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启示录-SOHO中国:民企最大的IPO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公司背景

    1987年,20多岁的潘石屹从机关辞职下海。

    1995年,潘石屹与妻子张欣共同创立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前身为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自公司创建以来,两人共同开发了一系列房地产项目,分别为:SOHO现代城(10幢30层高的大厦,共包括2200套公寓和商铺,于2000年竣工);博鳌蓝色海岸(115栋河畔豪华别墅,2002年竣工);建外SOHO(北京心脏地带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之一,为北京引领创建了一个时尚现代化的商业社区,目前该项目尚在建设之中);长城脚下的公社(由12位亚洲建筑师设计完成的一个当代私人住宅建筑艺术收藏馆,并在2002年威尼斯双年展上荣获大奖)。他开发的楼盘占北京CBD近一半的销售额。

    1996年,潘石屹创办项目公司北京中鸿天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发SOHO现代城。

    1999年底,潘石屹与张欣的《SOHO现代城?居家办公?酷。com》出现在诸多媒体上,SOHO的概念被正式推出。

    2002年潘石屹受到国内外媒体的普遍关注和热门报道,其中有时代周刊、CNN、中央电视台、华尔街日报以及南华早报等。时代周刊曾在2002年11月刊中这样报道潘石屹:“房地产商潘石屹给中国一贯单调的公寓和写字楼带来了明快的色彩……潘石屹的楼盘在品位上已国际化。”

    2005年6月20日,由SOHO中国有限公司出资并全权管理运营的公益慈善机构——SOHO中国基金会面世。

    纯粹的商人

    潘石屹于1963年10月出生在甘肃天水,从小过着贫穷的生活。1980年,他考入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三年大专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在那里,他的聪明和对数字天生的敏感博得了领导的赏识,并被确定为“第三梯队”。

    1987年,潘石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毅然辞职,揣着80元钱来到深圳。

    由于语言不通,饮食不适应,深圳的生活始终让潘石屹感到非常压抑。两年后,公司正好要到刚刚建省的海南设立分号,认为“不能错过历史机会”的潘主动请缨南下海南,迎来了他自认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阶段。

    1991年,海南的经济遭受了第一次低潮,许多淘金者纷纷回到内地,潘石屹和几个朋友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开始炒房,淘到了第一桶金200万元。

    1992年,潘石屹到北京成立了北京万通实业有限公司,开发了万通新世界广场。通过广告宣传和定价策略以及香港利达行的推广,万通新世界写字楼卖到当时市价的三倍,成为北京房地产界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

    1994年4月,潘石屹结识了在华尔街高盛银行工作当时正在内地寻找投资对象的张欣。同年10月两人闪电结婚。婚后,张欣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潘石屹衣柜里的所有衣服都扔掉,全部按她的审美标准换新的。好在潘石屹并不像大多数中国男人那样,不轻易认同妻子的审美标准,誓死都要捍卫自己的自尊心。他不仅任凭张欣打理,还悄悄地努力学习。

    尽管夫妻俩在事业上一样辉煌,在家事上,张欣要比潘石屹花费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家里大到买房子、装修、买家具,小到请阿姨、请司机、日常的家庭琐事,都是张欣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潘石屹毫不掩饰对夫人的赞许和欣赏。他说:“正因为有了这么一位贤惠与优秀的好太太,家务分工经常引起争端的问题,在我的家里几乎不存在。”不仅如此,张欣还把潘石屹打造成为地产界第一娱乐明星,让潘石屹在电影《阿斯匹林》中成功塑造了一个海归形象。潘石屹感慨地说,“自己能取得一些成就,应该说还是妻子成就了自己。”

    1995年,夫妻两人创立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公司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就是SOHO现代城。

    SOHO中国成立的十几年来开发出一系列项目,SOHO现代城、博鳌蓝色海岸、建外SOHO、长城脚下的公社、SOHO尚都以及正在被众人关注中的朝外SOHO。尽管每一个在同级别市场上都可谓价格不菲,但都是以“创造力”超越于“奢华”的物业类型。尤其是长城脚下的公社,理念之大胆,设计之前卫,在中国乃至全球更是空前。潘石屹让12位建筑师放开手脚,极尽想像,努力设计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前卫建筑。单单这种开发理念,就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以至于好多人认为这样的房子“不是用来住的”、“另类的彻底极至”。但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及法国蓬皮杜中心把至高的荣誉颁给了这个项目。潘石屹对于产品设计的价值创新也得到了国际的肯定。

    2000年,为了开发建外SOHO,潘石屹又注册成立了项目公司北京红石建外房地产有限公司,在北京CBD核心区建设建筑面积为70万平方米的商住综合项目。鉴于潘石屹操作项目的口碑,这个项目在没有投入多少广告费用的情况下,取得了骄人的销售成绩。

    2003年初,SOHO中国的上市努力宣告失败,潘石屹重新回到房地产行业,一门心思地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和销售,他的建外SOHO连续两年成为北京楼盘的销售冠军。

    2004年,在政府对建设用地进行总体控制的大前提下,潘石屹通过“鸡蛋换粮票”的办法获得“尚都国际”二期的开发权,改名为“SOHO尚都”。

    “我是一个纯粹的商人。”潘石屹曾经对媒体说,“不管做什么行业,只要纯粹就好了,人就怕不纯粹。”

    在他看来,商场上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则,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赚钱。潘石屹曾经说,不赚钱的商人是不道德的。不赚钱你就不能确保自己的生活,不能给员工好的工资福利待遇,不能给国家上交利税,不能给客户带来实惠。

    为了赚钱,他可以打破所有的规矩套套。在产品设计方面,当别人都在做毛坯房的时候,他最先想到做精装修房,当别人都在按照规定做面积多大、窗台多高的普通住宅的时候,他做了活动组合空间、落地大玻璃的SOHO。

    潘石屹一直强调自己生产的房子不同于市场上纯粹的写字楼或者普通公寓,当更多的人把市场定位在大众的住宅项目或者小众的高档项目的时候,潘石屹却坚持给那些处于发展阶段的“创造阶层”盖房子。

    在中国房地产业,他不是最有钱的,他的红石公司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但他无疑是最会吸引人眼球的。

    实际上,他不光跳出了房地产媒体圈,而且已经跳出了国内媒体圈,逐渐进入到国外媒体的报道选题中。

    在竞争激烈的房地产市场,他凭借自己的策划和应变,屡屡出手又屡屡得手。但是,从海南岛炒楼至今,潘石屹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房地产行业。

    潘石屹非常随和,也非常客气。在向陌生人介绍他的员工的时候,从来不说“这是我的员工某某某”,而是说“这是我的同事某某某”,一词之差,反映出来的却是一个人的修养和胸怀。

    在潘石屹的公司里,员工需要努力的方向是,在公司站住脚;公司需要努力的方向是,在市场上站住脚。

    在这个公司,只要是必须,兄弟部门从来不会推诿扯皮,因为大家都非常明白,最终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

    对于他的项目,他需要去推广;对于他的公司,他需要考虑发展,这些都在他的日常活动中。

    如果说大多数员工的工作是在公司内部进行的话,潘石屹需要花时间去主要面对的是市场。

    当市场比较“牛”的时候,速度是制胜的关键;当市场表现出“熊样”的时候,也应该做好快跑的准备。

    中国的女“大卫·科波菲尔”

    在公众看来,张欣最突出的标签是潘石屹。但人人都知道,张欣并不只是潘石屹背后那个隐忍的女人,她果敢,目的明确,不达目的不罢休。用了14年时间,张欣在中国的商业圈中勾勒出自己的轮廓。

    张欣的父母是旅居缅甸的中国移民,50年代回到北京,在外文局做翻译,她母亲曾给周恩来和邓小平做缅语和汉语的双向翻译。

    1980年,14岁的张欣跟着母亲来到香港,栖身在一间极小的房子里,她分别在服装厂、电子制造厂等地方干最低级的工作。“什么时候我一个月能赚到1400块钱多好啊。”张欣对妈妈说。为了实现目标,她每天下了班都风雨无阻地去读夜校。

    张欣在信差、办公室秘书兼财务等工作中缓慢前进,但是没有明显改善。一次,一个儿时的伙伴来到香港,对她说“你现在的生活太糟糕了,你应该去英国。”

    张欣带着积攒的3000英镑去了英国,开始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一段提升过程。她先就读于苏塞克斯大学,接着在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这以后,张欣的履历光鲜耀眼,如任职巴林银行、高盛、旅行者集团的投资银行家等。

    1994年,张欣回到阔别17年的北京定居。她面临这样一个中国:生机勃勃的经济和陈旧的制度框架共存,在北京成立一个新公司最多要盖几十个公章;14年的社会分化造成了丰富的阶层,但是很少人对这些阶层有足够的认识;惊人的外资投入增长和惊人的信息不对称;海外留学归国人数以年均13%的增长率增长,在未来8年内将达到14万人,其中绝大部分选择京沪两市落脚。

    张欣本人的经历是一部中国版的《大卫·科波菲尔》,不过主角是女性。文革中父母划清界限,5岁随母亲下干校,玩具是几头小活猪;14岁到香港,做电子元件厂女工;用打工攒的钱去英国读秘书学校,一路读到剑桥;到华尔街高盛银行做投资顾问,嫁给潘石屹,然后成为中国当今建筑业最杰出的女性。

    那时候的张欣,据说已经有了面对维多利亚海湾的房子和年薪超过百万的工资。而潘石屹是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分子,那时万通还尚未分家,国内的房地产行业也没有现在这样火爆。

    在朋友的引荐下,她认识了潘石屹。那个场景许多杂志均有所记录,潘石屹穿着紫红色的西装,花领带,白皮鞋,戴眼镜,头发有点儿秃,非常瘦小。

    1995年,张欣放弃了华尔街的工作,搬到了潘石屹以前住的恩济花园,和潘石屹注册了公司。

    一个在国外生活了15年的女人,和一个未出过国、一句英语不会说、满口甘肃天水口音、和人说话都要拿笔和本子以便别人听不明白时写出来的这样一个人结婚了。

    张欣的长期海外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使她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信息占有都与中国“土产”商人非常不同,为此她曾与潘石屹朝夕相斗。但是,当他们相互理解和接受之后,这对搭档就成了中国最完美的商业组合。由于张欣对世界几大城市建筑有长期的切身体验,她为潘石屹引入了更精致、开放和相对先锋的建筑概念。潘石屹凭着自己在中国房地产业15年的经验和资源把这些概念付诸实施。也正是因为这种互补,他们才能够在提倡西方大都市生活的同时,成为亚洲艺术家的保护者,并且不放弃一个成功商人的原则。

    张欣意识到,商业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改变了北京城的中心,天安门广场不再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中心了。计划经济下的城市规划已经不合时宜,至少,对生活区、工作区、商业区的划分不再合理。至今,北京的生活还远远不是舒适的。当越来越多的人抱怨从家里到办公室或者商场的距离过于遥远时,改变原有市政区域划分的概念就变得迫切了。此外,不断增加的城市交通压力也需要道路建设以外的解决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办公、住宅和商用建筑合一。

    张欣认识到建筑应当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最多的可能性,是在SOHO现代城计划半途中形成的。而在建外SOHO计划中,张欣将这个理念完整地贯穿了它的整体设计。建外SOHO的宣传册以“大都市的活力与疯狂”为标题,其开篇定调:大城市的生活是人群的生活、消费的生活、找乐的生活——建外SOHO的生活,将购物、观看、餐饮、娱乐作为接下来的关键词,赤裸裸地“引诱”商家投资的词句到了宣传册中间才出现几页,接下来你会看到一群“国际游客”对世界各大城市的描述。张欣本人这样描述建外SOHO:“和纽约、伦敦、巴黎的市中心一样。”很显然,建外SOHO最可能吸引的是这样一群人:受过高等教育、工作体面、对信息反应灵敏、精力充沛、对西方文化和生活有好奇心和亲近感。

    但是张欣的愿望比这要多得多,她满怀热情地回忆纽约SOHO区的魅力:“纽约的SOHO为什么让你感兴趣,因为在它周围博物馆、PRADA店、饺子馆、热狗摊都聚集在一起,是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

    张欣已经不是一个建筑商,而是一个小型社会的设计者。

    这个小社会里有张欣童年乐园的影子,“我小时的北京给我特别美好的记忆,没有车的街道,人和人生活的接近,不知道什么叫危险、危机、压力,我再也想象不到什么样的社会状态能让我经历这样的生活。在干校也是。我不知道是否因为当时年纪小的缘故。”

    乐园一旦失去,永远不能复返。

    张欣与建筑艺术的契机是在1997年。现代城公寓动工后,她和潘石屹想在郊区为自己建一个家。那是风光很美的一个地方,苍茫的青山,挺拔的树木,嶙峋的山石。整个房子盖了拆,拆了盖,在建成两年后一直没有消停,总是在修房子。

    “山语间”的整个修建过程,把张欣带进了建筑学这个圈子。高高的钢柱,石墙,大窗户——又大又深,却洒满阳光。2000年,潘石屹买下了一块长城附近的地,原本这块地是要修高尔夫球场。张欣突发奇想,“我们能不能做一百个山语间?”

    他们进行了分工,与国外的联系、建筑设计、运营管理等由张欣打理,而商业谈判、销售、政府联系则由潘石屹负责。

    潘石屹曾将他们的分工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以前耍猴的,先要有人敲锣,他就是那敲锣的;然后有人出来耍猴,这就是张欣;最后出来拿着帽子收钱的又是他。

    2004年7月12日,张欣荣获2004年“亚洲之星”称号。

    SOHO中国2007年上市,募集了19亿美元资金,在当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张欣排名在潘石屹之前,有媒体戏谑说,潘石屹是替老婆打工的。

    从纺织女工到华尔街精英,从一个女性管理者到优秀的建筑艺术推动者,再到两个孩子的母亲,张欣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让她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落地生根。

    张欣和潘石屹是中国当下新锐商人的代表。他们经历过困难年代的磨练,但是没有像其父辈一样浪费全部青春;他们敏锐地把握时代赋予的机会,为自己争取到最好的教育和创业条件;他们不受职业和行业规则的束缚,敢于创新,但是并不脱离本土市场的需求。

    潘石屹名言

    中国有几个老百姓最想揍的人,陈水扁排在第一,任志强排在第二。

    在博鳌论坛的房地产分论坛上,我坐的位置不好。主持人提一个问题,总让我先发言,每次我发言结束,任志强就开始批判我。有媒体总结,他在这次论坛上批判了我三次。任志强的习惯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说西;你说西了,他又开始说东,而且喜欢用批判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有点怀疑任志强如果不在批判、亢奋和反叛的状态下,可能就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在会议、论坛上。

    (冯仑:真正懂佛的是易小迪,潘石屹是装神弄鬼。)当时,我听了很生气。现在我才明白,对上帝、佛、灵魂谁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理解,世界上最有学问,最聪明的人也是如此。但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态度,追求真理的态度。(《一封关于“上帝”和“灵魂”的回信》)

    当我们还是一个蛋时,就已经具备了与众不同的基因,随后才长成了雄鹰。

    做生意不能看一群人说得怎么样,而要靠嗅觉,但这些往往说不出来。

    成功不是从教条主义中能得来的,而是一种在现实中获得的经验主义。

    在商业的背后,一些理想主义、教条主义确实很难行得通。而一些实用主义、经验主义、机会主义的东西往往行得通。

    世界太复杂了,市场太复杂了,我也想不明白,想不明白我就摸着石头过河。

    公司特色

    SOHO中国在北京CBD核心地带共计开发面积超过155万平方米,已经完成和正在建设的项目有:47万多平方米的“SOHO现代城”、68万多平方米的“建外SOHO”、17万多平方米的“SOHO尚都”、15万多平方米的“朝外SOHO”以及近8万平方米的“光华路SOHO”;同时,SOHO中国在北京长城脚下和海南博鳌分别开发建设了全球知名前卫建筑项目“长城脚下的公社”和“博鳌凯宾斯基”等。SOHO中国现正在开发的三里屯SOHO位居北京城市中心著名的三里屯酒吧街南侧,周边商业繁华,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是SOHO中国到目前为止开发金额最大的大型综合项目。

    SOHO中国开发的每个项目都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作为中国最知名的房地产品牌,SOHO中国入选2006年《财富》杂志中文版评选出的“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全明星榜。SOHO中国是当前北京最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在北京CBD的五个项目开发量占CBD总开发量的五分之一,其店铺数量接近2000家,规模在CBD所有商业物业中居于首位;销售额占北京CBD的39%,独占CBD三分江山;自1999年以来,连续多年蝉联北京销售冠军;自2003年以来,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纳税前三名。

    SOHO中国目前在中国开发项目的总面积为245万平方米。

    2007年10月8日,SOHO中国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最大的IPO以及亚洲最大的商业地产企业IPO。2008年3月SOHO中国自上市以来第一次发布年度业绩报告。SOHO中国2007年营业额较2006年增长300%,至69.54亿元人民币;而纯利则飙升477%,至19.66亿元人民币。

    地王故事

    2009年9月3日,刚收入“上海第一烂尾楼”,SOHO中国再次发力北京土地市场。经过245轮激烈竞价后,SOHO中国旗下的北京新幕世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星润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体力克群雄,拿下望京B29项目用地。高达40亿元的成交价,无疑使这块地成为北京市2009年的商业地王。据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透露,该项目将于2011年推向市场。

    资料显示,望京B29项目用地东至阜通西大街,南至阜安东路,西至望京街,北至阜安西路,位于望京核心区域。该地块规划建筑面积达392265平方米,如果加上地下面积,总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约5万平方米,写字楼面积约35万平方米。按40亿元的成交价计算,该地块溢价率164%,楼面地价达10197元/平方米。

    潘石屹认为,这个价格比较合理,因为该地块位于望京核心,而且限高为200米。建成后,将成为机场进京后第一个标志性建筑,而且目前有微软、西门子、奔驰等大型跨国公司为邻,因此他对该地块的未来很有信心。据其透露,目前测算的写字楼部分价格为3万元/平方米左右,商业部分为5万元/平方米左右。不过,最终具体价格还要看2011年开始销售时的市场情况。

    据了解,有7家公司参与了该地块的报价,4家公司参与了最后的竞价,除了SOHO中国和一家神秘企业外,参与企业都是国企,如首开、城开、中国建筑、华润、远洋。潘石屹认为,SOHO中国之所以能在国企的包围中成功突围,主要因为望京B29项目用地是商业金融用地,国企基本是以开发住宅为主,很少涉及商业。潘石屹表示,该项目的买进使SOHO中国未来4年的可销售产品达到500亿元人民币,按计划,该项目将于2013年竣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