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住斜阳-飞入寻常百姓家(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03年仲秋时节,敦化作协在雁鸣湖畔的小山举办“红叶”笔会,到会的老、中、青作者227人,延边作家协会主席金学泉先生,副主席、《天池》杂志主编徐振清先生也莅临指导。在会上,作者们畅所欲言,描绘今后作协美景,互勉互学,诠释现在文学情缘。薄酒淡菜,更显笔中情义重,欢歌笑语,才知书外黄金轻。这次笔会,增强了作协的团结,丰富了作协的文化生活,为延边文化增加了一个新视点。

    也是金秋时节,敦化作协成功出版了一套,《雁鸣湖》丛书,14本集子中纳入了敦化40多人的诗文,除韩宪文与韩影父女所著《春笛.秋雨》,曲亚东、葛梅等30多人合著《芳草地》外,其余全是诗集。这10本诗集中,大部分都是从长期积累的诗稿中精选而成的,只有李广义的《栖息之鹰》、刘德远的《青荷香动》、杨晓华的《爬满心树的青藤》中新诗较多。费桂岚的《爱情红头绳》、高春阳的《五月的芳菲》文辞婉约,清新照人,高景森的《翠绿森林湖》、陈敬平的《心迹》、代选民的《晨号》也不失为精品之作,而关凤智的《七彩虹》、于姗的《秋叶沉思》则透出一股浓浓的乡音。这十四本集子的问世,立即在吉林文坛引起强烈的反响,赞誉不断,好评如潮。这是敦化有史以来,大规模结集出版的第一次,而这正说明敦化文学土壤之沃,作者之众,积淀之厚,功力之深。其中,张波的《红雪》,是敦化最新一本小说集,构思精奇,故事情节安排得恰如其分,娓娓道来,让读者坠入其中而不觉。《豆豆鸟》是侯丽杰女士的成功之作,书中虽咿呀童语,却蕴含深奥的哲理,能让人发省顿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德远同志的《清荷香动》,这是他的第三本诗集,可见他的著作之丰,笔耕之勤。有人这样评价德远的诗:你的心灵更深处的亮色、你的血脉当中最浓重的一股跃动。

    这套丛书是由中国著名作家、剧作家,吉林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张笑天先生作的总序,正像序中评语:“我感动的是他们的执着和清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他们仍能甘于寂寞、甘于守拙,苦苦守望文学,这是一个作家最可宝贵的品格。”我们不敢说我们是合格的作家,但我们绝对敢说我们是最合格的爱好者。中国著名评论家孟繁华也来信祝贺,著名评论家任林举先生评论说:“几十名作者就是几十棵会唱歌的树,虽然大家的音色、音质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旋律,那就是为生命的尊贵美丽,为生活的自由美好而歌唱,这是来自生命源头的祝福和憧憬”。

    在敦化作家群中,近年来涌现出一些新生力量,在敦化这片土地上迅猛成长。最具代表的是刘德远、杨晓华、韩影、侯丽杰、葛梅、尹卓玲、司金艳、高景森、高春阳、庄吉春、姜贵新、陈敬平、曲亚东、马粼、姜海燕、褚新广、丹扬、郭永波、李淑杰、孙雪焰、刘艺、田园、李艳华、高玉峰、周东颖、李金辉、侯景娥、李文英等一大批文学新秀,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韩影是比较勤奋的一个人,到目前为止已在《鲁西诗人》、,《敦煌》、《吉林日报》、《野草》、《绿风》、《幸福》、《知音》、《诗选刊》、《岁月》等报刊发表作品多达30万字,她的诗清丽含蓄、文辞华美、表述自然。作为《野百合》主编的杨晓华,其在民刊中的影响与日俱增,在几十家报刊中均有诗文发表,他的诗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正像任林举先生评论说:“杨晓华的诗轻灵中透着幽深和某种潜力”。诗集《爬满心树的青藤》在2005年获延边金达莱文艺奖。

    在敦化这块文学土壤中,还在不停耕耘着的文学中坚,诸如李广义、姜安华、田玉光、张波、刘殿荣、孙长贵、刘立起、闫铁夫、韩宪文,刘祚智、王凤庄、张惠范、郭凤珠、王雍、梁立栋、于珊、关凤智等人,他们在积极创作的同时,还肩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003年。是作协最为丰收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市作协会员又增加三十余人,有4人被吸收为延边作协会员,2入被吸收为省作协会员。在这一年里,作协增补了机构,补充了人员,使各项工作都有较大起色,被市文体局评为先进单位被州作家协会评为先进单位,李广义荣获先进个人的称号。

    敦化文学又达到了历史的新高,面对的是一片辉煌,面对新一轮文学高潮的到来,我们应当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群策群力,把住潮头,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关于《留不住斜阳》

    这套丛书的出笼,是必然也是偶然。自从2003年敦化市作家协会出版一套《雁鸣湖》丛书之后,就再没有编辑过文丛了,时间虽说是很漫长,但也让大家有机会去积累,去沉淀,犹如十月怀胎,终要降临人世,这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说是偶然,是缘于作家协会的几位文友在一起闲谈,说应该出套丛书了,也就是这几句闲谈,才让这套《雁鸣湖作家文丛》能够快速地与大家见面了。

    既然大家都积极响应,那就说干说干了。一切都很顺利,一切又都是那么必然。在此期间,我们专程到省作协拜访了张笑天主席,请他为这套丛书写了一个序,同时也得到了赵春江副主席、通联部的张顺富主任的大力支持。出版社方面,有殷老师、张老师等几位老师的全面策划,有宣传部部长刘向东和作协主席田玉光担任主编,这套书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但这本散文集的书名却让我颇费了一些思量。在这本集子里,有些文章中涉及到一些儿时的旧事,涉及到一些故乡的情愫,使我不得不对自己的少年及家乡作一些深层次的回顾。

    我是敦化市红石乡人。我爱我的家乡,正是那一片富庶的土地养育了我的童年和童年的幻想、追求及玫瑰色的梦。我记得经常和小朋友坐在河边,看那红红的落日,看那燃烧的晚霞,看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和灿烂。

    冬天的时候,我要上山去打柴,用镰刀割下一捆捆的树枝,然后用车拉回来,有时没有牛车,就用人力车拉,在深深的雪里,每迈动一步都需要一定的气力,穿的棉鞋都冻得硬硬的。尤其到黄昏时,人的气力都用完了,这时候,最亲切的就是远处不太清晰的炊烟了,它是那样的美好,美好的超过了一切云雾,那袅袅的炊烟升起,就会让我想起妈妈正在做饭,或蒸一锅玉米馍,或煮一锅玉米馇子,再做点酸菜,切些咸菜,美美地大吃一顿,那飘起的炊烟,让我想到的还有温暖的热炕头,还有些烫嘴的开水,更多的是爷爷奶奶的唠叨......

    夏天的时节,妈妈总带着我们兄弟几个到田里铲草,太阳往往把我们晒得汗流浃背,坐在地上就不想起来,那时节,总会看看西边的太阳何时下山,心里盼着夕阳尽快燃红晚霞,燃红我们的村庄和田地,让我们能尽快回到家,放松一天劳累的身躯。小时候,对夕阳有着无法言说的亲切,有时盼它快点落山,有时又希望它能永远地悬挂在西天的山顶。

    等到我长大了,自然多了几分情怀,多了几许思索,我总是觉得在黄昏时,人的思维是最清晰的,人的心也是最清净的。在黄昏时看着那慢慢下沉的落日,总会给我一番想象,给我几种启迪,让我总是会想到人生、宇宙,想到自然、生命,这轮回的一切,这一切的再生。

    正因为我对夕阳情有独钟,抑或是夕阳情结吧,我还写过两个有夕阳的文章,一个是《留不住斜阳》,一个是《斜阳在外》,这两篇文章虽不能说是我的代表作,但第一篇却让我自己钟爱有加,这就像自己的孩子吧,我想你也可能有这种情况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