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王国传奇-涅盘再生——落居西州的高昌回鹘(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使团由夏州北上经过了今天的鄂尔多斯市南部的乌审旗,然后“度沙碛,无水,行人皆载水”,显然是行经了沙漠,此处的“沙碛”应该是毛乌素沙漠。又过了两日,在鞑靼人的“都啰啰”部落停歇,该部族将过往旅客向他们缴纳的住宿、饮食等费用称为“打当”。当继续行进至“茅家子族”这样一个部落的时候,他们需要渡过黄河,在这里,使团借助于茅家子族人的“羊皮筏子”渡过了黄河。“羊皮筏子”在青海、甘肃、宁夏等黄河上游地区很流行,就是将完整的羊皮吹足气,然后将多个羊皮囊连同木栅捆扎在一起,就可以像小船一样作为水上的交通工具了,可用来运输货物或乘载游客。直到近代,羊皮筏子依然在上述地区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王延德对羊皮筏子的记载,无疑可以证明,至少在北宋初年的时候,羊皮筏子就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了,它是人们聪明智慧的结晶。行至此地,我们可以推测,使团是在河套平原附近自南向北渡过黄河的,此时已经深入到了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了。

    渡过了黄河,“次历茅女王子开道族,行入六窠砂,砂深三尺,马不能行,行者皆乘橐驼。不育五谷,砂中生草,名登相,收之以食”。他们显然又进入了沙漠之地,根据地理位置,这里的“六窠沙”应该是指乌兰察布沙漠东南部的六个小沙漠,由于沙很深,马无法在其中前行,只好改乘骆驼行进。沙漠中不生长五谷,一种叫“登相”的植物可以食用。据查,“登相”实为“东蔷”的音译,又称为“沙蓬”,多产于沙地中,其籽粒似芝麻,可以当粮食。行至此时,他们早已在向西行进了,经过了无人居住的“楼子山”,又行至沙漠中,由于沙漠广阔,他们“以日为占,旦则背日,暮则向日,日下则止;又行望月,亦如之”。由于太阳东升西落,所以他们西向行进时,会在早晨背对太阳,傍晚则会面向太阳,以此来确定方向,规划行程,同样地,他们也根据月亮的运行轨迹来确定方位。

    随后,他们先后经过了“卧羊梁劾特族”、“太子大虫族”,后一部族“接契丹界,人衣尚锦绵,器用金银,马乳酿酒,饮之亦醉”,此处有马奶酒,可能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继续西行,到达了合罗川的“拽利王子族”,此处为唐时回鹘公主所居的地方,有一些旧城址,还有温泉池,此时,他们已到达了今天蒙古国的西南部了。

    经过了阿墩族,又抵达了格啰美源,这里为“西方百川所会,极望无际,鸥鹭凫雁之类甚众”。这大概是一个巨大的湖泊,水鸟群集。又行经了数个地方之后,他们终于长途跋涉到达了伊州,伊州即新疆的哈密地区,距离西州已经不远了。他们在这里见到了野蚕,又见到了大尾羊,“尾大而不能走,尾大者三斤,小者一斤,肉似熊白而甚美”,对于成长在万里之外的中原人来说,这样的羊无疑使他们感到很惊奇,他们还记载了这里的宾铁(钢,从一种砺石中提炼出来)和胡杨树。

    他们在伊州境内西行了十多日,抵达了“泽田寺”,在这里,“高昌闻使至,遣人来迎”,他们大概已经抵达了高昌回鹘王国的边境内,高昌国听说宋使将至,已派人前来迎接。至此,经过了万里路途,他们终于将要到达目的地了。经过了蒲昌(今鄯善县城)、柳中(今鄯善县鲁克沁乡),到达了高昌。自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五月离开京师,直到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四月到达高昌,其间差不多经过了一年的时间。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使团由北宋京师开封出发,并没有从河西地区前往西域,而是选择从内蒙古地区渡过黄河,再经由内蒙古中部地区,向西行经蒙古国西南部,最后到达新疆地区,直至高昌回鹘王国。这条路其实也是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被称为“漠南路”,因其处于蒙古高原大沙漠南部而得名。完整的漠南路由新疆哈密往北进入蒙古国西南部,又经过内蒙古,东经山西、河北、北京直至辽宁朝阳,王延德一行所走路线即为漠南路的西段。

    抵达了高昌回鹘,不知道此时此刻的王延德、白勋以及其他随团的使者会有怎样的感想,他们所经之地多为不毛之地,而且沿途经过了很多的异族部落,他们可能因此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并不知道具体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在长途旅行之中,他们要面临饥渴和孤独,也可能忍受了病痛的折磨,使团的一些成员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

    他们在行程中也受到了各部族的帮助,上文中茅家子族人用羊皮筏子帮助他们渡过黄河就是例证。再者,他们在途经的地方“诏赐诸国君长袭衣、金带、缯帛”,向各部族君长敬献礼品,此举也应该受到了各部族的欢迎,所以,他们的行程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艰险。在交通工具不够发达的古代,能够行经如此远的地方,确实是一项伟大的创举。从他们所记载的内容中,我们也可看出,一路上,所经过的部族多为少数族部落,所记载的名称可能都是根据一些少数族语言音译而成的,这些部族有党项羌人、回鹘人,还有其他民族的人。

    他们对高昌回鹘王国的景观也有所描述。吐鲁番盆地盛夏时极热,他们以此来描述其情状:“地无雨雪而极热,每盛暑,居人皆穿地为穴以处。飞鸟群萃河滨,或起飞,即为日气所烁,坠而伤翼。”这一描述很生动。

    在人们的生活习俗方面,说“地产五谷,惟无荞麦。贵人食马,余食羊及凫雁”、“俗好骑射”,可以看出,高昌回鹘人一方面学习农耕并进行粮食的种植,另一方面,又保持了游牧地区的风俗,上层人士仍保有食马肉的习惯。喜欢骑马射箭也是游牧民族的生活特征。同时,人们心灵手巧,善于制造金银铜铁器具,也善于打磨玉石。北庭地区还出产硇砂(一种矿物,可以做药,还可以作为制皮的原料或金属焊剂),王延德记载北庭地区“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而无云雾,且又光焰若炬,照见禽鼠皆赤”。这其实是在描述此地煤矿自燃的现象,因而该地区采集硇砂的匠人需要穿着木底的鞋,皮底的鞋有可能会被烧焦。

    当地乐器多琵琶、箜篌,皆为弹奏乐器,生产貂鼠、白叠(棉花、棉布)、绣文花蕊布,这些物品都带有明显的西域特色。王延德等人注意到了高昌回鹘国内有五十多所佛寺,而且寺院的匾额多为唐朝所赐,寺内藏有《大藏经》、《唐韵》、《玉篇》、《经音》等汉文佛教典籍,人们在这里既可以进行宗教活动,又可以学习汉地文化。除了佛教寺院,这里还有摩尼寺,波斯僧人也在此宣扬教法,说明了高昌回鹘人还信仰摩尼教及其他宗教。高昌回鹘可汗还修建了一座“敕书楼”,用以保藏唐太宗、唐明皇所下的诏敕,这大概是唐朝奖掖回鹘人先祖时所颁布的诏敕,他们对这些诏敕妥善保管,可见对祖上功德的认同和珍视。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使团发现该国“国中无贫民,绝食者共赈之。人多寿考,率百余岁,绝无夭死”、“贫者皆食肉”,这就是说国中之人不会忍饥挨饿,即使有,人们也会共同加以救济,所以即使贫穷的人也能够吃到肉;并且人们大多长寿,很多人能活到百余岁,并不存在儿童夭折的情况。这样的记载如果真实,足见高昌回鹘国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至少可以看出这里社会安定、人民安居、经济发达。高昌回鹘之所以能够存在四个多世纪,这样富庶、安定的社会环境大概也是重要的促成因素吧!

    高昌回鹘国内的民族成分十分复杂,有南突厥、北突厥、大众熨、小众熨、样磨、割禄、黠戛司、末蛮、格哆族、预龙族等多个族群生活在这里,联系到前面章节中的高昌国(公元460-公元640年),同样也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说明高昌地区向来就融合了多元的文明。

    说了这么多,还没见到国王呢。王延德一行于982年四月抵达高昌,此时狮子王正在北庭,北庭是他们的另一都城。狮子王此时让其舅阿多于越掌管国内事务,阿多于越故意在礼节问题上刁难王延德。他先派遣人向王延德询问:“我是国王的阿舅,你们会向我行礼吗?”王延德则果断回答道:“我是奉朝廷命令而来的,从礼节上说不应当向你朝拜。”又问他:“你见到国王会朝拜吗?”王延德则说:“按礼,也不应当拜。”王延德的强硬态度或许使阿多于越感受到了压力,过了好几天,他才与王延德一行相见。这一次他向王延德非常恭敬。外交使臣所受礼节待遇直接关系到两国的关系,王延德此番强硬态度也是对外交尊严的维护,可见王延德还是颇具外交头脑的。不久,狮子王邀请王延德去北庭,经过了十多天的路程,抵达了北庭。在这里,王延德看见此处有很多马,国王、王后、王子都养有马,在平川之中放养之,成群的马前后绵亘达百余里,马群以毛色划分,其数量难以计数。

    抵达之后,狮子王派人告诉王延德,择日与之相见,并希望他不要责备等待的时间太久。第七天的时候,当王延德见到国王及其侍者的时候,他们都面向东,面朝王延德,接受宋朝赐品,之后,侍者拿着罄,打着节奏,狮子王跟着罄声的节奏向王延德行礼。其后,狮子王的子女及亲属均列队而出,行跪拜之礼,接受封赐。行礼之后,狮子王大摆宴乐款待王延德,第二天,又于池中泛舟,池四面鼓乐齐作。可以看出,在正式接待王延德的时候,狮子王礼节备至。

    王延德在北庭大概居住了三个月之久,至七月的时候,狮子王让他先回到西州,狮子王至九月的时候方返回西州。而在这个时候,他听说代表辽朝的使者也来出使高昌回鹘,契丹使者对狮子王说:“高昌本来是中原政权的土地,汉地使者来此窥探您的疆土,将会另有所图,国王应该明察,早日将汉使送走,不要让他久留于此。”王延德打听到了辽朝使者所说的这些话,就对狮子王说:“契丹人素来不顺从于中原,如今他到此地,是为了施行反间之计,我要杀掉他。”由于狮子王坚决劝解,王延德才放弃。狮子王也是为其国家安危考虑,他很明白,如果契丹使者被杀于高昌,辽朝定将有所行动,不利于本国的安全。

    自982年四月抵达高昌,王延德一行在此停留了较长时间,直至983年春天,狮子王派遣其国的谢恩使陪同王延德一行返程,他们一共一百多人沿着旧路返回到宋朝,直至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四月,回到京师。至此,王延德等人前后历经三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此次出使任务。此后,高昌回鹘国在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又派遣使者金延福来朝贡。王延德在使程记的末尾说,这份记录可以用来向朝廷报告他们的出使经过,还可以在日后为使者们出使九夷八蛮提供参考。

    今天看来,这份记录很珍贵的,王延德一行通过记叙其行程,向我们展现了高昌回鹘的一些生动的画面,无疑为我们了解一千多年前的高昌回鹘王国创造了条件。行程记向我们展现了高昌回鹘国的美好,这也着实令人神往。那么,在那样一个天下纷争、政权林立的时代里,她又是如何维持着自己的生存呢?

    三、立足西域:夹缝中的左右逢源

    地处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回鹘,西邻喀喇汗国,东面曾先后与沙州归义军政权和西夏政权为邻,北近辽朝,南与于阗、吐蕃为邻,相较于宋、辽,它的国力很弱,为了赢得自身的生存,必须积极处理好与各大政权的关系。

    848年,敦煌人张议潮起义,攻占了由吐蕃占领的沙、瓜、肃、甘四州,建立了归义军政权。851年,唐朝政府在沙州设置归义军节度使,任命张议潮为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敦煌地区就此进入了归义军时期。906年,张承奉废除了归义军称号,建立金山国。914年,曹氏家族取代张承奉,恢复了归义军称号,归义军大约于1028年—1037年间,为沙州回鹘政权所取代。

    由于敦煌与天山东部地区相邻,高昌回鹘王国也需要与归义军处理好关系。根据敦煌文书材料,学者们对他们的交往历史进行了一定的复原。根据文书,851年,高昌回鹘使者曾经与归义军使者共同抵达长安,向唐王朝称贡。高昌回鹘初建之时,仆固俊承认张议潮在敦煌地区的作用,张议潮也向唐朝奏报仆固俊收复西州的功劳。曹氏归义军与高昌回鹘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双方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往,主要表现在佛教文化上的交流,高昌回鹘的王族子弟也曾作为使者出使归义军。

    1038年,河陇地区西夏国兴起之后,并没有阻断丝绸之路的东西往来,高昌与西夏有频繁的商贸往来。西夏国的法律条文中,专门针对大食(指的是喀喇汗王朝)、西州(即为西州回鹘国)等国的买卖者路经西夏进行的商贸活动,进行了限制和规定,西夏法律将骆驼、军马、牛、披甲等视为敕禁物,不允许卖给他国使者、商人,否则将会承受罪罚。但条文专门就大食、西州国的商人、使者购买此等敕禁物有所宽容,根据他们在购买这些违禁品的时候,是否“起行”、是否“出国界”,对不同的当事人追究不同的责任。但如果当事人卖给其他国家的使者、商人,则交易物一经转手,一律按照“去敌界卖敕禁物”进行处置。

    不仅如此,条文还规定,当大食、西州的商人途经西夏时,如用于运载货物的骆驼死亡,或因为交易物品太多而骆驼不足,或者他们在途中确实需要弓箭作防卫之用时,可以按照一定程序卖给他们骆驼、弓箭这些违禁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