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吴越2:辱越-心理学精要索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05 女性隐性领导方式 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倾向于采用隐藏在幕后的方式来实施操控。

    008 泛化预期 就是指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中都会有强化的预期。而强化的预期就是可能收获更多、更好的物质性或精神性收益。当遇到新环境时,个体会以泛化预期为基础来确定将会发生什么,自己是否能够应对

    012 第二预期定律 人们倾向于将一些模棱两可的事件或行为以一种符合我们期望的方式进行解释。

    013 濒死体验 是指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恢复的人,以及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死亡威胁时刻的主观体验。

    019 权威的场所性 是指任何一种权威的效度都与其所在的环境密切相关,离开了最匹配的环境,权威的效度会大大下降。

    020 释放效应 是指当群体中存在着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时,个体往往会选择沉默以对。而一旦有其他个体率先打破沉默,起而抗议反击时,先前保持沉默的个体也会随之爆发,将积累的负面情绪、负面评价释放出来。这种释放,也是一种从众行为,所以也称为“从众的释放效应”。

    022 优越隔离 在大多数的情境下,人们会刻意避免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或者受别人嘲笑的人意见一致。也就是说,在地位或形象上拥有优越感的人们,会想方设法设立某种意识上的边界,来与外部建立区隔,以更好地保持自己的优越感。

    023 地位的影响力 地位与影响力成正相关关系,地位高的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024 强悍的表达方式 是指在说服时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姿态,营造出一种压迫感极强的情境,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强悍的表达方式往往伴随着盛气凌人的肢体语。

    027 旁观者效应 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在场者往往以为一定会有其他在场者来承担施以援手的重任,当大家都这样认为时,所有的在场者都成了旁观者,从而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也就是说,担责者与旁观者的人数成反比。旁观人数越多,挺身而出、施以援手的可能性就越小。

    031 武器效应 诸如枪支之类的武器所具有的使攻击性思维和攻击性情绪得以增强的倾向。

    033 外群体偏见 人们对自身所属群体之外的他人(或群体)所持有的一种不信任感。

    036 袒露说服 一般而言,在说服中,双方都会有意识地隐藏己方的弱点,以取得优势。但如果处于明显弱势的一方,反其道而行之,公开自己的弱点,并将说服的基础建立在这一弱点之上,反而更能取得强势一方的信任和认可。这是对袒露互惠效应的一种巧妙应用。

    036 袒露互惠效应 秘密相当于一种惠益。在人际交往中,率先吐露自身秘密的人等于施惠于他人,这往往会获致对方在言行上的信任回报。

    038 公平世界理论 当人类将整个世界运行的掌控权归结于某一个神秘莫测却又威力无边的权威主体后,这个世界就成了一个绝对公平的世界。任何个体所作为或不作为的一切,都会对其最终命运造成影响。无论富贵贫贱、快乐悲伤、健康疾患都是其应得的际遇。

    038 归咎于受害者 当某一个体遭遇了无情的打击、痛苦的伤害,人们在对其表示同情的同时,也会将原因归结为咎由自取、报应使然。这一归因倾向可以帮助人们平复内心的不良情绪,心安理得地无视、放任某些不公正结果的存在。

    041 互惠规范 人类最为普遍的道德准则就是互惠。施惠者在施惠的同时,即便自身不图回报,也在无形中对受惠者施加了回报的压力。受惠者必得有所回报,才能达致内心的协调。

    049 自污性说服 当情理法这些重要的说服工具都被对方占有时,通过承认己方薄情、无理、不法等自污手段,来对消情理法所带来的强制约束力,从而取得防御性的说服胜利。

    051 无负担说谎为了崇高目的的说谎,可以有效对冲说谎本身带来的不道德感,从而不会给说谎者造成心理负担。

    052 自轻性说服说服的一方通过故意贬低自身的实力,展示自身的无能来拒绝另一方施加过来的责任与义务。

    056 多元无知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以群体中其他人的作为与应对为决策参考,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势的变化来作出个人的独立判断。当群体中大多数个体这样的思维倾向汇集在一起时,就出现了群体性的盲目无知,任由情势演变,却毫无反应。

    057 纯粹曝光效应 在给定的环境下,如果某个事物(包括人)在人们面前出现的频率越高,就越有可能被人们所喜欢。也即是说,重复性曝光有助于产生喜欢。

    058 超级闭门羹效应 利用对方连续拒绝累积产生的巨大内疚感而达成的高难度说服。

    058 闭门羹效应 巧妙利用因对方的拒绝而产生的内疚感来达成目的的一种说服策略。说服者一般先故意提出一个对方绝无可能接受的请求,当对方断然予以拒绝后就会在内心产生某种程度的内疚感。说服者抓住这一内疚感,随即提出另一个相对较小的请求。在先前的大请求的对照比较下,这个小的请求显得微不足道,从而更容易得到许可。后面的这个小请求,往往是说服者预定的目标,先前的大请求不过是个幌子罢了。

    062 习得性无助 当个体的多次努力都无法取得控制权或改变不良的状态,就会出现绝望冷漠、逆来顺受的思维定式。这种无助的状态并非先天就有,而是在外部的巨大打击下逐渐习得的。

    064 事后聪明式偏见 当事情已成定局后,人们往往会误以为自己早就预见到了现有的结果而高估自己的智商。

    068 喜欢镜像法则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往往喜欢那些我们认为是喜欢我们的人。

    068 敌意敏感度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对敌意的敏感度远远超过对善意的敏感度。

    071 利群偏差人们对于和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人的言行,总是倾向于从善意的角度给予解释,而对不属于同一群体的人的言行,则总是倾向于从恶意的角度给予解释。

    075 损失规避 同等的损失带来的心理冲击要比同等的收益带来的心理冲击大得多。由此,人们规避损失的意愿要比拥获收益的意愿强烈得多。

    082 错觉策略 在谈判中,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大胆提出要求,造成对方的错觉而达致目的的一种心理策略。

    085 记忆的不可靠性 人们的记忆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可靠,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会出现偏差,甚至是不可思议的扭曲。

    086 恩惠的时效不对等认知 一般而言,对于施惠者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觉得自己所施予的恩惠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而对受惠者来说,正好相反,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觉得自己所接受的恩惠越来越小,越来越不重要。

    091 特质推论 人们倾向于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气质或人格决定的。

    092 第一期望定律 人们对于那些与自己期望相符的行为或事件往往会给予特别的关注。

    092 第三期望定律 人们倾向于记住那些与自己的期望相一致的人或事件。

    093 沾光效应 人们乐于拥有、珍藏伟人或明星们使用过的物件,从而得以分享他们的荣耀。

    097 过度合理化效应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度)对自己的所施与所得做一个判断。如果所施与所得大致对等,内心才能坦然接受。但是,如果所得大大超过了所施,或所得大大少于所施(过度),就会导致认知失调。

    098 相对剥夺效应 他人的所得并没有削减自己所得的绝对数量,但却在相对意义上让自己感觉到了损失。

    106 男性长期择偶偏好 男性在选择长期配偶时,会非常注重作为备选对象的女性的婚前贞洁(处女情结)和婚后性忠贞。

    111 功能性距离 某种有助于强化或弱化特定人际关系的建筑布局。

    111 情境性距离 某种有助于强化或弱化特定人际关系的特定情境。

    112 情侣情境 即便是陌生人处于情侣情境的时候,也倾向于表现出发生在真正情侣之间的言行举止。这也有力说明了情境的强大影响力。

    113 心跳爱意关联 男女两性在心跳加速的情形下,都会更加浓烈地感受到并表现出对异性的爱意。

    115 个性的稳定性 一个人幼年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个性在成年后会得到很好的延续。

    118 面容对称性 一个人面部五官的对称与否可以揭露其童年的生活状况。童年艰辛的孩子成年后,五官更容易呈现出不对称的样态。

    123 易得性直觉 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利用直觉来做决策,而据以决策的则是那些容易感知、想象的信息。因为,那些能够激发情绪的、生动的、形象的、容易引发想象的信息,要比那些枯燥乏味的、抽象的、难以开展想象的信息更容易被认知、记忆(回忆)和传播。

    125 验证性偏见 与寻找证据证伪自己的信念相比,人们更愿意证实它们。

    149 作为放大效应 人们因“作为”带来负面结果而产生的遗憾程度要比因“不作为”而带来负面结果而产生的遗憾程度要大。

    151 冒险倾向 当损失已经不可避免时,人们往往会做出更为冒险的选择。

    153 自我监控能力 指一个人对自我言行在不同情境下的识别以及控制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更容易受到约定俗成的规则制度、所处的情境以及他人的预期的影响,而不敢尽情宣之于外。而自我监控能力弱的人,则往往置世俗定规、他人评价于不顾,总是肆无忌惮、我行我素。

    155 信念固着 当人们在内心认定了某一信念后,就很难再让他们自我否定这一信念,哪怕有充足的证据可以证伪这一信念。

    158 大三动机 人类行为主要的动力是基于成就、权力和亲密的需求,这三类动机就被称为“大三动机”,亦可称为“三大需求”。

    158 成就需求 人类的“大三动机”之一,是指一种想要做得更好,获得成功,让人生的价值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力。

    160 错觉相关 人们往往喜欢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并不相干的两个事物之间发掘出很多错误的相关关系,甚至是因果关系。

    162 去个性化 当个人处于群体中时,出现在其身上的自我约束弱化和个人身份意识丧失的现象。

    162 反事实思维 在经历了影响巨大的事件后,人们往往会陷入对已发生事实的反向模拟之中,这也造就了人类的幸运感或懊悔感。

    168 亲密需求 人类的“大三动机”之一,是指人们对于与他人建立让人感到温暖和满意的关系的期望。

    179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个体在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会造成严重威胁,并伴有恐惧感、无助感的不可控事件后的一种应激性心理障碍。这种障碍的具体症状为,当时的情形不断地在患者的记忆和噩梦中浮现,导致患者出现社交退缩、严重焦虑和失眠等。

    179 重度抑郁障碍 患者体验到的一种持久的绝望和无助。

    180 自挫信念 抑郁症患者对自己、情境和未来的强烈负面假设导致他们夸大自己的消极经历,弱化自己的积极经历。

    182 人际剥削法则 在任何关系中,操心较少的人对操心较多的人拥有情感剥削的权力。也就是说,在感情上付出较少的人反而对这段感情的进展拥有较大的支配权力。

    182 最小兴趣法则 在任何关系中,对继续或维持当前关系兴趣较小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

    187 相似性法则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对那些在形象、气质、兴趣、态度、价值观、家庭背景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的人抱有好感,并且有较大的可能发展出较为亲密的关系。或者说,人们更愿意对与自己存在某种相似性的他人施以援手。

    190 评价顾忌 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出于对社会评价的顾忌,往往会主动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迎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192 多样性原理 兄弟姐妹之间倾向于成长为不同类型的人,以便消弭手足之间的竞争冲突,从而在家庭环境中和平地占据不同的地位,和谐共存。

    192 兄弟姐妹动力 兄弟姐妹所组成的特定群体对于群体中的不同个体在人格多样性发展上的一种促进作用。

    196 死亡焦虑 一种以恐惧、威胁、不自在、不舒服以及类似情绪为特征的对待死亡的态度。

    198 髓鞘化 青少年神经发育的一个过程,即在大部分的神经元外面覆盖上一层被成为髓鞘的脂肪,以确保大脑内生物电信号的顺畅快捷传递。

    203 生气负效应 生气会导致人体内剧烈的生理反应,在瞬间造成人体的血压上升,心跳加快。身体不好的人或年纪大的人,很容易在生气时出现脑溢血、心脏病、心肌梗死等致命病症。

    207 警觉短暂性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保持警觉状态,所以必须设定类似于“座右铭”的锚定物来不时唤醒警觉。

    209 知觉定势 人们的经验、假设和预期可能会为我们提供一种认知判断上的心理倾向。

    212 过度自信 普遍存在于人们判断中的一种过度相信自己事先判断的倾向。

    216 荣誉文化 强烈地关注坚韧、男子气慨,以及对自己受到的不公和侮辱进行报复的意愿和能力所带来的名誉。在一个充溢荣誉文化的地域,人们对于轻蔑和侮辱特别敏感,并且倾向于用暴力行为来保护或重建个人的荣誉。

    220 身体匿名性效应 当某种环境或情境让身处其中的人的个体形象辨别度下降时,这些人更容易突破社会规范的约束而大胆行事。

    220 权力需求 人们希望对他人施以影响的一种需求,是人的“大三需求”之一。

    223 框架效应 问题框架的不同,会影响到人们决策偏好的逆转。当人们面对获利时,会表现出保守倾向,力求稳妥。当人们面对损失时,会表现出冒险倾向,力求一搏。

    231 他人在场 他人的在场在改变情境的同时,也会让身处其中的人更加重视评价顾忌(社会规范的约束作用)。

    232 稀释作用 过多的信息集合在一起,会削弱正面核心信息的影响力。但这也可用于遮蔽负面信息的杀伤力。

    237 阿伦森定律 人们会加倍珍惜那些付出巨大代价才得到的东西,即便这些东西事实上是如何的普通平凡。

    237 忠诚度法则 一个人加入组织的过程越是艰难,其对组织的忠诚度就越高。

    239 睡眠者效应 是指当人们遗忘信息来源或来源与信息之间的联系后出现的延滞性说服。这一效应有两个向度:可信度高的人所传达的信息的说服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可信度低的人所传达的信息的说服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强。

    243 错觉相关 人们倾向于在毫不相关的两件事或几件事中发现相互间的关系,甚至是因果关系。

    249 创伤后成长 一旦你能够挺身迎接人生的挑战,就可以激发出自己原本潜藏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会突破、改变我们原来对自己的约束性认知。

    251 超级目标效应 诸如艰巨的任务、迫在眉睫的危机等超级目标可以有效地消除各个对立群体间的矛盾纷争,而让他们团结起来,合力应对。

    256 影响偏见 人们往往倾向于高估情绪事件的持久性影响。而且,消极事件导致的影响偏见更甚于积极事件。

    256 免疫忽视 人们会忽视自身心理免疫系统的速度与力量。正是被我们忽视的心理免疫系统使得我们比与自己预期的更容易适应残疾、恋爱关系的终结、考试失利、竞选失败、被炒鱿鱼等消极事件。而且,越是重大的消极事件,越是能在更深程度上激活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从而也越快地从痛苦中恢复过来(相对于轻微的消极事件而言)。

    257 顶层优势 那些因为占据了社会阶层的较高位置的个体,相较于处于劣势层级的个体,更能适应高压力的影响。

    261 自我辩护 当人们去做某件事的时候,只要有任何可能,都会尽力让自己和他人相信所做的事情是合乎逻辑、合乎情理的。一旦外界对此提出质疑或反对,人们就会努力为自己的行为、信念和感受进行辩护。

    263 快乐跑步机假说 就像人们跑步的速度能快速调整到与跑步机相匹配一样,人们的情绪也能快速调整到与生活的环境相匹配。

    266 控制效应 哪怕是一丁点儿对生活或工作的控制权,都可以让人们变得更加快乐、自信。

    271 自轻性拒绝 故意贬损自己以减轻拒绝给对方带来的情感伤害。

    274 姿势效应 不同的外在姿势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快速改变一个人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对自我的认知,甚至是随之而来的行为。

    275 青蛙效应 人们对缓慢变化的危险讯号的反应不甚敏感,等到危险不可避免时,却已经丧失了最好的逃生时机和逃生能力。

    284 奴性法则 奴性绝不是人类天生的产物,而是在一个被奴役的过程中必然的情境产物。

    289 群体排除 通过将同一群体中的异己分子归于一个新的外群体而予以排除,以有效地维护原有群体的价值观或利益。

    294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暴行的受害者对施暴者非但不反感,反而产生好感,甚至反过来维护施暴者的一种特殊情感状态,亦称“人质综合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