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住斜阳-乌衣巷口夕阳斜(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二站是正觉寺。

    重建后的正觉寺,占地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规模宏伟壮观,是世界上第一大尼众道场。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正觉寺题写了“正觉寺”和“大雄宝殿”匾额,为大雄宝殿抱柱题联“正道示周行遍十方宝树金绳戒香梵钵,觉王开净土试四望松风水月仙露明珠。”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为正觉寺写了梵文“正觉寺”匾额,为牌楼题写了“佛国新胜”、“峦波生辉”八个大字,笔迹遒劲有力,酣畅淋漓。祭祀广场南端建有一堵呈“八”字型的大型照壁,照壁外侧写的“南无阿弥陀佛”,内侧写的“回头是岸”皆出自敦化名士杨明谷之手。照壁前,台基之上,直竖两根不锈钢旗杆,顶端之上分别悬飘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佛旗;其中佛旗旗面是由竖列六色彩条组成,分别是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及前五色混合色,象征佛陀成道时圣体放出的六种色光。

    广场东端建有一玉石围栏,内有一巨大石碑,上刻《正觉寺重建碑记》。第一进的院落两侧是两幢木制建筑钟楼和鼓楼,木栏斗拱琉璃生辉。首先走进的是天王殿,威武雄壮的四大天王分列两旁,殿中间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有这样一个名联是形容弥勒佛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转过弥勒佛身后的大屏风,一尊威风凛凛的护法神立像金盔金甲袁,手持金刚杵,他就是神将韦驮。传说韦驮是佛国中以善走如飞而被称为“神行太保”。据称,在佛陀涅磐时,有个“捷疾鬼”偷走了佛陀的两颗牙齿,作为护法神的韦驮,忙急起直追,经过一段奔跑,终于将盗贼抓获,夺回佛牙。为此,韦驮被众人公推为神将,担起保护释迦牟尼佛坟墓的重任。

    第三进是大雄宝殿。殿上供奉的是横三世佛,也就是西方教主阿弥陀佛、东方教主药师佛和婆娑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佛经中常用“世尊”代称之。传说释迦牟尼佛出世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顾视四方,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释迦牟尼佛又称现代佛,住世说法49年,建立本土佛教。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被尊称为“药师”、“医王”。药师佛又叫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琉璃光佛。药师佛曾发十二誓愿解除人间疾苦,带领十二药叉大将,以神力保护众生。西方主佛阿弥陀佛在民间有广泛影响,他在西方成佛,成为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教主。

    再往后则是千手观音殿,端坐在观音殿里的观音像为六法身千手樟木雕刻的贴金像,此立像360度联体排列,形成六面体,每面又独立成为一尊完整塑像。六法身千手千眼像高6米,整组雕像共66个佛头,6000只手6000只眼,6.6公斤贴金,该雕像不仅具有极其深刻的宗教含义,更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

    在整个建筑群体中,尤以观音殿造型最为奇特,六角亭结构寓意六顶山,顶端铸有六尊相向不同的观音像,下面24条亭脊,象征观音菩萨一年24节气端坐于六顶山之上,保护六方平安。

    最后一进殿是藏经阁,该殿由上下两层组成,整体座落在大型五百罗汉堂之上,上层为藏经阁,其匾额是敦化名士李受山所题,楼内藏有香港名商姚一鸿和敦化名士于守祥捐赠的国内仅存的《大正大藏经》一套,为镇寺之宝。

    藏经阁下层为法轮殿,是寺内僧众讲经听法场所。走进地下室的五百罗汉堂,内有500尊树酯塑成形态各异的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参观完正觉寺,转而向南,便是著名的“天女浴躬处”。

    天女浴躬处,传说是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生母佛库伦沐浴感朱果而孕的地方。相传天帝有三个女儿,长女恩库伦,次女正库伦,三女佛库伦,聪慧美丽以老三为最。一日,三姐妹在长白山下布库里池中沐浴,一喜鹊衔朱果飞至。佛库伦抬头仰望,朱果落入口中,感孕而生一男,取名布库里雍顺。佛库伦取荆条,编制山筏,将孩子置于筏上,筏子凌空而起,飘落在呼而哈河,即牡丹江,顺风飘至俄朵里城,即今敦化市区。城主收养,长大成人,即为满洲始祖。据《鸡林久闻录》载:1913年,敦化县长耿翼在敦化立“天女浴躬处”石碑一块。风雨八十余载,原石碑难寻,为纪念这美丽传说,于1992年立此碑。

    因此碑立在六顶山水库之滨,故吸引不少游客留连于此。近山,峦峰叠翠,湖面碧水连天,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近年,市政府意欲加大投资,以“天女浴躬处”为主线,建造一个环湖文化长廊,将敦化有史以来的文化艺术,全部纳入其中,打造一个以满族文化为重点,周边辐射整个东北的文化景观。

    东牟山,座落在敦化市区西南12.5公里处,海拔600米。南邻牡丹江,北靠大石河,山上有古城,名为城山子山城。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靺鞨族粟末部的大祚荣,于唐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在长白山东北的东牟山上,筑城自固吗,建都称王吗,号震国。

    据史料记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这里居住着我国东北古老的肃慎族,汉代称挹娄,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又称勿吉,隋唐时代,勿吉改称靺鞨。城山子大体是椭圆形围绕在山腰上,站在山顶上,俯视山下四周的景象,历历在目。此城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控制东西南北各路交通的要冲。

    牡丹江在东南四公里处,由西南向东北缓缓流去,大江东岸有永胜屯遗址、敖东城遗址、在其东15公里许,六顶山古墓群在其东北7公里许,东北5公里处有渤海古庙址,山城与这些遗址遥遥相望,互相呼应:城垣的周长2000米左右,它随着山势的高低,蜿蜒起伏于山腰间,由西门向东南,城墙随着很大的一个山坡,逐渐抬高,东门以内偏南侧,是一个大面积的平缓山坳,那里遗留着50多个半地穴的房屋基址,城内偏西北处,距西门100米,由一个石头砌成的水池,直径44.6,米,呈锅底状,深1米,石头铺底,在城的中部有几块铲平的操场状平地,大的长达百余米,当是演兵场。鉴于城山子山城的遗物和形制,可知该城为渤海遗址。

    东牟山北侧的大石河,犹如玉带围腰,缓缓而过,新修的一条拦河大坝,连接了两岸,两岸均建有游玩、休息的场所,山青水秀,景色宜人。

    从敦化往宁安去的这段公路上有几处让人们觉得奇怪的古建筑遗址,因它们的上部建筑已完全毁掉,地表上只存三行大石块,每行八块,故当地百姓称之为“二十四块石”。

    江东“二十四块石”,座落于敦城东南的一处高埠之上,周围地势平坦开阔,为牡丹江冲积平原。西侧是长图铁路线,北距牡丹江300米,南面便是敦化通往延吉、宁安去的公路。

    遗址为渤海早期的建筑址。系由二十四块大石头组成的建筑基础。石质均为玄武岩。石块分三行,南北排列。遗址处,现存二十三块大石头。据清代文献记载,远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在地表上见到的就是二十三块。民间传说,那块丢失的石头是被大风刮走了。1981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公布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设立了石质的标牌和说明牌。

    江东二十四块石,向西南离渤海时期的六顶山古墓群仅6公里。敖东城遗址在其西北1公里,隔江相望。从采集的板瓦、筒瓦残片来看,与六顶山古墓群和敖东城的同类物相同,所以应属同一时期的遗迹。关于二十四块石的用途,学术界说法不一,要确切弄清该遗址真正用途,尚待更深入的挖掘工作和更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才能得出结论。二十四块石为研究渤海早期历史和渤海建筑形制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在结束完中线的旅游之后,我们便可踏上东线的旅途。

    乘车东行,一路菊香四溢,菜畦成片。这里的豆角叫江豆宽,因气候关系,产地只限于安图到蛟河之间的敦化境内,因其味道鲜美,独具风味而驰名全国。

    再往东来,约半小时路程,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雁鸣湖。

    雁鸣湖是因张笑天的小说《雁鸣湖畔》而得名。过去的大山镇现也更名为雁鸣湖镇,由此可见,雁鸣湖现已成为一种品牌,更因敦化作协的杂志《雁鸣湖》的广泛传播,声名鹊起。

    在雁鸣湖镇的东南,有一不大的水面,人称莲花泡,莲花泡四面蒿草簇拥,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水面莲叶相连,密密匝匝,沿岸边而生,每到七八月份,荷花竞相开放,红绿相间,清香四溢,让人在此也领略到一番南国荷塘景象,体味“采莲荷塘秋,莲花过人头”的真实诗意。

    镇子东面,便是久负盛名的雁鸣湖了,只见湖面水光潋滟,碧波生辉,“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四面群峰拱卫,湖面渔船往来穿梭,好一派壮观画面。因雁鸣湖气温较四邻偏高,农作物生长期长,所以雁鸣湖大米省内闻,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