性肥胖以某种疾病作为原发病,它们的肥胖只是原发病的表现之一,常非该病的主要表现,更不是该病的唯一表现。通过对原发病的治疗,肥胖多可治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